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三惠品第七十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
佛言:「色寂灭故,色空故,色虚诳故,色不坚实故,应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汝所问:『云何生般若波罗蜜?』如虚空生故,应生般若波罗蜜。如汝所问:『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修诸法破坏故,应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世尊!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应几时?」
佛言:「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应行、应生、应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次第心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常不舍萨婆若心,不令余念得入,为行般若波罗蜜、为生般若波罗蜜、为修般若波罗蜜。若心、心数法不行故,为行般若波罗蜜、为生般若波罗蜜、为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不修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修不修,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非修非不修,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若不尔,云何当得萨婆若?」
佛言:「菩萨摩诃萨得萨婆若,如如相。」
「世尊!云何如如相?」
「如实际。」
「云何如实际?」
「如法性。」
「云何如法性?」
「如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世尊!云何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我、众生、寿命法可得不?」
须菩提言:「不可得。」
佛言:「若我、众生、寿命不可得,云何当说有我性、众生性、寿命性?若般若波罗蜜中不说有一切法,当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但般若波罗蜜是不可说?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亦不可说?」
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可说,檀波罗蜜乃至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亦不可说。」
「世尊!若一切法不可说,云何说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人、是天,是须陀洹、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是诸佛?」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众生名字实可得不?」
「世尊!不可得。」
佛言:「若众生不可得,云何当说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须陀洹乃至佛?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当学一切法不可说。」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应学色、受、想、行、识,乃至应学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应学色不增不减,乃至应学一切种智不增不减。」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色不增不减学?乃至一切种智不增不减学?」
佛言:「不生不灭故学。」
「世尊!云何名不生不灭学?」
佛言:「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故。」
「世尊!云何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
佛言:「观诸法自相空故。」
「世尊!云何应观诸法自相空?」
佛言:「应观色、色相空,应观受想行识、识相空;应观眼、眼相空,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意识界相空;应观内空、内空相空,乃至应观自相空、自相空相空;应观四禅、四禅相空,乃至灭受想定、灭受想定相空;应观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行诸法自相空。」
「世尊!若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故,菩萨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亦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戏论不可得故。」
「世尊!若不行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学空无所得法。是菩萨用无所得法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无所得法故修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
「世尊!何等是二有所得?何等是不二无所得?」
佛言:「眼、色为二,乃至意、法为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为二,是名为二。」
「世尊!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从无所得中无所得?」
佛言:「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法中应学!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是名无所得者,无有过失。」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有所得、不行无所得,云何从一地至一地,得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须菩提!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分别诸法相,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乃至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云何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入菩萨法位中;入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作佛事,度众生生死?」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为色故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为何事故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为、无所作,般若波罗蜜亦无所为、无所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所为、无所作,菩萨亦无所为、无所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无所为、无所作。」
【论】
释曰:
听者闻种种赞般若功德,得善知一切事,而贵爱是般若波罗蜜,方便欲得。须菩提知众人意,是故问佛:「世尊!云何行般若?云何生?云何修?」
有人言:行者,在干慧地;生者,得无生忍法;修者,得无生忍法后,以禅波罗蜜熏修般若。
佛答:五众是一切世间心所行结缚处,涅槃是寂灭相。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利智慧力故,能破五众,通达令空,即是涅槃寂灭相。从寂灭出,住六情中,还念寂灭相,知世间诸法皆是空、虚诳、不坚实,是名般若。
行般若,无定相故,不可得说若有、若无,言语道断故。空如虚空,是故说「如虚空生」。又如虚空,虚空中无有法生,虚空亦不能有所生。所以者何?无法、无形、无触,无作相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复有人言:有是虚空,但以常法、无作故不能生,是为定相。
摩诃衍中,虚空名无法,不得说常、不得说无常,不得言有、不得言无,非有非无亦不可得;灭诸戏论,无染无著,亦无文字。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观世间似如虚空。是名「生般若波罗蜜」。
菩萨得般若已,入甚深禅定,以般若力故,观禅定及禅定缘皆破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舍一切法,不著相故。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听者作是念:「一切法皆有时节。」是故须菩提问:「般若波罗蜜应几时行?」
佛答:「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应行。」
问曰:
菩萨从初发心,应行十地、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一切善法,何以但说行般若?
答曰:
须菩提但问般若故,佛答以行般若。又复是一切法皆与般若波罗蜜和合,以般若大故,不说余法。
问曰:
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以道场为限?
