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念义第三十六之一
【经】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论】
问曰:
何以故九相次第有八念?
答曰:
佛弟子于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善修九相,内、外不净观,厌患其身,而作是念:「我云何担是底下不净屎尿囊?」自随𢠁然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来恐怖之,欲令其退。以是故,佛次第为说八念。如经中说:「佛告诸比丘:『若于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在中思惟,若有怖畏,衣毛为竖,尔时当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乃至婆伽婆。恐怖则灭。若不念佛,当疾念法:佛法清净,巧出善说,得今世报,指示开发,有智之人心力能解。如是念法,怖畏则除。若不念法,则当念僧:佛弟子众修正道,随法行。僧中有阿罗汉、向阿罗汉,乃至须陀洹、向须陀洹,四双八辈。是佛弟子众应供养,合手恭敬,礼拜、迎送,世间无上福田。作如是念僧,恐怖即灭。』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与阿修罗鬪,在大阵中时,告诸天众:汝与阿修罗鬪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恐怖即灭;若不念我幢,当念伊舍那天子(帝释左面天王也)宝幢,恐怖即除;若不念伊舍那宝幢,当念婆楼那天子(右面天子)宝幢,恐怖即除。』」
以是故,知为除恐怖因缘故,次第说八念。
问曰:
经中说三念因缘除恐怖,五念复云何能除恐怖?
答曰:
是比丘自念布施、持戒功德,怖畏亦除。所以者何?若破戒心,畏堕地狱;若悭贪心,畏堕饿鬼及贫穷中。自念我有是净戒、布施,若念净戒、若念布施,心则欢喜,作是言:「若我命未尽,当更增进功德;若当命终,不畏堕恶道!」以是故,念戒施亦能令怖畏不生。
念上诸天皆是布施、持戒果报,此诸天以福德因缘故生彼,我亦有是福德。以是故,念天亦能令怖畏不生。
十六行念安那般那时,细觉尚灭,何况恐怖麁觉!
念死者,念五众身念念生灭,从生已来,常与死俱,今何以畏死?
是五念,佛虽不说,亦当除恐怖。所以者何?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则难,自念己事以除恐怖则易,以是故佛不说。
问曰:
云何是念佛?
答曰:
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实智慧,大慈大悲成就,是故言无错谬,麁细、多少、深浅,皆无不实。皆是实故,名为「多陀阿伽度」。
亦如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于众生中起大悲心,行六波罗蜜,得诸法相,来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此佛亦如是。是名「多陀阿伽度」。
如三世十方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诸黑暗;心出智慧光明,破众生无明暗冥;功德、名闻亦遍满十方,去至涅槃中。此佛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伽度」。
有如是功德故,应受一切诸天、世人最上供养,是故名「阿罗呵」。
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实说,如来如去故,应受最上供养?以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诸法不动不坏相,「遍」名不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无余不尽,是名「三藐三佛陀」。
是正遍智慧,不从无因而得,亦不从无缘得;是中依智慧、持戒具足故,得正遍智慧。智慧名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持戒名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身业、口业清净随意行已,是故名「鞞阇遮罗那三般那」。
