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戒相义第二十二之一
问曰:
已知如是种种功德果报,云何名为「戒相」?
答曰:
恶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是为戒相。
云何名为「恶」?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生罪。其余系闭、鞭打等,是助杀法。
复次,杀他得杀罪,非自杀身。心知众生而杀是名杀罪,不如夜中见人谓为杌树而杀者。故杀生得杀罪,非不故也。快心杀生得杀罪,非狂痴。命根断,是杀罪,非作疮。身业是杀罪,非但口教勅。口教是杀罪,非但心生。如是等,名杀罪;不作是罪,名为戒。
若人受戒,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若身不动,口不言,而独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是名不杀生戒。
有人言:「是不杀生戒,或善或无记。」
问曰:
如阿毘昙中说「一切戒律仪皆善」,今何以言无记?
答曰:
如《迦栴延子阿毘昙》中言一切善,如余《阿毘昙》中言不杀戒,或善、或无记。何以故?若不杀戒常善者,持此戒人,应如得道人,常不堕恶道。以是故,或时应无记;无记无果报故,不生天上、人中。
问曰:
不以戒无记故堕地狱,更有恶心生故堕地狱!
答曰:
不杀生,得无量善法,作、无作,福常日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何以故随有量而不随无量?以是故,知不杀戒中,或有无记。
复次,有人不从师受戒,而但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如是不杀,或时无记。
问曰:
是不杀戒何界系?
答曰:
如《迦栴延子阿毘昙》中言:「一切受戒律仪,皆欲界系。」余《阿毘昙》中言:「或欲界系,或不系。」以实言之,应有三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漏。」杀生法虽欲界,不杀戒,应随杀在欲界;但色界不杀、无漏不杀,远遮故,是真不杀戒。
复次,有人不受戒,而从生已来,不好杀生,或善或无记,是名无记。
是不杀生法,非心,非心数法,亦非心相应;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
《迦栴延子阿毘昙》中言:「不杀生是身、口业,或作色、或无作色,或时随心行、或不随心行(丹注云:随心行:定共戒;不随心意:五戒),非先世业报。二种修应修,二种证应证(丹注云:身证、慧证)。思惟断,一切欲界最后得;见断、时断,凡夫、圣人所得。是色法,或可见、或不可见法,或有对法、或无对法,有报法,有果法,有漏法,有为法,有上法(丹注云:非极故有上),非相应因。如是等分别,是名不杀戒。」
问曰:
八直道中戒,亦不杀生,何以独言「不杀生戒有报、有漏」?
答曰:
此中但说受戒律仪法,不说无漏戒律仪。
复次,余《阿毘昙》中言:「不杀法常不逐心行,非身口业,不随心业行;或有报,或无报;非心相应法,或有漏,或无漏。」是为异法,余者皆同。
复有言:「诸佛贤圣不戏论诸法(丹注云:种种异说名为『戏』也),现前众生各各惜命,是故佛言莫夺他命;夺他命,世世受诸苦痛。」众生有、无,后当说。
问曰:
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田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
答曰:
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
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
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
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生。
复次,若人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复次,假令后世无罪,不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尚不应故夺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应行,何况两世有罪,弊恶果报!
复次,杀为罪中之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宝,但以活命为先。譬如贾客入海采宝,垂出大海,其船卒坏,珍宝失尽,而自喜庆,举手而言:「几失大宝!」众人怪言:「汝失财物,裸形得脱,云何喜言几失大宝?」答言:「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故求命。」以是故,佛说十不善道中,杀罪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初。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命。
复次,若有人受戒,心生:「从今日不杀一切众生。」是于无量众生中,已以所爱重物施与,所得功德亦复无量。如佛说:「有五大施,何等五?一者、不杀生,是为最大施;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复次,行慈三昧,其福无量,水、火不害,刀、兵不伤,一切恶毒所不能中;以五大施故,所得如是。
复次,三世十方中尊,佛为第一。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杀生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者、常有恶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命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堕泥梨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复次,行者心念:「一切有命,乃至昆虫,皆自惜身;云何以衣服、饮食自为身故而杀众生?」
复次,行者当学大人法,一切大人中,佛为最大。何以故?一切智慧成就,十力具足,能度众生,常行慈愍,持不杀戒,自致得佛,亦教弟子行此慈愍。行者欲学大人行故,亦当不杀。
问曰:
不侵我者,杀心可息;若为侵害、强夺、逼迫,是当云何?
