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五  山海经第五  中山经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1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2,黄华而荚实,名曰箨3,可以已瞢4。有兽焉,其状如〈虫犬〉鼠5而文题,其名曰〈难,隹改能〉6,食之已瘿。

  1 郭璞云:「音恭。」

  2 郭璞云:「或作楛叶。」

  3 汪绂云:「箨音托。」

  4 郭璞云:「音盲。」珂案:说文四云:「瞢,目不明也。」

  5 郭璞云:「〈虫犬〉鼠,所未详,音虺,字亦或作虺。」

  6 汪绂云:「音耐;或作熊。」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1,其上多橿,多〈木厉〉木2,是木3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4。

  1 郝懿行云:「水经注云:『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处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蒲山亦名历山。』即此也;盖与薄山连麓而异名。」珂案:舜所耕历山,盖传说中地名,所在多有,非可实指,此藉使能证成,亦不过传说中之一耳。

  2 郭璞云:「音厉。」

  3 珂案:是木,指〈木厉〉木。

  4 珂案:经文拣,汪绂本、毕沅校本均作楝,王念孙、孙星衍、郝懿行亦均校作楝,作楝是也。汪绂云:「楝音炼。楝木似槐子,如指头,色白而粘,可捣以浣衣,服之益肾。此服之不忘,谓令人健记,盖亦楝类也。或作简,非。」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1,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2。

  1 郭璞云:「鲔似鳣也。」珂案:鲔音委。

  2 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四二引此经,尾上有赤字,可以上有食之二字;同书卷九三九引此经,赤喙上有而字。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1。

  1 郭璞云:「言有杂色垩也。」

  又东十五里,曰〈水委〉山1,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

  1 郭璞云:「音倭。」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1,食之不眯2。

  1 郭璞云:「癙,病也;淮南子曰:『貍头已癙』也。」珂案:郭引淮南子说山篇文,「已癙」今作「愈鼠」。

  2 珂案:谓不厌梦也,已见上文西次四经「英鞮之山」注2。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1,可以已痤2。

  1 郝懿行云:「本草别录云:『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大?)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

  2 珂案:说文七云:「痤,小肿也。」汪绂以「皮上磈磊病」释之,良是。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1,其中多铁。

  1 郭璞云:「或无谷字。」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1,其中多赤铜。

  1 郭璞云:「或作檀谷之山。」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1。

  1 郭璞云:「亦菅字。」郝懿行云:「说文云:『葌,香艸,出吴林山。』本此经为说也。众经音义引声类云:『葌,兰也。』又引字书云:『葌与蕑同,蕑即兰也。』是葌乃香艸,郭注以葌为菅字,菅乃茅属,恐非也。」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1,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2。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3,食之已痔同。

  1 珂案:经文鬼草,太平御览卷四六八引作鬼目。

  2 郭璞云:「音如谲诈之谲。」

  3 珂案:经文鲋鱼,太平御览卷四四引无鱼字。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兽焉,其状如貍,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1,养之可以已忧。

  1 汪绂云:「朏音菲。」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1,是多薝棘2。

  1 郝懿行云:「玉篇作金谷多薝棘。」

  2 郭璞云:「未详;音瞻。」郝懿行云:「本草云:『天{艹舋}冬一名颠棘。』即尔雅『髦,颠棘』也。薝,玉篇云:『丁敢切。』疑薝、颠古字或通。」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1,多砺石2、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3,食之已聋。

  1 郭璞云:「一曰险山。」

  2 郭璞云:「砺石,石中磨者。」珂案:磨,字本作〈石靡〉,石硙也,今俗呼磨子;言可以为石硙者。

  3 郭璞云:「菽,豆。」


  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1。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2,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3。

  1 郭璞云:「县,祭山之名也;见尔雅。」珂案:例以下文县婴,疑此处县下脱婴字。

  2 珂案: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谓经文桑封系藻珪之误,桑主即藻玉,婴系以玉献神之专称;其说近是,可供参考。

  3 珂案:经文桑封者桑主也已下十九字,毕沅谓疑是周秦人释语、旧本乱入经文者,或当是也。桑封若从江说系藻珪之误,则此释乃耑在说明藻珪即藻玉之形状,而郭璞注乃云:「言作神主而祭,以金银饰之也。公羊传曰:『虞主用桑。』主或作玉。」未免望文生义,漫为立说矣。


  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𪸩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1。

  1 郝懿行云:「玉篇云:『鹖,何葛切;鸟似雉而大,青色,有毛角,斗死而止。』」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无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1。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2,名曰蠪蚳3,食之不眯。

  1 郭璞云:「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时西戎献之,尸子所谓昆吾之剑也。」珂案:昆吾亦人名,见海经新释卷十「有国曰颛顼」节注3。

  2 郭璞云:「如人号哭。」

  3 郭璞云:「上已有此兽,疑同名。」郝懿行云:「蚳疑当为蛭;已见东次二经凫丽之山。」珂案:王念孙、何焯校并同郝注。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1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2,可以毒鱼。

  1 珂案:葌音奸。

  2 郭璞云:「音忘。」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无草木而多水。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1。

  1 珂案:水经注沔水云:「沔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厀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厀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名为水虎者也。」其形性均近此马腹。又经文人面,毕沅校本作人而,于义为长。

  凡济山之首,自𪸩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1,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1 郭璞云:「择用毛色。」珂案:言以毛物祠神也。

  中次三经萯山1之首,曰敖2岸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3。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4。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1 郭璞云:「萯音倍。」

  2 郭璞云:「或作献。」

  3 郭璞云:「或作石。」

  4 郭璞云:「说者云,蒨、举皆木名也,未详;蒨音倩。」郝懿行云:「蒨,草也;举,木也。举即榉柳。本草陶注详之。」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1。是多驾鸟2。南望墠渚3,禹父之所化4,是多仆累、蒲卢5。〈鬼申〉武罗司之6,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7,而穿耳以鐻8,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9。畛10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11,其状如凫,青身而朱12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13,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14,名曰荀草15,服之美人色16。

  1 郭璞云:「天帝曲密之邑。」珂案:例以西次三经「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语,此天帝盖即黄帝也。

  2 郭璞云:「未详也。或曰驾宜为𫛤,𫛤鹅也;音加。」

  3 郭璞云:「水中小洲名渚。墠音填。」

  4 汪绂云:「左传言鲧化黄熊,入于羽渊,而又云在此,世之随处而附会以为古迹,类似此也。」珂案:盖亦传闻不同而异辞,正所以为神话也。

  5 珂案:郭璞云:「仆累,蜗牛也。」郝懿行云:「蒲卢为蜃蛤之属。仆累、蒲卢,同类之物,并生于水泽下湿之地。」则仆累、蒲卢,盖亦同声之转耳。

  6 郭璞云:「武罗,神名;〈鬼申〉即神字。」珂案:郭此注或据说文九「〈鬼申〉,神也」为说,而段玉裁云:「当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自以段说为长。玉篇云:「〈鬼申〉,山神也。」说亦较单以神释〈鬼申〉贴切。

