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苟(国:gou3,粤:gau2):如果。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杼(国:zhu4,粤:cyu5)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窦(国:dou4,粤:dau6);俱(国:ju4,粤:keoi1)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评:“父之过”用现代人的理念来看应解释为父母之过。在古代,女子虽有相夫教子的责任,但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的学识见闻多不如男子,且父亲乃一家之主,母亲无力教或教不好的方面父亲应负责。就好比一个团体,成员犯错,首领是对外的责任承担者。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琢(国:zuo2,粤:doek3)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评:作为一个父亲,为什么忍心让九岁的女儿来温席?作为一个男人,要别人来温席不觉得有损自尊吗?小黄香的孝应该称颂,但作为父母却不应对自己的子女有这样的行为期望。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现在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在非儒家的价值观中,这种教导并不合适。兄长也有关爱弟妹的义务,兄长为何就这么老实不客气地接受弟弟的谦让?若一兄长总是要求自己吃大的梨,弟弟吃小的梨,那这个兄长是不是很可恨呢?因此,在现今的价值观中,此句应仅限于称颂孔融的谦让精神。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