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一 山海经第一 南山经
南山经1之首曰〈昔隹〉山2。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3,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4而黑理,其华5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6,食之善走。丽{鹿旨}7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8,佩之无瘕9疾。
1 王念孙云:「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无经字。」珂案:无经字是也,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
2 郝懿行云:「任昉述异记作雀山,文选注王巾头陀寺碑引此经作鹊山。」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十引此经亦作鹊山;〈昔隹〉,古鹊字。
3 珂案:华,古花字;宋本作花,下同此。
4 珂案:经文如谷与下文其名曰迷谷之谷,宋本均作榖,是也。郝懿行云:「陶宏景注本草经云:『榖即今构树是也;榖构同声,故榖亦名构。』」
5 珂案:华,光华。
6 王念孙云:「类聚兽部引作有兽人面,名曰狌狌。」珂案:狌狌即猩猩;关于猩猩之传说,见海经新释卷五「狌狌知人名」节注2。
7 郭璞云:「{鹿旨}音几。」
8 郭璞云:「未详。」
9 郭璞云:「瘕,虫病也。」
又东三百里,曰堂1庭之山,多棪木2,多白猿,多水玉3,多黄金。
1 郭璞云:「一作常。」珂案:文选上林赋注引此经正作常。
2 珂案:尔雅释木云:「棪,樕其。」郭璞注:「棪,实似柰,赤可食。」音掩。
3 郭璞云:「水玉,今水精也。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砢。』赤松子所服;见列仙传。」珂案:列仙传云:「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1,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2,多白玉,多蝮虫3,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1 郝懿行云:「初学记二十七卷引此经作稷翼之山,多白玉。」珂案:王念孙云:「一切经音义九十三引作即翼之山,下文又有即翼之泽。」是也。
2 郭璞云:「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
3 郭璞云:「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1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2,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3,佩之不聋,可以为底4。
1 郭璞云:「音纽。」
2 郭璞云:「如人歌声。」
3 郭璞云:「如破木声。」
4 郭璞云:「底,躏也;为犹治也。外传曰:『疾不可为。』」珂案:底同胝,足茧也;可以为底,可以治足茧也。
又东三百里柢山1,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2下,其音如留牛3,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4,食之无肿疾5。
1 郭璞云:「柢音蔕。」珂案:经文又东,宋本无又字,经文柢山,宋本、吴宽抄本、明藏经本,柢上有曰字,此脱。
2 郭璞云:「亦作胁。」郝懿行云:「广雅云:『胠,胁也。』经作魼者,盖同声假借字。」
3 珂案:留牛未详;东山经首说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郭璞云:「牛似虎文者。」或即此;留、犁音相近。
4 郭璞云:「此亦蛰类也;谓之死者,言其蛰无所知如死耳。」
5 郝懿行云:「说文云:『肿,痈也。』」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1,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貍而有髦,其名曰类2,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1 郭璞云:「亶音蝉。」
2 郭璞云:「类或作沛,髦或作发。」杨慎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兽,土人谓之香髦,具两体。」珂案:经文有髦,太平御览卷九一三作有发。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1。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𫍙2,佩之不畏3。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付鸟〉4,食之无卧5。
1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引此经多怪木上有多金二字。
2 郭璞云:「博施二音。施(𫍙)一作阤。」
3 郭璞云:「不知恐畏。」
4 珂案:御览卷五0引此作𫜁〈付鸟〉,毕沅、郝懿行均校作𫜁〈付鸟〉。
5 郭璞云:「使人少眠。」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1,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蒦〉2。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3,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4。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5,名曰灌灌6,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7。其中多赤〈鱼需〉8,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9。
1 郭璞云:「亦有青丘国在海外。」珂案:青丘国见海外东经(海经新释卷四)。
2 郝懿行云:「〈青蒦〉当为雘;说文云:『雘,善丹也。』初学记五卷引此经正作雘。」珂案:毕沅校本亦作雘。
3 郭璞云:「即九尾狐。」
4 郭璞云:「噉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或曰:蛊,蛊毒。」
5 郭璞云:「如人相呵呼声。」
6 郭璞云:「或作濩濩。」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肉之美者,獾獾之炙。」高诱注:「獾獾,鸟名,形则未闻。獾一作获。」即此鸟也。
7 珂案:见上文「猿翼之山」注1。
8 珂案:〈鱼需〉音儒;赤〈鱼需〉,盖人鱼之类。参见海经新释卷七「陵鱼」节注1。
9 郭璞云:「一作疾。」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1,其尾踆2于东海,多沙石。汸3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1 郝懿行云:「玉篇作箕山,无尾字。」
