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二  山海经第二  西山经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1。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2,其脂可以已腊3。

  1 郭璞云:「澡洗可以磢体去垢圿。磢,初两反。」郝懿行云:「磢当为〈爽瓦〉;说文云,磋垢瓦石。」

  2 郭璞云:「今大月氐国有大羊如驴而马尾;尔雅云,羊六尺为羬,谓此羊也。」珂案:羬音咸。郭注月氐国大羊即大尾羊,尾可供食,盖视肉之类也;见海经新释卷一「狄山」节注7。

  3 郭璞云:「治体皴;腊音昔。」郝懿行云:「说文云:『昔,干肉也,籀文作腊。』此借为皴腊之字。今人以羊脂疗皴有验。」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1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渠2,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3。

  1 郝懿行云:「水经注作灌水。」珂案:王念孙、毕沅并校改作灌。

  2 郭璞云:「〈虫鸟〉,音彤弓之彤。」

  3 郭璞云:「谓皮皴起也。」珂案:〈月暴〉音暴。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1,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2,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3,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4。

  1 珂案: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南。

  2 郭璞云:「仞,八尺也。上有明星玉女,持玉浆,得上服之,即成仙。道险僻不通。诗含神雾云。」郝懿行云:「明星玉女,华山峰名也。」

  3 郝懿行云:「〈虫遗〉当为遗;刘昭注郡国志及艺文类聚九十六卷并引此经作肥遗。」

  4 郭璞云:「汤时此蛇见于阳山下。复有肥遗蛇,疑是同名。」珂案:郭云「复有肥遗蛇」,见北次三经浑夕山、彭毗山。又有肥遗鸟,见此经下文英山。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1,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乍〉牛2,其阴多磬石3,其阳多〈王雩〉琈之玉4,鸟多赤𫜁5,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6,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1 郭璞云:「即少华山。」

  2 郭璞云:「今华阴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牛即此牛也;音昨。」

  3 郭璞云:「可以为乐石。」

  4 珂案:〈王雩〉琈,音屿浮,玉名,形态未详,山经中多记有之,此其一也。

  5 郭璞云:「赤𫜁,山鸡之属;音鳖。」

  6 珂案:萆荔,香草,楚辞离骚作薜荔,音蔽戾。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1。其鸟多〈民鸟〉2,其状如翠3而赤喙,可以御火4。

  1 郝懿行云:「此即野羊之一种,今夏羊亦有赤鬣者。」

  2 郭璞云:「音旻也。」郝懿行云:「〈民鸟〉当为〈昏鸟〉;御览引此正作〈昏鸟〉。说文云:『〈昏鸟〉,鸟也。』广韵云:『〈昏鸟〉鸟似翠而赤喙。』」

  3 郭璞云:「翠似燕而绀色也。」

  4 郭璞云:「畜之辟火灾也。」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1之山,其木多棕柟,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2,食之已疥。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3,以涂牛马无病4。

  1 珂案:脆,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脃。

  2 珂案:条草与上文同名异状。

  3 郭璞云:「赭,赤土。」

  4 郭璞云:「今人亦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马或作角。」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1,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2,其中多〈鱼丰〉鱼3,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竹媚}4,其兽多〈牛乍〉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5,可以杀虫。

  1 郭璞云:「杻似棣而细叶,一名土橿,音纽;橿,木中车材,音姜。」

  2 郭璞云:「音韶。」

  3 郭璞云:「音同蚌蛤之蚌。」

  4 郭璞云:「今汉中郡出{竹媚}竹,厚里而长节,根深,笋冬生地中,人掘取食之。{竹媚}音媚。」

  5 郭璞云:「疠,疫病也;或曰恶创。」失名云:「一音赖。」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1,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2。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3,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4。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5,大如笄6而黑端7,名曰豪彘8。

  1 郭璞云:「紫赤色。」

  2 郭璞云:「治胕肿也;音符。」

  3 郭璞云:「箭,筿也。」珂案:筿,小竹也,见说文。

  4 郭璞云:「如〈鱼帝〉鱼四脚。」珂案:关于人鱼,见海经新释卷七「陵鱼」节注1。

  5 珂案:王念孙、郝懿行俱校毛下复有毛字,属下读,是也。

  6 郭璞云:「笄,簪属。」

  7 珂案:文选长杨赋李善注引此经黑端下有以毛射物四字,疑今本脱去之。

  8 珂案:即豪猪,俗称箭猪。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1,枳叶而无伤2,木虫居之3。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4,佩之可以已疠。

  1 郭璞云:「音美目盼兮之盼。」郝懿行云:「郭既音盼,知经文必不作盼,未审何字之讹。」

  2 郭璞云:「枳,刺针(针)也,能伤人,故名云。」珂案:广雅云:「伤,箴也。」此言枳叶有刺,盼木叶似枳叶而无刺,故云无伤也。

  3 郭璞云:「在树之中。」

  4 郭璞云:「蘼芜,香草;易曰:『其臭如兰。』眉无两音。」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1,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2。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3。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非巴}4,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5。

