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四无量义第三十三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
「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修慈心,为除众生中瞋觉故;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修喜心,为除不悦乐故;修舍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
问曰:
四禅中已有四无量心乃至十一切处,今何以故别说?
答曰:
虽四禅中皆有是法,若不别说名字则不知其功德;譬如囊中宝物,不开出则人不知。
若欲得大福德者,为说「四无量心」;患厌色如在牢狱,为说「四无色定」;于缘中不能得自在、随意观所缘,为说「八胜处」;若有遮道,不得通达,为说「八背舍」;心不调柔,不能从禅起次第入禅,为说「九次第定」;不能得一切缘遍照、随意得解,为说「十一切处」。
若念十方众生令得乐时,心数法中生法,名为慈;是慈相应受、想、行、识众,是法起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法和合,皆名为慈。名为慈故,是法生,以慈为主,是故慈得名。譬如一切心心数法虽皆是后世业因缘,而但思得名,于作业中,思最有力故。
悲、喜、舍亦如是。
是慈在色界。或有漏,或无漏。或可断,或不可断。亦在根本禅中,亦禅中间。三根相应,除苦根、忧根。如是等,《阿毘昙》分别说。
取众生相故有漏;取相已,入诸法实相故无漏。
以是故,《无尽意菩萨问》中说慈有三种:一者、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
问曰:
是四无量心云何行?
答曰:
如佛处处经中说:「有比丘以慈相应心,无恚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善修慈心得解遍满东方世界众生、慈心得解遍满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众生。以悲、喜、舍相应心,亦如是。」
慈相应心者,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愦浊,所谓瞋恨悭贪等烦恼。譬如净水珠著浊水中,水即清。
无恚恨者,于众生中,若有因缘、若无因缘而瞋,若欲恶口骂詈、杀害、劫夺,是名瞋;待时节、得处所、有势力当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事故,名无瞋恨。
无怨无恼,恨即是怨,初嫌为恨,恨久成怨;身口业加害,是名恼。
复次,初生瞋结名为瞋;瞋增长筹量,持著心中未决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无所畏忌,是名恼。
以慈心力除、舍、离此三事,是名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此无瞋无恨、无怨无恼,佛以是赞叹慈心。一切众生皆畏于苦,贪著于乐;瞋为苦因缘,慈是乐因缘。众生闻是慈三昧能除苦、能与乐故,一心懃精进行是三昧。以是故,无瞋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者,一大心分别有三名:
「广」名一方,「大」名高远,「无量」名下方及九方。
复次,下名「广」,中名「大」,上名「无量」。
复次,缘四方众生心是名「广」,缘四维众生心是名「大」,缘上下方众生心是名「无量」。
复次,破瞋恨心是名「广」,破怨心是名「大」,破恼心是名「无量」。
复次,一切烦恼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为小;复小于此,故名瞋恨、怨、恼。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广」、「大」、「无量」。所以者何?大因缘常能破小事故。
「广心」者,畏罪畏堕地狱故,除心中恶法;「大心」者,信乐福德果报故,除恶心;「无量心」者,为欲得涅槃故,除恶心。
复次,行者持戒清净故,是「心广」;禅定具足故,是「心大」;智慧成就故,是「心无量」。
以是慈心,念得道圣人,是名「无量心」,用无量法分别圣人故;念诸天及人尊贵处,故名为「大心」;念诸余下贱众生及三恶道,是名「广心」。
于所爱众生中,以慈念广于念已故,名为「广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德多故,名「无量心」。
复次,为狭缘心,故名为「广」;为小缘心,故名为「大」;为有量心,故名为「无量」。
如是等分别义。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为修。非但爱念众生中、非但好众生中、非但益己众生中、非但一方众生中名为「善修」;久行得深爱乐,爱、憎及中三种众生,正等无异。十方五道众生中,以一慈心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识,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隐。如是心遍满十方众生中。
如是慈心,名「众生缘」。多在凡夫人行处,或有学人未漏尽者行。
「法缘」者,诸漏尽阿罗汉、辟支佛、诸佛。是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故,但观从因缘相续生诸欲。以慈念众生时,从和合因缘相续生,但空五众即是众生,念是五众。以慈念众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乐;圣人愍之,令随意得乐,为世俗法故,名为「法缘」。
「无缘」者,是慈但诸佛有。何以故?诸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佛以众生不知是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著诸法,分别取舍;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
譬如给赐贫人,或与财物,或与金银宝物,或与如意真珠;众生缘、法缘、无缘,亦复如是。是为略说慈心义。
悲心义亦如是:以怜愍心,遍观十方众生苦,作是念:「众生可愍,莫令受是种种苦。」无瞋、无恨、无怨、无恼心,乃至十方亦如是。
问曰:
有三种众生:有受乐,如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如三恶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乐,五道中少分。云何行慈者观一切众生皆受乐?行悲者观一切众生皆受苦?
