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山经柬释卷四  山海经第四  东山经

 

  东山经之首,曰樕〈蟊,矛改朱〉1之山,北临干昧2。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3,其音如彘鸣4。

  1 郭璞云:「速株二音。」

  2 郭璞云:「亦山名也;音妹。」

  3 郭璞云:「牛似虎文者。」

  4 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此经止作其音如彘,无鸣字,是也。


  又南三百里,曰藟1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2。

  1 郭璞云:「音诔。」

  2 郭璞云:「科斗也,尔雅谓之活东。」


  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1,其名曰{此虫}2鼠,见则其邑大旱。〈氵只〉3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儵4,其喙如箴5,食之无疫疾。

  1 郝懿行云:「毛,说文作尾。」

  2 郭璞云:「音咨。」

  3 郭璞云:「音枳。」

  4 郝懿行云:「儵即鯈字。」

  5 郭璞云:「出东海;今江东水中亦有之。」


  又南三百里,曰勃亝1之山,无草木,无水。

  1 汪绂云:「亝,古齐字。」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1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鱼2。

  1 郭璞云:「音同减损之减。」郝懿行云:「减即减损之字,何须用音,知经文必不作减,未审何字之讹。」

  2 郭璞云:「一名黄颊;音感。」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鱼。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1。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1 郭璞云:「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泺1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1 珂案:泺音落。

  又南三百里,曰柟山1,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2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1 郝懿行云:「柟即豺别字。」

  2 郭璞云:「未详;音序。」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鯈〈鱼改虫〉〈虫庸〉1,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1 郭璞云:「条容二音。」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1,其上多玉2,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3,其鸣自訆。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4,其中多水玉。

  1 郭璞云:「即东岳岱宗也。今在泰山奉高县西北,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也。」珂案: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北。

  2 珂案: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此经玉作石。

  3 珂案:狪音通。

  4 郭璞云:「一作海。」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1,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2。

  1 郭璞云:「一作涯。」

  2 郝懿行云:「羸当为蠃,字之讹;茈蠃,紫色蠃也。」珂案:吴任臣、何焯、毕沅校同;汪绂本正作蠃。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蟊,矛改朱〉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耳申〉用鱼1。

  1 郭璞云:「以血涂祭为〈耳申〉也。公羊传云:『盖叩其鼻以〈耳申〉社。』音钓饵之饵。」珂案:经文及注文之〈耳申〉,汪绂本、毕沅本均作衈,郝懿行亦校作衈,谓衈者衅也,将刲割牲以衅、先灭耳旁毛荐之;又谓郭引公羊传乃谷梁传之误。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1,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2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3,其名曰𫐉𫐉4,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1 郭璞云:「此山出琴瑟材,见周礼也。」珂案: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高诱注云:「空桑,地名,在鲁也。」又文选思玄赋旧注云:「少皞金天氏居穷桑,在鲁北。」均即此。

  2 郭璞云:「音旻。」

  3 郭璞云:「或作吟。」

  4 郭璞云:「音灵。」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谷1而无水,多鸟兽。

  1 珂案:谷当作榖,诸本皆误,唯吴任臣本作榖,是也。

  又西南四百里,曰峄1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2,其中多蜃珧3。

  1 郭璞云:「音亦。」

  2 郝懿行云:「尔雅疏引此经作激汝之水,玉篇同。」

  3 郭璞云:「蜃,蚌也;珧,玉珧,亦蚌属;肾遥两音。」郝懿行云:「尔雅云:『蜃小者珧。』即小蚌也。」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1,其状如胏2而有目3,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4。

  1 郭璞云:「音鳖。」珂案:文选江赋注、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此经鱼上有之字;御览珠蟞作珠鳖,吕氏春秋本味篇作朱鳖,郝懿行云,珠朱、蟞鳖并古字通用。

  2 珂案:经文胏,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并作肺,作肺是也。

  3 郝懿行云:「此物图作四目;初学记八卷引南越志云:『海中多珠鳖,状如胏(珂案:蕴石斋本初学记作肺),有四眼六足而吐珠。』正与图合,疑此经有目当作四目,字之讹也。」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郝注。

  4 郭璞云:「无时气病也。吕氏春秋曰:『澧水之鱼,名曰朱蟞,六足有珠,鱼之美也。』」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荆芑1。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2,名曰犰狳3,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4。

  1 郝懿行云:「南山经虖勺之山下多荆杞,此经作芑,同声假借字也;下文并同。」

  2 郭璞云:「言佯死也。」

  3 珂案:经文犰狳,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犭几〉狳,音几余。

  4 珂案:说文十三云:「螽,蝗也;蝗,螽也。」螽蝗只是一物。经文螽蝗为败,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作虫蝗为败,于义为长。「为败」者,郭璞注云「言伤败田苗」,是也。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无草木,多水碧1,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2,其鸣自訆,见则其国有恐。

  1 郭璞云:「亦水玉类。」

  2 郭璞云:「音儒。」


  又南三百里,曰卢其1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鵹鹕2,其状如鸳鸯而人足3,其鸣自訆,见则其国多土功。

