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欲以诸善根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随意成就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既得不离诸佛,当应供养。若得值佛而无供具,甚为不悦!如须摩提菩萨,秦言妙意,见然灯佛,无供养具,周旋求索;见卖华女,以五百金钱买得五茎青莲华以供养佛。又萨陀波仑菩萨,为供养师故,卖身血肉。
如是等菩萨既得见佛,心欲供养,若无供具,其心有碍;譬如庶民遇见君长,不持礼贶,则为不敬。是故诸菩萨求供养具,供养诸佛;佛虽不须,菩萨心得具足。譬如农夫遇好良田而无种子,虽欲加功,无以肆力,心大愁忧;菩萨亦如是,得遇诸佛而无供具,设有余物,不称其意,心便有碍。
「诸善根」者,所谓善根果报,华香、璎珞、衣服、幡盖种种珍宝等。所以者何?或时以因说果,如言「一月食千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或时以果说因,如见好画,言是好手;手非是画,见画妙故,说言手好。善根果报亦如是,以善根业因缘故,得供养之具,名为善根。
问曰:
若尔者,何不即说华香等而说其因?
答曰:
供养具有二种:一者、财供养,二者、法供养。若但说华香等供养,则不摄法供养;今说善根供养,当知则财、法俱摄。
「供养」者,若见、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绕、礼拜,曲躬合手而住,避坐安处,劝进饮食、华香、珍宝等;种种称赞持戒、禅定、智慧诸功德;有所说法,信受教诲。如是善身、口、意业,是为供养。
「尊重」者,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敬畏之心过于父母、师长、君王,利益重故,故言「重」。
「恭敬」者,谦逊畏难故言「恭」,推其智德故言「敬」。
「赞叹」者,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故言「叹」。
「随意成就」者,若须华供养,如意即至,或求得,或不求而得;有自然出者,或变化生;乃至伎乐供养之具,悉皆如是。
问曰:
菩萨遇得便以供养,何以随意求索?
答曰:
福德从心,于所爱重,持用供养,得福增多。如阿育王小儿时,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阎浮提王,一日之中起八万塔。若大人虽以多土投钵而无所得,非所重故。有人偏贵重华,以其所贵,持供养佛,得福增多;乃至宝物亦如是。
复次,随时所宜,若寒时,应以薪火、上衣、温室、被褥,及以饮食;热时,应以氷水、扇盖、凉室、生薄之服,上妙之食;风雨之时,就送供具;如是等随时供养。又随土地所宜、随受者所须,皆持供养。
复次,随意供养者,有菩萨知佛无所须,又知诸物虚诳如幻,一相所谓无相;为教化众生故,随众生国土所重,引导故供养。
复有菩萨得甚深禅定,生菩萨神通,以神通力故,飞到十方佛前,或于佛国,若须遍雨天华,即满三千世界持供养佛;或雨天栴檀;或雨真珠,光明鲜发;或雨七宝;或雨如意珠,大如须弥;或雨妓乐,音声清妙;或以身如须弥以为灯炷,供养诸佛。如是等名为财供养。
又菩萨行六波罗蜜,以法供养诸佛。或有菩萨行一地法供养诸佛,乃至十地行法供养。或时菩萨得无生法忍,自除烦恼及众生烦恼,是法供养。或时菩萨住于十地,以神力故,令地狱火灭;于饿鬼道,皆得饱满;令畜生得离恐怖,令生人、天;渐住阿惟越致地。如是等大功德力故,名为法供养。
以是故说:「欲得善根成就,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欲满一切众生所愿:衣服、饮食、卧具、涂香、车乘、房舍、床榻、灯烛等,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有何次第,欲满一切众生愿?
