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品第六(别译)
今欲分别涅槃分智。何以故。以智能断诸烦恼故。欲广释智。故先说此。
有无有者。所谓涅槃。是故智者观有无有。有者一切有漏法谓苦集义。有无有者谓灭谛也。一切有无有。故名有无有。于彼中无有义也。此说有对治谓是灭。是故灭非无也。非无物有对治。如灭尽正受心心数法不行故。对治说灭。是有物如是涅槃一切有对治。是故有事如除病得无病。彼相谓寂灭寂灭相等。彼攀缘智。智者观察于彼。非无境界而有智转。是故若智观察此即是道。问曰。彼何者是。答曰。
此三智摄一切智。法智者。若智欲界境界。或欲界灭对治。或境界无漏。彼初取法决定行。故名法智。随顺智者。若智色无色界境界。色无色界灭对治。或境界无漏。次法智后次第随顺。故名随顺智。世俗智者。若有漏智多受俗数。谓男女等故说世智。如是等名世俗智。
法智随顺智者。随圣谛转。世尊随名说苦谛境界。故说苦智。如是集灭道谛境界。故曰集灭道智。于此苦集二智行差别。苦行转名苦智。集行转名集智。缘无差别同缘五阴。故灭道二智行缘差别。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三智中他心智有漏。是世智。若欲界对治境界。彼是法智。若色无色界对治境界。是随顺智心心数境界。彼心心数方便成就。故名他心智。尽无生智二者。尽智无生智是二智。谓法智随顺智。彼所作究竟受是尽智。不复更作受是无生智。问曰。尽智无生智何谛境界。答曰。当知在四门。此缘四谛义也。除初尽智彼缘二谛。已分别十智。行分别今当说。
世智十六行转。前后皆有彼十六行。暖顶忍摄。余闻思修慧第一法摄。四行无间等边十二行。彼外更有行。谓施戒慈等。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苦智有四行。集灭道智亦如是。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者。若无漏他心智。彼有四行。如道智是道智少分故。若有漏者行则异。但摄有漏心心数法。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尽智无生智第一义转。亦亲近世智作意我生尽。如是等取我众生相似行。空行无我行。定是第一义转非世俗缘。是故尽智无生智。空行无我行不转故有十四行。问曰。所有无漏智。一切十六行摄不耶。答曰。不尔。受相为最上。彼十六行是共行。若复取自相无漏智。如身念处等。彼非十六行摄。已说行差别。得今当说。
最初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最初苦法忍相应心。未离欲成就一智谓世智。离欲成就他心智不现在前。非见道次第他心智现在前。何以故。与流转相违故。二或成就三者。第二无漏苦法智相应心。未离欲成就三法智苦智世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于上四增一者。于上四心刹那中。当知一一增苦比智。得比智集法智。得集智灭法智。得灭智道法智。得道智集灭道比智。及忍不得未曾得智。问曰。在何地。答曰。
九智圣所说此依于二地者。九智依未来禅中间禅除他心智。当知禅有十者。根本四禅各有十智。问曰。何故中间禅未来禅无他心智。答曰。微细境界故。此境界微细于他身中。心心数法未来禅。少道非少道能取微细义。彼根本禅道止观双行。是强力道故彼能取。无色地中八者。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欲界境界。无色界于欲界依对治行缘远。是故无色界无法智。他心智缘色能生。是故于色界转非无色中。余未来有顶有一世智。何以故。有漏故。已说地差别。修差别今当说。修有六种。所谓得修习修对治修出离修戒修观察修。彼得修者。若于善法不得。得现在未来故。习修者。先所得功德现前修习。对治修者。诸有漏法修对治道。出离修者。若修道时舍离秽法。戒修者。若能调伏诸根道。观察修者。若观察身等。此中唯取二修。谓得修习修。
若得修诸智谓在圣见道彼即当来修者。若见道诸智现前修。彼即当来修。谓苦法智现在修。彼亦未来修。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忍。诸忍亦如是者。忍中亦如是。苦法忍现在修彼亦未来修。非智非余忍。一切忍亦如是。问曰。何故见道唯修自分道。修道修自分非自分耶。答曰。未修智故。故见道中智未习未练。修道中二种并作。
