【经】
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论】
是十喻,为解空法故。
问曰:
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甞、可触、可识者?
若实无所有,不应有可见乃至可识。
复次,若无而妄见者,何以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以诸法空故,如一指第一甲无,第二甲亦无,何以不见第二甲,独见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实有故可见,第二甲实无故不可见。
答曰:
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
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
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如《德女经》说:
「德女白佛言:『世尊!如无明内有不?』
「佛言:『不!』
「『外有不?』
「佛言:『不!』
「『内外有不?』
「佛言:『不!』
「『世尊!是无明从先世来不?』
「佛言:『不!』
「『从此世至后世不?』
「佛言:『不!』
「『是无明有生者、灭者不?』
「佛言:『不!』
「『有一法定实性,是名无明不?』
「佛言:『不!』
「尔时德女复白佛言:『若无明无内,无外,亦无内外,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真实性者,云何从无明缘行乃至众苦集?世尊!譬如有树,若无根者,云何得生茎、节、枝、叶、华、果?』
「佛言:『诸法相虽空,凡夫无闻无智故,而于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业因缘作后身,身因缘受苦受乐。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身、口、意业,亦无有受苦乐者。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
「答言:『不!』
「『外有不?』
「答言:『不!』
「『内外有不?』
「答言:『不!』
「『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
「答言:『不!』
「『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
「答言:『不!』
「『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答言:『不!』
「佛言:『汝颇见颇闻幻所作妓乐不?』
「答言:『我亦闻亦见。』
「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
「德女白佛:『世尊!是幻相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
「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阴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热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炎」。
复次,若远见炎,想为水,近则无水想。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炎」。
「如水中月」者,月实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而凡天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笑之。如偈说:
复次,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搅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搅心水,则不见吾我等诸结使影。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
「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
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著。
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
复次,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婬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为不净。如偈说:
复次,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摩诃衍中,佛语须菩提:「虚空无前世,亦无中世,亦无后世,诸法亦如是。」彼经,此中应广说。
是故说「诸法如虚空」。
问曰:
虚空实有法。何以故?若虚空无实法者,若举、若下,若来、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应无有,以无动处故。
答曰:
若虚空法实有,虚空应有住处。何以故?无住处则无法。若虚空在孔穴中住,是为虚空在虚空中住,以是故不应孔中住;若在实中住,是实非空,则不得住,无所受故。
复次,汝言「住处是虚空」,如石壁实中,无有住处;若无住处则无虚空,以虚空无住处,故无虚空。
复次,无相故无虚空;诸法各各有相,相有故知有法。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识识相,慧解相,世间生灭相,涅槃永灭相;是虚空无相故无。
问曰:
虚空有相,汝不知故言无,无色处是虚空相。
答曰:
不尔!无色是名破色,更无异法,如灯灭,更无法。以是故,无有虚空相。
复次,是虚空法无。何以故?汝因色故,以无色处是虚空相。若尔者,色未生时,则无虚空相。
复次,汝谓:「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则无无色处;若无无色处,则无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以是故虚空但有名而无实。
如虚空,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无实。
以是故,「诸菩萨知诸法如虚空」。
「如响」者,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㵎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更有声,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
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如偈说:
以是故言「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如犍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
有人初不见揵闼婆城,晨朝东向见之,意谓实乐;疾行趣之,转近转失,日高转灭;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疾走趣之,转近转灭;疲极困厄,至穷山狭谷中,大唤啼哭,闻有响应,谓有居民,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无智人亦如是,空阴、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婬瞋心著,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
复次,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
问曰:
一事可知,何以多喻?
答曰:
我先已答,是摩诃衍如大海水,一切法尽摄;摩诃衍多因缘故,多譬喻无咎。
复次,是菩萨甚深利智故,种种法门,种种因缘,种种喻,坏诸法;为人解故,应多引喻。
复次,一切声闻法中,无揵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及《幻网经》中空譬喻。以是揵闼婆城喻异故,此中说。
问曰:
声闻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说揵闼婆城喻?
