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战国时赵人荀况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集解。此书本儒家崇礼、正名之说而主性恶,为先秦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荀况。(西元前313~前238)战国时赵人,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官的祭酒,后适楚为兰陵令。学说本于孔子,著书数万言,主张礼治而倡性恶之说,与孟子性善之说相对立;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作赋十篇,开汉人辞赋的先河。后世尊称为「荀卿」、「荀子」,汉人为避汉宣帝讳,改称为「孙卿」。

王先谦序
昔唐韩愈氏以荀子书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

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悲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也。

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其曰:伦类不通,不足谓善学;又曰;一物失称,乱之端也。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论议不越几席,而思虑浃于无垠,身未尝一日加民,而行事可信其放推而皆准,而刻核之徒,诋諆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余又以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流俗人之口为重屈也。

国朝儒学昌明,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顾其书仅有杨倞注,未为尽善。近世通行嘉善谢氏校本,去取亦时有疏舛,宿儒大师,多所匡益,家居少事,辄旁采诸家之说,为荀子集解一书,管窥所及,间亦附载。不敢谓于荀书精意,有所发明,而于析杨谢之疑辞,酌宋元之定本,庶几不无一得。

刻成,谨弁言简端,竝揭荀子箸书之微旨,与后来读者共证明之云。

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夏五月长沙王先谦谨序。

劝学第一
修身第二
不苟第三
荣辱第四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国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议兵第十五
彊国第十六
天论第十七
正论第十八
礼论第十九
乐论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性恶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成相第二十五
赋篇第二十六
大略第二十七
宥坐第二十八
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尧问第三十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