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菩萨不著我?」
「毕竟无我故。」
「云何菩萨不著众生、不著寿命、不著众数,乃至知者、见者?」
「是诸法毕竟不可得故。」
「云何菩萨不著断见?」
「无有法断,诸法毕竟不生故。」
「云何菩萨不著常见?」
「若法不生,是不作常。」
「云何菩萨不应取相?」
「无诸烦恼故。」
「云何菩萨不应作因见?」
「诸见不可得故。」
「云何菩萨不著名色?」
「名色处相无故。」
「云何菩萨不著五众、不著十八界、不著十二入?」
「是诸法性无故。」
「云何菩萨不著三界?」
「三界性无故。」
「云何菩萨不应作著心?云何菩萨不应作愿?云何菩萨不应作依止?」
「是诸法性无故。」
「云何菩萨不著依佛见?」
「作依见,不见佛故。」
「云何菩萨不著依法见?」
「法不可见故。」
「云何菩萨不著依僧见?」
「僧相无为,不可依故。」
「云何菩萨不著依戒见?」
「罪、无罪不著故。
「是为菩萨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应著。」
「云何菩萨应具足空?」
「具足诸法自相空故。」
「云何菩萨无相证?」
「不念诸相故。」
「云何菩萨知无作?」
「于三界中不作故。」
「云何菩萨三分清净?」
「十善道具足故。」
「云何菩萨一切众生中慈悲智具足?」
「得大悲故。」
「云何菩萨不念一切众生?」
「净佛世界具足故。」
「云何菩萨一切法等观?」
「于诸法不损益故。」
「云何菩萨知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无知故。」
「云何菩萨无生忍?」
「为诸法不生不灭、不作故。」
「云何菩萨无生智?」
「知名色不生故。」
「云何菩萨说诸法一相?」
「心不行二相故。」
「云何菩萨破分别相?」
「一切法不分别故。」
「云何菩萨转忆想?」
「小、大、无量想转故。」
「云何菩萨转见?」
「于声闻、辟支佛地见转故。」
「云何菩萨转烦恼?」
「断诸烦恼故。」
「云何菩萨等定慧地?」
「所谓得一切种智故。」
「云何菩萨调意?」
「于三界不动故。」
「云何菩萨心寂灭?」
「制六根故。」
「云何菩萨无碍智?」
「得佛眼故。」
「云何菩萨不染爱?」
「舍六尘故。
「是为菩萨住七地中,具足二十法。」
「云何菩萨顺入众生心?」
「菩萨以一心知一切众生心及心数法。」
「云何菩萨游戏诸神通?」
「以是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亦不作佛国想。」
「云何菩萨观诸佛国?」
「自住其国,见无量诸佛国,亦无佛国想。」
「云何菩萨如所见佛国,自庄严其国?」
「住转轮圣王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以自庄严。」
「云何菩萨如实观佛身?」
「如实观法身故。
「是为菩萨住八地中具足四法。」
「云何菩萨知上下诸根?」
「菩萨住佛十力,知一切众生上下诸根。」
「云何菩萨净佛世界?」
「净众生故。」
「云何菩萨如幻三昧?」
「住是三昧,能成办一切事,亦不生心相。」
「云何菩萨常入三昧?」
「菩萨得报生三昧故。」
「云何菩萨随众生所应善根受身?」
「菩萨知众生所应生善根而为受身,成就众生故。
「是为菩萨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云何菩萨受无边世界所度之分?」
「十方无量世界中众生,如诸佛法所应度者而度脱之。」
「云何菩萨得如所愿?」
「六波罗蜜具足故。」
「云何菩萨知诸天、龙、夜叉、犍闼婆语?」
「辞辩力故。」
「云何菩萨胎生成就?」
「菩萨世世常化生故。」
「云何菩萨家成就?」
「常在大家生故。」
「云何菩萨所生成就?」
「若刹利家生,若婆罗门家生故。」
「云何菩萨性成就?」
「如过去菩萨所生姓,从此中生故。」
「云何菩萨眷属成就?」
「纯诸菩萨摩诃萨为眷属故。」
「云何菩萨出生成就?」
「生时光明遍照无量无边世界,亦不取相故。」
「云何菩萨出家成就?」
「出家时,无量百千亿诸天侍从出家,是一切众生必至三乘。」
「云何菩萨庄严佛树成就?」
「是菩提树以黄金为根,七宝为茎、节、枝、叶,茎、节、枝、叶光明,遍照十方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云何菩萨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
「菩萨得众生清净,佛国亦净。
「是为菩萨住九地中具足十二法。」
「云何菩萨住十地中当知如佛?」
「若菩萨摩诃萨具足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具足满,断一切烦恼及习;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十地中当知如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罗蜜,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过干慧地、性地、八忍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过是九地,住于佛地。是为菩萨十地。如是,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
【论】
者言:
我等二十法不可得故不著。不可得因缘,如先种种说。我见乃至知者、见者,佛见、僧见,是入众生空故,是见不应著。余断、常乃至戒见,是法空故,不应著。
问曰:
余者可知,「因见」云何?
