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大事起品第五十(卷七十一)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不可称事故起、无有量事故起。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等等事故起。」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乃至无等等事故起。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含受五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含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含受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含受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譬如灌顶王,国土中尊,诸有官事皆委大臣,国王安乐无事;如是,须菩提!所有声闻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一切皆在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能成办其事。以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乃至无等等事故起。复次,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不取色、不著色故能成办,受、想、行、识不取、不著故能成办;乃至一切种智不取、不著故能成办;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不著故能成办。」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色不取、不著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办?云何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不著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办?」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颇见是色可取、可著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颇见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取、可著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我亦不见是色可取、可著,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我亦不见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一切种智可取、可著,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须菩提!我亦不见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可取、可著,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色亦不应取、亦不应著,受、想、行、识乃至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亦不应取、亦不应著。」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见、难解、不可思惟比类知;微妙、善巧、智慧、寂灭者可知。能信是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菩萨多供养诸佛、多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世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皆作信行、法行人、八人、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不如是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忍、欲、思惟、筹量。何以故?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

佛告欲、色界诸天子:「如是!如是!诸天子!若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诸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书、持受、读、诵、说、正忆念,是善男子、善女人疾得涅槃,胜求声闻、辟支佛乘善男子、善女人远离深般若波罗蜜行余经,若一劫、若减一劫。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上妙法,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应学;菩萨摩诃萨亦所应学,学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时欲、色界诸天子俱发声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名摩诃波罗蜜,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名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量、无等等波罗蜜。信行、法行人、八人学是深般若波罗蜜,得成就;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学是深般若波罗蜜,得成;菩萨摩诃萨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

是时诸欲、色界天子顶礼佛足,遶佛而去;去是不远,忽然不现,各还本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者,从何处终来生是间?」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不没、不却、不难、不疑、不悔,欢喜乐听,听已忆念,终不远离是深般若波罗蜜,若行、若住、若坐、若卧,终不废忘,常随法师。譬如新生犊子不离其母;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闻深般若波罗蜜故,终不远离法师,乃至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口诵、心解,正见通达。须菩提!当知是菩萨从人道中终还生是间人中。何以故?是求佛道者前世时闻深般若波罗蜜,书、持、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供养。以是因缘故,人中命终还生人中,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菩萨摩诃萨如是功德成就,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于彼命终来生是间,闻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书、持、读、诵、正忆念,有是者不?」

佛言:「有!菩萨如是功德成就,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于彼命终,来生是间,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即时信解,书、持、读、诵、说、正忆念。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从他方诸佛所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信解、书、持、读、诵、说、正忆念,于彼间终,来生此间,当知是人是先世功德成就。

「复次,须菩提!有菩萨从弥勒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以是善根因缘故,来生此间。须菩提!复有菩萨摩诃萨前世时虽闻深般若波罗蜜,不问中事;来生人中,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心有疑悔,难悟。须菩提!如是菩萨,当知先世虽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问故,今续生疑悔,难悟。须菩提!若菩萨先世虽闻禅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时,不问故,续生疑悔。须菩提!若菩萨先世虽闻毘梨耶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须菩提!若菩萨先世闻羼提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须菩提!若菩萨先世虽闻尸罗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须菩提!若菩萨先世虽闻檀波罗蜜,不问中事;今世闻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先世虽闻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问中事;来生人中,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难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先世虽闻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不问中事;来生人中,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问故,续复疑悔,难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先世闻深般若波罗蜜,不问中事而不行;舍身生时,闻是深般若波罗蜜,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其心坚固无能坏者,若离所闻时便退失。何以故?先世闻是深般若波罗蜜时,虽问中事,不如说行。是人或时欲闻、或时不欲闻,心轻不固、志乱不定,譬如轻毛随风东西。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发意不久,不与善知识相随,不多供养诸佛,先世不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不读、不诵、不正忆念,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学禅波罗蜜、不学毘梨耶波罗蜜、不学羼提波罗蜜、不学尸罗波罗蜜、不学檀波罗蜜,不学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学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学四禅、四无量心、五神通、佛十力,乃至不学一切种智。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新发大乘意,少信、少乐故,不能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不能受持、读、诵、说、正忆念。须菩提!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不受持读诵、不说、不正忆念,亦不为深般若波罗蜜所护,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护;是人亦不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不如说行一切种智,是人或堕二地——若声闻地、若辟支佛地。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不读、不诵、不说、不正忆念,是人亦不为深般若波罗蜜所护、亦不如说行。以是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二地中当堕一地。」

