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行相品第十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无方便欲行般若波罗蜜,若行色为行相,若行受、想、行、识为行相;若色是常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常行为行相;若色是无常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无常行为行相;若色是乐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乐行为行相;若色是苦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苦行为行相;若色是有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有行为行相;若色是空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空行为行相;若色是我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我行为行相;若色是无我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无我行为行相;若色是离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离行为行相;若色是寂灭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寂灭行为行相。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无方便行四念处为行相,乃至十八不共法为行相。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罗蜜有所得行』,亦是行相。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能如是行,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亦是行相。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
须菩提语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受念妄解;若色受念妄解,为色故作行;若为色作行,不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及后世苦。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方便,眼受念妄解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受念妄解,为十八不共法故作行。若为作行,是菩萨不能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及后世苦。如是菩萨尚不能得声闻、辟支佛地证,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舍利弗!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有方便?」
须菩提语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不行色相,不行受、想、行、识相;不行色、受、想、行、识常,不行色、受、想、行、识无常;不行色、受、想、行、识乐,不行色、受、想、行、识苦;不行色、受、想、行、识我,不行色、受、想、行、识无我;不行色、受、想、行、识空,不行色、受、想、行、识无相,不行色、受、想、行、识无作;不行色、受、想、行、识离,不行色、受、想、行、识寂灭。何以故?舍利弗!是色空为非色,离空无色,离色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空为非识,离空无识,离识无空,空即是识,识即是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为非十八不共法,离空无十八不共法,离十八不共法无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即是空。如是,舍利弗!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有方便;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何因缘故不受?」
须菩提言:「是般若波罗蜜自性不可得故不受。何以故?无所有性是般若波罗蜜。舍利弗!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何以故?一切法性无所有,不随诸法行,不受诸法相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诸法无所受三昧广大之用,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是菩萨摩诃萨行是三昧不离,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前品用「空门」破诸法;此品欲以「无相门」破诸法。若菩萨无方便观色,则堕相中;堕相中故,失般若波罗蜜行。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空故,无相可取。
问曰:
人知善恶果报,取果报相已,分别善、恶,善者取,恶者舍,是故行道;云何说诸法无相相?
答曰:
取相者为初学者说,无相者为行道、住解脱门者说,不应以麁事为难!今行者取善相、破不善相,所谓取男女等相生诸烦恼因缘,后以无相相破善法相。若破不善而不破善相者,善即为患,生诸著故。以无相相破善法,无相亦自破。所以者何?无相,善法所摄故。譬如雹堕害谷,雹自消灭。
复次,一切法无相相为实。譬如身,不净充满,九孔常流,无有净相;而人无明故,强以为净,生烦恼,作诸罪。如小儿于不净物中,取净相以为乐;长者观之而笑,知为虚妄。如是等种种取相,皆为虚妄。如颇梨珠,随前色变,自无定色;诸法亦如是,无有定相,随心为异,若常、无常等相。如以瞋心,见此人为弊;若瞋心休息,婬欲心生,见此人还复为好。若以憍慢心生,见此人以为卑贱;闻其有德,还生敬心。如是等有理而憎爱、无理而憎爱,皆是虚妄忆想;若除虚诳相,亦无空相、无相相、无作相,无所破故。
是色从种种因缘和合而有,譬如水沫,如幻、如梦;若菩萨于色中取一相,即失般若波罗蜜,色性是无相相故。受是色相已,见色散坏磨灭,谓是无常;若见和合少许时住,谓为常有。
常有二种:一者、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若八万劫,然后归灭;二者、常住不坏。菩萨若边、邪灭故,亦不复观真实常;若观常,知是久住故常,非是真实。若不灭边、邪,观色为真实常,作是念:草木零落还归为土,但离合有时。是故说是菩萨无方便。
菩萨或观色无常,无常亦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不过一念住;二者、相续法坏故名为无常,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如煎水消尽。若初发心菩萨行是相续,断麁无常,心厌故;若久行菩萨,能观诸法念念生灭无常。
是二菩萨皆堕取相中。所以者何?是色常、无常相不可得,如先说。
受、想、行、识亦如是。苦、乐、我、非我亦尔。
问曰:
是五众可作常、无常等观,云何言「五众是寂灭、远离相」?