  7 郭璞云:「或作首。」珂案:齿或作首者,首、齿形近易讹;然揆经文之意,仍以作齿为是。又经文小要,宋本作小{要月},吴宽抄本、项絪本、黄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小腰;要即{要月}、腰字之古写。

  8 郭璞云:「鐻,金银器之名,未详也;音渠。」郝懿行云:「说文新附字引此经,云:『鐻,环属也。』」

  9 吴任臣云:「淮南子『青要玉女、降霜神也』,本此傅会之。」珂案: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无「青要玉女」语,或吴氏别有所本,当在阙疑。

  10郭璞云:「音轸。」

  11郭璞云:「音如窈窕之窈。」

  12郭璞云:「朱,浅赤也。」

  13珂案:葌,兰也;已见上文吴林山。

  14郭璞云:「根似藁本,亦香草。」

  15郭璞云:「或曰苞草。」

  16珂案:综上经文所叙,〈鬼申〉武罗者,盖楚辞九歌山鬼所写山鬼式的女神也。「小要(腰)白齿」,所以「窈窕」、「宜笑」;「赤豹文貍」,或即「人面豹文」之演化;「荀草服之美人色」,山鬼所采「三秀」,说者亦谓是使人驻颜不老的芝草之属;而山鬼所思之「灵修」,亦此〈鬼申〉武罗所司密都之「帝」,均高级天神也。


  又东十里曰騩1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王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2。

  1 郭璞云:「音巍。」

  2 珂案:艺文类聚卷二引山海经云:「飞鱼如豚,赤文无羽;食之辟兵,不畏雷也。」初学记卷一引郭璞图赞略同,惟无羽作无鳞,雷也作雷音,义较长;疑此即赞也。「食之辟兵」可以为经文「服之御兵」作诠解。又上文牛首山劳水已有飞鱼,与此同名,非一物也。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1。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1 郭璞云:「未详。」郝懿行云:「广雅云:『牡荆,曼荆也。』曼,本草作蔓,此经蔓居,疑蔓荆声之转;蔓荆列本草木部,故此亦云蔓居之木也。」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1。是山也五曲2,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3,其状如人而虎尾4,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5。

  1 郭璞云:「九水所潜,故曰九都。」

  2 郭璞云:「曲回五重。」

  3 郭璞云:「吉犹善也。」

  4 郭璞云:「或作雀尾。」

  5 郭璞云:「言其有灵爽能兴云雨也。夏后孔甲田于萯山之下,天大风晦冥,孔甲迷惑,入于民室;见吕氏春秋也。」珂案:见吕氏春秋音初篇。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1,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

  1 汪绂云:「疈同,音劈;周礼:『以疈辜祭百物。』言分磔牲体以祭也。」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1。

  1 郭璞云:「泠石,未闻也;泠或作涂。」郝懿行云「泠当为泠;西次四经『号山多泠石』是也。郭云『泠或作涂』,涂亦借作泥涂字,泠又训泥,二字义同,故得通用。又涂或淦字之讹也,说文泠、淦同。」珂案:王念孙亦校改泠作泠、涂作淦。吴宽抄本作冷石,非。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1。有兽焉,其状如貉2而人目,其名曰{鹿言}3。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4。

  1 郝懿行云:「礝当为碝。说文云:『碝,石次玉者。』玉篇同,云亦作瓀,引此经作瓀石,或所见本异也。张揖注上林赋云:『碝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

  2 郭璞云:「貉或作〈豸豦〉,古字。」

  3 郭璞云:「音银;或作麋。」

  4 郭璞云:「言亦出水中。」郝懿行云:「瓀亦当为碝。」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1。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2。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犭颉〉3,其状如獳犬而有鳞4,其毛如彘鬣5。

  1 郭璞云:「音搜;茅搜,今之蒨草也。」

  2 郝懿行云:「犀渠盖犀牛之属也。吴语云:『奉文犀之渠。』吴都赋云:『户有犀渠。』疑古用此兽皮蒙楯,故因名楯为犀渠矣。」

  3 郭璞云:「音苍颉之颉。」

  4 珂案:文选江赋李善注引此经〈犭颉〉作獭,獳犬作〈鱼需〉,无有鳞字。

  5 汪绂云:「毛出鳞间如彘鬣也。」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1,多涂石2,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1 珂案:经文谷,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并作榖,作榖是也。

  2 珂案:上文鹿蹄之山多泠石,郭璞注:「泠或作涂。」即此。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1。

  1 郭璞云:「茇一作艾。」郝懿行云:「尔雅云:『杬,鱼毒。』说文杬从艸作芫,疑作艾者,因字形近芫而讹。」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1,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苧2,可以毒鱼。

  1 珂案: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此经而西下有北字,水玉作美玉。

  2 郭璞云:「亭宁、耵聍二音。」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1,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竹媚},其兽多〈牛乍〉牛、羬羊,鸟多赤𫜁2。

  1 郝懿行云:「尔雅疏引此经作牝山,藏经本作壮山。」

  2 郭璞云:「音闭;即𫜁雉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1。此二山者,洛闲也2。

  1 郝懿行云:「上文蔓渠山马腹,一本作马肠,盖此是也。大荒西经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亦其例。」

  2 珂案:谓讙举、玄扈二山夹洛水闲也。水经注洛水云:「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1,以采衣之2。

  1 郭璞云:「言直祈祷。」郝懿行云:「祈当为{几皿}。」珂案:说文五云:「{几皿},以血有所刉涂祭也;从血,几声,渠稀切。」则以作{几皿}为是,{几皿}为祭礼之一,非「直祈祷」之谓也。

  2 郭璞云:「以采饰鸡。」


  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1,无草木,多怪石。

  1 郭璞云:「或作苟林山。」郝懿行云:「下文正作苟林山,文选江赋注引此经亦作苟林山。」

  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榖柞,其草多{艹术}芫1,其阳多〈王雩〉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大〉2鸟,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3,食之已垫4。

  1 汪绂云:「{艹术},山蓟也,有苍术、白术二种;芫,芫华也;皆入药用。」

  2 汪绂云:「〈鸟大〉音地。」

  3 郝懿行云:「盖鹿字假音;玉篇作音如豕。」

  4 汪绂云:「垫,下湿病。」


  又东三百里,曰县𣃁1之山,无草木,多文石。

  1 汪绂云:「𣃁音斲,又音祝。」

  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1,无草木,多〈庱,夌改夆〉石2。

  1 珂案:上文已有此山,疑是其连麓。

  2 郭璞云:「未详。」毕沅:「〈庱,夌改夆〉当为玤;说文云:『石之次玉者。』」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艹舋}冬1。

  1 珂案:{艹舋}当为虋,音门,俗亦作门;门冬有二种:一麦门冬,一天门冬,均入药用。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1。

  1 珂案:中次一十一经云:「视山有井,夏有水,冬竭。」与此适反。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1,其草多芃2。

