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三 山海经第三 北山经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1,其上多华草2。〈水逢〉3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4文石。
1 郭璞云:「机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出蜀中;音饥。」杨慎云:「即今之桤也。」
2 珂案:华草,未详。
3 郭璞云:「音逢。」
4 郝懿行云:「疑芘当为茈,茈古字假借为紫也。」珂案:经文芘,汪绂本正作茈。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1。其中多滑鱼,其状如鱓2,赤背,其音如梧3,食之已疣4。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5,其音如呼6。
1 郭璞云:「水出诸毗山也。」珂案:西次三经云:「槐江之山,北望诸毗。」即此山也。
2 郭璞云:「鱓鱼似蛇;音善。」珂案:即鳝鱼,俗称黄鳝。
3 郭璞云:「如人相枝梧声;音吾子之吾。」
4 郭璞云:「疣,赘也。」
5 郭璞云:「臂,前脚也。」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此经文臂上有而字,是也。
6 郭璞云:「如人叫呼。」郝懿行云:「呼,谓马叱咤也。」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1,其名曰〈月雚〉2疏,可以辟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余鸟〉3,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4。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5之水,其中多儵鱼6,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7,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1 郭璞云:「言角有甲错也;或作厝。」郝懿行云:「依字正当为厝。说文云:厝,厉石也;引诗『他山之石,可以为厝』。今诗通作错。」
2 郭璞云:「音欢。」
3 珂案:鵸〈余鸟〉已见西次三经翼望之山,与此异。
4 郭璞云:「无痈疽病也。」
5 珂案:经文芘,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作茈。
6 郭璞云:「音由。」珂案:御览卷九三七引作儵;郝懿行云:「儵与鯈同,玉篇作鯈。」
7 珂案:经文四首,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四目。郝云:「今图正作四目。」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1,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2,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3。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4。
1 珂案:初学记卷三十引此经作犬吠。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异鱼图赞云:「何罗之鱼,十身一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窃糈于春(舂?),伤陨在臼;夜飞曳音,闻春(雷?)疾走。」则是关于此鱼之异闻也。意十首一身之姑获鸟(鬼车),其此鱼之所化乎?王崇庆云:「何罗之鱼,鬼车之鸟,可以并观。」是也。
2 郭璞云:「貆,豪猪也;音丸。」珂案:貆猪白豪,已见西山经竹山。
3 郭璞云:「辟凶邪气也。亦在畏兽画中也。」
4 郭璞云:「一作多青碧。」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之鱼1,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兽多麢羊,其鸟多蕃2。
1 郭璞云:「音袴褶之褶。」
2 郭璞云:「未详;或云即鸮,音烦。」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1,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2,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3,其鸟多寓4,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 郝懿行云:「初学记及太平御览引此经并作号山,尔雅疏作〈豸虎〉山,〈豸虎〉即号之异文也。」
2 郭璞云:「桐,梧桐也;椐,樻木,肿节中杖。椐音袪。」
3 郭璞云:「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其负千斤,知水泉所在也。」
4 郝懿行云:「方言云:『寓,寄也。』此经寓鸟,盖蝙蝠之类。」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1,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2,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3,名曰耳鼠4,食之不〈月采〉5,又可以御百毒。
1 郭璞云:「皆山菜;尔雅有其名。」珂案:尔雅释草云:「蒮,山韭;𫈎,山。」音械,同薤。
2 珂案:初学记卷二十九引此经作兔头麋耳。王念孙云:「御览兽廿二作麋耳,初学同,白帖九十八作鹿耳。当系耳字。」
3 郭璞云:「或作髯飞。獆音豪。」
4 郝懿行云:「疑即尔雅鼯鼠夷由也,耳、鼯、夷并声之通转;其形肉翅连尾足,故曰尾飞。」
5 郭璞云:「〈月采〉,大腹也,见裨苍;音采。」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1。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2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3,其鸣自呼。
1 郝懿行云:「碧,藏经本作玉。」
2 郭璞云:「题,頟也。」珂案:頟,即额字。