若行是二行得善去,如车有两轮。善去者,如先佛所去处,佛亦如是去,故名「修伽陀」。
若有言:「佛自修其法,不知我等事。」以是故知世间,知世间因,知世间尽,知世间尽道故,名为「路迦惫」。
知世间已,调御众生,于种种师中最为无上,以是故名「阿耨多罗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能以三种道灭三毒,令众生行三乘道,以是故名「贳多提婆魔㝹舍」。
若有言:「以何事故能自利益无量?复能利益他人无量?」佛一切智慧成就故,过去、未来、现在,尽不尽,动不动,一切世间了了悉知故,名为「佛陀」。
得是九种名号,有大名称,遍满十方,以是故名为「婆伽婆」。
经中佛自说如是名号,应当作是念佛。
复次,一切种种功德,尽在于佛。佛是劫初转轮圣王摩诃三磨陀等种,阎浮提中智慧威德,诸释子中生,贵性憍昙氏。生时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王持宝盖、释提桓因以天宝衣承接,阿那婆蹋多龙王、婆伽多龙王以妙香汤澡浴。生时地六种动,行至七步,安详如象王,观视四方,作师子吼:「我是末后身,当度一切众生!」阿私陀仙人相之,告净饭王:「是人足下千辐轮相,指合缦网,当自于法中安平立,无能动、无能坏者。手中德字,缦网庄严,当以此手安慰众生,令无所畏。如是乃至肉骨髻相,如青珠山顶,青色光明从四边出。头中顶相无能见上,若天、若人无有胜者。白毫眉间跱,白光逾颇梨。净眼长广,其色绀青。鼻高直好,甚可爱乐。口四十齿,白净利好。四牙上白,其光最胜。唇上下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舌薄而大,软赤红色,如天莲华。梵声深远,闻者悦乐,听无厌足。身色好妙,胜阎浮檀金。大光周身,种种杂色,妙好无比。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佛身功德如是,应当念佛。
复次,佛身功德,身力胜于十万白香象宝,是为父母遗体力;若神通功德力,无量无限。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内有无量佛法功德故,视之无厌。见佛身者,忘世五欲,万事不忆;若见佛身一处,爱乐无厌,不能移观。佛身功德如是,应当念佛。
复次,佛持戒具足清净,从初发心修戒,增积无量,与怜愍心俱,不求果报,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不杂诸结使,但为自心清净、不恼众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时,戒得具足。应如是念佛戒众。
复次,佛定众具足。
问曰:
持戒,以身、口业清净故可知;智慧,以分别说法能除众生疑故可知;定者,余人修定尚不可知,何况于佛,云何得知?
答曰:
大智慧具足故,当知禅定必具足。譬如见莲华大,必知池亦深大;又如灯明大者,必知苏油亦多。亦以佛神通变化力无量无比故,知禅定力亦具足;亦如见果大故,知因亦必大。
复次,有时佛自为人说:「我禅定相甚深。」如经中说:「佛在阿头摩国林树下坐,入禅定。是时大雨雷电霹雳,有四特牛、耕者二人,闻声怖死。须臾便晴,佛起经行。有一居士礼佛足已,随从佛后,白佛言:『世尊!向者雷电霹雳,有四特牛、耕者二人,闻声怖死,世尊闻不?』佛言:『不闻!』居士言:『佛时睡耶?』佛言:『不睡!』问曰:『入无心想定耶?』佛言:『不也!我有心想,但入定耳。』居士言:『未曾有也!诸佛禅定大为甚深,有心想在禅定,如是大声觉而不闻。』」
如余经中,佛告诸比丘:「佛入出诸定,舍利弗、目揵连尚不闻其名,何况能知!」何者是?如三昧王三昧、师子游戏三昧等,佛入其中,能令十方世界六种震动,放大光明,化为无量诸佛,遍满十方。
如阿难一时心生念:「过去然灯佛时,时世好,人寿长,易化度;今释迦牟尼佛时世恶,人寿短,难教化;佛事未讫而入涅槃耶?」清旦以是事白佛已,日出。佛时入日出三昧,如日出光明照阎浮提;佛身如是,毛孔普出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一一光中出七宝千叶莲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皆放无量光明。一一光中皆出七宝千叶莲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是诸佛等遍满十方恒河沙等世界,教化众生:或有说法;或有默然;或以经行;或神通变化,身出水、火。如是等种种方便,度脱十方五道众生。阿难承佛威神,悉见是事。佛摄神足,从三昧起,告阿难:「见是事不?闻是事不?」阿难言:「蒙佛威神,已见、已闻!」佛言:「佛有如是力,能究竟佛事不?」阿难言:「世尊!若众生满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佛寿一日,用如是力,必能究竟施作佛事。」阿难叹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法无量不可思议!」