答曰:
声闻法中城喻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揵闼婆城众缘亦无,如旋火轮,但惑人目。声闻法中为破吾我故,以城为喻;此中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揵闼婆城为喻。
以是故说「如揵闼婆城」。
「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著,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如梦」。
复次,梦者眠力故,无法而见;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复次,如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问曰:
不应言「梦无实」。何以故?识心得因缘便生;梦中识有种种缘,若无此缘,云何生识?
答曰:
无也!不应见而见,梦中见人头有角,或梦见身飞虚空,人实无角,身亦不飞,是故无实。
问曰:
实有人头,余处亦实有角;以心惑故,见人头有角。实有虚空,亦实有飞者;以心惑故,自见身飞,非无实也。
答曰:
虽实有人头,虽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是妄见。
问曰:
世界广大,先世因缘种种不同;或有余国,人头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头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
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
复次,若人梦见虚空边、方边、时边,是事云何有实?何处无虚空、无方、无时?以是故梦中无而见有。
汝先言:「无缘云何生识?」虽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若人言「有二头」,因语生想;梦中无而见有,亦复如是。
诸法亦尔,诸法虽无而可见、可闻、可知。如偈说: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
「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如偈说:
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
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如偈说: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复次,如影空无,求实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无有实。
问曰:
影空无有实,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毘昙》说:「云何名色入?青、黄、赤、白、黑、缥、紫、光、明、影等,及身业三种作色,是名可见色入。」汝云何言无?
复次,实有影,有因缘故——因为树,缘为明,是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无?若无影,余法因缘有者,亦皆应无!
复次,是影色,可见长短、大小、麁细、曲直,形动影亦动,是事皆可见,以是故应有。
答曰:
影实空无,汝言阿毘昙中说者,是释阿毘昙义人所作;说一种法门,人不体其意,执以为实。如《鞞婆沙》中说:「微尘至细,不可破,不可烧。」是则常有!
「复有三世中法,未来中出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无所失。」是则为常!
又言:「诸有为法,新新生灭不住。」若尔者,是则为断灭相!何以故?先有今无故。
如是等种种异说,违背佛语,不可以此为证。
影今异于色法,色法生必有香、味、触等,影则不尔,是为非有。
如瓶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应二根知,而无是事。以是故,影非有实物,但是诳眼法;如捉火㷮,疾转成轮,非实。
影非有物!若影是有物,应可破可灭;若形不灭,影终不坏,以是故空。
复次,影属形,不自在故空,虽空而心生眼见。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如镜中像」者,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
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以是故非镜作。
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
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
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以是故非自然作。
何以非无因缘?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
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
云何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是以非自作。
亦非他作者,自无故他亦无,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种:若善、若不善;若善应与一切乐,若不善应与一切苦。若苦乐杂,以何因缘故与乐?以何因缘故与苦?
若共,有二过故:自过、他过。
若无因缘生苦乐,人应常乐,离一切苦;若无因缘,人不应作乐因、除苦因;一切诸法必有因缘,愚痴故不知。
譬如人从木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如是等种种各有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生:先世业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缘,从是得苦乐;是苦乐种种因缘,以实求之,无人作,无人受,空五众作,空五众受。无智人得乐,婬心爱著,得苦生瞋恚;是乐灭时,更求欲得。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著,爱著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复次,如镜中像实空,不生不灭,诳惑凡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
问曰:
镜中像从因缘生,有面、有镜、有持镜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忧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实空,不生不灭」?
