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后汉太平经,现存的只有明朝道藏的一个本子。原书一百七十卷,今本残存仅五十七卷。编者根据太平经钞及其它二十七种引书加以校、(在凡例和本文里标写〔并〕字)补、附、存,基本上恢复一百七十卷的面貌,并将和此经有关的几个问题,略加考订和说明。全书的大义代表中国道教初期的经典。值得注意的,其中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因素,又有反对剥削阶级聚敛财货等思想。它是中国哲学史和道教思想史上有价值的资料。
一 太平经这部书的来历及其重要思想
范晔后汉书襄楷传里襄楷疏称于吉(于一作干)所得神书,号太平清领书,这就是道教相传的太平经。此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十七卷,全书共一百七十卷。明英宗正统九年(公元一四四四年)修的道藏所收的太平经,是现存的唯一的本子。可是它残缺不全,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完全遗失了,其它几部各亡佚若干卷。道藏里有太平经钞,是唐人节录太平经而成甲乙丙丁等十部,每部一卷,共十卷。这是现今可以校补太平经的卷帙较多的唯一别本。其它道经类书及古书注间有征引太平经文,现经搜集起来,约计二十七种。有的可为部分校勘经文之用,有的无法对勘的,就附存于合校本适当的位置里。
各家著录的书,大概都称太平经书一百七十卷。太平经卷九十八男女反形诀说:「天师前所赐予愚生本文。」太平经复文序说,干吉初受太平本文,因易为百七十卷。仙苑编珠说,帛和授以素书二卷,于吉受之,乃太平经也,后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所谓「素书」、「本文」,虽则含有神书传受的玄谈,然而这的确透露了太平经一百七十卷不是一时一人所作。东西两汉的著述,一书多至一百七十卷的,实在太少见了。所以我相信太平经先有「本文」若干卷,后来崇道的人继续扩增,逐渐成为一百七十卷。不能简单地说这书就是于吉、宫崇或帛和个人所著作。现存的经书里,固然不免有后人改写增窜,可是大体说来,它还保存著东汉中晚期的著作的本来面目。
太平经的基本内容,后汉书里襄楷疏说它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范晔说:「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远的说,上承老子的遗教;近的说,受当代图谶、神仙方术的影响。它的进步的思想部分,下对张角、张鲁辈也有所启发。这部书的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的,但其中一些篇章里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和正确的观点。它的全部思想内容是很庞杂的,这里不能逐项做详细的叙述,只能选择几个重点做粗略的介绍,特别著重那些有价值的方面。
太平经里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它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元气组成的,元气是原初的极细微的物质。如太平经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说:「夫物始于元气」。由元气而后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太平经钞戊部第十叶说:「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按上下文义,本句「一」与「天」字当互换);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或者有人要问:既然太平经书承认元气是世界万物生成的根源,那末它的思想体系该是唯物主义的吧?这还要具体分析。因为太平经宣扬道教教义,主张有神论和因果报应,就这一点说,不能说是。至于就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而论,在某些论点上,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的。如经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诀说:「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这首先承认了精神和气(即物质)是不可分离的。至于到底先有气而后有神,还是先有神而后有气呢?如果就「人有气则有神」说,那应该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如果就「有神则有气」说,那应该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的。所以这几句话还没有明白地表达出那是第一性,那是第二性。可是到太平经钞丙部第八叶里说:「故人有气即有神,气绝即神亡。」这就表述物质是第一性的了。再看太平经钞癸部第九叶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用「水绝鱼亡」譬喻「气绝神精散」,说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犹如鱼不能离开水而生存,这把精神依附于物质的关系用形象鲜明地说出来了。又有太平经圣君秘旨也是从太平经辑录来的,它说:「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气和精是物质,神明就是精神。从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的说法,逻辑上也就说明了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的基本理论。这样的基本观点,不能不说是唯物主义的。不过就太平经的全部理论体系说,有宗教唯心论,也有朴素唯物论。它的内容是杂糅而不纯粹的。