于彼三心中得修于世智者。彼见道三心中得修世智。谓苦集灭比智。随彼地见道即彼地有世智。及欲界世智修。若彼依未来地得决定彼修未来及欲界世智。如是依第四禅得决定。彼修七地世俗智。问曰。道比智何故不修。答曰。彼无边故。谛无间等边成就故。名无间等边。无能修一切道。于他道不能修。于自身修。乃至未来彼行者自分不现前。于三谛自他俱能知能断能证。是故随得边故能修。是故彼能修非余。是故法智亦不修。何以故。谛无间等未究竟故。于此谛世俗智本曾作证。是故此智修但有善名。方便犹未得。或修七或六当知最后心者。若离欲界欲道比智彼修七智。阿那含果所摄。除世俗智尽智无生智。若未离欲修六智除他心智。非想非非想处对治彼得沙门果。是以不修世智。
于彼上修道十七无漏心当知修七种者。若未离六种欲。从须陀洹果上修道中。十七刹那当知修七智。此道未来禅摄故。无他心智亦无尽智无生智。以无学故。是故彼中修余七智。彼若以世俗道进彼世俗智现在前七种未来。若出世间道四种法智。一一现在前。余七智未来。增益根修六者。增益根者。谓或信解脱。练治诸根进得见到。彼增进根。一切无碍道解脱道中得修六智。未离欲故无他心智。又复修道精进非断烦恼。精进是人未得修进功德。是故不修世智。
得不还果时者。若得阿那含果时必得根本禅。是故修他心智。及前说七种。出过上七地者。彼四禅三无色离七地欲时。九解脱道中亦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修进。彼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八。若出世间道修进彼时四比智。及灭道法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熏修诸神通解脱修习八者。熏修起一解脱道。彼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起神通境界宿命智解脱道中。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八智。他心智解脱道法智比智。若世智中他心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天耳生死通。解脱道无记故不修。
七地离欲一切无碍道中修七智。无碍道中修对治智。是故不修他心智。彼非对治故。熏修起二心无碍道相似。初是无漏第二世俗。无漏心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现在前。未来七除他心智。一切无碍道不修他心智。世俗道世俗智现在前未来亦七。起四神通无碍道中。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定七。他心智有漏亦然。无漏他心智道法比智。一一现前未来定七。有顶离欲八解脱道。四比智二法智。一一现在前未来亦七。世俗智于彼中退。非对治故。世俗智未曾至有顶。彼或时作方便不决定。
出过第一有无碍道修六者。第一有离欲九无碍道修六智。除他心智世俗智余现在前。解脱道前已说。六智谓四比智二法智。上乘应当知修习于下地者。一切地中当知修自地智及下地智。若初禅进彼修自地功德。亦修未来禅摄功德。如是乃至不用处次第亦如是。若人乃至不用处离欲依初禅。乃至有顶离欲。是人九地无漏智修进。如是一切应当知。
无学初心修诸地生功德漏无漏一切者。得阿罗汉果一切地。漏无漏功德一切修进。问曰。何故此地修一切功德。答曰。断一切缚得苏息故。如来解缚法降伏烦恼。力士众咸庆快。心得自在。首系解脱绢。如王登祚诸方万姓贡上珍宝尽难胜。烦恼怨离杀怨家故。一切国土人皆归伏。彼先虽得下地功德。有烦恼相续故不明净。今除烦恼尽故功德明净。及入出定心成就。是故熏修。若住欲界得阿罗汉果法或如是。若住色界得阿罗汉者。彼二界功德修进满足。是故一界生。如是地地应当知。问曰。无学初心何智相应。答曰。此是随顺智。此随顺智相应。彼作如是意。我生已尽。非想非非想处阴取此中生彼人缘彼。何以故。最后断故。是故彼苦比智或集比智。问曰。世尊说若见智慧。此为一为异耶。答曰。彼是慧性。世尊观因缘故。故如是说。
诸忍则非智者。八无间等忍非智。何以故。不决定故。决定义是智义。忍不决定。自品对治疑随生故。忍者求欲转。智者求欲断。是故忍非智。尽无生非见者。尽无生二智能见示故。慧决定故。智何故非见。无求故中平故。若余诸圣慧当知三种性者。余无漏慧事见智慧性。
若善有漏智在意则是见者。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亦说见。烦恼见是智者。若烦恼见自性。谓身见等彼从测量。思觉转故推求故名见。彼决定故名智。此及余说慧者。若已说者。见事慧事。及余未说者。如无记意地五见。外秽污意地及五识身相应。所有智一切是慧。当知此中未说者说。彼中若无记不能测量。不能觉察。不能推求故非见。秽污烦恼所污故。五识身相应不能分别现境界故。一往堕故。诸见不尔。问曰。一一智缘几智。答曰。