答曰:
行者不见五众常、无常相故,知是五众离自相;若知五众离自相,即是寂灭如涅槃。
问曰:
若尔者,初自无相,云何说言「无方便堕相中」?
答曰:
是菩萨根钝,不自觉,心离五众著,转复著远离寂灭,于无相中而生著。
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应如是随义分别。
若菩萨观外诸法皆无相,言「我能作是观」,以有我心残故,亦堕相中。
若菩萨能离此著相非道,行真净无相智慧,作是念:「能如是内外清净行,是为修行般若波罗蜜。」是人亦堕相中。所以者何?不可著而著、不可取而取故。是菩萨名为无方便,依止爱见、著善法故。
是菩萨虽有福德,亦不得离老病死、忧悲苦恼;杂行道故,尚不能得小乘,何况大乘!
与上相违,名为有方便。于一切法不受不著,诸法和合因缘生,无自性故。
问曰:
前说无受三昧,此说不受三昧,有何等异?
答曰:
前者为空故,此为无相故。
「不远离」者,常行不息不休,以大慈悲心故。
「疾得佛道」者,入是三昧无障碍故,所行智慧与佛相似,若无量阿僧祇劫应得,或时超一阿僧祇劫、百劫,乃至六十一劫;如弗沙佛赞叹,释迦文佛超越九劫。
【经】
舍利弗言:「但不离是三昧,令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更有诸余三昧?」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更有诸余三昧,菩萨摩诃萨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何等三昧,菩萨摩诃萨行是,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诸菩萨摩诃萨有三昧名首楞严,行是三昧,令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名宝印三昧、师子游戏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诸法印三昧、观顶三昧、毕法性三昧、毕幢相三昧、金刚三昧、入法印三昧、三昧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进三昧、出生三昧、必入辩才三昧、入名字三昧、观方三昧、陀罗尼印三昧、不忘三昧、摄诸法海印三昧、遍覆虚空三昧、金刚轮三昧、宝断三昧、普照三昧、不求三昧、无处住三昧、无心三昧、净灯三昧、无边明三昧、能作明三昧、普遍明三昧、坚净诸三昧三昧、无垢明三昧、作乐三昧、电光三昧、无尽三昧、威德三昧、离尽三昧、不动三昧、庄严三昧、日光三昧、月净三昧、净明三昧、能作明三昧、作行三昧、知相三昧、如金刚三昧、心住三昧、遍照三昧、安立三昧、宝顶三昧、妙法印三昧、法等三昧、生喜三昧、到法顶三昧、能散三昧、坏诸法处三昧、字等相三昧、离字三昧、断缘三昧、不坏三昧、无种相三昧、无处行三昧、离暗三昧、无去三昧、不动三昧、度缘三昧、集诸功德三昧、住无心三昧、妙净华三昧、觉意三昧、无量辩三昧、无等等三昧、度诸法三昧、分别诸法三昧、散疑三昧、无住处三昧、一相三昧、一性三昧、生行三昧、一行三昧、不一行三昧、妙行三昧、达一切有底散三昧、入言语三昧、离音声字语三昧、然炬三昧、净相三昧、破相三昧、一切种妙足三昧、不喜苦乐三昧、不尽行三昧、多陀罗尼三昧、摄诸邪正相三昧、灭憎爱三昧、逆顺三昧、净光三昧、坚固三昧、满月净光三昧、大庄严三昧、能照一切世三昧三昧等三昧、无诤行三昧、无住处乐三昧、如住定三昧、坏身衰三昧、坏语如虚空三昧、离著如虚空不染三昧。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是诸三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无量阿僧祇三昧门、陀罗尼门,菩萨摩诃萨学是三昧门、陀罗尼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慧命须菩提随佛心言:「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是诸三昧者,以为过去诸佛所授记,今现在十方诸佛亦授是菩萨记。是菩萨不见是诸三昧,亦不念是三昧;亦不念:『我当入是三昧,我今入是三昧,我已入是三昧。』是菩萨摩诃萨都无分别念。」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诸三昧已,从过去佛授记耶?」
须菩提报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异诸三昧,诸三昧不异般若波罗蜜;菩萨不异般若波罗蜜及三昧,般若波罗蜜及三昧不异菩萨;般若波罗蜜即是三昧,三昧即是般若波罗蜜;菩萨即是般若波罗蜜及三昧,般若波罗蜜及三昧即是菩萨。」
舍利弗语须菩提:「若三昧不异菩萨,菩萨不异三昧,三昧即是菩萨,菩萨即是三昧,菩萨云何知一切诸法等三昧?」
须菩提言:「若菩萨入是三昧,是时不作是念:『我以是法入是三昧。』以是因缘故,舍利弗!是菩萨于诸三昧不知不念。」
舍利弗言:「何以故不知不念?」
须菩提言:「诸三昧无所有故,是故菩萨不知不念。」
尔时,佛赞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我说汝行无诤三昧第一,与此义相应。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应如是学!」