  1 郭璞云:「似樗树,材中车辕。」郝懿行云:「说文云,杶,或作櫄,即今椿字也。」

  2 郝懿行云:「芃,说文训草盛,非草名也。疑芃当为芁字之讹;芁音交,即药草秦芁也,见本草。」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郝注。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1,谷多金锡。

  1 珂案:毕沅本槐山作〈禾鬼〉山,云〈禾鬼〉当为稷,稷山在今山西省稷山县,后稷播时百谷于此,遂以名山。关于后稷,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西周国」节注2、5。

  又东十里,曰历山1,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1 郝懿行云:「即上文历儿山;水经注云: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处也。」

  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麖1。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1 郭璞云:「似鹿而小,黑色。」毕沅云:「郭说非也。尔雅:『麠,大鹿。』说文云:『牛尾一角,或从京。』则此是大鹿。凡云京皆大也,郭义失之。」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榖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1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1 郝懿行云:「水经注作虫尾。」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其草多𫉄藇蕙1,多寇脱2。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3。

  1 郭璞云:「蕙,香草也。」珂案:蕙已见上文西山经浮山及嶓冢山。

  2 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桂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

  3 郭璞云:「石次玉者也;璇音旋。」


  又东十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1。

  1 郭璞云:「河图曰:『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糱酿1;干儛2,置鼓3;婴用一璧。尸水,合天也4,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5。婴用吉玉,采之6,飨之7。

  1 郭璞云:「以糱作醴酒也。」

  2 郭璞云:「干儛,万儛;干,楯也。」

  3 郭璞云:「击之以舞。」

  4 郭璞云:「天神之所冯也。」

  5 郭璞云:「以血祭也;刉,犹刲也。」珂案:刉,本作〈气刀〉,音机;谓杀牛羊等取血以衅也。

  6 郭璞云:「又加以缯彩之饰也。」

  7 郭璞云:「劝强之也。特牲馈食礼曰:『执奠,祝飨。』是也。」珂案:仪礼特牲馈食礼云:「尸答拜,执奠,祝飨。」郑注云:「飨,劝强之也。」是郭注所本。


  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1,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2,是为螫虫3,实惟蜂蜜之庐4。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5。

  1 郭璞云:「在济北谷城县西,黄石公石在此山下,张良取以合葬尔。」珂案:谷城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东北,一名黄山。

  2 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五0引此经作娇虫。

  3 郭璞云:「为螫虫之长。」

  4 郭璞云:「言群蜂之所舍集。蜜赤(亦)蜂名。」

  5 汪绂云:「禳,祈祷以去灾恶,使勿螫人,其鸡则放而勿杀也。」


  西十里,曰缟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西十里,曰廆1山,其阴多〈王雩〉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要鸟〉2,其鸣自呼,服之不眯。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榖水。

  1 郭璞云:「音如瓖伟之瓌。」

  2 郭璞云:「铃要二音。」


  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水射〉1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2,而东流注于谷水。

  1 郭璞云:「音谢。」

  2 珂案:王念孙校,经文出下应增于字。


  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涧水出于其阴,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栌丹1。

  1 郭璞云:「皆未闻。」郝懿行云:「麋石或是画眉石,眉麋古字通也;栌丹疑即黑丹,栌卢通也。」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1。无草木。

  1 珂案:旋龟已见南山经杻阳之山。

  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1。

  1 郭璞云:「晋永康元年,襄阳郡上鸣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即此类也。」珂案:鸣石,盖磬石之类;郭说襄阳郡上鸣石,见晋书五行志。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1。其西有林焉,名曰墦2冢。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3。

  1 珂案:人鱼已见上文西山经竹山竹水、北次三经龙侯山决决水及中次四经熊耳山浮豪水。

  2 郭璞云:「音番。」

  3 郭璞云:「未闻也;珚音堙。」珂案:水经注谷水引此经作〈王囷〉玉,影宋本太平御览卷六二引作〈王困〉玉;玉篇云:「〈王囷〉,齐玉,奇殒切。」则珚玉盖〈王困〉玉之讹也。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1,多〈备,亻改木〉木2,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3。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修辟之鱼,状如黾4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

  1 郝懿行云:「樗当为〈木乎〉;说文云:『〈木乎〉木出橐山。』谓此也。」

  2 郭璞云:「今蜀中有〈备,亻改木〉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如有盐粉著状,可以酢羹;音备。」珂案:经文〈备,亻改木〉木,王念孙云:「木字疑衍。」

  3 郭璞云:「萧,蒿;见尔雅。」郝懿行云:「尔雅云:『萧,荻。』郭注云:『即蒿也。』」

  4 郭璞云:「黾,蛙属也。」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1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谯。」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1,其木多棕柟,多竹箭,其兽多〈牛乍〉、牛羬羊,其鸟多𫜁2,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3,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4。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5。

  1 郝懿行云:「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

  2 珂案:宋本𫜁上有赤字,何焯校亦增赤字。

  3 郭璞云:「桃林,今宏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饶野马山羊山牛也。」珂案:桃林,毕沅说即邓林,是神话中夸父弃杖所化而成林者;见海经新释卷三「夸父与日逐走」节注6。

  4 珂案: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此经,多马下尚有造父于其中得骅骝𫘧耳之乘以献穆王十六字,或系逸落之郭注误入经文也。

  5 珂案:珚玉亦当为〈王囷〉玉,已见上文傅山注3。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𫉄藇,多苦辛1,其状如橚2,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石肃〉3。〈糸昔〉4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门水出5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6。

  1 珂案:经文苦辛,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均作苦莘,邵恩多校本同。

  2 郭璞云:「即楸字也。」

  3 郭璞云:「黑砥石生水中。」

  4 郭璞云:「〈糸昔〉音藉。」

  5 珂案:经文出,宋本、毛扆本作至。

  6 王念孙云:「门水出于河云云,乃郭注误入正文,水无出河出江之理,作至于是也。」


  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1,以六月祭之2,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1 汪绂云:「此条无中岳,而曰岳在其中,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王者于此以时望祭四岳,以其非岳而祭四岳,故曰岳在其中;此殆东周时之书矣。」

  2 郭璞云:「六月亦岁之中。」


  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1。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2,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3,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4,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5。

  1 郭璞云:「与或作舆;下同。」

  2 郭璞云:「帝台,神人名;棋谓博棋也。」

  3 郭璞云:「祷祀百神,则用此石。」

  4 郝懿行云:「说文云:『蓍,蒿属。』广雅云:『蓍,耆也。』」珂案:蓍音尸,埤雅云「草之多寿者」,古取其茎为占筮之用。

  5 珂案:簳音干,箭干也。


  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1。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2,其名曰焉酸3,可以为毒4。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1 郭璞云:「举觞燕会,则于此山,因名为鼓钟也。」

  2 郭璞云:「叶三重也。」

  3 郝懿行云:「焉酸,一本作乌酸。」珂案:太平御览卷四二引此经正作乌酸。

  4 郭璞云:「为,治。」郝懿行云:「治去之也。」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1。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艹瑶}2草,其叶胥成3,其华黄,其实如菟丘4,服之媚于人5。