答曰:
菩萨业有二种:一为供养诸佛,二为度脱众生。
以供养诸佛,得无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众生,所谓满众生愿。如贾客主入海采宝,安隐得出,利益所亲及知识等;菩萨如是入诸佛法海,得无量功德之宝,利益众生。
如小王供养大王,能令欢喜,与其所愿,职位财帛,还其本国,利益人物,除却怨贼。菩萨供养诸佛法王故,得受记别,以无量善根珍宝,得无尽智力,来入众生;善人供养,贫者随其所须而给与之,魔民、邪见外道之属悉皆破坏。是为供养诸佛,次满众生所愿。
问曰:
菩萨实能满一切众生愿不?若悉满众生愿,余佛菩萨何所利益?若不悉满,是中何故说「欲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有二种愿:一者、可得愿,二者、不可得愿。
不可得愿者,有人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及求时、方边际,如小儿求水中月、镜中像;如是等愿皆不可得。
可得愿者,钻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罗汉、辟支佛果,乃至得诸佛法王;如是等名皆可得愿。
可得愿有二种:一谓世间,二谓出世间。是中世间愿故,满众生愿。云何得知?以饮食、床、卧具乃至灯烛所须之物皆给与之。
问曰:
菩萨何以故与众生易得愿,不与难者?
答曰:
愿有下、中、上。下愿令致今世乐因缘,中愿与后世乐因缘,上愿与涅槃因缘。是故先与下愿,次及中愿,然后上愿。
复次,众生多著今乐,少求后乐,涅槃乐者转复少也。若说多者,少亦摄之。
复次,此经前后多说后世、涅槃道,少说今世利事。菩萨法者,常与众生种种利益,不应有舍。所以者何?初心但欲令诸众生行大乘法;以不堪受化,次与声闻、辟支佛道;若复不能,当与十善、四梵行等,令修福德。若众生都不乐者,如是众生不应遗舍,当与今世利益,所谓饮食等也。
复次,凡夫虽能与人饮食等,满彼愿者,皆有因缘,若今世事、若后世事。声闻、辟支佛虽无因缘满众生愿,而所益甚少。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业因缘故,得为国王,或为大长者,财富无量,四方众生若来求者,尽满足之。
如频头居士为大檀越,坐七宝大床,金刚为脚,敷以天褥,以赤真珠上为帐幔,左右立侍,各八万四千,皆庄严琦妙;开四大门,恣所求者,昼夜六时鸣鼓,又放光明,十方无量众生有闻鼓声、光明触身者,无不悉来。欲得种种饮食者,长者见其大集,即时默然,仰视虚空,于时空中雨种种百味之食,随意皆得;若众生不自取者,左右给使分布与之,足满乃止。须饮食、衣被、卧具、宝物等,皆亦如是。恣众生所欲已,然后说法,令离四食,皆住阿鞞跋致地。如是等,菩萨神通力故,能满众生愿。
问曰:
佛在时,众生尚有饥饿,天不降雨,众生困弊;佛犹不能满一切众生之愿,云何菩萨能满其愿?
答曰:
菩萨住于十地,入首楞严三昧,于三千大千世界,或时现初发意,行六波罗蜜;或现阿鞞跋致;或现一生补处,于兜率天上,为诸天说法;或从兜率天上来下生净饭王宫;或现出家成佛;或现大众中转法轮,度无量众生;或现入涅槃,起七宝塔,遍诸国土,令众生供养舍利;或时法都灭尽。菩萨利益如是,何况于佛!
而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
佛真身者,遍于虚空,光明遍炤十方,说法音声亦遍十方;无量恒河沙等世界满中大众皆共听法,说法不息,一时之顷,各随所闻而得解悟。如劫尽已,众生行业因缘故,大雨澍下,间无断绝,三大所不能制;惟有劫尽,十方风起,更互相对,能持此水。
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说法,除十住菩萨,三乘之人皆不能持;惟有十住菩萨不可思议方便智力,悉能听受。众生其有见法身佛,无有三毒及众烦恼,寒热诸苦一切皆灭,无愿不满。如如意珠,尚令众生随愿皆得,岂况于佛!珠与一切世间之愿,佛与一切出世间愿。若言「佛不能悉满众生所愿」,是语不然!
