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释论第十五
【经】
是时,东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多宝,佛号宝积,今现在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如佛所说「一切世界无量无边」,云何言「其世界最在边」?
「最在边」者,是堕有边相;若世界有边,众生应尽。何以故?无量诸佛,一一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更无新众生,故者应尽!
答曰:
佛经虽言世界无量,此方便说,非是实教。如实无神,方便故说言有神。
此十四难,世界有边、无边俱为邪见。
若无边,佛不应有一切智。何以故?智慧普知,无物不尽,是名一切智。若世界无边,是有所不尽。
若有边,如先说咎。
此二俱邪见。何以故?依无边以破有边故。
是多宝世界非一切世界边,是释迦牟尼佛因缘众生可应度者最在边。譬如一国中最在边,不言一阎浮提最在边。
若无边,佛不应一切智者,如上佛义中答,佛智无量故应知,譬如函大故盖亦大。
问曰:
世界名多宝。宝有二种:财宝、法宝,何等宝多名为「多宝世界」?
答曰:
二种皆有。
又多菩萨照法性等诸宝(言此宝大菩萨所有,以为宝冠;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多故名为「多宝」。
是中有佛名「宝积」。以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集故,名为「宝积」。
问曰:
若尔者,一切佛皆应号宝积!何以独称彼佛为「宝积」?
答曰:
虽一切诸佛皆有此宝,但彼佛即以此宝为名。如弥勒名为慈氏,诸佛虽皆有慈,但弥勒即以慈为名。
复次,如宝华佛生时,一切身边有种种华色光明故,名宝华太子。
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丹注云:旧名定光佛也)。
宝积佛亦如是,应当初生时亦多诸宝物生,或地生、或天雨,种种宝集故名为「宝积」。
问曰:
唯有释迦牟尼一佛,无十方佛。何以故?是释迦文尼佛无量威力、无量神通,能度一切众生,更无余佛。
如说:阿难一心思惟:「过去诸佛宝华、燃灯等,皆生好世,寿命极长,能度一切众生。今释迦牟尼佛,恶世生,寿命短,将无不能度一切弟子耶?」如是心疑。佛时即知阿难心之所念,即以日出时入日出三昧。尔时,佛身一切毛孔出诸光明,亦如日边出诸光明,其光遍照阎浮提内;其明满已,照四天下;照四天下满已,照三千大千世界;照三千大千世界满已,照十方无量世界。尔时世尊从脐边出诸宝莲华,如偈说:
如是种种方便,一时顷能度十方无量众生;度众生已,还入本处住佛脐中。
尔时,世尊从日出三昧起,问阿难言:「汝见此三昧神通力不?」阿难白佛:「唯然!已见。」重白佛言:「若佛住世一日之中,所度弟子可满虚空,何况在世八十余年!」
以是故言一佛功德神力无量,现化十方,无异佛也。
复次,如佛所言「女人不得作转轮圣王,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不得作佛」;「转轮圣王不得一处并治,十力世尊亦无一世二佛」。又佛说言「佛言不虚,世无二佛」;「一法难值,是佛世尊也」;「无量亿劫时时一有。是九十一劫中,三劫有佛。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飡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除此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若有十方佛,何以故言「余劫无佛,甚可怜愍」?
答曰:
虽释迦文尼佛有无量神力,能变化作佛,在十方说法、放光明、度众生,亦不能尽度一切众生,堕有边故,则无未来世佛故。然众生不尽,以是故应更有余佛。
复次,汝言:「佛自说:女人不得作五事;二转轮圣王不得同时出世,佛亦如是,同时一世亦无二佛。」
汝不解此义!佛经有二义:有易了义,有深远难解义。如佛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
「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
「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以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是以故不应依语。
「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
「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义经。如说法师说法有五种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爱,三者端正,四者名声,五者后得涅槃——是为未了义。云何「未了」?施得大富,是为了了可解;说法无财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说法人种种赞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缘得富,是故言「未了」。
是《多持经》方便说,非实义。是经中佛虽言世无二佛俱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虽言世无二转轮圣王,亦不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无,但言四天下世界中无二转轮圣王,作福清净故独王一世,无诸怨敌;若有二王不名清净。虽佛无嫉妬心,然以行业世世清净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
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诸佛种种法门、种种身、种种因缘、种种方便以度众生。
以是故,《多持经》中一时一世界无二佛,不言十方无佛。
复次,如汝言:「佛言:『一事难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
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说言:「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
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佛语阿难:「是人无因缘。」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以是故佛言:「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譬如水雨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
汝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为一佛世界故,不为一切余诸世界。
「是处劫空无有佛出,甚可怜愍」者,亦是此间一佛世界,非为一切余诸世界也。以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如《杂阿含经》中说:「譬如大雨连注,渧渧无间,不可知数。诸世界亦如是,我见东方无量世界,有成、有住、有坏,其数甚多,不可分别;如是乃至十方。是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婬、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世界皆有三种人:下、中、上。下人著现世乐;中人求后世乐;上人求道,有慈悲心,怜愍众生。有因缘云何无果报?佛言:「若无老、病、死,佛不出世。」是人见老、病、死苦恼众生,心中作愿:「我当作佛,以度脱之,拔其心病,济后世苦。」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缘,何以故独言「此间有佛,余处无」耶?譬如有人言「有木无火,有湿地而无水」,是不可信。佛亦如是,众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婬、瞋、痴病,佛为断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无佛?