【论】

问曰:

上来数说是般若波罗蜜甚深因缘,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

处处说甚深,多有所益;凡人不知,谓为重说。譬如大国王未有嫡子,求祷神祇,积年无应。时王出行,夫人产子男,遣信告王:「大夫人产男。」王闻喜而不答,乃至十反。使者白王:「向所白者王不闻耶?」王曰:「我即闻之,久来愿满故,喜心内悦,乐闻不已耳!」即勅有司赐此人百万两金,一语十万两。王闻使者言语,语中有利益,非重语,不知者谓为重。处处说甚深亦如是,佛与菩萨、须菩提知大有利益,须菩提闻佛说深般若不能得底,转觉甚深。听者处处闻甚深,得禅定、智慧利益等;凡夫人谓为重说。

复次,深浅无定,随众生,解者无深,不解者谓为深。般若波罗蜜除佛无能遍知故,常言「甚深」。是故佛为众生故说「甚深」,无定甚深相;若定甚深,无人能行。是故言:「菩萨谓般若甚深,为不行般若波罗蜜。」

甚深因缘,所谓「为大事故起,乃至无等等事故起。」大事等义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大事等因缘,所谓「般若波罗蜜含受五波罗蜜等诸法。」

问曰:

五波罗蜜等各异相,云何言「般若波罗蜜中含受」?

答曰:

是中说经中含受。复次,五波罗蜜等诸法与般若波罗蜜和合方便回向故,五波罗蜜等诸法得至佛道。灌顶王如佛,国事是种种度众生法,大臣是般若波罗蜜。佛委仗般若波罗蜜成办种种法故,安处禅定,快乐无事。又如欲除干薪草木,以火投中,则火力能烧令尽,人便无事。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不取、不著色等诸法故名含受。初染曰取,生爱曰著。

须菩提问:「云何般若为色等诸法不取、不著故名含受?」

佛于四答中以反问答:「于汝意云何?以智慧眼见是色等法可取、可著不?」

须菩提意念:「若智慧眼见空、无相、无作、无量、不可思议相,云何当答色等法定相可取、可著?」

佛可其所说:「汝未得一切智,不见色等诸法;我一切智人亦不见色等诸法。」是故叹言:「善哉!」

是时诸天子赞叹般若波罗蜜及行般若波罗蜜者,作是言:「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作信行、法行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智者,十智。断者,二种断:有残断、无残断;学人有残断,无学人无残断。不如是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诸贤圣智、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问曰:

若诸贤圣智、断即是无生忍者,何以言不如?

答曰:

信行等人无大悲、舍众生故不如;无方便力,不能于涅槃自反。譬如众水会恒河俱入大海,欲入海时水势凑急,众生在中无能自反,惟有大力者乃能自出。

复次,诸余贤圣智、断成就,菩萨始得无生忍而力能过之,是故胜。智、断功德虽成就,不及菩萨初忍;譬如大臣功业虽大,不及太子。

复次,煖、顶、忍法是小乘初门,菩萨法忍是大乘初门;声闻、辟支佛虽终成,尚不及菩萨初入道门,何况成佛!

问曰:

声闻、辟支佛法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云何言「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忍」?

答曰:

所缘同,如、法性、实际亦同。利钝智慧为异,又有无量功德及大悲心守护故胜。

余种种说,是赞般若波罗蜜。

行般若波罗蜜人有上、中、下:下者,闻般若波罗蜜直信听受,不问中义;中者,既闻已,问义而不能行;上者,闻、解、能行。下者,虽得人身,闻般若疑悔难悟,根钝、福薄故;中者,得人身,闻般若,一心信乐,能知义趣,从一日至四、五日,心能坚固;过是已往不能信乐,或欲闻、或不欲闻,以其宿世虽解义而不能行,根钝、福薄故;上者,得人身,闻般若,心即深解,信乐不舍,常随法师。