复次,释迦文尼佛,王宫受身,现受人法,有寒热、饥渴、睡眠,受诸诽谤,老、病、死等;内心智慧神德,真佛正觉,无有异也。欲满众生所愿,悉皆能满;而不满者,以无数世来,常满众生衣食之愿,而不免苦;今但以涅槃无为常乐益之。如人怜愍所亲,不与杂毒美食。如是世间愿者,生诸结使,又复离时心生大苦,是故不以为要。
复次,有人言:释迦牟尼佛已满众生所愿,而众生自不能得。如《毘摩罗诘经》说:「佛以足指案地,即时国土七宝庄严,我佛国如是。为多怒害者,现佛国异。」又如龙王等心降雨,在人为水,饿鬼身上皆为炭火。
问曰:
若能满一切众生愿者,则众生有边,无有受诸饥寒苦者。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满所愿,愿离苦得乐故。
答曰:
「满一切」者,名字一切,非实一切。
如《法句》偈说:
虽言「一切畏杖痛」,如无色众生无身故,则无杖痛;色界众生虽可有身,亦无杖痛;欲界众生亦有不受杖痛。而言「一切」,谓应得杖者说言「一切」,非实一切。以是故,菩萨满一切众生所愿,谓应可得者。然菩萨心无齐限,福德果报亦无有量;但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厚障故,而不能得。
如舍利弗弟子罗频周比丘,持戒精进,乞食六日而不能得,乃至七日,命在不久;有同道者乞食持与,鸟即持去。时舍利弗语目揵连:「汝大神力,守护此食,令彼得之!」即时目连持食往与,始欲向口,变成为泥;又舍利弗乞食持与,而口自合;最后佛来,持食与之,以佛福德无量因缘故,令彼得食。是比丘食已,心生欢喜,倍加信敬。佛告比丘:「有为之法皆是苦相。」为说四谛,即时比丘漏尽意解,得阿罗汉道。有薄福众生,罪甚此者,佛不能救。
又知众生不可得故、深达法性故,诸佛无有忆想分别:是可度、是不可度,心常寂灭,意无增减。
以是故,菩萨欲满一切众生愿,彼以罪故而不能得,菩萨无咎!
「饮、食」者,略说麁、细二种饼饭等百味之食。经虽说四食,众生久住,而此但说揣食,余者无色,不可相与。若施揣食,则与三食。何以故?因揣食故,增益三食。如《经》所说:「檀越施食,则与受者五事利益。」
「饮」,总说二种:一者、草木酒,所谓蒲桃、甘蔗等及诸谷酒;二者、草木浆,甘蔗浆、蒲桃浆、石蜜浆、安石榴浆、梨㮈浆、波卢沙果浆等,及诸谷浆。
如是和合,人中饮食及天饮食,所谓修陀甘露味、天果食等,摩头摩陀婆浆等。众生各各所食,或食谷者,或食肉者,或食净者、不净者,来皆饱满。
「衣服」者,衣有二种:或从众生生,所谓绵绢、毛毳、皮韦等;或从草木生,所谓布㲲、树皮等。有诸天衣,无有经纬,自然树出,光色轻软。
「卧具」者,床榻、被褥、帏帐、枕等。
「涂香」者,有二种:一者、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
「乘」者,所谓象、马、车舆等。
「房舍」者,所谓土木宝物所成楼阁、殿堂、宫观等,以障寒热、风雨、贼盗之属。
「灯烛」者,所谓脂膏、苏油、漆蜡、明珠等。
「诸物」者,是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不可具说故,略言「诸物」。
问曰:
此中何以不说烧香、妙华等?
答曰:
说「诸物」者,皆已摄之。
问曰:
若尔者,但应略说三种:饮食、衣服、庄严之具?
答曰:
此诸物是所须要者。若慈念众生,以饮食为先,次以衣服;以身垢臭,须以涂香,次以卧具;寒雨须房舍,黑暗须灯烛。
问曰:
华香亦能除臭,何故不说?
