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一  山海经1第六2  海外南经3

 

  1 珂案:山海经之「经」,乃「经历」之「经」,意谓山海之所经,初非有「经典」之义。书君奭:「弗克经历。」注:「不能经久历远。」此「经历」连文之最早者也。孟子尽心下篇:「经德不回。」注:「经,行也。」犹与「经历」之义为近。至于由「常」、「法」之「经」引申而为「经典」之「经」乃较晚矣。史记大宛传称「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山海经之名见于载籍者始此。以好奇如司马迁者,尚以此书与禹本纪(已佚)同列而谓「不敢言之」,其在彼眼光中为过于荒怪之书可知。则山海经乃其固有之名,非后人亦非史公以其重要而特尊之为「经」也。考先秦典籍之称经者唯墨家书,庄子天下篇:「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徒,俱诵墨经。」是其证。今墨子篇目中有经与经说,墨书之称经盖有由矣。然孙诒让墨子闲诂犹谓此数篇为「战国之时,墨家别传之学,不尽墨子之本恉」。管子书前九篇亦称「经言」,以下各篇,称「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等,似已具经传并收之体例,然犹未迳以「经」名。儒家书如诗、书、易、礼、春秋等,虽后世均特尊之为「经」,而在称引山海经之太史公书中,则尚未著「经」字(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庄子天运篇虽有「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语,然说者多谓是后人所羼,殆不足凭信。观乎此,则山海经尤以其中成书较早之五臧(藏)山经(约成于战国时代)之称「经」,其非「经典」而只是「经历」之意,亦可以明矣。求其内证,可得而言者凡四:

  一、古山经于每篇末尾,但云「右西经之山,凡若干山、若千里」,或「东经之山,凡若干山、若干里」,所谓「西经」、「东经」者,决当是「经历」之义而非「经典」之义,本甚明白。迨经刘秀校录整理,于每篇之首加「西山经」、「东山经」等标题,后人不明古谊,遂因刘秀之题,妄于「山」下加「志」字,成为「东经之山志,凡若干山、若干里」等等,遂模胡而不甚可解,「经历」之义始晦而「经典」之义转著。幸西山经末有「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一条,偶遗落未加「志」字,尚得略窥古书本貌。郝懿行于下注云:「案山下脱志字。」其实原无「志」字,非「脱」也。

  二、「南山经之首曰鹊山」,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此无「经」字,无「经」字是也。「南山经之首」云云,非著书人应有之语而系尊经者之语,文亦杆格难通。若「南山之首」则明白晓畅而立言得体矣。推而论之,已下「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等,均当是「南次二山」、「南次三山」等。改「山」为「经」,自当是刘秀校录此书时所为。亦有改而未尽者,如「中次一十一山经」,于刘秀体例本当作「中次一十一经」,此「山」字即系删改而未尽者。

  三、山经末有「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云云,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引此经则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经」为「经历」之「经」,其义尚显,迨移上成为「名山经」,「经典」之义遂著而「经历」之义则晦矣。清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于「名山经」下特加注云:「经,言禹所经过也」,以其卓识,犹知此「经」之义为「经历」,恐人误解为「经典」,故注以阐明之,可知以此为「经历」而不以为「经典」者盖鲜矣。

  四、海外南经、海外西经等原来篇首标题,亦均仅作「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云「自某所至某所」,犹均是「经历」之义,迨校录者题以「海外南经」、「海外西经」等字样,「经历」之义始晦而「经典」之义著矣。

  2 珂案:山海经共分十八卷:即第一,南山经;第二,西山经;第三,北山经;第四,东山经;第五,中山经;第六,海外南经;第七,海外西经;第八,海外北经;第九,海外东经;第十,海内南经;第十一,海内西经;第十二,海内北经;第十三,海内东经;第十四,大荒东经;第十五,大荒南经;第十六,大荒西经;第十七,大荒北经;第十八,海内经。前五篇称五臧(藏)山经,又简称山经;后十三篇无专名,以其以海外、海内各经为主,当名之为海经(毕沅说)。此篇为海经首篇,于全书之次,则居第六,故标题为「山海经第六」。

  3 毕沅云:「此秀(刘秀--珂)所题也,下同。」


  地之所载,六合之闲1,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2,神灵所生,其物异形3,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4。