【论】
问曰:
如佛说涅槃一道,所谓空、无相、无作,舍利弗何以更问「有余三昧令菩萨疾得佛不」?
答曰:
未近涅槃时,多有余道;近涅槃时,惟有一道:空、无相、无作;诸余三昧,皆入此三解脱门。譬如大城,多有诸门,皆得入城;又如众川万流皆归于海。
何等余三昧?所谓首楞严三昧等诸三昧,〈摩诃衍品〉中佛自说;有深难解者,彼中当说。
若菩萨能行是百八三昧等诸陀罗尼门,十方诸佛皆与授记。所以者何?是菩萨虽得是诸三昧,实无诸忆想分别我心故,亦不作是念:「我当入是三昧,今入、已入,我当住是三昧,是我三昧。」以是心清净微妙法不著故,诸佛授记。
尔时,舍利弗还以空智慧难须菩提言:「菩萨住是三昧,取是三昧相,得授记耶?」
须菩提言:「不也!何以故?三事不异故:般若不异三昧,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不异菩萨、三昧,菩萨、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萨,菩萨即是般若、三昧。若三昧、菩萨异者,诸佛授其记;不异故,无授记。」
舍利弗复问:「若尔者,三昧及一切法平等不异?」
须菩提言:「诸菩萨有诸法等三昧,入是三昧中,诸法无异。」
复次,如先说:于诸三昧不作忆想分别觉与不觉,诸三昧自性无所有故,菩萨不知不念。
佛以须菩提自未得是三昧,而善说菩萨微妙三昧、陀罗尼,般若波罗蜜中不念不著,是故赞言:「善哉!我说汝得无诤三昧第一,如我所赞不虚。」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耶?」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故;乃至学檀波罗蜜,是法亦不可得故;学四念处乃至学十八不共法,是法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耶?」
佛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
舍利弗言:「世尊!何等法不可得?」
佛言:「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毕竟净故。五阴不可得,十二入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毕竟净故。无明不可得,毕竟净故;乃至老死不可得,毕竟净故。苦谛不可得,毕竟净故;集、灭、道谛不可得,毕竟净故。欲界不可得,毕竟净故;色界、无色界不可得,毕竟净故。四念处不可得,毕竟净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毕竟净故。六波罗蜜不可得,毕竟净故。须陀洹不可得,毕竟净故;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不可得,毕竟净故。菩萨不可得,毕竟净故;佛不可得,毕竟净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毕竟净?」
佛言:「不出、不生,无得、无作,是名毕竟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如是学,为学何等法?」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于诸法无所学。何以故?舍利弗!诸法相不如凡夫所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诸法实相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佛告舍利弗:「色、受、想、行、识无所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是中凡夫以无明力渴爱故,妄见分别,说是无明。是凡夫为二边所缚,是人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而忆想分别著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著故,于无所有法而作识知见,是凡夫不知不见。何等不知不见?不知不见色,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知不见,以是故堕凡夫数,如小儿。是人不出。于何不出?不出欲界,不出色界,不出无色界;声闻、辟支佛法中不出。是人亦不信。不信何等?不信色空,乃至不信十八不共法空。是人不住。不住何等?不住檀波罗蜜,乃至不住般若波罗蜜;不住阿毘跋致地,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以是因缘故,名为凡夫,如小儿,亦名著者。何等为著?著色乃至识,著眼入乃至意入,著眼界乃至意识界,著婬怒痴、著诸邪见,著四念处乃至著佛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无方便故,想念分别,著般若波罗蜜,著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随念分别著。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今云何应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言:「若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以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可得?」