上二种菩萨不能得上地故,当堕二乘,不为般若所守护故。为更明了是事故,佛于后品中为作譬喻:「如大海水中船破,若得所依则能渡,不得所依则不能渡。」

大智度论释譬喻品第五十一

【经】

佛告须菩提:「譬如大海中船破坏,其中人若不取木、不取器物、不取浮囊、不取死尸,须菩提!当知是人不到彼岸,没海中死。须菩提!若船破时,其中人取木、取器物、浮囊、死尸者,当知是人终不没死,安隐无碍,得到彼岸。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但有信乐,不依深般若波罗蜜,不书、不读、不诵、不正忆念;不依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不书、不读、不诵、不正忆念;乃至不依一切种智,不书、不读、不诵、不正忆念。须菩提!当知是善男子中道衰耗,是人未到一切种智,于声闻、辟支佛地取证。须菩提!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是人依深般若波罗蜜,书、持、读、诵、说、正忆念;是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有诸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深般若波罗蜜所护乃至一切种智所护故,终不中道衰耗,过声闻、辟支佛地,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男子、女人持坏瓶取水,当知是瓶不久烂坏。何以故?是瓶未熟故,还归于地。如是,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虽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不为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所守护,不为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所守护。须菩提!当知是人中道衰耗,堕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譬如男子女人持熟瓶取水,若河、若井、若池、若泉,当知是瓶持水安隐。何以故?是瓶成熟故。如是,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诸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为禅定、精进、忍、戒、施乃至一切种智所护故。须菩提!当知是人不中道衰耗,过声闻、辟支佛地,能净世界、成就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大海边船未庄治,便持财物著上,须菩提!当知是船中道坏没,船与财物各在一处;是估客无方便力故,亡其重宝。如是,须菩提!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虽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守护故,当知是人中道衰耗,失大珍宝。大珍宝者,所谓一切种智。衰耗者,堕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譬如人有智方便庄治海边大船,然后推著水中,持财物著上而去,当知是船不中道没坏,必得安隐到所至处。如是,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为禅、精进、忍、持戒、施乃至一切种智所护故,当知是菩萨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中道堕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譬如有人年百二十岁,年耆根熟,又有风、冷、热病、若杂病。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能从床起不?」

须菩提言:「不能。」

佛言:「是人或能起者,云何?」

须菩提言:「是人虽能起,不能远行若十里、若二十里,以其老病故。」

「如是,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虽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守护故,当知是人中道堕声闻、辟支佛地。何以故?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故。须菩提!如向老人百二十岁,年耆根熟,又有风、冷、热病、若杂病,是人欲起行,有两健人各扶一腋,语老人言:『莫有所难,随所欲至,我等二人终不相舍。』如是,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乃至为一切种智所护,当知是人不中道堕声闻、辟支佛地,能到是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菩萨有二种:一者、得诸法实相;二者、虽未得实相,于佛道中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进。

「信」者,信罪福业因缘果报,信行六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人虽信佛道,思惟、筹量,心不能忍,是故说「有忍」。有人虽忍,邪疑未断故心浊不净,是故说「有净」。有人虽信、忍、心净,而有浅、有深,是故说「深心」。四事因缘故,一心欲得无上道,不欲余事,是故说「有欲」。了了决定知无上道为大、世间余事为小,是故说「有解」。以欲、解定心故,舍财及舍诸恶心、悭、恚等烦恼,是故说「舍」。为舍故常能「精进」。有如是等诸功德。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若身坏命终时,若恶知识沮坏,则失菩萨道;世间功德故受世间果报,然后堕声闻、辟支佛地,不能至无上道。

此中佛自说五譬喻:

「船」是行者身。「浮囊等物」即是般若、方便。

「瓶」是菩萨道。般若、方便是火。未与般若、方便和合故,不能受持六波罗蜜功德水至无上道。

「不补治船」,是菩萨无方便。信等功德宝物,是五波罗蜜等诸善法船。宝异处者,与本愿乖异,或受人天乐、或堕二乘。大利者,所谓一切智等佛法宝。

「老病人」是有信等功德菩萨。不断六十二邪见故名老;不断百八等诸烦恼故名病。从床起者,从三界床起,我当作佛。以邪见烦恼因缘故不能成菩萨道。二人者,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