太平经里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因素。它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由于对立物的统一。经卷一百十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说:「夫生者皆反其本,阴阳相与合乃能生。」「天地未分,初起之时,乃无有上下日月三光,上下洞冥,洞冥无有分理。虽无分理,其中内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阴阳,具俱相持而不分别。」阴与阳是代表两个对立物,这两个对立物一面互相排斥,一面互相联结。经卷一百十七天乐得善人文付火君诀也说:「天地之生凡物也,两为一合。今是上天与是下地为合。」「天虽上行无极,亦自有阴阳,两两为合。」「地亦自行何极,亦自有阴阳,两两为合。」所谓「合」,所谓「俱相持而不分别」,都是指互相联结互相依存而言。太平经钞丁部第十四叶说:「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凡百事物的相生相养都由于对立物的相依存而发生变化。钞癸部第九叶更进一步说:「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摩砺」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的一种状态。凡百事物都是由于对立物自身运动而变生其它的东西。
对立物的互相联结或互相依存,这是统一物内部的一种情形。又一种情形是对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条件,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太平经卷一百十八烧下田草诀说:「阴极反生阳。」阴变为阳,或阳变为阴,这就是转化。所以能够转到自己相反的一面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经中所说的「极」,就是指达到了转化的条件。如果达不到「极」,就不能转化,正如扬雄所谓「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牙。」(太玄玄攡篇)太平经卷三十六守三实法说:「夫阳极者能生阴,阴极者能生阳。此两者相传,比若寒尽反热,热尽反寒,自然之术也。故能长相生也。」又经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诀说:「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阴,极于下者当反上;故阴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无论阳极反阴,阴极反阳,上极反下,下极反上,都是说明对立物依照一定的条件(所谓「极」)向它的相反一面转化。
依以上所述,太平经的说法大致符合这样一个矛盾同一性的原理的,就是:两个对立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可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八00页)太平经的理论,只承认对立物的互相依存的同一性,却没有理会到对立物的相互排斥的斗争性。这个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是被忽略了。这是重要的一点。再一点,太平经主张循环变化论。如经卷六十五断金兵法说:「天道比若循环,周者复反始。」钞戊部第十一叶:「周者反始环无端。」经卷一百十七天乐得善人文付火君诀:「无极之政,周者反始,无有穷已也。」事物的变化,只是像春夏秋冬一样不断地重复著过去的阶段,这是没有发展观念的循环变化论。以上两点,必须加以分析批判。
在社会思想方面,太平经里有一些篇章表示反对剥削,反对统治阶级的聚敛财物,主张自食其力和救穷周急;反对有强力的人欺凌弱者,主张扶养弱者;反对后生的人欺凌老者,主张敬养老人;反对智识多的人欺侮智识少的人,主张有智识、道德的人应该相教。这些,反映了当时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的痛苦以及对于一般贫苦人民和弱者的深厚同情。