答曰:
华非常有,亦速萎烂,利益少故,是故不说。烧香者,寒则所须,热时为患。涂香,寒、热通用,寒时杂以沈水,热时杂以栴檀以涂其身,是故但说涂香。
问曰:
若行檀波罗蜜,得无量果报,能满一切众生所愿,何故言「欲满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先已说,以般若波罗蜜和合故,得名檀波罗蜜。
今当更说:所可满众生愿者,非谓一国土、一阎浮提,都欲满十方世界六趣众生所愿,非但布施所能办故。以般若波罗蜜破近远相,破一切众生相、非一切众生相,除诸碍故,弹指之顷,化无量身,遍至十方,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如是神通利益,要从般若出生。以是故,菩萨欲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立于檀波罗蜜,立于尸罗、羼提、毘梨耶、禅、般若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是义次第有何因缘?
答曰:
利有三种:今世利、后世利、毕竟利。复有三种乐:今世、后世、出世乐。前说今世利乐,此说后世、出世利乐。以是故,令众生住六波罗蜜。菩萨愍念众生,过于父母念子,慈悲之心,彻于骨髓。先以饮食充足其身,除饥渴苦;次以衣服庄严其身,令得受乐。菩萨心不满足,复作是念:众生已得今世乐,复更思惟令得后世乐。若以世间六波罗蜜教之,则得人、天中乐,久后还来轮转生死;当复以出世间六波罗蜜,令得无为常乐。
复次,先以衣服、华香等庄严其身,今以功德庄严其心。若有三种庄严,则为具足,无有过者:一者、衣服七宝等,二者、福德,三者、道法。菩萨欲具足三种庄严众生故,先说功德果报,今说功德因缘。
复次,前说虽有大施,而众生罪故,不能悉得。如《饿鬼经》说:「虽与其食而不得噉,变成炭火不净之物!」又菩萨不舍一切,当作方便,令众生得衣食利益,是故教修福业,自行自得。菩萨善知因缘不可强得,教令得之。以是故,次第教众生住六波罗蜜。
问曰:
菩萨志愿令十方一切众生住六波罗蜜,何故但说「如恒河沙世界众生」?
答曰:
为听法者闻恒河沙故。又于新发意菩萨以无边无量为多,多则致乱;若大菩萨,不以恒河沙为数。
复次,说如恒河沙者,是无边无量数,如后品中说。
复次,如恒河沙者,已说十方诸世界;此中亦不言一恒河沙,不应为难!
以是故说「如恒河沙世界」无咎。
恒河沙世界义,如先说。众生者,于五众、十八界、十二入、六种、十二因缘等众多法中,假名众生是天、是人、是牛、是马。
众生有二种:动者、静者。动者生身、口业,静者不能。
有色众生、无色众生,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众生,世间、出世间众生,大者、小者,贤圣、凡夫,邪定、正定、不定众生,苦、乐、不苦不乐众生,上、中、下众生,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众生,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
欲界众生者,有三种:以善根有上、中、下故。上者六欲天,中者人中富贵,下者人中卑贱。以面类不同故,四天下别异。不善亦有三品:上者地狱,中者畜生,下者饿鬼。
复次,欲界众生有十种:三恶道、人及六天。
地狱有三种:热地狱、寒地狱、黑暗地狱。
畜生有三种:空行、陆行、水行;昼行、夜行、昼夜行;如是等差别。
鬼有二种:弊鬼、饿鬼。弊鬼,如天受乐,但与饿鬼同住,即为其主;饿鬼,腹如山谷,咽如针,身惟有三事:黑皮、筋、骨,无数百岁不闻饮食之名,何况得见!复有鬼,火从口出,飞蛾投火以为饮食,有食粪、涕唾、脓血、洗器遗余,或得祭祀,或食产生不净。如是等种种饿鬼。
六欲天者,四王天等。于六天中间别复有天,所谓持璎珞天,戏忘天,心恚天,鸟足天,乐见天。此诸天等,皆六天所摄。
有人言:欲界众生,应有十一种;先说五道,今益阿修罗道。
问曰:
阿修罗即为五道所摄。是阿修罗非天、非人,地狱苦多,畜生形异;如是应鬼道所摄。
答曰:
不然!阿修罗力与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为诸天所破,或时能破诸天。如经中说:「释提桓因为阿修罗所破,四种兵众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乐,与天相似,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饿鬼所摄!以是故应有六道。
复次,如阿修罗、甄陀罗、干沓婆、鸠槃茶、夜叉、罗刹、浮陀等大神是天;阿修罗民众,受乐小减诸天,威德变化,随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罗?非修罗?」「修罗」,秦言大也。说者言:「是阿修罗,非修罗。」阿修罗道初得名,余者皆同一道。
问曰:
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
答曰:
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若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旨,应有六道。
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
问曰:
善法亦有三果:下者为人,中者为天,上者涅槃。
答曰:
是中不应说涅槃,但应分别众生果报住处,涅槃非报故。善法有二种:一者、三十七品能至涅槃,二者、能生后世乐。今但说受身善法,不说至涅槃善法。世间善有三品:上分因缘故,天道果报;中分因缘故,人道果报;下分因缘故,阿修罗道果报。
问曰:
汝自说阿修罗与天等力,受乐与天不异,云何今说善下分为阿修罗果报?