【经】

尔时,佛语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为诸菩萨摩诃萨问佛是事。须菩提!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从初发意已来,以我我所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时作是念:『我是施主,我施是人,我施是物。我持戒,我修忍,我精进,我入禅,我修智慧。』是善男子、善女人念『有是施,是我施』,乃至念『有是慧,是我慧』。何以故?檀波罗蜜中无如是分别,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如是分别。何以故?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相。是人不知此岸、不知彼岸,是人不为檀波罗蜜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护故,堕声闻、辟支佛地,不能到萨婆若。

「须菩提!云何求佛道人无方便?须菩提!求佛道人从初发心已来无方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智慧。是人作如是念:『我布施,施是人,以是物施;我持戒、修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修智慧、如是修智慧。』是人念有是施、是我施,以是施自高;念有是戒、是我戒,以是戒自高;念有是忍、是我忍,以是忍自高;念有是精进、是我精进,以是精进自高;念有是禅定、是我禅定,以是禅定自高;念有是慧、是我慧,以是慧自高。何以故?檀波罗蜜中无如是分别,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尸罗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羼提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毘梨耶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禅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如是忆念分别。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知此岸、不知彼岸,是人不为檀波罗蜜所护,不为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所护故,乃至不为一切种智所护故,或堕声闻道中、或堕辟支佛道中,不能得到萨婆若。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故,或堕声闻地、或堕辟支佛道中。」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守护故,不堕声闻、辟支佛道中,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菩萨从初已来,以方便力布施,无我、我所心布施,乃至无我、我所心修智慧;是人不作是念:『我有是施,是我施。』不以是施自高;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是菩萨不念『我布施』,不念『我施是人,用是物施』;不念『我持戒,有是戒』;不念『我忍辱,有是忍辱』;不念『我精进,有是精进』;不念『我禅定,有是禅定』;不念『我修智慧,有是智慧。』何以故?是檀波罗蜜中无如是分别,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尸罗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羼提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毘梨耶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禅波罗蜜相;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无如是忆想分别。是菩萨摩诃萨知此岸、知彼岸,是人为檀波罗蜜所护、为尸罗波罗蜜所护、为羼提波罗蜜所护、为毘梨耶波罗蜜所护、为禅波罗蜜所护、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乃至为一切种智所护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得到萨婆若。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尔时,佛可须菩提意,更说失行因缘:「菩萨虽行信等善法,亦不得无上道,所谓以我、我所心行六波罗蜜故。」是中无分别此岸、彼岸,以远离相是般若波罗蜜;而分别著行,是为失。

上佛虽说无方便义,不说无方便名;欲令是事明了故,命须菩提:「云何有方便、无方便?」

内无我、我所心,外观一切法空不取相,般若、方便乃至一切种智守护菩萨故,名有方便。守护者,五波罗蜜边得功德力,般若波罗蜜边得智慧力——以二因缘故不失道。

大智度论释善知识品第五十二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新学菩萨摩诃萨云何应学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般若波罗蜜,禅、精进、忍、戒、檀波罗蜜,先当亲近、供养善知识能说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是人作是教:『汝善男!所有布施,一切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切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莫以色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受、想、行、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檀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取色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受、想、行、识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取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行是深般若波罗蜜时莫贪色。何以故?善男子!是色非可贪者。莫贪受、想、行、识。何以故?受、想、行、识非可贪者。善男子!莫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莫贪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莫贪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莫贪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莫贪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何以故?一切种智非可贪者。善男子!莫贪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莫贪辟支佛道,莫贪菩萨法位,莫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可贪者。所以者何?诸法性空故。』」

【论】

问曰:

须菩提问新学所行,佛何以乃答菩萨久行微妙事——所谓「不取一切法,一切法性空故」?

答曰:

诸法性空有二种:一者、大菩萨所得;二者、小菩萨所学柔顺忍,以智慧发心。此中但说小菩萨所学空。

复次,有实智慧气分,佛数为菩萨;若无者,虽久行余功德,不数为菩萨。譬如佛说声闻法中顶法相:于三宝中有少信是名顶法;是信过煖法,修禅定生,以色界心得;于佛无碍解脱是为小,于凡夫为大。如是新发意菩萨得般若波罗蜜气味故能受化,名为新学;过五波罗蜜功德;于凡夫为大,于佛为小。