答曰:
应当量其轻重。若人杀己,先自思惟:「全戒利重?全身为重?破戒为失?丧身为失?」如是思惟已,知持戒为重,全身为轻。若苟免全身,身何所得?是身名为老、病、死薮,必当坏败!若为持戒失身,其利甚重。
又复思惟:「我前后失身,世世无数,或作恶贼、禽兽之身,但为财利诸不善事;今乃得为持净戒故,不惜此身,舍命持戒,胜于毁禁全身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如是定心,应当舍身以护净戒。」
如一须陀洹人,生屠杀家;年向成人,应当修其家业而不肯杀生。父母与刀并一口羊,闭著屋中而语之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得见日月、生活饮食!」儿自思惟言:「我若杀此一羊,便当终为此业,岂以身故为此大罪?」便以刀自杀。父母开户,见羊在一面立,儿已命绝。当自杀时,即生天上。
若如此者,是为不惜寿命,全护净戒。
如是等义,是名不杀生戒。
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若不作,是名不盗。
其余方便计挍,乃至手捉未离地者,名助盗法。
财物有二种:有属他,有不属他。取属他物,是为盗罪。属他物亦有二种:一者、聚落中,二者、空地。此二处物,盗心取,得盗罪。若物在空地,当捡挍知是物近谁国?是物应当有属,不应取。
如毘尼中说种种不盗,是名不盗相。
问曰:
不盗有何等利?
答曰:
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
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夺,是名夺外命。如偈说:
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应劫夺。
复次,当自思惟:「劫夺得物,以自供养,虽身充足,会亦当死;死入地狱,家室亲属,虽共受乐,独自受罪,亦不能救。」已得此观,应当不盗。
复次,是不与取有二种:一者、偷,二者、劫。此二共名不与取。于不与取中,盗为最重。何以故?一切人以财自活,而或穿逾盗取,是最不净。何以故?无力胜人,畏死盗取故。
劫夺之中,盗为罪重,如偈说:
杀生人罪虽重,然于所杀者是贼,偷盗人于一切有物人中贼。若犯余戒,于异国中有不以为罪者;若偷盗人,一切诸国无不治罪。
问曰:
劫夺之人,今世有人赞美其健,于此劫夺,何以不作?
答曰:
不与而盗,是不善相;劫盗之中,虽有差降,俱为不善。譬如美食杂毒,恶食杂毒,美恶虽殊,杂毒不异。亦如明暗蹈火,昼夜虽异,烧足一也。今世愚人,不识罪、福二世果报,无仁慈心,见人能以力相侵,强夺他财,赞以为强。诸佛贤圣,慈愍一切,了达三世殃祸不朽,所不称誉。以是故,知劫盗之罪,俱为不善,善人行者之所不为。
如佛说:「不与取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物主常瞋;二者、重疑(丹注云:重罪人疑);三者、非行时,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邪婬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婬。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婬。如是种种乃至以华鬘与婬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婬。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婬。
问曰:
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婬;人自有妻,何以为邪?
答曰:
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乳儿时婬其母,乳则竭;又以心著婬欲,不复护儿。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婬。是事不作,名为不邪婬。
问曰:
若夫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
答曰:
以其邪故;既名为邪,是为不正,是故有罪。
复次,此有种种罪过,夫妻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复有重罪,恶名丑声,为人所憎;少乐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呵,罪中之罪(丹注云:婬罪,邪婬破戒故,名罪中之罪)。
复次,婬妷之人,当自思惟:「我妇他妻,同为女人,骨肉情态,彼此无异,而我何为横生惑心,随逐邪意?邪婬之人,破失今世、后世之乐(好名善誉、身心安乐,今世得也;生天、得道、涅槃之利,后世得也)。」
复次,回己易处,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则忿恚;我若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
复次,如佛所说:「邪婬之人,后堕剑树地狱,众苦备受;得出为人,家道不穆,常值婬妇、邪僻残贼。邪婬为患,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祸害将及!」如佛所说:「邪婬有十罪:一者、常为所婬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鬪诤;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爱憙;八者、种怨家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女人,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如是等种种因缘不作,是名不邪婬。
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妄语之罪,从言声相解生;若不相解,虽不实语,无妄语罪。是妄语,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是名妄语。若不作,是名不妄语。
问曰:
妄语有何等罪?