答曰:
人中可得出家受戒,以至于道。阿修罗道结使覆心,得道甚难。诸天虽随结使,心直信道;阿修罗众,心多邪曲,不时近道。以是故,阿修罗虽与天相似,以其近道难故,故在人下。如龙王、金翅鸟,力势虽大,亦能变化故,在畜生道中;阿修罗道亦如是。
问曰:
若龙王、金翅鸟,力势虽大,犹为畜生道摄,阿修罗亦应饿鬼道摄,何以更作六道?
答曰:
是龙王、金翅鸟,虽复受乐,傍行形同畜生故,畜生道摄。地狱、饿鬼形虽似人,以其大苦故,不入人道。阿修罗力势既大,形似人、天故,别立六道。
是为略说欲界众生。
色界、无色界众生,如后品中说。
立檀波罗蜜者,菩萨语诸众生:「当行布施!贫为大苦,无以贫故作诸恶行,堕三恶道;作诸恶行堕三恶道,则不可救。」众生闻已,舍悭贪心,行檀波罗蜜。如后品中广说。
复次,菩萨于众生前,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而为说法,毁呰悭贪。夫悭贪者,自身所须,惜不能用;见告求者,心浊色变,即于现身声色丑恶;种后世恶业故,受形丑陋。先不种布施因缘故,今身贫贱;悭著财物,多求不息,开诸罪门;专造恶事故,堕恶道中!
复次,生死轮转利益之业,无过布施,今世、后世随意便身之事,悉从施得;施为善导,能开三乐:天上、人中、涅槃之乐。所以者何?好施之人,声誉流布,八方信乐,无不爱敬;处大众中无所畏难,死时无悔。其人自念:我以财物殖良福田,人天中乐,涅槃之门,我必得之!所以者何?施破悭结,慈念受者,灭除瞋恼,嫉妬心息;恭敬受者,则除憍慢;决定心施,疑网自裂;知施果报,则除邪见及灭无明。如是等诸烦恼破,则涅槃门开。
复次,非但开三乐而已,乃能开无量佛道、世尊之处。所以者何?六波罗蜜是佛道,檀为初门,余行皆悉随从。
如是等,布施有无量功德;以是因缘故,令众生立檀波罗蜜。
檀波罗蜜义,如先「檀」中说。
立尸罗者,菩萨于众生前,赞说戒行:「汝诸众生,当学持戒!持戒之德,拔三恶趣及人中下贱,令得天、人尊贵,乃至佛道。戒为一切众生众乐根本,譬如大藏出诸珍宝。戒为大护,能灭众怖,譬如大军破贼。戒为庄严,如著璎珞。戒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戒为大乘,能致重宝,至涅槃城。戒为良药,能破结病。戒为善知识,世世随逐,不相远离,令心安隐;譬如穿井,已见湿泥,喜庆自欢,无复忧患。戒能成就利益诸行,譬如父母长育众子。戒为智梯,能入无漏。戒能惊怖诸结,譬如师子能令群兽摄伏。戒为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修净戒者,所愿随意,譬如如意珠应念时得。」如是等种种赞戒之德,令众生欢喜,发心住尸罗波罗蜜。
住羼提者,于众生前,赞叹忍辱:「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于生死险道安隐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忍为磫𥗫,能莹明诸德,若人加恶,如猪揩金山,益发其明。求佛道、度众生之利器,忍为最妙!」
行者当作是念:「我若以瞋报彼,则为自害!又我先世自有是罪,不得如意,要必当偿;若于此人不受,余亦害我,俱不得免,云何起瞋?」
复次,众生为烦恼所牵,起诸恶事,不得自在。譬如人为非人所持,而骂辱良医,良医是时但为除鬼,不嫌其骂;行者亦如是,众生加恶向己,不嫌其瞋,但为除结。
复次,行忍之人,视前骂辱者,如父母视婴孩,见其瞋骂,益加慈念,爱之逾深。又复自念:彼人加恶于我,是业因缘,前世自造,今当受之;若以瞋报,更造后苦,何时解已!若今忍之,永得离苦,是故不应起瞋。如是种种因缘,诃瞋恚,生慈悲,入众生忍中。
入众生忍中已,作是念:「十方诸佛所说法,皆无有我,亦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众生;如机关木人,虽能动作,内无有主。身亦如是,但皮骨相持,随心风转,念念生灭,无常空寂,无有作者,无骂者,亦无受者,本末毕竟空故;但颠倒虚诳故,凡夫心著。」如是思惟已,则无众生;无众生已,法无所属,但因缘和合,无有自性。如众生和合,强名众生;法亦如是,即得法忍。
