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
【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
佛言:「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不惜身命,不求名利。于空闲林中,闻空中声言:『汝善男子!从是东行,莫念疲极,莫念睡眠,莫念饮食,莫念昼夜,莫念寒热,莫念内外。善男子!行时莫观左右。汝行时莫坏身相,莫坏色相,莫坏受、想、行、识相。何以故?若坏是诸相,则于佛法有碍;若于佛法有碍,便往来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罗蜜。』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报空中声言:『我当从教!何以故?我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明,欲集一切诸佛法,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萨陀波仑菩萨复闻空中声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空、无相、无作之法,应生信心,以离相心求般若波罗蜜,离我相乃至离知者、见者相。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善男子!汝若如是行,不久当闻般若波罗蜜——若从经卷中闻,若从菩萨所说闻。善男子!汝所从闻是般若波罗蜜处,应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当知恩,应作是念:「所从闻是般若波罗蜜者,即是我善知识。我用闻是法故,疾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近诸佛,常生有佛国中,远离众难,得具足无难处。」善男子!当思惟筹量是功德,于所从闻法处,应生心如佛想。
「『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尔时,当觉知魔事。若恶魔与说法菩萨作五欲因缘,假为法故令受;若说法菩萨入实法门,以德力故受而无所染。又以三事故受是五欲:以方便力故,欲令众生种善根故,欲与众生同其事故。汝于是中莫生污心,当起净想!自念:「我未知沤和拘舍罗,大师以方便法,为度众生,令得福德故,受是诸欲,于智慧无著无碍,不为欲染。」善男子!即当观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所谓一切法不垢不净。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无众生、无人、无我,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如化。善男子!观是诸法实相已,当随法师,汝不久当成就般若波罗蜜。复次,善男子!汝当复觉知魔事:若说法菩萨见欲受般若波罗蜜人,意不存念,汝不应起心怨恨;汝但当以法故恭敬,莫起厌懈意,常应随逐法师。』」
【论】
释曰:
上品中说:「新发意菩萨云何教性空法?」性空法毕竟无所有空,难解难得故。
佛答:「法先有今无耶?」
佛意:性空法非难得难知。何以故?本来常无,更无新异,汝何以心惊谓为难得?是性空法虽甚深,菩萨但能一心勤精进,不惜身命,作如是一心求,便可得。此中说萨陀波仑本生为证。
佛法有十二部经,或因修妬路、偈经、本生经得度;今佛以本生经为证。若有闻者,作是念:「彼人能得,我亦应得。」是故说萨陀波仑菩萨本生因缘。
佛告须菩提:「菩萨求般若波罗蜜,应如萨陀波仑。」
问曰:
若般若波罗蜜无相、毕竟空,行禅定犹尚难得,何况忧愁啼哭散心求觅而当可得!
答曰:
为新发意菩萨说萨陀波仑。
问曰:
若萨陀波仑是新发意,十方诸佛云何现在其前,得诸三昧?不惜身,又见昙无竭,复得无量阿僧祇三昧,云何名新发意?
答曰:
新学菩萨有二种:一者、深心著世间乐,软心发意;二者、深心发意,不著世间乐。软心发意者,佛不以为发心;深心发意者,乃名为发心。如声闻法中,佛语二比丘:「于我法中,乃至无如毛厘煖法。」佛观是煖法最为微小,凡人观之以为大;譬如国王,见一张㲲,不以为多,贫者见之以为多。以一心不惜身故,说萨陀波仑为证。
问曰:
若萨陀波仑菩萨能作如是苦行、从昙无竭得诸三昧,应当作佛,今何以故在大雷音佛所修菩萨行?
答曰:
佛法无量无边,若千万阿僧祇劫修勤苦行尚不可得,何况萨陀波仑一世苦行!
复有菩萨具足菩萨道、十力、四无所畏等,为众生故住世间,未取实际,如文殊师利等;萨陀波仑或能如此,故未作佛。
菩萨三昧如十方国土中尘数,萨陀波仑所得六万三昧何足为多!