3 王崇庆云:「善伏,言善藏也;或伏卧之伏。」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1,多葱2、葵、韭、桃3、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4。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5,善笑,见人则卧6,名曰幽𫛩7,其鸣自呼。
1 郭璞云:「或作舂山。」郝懿行云:「穆天子传有舂山,即钟山也,已见西山经。」珂案:钟山见西次三经。
2 郭璞云:「山葱,名茖,大叶。」珂案:山葱见尔雅释草。
3 郭璞云:「山桃,榹桃,子小,不解核也。」珂案:榹桃见尔雅释木。
4 珂案:泑泽已见西次三经不周之山。
5 珂案:经文文身,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作文背。
6 郭璞云:「言佯眠也。」
7 郭璞云:「或作〈女卖〉〈女会〉。𫛩音遏。」珂案:经文幽𫛩,御览卷九一三引作幽頞,引图赞亦作幽頞,据郭音,作幽頞是也。
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1,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蹏,见人则呼2,名曰足訾,其鸣自呼。有鸟焉,群居而朋飞3,其毛如雌雉,名曰䴔4,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1 郭璞云:「万连二音。」
2 王念孙云:「御览兽廿五呼作笑。」
3 郭璞云:「朋犹辈也。」
4 郭璞云:「音交;或作渴也。」郝懿行云:「玉篇䴔云:『白䴔鸟群飞,尾如雌鸡。』疑经文毛当为尾字之讹。」珂案:郭注䴔或作渴,疑即尔雅所谓鳪雉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1,善咤,行则衔其尾,居则蟠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夜鸟〉2,食之已嗌痛3,可以已痸4。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1 郭璞云:「音如犍牛之犍。」
2 郭璞云:「音夜。」
3 郭璞云:「嗌,咽也。谷梁传曰:『嗌不容粒。』今吴人呼咽为嗌,音隘。」
4 郭璞云:「痸,痴病也。」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1,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2,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3。
1 郭璞云:「如人呼唤;訆音叫。」
2 郝懿行云:「楚词卜居云:『将哫訾栗斯。』王逸注云:『承颜色也。』哫訾即足訾,其音同;栗斯即竦斯,声之转。」珂案:上文足訾「见人则呼(或笑)」,此竦斯「见人则跃」,正王逸注所谓「承颜色」之状;郝说可信。
3 郭璞云:「可以取铁。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铜。』音慈。」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1。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1 郭璞云:「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珂案:关于旄牛,参见海经新释卷五「旄马」节注1。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1,其毛如彘豪2,其音如鼓柝3。
1 珂案:淮南子本经篇云:「羿断修蛇于洞庭。」即此之类。参见海经新释卷五「巴蛇食象」节注1。
2 郭璞云:「说者云长百寻。今蝮蛇色似艾绶文,文间有毛如猪鬐,此其类也。」
3 郭璞云:「如人行夜,敲木柝声;音托。」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1,其兽多兕、旄牛2,其鸟多鸤鸠3。
1 郭璞云:「今名鯸鲐为鲑鱼;音圭。」
2 郭璞云:「或作朴牛,朴牛见离骚天问,所未详。」珂案:楚辞天问云:「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王逸注:「朴,大也。」当即此朴牛矣。然朴牛又即服牛,有「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易系辞)之义,及该(王亥)、恒(王恒)失之得之之由,此郭云「所未详」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九「王亥」节注5。
3 珂案:经文鸤鸠,宋本、藏经本、毛扆本均作尸鸠。郝懿行云:「鸤当为尸。」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1,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鴈门之水2,其中多〈鱼市〉〈鱼市〉之鱼3,食之杀人。
1 郭璞云:「尔雅云:『窫窳似䝙,虎爪。』与此错。轧愈二音。」郝懿行云:「海内南经云:『窫窳龙首,居弱水中。』海内西经云:『窫窳蛇身人面。』又与此及尔雅不同。」珂案:关于窫窳,见海经新释卷五「窫窳龙首」节注1及注4。
2 郭璞云:「水出鴈门山间。」
3 郭璞云:「音沛;未详。或作𫚙。」毕沅云:「即〈鱼匊〉鱼也,一名江豚。」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1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鱼巢〉鱼2,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犭军〉3,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1 郭璞云:「音怀。」
2 郭璞云:「音藻。」
3 郭璞云:「音晖。」珂案:山〈犭军〉盖即举父、枭阳之类也;举父已见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枭阳见海经新释卷五「枭阳国」节注4。
又北二百里1,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2。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鴈,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3,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4,食之已狂。