太平经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说:「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积财亿万,是由于少数富豪采用各种苛刻的手段剥夺来的,使得广大的人们不能普遍得到人人必需的财物,所以要反对。它又说:「或有遇得善富地,并得天地中和之财,积之乃亿亿万种,珍物金银亿万,反封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涂。见人穷困往求,骂詈不予;既予不即许,必求取增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赐予富人,绝去贫子。令使其饥寒而死,不以道理,反就笑之。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百神憎之。所以然者,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按少当作小)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这段话,表示反对剥削者聚敛大量的财货,反对他们放高利借贷,在朴素的文辞里,刻画出富人一副恶诈贪狠的脸嘴。它又表示反对他们独占那天地中和所有的用以共养人的财物,把这些富人比做仓中的老鼠独占大仓的米粟。同时认为封建皇帝库藏的私财,也不应归皇帝一人所有。这些言论,遗留的虽则不多,就现有的材料看,对于封建剥削残酷情形的揭发是动人的、大胆的。正面的主张:「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衣食者。」经卷三十五分别贫富法也说:「夫人各自衣食其力。」这就是说,人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如果已经积累了钱财亿万,那应该多方面救穷周急。所谓「见人穷厄,假贷与之,不责费息。」(经卷一百十四为父母不易诀)认为「人有财相通」(钞戊部第十二叶)是人们正当的道理。这些都反映了对于广大贫苦人们的同情,和对于少数家财亿万富翁的仇恨。上述思想,对于后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是发生相当影响的。后汉书襄楷传载:「张角颇有其书」,可证。
太平经钞辛部第十四叶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因为「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慢说智者欺侮愚者是犯了罪逆,即使那些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和「积德无极,不肯力教人守德养性为谨」,他们的罪也是不能免除的啊。(见六罪十治诀)总的说来,人们应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彼此互相帮助和互相亲爱。经卷一百十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说:「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互助相爱,可以说是被压迫人民的道德的本色。
在太平经的另一些篇章里,还表现著如下的思想。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反对用各种残忍手段杀伤被压迫的女子。认为男人继承天统,女人继承地统,现今杀伤女子,就是「断绝地统」、「灭人类」(经卷三十五分别贫富法),因而提出严重的儆诫。汉代皇帝和贵族们为了显示生前和死后的豪华,大兴土木,营造奢丽的殿宇和陵墓,「竭资财为送终之具」,(参见经卷三十六事死不得过生法、经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大大地劳民伤财,它也表示反对。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几项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思想(有价值的当然不止这些),远不是太平经的全部内容。如前所述,它的全部内容多而且杂,杂而不纯,就有许多自相矛盾的言论。略举几个重要方面来说吧。
在宇宙观方面,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有宗教唯心论和有神论,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在认识论方面,既然主张人们生来原是无知的,太平经卷六十七第十五叶:「此诸贤异士,本皆无知,但由力学而致也。」因而肯定说:「学辄日贤,耕辄有收」(经卷四十九第十叶)。这个论点,与王充论衡实知篇所谓「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的说法同样是光辉的。但是在太平经卷八十八第六叶却说:「夫人天性自知之,其上也;不能自知之,力问,亦其次也。」这就承认有生而知之了,显然是两种矛盾的论点。
在社会思想方面,既然反对残酷的封建剥削,同情一般贫苦的人民,如上所述;但又承认农民是「为王者主修田野治生」,(经卷六十五第五叶)又说:「小人无道多自轻,共作反逆,犯天文地理,起为盗贼相贼伤,犯王法,为君子重忧,」(经卷六十七第四叶)坚决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其一。既然主张人们应该各自食其力,如前所述,那末凡民、奴婢辛辛苦苦从事耕种劳作,都是自食其力的,应该受相当的尊重;但是太平经卷四十二九天消先王灾法里把他们列在最下等,经卷六十九天谶支干相配法更说:「病气之后囚气者,百姓万民之象也;囚气之后死气者;奴婢之象也。」把囚气当作百姓万民的象征,把死气当作奴婢的象征,这样站在统治阶级立场贱视万民奴婢,当然就是鄙视自食其力的人了。此其二。既然主张人间的财物是天地所有,用以共养人的,不能像仓中的老鼠把大仓的粟独占为己有,如前所述;但是太平经卷五十五知盛衰还年寿法说:「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强行;非其有,不可强取;非其土地,不可强种,种之不生。」前者谴责富人霸占财富,后者却告诫人民不可「强取」,「强种」了。此其三。