大雷音佛者,应如大龙王将欲降雨,震大雷音,乌雀、小虫悉皆怖畏;是佛初转法轮时,十方众生皆发心,外道邪见皆恐怖慑伏,是故天人众生称佛为大雷音。是佛今现在。
须菩提问:「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
问曰:
萨陀波仑未得阿鞞跋致,何以故名菩萨摩诃萨?
答曰:
以有大菩萨故,小者亦名大。又以其虽未得实智慧而能深念般若波罗蜜故,不惜身命、有大功德故,亦名菩萨摩诃萨。
问曰:
何以名「萨陀波仑(萨陀秦言常波仑名啼)」?为是父母与作名字?是因缘得名字?
答曰:
有人言:以其小时喜啼,故名常啼。
有人言:此菩萨行大悲心柔软故,见众生在恶世,贫穷、老病、忧苦,为之悲泣,是故众人号为「萨陀波仑」。
有人言:是菩萨求佛道故,远离人众,在空闲处,求心远离,一心思惟筹量,勤求佛道,时世无佛。是菩萨世世行慈悲心,以小因缘故,生无佛世。是人悲心于众生,欲精进不失,是故在空闲林中。是人以先世福德因缘,及今世一心、大欲、大精进——以是二因缘故,闻空中教声,不久便灭。即复心念:「我云何不问?」以是因缘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因是故,天、龙、鬼神号曰常啼。
佛答须菩提:「过去世有萨陀波仑菩萨,不惜身命,不贪财利。」
「求般若波罗蜜时,在空闲林中,闻空中声,到空林中」,如上说。
问曰:
空中声为是何声?
答曰:
若诸佛、菩萨、诸天、龙王怜愍众生故,见是人不著世间法、一心求佛道,以时无佛法,欲示其得般若因缘故,空中发声。
有人言:是萨陀波仑先世善因缘人,在此林中作鬼神,见其愁苦。以其是先世因缘故,又是神亦求佛道——以是二因缘故发声。
如蜜膊婆罗门为须达多至王舍城,诣大长者家求儿妇时,蜜膊于王舍城大婆罗门众中,饮食过度,腹胀而死,作鬼神,于王舍城城门上住。须达多闻是婆罗门已死,自往长者家宿。长者于后夜起,办具饮食。须达多问言:「汝有何事?为欲娶妇嫁女?为欲请大国王?为是邑会?何其怱怱营事乃尔?」长者答言:「我欲请佛及僧。」须达多闻佛名,惊喜毛竖。长者先得道迹,为其广说佛德。须达多闻已,爱乐情至,甚欲见佛。乘念佛心而小睡,以念佛情至故,须臾便觉,夜见月光,谓为日出,即起趣门,见城门已开——王舍城门初夜未闭,为客来故;后夜早开,为客去故。既见门开,即直向佛。佛时在寒林中住。于其中路,月没还暗,须达多心悔踌躇,欲还入城。时蜜膊神放身光明,照诸林野,告言:「居士!居士!莫怖莫畏,直去莫还,去得大利!」如彼经偈中广说。须达多见佛,得须陀洹道,请佛及僧于舍卫城,尽形供养。佛令舍利弗为须达师,于舍卫作精舍。如须达知识神示导,萨陀波仑知识示导亦如是,是故见其愁苦而示导之。作是言:「善男子!汝从是东行,行时莫念疲极等。」
问曰:
疲极、饥渴,交来切身,云何不念?
答曰:
大欲精进力故,一心爱乐佛道,不惜身命。休息、饮食等皆是助身法。是事虽来,不为乱心,知皆虚诳无常、无实,如怨、如贼,但为身乐故,何足存念!莫为饥渴、疲极等故而舍佛道!