1 珂案:经文二百里,吴宽抄本作一百里,邵恩多校同。
2 郭璞云:「檀柘之属。」
3 郭璞云:「音诣。」
4 郭璞云:「今海中有虎鹿鱼及海豨,体皆如鱼而头似虎鹿猪,此其类也。」郝懿行云:「推寻郭义,此经鮨鱼盖鱼身鱼尾而狗头,极似今海狗,本草家谓之骨(腽)肭兽是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1。
1 郭璞云:「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蟡,一头而两身,其状如蛇,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龟。』亦此类。」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无草木,多马1。
1 郭璞云:「野马也,似马而小。」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1。
1 郭璞云:「汉元狩二年,马出涂吾水中也。」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1,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泑2。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3。
1 郭璞云:「或作〈隄,是改定〉,古字耳。」
2 郭璞云:「音幺。」
3 郝懿行云:「龙、龟二物也;或是一物,疑即吉吊也,龙种龟身,故曰龙龟。」珂案:当是一物。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1。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2。
1 郭璞云:「言祭不用米,皆薶其所用牲玉。」
2 郭璞云:「或作皆生食而不火。」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1,其首枕汾2,其名曰管涔之山3。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1 王崇庆云:「北次二经之首,下当遗山字。」珂案:王所见甚是,否则不辞矣;诸家皆漏略。然所遗「山」字,当在「之首」上,本作「北次二山之首」,迨改山字为经字,始成此不辞之语。此亦为山海经之「经」本当为「经历」之「经」确证之一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
2 郭璞云:「临汾水上也;音坟。」
3 郭璞云:「涔音岑。」
又西1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2。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3。
1 珂案:经文西,宋本、吴宽抄本并作北,郝懿行校藏经本亦作北,作北是也。
2 郭璞云:「银之精也。」
3 郭璞云:「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1,其鸟多白翟白〈有鸟〉2。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𫚖鱼,其状如儵而赤麟3,其音如叱,食之不骄4。
1 郭璞云:「闾即羭也,似驴而岐蹏,角如麢羊,一名山驴。周书曰:『北唐以闾。』」
2 郭璞云:「即白𫛱也;音于六反。」珂案:白𫛱即白翰,已见上文西山经嶓冢之山。
3 郭璞云:「小鱼曰儵。」珂案:经文儵,宋本作鯈,儵、鯈字通。经文麟,宋本、汪绂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作鳞,麟、鳞声同。
4 郭璞云:「或作骚,骚臭也。」郝懿行云:「骚臭盖即蕴羝之疾,俗名狐骚也。」珂案:经文其音如叱,宋本、何焯校本叱作咤。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1,是多白玉。
1 郭璞云:「出山之顶,停其底也。」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1,其中多〈马孛〉马2,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1 珂案:经文印泽,王念孙、郝懿行并校邛泽,即下文北嚣山邛泽也。汪绂本、毕沅校本亦俱作邛泽。
2 郭璞云:「音勃。」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1,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2。
1 珂案:文选陈琳为袁绍讨豫州檄注引此经无其状如三字,其目作其口;郝懿行校藏经本亦无如字,如字疑衍。
2 郭璞云:「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狍音咆。」珂案:关于狍鸮,参见海经新释卷十「宋山枫木」节注2。
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犭谷〉1。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般鸟}〈冒鸟〉2,宵飞而昼伏3,食之已暍4。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5。
1 郭璞云:「音谷。」
2 郭璞云:「般冒两音;或作夏也。」郝懿行云:「夏形声近贾,大荒南经有鹰贾,郭注云贾亦鹰属;水经注引庄子有雅贾,盖是乌类,经言此鸟状如乌,疑是也。」
3 郭璞云:「鸺鹠之属。」
4 郭璞云:「中热也;音谒。」汪绂云:「今鸺鹠亦可治热及头风。」
5 珂案:即上文敦头之山印泽;以知邛、印二字之易讹也,则大荒西经「黎邛下地」之为「黎印下地」,于此又得一证矣;见海经新释卷十一「日月山」节注7。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鴈门1,其兽多居暨,其状如汇而赤毛2,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3,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同4。
1 郭璞云:「水名。」
2 郭璞云:「汇,似鼠,赤毛如刺猬)也;汇音渭。」
3 郭璞云:「或作举父。」珂案:举父已见上文西次三经崇吾之山。
