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嘱累品第九十
【经】
尔时,佛告阿难:「于汝意云何?佛是汝大师不?汝是佛弟子不?」
阿难言:「世尊!佛是我大师,修伽陀是我大师,我是佛弟子。」
佛言:「如是!如是!我是汝大师,汝是我弟子。若如弟子所应作者,汝已作竟。阿难!汝用身、口、意慈业供养供给我,亦常如我意,无有违失。阿难!我身现在,汝爱敬供养供给,心常清净;我灭度后,是一切爱敬、供养、供给事,当爱敬、供养般若波罗蜜!乃至第二、第三,以般若波罗蜜嘱累汝。阿难!汝莫忘莫失,莫作最后断种人!阿难!随尔所时般若波罗蜜在世,当知尔所时有佛在世说法。阿难!若有书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为人广说,恭敬、尊重、赞叹,华香、幡盖、宝衣、灯烛种种供养,当知是人不离见佛、不离闻法、常亲近佛。」
佛说般若波罗蜜已,弥勒等诸菩萨摩诃萨、慧命须菩提、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富楼那弥多隷耶尼子、摩诃俱𫄨罗、摩诃迦旃延、阿难等,并一切大众,及一切世间诸天、人、犍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论】
问曰:
佛已断法爱,乃至一切种智、涅槃,不著不取相,今何以种种因缘嘱累是法,似如爱著?
答曰:
诸佛大慈悲心,从初发意已来乃至到涅槃门,常不舍离。于娑罗双树间,以金钢三昧为众生碎身如麻米,何况经法多所饶益而不嘱累!
又阿难是未离欲人,未尽知般若波罗蜜力势果报多所利益,是以慇懃嘱累:「汝当好受持无令忘失!」
是故佛虽于一切法无憎爱、常寂灭相,而嘱累是般若。
问曰:
阿难是声闻人,何以以般若波罗蜜嘱累,而不嘱累弥勒等大菩萨?
答曰:
有人言:阿难常侍佛左右,供给所须,得闻持陀罗尼,一闻常不失。既是佛之从弟,又多知多识,名闻广普,四众所依,是能随佛转法轮第三师。佛知舍利弗寿短早灭度故不嘱累。又阿难是六神通、三明、共解脱五百阿罗汉师,能如是多所利益,是故嘱累。
弥勒等诸大菩萨,佛灭度后,各各分散,至随所应度众生国土——弥勒还兜率天上,毘摩罗鞊、文殊师利亦至所应度众生处。佛又以是诸菩萨深知般若波罗蜜力,不须苦嘱累。
阿难是声闻人,随小乘法,是故佛慇懃嘱累。
问曰:
若尔者,《法华经》、诸余方等经,何以嘱累喜王诸菩萨等?
答曰:
有人言:是时,佛说甚深难信之法,声闻人不在。又如《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是故嘱累诸菩萨。
问曰:
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累阿难,而余经嘱累菩萨?
答曰:
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而《法华》等诸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譬如大药师能以毒为药。
复次,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住所闻,何况新发意者!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般若波罗蜜总相是一,而深浅有异,是故嘱累阿难无咎。
问曰:
先〈见阿閦佛品〉中嘱累,今复嘱累,有何等异?
答曰:
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以是故,〈见阿閦佛〉后,说〈沤和拘舍罗品〉。
般若波罗蜜中虽有方便,方便中虽有般若波罗蜜,而随多受名。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以所用小异故别说;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种种异物,虽皆是金,而各异名。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所谓一切法性空、无所有、寂灭相,即欲灭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证。是时,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于菩萨功德未具足,不应取证;功德具足,乃可取证。」是时,菩萨以方便力,过二地,入菩萨位;住菩萨位中,知甚深微妙无文字法,引导众生,是名方便。
复次,有方便——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性、无所有,而能还起善法、行六波罗蜜,不随空。若能生四种事:若疑、若邪见、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分别,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为方便。
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多所饶益,于大珍宝聚中最胜。佛知灭度后,多有怨贼欲毁坏者,品品嘱累犹尚无咎,何况二处!
