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善知识品第五十二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新学菩萨摩诃萨云何应学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般若波罗蜜,禅、精进、忍、戒、檀波罗蜜,先当亲近、供养善知识能说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是人作是教:『汝善男子!所有布施,一切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切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莫以色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受、想、行、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檀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取色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受、想、行、识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取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行是深般若波罗蜜时莫贪色。何以故?善男子!是色非可贪者。莫贪受、想、行、识。何以故?受、想、行、识非可贪者。善男子!莫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莫贪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莫贪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莫贪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莫贪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何以故?一切种智非可贪者。善男子!莫贪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莫贪辟支佛道,莫贪菩萨法位,莫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可贪者。所以者何?诸法性空故。』」
【论】
问曰:
须菩提问新学所行,佛何以乃答菩萨久行微妙事——所谓「不取一切法,一切法性空故」?
答曰:
诸法性空有二种:一者、大菩萨所得;二者、小菩萨所学柔顺忍,以智慧发心。此中但说小菩萨所学空。
复次,有实智慧气分,佛数为菩萨;若无者,虽久行余功德,不数为菩萨。譬如佛说声闻法中顶法相:于三宝中有少信是名顶法;是信过煖法,修禅定生,以色界心得;于佛无碍解脱是为小,于凡夫为大。如是新发意菩萨得般若波罗蜜气味故能受化,名为新学;过五波罗蜜功德;于凡夫为大,于佛为小。
复次,佛不直说诸法性空,先教供养、亲近善知识;善知识为说五波罗蜜功德。善知识虽种种教化,佛但称其不坏法,所谓于色等诸法不贪、不著、不取。譬如金翅鸟子始生,从一须弥至一须弥;菩萨亦如是,初学能生如是深智,何况久学!又如小火能烧,何况大者!菩萨亦如是,新学时能以般若转世间法令毕竟空,烧诸烦恼,何况得力具足!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性空法中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性空法中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安乐世间故、为救世间故、为世间归故、为世间依处故、为世间洲故、为世间将导故、为世间究竟道故、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六道众生,著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安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众生种种忧苦愁恼,著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安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救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救众生生死中种种苦,亦为断是苦故而为说法;众生闻法,渐以三乘而得度脱。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救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归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拔出众生生老病死相、忧悲愁恼法,著无畏岸涅槃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归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一切法无依处。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一切法无依处?」
佛言:「色不相续即是色无生,色无生即是色不灭,色不灭即是色无依处;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依处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究竟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如是法:色究竟相非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非是一切种智。须菩提!如究竟相,一切法相亦如是。」
须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如究竟相者,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世尊!色究竟相中无有分别,受、想、行、识究竟相中无有分别,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中无有分别——所谓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色究竟相中无有分别,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究竟相中无有分别——所谓是色乃至是一切种智。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难事。如是观诸法寂灭相而心不没不却。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诸深法,我应如是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寂灭微妙法,当为众生说。』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究竟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若江河大海,四边水断,是名为洲。须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际断,受、想、行、识前后际断,乃至一切种智前后际断。以是前后际断故,一切法亦断。须菩提!是一切法前后际断故,即是寂灭、即是妙宝——所谓空、无所得、爱尽无余、离欲、涅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寂灭微妙法为众生说。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将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受想行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十二处、十八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将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
释曰:
须菩提发希有心白佛言:「诸菩萨未断烦恼、大悲未具、未得阿鞞跋致,知诸法本性空而能发无上道心,是事甚难。」
佛可其言:「如是!」
更赞菩萨希有因缘,所谓菩萨安稳世间故发心。
「安稳」者,能破一切烦恼,究竟不变失;譬如良药能破病,不问甘苦,以能究竟除病、安稳故。佛能使众生常安稳,不期一世、二世。世间乐者,有法虽安稳而不乐,有法今世苦、后世乐。如服苦药,腹中安稳、口中不美。是故说:「佛能与今世、后世乐。」六道无常相故非安稳,是故说出六道名安稳。
世间乐著因缘故,久后必生忧恼,不名为乐;涅槃乐,始终无变,故说离忧苦为乐。
「救世间」者,如人为怨贼所逐,若亲戚、若官力能救;众生亦如是,恶罪诸烦恼因缘及魔民所逐,惟诸佛能说法救护。
「世间归」者,如人遇暴风疾雨,必归房舍;世间种种邪见烦恼等、身心内外苦恼老病死诸忧苦等,若归佛,佛以种种因缘拔其忧悲苦恼。
「依处」者,一切有为法从和合因缘生故,无有自力、不可依止。众生为苦所逼来依止佛,佛为说无依止法。无依止法者是真实,所谓无余涅槃,色等五众灭,更不相续;不相续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毕竟空,无依止处。
问曰:
若无依止处,何以说依止?