  1 郭璞云:「音遥;或无之山字。」

  2 郭璞云:「亦音遥。」

  3 郭璞云:「言叶相重也。」

  4 郭璞云:「菟丘,菟丝也。」

  5 郭璞云:「为人所爱也;一名荒夫草。」珂案:《文选。高唐赋》注引《襄阳耆旧传》云:「赤帝(炎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王因幸之。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此瑶姬神话之概略也。别赋注引高唐赋(今本无)记瑶姬之言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乃与此经所记之女尸化为{艹瑶}草契合焉,知瑶姬神话乃{艹瑶}草神话之演变也。此一神话,又再变而为瑶姬于巫山助禹治水,则唐末道士杜光庭于镛城集仙录所记是也,而群众之意愿体现于斯矣,至今巫峡民间犹传述之。参见海经新释卷十「禹攻云雨」节注7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2。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1,赤若丹火,善詈2。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3。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4,服之不瘿。

  1 郭璞云:「即豚字。」毕沅云:「借遯字为之,逐又遯省文。」郝懿行云:「遯,古文作〈辶彖〉;是此经之逐,从遯或〈辶彖〉省,当读为豚。」

  2 郭璞云:「好骂人。」毕沅云:「即山都也。」珂案:毕说是也;是盖山都、山〈犭军〉、山〈犭喿〉、枭阳之类,乃传说中猩猩、狒狒之神话化也。礼曲礼云:「猩猩能言。」唐国史补云:「猩猩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猩猩始见,必大骂曰。」云云,此同于山膏之「善詈」也。

  3 郭璞云:「字,生也;易曰:『女子贞不字。』」

  4 珂案:无条已见西山经皋涂之山,与此同名异物。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1,方茎而葵状,服者不〈口垔〉2。

  1 郭璞云:「音鞭。」

  2 郭璞云:「食不噎也。」


  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1。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2,其名曰文文。

  1 郭璞云:「放或作效,又作牧。」

  2 郭璞云:「好呼唤也。」


  又东五十七里,曰大{非古}1之山,多〈王雩〉琈之玉,多麋玉2。有草焉,其状叶如榆3,方茎而苍伤4,其名曰牛伤5,其根苍文,服者不厥6,可以御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7,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1 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此经作大苦,毕沅校本亦作大苦,今本作大{非古},而郭注无音,知本为苦字明矣。

  2 郭璞云:「未详。」郝懿行云:「麋,疑瑂之假借字也。说文云:『瑂,石之似玉者,读若眉。』」

  3 珂案:经文其状叶如榆,王念孙、郝懿行并校其叶状如榆;毕沅本作其状如榆,无叶字。

  4 珂案:苍伤,苍刺也。方言卷三郭璞注云:「山海经谓刺为伤也。」即指此。

  5 郭璞云:「犹言牛棘。」

  6 郭璞云:「厥,逆气病。」

  7 珂案:尔雅释鱼云:「龟三足,贲。」郭璞注此经谓「今吴兴有三足六眼龟」,亦异闻也。


  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1,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2。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鱼仑〉3鱼,黑文,其状如鲋4,食者不睡5。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腾,马改鱼〉6鱼,状如鳜,居逵7,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8。

  1 郭璞云:「初生先作穗,却著叶,花生穗闲。」

  2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五十二卷引此经霆上有畏字。」珂案:太平御览卷十三引同。不畏霆,言不畏霹雳也。

  3 郭璞云:「音伦。」

  4 郝懿行云:「广雅云:『鰿,鲋也。』即今之鲫鱼。」

  5 郝懿行云:「李善注江赋引此经作食之不肿,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九卷亦引作食者不肿。」

  6 郭璞云:「音腾。」

  7 郭璞云:「鳜鱼,大口大目细鳞,有斑彩;逵,水中之穴道交通者。」珂案:鳜音桂。

  8 郭璞云:「瘘,痈属也,中多有虫。淮南子曰:『鸡头已瘘。』音漏。」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1。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2,黄华黑实3,服者不怒。其上多玉4,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鱼帝〉鱼,状如{执皿}蜼5而长距,足白而对6,食者无蛊疾7,可以御兵。

  1 郝懿行云:「言草木屯聚如仓囷之形也。」

  2 郭璞云:「言树枝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离骚曰:『靡萍九衢。』」

  3 珂案:艺文类聚卷八八引此经作黑叶。

  4 郭璞云:「此山巅亦有白玉膏,得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诗含神雾云。」

  5 郝懿行云:「{执皿}当为盩,广雅云:『狖,蜼也。』狖、盩声相近。郭注尔雅云:『蜼似猕猴。』〈鱼帝〉即鲵也,鲵省作儿,周书王会篇云:『儿若猕猴。』与此经合。」珂案:王念孙亦校{执皿}作盩。盩音舟。

  6 郝懿行云:「对盖谓足趾相向也。」

  7 郝懿行云:「北次三经云:『人鱼如〈鱼帝〉鱼,四足,食之无痴疾。』此言『食者无蛊疾』,蛊,疑惑也;痴,不慧也:其义同。」


  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1。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2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状如{艹术}3,白华黑实,泽如蘡薁4,其名曰{艹瑶}草5,服之不昧6。上多美石7。

  1 郭璞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珂案:嵩高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

  2 郭璞云:「音郁。」

  3 郭璞云:「{艹术}似蓟也。」

  4 郭璞云:「言子滑泽。」汪绂云:「蘡薁蔓生,细叶,实如小葡萄,或以为樱桃,或以为葡萄,皆误。」郝懿行云:「盖即今之山葡萄。」

  5 珂案:此{艹瑶}草与上文姑媱之山{艹瑶}草同名异实。

  6 珂案:经文不昧,王念孙校改不眯;不眯,不厌梦也,已见上文西次四经「英鞮之山」注2。

  7 郭璞云:「次玉者也;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见淮南子。」珂案:启母化石生启事,今本淮南子无,惟见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云:「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今本盖脱去之。参见海经新释卷二「夏后启」节注6。


  又北三十里,曰讲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1赤实,可以御凶。

  1 郭璞云:「反伤,刺下勾也。」珂案:伤,刺也;已见上文「大{非古}之山」注4。

  又北三十里,曰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1。

  1 郭璞云:「言苍玉依黑石而生也。」珂案:錞于字已见上文西山经騩山,錞,汪绂释为蹲,引申固亦有依附之义也。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1不蛊。汜2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3,上多少辛4。

  1 珂案:经文食之,宋本、吴宽抄本作食者。

  2 郝懿行云:「汜音似。」

  3 郭璞云:「言此中出蛇,故以名之。」

  4 郭璞云:「细辛也。」


  又东四十里,曰少陉之山。有草焉,名曰{艹冈}草1,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蘡薁,食之不愚2。器3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4。

  1 郭璞云:「音刚。」

  2 郭璞云:「言益人智。」

  3 郭璞云:「或作嚣。」

  4 郭璞云:「一作侵。」珂案:王念孙校役为没,云即下文没,其所据项絪本也。


  又东南十里,曰太山1。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2而赤华,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3;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役4。