得是众生忍、法忍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诸余利益!众生闻是已,住羼提波罗蜜。
立毘梨耶者,教众生言:「汝莫懈怠!若能精进,诸善功德悉皆易得;若懈怠者,见木有火而不能得,何况余事!」是故劝令精进,若人随方便精进,无愿不得。凡得胜法,非无因缘,皆从精进生。
精进有二相:一、能进生诸善法,二、能除诸恶法。
复有三相:一、欲造事,二、精进作,三、不休息。
复有四相:已生恶法断之令灭,未生恶法能令不生,未生善法能令发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长。
如是等名精进相。
精进故能助成一切善法。譬如火得风助,其然乃炽;又如世间勇健之人,能越山渡海。道法精进,乃至能得佛道,何况余事!众生闻已,皆立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见有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赞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于一切诸法中最为第一,极为尊贵,能饶益一切,令得诸法实相不诳之法。有大慈悲,具一切智,金色身相,第一微妙;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量光明;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三达、无碍,于一切法无碍解脱。得如是者,一切众生中最为上尊,应受一切世间供养。若人但心念佛,尚得无量无尽福德,何况精进布施、持戒、供养、承事、礼拜者!语众生言:「佛事如是,汝等当发无上道心,懃修精进;行如法者,得之不难!」众生闻是已,便发无上道心。
若发心者,不可但空尔而得,当行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次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五波罗蜜,则是毘梨耶波罗蜜。
若不发大乘心者,当教辟支佛道;若无辟支佛道者,教行声闻道;若无声闻道者,教令离色,受无色定,寂灭安乐;若无无色定者,教令离欲,受色界种种禅定乐;若无禅者,教令修十善道,人、天中受种种乐。
「莫自懈怠,空无所得,贫穷下贱,种种懃苦,甚为可患!懈怠法者最为弊恶,破坏今世、后世利益善道。」众生闻已,集诸善法,懃行精进。
立禅者,菩萨于众生前,赞叹禅定清净乐,内乐,自在乐,离罪乐,今世、后世乐,圣所受乐,梵天王乐,遍身受乐,深厚妙乐。汝诸众生,何以著五欲不净乐,与畜生同受诸罪垢乐,而舍是妙乐?若汝能舍小乐,则得大乐。汝不见田夫弃少种子,后获大果;如人献王少物而得大报;如少钩饵而得大鱼,所舍甚少而所获大多。智者亦如是,能弃世间之乐,得甚深禅定快乐。既得此乐,反观欲乐甚为不净,如从狱出;如病疹得差,更不求药。
复次,禅定名实智初门,令智慧澄静,能照诸法;如灯在密室,其明得用。
若依禅定得四无量、背舍、胜处、神通、辩才等,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变成如意宝珠,何况余事!随意所为,无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为种种禽兽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时变身充满虚空、或时身若微尘,或轻如鸿毛、或重若太山,或时以足指按地天地大动如动草叶。如是等神通变化力,皆从禅得。众生闻是已,立于禅波罗蜜。