问曰:
若嘱累,何以乃尔慇懃郑重?
答曰:
佛随世俗法引导众生,譬如估客主,欲远出他国,虽以财宝嘱累于子,大价妙宝偏独慇懃,以其子未识妙宝价重故。余人以估客主是识宝价人而慇懃嘱累,必知其贵;若闻其子赞说宝价,则不信之。佛亦如是。
复次,若于余人异众中赞叹般若嘱累,人则讥佛自称赞法,疑而不信;自于弟子中嘱累,则无嫌。
复有人言:佛上品中说寂灭相无戏论,是一切智,是中无有决定法可取,则人以为无所可贵;今慇懃嘱累,则知佛不著空法。一切众生中,爱念般若无过佛者,佛知般若恩深故,贵重是般若而慇懃嘱累。
有人言:佛欲现中道故嘱累:先说诸法空,以遮有边;今慇懃嘱累,则破无边,是则中道。若人谓佛贪心爱著此法,佛以种种因缘说般若波罗蜜空相;若人谓佛堕断灭中,是故慇懃嘱累。如是,则离二边。
问曰:
佛知阿难是弟子,何以故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我是汝师不?」
答曰:
佛有恶弟子须那刹多罗等,有少因缘故作弟子,欲于佛所取射法,佛不为说,于是反戒言:「我非佛弟子。」又如须尸摩为盗法故作弟子。如是等,是名字弟子。
又复外道等谓阿难不得已而在佛边——阿难曾作外道弟子,著草衣,求神仙;今以佛是其亲族,尊重故给侍。
以如是等事故,于大众中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若言是真弟子,当随我勅。
是故阿难为欲令人信故重答。
佛告阿难:「弟子所应作法,汝尽具足。」
弟子法者,所谓以善身、口、意业供给师。有弟子心好,身、口业不称;有弟子身、口业好,而心不称。若弟子以善心深爱乐师,身、口相称,不惜身命、不难懃劳,自舍其心,随师教勅——阿难尽具足此事。
佛告阿难:「汝今现在恭敬于我,我灭度后,恭敬般若,亦当如是。」
问曰:
般若是诸佛师,而阿难何以不恭敬其师,而恭敬佛?
答曰:
阿难虽得初道,漏未尽故,不深知法实,如佛所知。是故佛告阿难:「汝恭敬般若,如恭敬我。」
复次,众生见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大光明、金色身,多爱敬;般若波罗蜜微妙甚深,无形、无色,智者能知。佛身相好,愚、智视之,皆无厌足,是故佛以身喻般若。
佛在世时,能自遮魔,是故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好守护般若。」
问曰:
一嘱累则足,何以至三?
答曰:
佛深爱般若波罗蜜故三嘱。
问曰:
若深爱者,何限于三?
答曰:
诸佛常法,语不过三。若过三不从,执金钢神则以杵拟之;又执金钢神意:若过三不从,则是逆人,便当杀之。是故佛问不过三。
复次,若一说,犹缓;过三,太急,似如凡夫贪著者。
复次,受者心有三种,钝根者至三乃生善心;阿难虽复利根,心向声闻,但一身求度,是故三告。
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然余灯,其明转多。莫作最后断种人者,世人有子,若不绍继,则名断种,最为可耻。佛以此喻告阿难:「汝莫于汝身上令般若断绝!」
问曰:
如先品中明「般若波罗蜜,说亦不增、不说亦不减,毕竟寂灭相」,今何以言「莫令断灭」?譬如虚空,谁能灭者?