以是故知佛禅定具足。
复次,佛慧众具足。从初发心,于阿僧祇劫中,无法不行,世世集诸功德,一心专精,不惜身命以求智慧,如萨陀波仑菩萨。
复次,以善修大悲智慧故,具足慧众;余人无是大悲,虽有智慧,不得具足。大悲欲度众生,求种种智慧故,及断法爱,灭六十二邪见,不堕二边:若受五欲乐,若修身苦道;若断灭,若计常;若有、若无等,如是诸法边。
复次,佛慧无上,彻鉴无比,从甚深禅定中生故;诸麁细烦恼所不能动故;善修三十七品、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等诸功德故;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得无碍不可思议解脱故——佛慧众具足。
复次,能降伏外道大论议师,所谓忧楼频䗍迦叶、摩诃迦叶、舍利弗、目揵连、萨遮尼揵子、婆蹉首罗、长爪等大论议师辈皆降伏,是故知佛慧众具足。
复次,佛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见是语言多故,知智慧亦大。譬如一居士清朝见大雨处,语众人言:「昨夜雨龙,其力甚大!」众人言:「汝何以知之?」答言:「我见地湿、泥多,山崩、树折,杀诸鸟兽,以此故知龙力为大。」佛亦如是,甚深智慧,虽非眼见,雨大法雨,诸大论议师及释梵天王皆以降伏,以是可知佛智慧多。
复次,诸佛得无碍解脱故,于一切法中智慧无碍。
复次,佛此智慧皆清净,出诸观上;不观诸法常相、无常相,有边相、无边相,有去相、无去相,有相、无相,有漏相、无漏相,有为相、无为相,生灭相、不生灭相,空相、不空相;常清净无量如虚空,以是故无碍。若观生灭者,不得观不生灭;观不生灭者,不得观生灭。若不生灭实,生灭不实;若生灭实,不生灭不实。如是等诸观皆尔,得无碍智故,知佛慧众具足。
复次,念佛解脱众具足。佛解脱诸烦恼及习,根本拔故,解脱真不可坏,一切智慧成就故,名为无碍解脱。成就八解脱,甚深遍得故,名为具足解脱。
复次,离「时解脱」及「慧解脱」故,便具足成就「共解脱」。成就如是等解脱故,名具足解脱众。
复次,破魔军故得解脱,离烦恼故得解脱,离遮诸禅法故得解脱,于诸禅定入出自在无碍故。
复次,菩萨于见谛道中,得深十六解脱:一、苦法智相应有为解脱;二、苦谛断十结尽,得无为解脱。如是乃至道比智。思惟道中,得十八解脱:一、或比智或法智相应有为解脱,二、断无色界三思惟结故,得无为解脱。如是乃至第十八尽智相应有为解脱;及一切结使尽,得无为解脱。
如是诸解脱和合,名为解脱众具足。
复次,念佛解脱知见众具足。解脱知见众有二种:
一者、佛于解脱诸烦恼中,用尽智自证知:知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是为尽智解脱知见众。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修道已不复更修,是为无生智解脱知见众。
二者、佛知是人入空门得解脱,是人无相门得解脱,是人无作门得解脱;是人无方便可令解脱。是人久久可得解脱,是人不久可得解脱,是人即时得解脱。是人软语得解脱,是人苦教得解脱,是人杂语得解脱。是人见神通力得解脱,是人说法得解脱。是人婬欲多,为增婬欲得解脱;是人瞋恚多,为增瞋恚得解脱——如难陀、沤楼频螺龙是。如是等种种因缘得解脱,如法眼中说。于是诸解脱中了了知见,是名解脱知见众具足。
复次,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见,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无量不可思议诸功德,是名念佛。
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有报,无漏者无报。三根相应:乐、喜、舍根。行得,亦果报得:行得者,如此间国中学念佛三昧;果报得者,如无量寿佛国人,生便自然能念佛。
如是等,如《阿毘昙》中广分别。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