  1 郭璞云:「棫,白桵也;音域。」

  2 郭璞云:「垣或作短,或作根,或作埋,传写谬错,未可得详。」珂案:经文婴垣之玉,江绍原谓当即婴脰之玉,见下文西次三经「泑山」注2。

  3 郭璞云:「亦在畏兽画中,似猕猴投掷也。」珂案:嚣,郝懿行云,嚣、夒声相近;毕沅校本作嚣,云嚣、夒形相近;说文云:「夒,母猴,似人。」嚣当即夒之讹变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九「东海夔牛」节注2。

  4 郭璞云:「音肥。」珂案:经文曰橐{非巴}上王念孙校增名字。

  5 郭璞云:「著其毛羽,令人不畏天雷也。或作灾。」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1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1 郭璞云:「或作遂。」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1,鸟多尸鸠2。

  1 郭璞云:「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豹或作虎。」郝懿行云:「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

  2 郭璞云:「尸鸠,布谷类也。鸠或作丘。」郝懿行云:「鸠或作丘者,声近假借字。」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谷1柞2,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3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1 珂案:谷字吴任臣本作榖,是也,即构,诸本作谷皆误。

  2 郭璞云:「柞,栎。」

  3 郭璞云:「音潜。」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1,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2水。其上多桃枝钩端3,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4赤𫜁。有草焉,其叶如蕙5,其本6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7,食之使人无子。

  1 郭璞云:「嶓音波。」

  2 郭璞云:「或作阳。」

  3 郭璞云:「钩端,桃枝属。」珂案:桃枝,竹名;尔雅释草:「桃枝四寸有节。」疏:「凡竹相去四寸有节者,名桃枝竹。」

  4 郭璞云:「白翰,白𫛱也,亦名𫛱雉,又曰白雉。」

  5 郭璞云:「蕙,香草,兰属也。」

  6 郭璞云:「本,根也。」

  7 郭璞云:「蓇音骨。」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柟,下多菅蕙1。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2,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3,名曰栎4,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5,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6,可以走马7,食之已瘿8。

  1 郭璞云:「菅,茅类也。」

  2 郭璞云:「或作谷遗。」

  3 郭璞云:「音汲瓮之瓮。」珂案:说文四云:「翁,颈毛也。」

  4 郭璞云:「音沙砾之砾。」

  5 郭璞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此经作叶如葵。」

  6 郭璞云:「香草也。」

  7 郭璞云:「带之令人便马;或曰,马得之而健走。」

  8 郝懿行云:「说文云:『瘿,颈瘤也。』淮南墬形训云:『险阻气多瘿。』」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1,蔷2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3。有草焉,其状如槁茇4,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5,马脚人手6而四角,名曰〈犭婴〉如7。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8。

  1 郝懿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此经作鼻涂。」

  2 郭璞云:「音色;或作蒉,又作葍。」

  3 郭璞云:「今礜石杀鼠,音豫;蚕食之而肥。」

  4 郭璞云:「槁茇,香草。」毕沅云:「即槁本也;本、茇声之缓急。」珂案:槁本见中次三经青要之山,槁作藁,字同。

  5 郝懿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此经无白尾二字。」

  6 郭璞云:「前两脚似人手。」

  7 珂案:王念孙、郝懿行并校〈犭婴〉如当作玃如。

  8郭璞云:「或作癎。」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1,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敏牛〉2。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母鸟〉3。

  1 郭璞云:「音美目盼兮之盼。」郝懿行云:「郭既音盼,知经文必不作盼,未审何字之讹。」珂案:上文浮山盼木,郭音与此相同。

  2 郭璞云:「音敏。」珂案:周书王会篇云:「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即此。

  3 珂案:即鹦鹉。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1、玉,其阴多旄牛、麢、麝2;其鸟多鸓3,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1 珂案:项絪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黄下无金字。

  2 郭璞云:「麢似羊而大角细食,好在山崖间;麝似獐而小,有香。」

  3 珂案:经文鸓,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叠鸟〉;音叠。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1,是錞2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3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4、黄金,多丹粟。

  1 郭璞云:「音巍;一音隗嚣之隗。」

  2 郭璞云:「錞犹隄埻也;音章闰反。」汪绂云:「錞犹蹲也。」珂案:汪说于义近之,錞盖蹲字假音也。

  3 郭璞云:「或作浽。」

  4 郭璞云:「采石,石有采色者;今雌黄、空青、碧绿之属。」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1,其祠之礼:太牢2。羭山神也,祠之用烛3,斋百日以百牺4,瘗用百瑜5,汤6其酒百樽,婴7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8用一羊祠之9。烛者百草之未灰10,白席采等纯之11。

