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行品第二十七
初地名欢喜。已略说竟。诸佛法无量无边是地为本。若广说亦无量无边。是故言略说。菩萨住是地中。多作阎浮提势力转轮王。先世修习是地因缘故。信乐布施无悭贪垢。常施三宝故不失三宝念。常念作佛救诸众生。如是等善念常在心中。复次。
果名得数百定见数百佛等。势力名能化数百众生。余偈义先已说。不复解余偈。今当复说第二无垢地。问曰。汝欲广说菩萨所行法。初地义尚多。诸学者恐转增广则懈怠心生不能读诵。是故汝今应为不能多读诵者。略解菩萨所行诸法。答曰。
如上来诸品所说。能生能增长诸地法。如上诸品中说。若于余处说者。皆应令生菩萨过恶事皆应远离。是名略说菩萨所应行。如法句中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一法摄佛道。菩萨应行。云何为一。所谓于善法中一心不放逸。如佛告阿难。我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说。
复有二法能摄佛道。一不放逸。二智慧。如说。
复有三法能摄佛道。一学胜戒。二学胜心。三学胜慧。如说。
复有四法能摄佛道。一谛处。二舍处。三灭处。四慧处。如说。
复有五法能摄佛道。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如说。
复有六法能摄佛道。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如说。
复有七法能摄佛道。所谓七正法。信惭愧闻精进念慧。如说。
复有八法能摄佛道。所谓八大人觉。少欲知足远离精进念定慧乐不戏论。如说。
复有九法能摄佛道。所谓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坚心不贪不恚不痴。如说。
复有十法能摄佛道。所谓十善道。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见杀心不称赞见杀心不喜。乃至邪见亦如是。以是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说。
如是等法菩萨应生。生已应守护。守护已应增长。于一善事从一转增。亦应当知。求佛道者。于一恶法应疾远离。所谓远离不放逸。如说。
复有二过应疾远离。一贪声闻地。二贪辟支地。如佛说。
复有三过应疾远离。一憎诸菩萨。二憎菩萨所行。三憎甚深大乘经。如说。
复有四过应疾远离。一谄。二曲。三急性。四无慈愍。如说。
复有五过应疾远离。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调戏。五疑。是名五盖覆心。如说。
复有六过与六波罗蜜相违。应疾远离。一悭贪。二破戒。三瞋恚。四懈怠。五调戏。六愚痴。如说。
复有七过应疾远离。一乐多事务。二乐多读诵。三乐睡眠。四乐语说。五贪利养。六常欲令人喜。七迷闷于道心随爱行。如说。
复有八法应疾远离。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如说。
复有九法应疾远离。一不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闻已不信。三若信不受。四若受不诵持。五若又诵持不知义趣。六若知不说。七若说不如说行。八若如说行不能常行。九若能常行不能善行。如说。
复有十过应疾远离。所谓十不善道。如说。
问曰。汝说无上道相时。种种因缘诃骂空发愿菩萨自言菩萨但名字菩萨。若是三不名为菩萨者。成就何法名为真菩萨。答曰。
若人发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萨。空受名号不行功德慈悲心诸波罗蜜等。是不名为菩萨。如土城名宝城。但自诳身亦诳诸佛。亦诳世间众生。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发愿是名真实菩萨。何等三十二。一深心为一切众生求诸安乐。二能入诸佛智中。三自审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恶他。五道心坚固。六不假伪结托亲爱。七乃至未入涅槃常为众生作亲友。八亲疎同心。九已许善事心不退转。十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慈。十一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无疲懈。十三勤发精进心无厌足。十四多闻而解义。十五常省己过。十六不讥彼阙。十七于一切见闻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报。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处。二十于一切众生忍辱无瞋碍。二十一能勤精进修习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随无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摄智慧。二十四四摄法所摄方便。二十五持戒毁戒慈愍无二。二十六一心听法。二十七一心阿练若处住。二十八不乐世间种种杂事。二十九不贪著小乘。三十见大乘利益为大。三十一远离恶知识。三十二亲近善知识。菩萨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法。所谓四无量心。能游戏五神通。常依于智。常不舍善恶众生。所言决定言必皆实。集一切善法心无厌足。是为三十二法。为七法。菩萨成就此者。名为真实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