4 郭璞云:「治洞下也;音洞。」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鱼旦〉1。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1 郭璞云:「亦鱓鱼字。」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1。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1 珂案:关于三桑,参见海经新释卷三「三桑无枝」节注1。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1于北海。
1 珂案:经文錞之义,已见上文西山经騩山郭注,郭云錞犹隄埻也;郝懿行云,盖埤障之义。汪绂释錞为蹲字假音,尤洽。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1;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2。
1 郭璞云:「薶之。」珂案:薶同埋,宋本作埋;谓毛物用一雄鸡与一彘埋之也。
2 郭璞云:「擿玉于山中以礼神,不薶之也。」珂案:不糈,不以精米祠也。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1。有兽焉,其状如麢羊2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马军〉,善还3,其名自訆4。有鸟焉,其状如鹊5,白身6、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7,是善惊,其鸣自詨8。
1 郝懿行云:「艺文类聚七卷引此经碧下有玉字。」
2 郝懿行云:「刘昭注郡国志引此经麢作麋,无羊字。」
3 珂案:还音旋,盘旋而舞也。〈马军〉音晖。
4 珂案:訆同叫;吴任臣本作叫。
5 郝懿行云:「广韵说〈贲鸟〉云似鹄。」
6 郝懿行云:「广韵此下有三目二字。」
7 郭璞云:「音奔。」
8 郭璞云:「今吴人谓呼为詨,音呼交反。」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1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帝〉鱼2,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3。
1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九百三十八卷引此经决水,决字不作重文。」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
2 郭璞云:「〈鱼帝〉见中山经。或曰,人鱼即鲵也,似鲇而四足,声如小儿嗁,今亦呼鲇为〈鱼帝〉;音蹏。」珂案:中次七经少室山休水多〈鱼帝〉鱼,即郭注所云「见中山经」者。又人鱼,西山经竹山竹水亦有之,见该节注4。
3 郝懿行云:「说文云:『痴,不慧也。』中山经云:『〈鱼帝〉鱼食者无蛊疾。』与此异。」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1,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𫛵鶋2,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3。
1 郭璞云:「言肉翅飞行自在。」
2 郭璞云:「屈居二音。」
3 郭璞云:「未详;或曰,寓犹误也。」郝懿行云:「寓、误盖以声近为义,疑昏忘之病也。王引之曰:『案寓当是〈疒禺〉字之假借,玉篇、广韵并音牛具切,疣病也。』」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1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2,食之已疠。
1 珂案:菅音奸。
2 郭璞云:「所未详也。」王崇庆云:「器酸或物之可食而酸者,如解州盐池出盐之类;盖泽水止而不流,积久或酸,故曰三年一成。」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1,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2。
1 郭璞云:「用其背上毛飞,飞则仰也。」
2 郭璞云:「垩,土也。」珂案:垩已见西次二经大次之山,详该节注1。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肾,月改肉〉1,其状如句瞿2,其名曰领胡3,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鱼臽〉4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1 珂案:〈肾,月改肉〉音肾。
2 郭璞云:「言颈上有肉〈肾,月改肉〉;句瞿,斗也,音劬。」
3 郝懿行云:「说文云:『领,项也;胡,牛顄垂也。』此牛颈肉垂如斗,因名之领胡与?」
4 郭璞云:「音陷。」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1。
1 郝懿行云:「即矾石也。淮南俶真训云:『以涅染缁。』高诱注云:『涅,矾石也。』」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1,是多石。〈氵联〉水2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
1 珂案: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经首太行山,则起自河南省济源县,北入山西省境,与王屋山遥相对,列子谓之「太形」。云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天帝感愚公移山之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异之。云云,则二山在神话传说中原本一地也。
2 郭璞云:「〈氵联〉音辇。」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1,北望少泽,其上多草、𫉄藇2,其草多秦椒3,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4。
1 郭璞云:「即盐池也;今在河东猗氏县。或无贩字。」珂案:水经注涑水及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此注盐池上并有解县二字,则正沈括梦溪笔谈所谓「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者;见海经新释卷九「应龙杀蚩尤与夸父」节注2。