答曰:
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观知此罪,是故不作。
复次,观知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利,自从己出,甚为易得,是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
复次,实语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
问曰:
若妄语有如是罪,人何以故妄语?
答曰:
有人愚痴少智,遭事苦厄,妄语求脱;不知事发今世得罪,不知后世有大罪报。
复有人虽知妄语罪,悭贪、瞋恚、愚痴多故,而作妄语。
复有人虽不贪恚,而妄证人罪,心谓实尔,死堕地狱。
如提婆达多弟子俱伽离,常求舍利弗、目揵连过失。是时,二人夏安居竟,游行诸国,值天大雨,到陶作家,宿盛陶器舍。此舍中先有一女人在暗中宿,二人不知。此女人其夜梦失不净,晨朝趣水澡洗。是时,俱伽离偶行见之。俱伽离能相,知人交会情状,而不知梦与不梦。
是时,俱伽离顾语弟子:「此女人昨夜与人情通。」即问女人:「汝在何处卧?」
答言:「我在陶师屋中寄宿。」
又问:「共谁?」
答言:「二比丘。」
是时,二人从屋中出,俱伽离见已,又以相验之,意谓二人必为不净。先怀嫉妬,既见此事,遍诸城邑聚落告之;次到祇洹唱此恶声。于是中间,梵天王来欲见佛。佛入静室,寂然三昧;诸比丘众,亦各闭房三昧,皆不可觉。
即自思惟:「我故来见佛,佛入三昧,且欲还去。」
即复念言:「佛从定起,亦将不久,于是小住。」到俱伽离房前,扣其户而言:「俱伽离!俱伽离!舍利弗、目揵连心净柔软,汝莫谤之而长夜受苦!」
俱伽离问言:「汝是何人?」
答言:「我是梵天王。」
问言:「佛说汝得阿那含道,汝何以故来?」
梵王心念而说偈言:
说此偈已,到佛所,具说其事。
佛言:「善哉!善哉!快说此偈!」尔时,世尊复说此偈:
梵天王听佛说已,忽然不现,即还天上。尔时,俱迦离到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
佛告俱伽离:「舍利弗、目揵连心净柔软,汝莫谤之而长夜受苦!」
俱伽离白佛言:「我于佛语不敢不信,但自目见了了,定知二人实行不净。」佛如是三呵,俱伽离亦三不受,即从坐起而去。还其房中,举身生疮,始如芥子,渐大如豆、如枣、如㮈,转大如苽,翕然烂坏,如大火烧,叫唤嘷哭,其夜即死,入大莲华地狱。
有一梵天夜来白佛:「俱伽离已死。」
复有一梵天言:「堕大莲华地狱。」
其夜过已,佛命僧集而告之言:「汝等欲知俱伽离所堕地狱寿命长短不?」
诸比丘言:「愿乐欲闻!」
佛言:「有六十斛胡麻,有人过百岁取一胡麻,如是至尽,阿浮陀地狱中寿故未尽。二十阿浮陀地狱中寿,为一尼罗浮陀地狱中寿;如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中寿,为一阿罗逻地狱中寿;二十阿罗逻地狱中寿,为一阿婆婆地狱中寿;二十阿婆婆地狱中寿,为一休休地狱中寿;二十休休地狱中寿,为一沤波罗地狱中寿;二十沤波罗地狱中寿,为一分陀梨迦地狱中寿;二十分陀梨迦地狱中寿,为一摩呵波头摩地狱中寿。俱伽离堕是摩呵波头摩地狱中,出其大舌,以百钉钉之,五百具犁耕之。」
尔时,世尊说此偈言:
如是等心生疑谤,遂至决定,亦是妄语。妄语人,乃至佛语而不信受,受罪如是!
以是故,不应妄语。
复次,如佛子罗睺罗,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不?」诡言:「不在。」若不在时,人问罗睺罗:「世尊在不?」诡言:「佛在。」有人语佛;佛语罗睺罗:「澡槃取水,与吾洗足!」洗足已,语罗睺罗:「覆此澡槃!」如勅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罗睺罗:「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
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口气臭;二者、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者、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语议,常不参豫;五者、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者、人所不敬,虽有教勅,人不承用;七者、常多忧愁;八者、种诽谤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如是种种不作,是为不妄语,名口善律仪。
不饮酒者,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草酒。果酒者,蒱桃、阿梨咤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蹄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略说若干、若湿,若清、若浊,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是名为酒。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
问曰:
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不饮?