  1 郭璞云:「四方上下为六合也。」

  2 珂案:已上淮南子墬形篇用此文,唯「四海」作「四极」,「照之」作「昭之」。高诱注「要之以太岁」云:「要,正也,以太岁所在,正天时也。」案太岁有年太岁、月太岁、旬中太岁之别。年太岁亦名岁阴、太阴,亦曰青龙、天一,昔时所称以纪岁者。此所谓太岁,即年太岁。

  3 毕沅云:「列子汤问篇『夏革曰大禹曰六合之闲』云云凡四十七字,正用此文。」又云:「此无者,盖此文承上卷『禹曰天下名山』云云,刘秀分为二卷耳。」珂案:毕说是也。又汤问篇「其物异形」作「其物其形」,与下文「或夭或寿」对,正是。

  4 郭璞云:「言自非穷理尽性者,则不能原极其情状。」珂案: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尤袤刻本(以下简称宋本)、明藏经本、清汪绂本、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毕沅校本「情状」均作「情变」,作「情变」是也。


  海外自西南陬1至东南陬者2。

  1 郭璞云:「陬犹隅也,音驺。」

  2 珂案:山海经海外各经已下文字,意皆是因图以为文,先有图画,后有文字,文字仅乃图画之说明。故郭璞注此,屡云「画似仙人也」(海外南经),「画亦似仙人也」(海外南经),「画四面各乘云车,驾二龙」(海内北经),「亦在畏兽画中」(大荒北经),等等;陶潜读山海经诗,亦有「流观山海图」之语,知本以图为主而以文字为辅。故此标题亦从图画之顺序而曰「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或「海内东南陬以西者」(海内南经)。已下各篇均同此。


  结匈国1在其2西南,其为人结匈3。

  1 毕沅云:「淮南子墬形训有结胸民,作『胸』,非。」珂案:淮南子墬形篇云:「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俱本此经文为说。唯自西北至西南方,多天民,无巫咸国、轩辕国;自西南至东南方,多裸国民、豕喙民、凿齿民,无厌火国、臷国、周饶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无青丘国、雨师妾国(即海外东经所记雨师妾,郝懿行谓是国名,详该节注);自东北至西北方,无聂耳国、夸父国(「夸」字海外北经原作「博」,非,详该节注):是其异。

  2 珂案:此「其」字指邻近结匈国「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海外西经)之灭蒙鸟;所谓「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者是也。

  3 郭璞云:「臆前胅出,如人结喉也。」郝懿行云:「说文(四)云:『胅,骨差也,读与跌同。』郭注尔雅(释畜)『犦牛』云:『领上肉暴胅起。』义与此同。」珂案:结匈,疑即今之所谓鸡胸。史记秦本纪称「秦王为人……挚鸟膺」,或即此也。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1。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2。

  1 郭璞云:「以虫为蛇,以蛇为鱼。」郝懿行云:「今东齐人亦呼蛇为虫也。埤雅(卷一『䲡』条)云:『恩平郡谱蛇谓之讹。』盖蛇古字作它,与讹声相近;讹,声转为鱼,故蛇复号鱼矣。」

  2 毕沅云:「凡『一曰』云云者,是刘秀校此经时附著所见他本异文也。旧乱入经文,当由郭注此经时升为大字。」


  比翼鸟1在其东,其为鸟青、赤2,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1 吴任臣云:「即蛮蛮也。」珂案:蛮蛮,见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博物志异鸟亦云:「崇邱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名曰{亡虫},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又云:「比翼鸟一赤一青,在参嵎山。」是将一物误记为二。周书王会篇云:「巴人以比翼鸟。」孔晁注云:「巴人,在南者;比翼鸟,不比不飞,其名曰鹣鹣。」鹣鹣盖即蛮蛮之音转也。至于嫏嬛记(元伊士珍撰)所云:「南方有比翼鸟,飞饮止啄,不相分离,雄曰野君,雌曰观讳,总名长离,言长相离著也。此鸟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则传说之演变,愈趋而愈繁矣。大荒西经云:「有比翼鸟。」即此。

  2 郭璞云:「似凫。」珂案:郭注盖本西次三经蛮蛮「如凫」为说。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1。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2。

  1 郭璞云:「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珂案:淮南子坠形篇有羽民。楚辞远游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云:「因就众仙于明光也,丹丘,昼夜常明也。九怀曰:『夕宿乎明光,』明光即丹丘也。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是以羽民即仙人矣,而郭璞注云:「画似仙人。」又云:「能飞不能远,卵生。」博物志外国亦云:「羽民国民,有翼,飞不远,多鸾鸟,民食其卵。去九疑四万三千里。」观此,则羽民自是殊方一族类,非仙人也。王逸引山海经「羽人之国」以证丹丘之羽人失之;丹丘之羽人则仙也,有说详后「不死民」节中。郭璞山海经图赞云:「鸟喙长颊,羽生则卵;矫翼而翔,能飞不远;人维倮属,何状之反。」末二句最能得其本真。