莫念昼夜者,莫念:「昼是行法,夜应止息。」实无昼夜,所以者何?日依须弥,影翳故名夜。
莫念内外者,众生多著内法。内法名身,外法名五欲。内外法不定,性空故,不应著。莫观左右者,人散心行道故,左右顾看;行者无缘观后,当前则不得不视,故但言莫左右顾看。复次,恶魔常惑乱行者,或作种种形、或作好色、或作畏兽,在道左右,故言莫观。是皆止其麁念。莫坏身相、色等相者,五众和合故假名为身。若说别更决定有身法,是则坏身相;若著无身法,是亦坏身相。离是一异、有无等边,行于中道,则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莫坏身相等。此中佛自说因缘:「若坏是诸相,则于佛法有碍;佛法有碍者,则往来五道生死中,不能得般若波罗蜜。」
萨陀波仑报空中声言,而自说因缘,所谓:「萨陀波仑见一切众生堕在无明黑暗中,我欲为然智慧光明;一切众生有一切烦恼,我欲设一切佛法药;一切众生皆堕邪道,我为是众生故求无上道。」
是三种愿,得般若波罗蜜则能具足,是故言受教。
问曰:
萨陀波仑不见其形,但闻其声,何以便言受教?
答曰:
人所求事急故,闻声则应;萨陀波仑亦如是。复次,闻其所说理好,则知其人亦好故,不须眼见;如黑暗中有种种众生,眼虽不见,闻其声则知其种类。
尔时,空中声复赞言:「善哉!」
以其虽不见形而能信受善语故。又复以其欲度一切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懈息。如是等因缘故,赞言「善哉」。
于三解脱门中应生信心者,是门,诸法实相所入门;离是三门,皆是虚诳、无有实者。汝虽未得,应生大信根力;信根力故,渐具诸根。以离相心求般若波罗蜜者,所谓观诸法毕竟空,离众生相、离法相。
问曰:
三解脱门摄在般若中不?若摄,何以别说?若不摄,云何经中说:「一切助道法,皆摄在般若中?」
答曰:
一切法皆入般若中。人皆畏苦,故求解脱,是故于般若分中,前说三解脱门。以何因缘得此解脱?离诸二边——所谓众生相、法相,行般若波罗蜜。
问曰:
初教「精进」,后教「三解脱门、般若」;今复欲为何事故,教亲近善知识?
答曰:
虽有好法,若无教者,行时多错;譬如虽有好药,亦须良医。又萨陀波仑是新发意菩萨,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但闻空中略教而能自具足?是故教语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义,如先说。今略说二相是善知识:一者、教一心向萨婆若,二者、教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等般若波罗蜜法。
若能如是行,不久得般若波罗蜜;如药师为病者说服药法,汝能如法服,病则得差。
若从经卷闻,从菩萨说闻者,遣萨陀波仑至昙无竭菩萨所,彼中二处有般若:一、宝台上金牒书,二、昙无竭所说。若人福德多者,从昙无竭所说闻;福德少者,从经卷闻。于师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缘故。世间小人,因缘事讫,则忘其恩义,作是念:「如人乘船度水,既到彼岸,何用船为?」是故说:「汝当知恩!应作是念:『所从闻般若者,即是我善知识。』」
一切诸利中,般若利最胜;行是般若,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又复行般若因缘故,亲近诸佛,常生有佛国中,离于八难,值佛在世。菩萨应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诸功德,皆从般若得;般若波罗蜜从师而得,是故视师如佛想。」
有人能说般若波罗蜜者,有大福德,多知识,多得供养;弟子初为般若故随逐,后渐渐为供养利。是故说:「莫以世利故随逐法师。」
问曰:
何以不但说亲近善知识,而说是种种因缘?
答曰:
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雠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著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
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著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
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作过罪,亦无所妨。如人年壮力盛,腹中大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经中说。
复有说法者持戒清净、离于五欲、多知多识、有好名闻、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顾录,「汝于是中莫生怨恨!当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为小人,师不轻我,我自无福,不能得道。又我于师所,应破憍慢以求法利。』」
有如是等种种诸师,菩萨为求般若波罗蜜故,但一心恭敬,不应念其长短。若能如是忍辱、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萨陀波仑闻空中声已,从是东行」,如经中广说。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