  1 汪绂云:「此太山在郑,非东岳太山。」

  2 珂案:经文荻,郝懿行云,当为萩字之讹。萩音秋,尔雅释草云:「萧,萩。」郭注云:「即蒿。」合于今本郭注「荻亦蒿也,音狄」之义。郭注荻、狄字亦当作萩、秋。

  3 珂案:经文役水,宋本、汪绂本作没水,项絪本役亦作没。

  4 珂案:经文役,宋本、汪绂本作没,项絪本同;下疑应增水字。


  又东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1。

  1 珂案:经文役,宋本、项絪本并作没;汪绂本作投,误也。下疑亦应增水字。

  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东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名曰葪柏1,服者不寒。其阳多〈王雩〉琈之玉。

  1 郭璞云:「音计。」郝懿行云:「玉篇云:『葪,俗蓟字。』初学记二十八卷引广志云:『柏有计柏。』计、葪声同,疑是也。」

  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1。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艹狼}2,服之不夭3,可以为腹病4。

  1 珂案:经文青垩,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作美垩。

  2 郝懿行云:「玉篇云:『{艹很},胡恳切,草名,似蓍,花青白。』广韵同。是{艹狼}当为{艹很}。」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艹很}音很。

  3 郭璞云:「言尽(益)寿也。或作芺。」郝懿行云:「芺即夭,古今字尔。」

  4 郭璞云:「为,治也;一作已。」珂案:经文病,宋本作疾。


  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1,婴用一藻玉瘗2。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

  1 郭璞云:「言以羊为荐羞。」

  2 郭璞云:「藻玉,玉有五彩者也。或曰,所以盛玉藻藉也。」郝懿行云:「藻玉已见西次二经泰冒山。此藻疑当与璪同,说文云:『璪,玉饰如水藻之文也。』藻藉,见周官大行人。」


  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1檀。雎2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3。

  1 郭璞云:「杼音椽柱之柱。」

  2 郭璞云:「雎音痈疽之疽。」

  3 郭璞云:「有斑彩也。」珂案:楚辞九歌河伯云:「乘白鼋兮逐文鱼。」当即此。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牦牛1,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2。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3。其兽多闾麋4。

  1 郭璞云:「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音貍,一音来。」

  2 郭璞云:「櫾似橘而大也,皮厚味酸。」珂案:櫾,本字作柚。黄丕烈、周叔弢校本云:「多橘櫾并传十字应在其草多竹上。」

  3 郝懿行云:「鲛鱼即今沙鱼。」

  4 珂案:经文麋,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麈;郭璞云:「似鹿而大也。」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1。神鼍围2处之,其状如人面3,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

  1 珂案:桃枝钩端已见上文西山经嶓冢之山。

  2 汪绂云:「鼍音驼。」

  3 郝懿行云:「广韵鼍字注本此文,无面字。」珂案:经文面,疑是而字之误,属下读。郭璞注海外东经毛民国云:「为人短小,而体尽有毛。」宋本、毛扆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吴任臣本而俱作面,可证。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1,其鸟多白鷮2,多翟,多鸩3。

  1 郭璞云:「麂似獐而大,猥(〈犭农〉)毛,豹(狗)脚;音几。」

  2 郭璞云:「鷮似雉而长尾,走且鸣;音骄。」

  3 郭璞云:「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郝懿行云:「说文云:『鸩,毒鸟也。』体有毒,古人谓之鸩毒。」


  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1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1 郭璞云:「音诡。」

  又东北二百里,曰纶山1,其木多梓柟,多桃枝,多柤2栗橘櫾,其兽多闾麈麢3。

  1 郭璞云:「音伦。」

  2 郭璞云:「柤似梨而酢濇。」珂案:柤音渣;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平丘甘柤」节注4。

  3 郭璞云:「似菟而鹿脚,青色;音绰。」


  又东二百里,曰陆〈危邑〉1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

  1 汪绂云:「〈危邑〉音跪。」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1。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1 郝懿行云:「木疑水字之讹。」珂案:王念孙校亦作水,汪绂本木字正作水。

  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鼍2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1 郭璞云:「石似玉者;音旻。」

  2 郭璞云:「鼍,徒何切;一作蠤〈酋改留〉,笑游切。」郝懿行云:「蠤〈酋改留〉字音义并所未详。」


  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1,其木多榖柞柤栗橘櫾,其兽多〈犭勺〉2。

  1 郝懿行云:「铜山,盖以所产三物得名。」

  2 郝懿行云:「〈犭勺〉,本或作豹,非。〈犭勺〉音灼,豹文兽也;见西次二经厎阳之山。」珂案:吴任臣本、毕沅本作豹。


  又东北一百里,曰美山,其兽多兕牛,多闾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1,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麢。

  1 珂案:机已见上文北山经首单狐之山。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菁雘,其木多桃李梅杏1。

  1 郭璞云:「梅似杏而酢也。」

  又东北七十里,曰龙山,上多寓木1,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钩端。

  1 郭璞云:「寄生也,一名宛童;见尔雅。」

  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榖柞,多黄垩白垩。

  又东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1,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多赭2,多邽石3,多寓木,多柘。

  1 郭璞云:「若或作前。」

  2 郭璞云:「赤土。」

  3 郭璞云:「未详。」王念孙云:「下文虎尾之山多封石,邽、封二字必有一误;篇内作邽石者二,作封石者六。」珂案:是邽石当作封石也。郝懿行校同。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铁,其木多柏1。

  1 郭璞云:「一作楢。」

  又东南七十里,曰灌山1,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锡。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砥砺。

  1 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此经作濯山。下文邽石亦应作封石。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仁举之山,其木多榖柞,其阳多赤金,其阴多赭。

  又东五十里,曰师每之山,其阳多砥砺,其阴多青雘,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又东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榖柞椒柘1,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2,其兽多豕鹿,多白犀,其鸟多鸩。

  1 郭璞云:「椒为树小而丛生,下有草木则蠚死。」

  2 珂案:洗石已见上文西山经首钱来之山。


  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1,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2一璧。

  1 郭璞云:「祷请已薶之也。」郝懿行云:「祈当为{几皿}。」珂案:{几皿}见上文中次四经末段注1。

  2 珂案:经文婴毛,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谓当系婴用之误,是也。婴为以玉献神之专称,婴用一璧者,以一璧祠祭于神也。准此,上文用一藻圭,亦疑当作婴用一藻圭,脱婴字。


  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艹术}。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

  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牛2,其鸟多翰𫜁3。

  1 郭璞云:「似蜥易,大者长二丈,有鳞彩,皮可以冒鼓。」珂案: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帝颛顼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鱓音驼,即鼍之或字,是关于鼍之神话也。

  2 郭璞云:「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夔牛,即尔雅所谓魏。」珂案:郭注魏,今本尔雅作犩。

  3 郭璞云:「白翰赤𫜁。」


  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大江1。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韭,多药2空夺3。