这些自相矛盾的言论,表现在好几个主要方面,当然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为什么有这许多杂糅不纯、自相矛盾的言论呢?我认为太平经书卷帙繁巨,本来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它的内容杂糅、思想矛盾是不足为怪的。假使说这部书只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在好些主要问题上会有这样自相矛盾,那倒是令人难以理解了。
如果把太平经里全部内容当做整体来考察,这些进步的合理的思想与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杂糅起来,自相矛盾,是否可以说二水均流、平分秋色呢?原来的太平经书缺佚太多了,依现存的残本看来,其中社会思想大多数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哲学观点方面,基本上还是宗教唯心论占主导地位。尽管如此,我认为把太平经整理出版,还是有意义的。我们除了可以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外,太平经一书对于我们研究东汉中叶以后的社会情况和道教的历史也是重要的。而且,这部书只有道藏一个本子,流传极少,整理出来,可以为有关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比较方便的资料。
太平经的文章特点之一,是不多引用前人的陈言。间有遣词造句,采摘古人的成语(例如经卷一0二第三叶、经卷一0三第二叶、钞丁部第十叶都有引道德经的话),也不明白指陈出处,这样更显出它自成一家的体裁了。
二 关于太平经钞
与太平经有密切关系的两种道书是太平经钞和太平经圣君秘旨。对这两种书的应用,应该跟太平经文同样看待。这里先介绍太平经钞,其中有些问题还需要考证才搞得明白的。
道藏中太平经钞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系节录太平经文而成。太平经甲部已经亡失了。现存的太平经钞,以甲部的字数为最少,疑钞甲部是后人所伪补。钞甲部的文字来源,以灵书紫文为主,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并为其采取的材料。案太平经援引古经旧义,都不著明出处。只有钞甲部乃说:「青童匍匐而前,请受灵书紫文口口传诀在经者二十有四。」现存灵书紫文上经卷首所说,与太平经钞甲部所载,其文字也是大同小异。从此可以证明太平经钞甲部是从灵书紫文来的。再者,太平经里并无外丹的说法,钞甲部「服华丹」、「食镮刚」云云,跟全书的内容不相协调,也是从灵书紫文抄来的。此外,钞甲部所用道教、佛教的术语,也与太平经其它各部不相类似。道教的名辞如「种民」,佛教的名辞如「本起」、「三界」、「受记」等,都是仅见于钞甲部;就时代说,这些名辞也是比较太平经为晚出的。
太平经钞编纂的人,据今所考,是唐末的闾丘方远。可是一些道书纪载,多称闾丘方远铨(或作诠)太平经。南唐沈汾续仙传说:闾丘方远,舒州宿松人,幼而辩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而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于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于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钱塘彭城王钱镠深慕方远道德,访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至「天复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这里所谓「铨太平经为三十篇」,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下续仙传也作「铨」。按「铨」字当有选择而编次的意思。
宋贾善翔犹龙传卷四授干吉太平经条说,今于正经外,「又有太平钞十卷(钞上疑脱「经」字——明),不著撰人名氏,大略发明本经篇目」,下文又说:
「至大唐之季,有闾丘方远者,宿松人,通经史,颇辩慧,尝师香林左元泽。……食气链形之外,尤精此太平经。因诠为三十篇,而尽枢要也。」
这里的「诠」是和「铨」通用,也就是诠次的意思。
查载闾丘方远与太平经的关系,最早莫如南唐沈汾续仙传。据明代道藏本的续仙传,仅载闾丘氏「铨太平经为三十篇」一事。宋贾善翔作犹龙传,忽分太平钞十卷与诠太平经三十篇为二事。以为太平钞十卷,不著撰人姓名。另有闾丘方远,诠太平经为三十篇。这把一事分为两事了。从此道俗经传,纷纷沿称闾丘方远诠太平经。如元代张天雨的玄品录卷五闾丘方远诠太平经为三十篇;清代陈鳣的续唐书也载,太平经三十篇,吴道士闾丘方远诠。到底闾丘方远与太平经钞的关系怎样,还是暧昧不清。
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闾丘元同先生条却说:
「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人,生州之天柱山下。二十九岁,师香林左元泽。既得道已,乃遍寻名山,至余杭天柱,异而止焉。……先是太平青领书,自汉于真人传授,卷帙浩繁,复文隐秘。先生钞为二十卷,文约旨博,学者便之。」
这是邓牧明明白白说闾丘方远钞太平经了。为什么要钞呢?因为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卷帙浩繁,复文隐晦而奥秘。学道的人,每苦不知枢要。一经选钞,文约旨博,所以学者就感到方便了。