答曰:
行者欲学是慈无量心时,先作愿:「愿诸众生受种种乐。」取受乐人相,摄心入禅,是相渐渐增广,即见众生皆受乐。譬如钻火,先以软草、干牛𡱁,火势转大,能烧大湿木。慈三昧亦如是,初生慈愿时,唯及诸亲族、知识;慈心转广,怨亲同等,皆见得乐,是慈禅定增长成就故。
悲、喜、舍心亦如是。
问曰:
悲心中取受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舍心中取何等相?
答曰:
取受不苦不乐人相,行者以是心渐渐增广,尽见一切受不苦不乐。
问曰:
是三种心中应有福德,是舍心于众生不苦不乐有何等饶益?
答曰:
行者作是念:「一切众生离乐时得苦,苦时即是苦,得不苦不乐则安隐。」以是饶益。行者行慈、喜心,或时贪著心生;行悲心,或时忧愁心生——以是贪忧故心乱。入是舍心,除此贪忧,贪忧除故名为舍心。
问曰:
悲心、舍心,可知有别;慈心令众生乐,喜心令众生喜,乐与喜有何等异?
答曰:
身乐名乐,心乐名喜。五识相应乐名乐,意识相应乐名喜。五尘中生乐名乐,法尘中生乐名喜。先求乐,愿令众生得,从乐因令众生得喜。如人怜愍贫人,先施宝物,是名乐;后教令卖买得受五欲乐,是名喜。
复次,欲界乐愿令众生得,是名乐;色界乐愿令众生得,是名喜。
复次,欲界中五识相应乐、初禅中三识相应乐、三禅中一切乐,是名乐;欲界及初禅意识相应乐、二禅中一切乐,是名喜。麁乐名乐,细乐名喜。因时名乐,果时名喜。初得乐时是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譬如初服药时,是名乐;药发遍身时,是名喜。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和合二心作一无量,而分别为二法?
答曰:
行者初心未摄,未能深爱众生故,但与乐;摄心深爱众生,故与喜。以是故,先乐而后喜。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慈、喜次第?
答曰:
行慈心时,爱众生如儿子,愿与乐。出慈三昧故,见众生受种种苦,发深爱心怜愍众生,令得深乐。譬如父母虽常爱子,若得病急,是时爱心转重;菩萨亦如是,入悲心观众生苦,怜愍心生,便与深乐,以是故悲心在中。
问曰:
若如是深爱众生,复何以行舍心?
答曰:
行者如是观,常不舍众生,但念舍是三种心。何以故?妨废余法故。亦以是慈心欲令众生乐,而不能令得乐;悲心欲令众生离苦,亦不能令得离苦;行喜心时,亦不能令众生得大喜。此但忆想,未有实事;欲令众生得实事,当发心作佛,行六波罗蜜,具足佛法,令众生得是实乐。以是故,舍是三心,入是舍心。
复次,如慈、悲、喜心爱深故舍众生难,入是舍心故易得出离。
问曰:
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成佛,亦不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何以故但言「是三心忆想心生,无有实事」?
答曰:
是菩萨作佛时,虽不能令一切众生得乐,但菩萨发大誓愿;从是大愿,得大福德果报;得大报故,能大饶益。凡夫、声闻行是四无量,为自调自利故,亦但空念众生。诸菩萨行是慈心,欲令众生离苦得乐;从此慈心因缘,亦自作福德,亦教他作福德,受果报时,或作转轮圣王,多所饶益;菩萨或时出家行禅,引导众生,教令行禅,得生清净界,受无量心乐。若作佛时,共无量阿僧祇众生,入无余涅槃;比于空心愿益,是为大利!乃至舍利余法,多所饶益。
复次,若一佛尽度一切众生,余佛则无所复度,是则无未来佛,为断佛种,有如是等过。以是故,一佛不度一切众生。
复次,是众生性,从痴而有,非实定法;三世十方诸佛求众生实不可得,云何尽度一切?