复次,佛不直说诸法性空,先教供养、亲近善知识;善知识为说五波罗蜜功德。善知识虽种种教化,佛但称其不坏法,所谓于色等诸法不贪、不著、不取。譬如金翅鸟子始生,从一须弥至一须弥;菩萨亦如是,初学能生如是深智,何况久学!又如小火能烧,何况大者!菩萨亦如是,新学时能以般若转世间法令毕竟空,烧诸烦恼,何况得力具足!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性空法中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性空法中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安乐世间故、为救世间故、为世间归故、为世间依处故、为世间洲故、为世间将导故、为世间究竟道故、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六道众生,著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安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众生种种忧苦愁恼,著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安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救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救众生生死中种种苦,亦为断是苦故而为说法;众生闻法,渐以三乘而得度脱。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救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归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众生生老病死相、忧悲愁恼法,著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归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一切法无依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一切法无依处?」

佛言:「色不相续即是色无生,色无生即是色不灭,色不灭即是色无依处;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究竟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如是法:色究竟相非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非是一切种智。须菩提!如究竟相,一切法相亦如是。」

须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如究竟相者,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世尊!色究竟相中无有分别,受、想、行、识究竟相中无有分别,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中无有分别——所谓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色究竟相中无有分别,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中无有分别——所谓是色乃至是一切种智。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难事。如是观诸法寂灭相而心不没不却。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诸深法,我应如是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寂灭微妙法,当为众生说。』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究竟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若江河大海,四边水断,是名为洲。须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际断,受、想、行、识前后际断,乃至一切种智前后际断。以是前后际断故,一切法亦断。须菩提!是一切法前后际断故,即是寂灭、即是妙宝——所谓空、无所得、爱尽无余、离欲、涅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寂灭微妙法为众生说。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将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受想行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十二处、十八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将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

释曰:

须菩提发希有心白佛言:「诸菩萨未断烦恼、大悲未具、未得阿鞞跋致,知诸法本性空而能发无上道心,是事甚难。」

佛可其言:「如是!」

更赞菩萨希有因缘,所谓菩萨安稳世间故发心。

「安稳」者,能破一切烦恼,究竟不变失;譬如良药能破病,不问甘苦,以能究竟除病、安稳故。佛能使众生常安稳,不期一世、二世。世间乐者,有法虽安稳而不乐,有法今世苦、后世乐。如服苦药,腹中安稳、口中不美。是故说:「佛能与今世、后世乐。」六道无常相故非安稳,是故说出六道名安稳。

世间乐著因缘故,久后必生忧恼,不名为乐;涅槃乐,始终无变,故说离忧苦为乐。

「救世间」者,如人为怨贼所逐,若亲戚、若官力能救;众生亦如是,恶罪诸烦恼因缘及魔民所逐,惟诸佛能说法救护。

「世间归」者,如人遇暴风疾雨,必归房舍;世间种种邪见烦恼等、身心内外苦恼老病死诸忧苦等,若归佛,佛以种种因缘拔其忧悲苦恼。

「依处」者,一切有为法从和合因缘生故,无有自力、不可依止。众生为苦所逼来依止佛,佛为说无依止法。无依止法者是真实,所谓无余涅槃,色等五众灭,更不相续;不相续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毕竟空,无依止处。

问曰:

若无依止处,何以说依止?

答曰:

依止有二种:一者、以爱、见等诸烦恼依止有为法,二者、清净智慧说依止涅槃。烦恼见故说无依止。

「究竟道」者,所谓诸法实相、毕竟空。色等法,前际中无,后际中亦无;现在中,凡夫人忆想分别,业果报诸情力故有颠倒见;圣人以智慧眼观之皆虚诳不实。如前、后,中亦尔;若无先后,云何有中?能如是为众生说法,则安处众生于究竟第一道中。

「世间洲」者,如洲四边无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后皆不可得;中间,如究竟道中破。入前、后空故,中间亦空。「水」者,三漏、四流诸烦恼及业果报中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取,所谓涅槃,是为洲。