答曰:
依止有二种:一者、以爱、见等诸烦恼依止有为法,二者、清净智慧说依止涅槃。烦恼见故说无依止。
「究竟道」者,所谓诸法实相、毕竟空。色等法,前际中无,后际中亦无;现在中,凡夫人忆想分别,业果报诸情力故有颠倒见;圣人以智慧眼观之皆虚诳不实。如前、后,中亦尔;若无先后,云何有中?能如是为众生说法,则安处众生于究竟第一道中。
「世间洲」者,如洲四边无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后皆不可得;中间,如究竟道中破。入前、后空故,中间亦空。「水」者,三漏、四流诸烦恼及业果报中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取,所谓涅槃,是为洲。
众生没在四流水中,佛以八正道船引著涅槃洲上。如是种种因缘接度众生名为「将导」。
◎◎【经】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乃至说一切种智趣空。为众生说色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不趣。说受、想、行、识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受、想、行、识空相,非趣非不趣。乃至一切种智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一切种智空相,非趣非不趣。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何以故?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相,是趣不过。何以故?无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作,是趣不过。何以故?无作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起,是趣不过。何以故?无起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趣不过。何以故?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梦,是趣不过。何以故?梦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幻、趣向、趣影、趣化,趣是趣不过。何以故?是化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量、无边,是趣不过。何以故?无量、无边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与不取,是趣不过。何以故?不与不取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不举不下,是趣不过。何以故?不举不下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增不减,是趣不过。何以故?无增无减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不来不去,是趣不过。何以故?不来不去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入不出、不合不散、不著不断,是趣不过。何以故?不著不断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我、众生、寿命、人、起、使起、作、使作、知者、见者,是趣不过。何以故?我乃至知者、见者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有常,是趣不过。何以故?常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乐、净、我,是趣不过。何以故?乐、净、我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无常、苦、不净、无我,是趣不过。何以故?无常、苦、不净、无我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欲事,是趣不过。何以故?欲事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瞋事、痴事、见事,是趣不过。何以故?瞋事、痴事、见事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如,是趣不过。何以故?如中无来无去故。须菩提!一切法趣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是趣不过。何以故?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中无来无去故。须菩提!一切法趣平等,是趣不过。何以故?平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动相,是趣不过。何以故?不动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何以故?色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受、想、行、识,是趣不过。何以故?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
「须菩提!一切法趣檀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檀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尸罗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尸罗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羼提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羼提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毘梨耶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毘梨耶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禅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禅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般若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般若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内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内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外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外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内外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内外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乃至一切法趣无法有法空,是趣不过。何以故?无法有法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趣不过。何以故?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是趣不过。何以故?一切种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趣不过。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趣、非趣不可得故。须菩提!一切法趣须陀洹乃至佛,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乃至佛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谁能信解者?」
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先于诸佛所久行六波罗蜜、善根纯熟、供养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辈人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能信解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有何等性、何等相、何等貌?」
佛言:「欲、瞋、痴断离是性、相、貌,是菩萨摩诃萨则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上诸事中略说,今「趣」中何以广说?
答曰:
「趣」是总上九事之会归,是故多说。
复次,安乐等及趣皆同一义,俱出众生著涅槃故。若事事广说则不可尽,「趣」最在后故广说;当知余者亦皆应广说。
「色等法趣空」者,如虚空但有名而无法;色等法亦尔,终归于空。诸法究竟相必空故,余者皆虚妄。如人初虽有善言,久久乃知情实;色等诸法亦如是,入无余涅槃时与虚空无异,当知先亦如是,但凡夫颠倒果报故见异。一切法无有过出空等诸相,如人欲出过虚空不可得。
我等十六名,皆因五众和合假有此名,无有实法,云何当有趣、非趣?
若常、净、乐、我等四颠倒破四圣行。如常等四法不可得,以颠倒故;色等诸法亦如是。如常等不可得,无常等从常等出故亦不可得。是故说:「一切法趣常等、趣无常等。」
须菩提问佛:「是法甚深微细,谁当信解者?」
佛答说:「久行等因缘能信。」
更问:「久行等人有何等相?」
佛答:「是人离三毒心,亦不见是离,深入诸法实相故。」
问曰:
是人未得无生忍法,云何言「断三毒」?
答曰:
断有二种:一者、根本断,二者、薄少断。此中说薄少断。行者不分别是断、是烦恼。何以故?烦恼相颠倒不定故,烦恼即是断,是故言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