  2 郭璞云:「启筮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郝懿行云:「文选鹦鹉赋注引归藏启筮曰:『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是生百鸟。』即此也,羽民、羽蒙声相转。」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1司夜于此野2。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3。尽十六人4。

  1 珂案:帝,天帝。山海经中凡言帝,均指天帝,而天帝非一:除中次七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之「帝」指炎帝、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之「帝」指尧而外,其余疑均指黄帝。此处之「帝」,以二八神既在黄帝神鸟毕方(说见后)西,附近又有生赤水上与黄帝神话有密切关系之三珠树(说见后),亦应是黄帝。

  2 郭璞云:「昼隐夜见。」杨慎云:「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珂案:淮南子坠形篇云:「有神二人,连臂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高诱注云:「连臂大呼夜行。」「人」当是「八」之讹,「大呼」则其异闻也。

  3 郭璞云:「当脾上正赤也。」珂案: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校本「脾」作「胛」,明藏经本同,作「胛」是也。胛,肩甲,与经文「赤肩」之「肩」义正相应。郝懿行云当作「膊」,「膊」亦「胛」也。

  4 郭璞云:「疑此后人所增益语耳。」毕沅云:「郭说是也。此或秀释二八神之文。」


  毕方鸟1在其东,青水西2,其为鸟人面3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1 珂案:西次三经云:「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淮南子泛论篇云:「木生毕方。」高诱注:「毕方,木之精也,状如鸟,青色赤脚,一足,不食五谷。」文选东京赋薛综注:「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说均与此小异。而韩非子十过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复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则毕方又是黄帝随车之神鸟。实则「毕方」当是「𤇹烞」一词之音转。神异经西荒经云:「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山〈犭喿〉)皆惊惮。」「爆烞」即「𤇹烞」也。或又作「烞𤇹」,集韵曰:「竹火声。」「烞𤇹」——「𤇹烞」,盖无非竹木燃烧时嘈杂作声也。音转而为「毕方」,故淮南子云:「木生毕方。」广雅云:「木神谓之毕方。」骈雅云:「毕方兆火鸟也。」则「毕方」者,生于竹木之火,犹今之所谓「火老鸦」也。神话化遂为神鸟毕方,或「见则其邑有讹火」,或「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又转而为致火之妖物矣。郭璞图赞云:「毕方赤文,离精是炳。旱则高翔,鼓翼阳景。集乃灾流,火不炎上(「上」原作「正」,据匡谬正俗卷七引改,音「省」——珂)。」最能得其概要。

  2 珂案:海内西经云:「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3 郝懿行云:「西次三经说毕方鸟不言人面。」吴承志云:「毕方人面,人面涉下讙头国人面有翼鸟喙而衍。」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1。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2。

  1 郭璞云:「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画亦似仙人也。」珂案: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人面鸟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有翼不足以飞,一名𫛝兜。书曰:『放𫛝兜于崇山。』一名驩兜。为人狠恶,不畏风雨禽兽,犯死乃休耳。」博物志外国亦云:「驩兜国,其民尽似仙人。帝尧司徒驩兜。民常捕海岛中人面鸟。□去南国万六千里。尽似仙人也。」文有讹捝。均当本此为说。

  2 珂案:淮南子坠形篇有讙头国。讙头国或讙朱国当即是丹朱国。邹汉勋读书偶识二云:「驩兜(舜典、孟子)、驩头、驩朱(山海经)、𫛝吺(尚书大传)、丹朱(益稷),五者一也,古字通用。」童书业丹朱与驩兜(浙江图书馆馆刊四卷五期)亦云:「丹朱、驩兜音近:驩兜古文尚书作𫛝吺,𫛝字从鸟,丹声;吺或作{朱口},或作咮,从口,朱声;皆可为丹朱可读为驩兜之证。」盖尧子丹朱不肖,尧以天下让诸舜,三苗之君同情丹朱,而非尧之所为。尧杀三苗之君(见后郭璞注),使「后稷放帝朱于丹水」(海内南经郭璞注引竹书纪年),三苗余众,亦迁居于丹水以就丹朱,是为南蛮(「苗」「蛮」一声之转,「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或又传为「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是其证)。丹朱与南蛮旋举叛旗,尧乃战之于丹水之浦,人因遂谓「尧杀长子」(庄子盗跖),实则丹朱兵败怀惭,乃自以为「有罪」,因「自投南海而死」,尧「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见前郭璞注),其后子孙繁衍,遂为此讙头国或曰讙朱国,实则当是丹朱国。南次二经云:「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即是丹朱神话之异闻。吴任臣云:「陶潜读山海经诗:『鸼鹅见城邑,其国有放士。』或云鸼鹅当为𫛝鴸。」为𫛝鴸正是也。