答曰:
般若波罗蜜虽寂灭、无生无灭相、如虚空、不可戏论,而文字语言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为他人说,是此中般若,于此因中而说其果。
凡人闻般若波罗蜜微妙,即生著心,取般若相,分别诸法,所谓是善、是不善,是世间、是涅槃等;以分别故,于是法中生著心,著心故鬪诤,鬪诤故起诸罪业——如是人名为灭般若波罗蜜。
佛告阿难:「汝当如般若波罗蜜相,莫著文字语言,教化众生。」是名不灭。
「阿难!随般若在世几时,则知尔许时佛在世」,如经中广说。
佛慇懃嘱累,在会众生有疑,是故佛说嘱累因缘,所谓「有般若在世,则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在,不名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说:「若般若在世,佛亦在世。」
又法宝不离佛宝。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名为佛,得法宝故名为佛。法宝即是般若波罗蜜。如人从佛得利,乃至得解脱涅槃;若人于般若中能信行,亦以三乘法而入涅槃。是故说般若在世,如佛在世,说法无异。
「阿难!若有人听受般若,及书、持等,当知是人不离见佛、闻法、亲近诸佛。」
问曰:
有人重罪,三不善业成就,听、受、书、持般若,是人云何当得不离诸佛、闻法、亲近佛不?
答曰:
是事先品中已答,所谓听法者有二种人:一者、但听而不信受行,二者、听而信受奉行。如弟子不听、不信受行师语,是名不听;若以一心听闻,信受奉行,厌世、爱涅槃,离小乘、乐大乘——作如是听受,是名真听。诵、读亦如是。
正忆念,随如佛意,离有无二边,行于中道。如所闻受持,及其义解、为他人解说,恭敬、尊重、供养、赞叹、花香等。初始微薄,乃至正忆念、为他人说,其心转厚,功德转多,牢固不动。
若闻师说、若见经卷、花香等供养——若智者知般若功德供养者,福德重;不知者供养,福德微薄。福德纯厚者,转身不离见佛、闻法、亲近诸佛;福德微薄者,不言转身得三福报,偿众罪已,久后亦必当得佛。
此中佛总说福德纯厚、微薄,渐渐皆当见十方佛、闻佛所说,渐渐具足六波罗蜜,皆得作佛。
佛以佛眼见般若有如是大利益众生故,慇懃嘱累。
问曰:
是诸大阿罗汉已证实际,无复忧喜,小喜尚无,何况大欢喜!
答曰:
诸大阿罗汉,虽离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于诸甚深法中犹疑不了;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中了了解说,断除其疑,是故大欢喜。
复次,此诸大弟子已证实际。实际者,即是空、无相、无量,无所分别。佛以此寂灭法,种种分别名字、语言、譬喻广说,亦不坏法性,又不与世间相违;诸阿罗汉是法中证故大欢喜。
佛善说是空、无相、无量、寂灭法,诸余大众未悉漏尽,信力深故,亦大欢喜,言:「此法能尽我等生死苦,令得佛道。」
如是等无量因缘故,大众皆欢喜。
问曰:
若佛嘱累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佛般涅槃后,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
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坐而去,何况佛般涅槃后!以是故不说。
复次,三藏正有三十万偈,并为九百六十万言。摩诃衍甚多无量无限,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诸龙王、阿修罗王、诸天宫中有千亿万偈等。所以者何?此诸天、龙、神寿命长久、识念力强故。今此世人,寿命短促、识念力薄,〈小般若波罗蜜品〉尚不能读,何况多者!
诸余大菩萨所知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说,无量世中或变化作无数身,是故所说无量。
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诸佛本起经》、《宝云经》、《大云经》、《法云经》各各十万偈,《法华经》、《华手经》、《大悲经》、《方便经》、《龙王问经》、《阿修罗王问经》等诸大经,无量无边,如大海中宝,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问,应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诃衍中?」摩诃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应如汝所问。
复次,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又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说则错乱,无所成办。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
复次,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毘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修多罗者,是四《阿鋡》中经名、摩诃衍中经名。修多罗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罗,二者、摩诃衍经名为大。修多罗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二百五十戒,如是等,名为修多罗。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结戒:应行是、不应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说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罗国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宾国毘泥,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毘婆沙解释。
是故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在修多罗经中以经大、事异故别说,是故不在集三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