答曰:
一切有为法展转为因果,是法中著心取相生见,是名「因见」,所谓非因说因,或因果一异等。
「具足空」者,若菩萨能尽行十八空,是名具足空。
复次,能行二种空:众生空、法空,是名具足空。
复次,若菩萨能行毕竟空,于中不著,是名具足空。
问曰:
若尔者,佛此中何以但说「自相空」?
答曰:
此三种空皆是自相空。以住六地菩萨福德故利根,利根故分别诸法取相;以是故,七地中以相空为具足空。
佛或时说有为空、无为空名具足空,或时说不可得空名具足空。
「无相证」者,无相即是涅槃,可证,不可修;不可修故,不得言「知」;无量无边不可分别故,不得言「具足」。
「知无作」者,三事虽通是知,二事更义立其名,无作但有「知」名。
「三分清净」者,所谓十善道:身三、口四、意三,是名三分。上以说三解脱门故,此中不复说。「三分清净」者,或有人身业清净,口业不清净;口业清净,身业不清净;或身口业清净,意业不清净;或有世间三业清净,而未能离著;是菩萨三业清净及离著故,是名三分清净。
「一切众生中具足慈悲智」者,悲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此中说无缘大悲名具足。所谓法性空,乃至实相亦空,是名无缘大悲。菩萨深入实相,然后悲念众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宝物,则深心爱念欲以与之。
「不念一切众生」者,所谓净世界具足故。
问曰:
若不念众生者,云何能净佛世界?
答曰:
菩萨令众生住十善道,为庄严佛国;虽庄严,未得无碍庄严。今菩萨教化众生,不取众生相,诸善根福德清净;诸善根福德清净故,是无碍庄严。
「一切法等观」者,如法等忍中说。此中佛自说:「于诸法不增损。」
「知诸法实相」者,如先种种因缘广说。
「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无生智」者,初名忍,后名智;麁者忍,细者智。佛自说:「知名色不生故。」
「说诸法一相」者,菩萨知内外十二入皆是魔网,虚诳不实,于此中生六种识亦是魔网虚诳。何者是实?唯不二法——无眼、无色,乃至无意、无法等,是名实。令众生离十二入故,常以种种因缘说是不二法。
「破分别相」者,菩萨住是不二法中,破所缘男女、长短、大小等分别诸法。
「转忆想」者,破内心忆想分别诸法等。
「转见」者,是菩萨先转我见、边见等邪见,然后入道;今转法见、涅槃见,以诸法无定相。转涅槃者,转声闻、辟支佛见,直趣佛道。
「转烦恼」者,菩萨以福德持戒力故,折伏麁烦恼,安隐行道,唯有爱、见、慢等微细者在,今亦离细烦恼。复次,菩萨用实智慧,观是烦恼即是实相;譬如神通人,能转不净为净。
「等定慧地」者,菩萨于初三地慧多定少,未能摄心故;后三地定多慧少,以是故,不得入菩萨位。今众生空、法空,定慧等故,能安隐行菩萨道;从阿鞞跋致地,渐渐得一切种智慧地。
「调意」者,是菩萨先忆念老、病、死、三恶道,慈愍众生故,调伏心意;今知诸法实相故不著三界,不著三界故调伏。
「心寂灭」者,菩萨为涅槃故,先于五欲中折伏五情,意情难折伏故;今住七地,意情寂灭。
「无碍智」者,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实、不实法中无碍;得是道慧,将一切众生令入实法,得无碍解脱、得佛眼,于一切法中无碍。
问曰:
是七地中,何以说得佛眼?