  厌1火国在其国2南,兽身黑色,生3火出其口中4。一曰在讙朱东。

  1 珂案:厌,音餍,义同餍,饱也,足也。

  2 珂案:王念孙校衍「国」字,是也。

  3 王念孙云:「类聚(艺文类聚)八十引此无『生』字,御览南蛮六(太平御览卷七九0)同,又『兽身』上有『其为人』三字。御览火部二(卷八六九)引无『生』字。」珂案:博物志外国云:「厌光国民,光出口中,形尽似猿猴,黑色。」「厌火」作「厌光」,「火出其口中」作「光出口中」,亦无「生」字,「生」字实衍。

  4 郭璞云:「言能吐火,画似狝猴而黑色也。」珂案:吴任臣云:「本草集解曰:『南方有厌火之民,食火之兽。』注云:『国近黑昆仑,人能食火炭,食火兽名祸斗也。』」则于异人之外又增一异兽矣。明邝露赤雅云:「祸斗,似犬而食犬粪,喷火作殃,不祥甚矣。」冯梦龙情史卷十九「白螺天女」条略谓:吴堪少孤,得一白螺归,螺变为美女,助其炊爨。县宰欲图其妻,先索虾蟆毛及鬼臂二物。后乃索蜗牛,妻牵一兽形如犬者以致之。兽食火而粪火,「宰身及一家,皆为灰烬,遂失吴堪及妻」(按实出唐皇甫氏原化记,见旧小说乙集四,「蜗牛」作「蜗斗」)。此「蜗牛」者,即「祸斗」也。


  三株树1在厌火北,生赤水上2,其为树如柏,叶3皆为珠4。一曰其为树若彗5。

  1 郝懿行云:「初学记二十七卷引此经作『珠』,淮南坠形训及博物志同。」珂案:作「珠」是也;陶潜读山海经诗云:「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字正作「珠」。

  2 郝懿行云:「庄子天地篇云:『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盖本此为说也。」珂案:庄子天地篇云:「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乃一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故淮南子记之,又增攫剟(攫剟原作捷剟,从王念孙说改)。淮南子人闲篇云:「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攫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于是使忽怳而后能得之。」忽怳即象罔也。修务篇亦云:「使未尝鼓瑟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亦云攫掇(攫剟)。可见黄帝失玄珠故事传说汉初已有小异,当非如郝氏所说系本三珠树为说之纯粹寓言也。意者此生赤水上之三珠树,或为黄帝失玄珠神话之别传,为所失玄珠所生树乎?

  3 王念孙云:「御览木部三(卷九五四)作实。」珂案:初学记卷二七引仍作叶。

  4 珂案:海内西经云:「(昆仑)开明北有珠树。」即此之类。

  5 郭璞云:「如彗星状。」郝懿行云:「彗,埽竹也,见说文(三);彗星为欃枪,见尔雅(释天)。」


  三苗国1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2。一曰三毛国3。

  1 郭璞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三苗民。修务篇云:「窜三苗于三危。」高诱注云:「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盖谓」云者,乃臆想之辞,难于凭信。实则三苗即有苗,亦即苗民。大荒北经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即此苗民。苗民实天帝之裔孙。然关于苗民之神话传说,一则以附同蚩尤以抗皇帝(黄帝),故皇帝乃「遏绝苗民」,使「无世在下」(书吕刑);一则以联结丹朱以抗尧,故尧乃「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汉学堂丛书辑六韬),使败入南海而为三苗国:以其颇表现如高尔基所谓之「反抗神的意愿」(苏联的文学),是以在旧时统治阶级文人笔下,颇见诋諆。至于如神异经所描绘:「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腋,音各——珂)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则轻诋尤甚,不足道矣。