众生没在四流水中,佛以八正道船引著涅槃洲上。如是种种因缘接度众生名为「将导」。

◎【经】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乃至说一切种智趣空。为众生说色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不趣。说受、想、行、识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受、想、行、识空相,非趣非不趣。乃至一切种智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一切种智空相,非趣非不趣。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何以故?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相,是趣不过。何以故?无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作,是趣不过。何以故?无作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起,是趣不过。何以故?无起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趣不过。何以故?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梦,是趣不过。何以故?梦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幻、趣向、趣影、趣化,趣是趣不过。何以故?是化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量、无边,是趣不过。何以故?无量、无边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与不取,是趣不过。何以故?不与不取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不举不下,是趣不过。何以故?不举不下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增不减,是趣不过。何以故?无增无减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不来不去,是趣不过。何以故?不来不去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入不出、不合不散、不著不断,是趣不过。何以故?不著不断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我、众生、寿命、人、起、使起、作、使作、知者、见者,是趣不过。何以故?我乃至知者、见者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有常,是趣不过。何以故?常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乐、净、我,是趣不过。何以故?乐、净、我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无常、苦、不净、无我,是趣不过。何以故?无常、苦、不净、无我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欲事,是趣不过。何以故?欲事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瞋事、痴事、见事,是趣不过。何以故?瞋事、痴事、见事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如,是趣不过。何以故?如中无来无去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是趣不过。何以故?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中无来无去故。须菩提!一切法趣平等,是趣不过。何以故?平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动相,是趣不过。何以故?不动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何以故?色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受、想、行、识,是趣不过。何以故?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

「须菩提!一切法趣檀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檀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尸罗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尸罗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羼提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羼提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毘梨耶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毘梨耶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禅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禅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般若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般若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内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内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外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外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内外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内外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乃至一切法趣无法有法空,是趣不过。何以故?无法有法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趣不过。何以故?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是趣不过。何以故?一切种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趣不过。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须陀洹乃至佛,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乃至佛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谁能信解者?」

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先于诸佛所久行六波罗蜜、善根纯熟、供养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辈人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能信解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有何等性、何等相、何等貌?」

佛言:「欲、瞋、痴断离是性、相、貌,是菩萨摩诃萨则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上诸事中略说,今「趣」中何以广说?

答曰:

「趣」是总上九事之会归,是故多说。

复次,安乐等及趣皆同一义,俱出众生著涅槃故。若事事广说则不可尽,「趣」最在后故广说;当知余者亦皆应广说。

「色等法趣空」者,如虚空但有名而无法;色等法亦尔,终归于空。诸法究竟相必空故,余者皆虚妄。如人初虽有善言,久久乃知情实;色等诸法亦如是,入无余涅槃时与虚空无异,当知先亦如是,但凡夫颠倒果报故见异。一切法无有过出空等诸相,如人欲出过虚空不可得。

我等十六名,皆因五众和合假有此名,无有实法,云何当有趣、非趣?

若常、净、乐、我等四颠倒破四圣行。如常等四法不可得,以颠倒故;色等诸法亦如是。如常等不可得,无常等从常等出故亦不可得。是故说:「一切法趣常等、趣无常等。」

须菩提问佛:「是法甚深微细,谁当信解者?」

佛答说:「久行等因缘能信。」

更问:「久行等人有何等相?」

佛答:「是人离三毒心,亦不见是离,深入诸法实相故。」

问曰:

是人未得无生忍法,云何言「断三毒」?

答曰:

断有二种:一者、根本断,二者、薄少断。此中说薄少断。行者不分别是断、是烦恼。何以故?烦恼相颠倒不定故,烦恼即是断,是故言离。

大智度论释趣一切智品第五十三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解深般若波罗蜜者,当趣何所?」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解深般若波罗蜜者,当趣一切种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能趣一切种智者,则为一切众生所归趣,修般若波罗蜜故。世尊!修般若波罗蜜即是修一切诸法。世尊!无所修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受修、坏修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何等法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

「世尊!色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我乃至知者、见者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世尊!檀波罗蜜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乃至般若波罗蜜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色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乃至一切种智坏故,般若波罗蜜为坏修。」

尔时,佛告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中,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应当验知!若菩萨摩诃萨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不著,当知是阿鞞跋致;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中不著,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中不著,当知是阿鞞跋致。」

【论】

问曰:

般若波罗蜜非趣、非不趣,须菩提何以故问「行般若者趣至何处」?又佛何以答「趣萨婆若」?