答曰:
是中应学佛眼,于诸法无碍,似如佛眼。
「不染爱」者,是菩萨虽于七地得智慧力,犹有先世因缘,有此肉身,入禅定不著,出禅定时有著气;随此肉眼所见,见好人亲爱,或爱是七地智慧实法。是故佛说:「于六尘中行舍心,不取好恶相。」(七地竟)
「顺入众生心」者,菩萨住是八地中,顺观一切众生心之所趣,动发思惟,深念顺观,以智慧分别知:是众生永无得度因缘;是众生过无量阿僧祇劫然后可度,是众生或一劫、二劫乃至十劫可度,是众生或一世、二世乃至今世可度,是众生或即时可度者,是熟、是未熟;是人可以声闻乘度,是人可以辟支佛乘度。譬如良医诊病,知差久近、可治不可治者。
「游戏诸神通」者,先得诸神通,今得自在游戏,能至无量无边世界。菩萨住七地中时,欲取涅槃;尔时,有种种因缘及十方诸佛拥护,还生心欲度众生。好庄严神通,随意自在,乃至无量无边世界中无所罣碍,见诸佛国,亦不取佛国相。
「观诸佛国」者,有菩萨以神通力飞到十方,观诸清净世界,取相欲自庄严其国。有菩萨佛将至十方,示清净世界,取净国相,自作愿行;如世自在王佛,将法积比丘至十方,示清净世界。或有菩萨自住本国,用天眼见十方清净世界,初取净相,后得不著心故还舍。
「如所见佛国,自庄严其国」者,如先说。是八地名转轮地。如转轮王宝轮至处,无碍无障,无诸怨敌;菩萨住是地中,能雨法宝,满众生愿,无能障碍,亦能取所见净国相而自庄严其国。
「如实观佛身」者,观诸佛身如幻如化,非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所摄,若长若短,若干种色,随众生先世业因缘所见。此中佛自说:「见法身者,是为见佛。」法身者,不可得法空;不可得法空者,诸因缘边生法,无有自性。
「知上下诸根」者,如十力中说。菩萨先知一切众生心所行,谁钝、谁利,谁布施多、谁智慧多,因其多者而度脱之。
「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
「入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处住,所作幻事,遍满世界,所谓四种兵众,宫殿城郭,饮食歌舞,杀活、忧苦等;菩萨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于十方世界变化,遍满其中:先行布施等充满众生,次说法教化破坏三恶道,然后安立众生于三乘;一切所可利益之事,无不成就。是菩萨心不动,亦不取心相。
「常入三昧」者,菩萨得如幻等三昧,所役心能有所作;今转身得报生三昧,如人见色,不用心力。住是三昧中,度众生安隐,胜于如幻三昧,自然成事,无所役用;如人求财,有役力得者,有自然得者。
「随众生所应善根受身」者,菩萨得二种三昧,二种神通,行得、报得;知以何身、以何语、以何因缘、以何事、以何道、以何方便而为受身,乃至受畜生身而化度之。(八地竟)
「受无边世界所度之分」者,无量阿僧祇十方世界六道中众生,是菩萨教化所应度者而度之。是世界有三种:有净、不净、有杂。是三种世界中众生所可应度有利益者,皆摄取之。譬如然灯,为有目之人,不为盲者;菩萨亦如是,或先有因缘者,或始作因缘者。
复次,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于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
「得如所愿」者,是菩萨福德、智慧具足故,无愿不得。听者闻无量无边世界所度之分,疑不可得;以是故,次说所愿如意。此中佛自说六波罗蜜具足:五度则福德具足,般若则智慧具足。
「知诸天、龙、夜叉、犍闼婆语」者,我上说福德、智慧具足,所愿如意;知他人种种语,即是所愿事。复次,菩萨得宿命智清净故,知处处生一切语。复次,得愿智故,知立名者心,强作种种名字语言。复次,菩萨得解众生语言三昧故,通一切语无碍。复次,自得四无碍智,又复学佛四无碍智;以是故,知众生语言音声。
「处胎成就」者,有人言:菩萨乘白象,与无量兜率诸天围遶、恭敬、供养、侍从,入母胎。