  2 珂案:当即相随远徙南海之象也。

  3 毕沅云:「苗、毛音相近。」


  臷国1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2。一曰臷3国在三毛东。

  1 郭璞云:「音秩,亦音替。」郝懿行云:「臷疑当为〈铁,去金〉,见说文(十)。玉篇作〈呈戈〉,云:『〈呈戈〉,国名也,在三苗东。』本此。」

  2 郭璞云:「大荒经云:此国自然有五谷衣服。」珂案:郭注「大荒经」乃大荒南经,云:「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盖是沃民(海外西经、大荒西经)之流亚也。

  3 珂案:此「臷」字当别是一字。经文中凡有「一曰」云者,均校书人就别本所见异文而附著之者,苟国名不异,则仅须书「在╳╳东」或「在╳╳西」而已,无缘复著此同名之国之理。太平御览卷七九0引此经作「一曰盛国」,作「盛国」是也。盖臷国之「臷」本作「〈铁,去金〉」,集韵:「〈铁,去金〉,盛也。」故臷国亦曰「盛国」,亦以其所居之地沃衍丰盛而名国耳。


  贯匈国在其东1,其为人匈有窍2。一曰在臷国东。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穿胸民。高诱注云:「胸前穿孔达背。」艺文类聚卷九十六引括地图云:「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隆(降)之。禹使范氏(博物志作『范成光』——珂)御之以行,经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胸国。」元周致中纂异域志云:「穿胷国,在盛海东,胷有窍,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贯胷抬之。」传说虽复有增饰,然「盛海」必因「盛国」而来,足证前臷国太平御览引作「一曰盛国」不误。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赢(臝)虫录亦云:「穿胷国在盛海东。」

  2 郭璞云:「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贯匈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常致之。』异物志曰:『穿匈之国去其衣则无自然者。』盖似效此贯匈人也。」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1。一曰在穿匈东2。

  1 郭璞云:「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或作『颈』,其为人交颈而行也。」郝懿行云:「广韵引刘欣期交州记云:『交阯之人,出南定县,足骨无节,身有毛,卧者更扶始得起。』引此经及郭注,并与今本同。太平御览七百九十卷引外国图曰:『交胫民长四尺。』淮南墬形训有交股民,高诱注云:『交股民脚相交切。』即此也。」

  2 郝懿行云:「此作『穿匈』者,『穿』『贯』音义同。」


  不死民1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2。一曰在穿匈国东3。

  1 珂案: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举山海经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以为即此,其实非也。远游之所谓「羽人」、「不死」,乃人学道登仙之两阶段。初则不死而为地仙,久乃身生毛羽,遐举而为天仙矣。抱朴子勤求篇云:「是以上士先营长生之事,长生定可任意。若未升玄去世,可且地仙人间。」神仙传亦云:「马鸣生受太阳神丹经三卷归,入山合药服之,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故不死实升玄之初阶,地仙与天仙乃有微别。天仙云者,御览六六二引天仙品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言之最明。而洪兴祖注楚辞,于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句下,迳注云:「羽人,飞仙也。」得其旨矣。论衡无形篇云:「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是仙人生羽翼之说明著于汉世者。证以武梁祠石刻画象,其伏羲与女娲交尾图象中所刻飞行云中之小仙人,确均生有翅翼。殷芸小说云:「汉王瑗遇鬼物,言蔡邕作仙人,飞去飞来,甚快乐也。」(见鲁迅辑古小说钩沉)足征六朝时人犹道此不衰。是知远游之所谓「不死」、「羽人」,实地仙与天仙,非谓殊方之族类也。至此经之所谓羽民国、不死民,则殊方之族类,有其异形与异禀而已,非修炼之谓也。虽然,固亦为众所企羡,几与仙人等观矣。故郭璞注「羽民国」云:「画似仙人」。屈原天问「何所不死」,王逸注引括地象云:「有不死之国」,淮南子时则篇复有不死之野,吕氏春秋求人篇有不死之乡,均以「不死」为说,则殆皆古人心目中之仙乡乐土矣。

  2 王念孙云:「御览人事二十九(卷三八八)引此『寿不死』作『寿考,不死』,后汉书东夷传引作『不死』,御览南蛮六(卷七九0)作『寿考』。」珂案:作「寿考,不死」是也。

  3 郭璞云:「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郝懿行云:「淮南墬形训有不死民,高诱注云:『不死,不食也。』大戴礼易本命篇云:『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高注所本。然则不死之民,盖以不食不饮而得之,郭云食木饮泉,据大荒南经为说也(珂案:大荒南经云:『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博物志说员丘赤泉与郭同(珂案:博物志物产云:『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有赤泉,饮之不老』);陶潜读山海经诗亦同兹说(珂案:陶潜读山海经诗云:『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赤泉给我饮,员邱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盖魏晋闲人祖尚清虚,旧有成语,郭氏述之尔。」