答曰:

外道言:「诸法从因趣果、从先世入今世、从今世趣后世。」破是常颠倒故,言「无趣不趣」。

此中,须菩提以无著心问,佛以无著心答。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于诸法无障无碍;得无障无碍解脱故无障无碍。因果相似故,故言:「解深般若者,趣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菩萨知般若波罗蜜者为一切众生所归趣。」如子为苦恼所逼,则趣父母。

问曰:

何以故但菩萨解深般若波罗蜜为众生所归趣?

答曰:

菩萨于众生中大悲心故,常修习般若波罗蜜。以修故,能解一切诸法皆入般若波罗蜜,是故「修般若波罗蜜即修一切法」。

般若无定实法可得,故经中说「无所修是修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一切诸观有过故不受,是名不受修。坏修者,一切法无常散坏,故名坏修。可破坏法者,所谓色等乃至一切种智。

佛可须菩提所说。

上品说阿鞞跋致菩萨性、相、貌,今应验试知。于深般若波罗蜜中著不?若著,则非;若不著,则是其相。

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有二种:一者、因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毕竟空,般若亦自空;二者、不能观般若亦空。是故经中试知著不?

【经】

「若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不以他人语为坚要,亦不随他教行。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不为欲心、瞋心、痴心所牵。若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不远离六波罗蜜。若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不悔,欢喜乐闻,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先世已问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事已,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有大威德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不怖、不畏、不没、不悔,欢喜乐闻,受持、读、诵、正忆念。」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乃至正忆念,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随顺一切种智心,是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名随顺一切种智心,是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以空随顺,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以无相、无作、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随顺,是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以如梦、幻、炎、向、化随顺,是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佛说以空随顺乃至如梦如幻随顺,是行般若波罗蜜。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行何法——若色,若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一切种智。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处,无作法、无坏法、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住处,是法不可数、无有量;若无数、无量,是法不可得——不可以色得,乃至不可以一切种智得。何以故?色即是萨婆若,乃至一切种智即是萨婆若。色如相乃至一切种智如相皆是一如,无二无别。」

【论】

释曰:

阿鞞跋致菩萨所说事,于他语言中不生念:「是中有实、不实。」何以故?他人有二种:在家人,著五欲乐,虚诳不净;出家外道,著诸邪见不实。此等所说皆无实事,是故不信。自得诸法实相故,乃至佛身来说破诸法实相者亦不信;得无为法故,心则安重,不复移转。

是菩萨虽未得佛道,贪欲等诸烦恼折薄故,不为所牵。

心常不离六波罗蜜,知善法果报味故,心常爱乐,不离六波罗蜜。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闻深般若不怖、不畏,欢喜欲闻,读、诵、问义、修习。如雷霆,小鸟则怖畏闷死;孔雀大鸟欢喜舞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邪见凡夫闻则恐怖;阿鞞跋致菩萨闻则欢喜,心无厌足,是故说「欢喜乐闻」。

是中佛说因缘:「是菩萨于过去世已闻深般若波罗蜜,多集诸福德、智慧故有大威德,有大威德故不怖畏。」

须菩提问:「是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虽不怖畏,是般若无定相,云何应行?」

佛言:「随顺一切种智心。」

问曰:

是菩萨未得一切种智,云何能顺?

答曰:

是故说:「随顺毕竟空心则顺一切种智心。」一切种智是寂灭相,佛后品中说:「一切寂灭相是一切种智。」是故言:「顺毕竟空则顺一切种智。」无相、无作、虚空、无生无灭、无垢无净、如梦等亦如是。

尔时,须菩提问:「顺毕竟空心,观何等法?」

佛答:「不观色乃至一切种智。」

何以故?智慧欲求实事,色等有为作法皆虚妄,一切种智是实法。实法故,过有为法;过有为法故,说是法——「无作」,无作者。「无坏法」,无坏者。是法不从六波罗蜜来,故言「无所从来」。不入佛法中,故言「无所去」。有为,虚诳故「不住」;无为法中,无忆想分别故亦「不住」。五众和合故有六道数,坏五众相续故则「无数、无量」。无数、无量故则语言道断,语言道断故不可以行色等诸法得。

佛此中自说因缘:「色等诸法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色等诸法。何以故?色等诸法如即是萨婆若如,萨婆若如即是色等诸法如,以是故说如,是如无二无别。」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