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思惟:『菩萨但有字,佛亦但有字,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字;色但有字,受、想、行、识亦但有字。』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我、不见众生,乃至不见知者、见者,所说名字亦不可见。」
【论】
问曰:
第二品末已说空,今何以重说?
答曰:
上多说法空,今杂说法空、众生空。行者观外法尽空无所有,而谓能知空者不空,是故复说「观者亦空」。是众生空,声闻法中多说,一切佛弟子皆知诸法中无我。佛灭后五百岁分为二分:有信法空;有但信众生空,言「五众是定有法」,但受五众者空。以是故佛说众生空以况法空。
复次,我空易知,法空难见。所以者何?我以五情求之不可得,但以身见力故忆想分别为我。法空者,色可眼见、声可耳闻,是故难知其空。是二事般若波罗蜜中皆空,如「十八空」义中说。
问曰:
如我乃至知者、见者,为是一事?为各各异?
答曰:
皆是一我,但以随事为异。于五众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命根成就故,名为「寿者」、「命者」。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行人法故,名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令他受苦乐,是名「使受者」。目覩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复次,用眼见色,以五邪见观五众,用世间、出世间正见观诸法,是名「见者」,所谓眼根、五邪见、世间正见、无漏见,是名「见者」。余四根所知及意识所知,通名为「知者」。如是诸法皆说是「神」。
此神,十方三世诸佛及诸贤圣求之不可得,但忆想分别,强为其名。诸法亦如是,皆空无实,但假为其名。
问曰:
是神但有十六名字?更有余名?
答曰:
略说则十六,广说则无量。随事起名,如官号差别、工能智巧、出家得道,种种诸名,皆是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
生空故法空,法空故生亦空。
【经】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用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诸名字法、名字所著处亦不可得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譬如满阎浮提竹、麻、稻、茅,诸比丘其数如是,智慧如舍利弗、目连等,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菩萨摩诃萨用智慧度脱一切众生故。」
【论】
释曰:
有二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一者、以空知一切法空,亦不见是空;空以不空等一不异。二者、以此智慧,为欲度脱一切众生令得涅槃。声闻、辟支佛智慧但观诸法空,不能观世间、涅槃为一。譬如人出狱,有但穿墙而出自脱身者;有破狱坏锁,既自脱身,兼济众人者。
复次,菩萨智慧入二法中故胜: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法:一者、般舟三昧,二者、方便。
复有二法:一者、常住禅定,二者、能通达法性。
复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众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乐。
复有二法:一者、慈心,无怨无恚;二者、乃至诸佛功德,心亦不著。
如是等种种功德庄严智慧故胜声闻、辟支佛。
问曰:
诸钝根者可以为喻,舍利弗智慧利根何以为喻?
答曰:
不必以钝根为譬喻,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见以喻意识,令其得悟。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
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得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以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
复次,舍利弗于声闻中智慧第一,比诸佛菩萨未有现焉。
「如阎浮提」者,「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
问曰:
诸弟子甚多,何以故说「舍利弗、目揵连等,满阎浮提中,如竹、麻、稻、茅」?
答曰:
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者舍利弗,神足第一者目揵连;此二人于佛法中大,于外法中亦大。富楼那、迦郗那、阿那律等,于佛法中虽大,于外法中不如。
又此二人常在大众助佛扬化,破诸外道;富楼那等比丘无是功德,是故不说。
复次,若说舍利弗则摄一切智慧人,若说目揵连则摄一切禅定人。
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此名为假喻。所以不以余物为喻者,以此四物丛生稠致、种类又多故。
舍利弗、目连等比丘满阎浮提,如是诸阿罗汉智慧和合不及菩萨智慧百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问曰:
何以不但说「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而说「百分、千分不及一」?
答曰: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是其极语。譬如人有重罪,先以打缚楚毒,然后乃杀。如声闻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为喻;大乘法中,则以「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经】
「舍利弗!置阎浮提满中如舍利弗、目连等。若满三千大千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复置是事,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
释曰:
此义同上阎浮提,但以多为异。
问曰:
舍利弗、目连等虽多智慧无异,何以以多为喻?
答曰:
有人谓少无力,多则有力。譬如水少,其力亦少。又如绝健之人,少众力寡不能制之,大军攻之则伏。
有人谓一舍利弗智慧少,则不及菩萨,多或能及。佛言:「虽多不及。」故以多为喻。如一切草木力不如火,一切诸明势不及日。亦如十方世界诸山,不如一金刚珠。所以者何?菩萨智慧是一切诸佛法本,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迦陵毘伽鸟子虽未出𣫘,其音胜于众鸟,何况出𣫘!菩萨智慧亦如是,虽未出无明𣫘胜一切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又如转轮圣王太子,虽未成就,福祚威德胜于一切诸王,何况作转轮圣王!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无量阿僧祇劫集无量智慧福德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论】
问曰:
先已说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
非重说也!上总相说,今别相说。
先言「一切声闻、辟支佛不及菩萨智慧」,今但明「不及一日智慧」,何况千万岁!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声闻所有智慧——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智慧,佛智慧,是诸众智无有差别,不相违背,无生、性空。若法不相违背、无生、性空,是法无有别异;云何世尊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
【论】
问曰:
上佛已说「菩萨摩诃萨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今舍利弗何以故问?