  岐舌国在其东1。一曰在不死民东2。

  1 郭璞云:「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珂案:郭注「舌皆岐」,当作「舌皆反」,说详下郝注中。

  2 郝懿行云:「支舌即岐舌也。尔雅释地云:『枳首蛇』,即岐首蛇;岐一作枝,枝、支古字通也。又支与反字形相近,淮南墬形训有反舌民,高诱注云:『语不可知而自相晓。』又注吕氏春秋功名篇云:『一说南方有反舌国,舌本在前,末倒向喉,故曰反舌。』是支舌古本作反舌也。艺文类聚十七卷引此经作『反舌国,其人反舌。』太平御览三百六十七卷亦引此经同,而云:『一曰交。』案交盖支字之讹也。二书所引经文作反舌,与古本正合。」珂案:郝说是也,古本经文全文当作「反舌国在其东,其为人反舌。一曰支舌国在不死民东」。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1。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1 郭璞云:「虚,山下基也。」毕沅云:「此东海方丈山也。尔雅(释地)云:『三成为昆仑丘。』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东南方,当即方丈山也。水经注(河水)云:『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又案旧本虚作墟,非。」珂案:昆仑旧本亦作昆仑,盖从俗书也。

  羿1与凿齿2战于寿华3之野,羿射杀之4。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5。一曰戈6。

  1 珂案:羿,古天神名,即海内经所记「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之羿,非夏代有穷后羿。字又作〈{刋弓},刂改干〉,说文十二云:「〈{刋弓},刂改干〉,帝喾射官,夏少康灭之。」帝喾名夋,即神话之帝俊历史化而为人王者,因而天神羿遂亦历史化而为帝喾射官矣。至于「夏少康灭之」之说,则与有穷后羿事迹混淆,非也。

  2 郭璞云:「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珂案:大荒南经云:「有人曰凿齿,羿杀之。」淮南子墬形篇有凿齿民,高诱注:「吐一齿出口下,长三尺也。」郭盖本此为说。而高诱注本经篇则云:「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则又略异前注。

  3 珂案:寿华,淮南子本经篇作畴华,高诱注:「南方泽名。」

  4 珂案:淮南子本经篇云:「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里。」此其锄害之一事也。

  5 王念孙云:「御览兵八十八(卷三五七)作持戟盾。」

  6 郭璞云:「未详。」何焯云:「以文义求之,乃『一曰持戈』耳。」珂案:「戈」上正当有「持」字。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1。

  1 珂案:经文「一身三首」下,其他各本尚有「一曰在凿齿东」数字,郝懿行笺疏本脱去之,应据补。海内西经云:「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即此之类。淮南子墬形篇有三头民。郭璞图赞云:「虽云一气,呼吸异道;观则俱见,食则皆饱;物形自周,造化非巧。」是善能摹状形容者。

  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1。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2。