问曰:
若空,不可得尽度者;少亦俱空,何以度少?
答曰:
我言「三世十方佛求一切众生不可得故无所度」,汝难言「何以不尽度」,是为堕负处!汝于负处不能自拔,而难言「无众生中,多少一种,何以度少」,是为重堕负处!
复次,诸法实相第一义中,则无众生,亦无度;但以世俗法故,说言有度。汝于世俗中求第一义,是事不可得;譬如瓦石中求珍宝不可得。
复次,诸佛从初发心,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有功德,皆是作法,有限有量,有初有后,故所度众生亦应有量,不应以随因缘果报有量法尽度无量众生。如大力士,弓势虽大,箭远必堕。亦如劫尽大火烧三千世界,明照无量,虽久必灭。菩萨成佛亦如是,从初发意,执精进弓,用智慧箭,深入佛法,大作佛事,亦必当灭。菩萨得一切种智时,身出光明,照无量世界,一一光明变化作无量身,度十方无量众生;涅槃后,八万四千法聚舍利,化度众生;如劫尽火照,久亦复灭。
问曰:
汝自言「光明变化作无量身,度十方无量众生」,今何以言「有量因缘故,所度亦应有量」?
答曰:
「无量」有二种:
一者、实无量,诸圣人所不能量;譬如虚空、涅槃、众生性,是不可量。
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譬如须弥山、大海水,斤两、渧数多少,诸佛菩萨能知,诸天世人所不能知。佛度众生亦如是,诸佛能知,但非汝等所及,故言「无量」。
复次,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自性,自性无故常空,常空中众生不可得。如佛说:
问曰:
若乐有二分:慈心、喜心;悲心观苦,何以不作二分?
答曰:
乐是一切众生所爱重故作二分,是苦不爱不念故不作二分。又受乐时心软,受苦时心坚。
如阿育王弟违陀输,七日作阎浮提王,得上妙自恣五欲。过七日已,阿育王问言:「阎浮提主,受乐欢畅不?」答言:「我不见、不闻、不觉。何以故?旃陀罗日日振铃高声唱:『七日中已尔许日过,过七日已,汝当死!』我闻是声,虽作阎浮提王,上妙五欲,忧苦深故,不闻、不见。」
以是故知苦力多、乐力弱。若人遍身受乐,得一处针刺,众乐皆失,但觉刺苦。乐力弱故,二分乃强;苦力多故,一处足明。
问曰:
行是四无量心,得何等果报?
答曰:
佛说入是慈三昧,现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烧,中毒不死,兵刃不伤,终不横死,善神拥护。以利益无量众生故,得是无量福德。以是有漏无量心缘众生故,生清净处,所谓色界。
问曰:
何以故佛说慈报生梵天上?
答曰:
以梵天众生所尊贵,皆闻皆识故。佛在天竺国,天竺国常多婆罗门,婆罗门法,所有福德尽愿生梵天。若众生闻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说行慈生梵天。
复次,断婬欲天皆名为梵,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婬欲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
复次,觉观难灭故,不说上地名。譬如五戒中口律仪,但说一种不妄语,则摄三事。
问曰:
慈有五功德,悲、喜、舍何以不说有功德?
答曰:
如上譬喻,说一则摄三事;此亦如是,若说慈,则已说悲、喜、舍。
复次,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众生得乐;见有不得乐者,故生悲心;欲令众生离苦、心得法乐,故生喜心;于三事中,无憎无爱,无贪无忧,故生舍心。
复次,慈以乐与众生故,《增一阿含》中说有五功德。悲心于摩诃衍经处处说其功德,如《明网菩萨经》中说:「菩萨处众生中,行三十二种悲,渐渐增广,转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如是等种种赞大悲。喜、舍心,余处亦有赞。
慈、悲二事遍大故,佛赞其功德;慈以功德难有故,悲以能成大业故。
问曰:
佛说:「四无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极遍净天;悲心好修、善修,福极虚空处;喜心好修、善修,福极识处;舍心好修、善修,福极无所有处。」云何言「慈果报应生梵天上」?