答曰:
先已答:是般若到佛心中转名萨婆若。理虽一,名变故,言至道场应行。
菩萨至道场,发意已来所得诸法皆舍;得无碍解脱故,皆通达三世。
问曰:
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
答曰:
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何以故?贪、恚等心久住则能障般若波罗蜜,念少则不能为害。此为新发意菩萨故说。复有大菩萨,虽行余诸善法,皆与般若和合,能令念念中余心不入。
菩萨多于般若中起种种戏论及诸邪心,是故佛教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常念者,心无余向,纵使死急事至,不忘萨婆若。般若波罗蜜行相者,所谓心、心数法不行。
问曰:
凡夫人入无想定、若生无想天,圣人住有余涅槃入灭尽定,一切圣人入无余涅槃,心、心数法皆不行——是则心、心数法不行。菩萨行般若时,云何心、心数法不行?
答曰:
是事阿毘昙中说,非大乘中义。小乘、大乘种种差别,如先说。是故不应以阿毘昙难摩诃衍。
复次,无相三昧中,色等诸相灭故名「无相」;以「无相」故,不应生心、心数法;此亦非无想定、灭尽定。
问曰:
无相义,佛种种说:或名见谛道——信行、法行为无相人,以疾故;或说无色定,想微细难觉故亦名无相;或以三解脱门中缘涅槃故名无相。是故不得但以无相故名心、心数法不行。乃至缘涅槃无相法,心、心数法不灭,何况缘有相法!
答曰:
见谛道中、无色定中说无相可尔。若言「缘涅槃无相法」,是事不然!佛常种种赞叹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法,即是「无相无缘法」,汝云何言缘?
问曰:
灭男、女、色等相,故名无相,不言「无涅槃相」!行者取是涅槃相,生心、心数法,是名缘!
答曰:
佛说一切有为生法皆是魔网、虚诳、不实。若缘涅槃心、心数法是实,则失有为法虚诳相;若不实,不能见涅槃。是故汝言「涅槃有相可缘」,是事不尔!
问曰:
佛自说涅槃法有三相,云何言无相?
答曰:
是三相假名无实。何以故?破有为三相故说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为更无别相。
复次,生相,先已种种因缘破生,毕竟不可得故,云何有无生?离有为相,无为相不可得。是故无为但有名字,无有自相。
复次,佛法真实寂灭无戏论;若涅槃有相,即是有定相可取,便是戏论,戏论故而生诤讼;若诤讼瞋恚,尚不得生天人中,何况涅槃!是故如佛说:「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灭诸戏论。」
此涅槃相,即是般若波罗蜜,是故不应有心、心数法。如先品说:「菩萨行般若,离心、非心相。」若有非心相,应当难言:「无心相云何行般若?」今离此二边,故不应难。
复次,先世无明颠倒邪见因缘故,得是身。是身中心、心数法虽有善,因缘生故无自性,虚诳、不实;是善心果报,受人天福乐,皆是无常故,能生大苦,亦是虚诳、不实,何况不善、无记心!因虚诳故,果亦虚诳。般若波罗蜜真故,心、心数法不行。
须菩提闻是「心、心数法不行」,故问佛:「世尊!修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修名常行积集,皆应是心、心数法力,是故言修。修尚不得,何况不修!修不修者,是般若无为法故不修,能观实相故言修;二俱有过,故言不。
问曰:
若第三中有过,第四有何过,复言「不」?
答曰:
须菩提以取相著心问,故佛言「不」。以受「修不修」故有「非修非不修」,是故佛言「不」。若以不取相心说「非修非不修」,则无有过。
须菩提四种问,佛皆不听,心惑故,复问世尊:「今云何当得萨婆若?」
佛答:「如如相。」
如亦不解,是故佛言:「如实际。」
问曰:
〈如品〉中,须菩提自善说如,今云何有疑?
答曰:
是如无一定相,是故不得不问;若如有一定相者,便应已解。是如甚深无量故,须菩提有处解、有处不解;譬如大水,有人入深者、入浅者,皆名入水,不得言入浅者不入水。
问曰:
何以不以如喻实际,而以实际喻如?实际有何易解故譬喻?
答曰:
如、实际虽是一物,观时异;如是诸法体性,实际是行者心取证。佛以须菩提得是实际为证,故以为譬喻。
问曰:
常说「法性」次「如」,「实际」次「法性」,今「法性」何以在后?