立般若波罗蜜者,菩萨教诸众生:「当学智慧!智慧者,其明第一,名为慧眼。若无慧眼,虽有肉眼,犹故是盲;虽云有眼,与畜生无异。若有智慧,自别好丑,不随他教;若无智慧,随人东西,如牛骆驼穿鼻随人。一切有为法中,智慧为上!圣所亲爱,能破有为法故。如《经》中说:『于诸宝中,智慧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住智慧山顶,无有忧患。观诸苦恼众生,无不悉见。』智慧刀能断无始烦恼生死连锁;智慧力故,能具六波罗蜜,得不可思议无量佛道,成一切智,何况声闻、辟支佛及世间胜事!是智慧增长清净,不可沮坏,名为波罗蜜。」众生闻已,住般若波罗蜜。
复次,菩萨或时不以口教,或现神足光明,令众生住六波罗蜜;或现种种余缘,乃至梦中为作因缘,使其觉悟,令众生住六波罗蜜。是故经言:「欲令众生住六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欲殖一善根于佛福田中,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善根」者,三善根: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一切诸善法皆从三善根生增长。如药树、草木,因有根故,得生成增长;以是故,名为诸善根。
今言「善根」者,善根因缘供养之具,所谓花香、灯明,及法供养,持戒、诵经等,因中说果。何以故?香华不定,以善心供养故,名为善根。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悭贪,开善法门;善根名为福。如针导𫄧缝衣,缝非针也。
「一」者,若华、若香、若灯明,若礼敬,若诵经、持戒,若禅定,若智慧等,一一供养及法供养,殖于诸佛田中。
「佛田」者,十方三世诸佛;若佛在世,若形像,若舍利,若但念佛。
「殖」者,专心坚著。
问曰:
经言种种福田,今何以独言「殖于佛田」?
答曰:
虽有种种福田,佛为第一福田,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是等无量佛法具足,是故独说「殖于佛田」。法宝虽为佛师,若佛不说,法为无用;如虽有好药,若无良医,药则无用。以是故,法宝虽上而前说佛宝,何况僧宝!
复次,佛田能获无量果报,余者虽言无量而有差降;以是故,佛田第一。
「不尽」者,诸佛成就无量功德故,于中殖福,福亦无尽。
复次,佛功德无量、无边、无数、无等故,殖福者福亦不尽。
复次,佛为菩萨时,缘一切众生,如众生无量、无边故,福亦无尽。
复次,佛田清净:拔爱等诸烦恼秽草,净戒为平地,大慈悲为良美,除诸恶邪醎土;三十七品为沟港,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等为垣墙,能出生三乘涅槃果报——殖种于此无上无比田者,其福无尽!
问曰:
一切有为法无常相故,皆归于尽;福从因缘生,何得不尽?
答曰:
亦不言「常不尽」,自言「乃至得佛中间不尽」。
复次,一切有为法虽念念生灭,相续不断、果报不失故,名为不尽。如灯虽焰焰生灭不名灭,脂尽炷灭,乃可称灭;福亦如是,深心种于良田故,乃至法尽而亦不尽。
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
问曰:
若尔者,涅槃不尽,福德亦应常不尽,云何言「乃至佛中间不尽」?
答曰:
是福德者以智慧力故,令是功德如涅槃毕竟空、不生不灭;以是故,喻如涅槃,非即涅槃。若是涅槃,不应为喻。若是涅槃,云何果报成佛而不尽?譬如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如解脱毕竟空相,是空解脱门观世间亦毕竟空;如解脱无相相,是无相解脱门观世间亦无相相;如解脱无作相,是无作解脱门观世间亦无作相。
以是故说:「欲殖一善根于佛福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