  1 郭璞云:「冢者,神鬼之所舍也。」

  2 郭璞云:「牛羊豕为太牢。」

  3 郭璞云:「或作炀。」郝懿行云:「说文云:『烛,庭燎火烛也;炀,炙燥也。』」

  4 郭璞云:「牲纯色者为牺。」珂案:经文斋,汪绂本作齐,是也,古斋字多作齐。

  5 郭璞云:「瑜亦美玉名;音臾。」

  6 郭璞云:「或作温。」郝懿行云:「汤读去声;今人呼温酒为汤酒本此。」珂案:汤酒,今作烫酒。

  7 郭璞云:「婴谓陈之以环祭也;或曰婴即古罂字,谓盂也。」珂案: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云,婴系以玉祀神之专称,其说近是,可供参考。

  8 郭璞云:「牷谓牲体全具也。」珂案:牷音全。

  9 失名云:「二吴(吴琯、吴任臣)本均作牢,恐非。」珂案:经文用一羊祠之,汪绂本无用字。

  10郝懿行云:「此盖古人用烛之始,经云『百草未灰』,是知上世为烛,亦用麻蒸苇苣为之。详见诗疏及周礼疏。」

  11郭璞云:「纯,缘也;五色纯之,等差其文彩也。」


  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1,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1 郭璞云:「音髠钳之钳;或作冷,又作涂。」

  西二百里,曰泰1冒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2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3,多白蛇4。

  1 郭璞云:「或作秦。」珂案:初学记卷六及太平御览卷六二引此经正作秦。

  2 珂案:浴水,初学记及御览并引作洛水,是也。

  3 郭璞云:「藻玉,玉有符彩者;或作柬,音练。」珂案:初学记及御览引此经多作有。

  4 郭璞云:「水蛇。」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母鸟〉。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1。

  1 郭璞云:「今蜀郡平泽出青珠。尸子曰:『水员折者有珠。』」

  又西北五十里高山1,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2、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3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

  1 珂案:宋本、吴宽抄本、吴任臣本、汪绂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经文高山上并有曰字,此脱。

  2 郭璞云:「碧亦玉类也。」珂案:说文一云:「碧,石之青美者。」此碧所以称青碧也。

  3 郭璞云:「音经。」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1,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2,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3。

  1 吴任臣云:「本草:『黑石脂一名石墨,一名石涅,南人谓之画眉石。』杨慎补注曰:『石涅可以染黑色;论语「涅而不淄」,即此物也。又可以书字,谓之石墨。』」

  2 郭璞云:「翟似雉而大,长尾。或作〈乐鸟〉;〈乐鸟〉,雕属也。」珂案:文选东京赋薛综注引此经翟作鹤,五采作五色。

  3 郭璞云:「旧说鸾似鸡,瑞鸟也,周成王时西戎献之。」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1,其中多美玉。

  1 珂案:宋本、毛扆校本东南流上有而字。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牛乍〉牛、羬羊、白豪1。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2,见则有兵。

  1 郭璞云:「豪,貆猪也。」珂案:豪即豪彘,已见上文竹山;以其毛白,故称白豪。

  2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三十卷引此经面作首,鸣作名,盖形声之讹。」


  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磬石,其阴多檀楮1,其中多女床2。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1 郭璞云:「楮即榖木。」珂案:榖木已见南山经首招摇之山,即构树。

  2 郭璞云:「未详。」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1。

  1 郭璞云:「一作见则有兵起焉,一作见则为兵。」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十三卷、太平御览三百二十九卷引此经并作见则有兵。」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1,其阴多碧,其兽多〈牛乍〉牛、麢羊。

  1 郭璞云:「垩似土色,甚白;音恶。」郝懿行云:「中山经:『葱聋之山,多白垩,黑、青、黄垩。』明垩色非一,不独白者名垩也。」

  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西四百里,曰厎1阳之山,其木多稷2、柟、豫章3,其兽多犀、兕、虎、〈犭勺〉4、〈牛乍〉牛。

  1 郭璞云:「音旨。」珂案:经文厎,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厎。

  2 郭璞云:「稷似松,有刺,细理;音即。」

  3 郭璞云:「豫章,大木,似楸,叶冬夏青,生七年而后可知也。」

  4 郭璞云:「〈犭勺〉,音之药反。」郝懿行云:「玉篇云:『〈犭勺〉,兽,豹文。』音与郭同。」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1。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1 吴任臣云:「苏颂云:『阶州山中,雄黄有青黑色而坚者,名曰熏黄。』青雄黄意即此也。」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1。

  1 郭璞云:「彤棠之属也。蕙或作羔。」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1鹿、〈牛乍〉牛。

  1 郭璞云:「麋大如小牛,鹿属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1,是食人。

  1 郭璞云:「罗罗之鸟,所未详也。」郝懿行云:「海外北经有青兽,状如虎,名曰罗罗,此鸟与之同名。」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1,白菅为席。其十辈2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3;毛采4。

