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16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

般若波罗蜜多智,
体积善宝功德聚,
所有一切波罗蜜,
而彼本来性常住,
离诸戏论无对碍,
离诸分别得安隐;
最上微妙无自性,
离诸所有名相等,
方便宣说三乘法,
而彼三乘所得相,
皆是一切智智因。
稽首般若波罗蜜,
所有胜慧到彼岸。
若人乐欲正观者,
应当于彼九颂义,
总略如理而思择。

其九颂曰:

从业增上生,
所谓六处相,
即此说复生,
所因如影现。
如幻所化城,
能观者亦化,
如彼所见色,
业化世亦然。
诸有说法声,
即是闻境界,
一切如对响,
缘成能所闻。
嗅香及了味,
触等境爱著,
此一切如梦,
虽得无所有。
如幻轮成人,
诸行作无实,
此如彼行作,
身轮亦无我。
若种种所得,
彼极刹那生,
此与阳焰等,
见即坏无相。
所取如影像,
无始从心生,
而彼相及识,
互相如影像。
观自净种中,
若智月出现,
彼如水中月,
现前无所有。
若相应者智,
彼即虚空相,
是故智所知,
皆如虚空相。

如前颂言:

「所有胜慧到彼岸,
若人乐欲正观者,
应当于彼九颂义,
总略如理而思择。」

所言「胜慧」者,谓闻思修等相。「彼岸」者,边际义。「到」者往到,谓到毕竟边际,离诸分别处所,如是乃至此义终竟。「正观」者,谓不颠倒相。「乐欲」者,所谓作意希望为性。「彼义」者,谓彼九颂说时所有之义,义即义门。「思择」者,谓思惟决择。何所思邪?颂言总略。「总略」者,谓包总含略。此中应问:何故总略说邪?答:为令钝根之者能解其义故。

前标九颂,次第今释。

第一颂言:

「从业增上生,
所谓六处相,
即此说复生,
所因如影现。」

「业」谓善不善业。「增上」者,谓业增上。由彼诸业增上力故,彼即有生。何所生邪?颂言「六处相」。处谓识所依所生之处,故名为处。此复云何?谓眼等内六处。颂言「相」者,标表为义。若此六处相有所生故,即彼如是复生诸法。此如是说,是义终竟决定成就。

问:于胜义谛中云何自性?颂自释言「所因如影现」,由取影现而为喻故。于影现中诸有作者、作业及所作事悉离性空。此义终竟。

复次于外色等六处自性所生,今当一一次第显示。

第二颂言:

「如幻所化城,
能观者亦化,
如彼所见色,
业化世亦然。」

犹如幻法所化城邑,后能观者亦即是化。彼二非有。何以故?不实生性故。然能见、所见彼二色相,外有对碍,皆是业化。世间三界所见,此犹彼故,其义亦然。此如是化,与彼所化无差别性,故下颂言「如声对响」。为证成此义故,

第三颂言:

「诸有说法声,
即是闻境界,
一切如对响,
缘成能所闻。」

所言说法,即能说者增上所生,彼所对声是闻境界。若闻境界此如是故,自余诸法皆如是生,是故取喻如声对响。此声对响与余法同,此中如是无差别言,乃云「一切」。所言「缘成」者,谓即闻等缘成故闻。若彼所有皆所作性,是故能闻、所闻有所得中悉是缘成,所以有声皆如对响。如是所说此义毕竟,故下颂云「一切如梦」。为证成此义故,

第四颂言:

「嗅香及了味,
触等境爱著,
此一切如梦,
虽得无所有。」

言「嗅香」者,谓鼻识境界,诸所作性所嗅香等。「了味」者,谓舌识境界,了诸味等。「触」谓身识境界,觉诸触等。于如是等诸境界中,所求所乐而生爱著,于彼彼境各各系属,随所系属香味触等别别所受。若于彼等境中起有所得相即不可得,是故颂言「一切如梦」。「一切」者,此即无差别意。

然眼等内处、色等外处亦非不有。若不尔者,云何发起作者所行?为破此疑故,

第五颂言:

「如幻轮成人,
诸行作无实,
此如彼行作,
身轮亦无我。」

譬如幻轮法,用成人身相,彼幻所成人,种种行作皆悉具有。亦复如人假有作者及所作用,又复亦有所行作事去来等相。颂言「诸」者,种种分类所作之义。何所作邪?谓幻所成身。若如是身幻法成故,即彼幻身而实无我。「无」者离义,「我」谓主宰。此言「无我」,谓离我故。所以此中无其作者,于胜义谛中都无所有,是故颂言「诸行作无实」。「无实」者,谓无力能义。今此如是无其力能,谓此作者无主宰故。若幻所成人无其主宰,虽所显示而无其实。诸法亦然毕竟无实,此中应知无差别意,故下颂言「与阳焰等」。为证成此义故,

第六颂言:

「若种种所得,
彼极刹那生,
此与阳焰等,
见即坏无相。」

「种种」者,谓多种类。「所得」者,谓差别遍计所取境相。彼所取境极刹那生,刹那刹那名极刹那。「生」者起义,谓极刹那有所生起。若极刹那有所生故,彼彼诸法从极刹那之所生者悉是无常,此义终竟。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