法智随顺智观察于九智者。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缘九智除法智。道法智缘一切。法智彼分亦余智苦集法智。缘欲界世智。如是道比智缘自分比智。苦集比智缘色无色界世智。及世俗他心智。问曰。何故法智比智不更互彼此相缘。答曰。上下缘差别故。如二人观地虚空。因智及果智二智境当知者。集智缘有漏他心智及世俗智。何以故。集谛分数故。不缘余智。余无漏故。苦智亦尔。
道智缘九智者。道智缘九智除世俗智。何以故。有漏故。余九智缘。何以故。道谛分数故。灭智无境界者。灭智不缘智。何以故。缘无为故。余一切境界决定智所说者。余四智缘十智。世智缘十智。何以故。一切法境界故。如是他心智一切他心心数境界故。彼有漏他心智缘有漏智。如是无漏缘无漏。彼中法智法智分随顺。随顺智分地根人度非缘。尽无生智亦如是。一切有为境界故。问曰。如佛说。随顺智若有顶离欲。得阿罗汉果。不尽是随顺智耶。答曰。彼分对治法智断故。亦有法智彼分对治。问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彼灭道中法智之所转彼三界对治者。诸修道中灭道法智亦色无色界对治。彼人生欲界舍色无色界结。彼自地阴所逼恼。彼中极见其过故。为离彼故求对治。三界中离欲去彼有顶离欲。但法智无碍道。彼随顺智解脱道。问曰。何故非苦集法智去。答曰。苦集不等故。欲界苦集下劣。色无色上胜。不应观察下劣厌离于上。有何过异处恼异处厌离灭道相似。是故观彼厌离三界欲。此道理说也。问曰。颇有随顺智。亦于欲界为对治耶。答曰。非欲随顺智。无有随顺智为欲界对治。无有一人于彼见增上过。无此道理也。若于色无色离欲。然后于欲界离欲者。无有如是理也。或初难断自地不能离。譬如国王不能降伏自国。而欲降伏他国。如王降伏自国然后降伏他国。法智亦尔。问曰。神通何智性。答曰。
神足天眼耳当知一世智者。神足天眼天耳是一世智。非无漏智如是转。彼神足通智能示现种种事。示现种种事是智慧能。天耳通者。天耳识相应慧。生死智通者。天眼识相应慧。六智忆宿命者。忆念过去处神通六智。谓法智忆法智分。随顺智忆随顺智分。世智忆世智分。苦智忆过去苦。集智亦如是。道智出世间行。罽宾论师说但一世智。五说他心智者。他心智通五智。谓法智随顺智世智道智及他心智等。
九智漏尽通决定智所说者。漏尽通无漏九智漏尽智摄故。问曰。如他心智尽无生智不摄。云何言摄耶。答曰。无学正见摄故。彼一切三种智说漏尽通。问曰。念处何智性。答曰。八智身中转。苦有色身名彼中八智转。除他心智及灭智。法十者。除色受心余法名法念处。彼中十智转如前说。九智二者。受心中除灭智九智转。问曰。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是智性。彼智云何差别。答曰。
是处非处力及以初无畏当知佛十智者。若彼是处非处力十智。如是初无畏我正遍知。如是广说彼亦十智。何以故。正取故。余此中差别者。处非处力差别。余力初无畏差别余无畏。问曰。佛何故差别作多种。答曰。佛随处化众生。欲故差别多种。有人信乐广说不乐总说。有人乐于略说。力义者随自乐欲。能成就义是力义。无障碍义是力义。能制义是力义。无能侵欺义是力义。能映夺他义是力义。彼处非处力者。因果中决定无碍者。是名处非处力。自业智力者。善不善业处事因报。若多若少若定不定。如是等义中若无碍智。是名自业智力。彼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者。此禅等自性名字得方便。摄有味净无漏退住胜达分。如是等义中若无碍智。是名定力根差别智力者。于众生下中上根能知。若无碍智。是名根差别智力。种种解智力者。众生下中上自解知无障碍。是名种种解智力。种种性智力。知众生性知法差别性。若无碍智。是名种种性智力。一切至处道力者。一切生死转业。能尽一切生法。知无障碍智。是名至处道智力。忆宿命智力者。自他过去生死展转。忆知无障碍智。是名忆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者。众生未来有相续见无障碍智。是名生死智力。漏尽智力者。若漏尽漏尽方便。若无碍智。是名漏尽智力。如来十力无畏。如经中广说。不怯弱义是无畏义。无恐怖义是无畏义。无逃避义是无畏义。不下劣义是无畏义。如师子自力雄猛满足不假于伴。如师子无畏是无畏义。问曰。无碍现见亦是智性。彼云何差别。答曰。
法辩辞辩一者。彼法无碍者句味现前。若无碍智是名法无碍。是世智。辞无碍者。言音正不正方便随方俗语。若无碍智。是名辞无碍彼亦世智。乐义辩俱十者。乐说无碍者法辞义相应。任放不怯弱说种种说。若无碍智是名乐说无碍。此有十智。义无碍者。于法自相共相。若无碍智是名义无碍。是亦十智。能受真实相故。问曰。愿智有几智。答曰。愿智是七智。智者之所说。愿初转乐欲义转。故名愿智。彼七智罽宾论师。说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