2 郭璞云:「根似羊蹏,可食;曙豫二音。」郝懿行云:「即今之山药也。」
3 郭璞云:「子似椒而细叶,草也。」
4 郭璞云:「或曰食之不醉。」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1,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1 郭璞云:「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穆天子传曰:『北升孟门九河之隥。』」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东二百里1,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石肃〉2。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1 珂案:经文又东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2 郭璞云「黑砥石也;尸子曰:『加玄黄砥。』明色非一也。〈石肃〉音竹筿之筿。」
又东二百里1,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1 珂案:经文又东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1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1 珂案:经文彭毗,何焯校本、黄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鼓毗。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习鸟〉1,食之不灂2。
1 郭璞云:「姑习二音。」
2 郭璞云:「不瞧目也。或作〈目爵〉。音醮。」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1水出焉,南注于虖池2。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1 郭璞云:「音恭。」
2 郭璞云:「呼佗二音;下同。」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1,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1 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云:『方扬以黄鸟。』尔雅云:『皇,黄鸟。』盖皆此经黄鸟也。」珂案:郝说非是,郝此注移于大荒南经「巫山黄鸟」节则是矣;见海经新释卷十「巫山黄鸟」节注2。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泛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1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其。」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1,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2。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1 郭璞云:「音如仓囷之囷。」郝懿行云:「囷即仓囷之囷,郭氏复音如之,知经文必不作囷,广韵引作神箘,疑是也。」
2 郭璞云:「洹音丸。」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1,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2,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4。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珂案:长子县属今山西省;发鸠山亦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为太行山分支。
2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白首赤喙。」
3 郭璞云:「炎帝,神农也;娃,恶佳反,语误或作阶。」珂案:关于炎帝之神话,见海经新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2。
4 郭璞云:「堙,塞也;音因。」珂案:述异记云:「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寃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则是此一神话之流传演变也。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1于浊漳之水。
1 珂案:经文东流下疑脱注字。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1,其草多芍药、芎䓖2。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3、黾4。
1 郭璞云:「木中枚也;音荀。」珂案:说文六云:「枚,干也,可为杖。」
2 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珂案:芎䓖已见西次四经号山。
3 郭璞云:「鳠似鲇而大,白色也。」
4 郭璞云:「{秋黾}黾似虾蟆,小而青;或曰,鳠黾一物名耳。」珂案:郭注{秋黾}黾,郝懿行以为当为耿黾之讹;尔雅释鱼:「在水者黾。」郭注云:「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即郭此注之{秋黾}黾也。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1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2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1 珂案:溹音索。
2 珂案:泜音底。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1。