有人言:菩萨母得如幻三昧力故,令腹广大无量,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菩萨及天龙鬼神皆得入出;胎中有宫殿、台观,先庄严床座,悬缯幡盖,散花,烧香,皆是菩萨福德业因缘所感,然后菩萨来下处之。亦以三昧力故,下入母胎,于兜率天上如故。
「生成就」者,菩萨欲生时,诸天龙鬼神庄严三千大千世界;是时,有七宝莲花座,自然而有;从母胎中,有无量菩萨先出,坐莲华上,叉手赞叹,俟待菩萨;及诸天龙、鬼神、仙圣、诸玉女等皆合手一心,欲见菩萨生。然后菩萨从母右脇出,如满月从云中出,放大光明,照无量世界。是时,有大名声,遍满十方世界,唱言:「某国菩萨末后身生。」或有菩萨化生莲华;于四生中,菩萨胎生、化生。于四种人中,菩萨生刹利、婆罗门二姓中——生此二种姓,人所贵故。
「家成就」者,婆罗门家有智慧,刹利家有力势;婆罗门利益后世,刹利利益今世。是二种于世有益,是故菩萨在此中生。复次,诸功德法家,所谓不退转生,是名家生。
「姓成就」者,菩萨兜率天上观世间何姓为贵、能摄众生,即于是姓中生。如七佛中,初三佛,憍陈如姓中生;次三佛,迦叶姓中生;释迦文尼佛,憍昙姓中生。复次,菩萨初深心牢固,是名诸佛姓。有人言:得无生法忍,是诸佛姓;是时,得佛一切种智气分故,如声闻法中姓地人。
「眷属成就」者,皆是智人、善人,世世集功德。此中佛自说:「纯以菩萨为眷属。」如《不可思议经》中说:「瞿毘耶是大菩萨,一切眷属皆是住阿毘跋致地菩萨;以方便三昧变化力,为男、为女,共为眷属。如转轮圣王居士宝是夜叉、鬼神现作人身,与人共事。」
「出家成就」者,如释迦文菩萨,夜于宫殿,见诸婇女皆如死状;十方诸天鬼神赍持幡华供养之具,奉迎将出。是时车匿虽先受净饭王勅,而随菩萨意,自牵马至;四天王使者接捧马足,逾城而出。为破诸烦恼及魔人,示一切众人在家之秽。如此大功德贵重之人,犹尚出家,况诸凡细!如是等因缘,名出家成就。
「庄严佛树成就」者,庄严菩提树,如先说。佛此中自说:「是菩提树,以黄金为根,七宝为茎、节、枝、叶,茎、节、枝、叶光明遍照十方无数阿僧祇诸佛世界。」或有佛以菩萨七宝庄严佛树,或有不如是者。所以者何?诸佛神力不可思议,为众生故现种种庄严。
「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者,菩萨住七地中,破诸烦恼,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谓教化众生,净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如阿罗汉、辟支佛,自利虽重,利他轻故,不名具足;诸天及小菩萨,虽能利益他,而自未除烦恼故,亦不具足。是名功德具足。(九地竟)
「当知如佛」者,菩萨坐如是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地。譬如大云澍雨,连下无间;心自然生无量无边清净诸佛法,念念无量。尔时,菩萨作是念:「欲界魔王心未降伏。」放眉间光,令百亿魔宫暗蔽不现。魔即瞋恼,集其兵众来逼菩萨。菩萨降魔已,十方诸佛庆其功勋,皆放眉间光,从菩萨顶入。是时,十地所得功德,变为佛法,断一切烦恼习,得无碍解脱,具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无量无边诸佛法。是时,地为六种震动,天雨华香,诸菩萨、天人皆合手赞叹。是时,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十方诸佛、菩萨、天人,大声唱言:「某方某国某甲菩萨,坐于道场,成具佛事,是其光明。」是名十地当知如佛。
复次,佛此中更说第十地相,所谓菩萨行六波罗蜜,以方便力故,过干慧地,乃至菩萨地,住于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
菩萨能如是行十地,是名发趣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