答曰:
不问智慧势力能度众生,今但问佛及六子智慧体性法中无有差别者。以诸贤圣智慧皆是诸法实相慧,皆是四谛及三十七品慧,皆是出三界、入三脱门、成三乘果慧,以是故说无有差别。
复次,如须陀洹以无漏智灭结得果,乃至佛亦如是;如须陀洹用二种解脱果: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乃至佛亦如是;如佛入涅槃,须陀洹极迟不过七世。
皆同事、同缘、同行、同果报,以是故言「无相违背」。所以者何?不生、性空故。
问曰:
破无明、集诸善法故生智慧;是智慧,心相应、心共生、随心行,是中云何说「智慧无生、性空,无有别异」?
答曰:
智慧缘灭谛是「不生」;因缘和合故无有自性,是名「性空」,无所分别。智慧随缘得名,如眼缘色生眼识,或名眼识、或名色识。智慧虽因缘和合作法,以缘无生、性空故名为「无生」、「性空」。
问曰:
诸贤圣智慧皆缘四谛生,何以但说灭谛?
答曰:
四谛中灭谛为上。所以者何?是三谛皆属灭谛故。譬如人请天子并食群臣,亦名供养天子。
复次,灭谛故说「无生」,三谛故说「性空」。
复次,有人言:是诸智慧性自然不生、性自空。所以者何?一切法皆因缘和合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生。
问曰:
若尔者,智慧、愚痴无有别异!
答曰:
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别异;如火各各不同,而灭相无异。譬如众川万流,各各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同为一味一名;如是愚痴、智慧,入于般若波罗蜜中,皆同一味、无有差别。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内外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相毕竟清净故。
复次,愚痴实相即是智慧;若分别著此智慧即是愚痴。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别异?
初入佛法,是痴、是慧;转后深入,痴、慧无异。
以是故,是诸众智无有别异、不相违背、不生、性空,故无咎。
【经】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心念:『我行道慧益一切众生,当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诸声闻、辟支佛智慧为有是事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
释曰:
有四种论:一者、必定论,二者、分别论,三者、反问论,四者、置论。
「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世间不可乐,涅槃为安隐寂灭,业因缘不失。如是等名为「必定论」。
「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不?」
佛言:「是事当分别答。」
太子言:「诸尼健子辈了矣!佛或时无怜愍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
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
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不?」
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
佛言:「汝不愍之耶?」
答言:「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
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
又如五比丘问佛:「受乐得道耶?」
佛言:「不必定。有受苦得罪,受苦得乐;有受乐得罪,受乐得福。」
如是等名为「分别论」。
「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
如佛告比丘:「于汝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
比丘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不?」
答言:「苦。」
「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著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此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
如是等名「反问论」。
「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如是等是名为「置论」。
今佛以反问论答舍利弗。以舍利弗智于事未悟,佛反问事端,令其得解。
菩萨度众生智慧名为「道慧」。如后品中说:「萨婆若慧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慧是诸佛事,道种慧是菩萨事。」
复次,八圣道分为实道;令众生种种因缘入道,是名「道慧」。
令众生住于道中,是为「利益」声闻种、辟支佛种、佛种。
又复一切智慧无所不得,是名「一切种」。若有为、若无为,用一切种智知。
得佛道已,应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或大乘、或声闻乘、或辟支佛乘;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
问曰:
若佛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为众生,何以故问?
答曰:
佛意如是,欲令舍利弗口自说「诸声闻、辟支佛不如菩萨」,是故佛问。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声闻、辟支佛虽有慈心,本不发心愿度一切众生,亦不回善根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菩萨一日修智慧,过声闻、辟支佛上。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
问曰:
上已反问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复问?
答曰:
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复次,虽同一事,义门各异。先言「智慧,为一切众生故」,今言「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者,义如先说。
复次,一声闻、辟支佛尚不作是念,何况一切声闻、辟支佛!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庄严世界,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
释曰:
先略说「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广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六波罗蜜」义,如先说。「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后当说。余「十力」等,如先说。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一阎浮提普令大明。』诸阿罗汉、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
释曰:
所以十方恒河沙舍利弗、目连不如一菩萨者,譬如萤火虫,虽众多各有所照,不及于日。萤火虫亦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一阎浮提。」诸声闻、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无量无边众生。」
如萤火虫,夜能有所照,日出则不能。诸声闻、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萨时,能师子吼说法教化;有菩萨出,不能有所作。
【经】
「舍利弗!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明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
释曰:
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暗冥,令各得所。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除不善冷,干竭五欲泥,破愚痴无明,教导修善业,令各得所。
又日明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光,照明诸罪福业及诸果报。
菩萨以智慧光明灭众生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五(释第二品讫第三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