  1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九百二十五卷引此经卢其作宪期。」

  2 郭璞云:「音黎。」

  3 郭璞云:「今鹈鹕足颇有似人脚形状也。」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1,无草木,多水。

  1 珂案:海内北经有列姑射,有姑射国,即此姑射之山之国也;见海经新释卷七「列姑射」节注1。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无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又南五百里,曰缑氏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

  1 郭璞云:「一曰侠氏之山。」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鴈,其名曰獙獙1,见则天下大旱。

  1 郭璞云:「音毙。」

  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1,名曰蠪姪2,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1 郝懿行云:「广韵说蠪蛭无九首二字,余并同。」

  2 郭璞云:「龙蛭二音。」珂案:经文蠪姪、注文龙蛭,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蠪蛭、龙姪。


  又南五百里,曰〈石垔〉山1,南临〈石垔〉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2、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其名曰{山攸}{山攸}3,见则其国多狡客4。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

  1 王崇庆云:「〈石垔〉音真。」

  2 郝懿行云:「藏经本目作首。」

  3 郭璞云:「音攸。」郝懿行云:「说文、玉篇无{山攸}字,疑{山攸}当为莜,古从艸之字或从屮,屮亦艸也,海内经有{山囷}狗,即菌狗,亦其例。」

  4 郭璞云:「狡,狡猾也。」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1。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

  1 郭璞云:「麋鹿(属)角为觡;音格。」

  又东次三经之首1,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2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3胡,其鸣自訆。

  1 珂案:汪绂本东次三经上无又字,是也。

  2 郭璞云:「音详。」

  3 郭璞云:「音婉。」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1。

  1 郭璞云:「即鮇鱼;音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1,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2,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鲔3。

  1 珂案:毕沅本作孟于之山,云据藏经本。

  2 郭璞云:「未详。」

  3 郭璞云:「鲔即鱏也,似鳣而长鼻,体无鳞甲,别名〈鱼亘〉〈鱼瞢〉,一名〈鱼黄〉也。」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1,有山焉,曰跂2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3,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4。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𫚗𫚗5之鱼,其名自叫6。

  1 珂案:疑经文本作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五百里,曰、行二字衍;有北次二经洹山、东次二经葛山之尾及北姑射之山相同句式可证。

  2 郭璞云:「跂音企。」

  3 郭璞云:「今河东闻喜县有瀵水,源在地底,𣸣沸涌出,其深无限,即此类也。」

  4 郭璞云:「蠵,觜蠵,大龟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珂案:蠵音携。

  5 郭璞云:「音蛤。」

  6 郝懿行云:「名,藏经本作鸣,是。」珂案: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均作鸣。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1,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叫。

  1 郝懿行云:「玉篇广韵并作踇偶山。」珂案:踇隅音亩宇。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1,东望榑木2,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1 郭璞云:「即少海也;淮南子曰:『东方大渚曰少海。』」

  2 珂案:即扶桑。见海经新释卷四「汤谷十日」节注2。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1。

  1 珂案:言人身羊角之神见,则风雨水败害田禾也。

  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1,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2,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3,亦食人。

  1 珂案:汪绂本东次四经上无又字,是也。

  2 郝懿行云:「经文猲狙当为獦狚,玉篇广韵并作獦狚,云,狚,丁旦切,兽名,可证今本之讹。」珂案:王念孙校同。

  3 郭璞云:「音祈。」郝懿行云:「楚词天问云:『鬿堆焉处?』王逸注云:『鬿堆,奇兽也。』柳子天对云:『鬿雀在北号,惟人是食。』则以鬿堆为即鬿雀字之误,王逸注盖失之。」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鱼羞〉鱼1,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2。

  1 郭璞云:「今虾䲡字,亦或作〈鱼羞〉;音秋。」珂案:〈鱼羞〉即鳅,俗名泥鳅。

  2 郝懿行云:「疣当为肬。」珂案:即赘肬。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1,可以服马2。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3,其臭如蘪芜,食之不〈米费〉4。

  1 郭璞云:「音起。」郝懿行云:「李善注西京赋引此经作杞,云『杞如杨,赤理』,是知杞假借作芑也。经内多此例。」

  2 郭璞云:「以汁涂之,则马调良。」

  3 珂案:何罗鱼亦一首十身,见上文北山经谯明山。

  4 毕沅云:「广韵云:『〈米费〉同屁,气下泄也,匹寐切。』」


  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1,见则天下大旱。

  1 郭璞云:「如人呕吐声也。」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鱼羞〉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1。

  1 郝懿行云:「当康大穰,声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故特记之。」

  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骨〉鱼1,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1 郭璞云:「音滑。」

  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1,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1 郭璞云:「音庾。」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1。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2,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3。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鱼羞〉鱼。

  1 郭璞云:「女桢也,叶冬不凋。」

  2 郭璞云:「音如翡翠之翡。」

  3 郭璞云:「言体含灾气也。」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1。

  1 珂案:毕沅本里字作三,有注云「此下当脱里字」。又此经不言神状及祠物,疑文有阙脱。

  右东经之山志,凡四十六山,万八千八百六十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