  1 郭璞云:「羊猪为少牢也。」

  2 郝懿行云:「辈犹类也。」

  3 郭璞云:「钤,所用祭器名,所未详也。或作思训祈不糈,祠不以米。」郝懿行云:「钤疑祈之声转耳,经文祈而不糈,即祠不以米之义;思训未详。」

  4 郭璞云:「言用杂色鸡也。」珂案:此言祠此人面马身之十辈神,毛物但用一杂色雄鸡,而不以米也。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1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2,南望瑶〈去王〉3之泽,西望帝之搏4兽之丘5,东望〈虫焉〉6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7,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8,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9而善投,名曰举父10。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11,见则天下大水。

  1 郝懿行云:「博物志及史记封禅书索隐引此经并作崇丘;博物志又作参嵎。」

  2 郭璞云:「山名。」

  3 郭璞云:「音遥。」

  4 郭璞云:「搏或作簿。」

  5 珂案:经文丘,邵恩多校本、何焯校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作山。

  6 郭璞云:「音于然反。」

  7 珂案:柎,花萼房也,音附。

  8 郝懿行云:「说文云:『枳,木,似橘。』考工记云:『橘逾淮而北,为枳。』」

  9 吴任臣云:「字有误。」珂案:经文虎,疑是尾字之误。

  10郭璞云:「或作夸父。」珂案:郝懿行云:「尔雅云:『豦,迅头。』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擿人,玃类也。』如郭所说,惟能举石擿人,故经曰善投,因亦名举父。举、豦声同,故古字通用;与夸声近,故或作夸父。」则夸父者,猿类之兽也。东山经柟山有兽,「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北次二经梁渠之山有鸟,「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同」:均形似猿猴之怪鸟兽也。而神之多力奋迅者,亦或以夸父名矣。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夸父与日逐走」节注1。

  11郭璞云:「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鹣鹣鸟也。」珂案:参见海经新释卷一「比翼鸟」节注1。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1。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2,无草木,多青雄黄。

  1 郝懿行云:「穆天子传云:『送天子至于长沙之山。』即此。」

  2 郭璞云:「音黝,水色黑也。」珂案:即下文云「东望泑泽」是也。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1。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2。爰有嘉果,其实如桃3,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4。

  1 郭璞云:「此山形有缺不周帀处,因名云。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珂案:郭注「山形有缺」,乃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之所致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共工之臣相柳氏」节注1及卷十一「不周负子山」节注1。

  2 郭璞云:「浑浑泡泡,水𣸣涌之声也;衮咆二音。」

  3 珂案:汉武故事「西王母种桃三千岁一著子」云云,说盖本此也。

  4 郝懿行云:「劳,忧也。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四卷引此经作其实如桃李、其华食之不饥,与今本异。」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1,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2,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3,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4。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5,而投之钟山之阳6。瑾瑜之玉为良7,坚粟精密8,浊泽有而光9。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10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11,其闲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1 郭璞云:「音密。」郝懿行云:「郭注穆天子传及李善注南都赋、天台山赋引此经俱作密山,盖峚、密古字通也。」

  2 郭璞云:「后稷神所凭,因名云。」珂案:关于后稷,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西周国」节注2。

  3 郭璞云:「玉膏涌出之貌也。河图玉版曰:『少室山,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亦此类也。沸音拂。」

  4 郭璞云:「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

  5 郭璞云:「谓玉华也。」

  6 郭璞云:「以为玉种。」

  7 郭璞云:「言最善也。或作食。觐臾两音。」珂案:此段通篇多系韵语,作食则于韵不协,疑郭所见别本已讹。

  8 郭璞云:「说玉理也。」郝懿行云:「王引之说经文粟当为栗。」珂案:王念孙(引之父)校正作栗。

  9 郭璞云:「浊谓润厚。」珂案:经文泽,邵恩多校宋本、吴慈培临黄荛圃校宋本、吴宽抄本均作黑,于义为长。又经文有而,唯吴任臣本同,汪绂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作而有,应乙正。

  10珂案:服,佩带也。

  11郝懿行云:「下又云四百二十里。」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1人面而龙身2,是与钦〈丕鸟〉3杀葆江于昆仑之阳4,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王改山〉崖5,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6,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鵔7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8,见则其邑大旱。

  1 珂案:经文如字,王念孙校衍,是也。

  2 郭璞云:「此亦神名,名之为钟山之子耳,其类皆见归藏启筮。启筮曰:『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亦似此状也。」珂案:经文「钟山,其子曰鼓」者,谓钟山山神之子曰鼓也。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烛龙),其为物人面蛇身。」正与鼓之状合,是知鼓即钟山山神烛阴(烛龙)之子耳,参见海经新释卷三「钟山之神烛阴」节注1。又郭注「其类皆见归藏启筮」者,谓诸山水神之子之状皆见归藏启筮也。所举丽山之子之状,即其一例。又文选鹦鹉赋注引归藏启筮云:「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是生百鸟。」亦其一例。