答曰:
今欲以我性、众生性说毕竟空故,转次在后。
复次,从见谛道、学道中能观诸法如。无学道中烦恼尽故,定心作证;定心作证故,于一切总相、别相中通达,名为法性。诸法本生处名为性,是故以法性喻实际。
法性有声闻分、有大乘分;须菩提于声闻分中不疑,大乘分中有疑故问。
佛欲以凡人所可解事为证,故言:「如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须菩提更无所问,佛欲结句故,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我法相实有不?」
须菩提得道,故言无。须陀洹尚不见我,何况阿罗汉!
佛言:「汝以小乘钝智尚不得我,何况佛!」
佛以智慧求我不可得,云何可说?如我不可说有,一切法亦如是。菩萨能行是不可说法故,当得萨婆若。不可说者,不可分别若有、若无。
须菩提问:「世尊!诸法若不可分别,云何分别说有地狱等五道、须陀洹等诸圣道?」
佛答:「众生无有定法,但有假名字,云何当分别说有地狱等?」众生及诸圣人,从分别众生等故有诸道名,众生实不可得。
「如是,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学不可说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问:「世尊!菩萨应学色等诸法,今何以言学一切法不可说?」
佛答:「菩萨虽应学色等法,但应作不增不减故学。」不增不减义,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得不增不减因缘:「若菩萨学不生不灭法,即是学不增不减。」
须菩提问:「云何学不生不灭?」
佛答:「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故。」有名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无名断灭边,离八圣道强欲求灭。以是二事,凡夫人起诸行业若善、若不善。是菩萨知诸法实相,所谓不生不灭,是故不作三种业,不起业相应诸法,是名「无作解脱门」。不生不灭,是「无相解脱门」。
复问世尊:「何等方便故,能不作不起诸行业?」
佛答:「若菩萨能观诸法自相空,所谓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菩萨尔时能作二事:一、能不作不起诸行业,二、能于一切法中行自相空。」
复问世尊:「若色等法自相空,云何菩萨应般若波罗蜜中行?」
佛答:「不行是名菩萨般若中行。」
此中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体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不可得。」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行处亦不可得;众生空故,行者不可得。一切戏论不可得故,菩萨不行,名为般若波罗蜜行。
须菩提问:「若不行是般若行者,初发心菩萨云何应行般若?」
须菩提意:若「不行为行」者,初发心菩萨心则迷闷;若「以行为行」者,是则颠倒,是故问。
佛答:「初发心菩萨应学无所得法。」无所得法即是无行。学名以方便力渐渐行,所谓布施时,以无所得法故应布施。诸法实相毕竟空,毕竟空中无有可得若有、若无;菩萨住如是智慧心中,应若多若少布施;布施物、与者、受者平等观故,所谓皆不可得。乃至萨婆若亦如是。
须菩提作是念:「有所得故则是世间颠倒,无所得故即是涅槃。」是故问佛:「云何有所得?云何无所得?」
佛略答:「二相是有所得;无二相是无所得。」二相者,眼一、色一,两一和合名为二。以眼故知是色,以色故知是眼,眼、色是相待法。
问曰:
若不见色时亦有眼,云何眼不离色?
答曰:
以曾见色故名为眼,今虽不观色,以本为名。是故一切有为法皆属因缘,因属果,果属缘,无有定自在者。乃至意、法,菩萨、佛,亦如是。凡夫无智,各各分别,作善、不善业;智者知是二法皆虚诳、属因缘,不以是二为二。
须菩提问:「是二法即是有所得,不二法即是无所得。世尊!从有所得法中无所得?从无所得法中无所得?」为缘诸法取相行道故,得是毕竟空无所得?为不作缘不取相不行道故,得是毕竟空无所得?
若有所得中无所得者,有所得即是颠倒,行颠倒云何得实?
若无所得中得无所得者,无所得即是无所有,无所有云何能生无所有?佛以二俱过故皆不听。
有所得、无所得二事皆能平等观。平等即是毕竟空、无所得。因无所得破有所得,事既办亦舍无所得。如是菩萨于有所得、无所得平等般若中应学。
若菩萨能如是学,是名真无所得者,无有过失。
从一地至一地,义亦如是。
须菩提问:「世尊!若般若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萨不可得,云何菩萨学般若,分别诸法相——所谓恼相是色,苦乐相是受等?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等法不可得,云何能具足檀波罗蜜等诸善法?云何能入菩萨位中?」如经中广说。
佛语须菩提:「菩萨不以得色等诸法相故行般若。」
复问:「为何等事故行般若?」
佛答:「以无所得故行般若。何以故?一切法空、无相、无作、无起,般若波罗蜜、菩萨、菩提亦无相、无作、无起。菩萨为一切法实相故行般若,非以颠倒故。须菩提!菩萨应如是无作般若中行无作、无起故。」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