2 郭璞云:「踆古蹲字,言临海上;音存。」郝懿行云:「说文云:『蹲,踞也。』又云:『夋,倨也。』无踆字。」
3 郭璞云:「音芳。」
凡〈昔隹〉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1而龙首,其祠之礼:毛2用一璋玉瘗3,糈用稌米4,一璧,稻米、白菅为席5。
1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三卷引此经作人身。」
2 郭璞云:「言择牲取其毛色也。」珂案:毛谓祀神所用毛物也,猪鸡犬羊等均属之。此言「毛用一璋玉瘗」者,以祀神毛物与璋玉同瘗也。郭注不确,诸家亦竟无释。
3 郭璞云:「半圭为璋;瘗,薶也。」
4 郭璞云:「糈,祀神之米名,先吕反;稌,稌稻也,他睹反。」珂案:楚辞离骚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王逸注:「糈,精米,所以享神。」
5 郭璞云:「菅,茅属也;音间。」郝懿行云:「席者,借以依神。」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1,西临流黄2,北望诸毗,东望长右3。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4。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5,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6,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7,其音如痺8,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9,见则其县多放士10。
1 郭璞云:「音矩。」
2 珂案:国名,即流黄酆氏、流黄辛氏,见海内西经及海内经。
3 郭璞云:「(诸毗、长右),皆山名。」珂案:诸毗亦水名,见后郭注。毗音符夷切,毕沅云。
4 郭璞云:「细丹沙如粟也。」
5 郝懿行云:「说文云:『距,鸡距也。』」
6 珂案:吴任臣本有郭注「一作狸刀」四字,诸本俱无。
7 郭璞云:「其脚如人手。」
8 郭璞云:「未详。」
9 珂案:自呼其名也;诗:「山鸟自呼名。」下文「其鸣自呼」、「其鸣自詨」等均此意。
10珂案:关于鴸之神话,参见海经新释卷一「讙头国」节注2及卷五「苍梧山」节注2。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1,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2,其音如吟3,见则郡县大水4。
1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长右作长舌。」
2 郭璞云:「以山出此兽,因以名之。」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长舌。」
3 郭璞云:「如人呻S吟Y声。」
4 珂案:宋本郡县上有其字,是也。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1。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2,其音如斲木3,见则县有大繇4。
1 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引此经作克光之山,其阴多铁。
2 郭璞云:「滑怀两音。」
3 郭璞云:「如人斫木声。」
4 郭璞云:「谓作役也。或曰其县是乱。」珂案:繇、乱形近易讹。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1,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1 郭璞云:「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其道里不相应,似非也。」珂案:鲧殛羽山见海经新释卷十三「鲧窃息壤」节注4。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
1 郭璞云:「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理志。」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1,东望诸毗2。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𫚖鱼3。
1 郭璞云:「具区,今吴县西南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
2 郭璞云:「水名。」
3 郭璞云:「𫚖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珂案:𫚖音咨。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门豖〉2水出焉,而南流注于3虖勺4,其中多黄金5。
1 郭璞云:「形如人筑坛相累也;成亦重耳。」
2 郭璞云:「音涿。」珂案:藏经本〈门豖〉水作〈门豖〉水,王念孙校郭注昔涿作音豕,是也。
3 郭璞云:「一作流注于西。」珂案:是经文虖勺上有西字。
4 郭璞云:「虖音呼;勺或作多,下同。」
5 郭璞云:「今永昌郡水出金同糠,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黄金、玉英。』」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1,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2。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3。
1 郭璞云:「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
2 郭璞云:「砆,武夫石,似玉。」珂案:武夫石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三「九丘建木」节注6。
3 珂案:湨音决。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1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1 郭璞云:「一作浿。」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1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1 郭璞云:「一作夕。」郝懿行云:「夕疑多字之讹。」珂案:勾易讹为多字也。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1,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2,其名曰〈羊患〉3。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4之泽,其中多芘蠃5。
1 郭璞云:「一作旬。」
2 郝懿行云:「不可杀,言不能死也;无口不食,而自生活。」
3 郭璞云:「音还,或音患。」
4 郭璞云:「音遏。」