  3 郭璞云:「音邳。」郝懿行云:「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此经作钦駓,庄子大宗师篇作堪坏,云:『堪坏得之,以袭昆仑。』释文云:『崔作邳。』司马云:『堪坏神名,人面兽形。』淮南子作钦负。是钦堪、坏负并声类之字。」

  4 郭璞云:「葆或作祖。」珂案:文选思玄赋云:「过钟山而中休,瞰瑶谿之赤岸,吊祖江之见刘。」李善注引此经作祖江。又陶潜读山海经诗亦作祖江。

  5 珂案:经文〈瑶,王改山〉崖,王念孙云:「张衡传注、御览妖异三作瑶岸。」郝懿行亦校瑶岸。

  6 郭璞云:「晨鹄,鹗属,犹云晨凫耳。」

  7 郭璞云:「音俊。」

  8 郝懿行云:「说文云:『鹄,鸿鹄也。』」珂案:黄帝戮鼓与钦〈丕鸟〉,亦犹黄帝梏贰负与危之类是也;参见海经新释卷六「危与贰负杀窫窳」节注3。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1,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2,状如鲤鱼3,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4西海,游于东海5,以夜飞。其音如鸾鸡6,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7。

  1 珂案:经文观水,吕氏春秋本味篇作雚水,高诱注:「雚水在西极。」文选吴都赋及曹植七启李善注引此经均作濩水。

  2 郭璞云:「音遥。」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味之美者,雚水之鱼,名曰鳐。」吴都赋及曹植七启注引此经止作鳐鱼,无文字。

  3 珂案:经文鲤鱼,王念孙校衍鱼字。

  4 珂案:经文常行,吕氏春秋本味篇及初学记卷三十均作常从。

  5 珂案:经文游于东海,文选吴都赋及曹植七启注引游上均有而字。

  6 郭璞云:「鸾鸡,鸟名,未详也;或作栾。」郝懿行云:「鸾或作栾,古字假借,鸾鸡疑即鸾也。初学记三十卷引此经无鸡字。」

  7 郭璞云:「丰穰收熟也。韩子曰:『穰岁之秋。』」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1,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2,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3。实惟帝之平圃4,神英招司之5,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6于四海,其音如榴7。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8。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9;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10。北望诸毗11,槐鬼离仑居之12,鹰鹯13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14,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15。爰有淫水,其清洛洛16。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17,见则其邑有兵。

  1 郭璞云:「即〈虫业〉螺也。」珂案:经文蠃,音螺;郭注〈虫业〉螺,中次三经青要之山作仆累。

  2 郭璞云:「琅玕,石似珠者;藏犹隐也。郎干二音。」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臧,善也:此言琅玕黄金玉之最善者。」

  3 郝懿行云:「采谓金银之有符采者。」

  4 郭璞云:「即玄圃也。」珂案:玄圃,穆天子传、淮南子墬形篇作县圃,玄、县声同,古字通用。

  5 郭璞云:「司,主也。招音韶。」

  6 郭璞云:「徇谓周行也。」

  7 郭璞云:「音留,或作籀;此所未详也。」

  8 郭璞云:「皆光气炎盛相焜燿之貌。」

  9 郭璞云:「后稷生而灵知,及其终,化形遯此泽而为之神,亦犹傅说骑箕尾也。」毕沅云:「即稷泽,稷所葬也。」珂案:稷葬所参见海经新释卷六「后稷之葬」节注1。

  10郭璞云:「榣木,大木也;言其上复生若木。大木之奇灵者为若,见尸子。」

  11郭璞云:「山名。」珂案:诸毗亦水名,见南次二经浮玉山。

  12郭璞云:「离仑其神名。」

  13郭璞云:「鹯亦鸱属也。」

  14郭璞云:「成亦重也。」郝懿行云:「文选注长笛赋引此经作桓山四成。」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

  15郭璞云:「搏犹胁也;言群鬼各以类聚,处山四胁,有穷其总号耳。搏亦作抟。」

  16郭璞云:「水留下之貌也。淫音遥也。」郝懿行云:「陶潜读山海经诗云:『落落清瑶流。』是洛洛本作落落,淫本作瑶,皆假借声类之字。」

  17郭璞云:「勃皇未详。」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1惟帝之下都2,神陆吾司之3。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4;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5。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6,大如鸳鸯,名曰钦原7,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8。有鸟焉,其名曰鹑鸟9,是司帝之百服10。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11,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12。有草焉,名曰{艹宾}草13,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14。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15。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16。洋水出焉17,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18。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19。是多怪鸟兽20。

  1 珂案:经文是实,王念孙校衍是字,实作寔。

  2 郭璞云:「天帝都邑之在下者。」珂案:郭注天帝即黄帝,见海经新释卷六「海内昆仑之虚」节注2。

  3 郭璞云:「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郝懿行云:「郭说见庄子大宗师篇;释文引司马彪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时。』」