佛言:「诸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
【论】
释曰:
舍利弗上问:「但无受三昧疾得佛,更有余三昧?」
须菩提说:「更有余三昧疾得佛。是菩萨不念、不著是三昧,过去、现在诸佛授记。」
佛赞言:「善哉!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佛法。」
是时,舍利弗作是念:「般若波罗蜜是空相,诸三昧种种分别相,云何学诸三昧是为学般若波罗蜜?」是故问。
佛答舍利弗:「如是学般若波罗蜜,皆以不可得故。」以般若波罗蜜气分相皆在诸三昧中,能如是学,是为学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佛即可之。
舍利弗复问:「何等法不可得?」
佛此中自说:「众生空故,毕竟清净故,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须陀洹乃至佛不可得。法空故,毕竟清净故,五众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
「毕竟清净」者,「不出不生、不得不作」等。
因边不起故,名为「不出」;缘边不起故,名为「不生」。定生相不可得故,名为「不出不生」。
不出不生故,名「不可得」;不可得故,名「无作无起」。
是起作法,皆是虚诳;离如是相,名「毕竟清净」。
舍利弗问佛:「菩萨能如是行毕竟真净道,为学何法?为得何法?」
佛答:「能如是学,为无所学、无所得。」
问曰:
菩萨用是毕竟空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云何言「无法可学」?
答曰:
此中佛自说:「诸法不如凡夫所著。」凡夫人心有无明、邪见等结使,所闻、所见、所知,皆异法相;乃至闻佛说法,于圣道中、果报中皆著,污染于道。
舍利弗白佛言:「若凡夫人所见皆是不实,今是诸法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凡夫人于无所有处亦以为有。」
所以者何?是凡夫人离无明、邪见不能有所观,以是故说:著无所有故,名为无明;譬如空拳以诳小儿,小儿著故,谓以为有。
舍利弗问佛:「何等法无所有,著故名无明?」
佛答:「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无明、爱故,忆想分别:是明、是无明,堕有边、无边,失智慧明;失智慧明故,不见、不知色毕竟空、无所有相,自生忆想分别而著,乃至识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或闻善法,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世间法,忆想分别著圣法亦如是。以是故,名堕凡夫数,如小儿,为人轻笑。如人以指示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知月。」诸佛贤圣为凡夫人说法,而凡夫著音声语言,不取圣人意,不得实义;不得实义故,还于实中生著。
佛今说凡夫所失,故言「不能过三界,亦不能离二乘」。
不得圣人意故,闻说诸法空而不信,不信故不行、不住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以失如是功德故,名为「凡夫小儿」。是小儿著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三毒诸烦恼,乃至六波罗蜜、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著,是故名为「著者」。
舍利弗问:「若菩萨如是行,是名不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可舍利弗言:「如是!如是!」
即为说因缘,所谓新行菩萨无方便力,闻是般若波罗蜜,忆想分别寻求欲取,作是念:「我舍世间乐,复不能得般若波罗蜜,是为两失!」专求欲得。或谓说空是般若波罗蜜,或说空亦空是般若波罗蜜,或说诸法如实相是般若波罗蜜;如是用六十二见、九十八使烦恼心,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以是著心学诸法,不能得萨婆若。
与此相违者,能行般若波罗蜜,亦能得萨婆若,所谓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行者,不见缘法,不见亦不见。
舍利弗更问不见因缘。
佛答:是菩萨入十八空故不见,非以无智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