答曰:
诸佛法不可思议,随众生应度者如是说。
复次,从慈定起,回向第三禅易;从悲定起,向虚空处;从喜定起,入识处;从舍定起,入无所有处易故。
复次,慈心愿令众生得乐,此果报自应受乐,三界中遍净最为乐故,言福极遍净。
悲心观众生老、病、残害苦,行者怜愍心生,云何令得离苦?若为除内苦,外苦复来;若为除外苦,内苦复来。行者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无身,乃得无苦。虚空能破色,是故福极虚空处。
喜心欲与众生心识乐,心识乐者,心得离身,如鸟出笼;虚空处心,虽得出身,犹系心虚空;识处无量,于一切法中皆有心识,识得自在无边,以是故喜福极在识处。
舍心者,舍众生中苦乐,苦乐舍故,得真舍法,所谓无所有处;以是故,舍心福极无所有处。
如是四无量,但圣人所得,非凡夫。
复次,佛知未来世诸弟子钝根故,分别著诸法,错说四无量相:「是四无量心,众生缘故,但是有漏;但缘欲界故,无色界中无。何以故?无色界不缘欲界故。」为断如是人妄见故,说四无量心无色界中。佛以四无量心,普缘十方众生故,亦应缘无色界中。如《无尽意菩萨问》中说:「慈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论者言:「众生缘是有漏,无缘是无漏,法缘或有漏、或无漏。」
如是种种,略说四无量心。
四无色定者,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
是四无色有三种: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
有垢者,无色中摄三十一结及此结使中起心相应行。
生得者,行是四无色定,业报因缘故,生无色界,得不隐没无记四众。
行得者,观是色麁恶、重苦、老病、杀害等,种种苦恼因缘;如重病、如痈疮、如毒刺,皆是虚诳妄语,应当除却。如是思惟已,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定。
问曰:
云何能灭是三种相?
答曰:
是三种相皆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自性无故,是三种虚诳无实,易可得灭。
复次,是色分别分分破散,后皆无,以是故,若后无、今亦无。众生颠倒故,于和合色中取一相、异相,心著色相;我今不应随愚人学,当求实事,实事中无是一相、异相。
复次,行者作是念:「我若除却离诸法,得利为深。我先舍财物、妻子出家,得清净持戒,心安隐,不怖不畏。离诸欲、诸恶不善法,离生喜乐得初禅。离觉观、内清净故,得第二禅中大喜乐。离喜在第三禅地,于诸乐中最第一。舍是乐,得念舍清净第四禅。今舍是四禅,应更得妙定。」以是故,过是色相,灭有对相,不念异相。
佛说三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过色相者,是可见有对色;灭有对相者,是不可见有对色;不念异相者,是不可见无对色。
复次,眼见色坏故,名过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坏故,过有对相;于二种余色及无教色种种分别故,名异相。
如是观离色界中染,得无边虚空处。得三无色因缘方便,如〈禅波罗蜜品〉中说。
是四无色,一常有漏,三当分别。虚空处,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虚空处摄有漏四众;无漏者,虚空处摄无漏四众。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一切皆有为。
善有漏虚空处是有报,无记及无漏虚空处是无报;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有报,无记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无报。
善四无色定是可修,无记四无色定非可修。
隐没者是有垢,不隐没者是无垢。
一,有;三中,有漏者是有,无漏者是非有。
四无色定摄心心数法,是相应因;心不相应诸行,是非相应因。
有善法非四无色中,有四无色中非善法,有亦善法亦四无色中,有非善法亦非四无色中。有善法非四无色者,一切善色众,及四无色不摄四众,及智缘尽。有四无色中非善法者,无记四无色。有亦善法亦四无色者,善四无色。有非善法亦非四无色者,一切不善五众,及无记色众,及四无色不摄无记四众、虚空及非智缘尽。
不善法中不相摄。
有无记法非四无色,有四无色非无记法,有亦无记法亦四无色,有非无记亦非四无色。有无记法非四无色者,无记色众,及四无色不摄无记四众、虚空及非智缘尽。有四无色中非无记法者,善四无色。亦无记法亦四无色者,无记四无色。亦非无记法亦非四无色者,不善五众,善色众,无色不摄善四众及智缘尽。
或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漏,或漏亦四无色,或非漏亦非四无色。漏非四无色者,一漏及二漏少分。四无色非漏者,漏不摄四无色。亦漏亦四无色者,二漏少分。非漏非四无色者,色众及漏无色不摄四众及无为法。
或有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有漏,或有漏亦四无色,或非有漏非四无色。有漏非四无色者,有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有漏四众。四无色非有漏者,三无色少分。亦有漏亦四无色者,一无色及三无色少分。亦非有漏非四无色者,无漏色众,无色不摄无漏四众及三无为。