  4 珂案:此神即海内西经之开明兽也,见海经新释卷六「海内昆仑之虚」节注2。

  5 郭璞云:「主九域之部界、天帝苑圃之时节也。」

  6 珂案:经文蜂,宋本作蜂,即蜂字。

  7 郭璞云:「钦或作爰,或作至也。」

  8 珂案:蠚音弱,螫也。

  9 郝懿行云:「鹑鸟,凤也;海内西经云,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皇,此是也。埤雅引师旷禽经曰:『赤凤谓之鹑。』」

  10郭璞云:「服,器服也;一曰,服,事也。或作藏。」郝懿行云:「或作藏者,百藏,言百物之所聚。」

  11郭璞云:「棠,梨也。」珂案:经文黄华赤实,宋本、毛扆本作华黄赤实。

  12郭璞云:「言体浮轻也;沙棠为木,不可得沉。」

  13郭璞云:「音频。」

  14珂案:已劳,谓已忧也。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菜之美者,昆仑之苹。」

  15郭璞云:「山名。」

  16珂案:大荒南经云:「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是泛天亦山名。

  17郭璞云:「或作清。」

  18郭璞云:「丑涂亦山名也;皆在南极。」珂案:大荒南经云:「有山名〈朽,木改歹〉涂之山,青水穷焉。」即此山此水。见海经新释卷十「禹攻云雨」节注1。

  19郭璞云:「山名也。」

  20郭璞云:「谓有一兽九首、有一鸟六首之属也。」珂案:九首开明兽,六首树鸟,并见海内西经(海经新释卷六)。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1,是多白玉。其中多〈鱼骨〉鱼2,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1 珂案:稷泽已见上文峚山。

  2 郭璞云:「音滑。」珂案:经文〈鱼骨〉、注文滑,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鱼胃〉、渭。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1,神长乘司之2,是天之九德也3。其神状如人而〈犭勺〉4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1 珂案:此处经文,疑当作西水行四百里,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曰字衍。

  2 郝懿行云:「水经注云:『禹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疑即此神。」珂案:郝引水经注洮水文,「黑玉」下当有「书」字。

  3 郭璞云:「九德之气所生。」

  4 郭璞云:「之药反。」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1,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2,是司天之厉及五残3。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4,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5遇,是食鱼,其音如录6,见则其国大水。

  1 郭璞云:「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

  2 郭璞云:「蓬头乱发;胜,玉胜也。」

  3 郭璞云:「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珂案:关于西王母,参见海经新释卷七「西王母」节注1。

  4 郭璞云:「或作羊。」

  5 郭璞云:「音姓。」

  6 郭璞云:「音录;义未详。」吴任臣云:「疑为鹿之借字。」郝懿行云:「经文作录,郭复音录,必有误。」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1,无草木。洵2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1 郭璞云:「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

  2 郭璞云:「音询。」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1。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1 郭璞云:「冒,犹覆也。」珂案:经文西流,王念孙、郝懿行并于西下校增南字。又关于积石山,参见海经新释卷三「禹所积石山」节注1。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1,其神白帝少昊居之2。其兽皆文尾3,其鸟皆文首4。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5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6。

  1 珂案:经文长留,太平御览卷三八八引作长流。

  2 郭璞云:「少昊金天氏,帝挚之号也。」珂案:关于少昊,见海经新释卷九「少昊之国」节注2。

  3 郭璞云:「文或作长。」

  4 郭璞云:「文或作长。」

  5 郭璞云:「音隗。」

  6 郭璞云:「日西入则景反东照,主司察之。」郝懿行云:「是神,员神,盖即少昊也;红光,盖即蓐收,见下文泑山。」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1。所为甚怪2。有兽焉,其状如赤豹3,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4。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5,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6。

  1 郭璞云:「碧亦玉属。」珂案:经文章莪,太平御览卷八0九引作章义,多瑶碧上有是字。

  2 郭璞云:「多有非常之物。」

  3 郝懿行云:「赤豹,广韵引此经无赤字。」

  4 珂案:经文如狰,宋本、吴宽抄本并作曰狰,王念孙、孙星衍、郝懿行校同,是也。

  5 珂案:关于毕方,见海经新释卷一「毕方鸟」节注1。

  6 郭璞云:「讹亦妖讹字。」珂案:讹火,即怪火也。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1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貍2而白首,名曰天狗3,其音如榴榴4,可以御凶。

  1 珂案:经文浊浴,太平御览卷八0七、卷九一三并引作浊谷。

  2 郭璞云:「或作豹。」

  3珂案:大荒西经亦有兽,名曰天犬,与此性态各异,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黄姖尸、比翼鸟、天犬」节注6。