  1 珂案:经文东流注大江,汪绂本、毕沅校本注下并有于字,王念孙校亦增于字。

  2 珂案:药,白芷也;已见上文西次四经号山。

  3 汪绂云:「空夺即寇脱也。」珂案:汪说疑是。寇脱已见上文中次五经升山。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1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2,多{执鱼}鱼3,其木多楢4杻,多梅梓,其兽多夔牛麢犀兕。有鸟焉,状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5,可以御火。

  1 郭璞云:「音居。」

  2 郭璞云:「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岐,在水中钩取岸上人、牛、马啖之,又呼马绊蛇,谓此类也。」

  3 郭璞云:「音贽;未闻。」

  4 郭璞云:「楢,刚木也,中车材;音秋。」

  5 郭璞云:「今呼小青雀曲觜肉食者为窃脂,疑非此也。」郝懿行云:「与尔雅窃脂同名异物。」


  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

  又东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垩,其木多栒,多橡章,其草多嘉荣、少辛。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犭也〉1狼,见则国内有兵2。

  1 汪绂云:「〈犭也〉音巳。」

  2 郭璞云:「一作国有内乱。」


  又东五百里,曰鬲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白珉。蒲〈薨鸟〉1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猿蜼2。

  1 郭璞云:「音薨。」

  2 汪绂云:「蜼,猿属,仰鼻岐尾,天雨则自悬树,而以尾塞鼻。」


  又东北三百里,曰隅阳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1,东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1 珂案:经文「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中间,疑有脱文,姑为断句如此。

  又东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其木多梅1梓,多杻楢。减水2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1 郭璞云:「梅或作{艹敏}。」

  2 郝懿行云:「刘昭郡国志注引此经作城水,城疑堿字之讹,或古本减有作堿者也。」


  又东三百里,曰勾檷1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木多栎柘,其草多芍药。

  1 珂案:檷音弭。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椫1,多杨。宣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蛇2。其兽多闾麋,多麈豹虎3,其鸟多白鷮。

  1 郭璞云:「棷木,未详也;椫木白理,中栉。驺善二音。」

  2 郝懿行云:「水蛇也。」

  3 珂案:经文疑当作其兽多闾麋麈,多豹虎;多麈二字适倒。


  又东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阳多铜,其阴多赤金,其木多豫章楢杻,其兽多豕鹿麢,其鸟多鸩。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1。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脱。

  1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四引此经,熊之穴作熊穴;冬启作若冬启夏闭。

  又东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阳多美玉赤金,其阴多铁,其木多桃枝荆芭1。

  1 郝懿行云:「芭盖芑字之讹,芑又杞之假借字也。南次二经云:『虖勺之山,其下多荆杞。』中次十一经云:『历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并以荆芑连文,此误审矣。」珂案:宋本、吴宽抄本芭正作芑。

  又东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1,其木多柤栗橘櫾楢杻,其兽多麢,其草多嘉荣。

  1 珂案:文选子虚赋云:「瑊玏玄厉。」张揖注云:「瑊、玏,石之次玉者。」如淳云:「瑊,音缄;玏,音勒。」据此,经文瑊石石字疑衍。

  又东一百七十里,曰贾超之山,其阳多黄垩,其阴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櫾,其中多龙修1。

  1 郭璞云:「龙须也;似莞而细,生山石穴中,茎倒垂,可以为席。」珂案:古今注云:「世称皇帝(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援龙须,须堕而生草,曰龙须。」是关于龙须(须)之神话,修、须声近而转耳。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1、勾檷、风雨、騩之山2,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3,少牢具,婴毛4一吉玉。熊山,席也5,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6;祈,璆冕舞7。

  1 郝懿行云:「此上无文山,盖即岷山也;史记又作汶山,并古字通用。」

  2 珂案:经文騩之山,疑衍之字。

  3 郭璞云:「先进酒以酹神。」

  4 珂案:经文婴毛一吉玉与下文婴毛一璧毛字,当俱系用字之讹,说已见上文中次八经末段注2。

  5 郭璞云:「席者,神之所冯止也。」郝懿行云:「席当为帝,字形之讹也;上下经文并以帝冢为对,此讹作席,郭氏意为之说,盖失之。」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亦校席作帝。

  6 郭璞云:「禳,祓除之祭名;儛者,持盾武舞也。」

  7 汪绂云:「求福祥则祭用璆玉,舞者用冕服以舞也。」珂案:璆音求;尔雅释器云:「璆、琳,玉也。」郭璞注:「美玉名。」二句意当为禳则干舞,祈则冕服持玉以舞也。


  中次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1,其阳多赤金,其阴多铁。

  1 郝懿行云:「本草别录云:『封石味甘,无毒,生常山及少室。』下文游戏之山、婴侯之山、丰山、服山、声匈之山并多此石。」

  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缋1之山,其木多楢杻,其草多枝勾2。

  1 郭璞云:「音溃。」

  2 汪绂云:「枝句,盖桃枝句端也。」


  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无草木,多白金,多水。

  又西二十里,曰复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阳多黄金。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1,见则其国大疫。

  1 郭璞云:「音企。」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四二引此经彘尾作彘毛,跂踵作企踵。

  又西三十里,曰楮山1,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垩。

  1 郭璞云:「一作渚州之山。」

  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阳多青雘,其阴多铁,其鸟多鸜鹆1。

  1 郭璞云:「鸲鹆也。传曰:『鸲鹆来巢。』音臞。」

  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榖柞杻,其阳多〈王雩〉琈之玉。

  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弓欠〉杻1。

  1 郭璞云:「〈弓欠〉义所未详。」郝懿行云:「方言云:『〈弓欠〉,长也;东齐曰〈弓欠〉。』郭注云:『〈弓欠〉,古矧字。』然则〈弓欠〉杻,长杻也。杻为木多曲少直,见陆玑诗疏。此杻独长,故著之。俟考。」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1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婴毛2一璧瘗。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3;合巫祝二人儛,婴一璧。

  1 郝懿行云:「首山即首阳山。」

  2 珂案:经文婴毛,仍当是婴用之讹,说已见上文中次八经末段注2。

  3 郝懿行云:「其当为具字之讹。」


  中次一十一山经1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2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3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4。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珉。

  1 珂案:经文原当作中次一十一山,迨刘秀校录此书,始改山为经,亦有改而未尽者,即此是也,于是山、经二字乃互相抵触矣。吴任臣本挖去山字,空出一格,殆亦已知其为抵触,却不知去经存山始符原貌也。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

  2 珂案:湍音专。

  3 郭璞云:「音况。」

  4 郭璞云:「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


  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1之山。𣲘2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柟,其兽多麢麋。有草焉,名曰莽草3,可以毒鱼。

  1 汪绂云:「此非河北纣都之朝歌。」珂案:上文已有朝歌之山,见中次五经。

  2 郭璞云:「音武。」

  3 汪绂云:「即芒草也。」珂案:芒草已见上文中次二经葌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1,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2。