复次,盲人无量而言唯须一医,此亦不然。以是故应更有十方佛。
复次,《长阿含》中有经言:有鬼神王守北方,与众多百千万鬼神后夜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住,放清净光,普照祇桓,皆令大明。合掌赞佛说此二偈:
如是偈中有十方佛。
鬼神王稽首三世佛,然后别归命释迦牟尼佛。若无十方现在佛,当应但归命释迦文尼佛,不应言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过去世有无量佛,未来世亦有无量佛,以是故现在亦应有无量佛。
复次,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无数无量佛,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求脱;「若不值此佛,当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譬如鹿未被箭时不知怖畏,既被箭已,踔围而出。人亦如是,有老、病、死苦,闻唯有一佛,甚难可遇,心便怖畏,勤行精进,疾得度苦。以是故佛于声闻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无。若有十方佛,汝言无,得无限罪;若无十方佛,而我言有,生无量佛想,得恭敬福。所以者何?善心因缘福德力大故。譬如慈心三昧力观一切众生皆见受乐,虽无实益,以慈观故,是人得无量福。十方佛想亦复如是。若实有十方佛而言无,得破十方佛无量重罪。何以故?破实事故。肉眼人虽俱不知,但心信言有,其福无量;若实有而意谓无,其罪甚重。人自用心尚应信有,何况佛自说摩诃衍中言实有十方佛而不信耶?
问曰:
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何以不来?
答曰:
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
复次,如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中生,在迦毘罗国,多游行东天竺六大城。有时飞到南天竺亿耳居士舍受供养。有时暂来北天竺月氏国降阿波罗龙王。又至月氏国西,降女罗刹;佛在彼石窟中一宿,于今佛影犹在,有人就内看之则不见,出孔遥观光相如佛。有时暂飞至罽宾隶跋陀仙人山上,住虚空中,降此仙人;仙人言:「我乐住此中,愿佛与我佛发、佛爪,起塔供养。」塔于今现存(此山下有离越寺;离越,应云隶跋陀)。人与佛同国而生犹不遍见,何况异处!以是故,不可以不见十方佛故而言无也。
复次,弥勒菩萨有大慈悲而在天宫不来此间,可以不来故便谓无弥勒耶?弥勒近而不来不以为怪,十方佛远,何足怪也?
复次,十方佛不来者,以众生罪垢深重不种见佛功德,是故不来。
复次,佛知一切众生善根熟、结使薄然后来度。如说:
以是故,十方佛虽不来,不应言无。
复次,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大菩萨弥勒等尚不能知,何况凡人!
复次,诸佛大菩萨,有时众生恐惧急难,一心念,或时来度之。
如大月氏西佛肉髻住处国,一佛图中,有人癞风病,来至遍吉菩萨像边,一心自归念遍吉菩萨功德,愿除此病。是时遍吉菩萨像即以右手宝𤦲光明摩其身,病即除愈。
复一国中,有一阿兰若比丘大读摩诃衍,其国王常布发令蹈上而过。有一比丘语王言:「此人摩诃罗,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如是?」王言:「我一日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往到其住处。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见一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手供养,我转近便灭。我即问大德:『以我来故,金色光明人灭?』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萨。遍吉菩萨自言:「若有人诵读《法华经》者,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诵《法华经》故遍吉自来。』」(遍吉,《法华经》名为普贤。)
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
此皆今世现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
以是诸因缘故知实有十方佛。
【经】
尔时,彼世界有菩萨,名曰普明。
【论】
「菩萨」义,如〈赞菩萨品〉中已说。
问曰:
云何名「普明」?
答曰:
其明常照一切世界,是故名「普明」。
【经】
见此大光,见地大动,又见佛身。到宝积佛所,白佛言:「世尊!今何因缘有此光明照于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论】
地动、佛身、光明如先说。
问曰:
是普明菩萨于诸菩萨中最尊第一,应自知因缘,何以问佛?
答曰:
是普明菩萨虽大,不能知诸佛智慧、神力;譬如月光虽大,日出则灭。以是故问佛。
复次,菩萨常欲见佛,心无厌足;无因缘尚欲见佛,何况有大因缘!
复次,是事不应疑。譬如犊子随母,未足怪也!又如小王朝宗大王,法应尔故。诸大菩萨亦如是,得利大故常欲随佛。是菩萨见是事,心即觉知是必大事,见无数无量世界皆得相见,以是故问。
复次,有人言:是菩萨自有神力能知,亦是释迦牟尼佛力令知;但为诸小菩萨不知故问佛。诸小菩萨怖难未除,不能问佛,是故为之发问。是普明菩萨发其世界,与诸小男子、小女人俱,以是故知不能问佛。譬如大象能劈大树,令诸小象得食枝叶。
是故问佛:「大德!何因何缘有此大光明、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大智度论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