  4 郭璞云:「或作猫猫。」


  又西二百里,曰符愓之山1,其上多棕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2。

  1 郭璞云:「音阳。」郝懿行云:「艺文类聚二卷、太平御览九卷及十卷并引此经作符阳之山,与今本异。」

  2 郝懿行云:「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者皆曰神。』即斯类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1。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2四角,其豪如披蓑3,其名曰傲〈彳因〉4,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5,其名曰鸱。

  1 郭璞云:「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珂案:三青鸟参见海经新释卷七「西王母」节注3。

  2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白首。」

  3 郭璞云:「蓑,辟雨草衣也;音催。」

  4 郭璞云:「傲噎二音。」珂案:经文傲〈彳因〉,王念孙校作傲〈犭因〉。

  5 郭璞云:「〈乐鸟〉似雕,黑文赤颈;音洛。」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1,其音常如钟磬2。其下多积蛇。

  1 郭璞云:「耆童,老童,颛顼之子。」

  2 郝懿行云:「此亦天授然也,其孙长琴,所以能作乐风,本此。亦见大荒西经。」珂案:关于老童,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太子长琴」节注2。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1。有神焉2,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3,六足四翼,浑敦4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5。

  1 珂案:此与海外东经及大荒东经所记之汤谷盖异地同名。

  2 郝懿行云:「初学记、文选注引此经并作神鸟,今本作焉,字盖讹。」珂案:汪绂本、毕沅校本作神鸟,惟吴宽抄本、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仍作焉。

  3 郭璞云:「体色黄而精光赤也。」

  4 郝懿行云:「初学记八卷引此经无敦字。」

  5 毕沅云:「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此云帝江,犹言帝江氏子也。」珂案:经文实为帝江,宋本、毛扆本作实惟帝江,于义为长。毕说江读如鸿,是也;谓帝江犹言帝江氏子,则曲说也。古神话必以帝鸿即此「浑敦无面目」之怪兽也。帝鸿者何?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帝鸿,黄帝。」庄子应帝王:「中央之帝为浑沌。」正与黄帝在「五方帝」中为中央天帝符,以知此经帝江即帝鸿亦即黄帝也。至于大荒东经又谓「帝俊生帝鸿」者,神话传说之纷歧,每每如是,无足异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1,神蓐收居之2。其上多婴短之玉3,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4,神红光之所司也5。

  1 郭璞云:「泑,音黝黑之黝。」郝懿行云:「李善注思玄赋引此经作蒙山,盖即淮南子云,日至于蒙谷是也。」

  2 郭璞云:「亦金神也,人面、虎爪、白尾(毛),执钺,见外传云。」珂案:关于蓐收,见海经新释卷二「西方蓐收」节注1。

  3 郭璞云:「未详。」珂案:即婴垣之玉,已见上文羭次之山,郭注云:「垣或作短。」谓此也。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谓垣、短均当系脰字之误,婴脰之玉,即作为颈饰之玉,其说近是,足供参考。

  4 郭璞云:「日形员,故其气象亦然也。」

  5 郭璞云:「未闻其状。」郝懿行云:「红光盖即蓐收也。」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讙2,其音如〈夺,寸改木〉百声3,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4。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余鸟〉5,服之使人不厌6,又可以御凶。

  1 郭璞云:「或作土翠山。」珂案:中次十一经首曰翼望之山,与此同名;或一山之连麓。

  2 郭璞云:「讙音欢;或作原。」

  3 郭璞云:「言其能作百种物声也。或曰,〈夺,寸改木〉百,物名,亦所未详。」郝懿行云:「夺,说文作{大只},盖形近误作〈夺,寸改木〉也。」珂案:吴宽抄本字正作夺。

  4 郭璞云:「黄瘅病也;音旦。」

  5 郭璞云:「猗余两音。」珂案:北山经带山有鸟,名曰鵸〈余鸟〉,自为牝牡,与此同名。

  6 郭璞云:「不厌梦也。」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1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2,糈用稷米。

  1 珂案:经文崇吾之山上当脱自字。

  2 郭璞云:「玉加采色者也。尸子曰:『吉玉大龟。』」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1,上多谷2,无石,其草多茆、蕃3。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1 珂案:上文已有阴山,与此同名。

  2 珂案:经文谷,汪绂本、毛扆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榖,是也。

  3 郭璞云:「茆,凫葵也;蕃,青蕃,似莎而大;卯烦两音。」珂案:茆,宋本、吴任臣本、汪绂本、毕沅校本均作茆,{艹留}、茆字同,本当作{艹留},说文一云:「{艹留},凫葵也。」与郭注合。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1。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1 吴任臣云:「即紫草。」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1。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2。

  1 珂案:经文罢父,王念孙、吴任臣、毕沅、郝懿行并校作罢谷。

  2 郝懿行云:「茈、碧二物也;茈即茈石。」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1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珂案:经文谷,汪绂本、毛扆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榖,是也。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1,下多榛楛2,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3,其状如雉,以其髯飞4,食之不眴目5。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硌,磊硌,大石貌也;音洛。」