  1 郭璞云:「其人长三尺,穴居,能为机巧,有五谷也。」珂案:吴任臣本郭注谷下有食字。

  2 郭璞云:「外传云:『焦侥民长三尺,短之至也。』诗含神雾曰:『从中州以东西四十万里,得焦侥国人,长尺五寸也。』」珂案:郭注引诗含神雾「从中州以东西」,藏经本无西字,列子汤问篇夏革所说与郭引诗含神雾同,亦无西字,盖衍文。「周饶」、「焦侥」,并「侏儒」之声转。侏儒,短小人;周饶国、焦侥国,即所谓小人国也。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又云:「有小人,名曰菌人。」大荒东经亦云:「有小人国,名靖人。」疑「菌人」、「靖人」亦均「侏儒」之音转。郭璞图赞云:「僬侥极么,诤人又小,四体取足,眉目才了。」可谓善于形容。国语鲁语云:「焦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焦侥之见于史籍者始此,即郭注引「外传」者。而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小人国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卫助之,即焦侥国,其人穴居也。」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国图云:「焦侥国人长尺六寸,迎风则偃,背风则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曰,焦侥长三尺,其国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万里。」说均略同郭注,而内容复有增饰。盖人体大小,自古恒为士庶兴会所寄,扩而张之,想象生焉。故庄周寓言,乃有蛮触蜗角之争;六朝野乘,亦极诙诡滑稽之写。神异经西荒经云:「西海之外有鹄国焉,男女皆长七寸,为人自然有礼,好经纶拜跪,其人皆寿三百岁。其行如飞,日行千里,百物不敢犯之,惟畏海鹄,遇辄吞之,亦寿三百岁。此人在鹄腹中不死,而鹄一举千里。」有注云:「华曰:陈章与齐桓公论小儿也。」华者,张华;此注或亦出于依托。然检御览卷三百七十八,亦竟引有博物志逸文一则,云:「齐桓公猎,得一鸣鹄,宰之,嗉中得一人,长三寸三分,著白圭之袍,带剑持车(按渊鉴类函人部十五引作「刀」,作「刀」是也),骂詈瞋目。后又得一折齿,方圆三尺。问群臣曰:『天下有此及小儿否?』陈章答曰:『昔秦胡充(渊鉴类函引作「克」)一举渡海,与齐鲁交战,折伤版齿;昔李子敖于鸣鹄嗉中游,长三寸三分。』」则当时传说固亦相互煦濡矣。神异经西北荒经复云:「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分,其君朱衣玄冠,乘辂车马,引为威仪。居人遇其乘车,抓而食之,其味辛,终年不为物所咋,并识万物名字。又杀腹中三虫,三虫死,便可食仙药也(按太平广记四二八引博物志逸文亦有之,文亦悉同)。」则此小人者,并可以为药物而服食矣。抱朴子仙药篇云:「行山中见小人乘车马,长七八寸,捉取服之,即仙矣。」亦斯之类也。或使之由动而植。述异记上云:「大食王国,在西海中。有一方石,石上多树干,赤叶青枝。上总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足,头著树枝。使摘一枝,小儿便死。」此即西游记五庄观人参果(第二十四、二十五回)之所本,亦仙药也。至于汉武故事云:「东郡送短人,长七寸,名曰巨灵。」洞冥记云:「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戏笑言语。」吴任臣广注云:「广延国人长二尺。张仲师长尺二寸。」如斯之类,要难悉举矣。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1。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2。

  1 郭璞云:「旧说云:其人手下垂至地。魏黄初中,玄菟太守王颀讨高句丽王宫,穷追之,过沃沮国,其东界临大海,近日之所出,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否?云:尝在海中得一布褐(宋本、藏经本作褶——珂),身如中人,衣两袖长三丈,即此长臂人衣也。」珂案:郭注此说,本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博物志同,惟三丈作二丈也。淮南子墬形篇有修臂民,高诱注云:「一国民皆长臂,臂长于身,南方之国也。」是郭注「下垂至地」所本。穆天子传卷二云:「天子乃封长肱于黑水之西河。」郭注云:「即长臂人也,见山海经。」是传说中西方亦有此异形人也。图赞云:「双肱三尺,体如中人;彼曷为者?长臂之民;修脚是负,捕鱼海滨。」又有想象中之奇景呈于目前矣。然三尺当作三丈,始副「长臂」之「长」,字盖讹也。大荒南经云:「有人名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即此,说详该节注。

  2 毕沅云:「云两手各操一鱼,云捕鱼海中,皆其图象也。」


  狄山1,帝尧葬于阳2,帝喾葬于阴3。爰有熊、罴、文虎4、蜼5、豹、离朱6、视肉7。吁咽8、文王皆葬其所9。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丘鸟〉久10、视肉、虖交11。其12范林方三百里13。

  1 毕沅云:「墨子(节葬篇下)云:『尧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则此云狄山者,狄中之山也。」

  2 郭璞云:「吕氏春秋(安死篇)曰:『尧葬谷林。』今阳城县西,东阿县城次乡中,赭阳县湘亭南,皆有尧冢。」珂案:郭注「阳城」当作「城阳」,城阳,旧县名,本作成阳,故城在今山东省濮县东南。吕氏春秋安死篇高诱注云:「传曰:尧葬成阳,此云谷林,成阳山下有谷林也。」

  3 郭璞云:「喾,尧父,号高辛,今冢在顿丘县城南台阴野中也。音酷。」珂案:大戴礼帝系篇云:「黄帝产玄嚣,玄嚣产𫊸极,𫊸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也。」皇览冢墓记云:「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即郭注所本。

  4 郭璞云:「雕虎也。尸子曰:『中黄伯:「余左执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也。』」珂案:郭注引尸子「中黄伯」下脱「曰」字,文选思玄赋旧注引有,御览卷八九一同。