  1 郝懿行云:「囷,广韵引作箘。」

  2 珂案:鸣蛇已见上文中次二经鲜山。


  又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1。其上多桑,多美垩金玉。

  1 珂案:中次五经云:「超山有井,冬有水而夏竭。」与此适反。

  又东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槠1,多柏,其阳多金,其阴多赭。

  1 郭璞云:「似柞子,可食,冬夏生(青),作屋柱难腐;音诸,或作储。」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1,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2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3,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4。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1 珂案:蝯同猿,即今猿字。

  2 珂案: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引文选南都赋注云:「耕父,旱鬼也。」其注礼仪志引东京赋注同,今注并无之。

  3 郭璞云:「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

  4 郭璞云:「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八卷引此经及郭注知并作和,疑今本字形之讹。」


  又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木多𫉄藇1,其草多鸡谷,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1 汪绂云:「𫉄藇非木也,此疑当是槠芧,芧,小栗也。」

  又东六十里,曰皮山,多垩,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东六十里,曰瑶碧之山1,其木多梓柟,其阴多青雘,其阳多白金。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2,名曰鸩3。

  1 珂案:艺文类聚卷八九引此经瑶作摇。

  2 郭璞云:「蜚,负盘也;音翡。」郝懿行云:「蜚见尔雅,郭注云:『蜚,负盘,臭虫。』」

  3 郭璞云:「此更一种鸟,非食蛇之鸩也。」珂案:食蛇鸩已见上文中次八经女几山。


  又东四十里,曰支离1之山。济水2出焉,南流注于汉。有鸟焉,其名曰婴勺,其状如鹊,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3,其鸣4自呼。多〈牛乍〉牛,多羬羊。

  1 珂案:经文支离,王念孙、孙星衍、郝懿行并校作攻离。

  2 珂案:经文济水,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淯水。

  3 郭璞云:「似酒勺形。」郝懿行云:「鹊尾似勺,故后世作鹊尾勺,本此。」

  4 珂案:经文鸣,吴宽抄本作名。


  又东北五十里,曰祑{竹周}1之山,其上多松柏机柏2。

  1 郭璞云:「音雕。」

  2 珂案:经文机柏,宋本作机桓,王念孙、郝懿行亦并校作机桓,云即无患子,可以浣衣去垢。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阴多丹雘,多金,其兽多豹虎。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又东南三十里,曰依〈车古〉1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2。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3,善〈马央〉{分牛}4,食者不风5。

  1 郭璞云:「音枯。」

  2 郭璞云:「未详;音葅。」郝懿行云:「经内皆云其木多苴,疑苴即柤之假借字也;柤之借为苴,亦如杞之借为芑矣。」

  3 郭璞云:「言体有鳞甲;音吝。」

  4 郭璞云:「跳跃自扑也;鞅奋两音。」

  5 郭璞云:「不畏天风。」汪绂云:「或云无风疾也。」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1,多闾麈,多麢。其阳多珉,其阴多青雘。

  1 郭璞云:「黑豹也,即今荆州山中出(之)黑虎也。」

  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1,帝台之浆2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1 郭璞云:「或作潜。」

  2 珂案:经文帝台之浆,艺文类聚卷八引浆下有水字,太平御览卷五九同。中次七经休与之山有帝台之棋,为帝台所以祷百神者;又有鼓钟之山,为帝台所以觞百神者,则帝台者,盖治理一方之小天帝,犹人间徐偃王之类是也。晋书束皙传云:「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今本穆传已无帝台事,盖阙佚也。


  又东南三十里,曰游戏之山,多杻橿榖,多玉,多封石。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枝尾1,食之无蛊疫2。

  1 郭璞云:「三足鳖名能,见尔雅。」

  2 王念孙云:「疫字因下文其国大疫而误,当为疾;上文云,〈鱼帝〉鱼食之无蛊疾。」珂案:〈鱼帝〉鱼已见中次七经少室之山。


  又东南三十里,曰婴〈石垔〉1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2。

  1 郭璞云:「音真。」

  2 郝懿行云:「櫄即杶字,见说文。」


  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1,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1 汪绂云:「视当作瀙,今南阳汝宁间有瀙水。」

  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汇1,赤如丹火,其名曰〈犭戾〉2,见则其国大疫。

  1 吴任臣云:「汇,猬鼠也。」

  2 郭璞云:「音戾。」


  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葴1山,视水出焉2,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3。

  1 珂案:葴音缄。

  2 郭璞云:「或曰视宜为瀙,瀙水今在南阳也。」

  3 郭璞云:「如青狗。」


  又东四十里,曰婴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又东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1椐。

  1 郭璞云:「椆,未详也;音雕。」郝懿行云:「类篇云:『椆寒而不凋。』」

  又东二十里,曰婴矦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水1,其中多白垩。

  1 郝懿行云:「视当为瀙。水经注云:『瀙水又东北,杀水出西南大孰之山,东北流注于瀙。』」

  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1。

  1 郭璞云:「今虎豆貍豆之属;累一名縢,音诔。」

  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鼠1,白耳白喙,名曰狙1如,见则其国有大兵。

  1 郭璞云:「尔雅说鼠有十三种,中有此鼠,形所未详也。音狗吠之吠。」

  2 汪绂云:「狙音蛆。」


  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美垩。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1,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2,其枝四衢3,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4青柎,名曰帝女之桑5。

  1 珂案:经文五十五里,宋本、毛扆本均无下五字。经文视水,郝懿行校仍当作瀙水。

  2 郭璞云:「围五丈也。」

  3 郭璞云:「言枝交互四出。」

  4 珂案:经文黄华,艺文类聚卷八十八引作青华,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作青叶。

  5 郭璞云:「妇女主蚕,故以名桑。」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云:「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崿山桑树上,赤帝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曰帝女桑。」毕沅云:「案水经注,(宣)山在今河南泌阳县界,今失名。」泌阳县,汉时称比阳县,属南阳郡,则宣山即崿山矣,宣山帝女之桑即崿山帝女桑也。赤帝女居此桑火焚升天,故桑以帝女而名,郭释以「妇女主蚕」云云,殊未谛也。


  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1,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鸟多鸜鹆。

  1 郭璞云:「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珂案:此衡山非南岳衡山,郭注以为即南岳衡山,失之,见海经新释卷十三「三天子之都山」节注1。

  又东四十里,曰丰山1,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2,可以为皮张3。

  1 珂案:上文已有丰山,此山盖与连麓而别一山,非重出也。

  2 郭璞云:「一名鬼桃。」

  3 郭璞云:「治皮肿起。」


  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谷。

  又东三十里,曰鲜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艹舋}冬,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膜大1,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2,名曰〈犭多〉即3。

  1 郝懿行云:「大当为犬字之讹,广韵作犬,可证。膜犬者,即西膜之犬,今其犬高大浓毛,猛悍多力也。」

  2 郝懿行云:「广韵说〈犭多〉即出则大兵。」

  3 郭璞云:「音移。」


  又东三十里,曰章山1,其阳多金,其阴多美石。皋水出焉,东流注于澧水,其中多脃石2。

  1 郭璞云:「或作童山。」郝懿行云:「经章山当为皋山,注童山当为章山,并字形之讹也。见水经注。」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