  2 郭璞云:「榛子似栗而小,味美;楛木可以为箭。诗云:『榛楛济济。』臻怙两音。」

  3 郭璞云:「或作户。」

  4 郭璞云:「髯,咽下须毛也。」

  5 珂案:眴目,即瞬目;音舜。


  又北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虈、芎䓖1。多泠石2。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药,白芷别名;虈,香草也;芎䓖一名江蓠。药音乌较反。」珂案:芎䓖音穹穷,即川芎也。

  2 郭璞云:「泠或音金;未详。」郝懿行云:「说文泠字作淦,云泥也,艺石质柔软如泥者,今水中土中俱有此石也。」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1。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或作白翠。」郝懿行云:「雉、翟一物二种,经白翟当为白翠。」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于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1,其兽多〈牛乍〉牛、羬羊,其鸟多鸮2。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1 郭璞云:「栎即柞。」

  2 郭璞云:「鸮似鸠而青色。」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1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1 珂案:经文申首,王念孙、吴任臣、郝懿行并校作由首;申盖由字之讹也。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1,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1 郭璞云:「或无之山二字。」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1,多〈王雩〉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光鬼〉2,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3。

  1 汪绂云:「柒即漆字。」

  2 郭璞云:「〈光鬼〉亦魑魅之类也;音耻回反。

  3 郭璞云:「钦亦吟字假音。」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1,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1 郝懿行云:「蛮蛮之兽,与比翼鸟同名,疑即㺍也。㺍、蛮声相近。说文云:『猵或作㺍,獭属。』文选羽猎赋注引郭氏三苍解诂曰:『㺍似狐,青色,居水中,食鱼。』」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1,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2,可以御凶。

  1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九三九卷引此经作无遗之鱼,疑即蒲夷之鱼也,见北次三经碣石之山下;蒲、无声相近,夷、遗声同。」

  2 郝懿行云:「说文云:『眯,艸入目中也。』」案:此固眯之一义,然以此释此经之眯,则未当也。「艸入目中」,偶然小事,勿用服药;即令服药,亦何能「使人不眯」?庄子天运篇云:「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释文引司马彪云:「眯,厌也。」厌,俗作魇,即厌梦之义:此经文眯之正解也,与下文「可以御凶」之义亦合。西次三经翼望之山鵸〈余鸟〉,「服之使人不厌」,郭注云:「不厌梦也。」山经凡言「不眯」,均当作此解。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1,其名曰駮,是食虎豹2,可以御兵3。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4,食之多力。

  1 珂案:经文音如鼓音,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无下音字。

  2 郭璞云:「尔雅说駮,不道有角及虎爪。駮亦在畏兽画中。」珂案:尔雅释兽云:「駮如马,倨牙,食虎豹。」关于駮,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北海诸兽」节注2。

  3 郭璞云:「养之辟兵刃也。」

  4 郭璞云:「音怀。」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1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2。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3,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1 郭璞云:「音圭。」

  2 郭璞云:「或云似虎,猬毛有翼。」珂案:关于穷奇,参见海经新释卷七「穷奇」节注1。

  3 郭璞云:「贝,甲虫,肉如科斗,但有头尾耳。」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1,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鱼蚤〉鱼2,其状如鳣鱼3,动则其邑有大兵4。滥5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如鱼}〈鱼比〉之鱼6,其状如覆铫7,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1 郭璞云:「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鸟名曰〈余鸟〉,鼠名曰鼵。鼵如人家鼠而短尾,〈余鸟〉似燕而黄色。穿地入数尺,鼠在内,鸟在外而共处。孔氏尚书传曰,共为雌雄;张氏地理记云,不为牝牡也。」

  2 郭璞云:「音骚。」

  3 郭璞云:「鳣鱼,大鱼也,口在颔下,体有连甲也。」

  4 郭璞云:「或脱无从动则以下语者。」珂案:郭注疑有讹误。

  5 郭璞云:「音槛。」

  6 郭璞云:「如玭两音。」

  7 郝懿行云:「说文云:『铫,温器也。』」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1,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2,其实大如瓜,赤符3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4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5,其中多砥砺6。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7,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8,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1 郭璞云:「日没所入山也,见离骚。奄兹两音。」珂案:离骚云:「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

  2 珂案:经文谷,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作榖,是也。

  3 毕沅云:「借为柎也。」

  4 郭璞云:「或作若。」

  5 郭璞云:「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山。』」珂案:楚辞离骚云:「朝濯发乎洧盘。」王逸注引禹大传与郭注同,是郭以洧盘即苕水矣。

  6 郭璞云:「磨石也;精为砥,麄为砺也。」

  7 郭璞云:「喜抱举人。」

  8 郭璞云:「蜼,猕猴属也,音赠遗之遗,一音诔,见中山经。尾又作眦。」珂案:蜼见中次九经鬲山。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右西经之山(郝懿行云:「山下脱志字。」珂案:山下本无志字,志字乃后人所妄加,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