  5 郭璞云:「蜼,狝猴类。」

  6 郭璞云:「木名也,见庄子。今图作赤鸟。」郝懿行云:「郭云木名者,盖据(文选)子虚赋『檗离朱杨』为说也,然郭于彼注既以朱杨为赤茎柳,则此注非也。又云见庄子者,天地篇有其文,然彼以离朱为人名,则此亦非矣。又云今图作赤鸟者,赤鸟疑南方神鸟焦明之属也。然大荒南经离朱又作离俞。」珂案:离朱在熊、罴、文虎、蜼、豹之间,自应是动物名,郭云木名,误也。此动物维何?窃以为即日中踆乌(三足乌)。文选张衡思玄赋:「前长离使拂羽兮。」注:「长离,朱鸟也。」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传:「鸟,南方朱鸟七宿。」离为火,为日,故神话中此原属于日后又象征化为南方星宿之朱鸟,或又称为离朱。山海经所记古帝王墓所所有奇禽异物中,多有所谓离朱者。郭注云今图作赤鸟者,盖是离朱之古图象也。是乃日中神禽即所谓踆乌、阳乌或金乌者。而世传古之明目人,又或冒以离朱之名,喻其如日之明丽中天、无所不察也。日乌足三,足讹为头,故又或传有三头离珠(朱),于服常树上,递卧递起,以伺琅玕也(见海内西经「服常树」节注)。神话演变错综无定,大都如此。

  7 郭璞云:「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四十五卷引此注作『食之尽』,今本『无』字衍也。初学记(卷二十六)引神异经云:『西北荒有遗酒追复脯焉,其味如{鹿章},食一片复一片。』疑即此也。博物志(异兽)云:『越巂国有牛,稍割取肉,牛不死,经日肉生如故。』又神异经云:『南方有兽,名无损之兽。人割取其肉不病,肉复自复。』已上所说二物,义与郭近而形状则异。」珂案: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云:「大月氏及西胡,有牛名曰日反,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复,创即愈也。汉人入此国,见牛不知,以为珍异。」蜀典卷九「稍割牛」条引凉州异物志云:「月支有羊,尾重十斤,割之供食,寻生如故。」均郭说视肉类也。图赞云:「聚肉有眼,而无肠胃;与彼马勃,颇相髣髴;奇在不尽,食人薄味。」

  8 郭璞云:「所未详也。」珂案:吁咽与文王并列,疑当是人名。盖吁咽如属之视肉、离朱以上种种奇禽异物中,则下文「皆葬其所」之「皆」字无著落,因疑是人名。此人维何?大荒南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郭璞注:「即狄山也。」则所谓「吁咽」者,或当是舜之析音,吁咽(因)相切,其音近舜,当即岳山所葬之帝舜也。

  9 郭璞云:「今文王墓在长安鄗聚社中。按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海经往往复见之者,盖以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恩洽鸟兽,至于殂亡,四海若丧考妣,无思不哀。故绝域殊俗之人,闻天子崩,各自立坐而祭醊哭泣,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亦犹汉氏诸远郡国皆有天子庙,此其遗象也。」

  10郭璞云:「〈丘鸟〉久,鸲鹠之属。」郝懿行云:「〈丘鸟〉当为鸱。说文(四)云:『〈丘鸟〉旧,旧留也;旧或作鸺。』是经文〈丘鸟〉久即鸱旧,注文雊鹠即鸺鹠也,皆声近假借字。」

  11郭璞云:「所未详也。」郝懿行云:「即吁咽也,吁、虖声相近。」珂案:咽、交则声相远,仍所未详也。

  12王念孙云:「其盖有字之讹。海内西经(珂案:当为海内北经)云:『昆仑西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13郭璞云:「言林木泛滥布衍也。」郝懿行云:「范林,海内南经作泛林,范、泛通。」珂案:海内北经亦作「泛林」。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1。

  1 郭璞云:「火神也。」珂案:吕氏春秋孟夏篇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篇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则祝融者,南方天帝炎帝之佐也。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𫍚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是祝融乃炎帝之裔。然大荒西经乃云:「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而颛顼者,黄帝之曾孙(海内经),是祝融又黄帝之裔,说复不同。唯黄炎古传本属同族(绎史卷五引新书:「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故传为炎帝苗裔之祝融,复可归于黄帝。关于祝融之神话,见于海内经者,有「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见于墨子非攻下者,有「(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见于尚书大传及太公金匮等书者,有祝融等七神雪天远来,助周灭殷事;见于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者,有共工与祝融战,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事,等等。祝融在古神话传说中,位亦显矣。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