钞太平经何以称为铨或诠太平经呢?因为太平经钞事实上是「钞」的体裁,不过这里的「钞」不是依样葫芦的照钞,而是有选择和编次的意义。闾丘方远不但钞了太平经,道藏衣字号下(第一八五册)还有他的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也是属于「钞」的体裁。说闾丘方远钞太平经也罢,铨或诠太平经也罢,总之,太平经钞是闾丘方远编纂的。
至于太平经钞的卷数或篇数,各书记载不一。续仙传、玄品录都称三十篇;犹龙传称三十篇外,又称钞十卷;洞霄图志称二十卷。原来经文分甲乙丙丁等十部,每部一十七卷。闾丘方远钞太平经,盖按部节钞,大概不是按卷分的,每部节钞上中下三篇,十部故得三十篇。或者三十篇是三十卷之误,而「二」为「三」之讹,这就是洞霄图志所谓二十卷了。所谓十卷的,大概指每部为一卷。所谓二十卷的,或因每部钞文字数繁多,又分为上下二卷,所以说二十卷。或「二」为「一」之讹,也未可知。古书著录的卷数,往往错乱不一,不只太平经钞是这样,所以未足深怪了。
太平经钞的成书,它的精确的年月不得而知。续仙传说:「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于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钱塘彭城王钱镠深慕方远道德,访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探索传中文义,闾丘方远未钞太平经以前,已稍稍知名当地。及钞太平经以后,他的声名更传播于江淮流域。彭城王钱镠在昭宗景福二年(公元八九三年),还亲自去拜访他。那末,太平经钞的成书,当在景福二年以前,下距天复二年(公元九0二年)闾丘方远的死,至少已经有十多年了。
三 关于太平经圣君秘旨
太平经圣君秘旨在正统道藏入字号下册,计七叶。题「传上相青童君」,不说谁撰谁传。它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类论述精、神、气的关系,其文略见于太平经钞癸部第十叶令人寿治平法;一类述说真道九首,从第一元气无为至第九家先,统见于太平经卷七十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诀中;一类缕述守一之法,如在太平经钞乙部第五叶守一明法及太平经卷九十六守一入室知神戒里可以见到。其它不能查明落处的,都是太平经的佚文。据以上所述,可以知道太平经圣君秘旨原出于太平经,有重点地选辑了这三部分的东西。
我们自然要问:谁选辑了太平经圣君秘旨呢?我怀疑还是闾丘方远。续仙传说:「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闾丘方远是治守一行气之术的,现存太平经圣君秘旨里辑存守一之法甚多,这是可注意的一点。又宋史艺文志四著录闾丘方远太上经秘旨一卷,疑此就是太平经圣君秘旨。犹龙传卷四也称太平秘旨一卷。同一古书,它的名称往往歧出。如果这个揣测不错的话,那末闾丘方远真是唐代一位出色的太平经传师了。
四 最后几句说明和声明
现在我简单地说明为什么用校、补、附、存四种体例来整理这部书的理由。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形:太平经书由于文字讹脱、篇章残缺过多,而太平经钞又只是一个节钞的本子,加上一些从各书辑得的太平经引文,要想恢复它的全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了。正是由于这个情形,要想把它整理成为一部比较可读的书,就得采用多种的办法。
首先是校勘,它的必要性,这里不用多说。其次是补,经文残缺的地方,钞文可以补的就尽量有多少补多少。如果不加补苴,阅读起来,便不知上下文的来龙去脉。例如经卷三十九有解师策书诀,但是缺佚师策书本文,幸而在钞丙部二十二叶保存了师策文一篇,只有把它补在适当的位置里,才能了解上下文整个的意义。又如经卷一百九四吉四凶诀里,原来脱漏了四大吉二大凶及续命符一大段,读起来不知所云,也赖钞庚部第七叶至第八叶把它补上。想把太平经书补得齐全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因此说,反正补不齐全,不如经与钞各自独立,保存原来样子。我想那样的编校工作固然省事些,可是读者就增加困难了。又其次是附,由于本书的校勘,不是一个完整的甲本对另一个完整的乙本来雠校,而是不得已以钞校经。钞文从经文选录,并非都是按整章整节整句的选钞,所以遇有文字出入较多的地方,合校本只得以经文为母,钞文为子,写附于相对的经文之后。这在凡例里已有说明,这部分工作也是必要的。第四是存,凡是无法校订的太平经的佚文,本书把它们分别存于三种地方:知道卷数的,存于卷末;仅知道帙数的(每部十七卷为一帙),存于帙末;如果卷和帙都不清楚的,就存于全书之末。以上校、补、附、存四种体例,乍看起来,似乎觉得繁杂,但针对著太平经这部书的特殊情形来说,这样的编纂工作,我们认为不可少的。
最后要声明的,这书是旧稿重编。前蒙北京大学教授汤用彤先生帮助最多,近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陆式薰同志等代绘东壁图、西壁图、乘云驾龙图三幅,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书原来卷帙繁巨,现存本的篇章残缺和文字讹脱之处太多,文辞又是俚俗支蔓,有的不可卒读。编者个人限于水平,在编校、标点等工作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的地方,敬希读者随时指正。 一九五九年二月王明识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