  2 郭璞云:「未闻。」珂案:脃,俗作脆;郝懿行云:「说文云:『脃,小耎易断也。』此石耎薄易碎,故以名焉。」


  又东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阳多金,其木多榖柞,无草木1。

  1 珂案:经文无草木,宋本、毛扆本均止作无草,何焯校亦衍木字,郝懿行校同:木字实衍。

  又东五十里,曰区吴之山,其木多苴。

  又东五十里,曰声匈之山,其木多榖,多玉,上多封石。

  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1,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1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珂案:大騩山已见中次七经。

  又东十里,曰踵臼之山,无草木。

  又东北七十里,曰历1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貍,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

  1 郭璞云:「或作磨。」

  又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竹媚}1。其阳多金,其阴多铁。

  1 郭璞云:「筿属。」郝懿行云:「筿,箭,见尔雅。又中次十二经云:『暴山多竹箭{竹媚}箘。』是{竹媚}亦箘属,中箭也。」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鸟只〉鵌1,可以御火。

  1 珂案:〈鸟只〉鵌音枳徒。宋本、毛扆本、汪绂本并作〈鸟只〉余。

  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

  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百十里1,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1 珂案:经文百十里,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并作三百里。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1。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犭粦〉2,见则天下大风。

  1 郝懿行云:「草多香者,即如下文洞庭之山草多葌蘼芜芍药芎䓖之属也。」

  2 郭璞云:「音邻;〈犭粦〉亦作粼,音瓴。」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1,瘗用一珪,糈用五种之精2。禾山3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4;用一璧,牛无常5。堵山、玉山冢也6,皆倒祠7,羞毛少牢,婴毛吉玉8。

  1 郝懿行云:「祈当为{几皿}。」

  2 郭璞云:「备五谷之美者。」珂案:谓用五种精米以祀神;中次十经末云:「糈用五种之糈。」此精字或是糈字之讹。

  3 郝懿行云:「上文无禾山,或云帝囷山之脱文,或云求山之误文。」

  4 郭璞云:「荐羞反倒牲薶之也。」

  5 汪绂云:「不必牺牷具也。」

  6 郝懿行云:「堵山见中次十经,玉山见中次八、九经,此经都无此二山,未审何字之讹。」

  7 郝懿行云:「倒祠,亦谓倒毛也。」

  8 珂案:经文婴毛吉玉,江绍原亦以为毛系用字之讹,已见上文中次八经末段注2。


  中次十二经洞庭山之首,曰篇1遇之山,无草木,多黄金。

  1 郭璞云:「或作肩。」

  又东南五十里,曰云山,无草木。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1。

  1 珂案:初学记卷二十八引此经云:「云山之上,其实干腊。」又引郭注云:「腊干,梅也。」今经无之,盖脱。

  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其木多榖柞椆椐,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多扶竹1。

  1 郭璞云:「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

  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1,多黄金铜铁,无木。

  1 郝懿行云:「筀亦当为桂,桂阳所生竹,因以为名也。」

  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酸石2文石,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其东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兽。

  1 珂案:初学记卷二十八引此经作凤伯之山,风、凤古本一字也。

  2 郭璞云:「未详酸石之义。」吴任臣云:「酸,苏官反,音酸。」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1。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1 毕沅云:「即上鸡谷草,谷、鼓声相近。」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芜1芍药芎䓖。帝之二女居之2,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闲,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3,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1 郭璞云:「蘪芜,似蛇床而香也。」

  2 郭璞云:「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云:「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珂案:尧之二女即天帝之二女也,盖古神话中尧亦天帝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七「宵明、烛光」节注7及卷十三「苍梧丘」节注2。

  3 郝懿行云:「载亦戴也,古字通。」


  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1,其木多棕柟荆芑竹箭{竹媚}箘2,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鹿旨}3就4。

  1 珂案:文选鹪鹩赋注引此经作景山。

  2 郭璞云:「箘亦筿类,中箭;见禹贡。」

  3 珂案:{鹿旨}音几,即麂。

  4 郭璞云:「就,雕也;见广雅。」珂案:王念孙于就上校增其鸟多三字。


  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1,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2,是可以御火。

  1 珂案:史记司马相如传云:「螹胡豰蛫。」索隐载姚氏引此经作即山,无公字;作山经,无海字。

  2 郭璞云:「音诡。」


  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有尧山,其阴多黄垩,其阳多黄金,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𫉄藇{艹术}。

  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草木,其兽多豕鹿。

  又东二百里1,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榖柞柳杻,其草多荣草2。

  1 珂案:毕沅校本东下有南字。

  2 珂案:荣草已见上文中山经首鼓镫之山。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橿杻檿1楮,其兽多麢麝。

  1 珂案:檿,山桑也;音掩。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1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2。

  1 珂案:泠石当作泠石,已见上文中次四经厘山。

  2 郭璞云:「即螣蛇,乘雾而飞者。」珂案:韩非子十过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腾蛇伏地。」谓此也。一作螣蛇,见尔雅释鱼。


  又东二百三十里1,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2多怪蛇怪虫。

  1 珂案:宋本、毛扆本,东下有南字,何焯、黄丕烈、周叔弢校同。

  2 郝懿行云:「海外南经云,南山人以虫为蛇。」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气刀〉1,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2,祈用酒,毛用少牢,婴毛3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4,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5。

  1 郭璞云:「〈气刀〉亦割刺之名。」

  2 郭璞云:「肆,陈之也;陈牲玉而后薶藏之。」

  3 珂案:经文婴毛,江绍原亦以为是婴用之误,已见上文。

  4 郭璞云:「肆竟然后依前薶之也。」

  5 郭璞云:「惠犹饰也;方言也。」郝懿行云:「惠义同藻绘之绘,盖同声假借字也。」


  右中经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珂案: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此经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禹曰:天下名山,经1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2,居地也。言其五臧3,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4。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5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6。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7,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8。

  1 郝懿行云:「经言禹所经过也。」珂案:郝说是也,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

  2 珂案:刘昭注郡国志引此经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3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才浪切;汉书云,山海天地之臧,故此经称五臧。」

  4 珂案:刘昭注郡国志引此经作三千六百九,无十字;又上句作出水者八千里,无之山二字。管子地数篇同。

  5 珂案:管子地数篇作刀币。

  6 珂案:刘昭注郡国志作俭则有余,奢则不足。

  7 郭璞云:「管子地数云:『封禅之王,七十二家也。』珂案:此为管仲对齐桓公之言,非禹言也。

  8 毕沅云:「自此天地之分壤树谷者已下,当是周秦人释语,旧本乱入经文。」郝懿行云:「今案自禹曰已下,盖皆周人相传旧语,故管子援入地数篇,而校书者附著五臧山经之末。」


  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郝懿行云:今二万一千二百六十五字)。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