5 郭璞云:「紫色螺也。」郝懿行云:「郭云紫色螺,即知经文芘当为茈,字之讹也。古字通以茈为紫。御览引此经芘作茈。」珂案:见太平御览卷九四一。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1,其下多荆杞2。滂水3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1 郭璞云:「梓,山楸也;柟,大木,叶似桑,今作楠,音南。」
2 郭璞云:「杞,苟杞也,子赤。」
3 郭璞云:「音滂沱之滂。」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1有兽焉,名曰蛊雕2,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1 珂案:王念孙校衍水字。
2 郭璞云:「蛊或作纂。」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1,无玉。处于2东海3,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4,是惟日次5。
1 郭璞云:「可以为博石。」
2 何焯云:「处于之上疑有脱文。」
3 郝懿行云:「东海,一本作海东。」珂案:宋本、吴宽抄本并作海东,则东字宜属下读。
4 郭璞云:「神光之所潜燿。」
5 郭璞云:「是日景之所次舍。」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1。
1 郭璞云:「稻穬也。」郝懿行云:「穬字疑衍,或梗字之讹。」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1,多象。有鸟焉,其状同䴔2,而白首、三足3、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4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5,其状鱼身而蛇尾6,其音7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8。
1 珂案:犀、兕之状见海经新释卷五「兕」节注2及「狌狌」节注1。
2 郭璞云:「䴔似凫而小,脚近尾。」珂案:䴔音交。
3 郭璞云:「或作手。」
4 郭璞云:「音银。」
5 郭璞云:「蛟似蛇,四足,龙属。」
6 珂案:文选江赋注引此经蛇尾下有有翼二字。
7 珂案:王念孙校音作首,引有多证,此不具。
8 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四三引此经已痔作为痔,并引郭注云,为,治也。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1。有鸟焉,其状如鸡2,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3,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4。
1 郭璞云:「渤海,海岸曲崎头也。」
2 郝懿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文选注颜延之赠王太常诗、艺文类聚九十九卷及初学记五卷引此经,鸡并作鹤;薛综注东京赋引作鹄。」
3 珂案:二句王念孙校作翼文曰顺、背文曰义,引有多证。郝懿行亦同王校。
4 珂案:凤皇见海经新释卷十三「鸾鸟凤鸟」节注1。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1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1 郭璞云:「或作〈器,下为亾〉。」珂案: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宏道堂本〈器,下为亾〉均作丧;〈器,下为亾〉同丧,见广韵。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1,多怪鸟,凯风自是出2。
1 郭璞云:「或作隧。」
2 郭璞云:「凯风,南风。」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1,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1 郭璞云:「一作灌湖射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1。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𫚋鱼2,其状如鲋3而彘毛4,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1 郝懿行云:「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雘,善丹也。』」
2 郭璞云:「音团扇之团。」
3 郝懿行云:「广雅云:『鲋,鰿也。』即今鲫鱼。鲫、鰿同字,见玉篇。」
4 郝懿行云:「广韵作豕尾。」珂案:太平御览卷三五作彘尾,文选江赋注同。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1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2,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1 郭璞云:「东北风为条风。」
2 郭璞云:「音娱。」郝懿行云:「玉篇、广韵并作〈禺鸟〉。」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谷2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3,其名曰白咎4,可以血玉5。
1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0引无者之二字。
2 珂案:谷当为榖,字之讹也。
3 郝懿行云:「高诱注淮南精神训云:劳,忧也。」
4 郭璞云:「或作睾苏;睾苏一名白咎,见广雅,音羔。」
5 郭璞云:「血谓可用染玉作光彩。」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1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1 珂案:宋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稿均作槁。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1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2。
1 珂案:经文出,宋本、藏经本、何焯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春。
2 郭璞云:「亦凤属。」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1,糈用稌。
1 郭璞云:「祈,请祷也。」毕沅云:「祈当为{几皿};说文云,以血有所〈气刀〉涂祭也。」
右南经之山志(郝懿行云:「篇末此语,盖校书者所题,故旧本皆亚于经。」珂案:此疑是古经原有之总结,止作「南经之山」,无「志」字,「志」字是后人妄加,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