或无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无漏,或无漏亦四无色,或非无漏亦非四无色。无漏非四无色者,无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无漏四众及三无为。四无色非无漏者,一无色及三无色少分。亦无漏亦四无色者,三无色少分。非无漏非四无色者,有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有漏四众。
虚空处,或见谛断,或思惟断,或不断。见谛断者,信行、法行人,用见谛忍断。何者是?二十八使,及二十八使相应虚空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思惟断者,学见道用思惟断。何者是?思惟所断三使,及此相应虚空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及无垢有漏虚空处。不断者,无漏虚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或见谛断、或思惟断。见谛断者,信行、法行人,用见谛忍断。何者是?二十八使,及此相应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思惟断者,学见道用思惟断。何者是?思惟所断三使,及此相应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及无垢非有想非无想处。
四无色中摄心不相应诸行,是非心,非心数法,非心相应。受众、想众及此相应行众,是心数法,亦心相应。心、意、识,独心。
四无色,或有随心行非受相应,或受相应非随心行,或随心行亦受相应,或非随心行非受相应。随心行非受相应者,随心行心不相应诸行及受。受相应不随心行者,心是。随心行亦受相应者,想众及此相应行众。非随心行非受相应者,除随心行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
想相应、行相应,亦应如是说。
虚空处,或从身见因,不还与身见作因;或从身见因,亦还与身见作因;或不从身见因,亦不还与身见作因。
从身见因、不还与身见作因者,除过去、现在见苦断诸使及此相应虚空处;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断诸边结及此相应虚空处;亦除未来世中身见及相应虚空处,亦除身见生老住灭,余残有垢虚空处。
从身见因、亦还与身见作因者,上所除者是。
亦不从身见因、亦不还与身见作因者,无垢虚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四无色定一切有因缘,亦与因缘。
虚空处,或次第不与次第缘,或次第亦与次第缘,或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
次第、不与次第缘者,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法虚空处,及阿罗汉过去、现在最后灭时心心数虚空处。
次第、亦与次第缘者,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灭时心心数虚空处,余残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虚空处。
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者,除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虚空处,余残未来世中心心数虚空处,及心不相应诸行。
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或次第不与次第缘,或次第亦与次第缘,或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
次第不与次第缘者,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法非有想非无想处,及阿罗汉过去、现在最后灭时心心数法非有想非无想处,及灭受想若生若欲生。
次第亦与次第缘者,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灭时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余残过去、现在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
非次第亦非与次第缘者,除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余残未来世中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除心次第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
四无色中摄诸心心数法,有缘、亦与缘缘;四无色摄心不相应诸行,非缘、与缘缘。
四无色皆是增上,亦与增上缘。
如是等种种分别四无色,如《阿毘昙》分中说,此中应广说。
问曰:
摩诃衍中四无色云何?
答曰:
与诸法实相共智慧行,是摩诃衍中四无色。
问曰:
何等是诸法实相?
答曰:
诸法诸法自性空。
问曰:
色法和合分别因缘故空,此无色中云何空?
答曰:
色是眼见、耳闻麁事能令空,何况不可见、无有对、不觉苦乐而不空?
复次,色法分别乃至微尘皆散灭归空;是心心数法,在日月、时节、须臾顷,乃至一念中不可得。
是名四无色定义。
如是等种种,略说四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