答曰:
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实有,是亦不应从因缘生。何以故?若因缘中先有,因缘则无所用;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
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如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乳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生,如是无边,皆有因缘。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如偈说: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如化」者,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物、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诸神通人神力故,能变化诸物;天龙鬼神辈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
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化生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如变化心灭则化灭;诸法亦如是,因缘灭果亦灭,不自在。
如化事虽实空,能令众生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如是,虽空无实,能令众生起欢喜、瞋恚、忧怖等。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如变化生法,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
如变化,生时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著,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属,是水种种不净,入大海水中皆清净。
问曰:
不应言变化事空。何以故?变化心亦从修定得,从此心作种种变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
答曰:
如影中已答,今当更答。此因缘虽有,变化果空。如口言「无所有」,虽心生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无所有」便是有;若言「有第二头、第三手」,虽从心口生,不可言「有头、有手」。如佛说:「观无生,从有生得脱;依无为,从有为得脱。」虽观无生法无,而可作因缘,无为亦尔;变化虽空,亦能生心因缘。譬如幻、焰等九譬喻虽无,能生种种心。
复次,是化事于六因、四缘中求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缘不相应故空。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
以是故言「诸法如化」。
问曰:
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
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复次,诸法有二种:有心著处,有心不著处。以心不著处解心著处。
问曰:
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著处?
答曰:
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灭故,以是故,是心不著处。
复次,有人知十喻,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喻诸法。
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问曰:
若诸法都空,不生不灭,是十譬喻等种种譬喻,种种因缘论议,我已悉知为空。若诸法都空,不应说是喻;若说是喻,是为不空。
答曰:
我说空,破诸法有。今所说者,若说有,先已破;若说无,不应难!
譬如执事比丘高声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
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经】
得无碍无所畏。
【论】
种种众、界、入因缘中,心无碍、无尽、无灭,是为无碍无所畏。
问曰:
如先说诸菩萨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今何以更说「无碍无所畏」?
答曰:
先说无所畏因,今说无所畏果。于诸大众乃至菩萨众中,说法无尽,论议无减,心无疑难,已得无碍无所畏故。
复次,如先说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无畏;以是故,更说无所畏,以得无碍力故。
问曰:
若诸菩萨亦有无碍无所畏,佛与菩萨有何等异?
答曰:
如我先说,诸菩萨自有无所畏力故,于诸法中无所畏,非佛无所畏。
复次,无碍法有二种:一者、一切处,二者、非一切处。非一切处者,如入一经书乃至百千经书中无碍,若入一众、若入百千众中无所畏。诸菩萨亦如是,自智慧中无碍,非佛智慧。如佛放钵时,五百阿罗汉及弥勒等诸菩萨皆不能取。诸菩萨亦如是,自力中无碍,佛智慧力中有碍。
以是故说「诸菩萨得无碍无所畏」。
【经】
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论】
问曰:
云何「悉知众生心行」?
答曰:
知众生心种种法中处处行,如日光遍照,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众生趣有二种:一者、心常求乐;二者、智慧分别,能知好恶。汝莫随著心,当随智慧,当自责心;汝无数劫来,集诸杂业而无厌足,而但驰逐世乐不觉为苦。汝不见世间贪乐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为,谁使尔者?汝如狂象蹈藉残害,无所拘制,谁调汝者?若得善调,则离世患。当知处胎不净,苦厄犹如地狱;既生在世,老病死苦,忧悲万端;若生天上,当复堕落;三界无安,汝何以乐著?如是种种呵责其心,誓不随汝。是为菩萨知众生心行。
问曰:
云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脱之」?是中云何名微妙慧?云何名麁智慧?
答曰:
世界巧慧是名麁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妙慧。
复次,布施智是为麁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戒、定智是为麁慧,禅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禅定智是为麁慧,无猗禅定是名微妙慧。
复次,取诸法相是为麁慧,于诸法相不取不舍是名微妙慧。
复次,破无明等诸烦恼,得诸法相,是名麁慧;入如法相者,譬如真金不损不失,亦如金刚不破不坏,又如虚空无染无著,是名微妙慧。
如是等无量微妙慧,菩萨自得,复教众生。
以是故说「诸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