答曰:
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饮,其中杂毒,是何等毒?
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病之门;三者、鬪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没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怳惚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踈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无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纵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𫘤。」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
如偈说:
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律仪;妄语不作是口善律仪;名为优婆塞五戒律仪。
问曰:
若八种律仪及净命,是名为戒;何以故优婆塞于口律仪中无三律仪及净命?
答曰:
白衣居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不能尽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
复次,四种口业中,妄语最重。
复次,妄语心生故作;余者或故作,或不故作。
复次,但说妄语,已摄三事。
复次,诸善法中,实为最大;若说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得。
复次,白衣处世,当官理务,家业作使,是故难持不恶口法。
妄语故作,事重故不应作。
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婬优婆塞。
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持五戒;断婬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自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婬。
是名五戒。如佛偈说:
波[(匕/示)*(入/米)]质妬树,
天上树中王,
问曰:
今说尸罗波罗蜜,当以成佛,何以故乃赞天福?
答曰:
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若单行尸罗,得生好处;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三乘道。今但赞持戒现世功德,名闻、安乐后世得报,如偈所赞。譬如小儿,蜜涂苦药,然后能服;今先赞戒福,然后人能持戒。能持戒已,立大誓愿,得至佛道——是为尸罗生尸罗波罗蜜。
又以一切人皆著乐,世间之乐天上为最。若闻天上种种快乐,便能受行尸罗;后闻天上无常,厌患心生,能求解脱;更闻佛无量功德,若慈悲心生,依尸罗波罗蜜得至佛道。
以是故,虽说尸罗报无咎。
问曰:
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
答曰:
有一日戒,六斋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甚多。
问曰:
云何受一日戒?
答曰:
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归依。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归依竟。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过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共住。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著花璎珞、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花璎珞、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自歌舞作乐、亦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是布萨福报,愿生生不堕三恶八难。我亦不求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尽,逮得萨婆若,成就佛道。」
问曰:
云何受五戒?
答曰:
受五戒法,长跪合掌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
「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证知我、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
戒师应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知人见人,为优婆塞说五戒如是,是汝尽寿持!
「何等五?
「尽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故杀生;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盗,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盗;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邪婬,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邪婬;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妄语;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饮酒;是事若能,当言诺。
「是优婆塞五戒,尽寿受持。当供养三宝:佛宝、法宝、比丘僧宝,勤修福业,以求佛道!」
问曰:
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
答曰:
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
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
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益天众,减损阿修罗。」是时,释提婆那民见诸天欢喜。说此偈言: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不应说如是偈。所以者何?释提桓因三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若受持此戒,必应如佛,是则实说。」诸大尊天欢喜因缘故,得福增多。
复次,此六斋日,恶鬼害人,恼乱一切,若所在丘聚,郡县、国邑,有持斋受戒行善人者,以此因缘,恶鬼远去,住处安隐。
以是故,六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问曰:
何以故诸恶鬼神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
答曰:
《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势力。
问曰:
诸鬼神父,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
答曰:
诸神中摩醯首罗神最大第一,诸神皆有日分。摩醯首罗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余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其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摩醯首罗为诸神主,又得日多故,数其四日为斋;二日是一切诸神日,亦数以为斋。是故诸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力势。
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事;汝云何以肉、血著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噉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而得势力。
如佛法中,日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持斋受八戒。
问曰:
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
答曰:
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
复次,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智勇不足,卒无功名;若如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功盖天下。
是二种戒,名居家优婆塞法。
居家持戒,凡有四种:有下、中、上,有上上。
下人持戒,为今世乐故;或为怖畏,称誉、名闻故;或为家法,曲随他意故;或避苦役,求离危难故——如是种种,是下人持戒。
中人持戒,为人中富贵,欢娱适意;或期后世福乐,克己自勉,为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坚固持戒。譬如商人,远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之福,令人受后世福乐,亦复如是。
上人持戒,为涅槃故,知诸法一切无常故,欲求离苦、常乐无为故。
复次,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乐,得喜乐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实智,得实智故得厌心,得厌心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涅槃——如是持戒为诸善法根本。
复次,持戒为八正道初门,入道初门,必至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