1 珂案:洧音鲔。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1。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1 郭璞云:「未详也。音雷。或作垒;磈垒,大石貌。或曰石名。」汪绂云:「言肥水中多磈礨大石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1。
1 郭璞云:「呼佗二音。」珂案:经文虖沱,宋本作虖池,即上文泰头之山虖池是也,郭注并云「呼佗二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1,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1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也。」郝懿行云:「东经有此山,此经已上无之,检此篇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今才得十六山,疑经正脱此一山也。」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羊东〉〈羊东〉1,其鸣自訆。虖沱2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3水。液4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1 郭璞云:「音屋栋之栋。」
2 珂案:上文空桑之山虖沱及此山虖沱,宋本均作虖池。
3 郭璞云:「音楼。」珂案:经文溇,吴宽抄本作娄。
4 郭璞云:「液音悦怿之怿。」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1金玉。濩濩2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3。
1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善也;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多藏黄金玉,义与此同。」
2 郭璞云:「音尺蠖之蠖。」
3 珂案:经文二虖沱,宋本均作虖池,吴任臣本同。又吴任臣本南上有西字。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1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2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兹。」
2 郭璞云:「音寇。」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姜邑〉水1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或作郯水。」
又北二百里,曰沂1山。般2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祈。」
2 郭璞云:「音盘。」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1。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郝懿行云:「婴疑燕声之转,未必取婴带为义。」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𫘞1,其鸟多鹠2。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3。
1 珂案:经文橐𫘞,宋本作橐驼,已见上文北山经虢山。
2 郭璞云:「未详。或曰,鹠,鸺鹠也。」
3 郭璞云:「未详。或作鲵。」郝懿行云:「师,玉篇作𫚕,非也。郭云或作鲵者,师、鲵声之转,鲵即人鱼也,已见上文。酉阳杂俎云:『峡中人食鲵鱼,缚树上,鞭至白汁出如构汁,方可食,不尔有毒也。』正与此经合。」
又北四百里,曰干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1。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2,其鸣自詨。
1 汪绂云:「据此,则干当音干。」
2 郝懿行云:「獂当为豲,见说文。」珂案:毕沅校本獂正作豲。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1,其名曰罴2。
1 郭璞云:「川,窍也。」毕沅云:「尔雅云:『白州驠。』郭云:『州,窍。』则川当为州。」珂案:经文川,王念孙、孙星衍并校作州。
2 郝懿行云:「藏经本作罴九,郭氏图赞亦作罴九,疑经文罴下有九字,今本脱去之。」珂案:经文罴,王念孙、孙星衍亦均校作罴九。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1。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1 郭璞云:「未详。」珂案:蒲夷鱼疑即冉遗鱼,已见西次四经英鞮之山。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鴈门之山1,无草木。
1 珂案:海内西经云:「鴈门山,鴈出其闲。在高柳北。」即此山也。见海经新释卷六「鴈门山」节注1。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1,其风如〈风劦〉2。西望幽都之山3,浴水出焉4。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1 郝懿行云:「说文、玉篇引此经并作惟号之山。」
2 郭璞云:「〈风劦〉,急风貌也;音戾。或云,飘风也。」
3 珂案:幽都之山在北海之内,见海经新释卷十三「幽都山」节注1。
4 郭璞云:「浴(水)即黑水也。」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茞瘗之1。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2玉。其祠之,皆玉,不瘗3。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4。
1 郭璞云:「藻,聚藻;茞,香草,兰之类,音昌代反。」珂案:经文藻茞,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谓疑是藻珪之误,其说近是,可供参攷;古祠神皆以玉瘗,未闻以聚藻香草瘗者。参见中山首经篇末注2。
2 郝懿行云:「载亦戴也,古字通。」
3 郭璞云:「不薶所用玉也。」
4 郝懿行云:「皆生食不火之物。」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