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  山海经第十五  大荒南经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1,有兽,左右有首2,名曰〈足术〉踢3。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4。

  1 郭璞云:「赤水出昆仑山,流沙出钟山也。」珂案:郭注「赤水出昆仑山,流沙出钟山」,俱见海内西经。

  2 郝懿行云:「并封前后有首,此左右有首,所以不同并封,见海外西经。然大荒西经之屏蓬即并逢也,亦云左右有首。」珂案:此「左右有首」之〈足术〉踢,亦并封之类也,盖兽牝牡相合之象,说已见海外西经「并封」节注。

  3 郭璞云:「出〈犭炎〉名国;黜惕两音。」郝懿行云:「〈犭炎〉名国未详所在,疑本在经内,今逸也。」毕沅云:「吕氏春秋本味篇云:『伊尹曰:「肉之美者,述荡之掔。」』高诱注曰:『兽名,形则未闻。』案即是此也。又案〈足术〉踢当为述荡之误,篆文辵、足相似,故乱之。」珂案:果如毕说,或述荡是〈足术〉踢之讹,亦未可知。

  4 郭璞云:「言体合为一也。公羊传所云:双双而俱至者,盖谓此也。」郝懿行云:「郭引宣五年传文也。杨士勋疏引旧说云:『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是以双双为鸟名,与郭异也。」珂案:双双之兽(或鸟),亦并封之类也。然双双而谓「三青兽相并」则所未详。大荒东经所谓「三青马」、「三青鸟」、「三骓」,疑亦双双之类也。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1。赤水之东,有2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3。爰有文贝4、离俞5、〈丘鸟〉久6、鹰、贾7、委维8、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1 郭璞云:「流极于此山也。」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即此。

  2 郝懿行云:「艺文类聚八十四卷及太平御览五百五十五卷并引此经无有字。」

  3 郭璞云:「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基在今九疑之中。」郝懿行云:「海内南经既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此又云『舜与叔均之所葬』,将朱、均二人皆于此焉堋邪?又郭云叔均,商均;盖以为舜之子也。然舜子名义钧,封于商,见竹书纪年(今本——珂),不名叔均。而大荒西经有叔均,为稷弟台玺之子,海内经又有叔均,为稷之孙,准斯以言,此经叔均,盖未审为何人也。郭云:『基在今九疑之中。』基当为墓字之讹。御览五百五十五卷引此注作『墓今在九疑山中』也。」珂案:郭注「基在今九疑之中」,王念孙亦校基作墓。又云:「西经(大荒西经)云:『稷之弟台玺生叔均。』是叔均非商均也。海内经云:『稷之孙曰叔均。』」是王、郝俱不以郭注叔均即商均为然。然此叔均,实是商均,叔、商一声之转。能与舜同葬,非舜子商均不足当之。舜与商均同葬苍梧,并无碍于海内南经所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之不同传说之流播。郝云「将朱、均二人皆于此焉堋」,未免失之拘矣。至叔均又谓是稷弟台玺之子或谓是稷之孙者,尤见神话传说之错综纷歧无定,是书非出自一手,盖各记其所传闻,不足异也。

  4 郭璞云:「即紫贝也。」珂案:尔雅释鱼郭璞注云:「今之紫贝,以紫为质,黑为文点。」即此。

  5 郭璞云:「即离朱。」珂案:离朱已见海外南经「狄山」节。

  6 郭璞云:「即鸺鹠也。」珂案:经文〈丘鸟〉久已见海外南经「狄山」节。

  7 郭璞云:「贾亦鹰属。」郝懿行云:「水经〈氵累〉水注引庄子曰:『雅,贾。』马融亦曰:『贾,乌。』(亦〈氵累〉水注引——珂)皆乌类,非郭义也。」

  8 郭璞云:「即委蛇也。」珂案:海内经云:「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郭于「延维」下注云「委蛇」,是延维亦即此委维也。有关委维即委蛇之神话,详海内经「苗民神延维」节注。


  有荣山,荣水1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2。

  1 珂案:经文荣山、荣水,吴任臣广注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作荥山、荥水。

  2 郭璞云:「今南山〈虫丹〉蛇吞鹿,亦此类。」郝懿行云:「南山当为南方,字之讹也。南方〈虫丹〉蛇吞鹿,已见海内南经(「巴蛇食象」节——珂)注。」珂案:郭注「南山」,王念孙校亦作「南方」,宋本正作「南方」。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1。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2。

  1 郭璞云:「天帝神仙药在此也。」珂案:此经下文云:「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说文一云:「灵,巫也,以玉事神。」是灵、巫古本一字。又巫山有朝云暮雨神话传说。疑云雨山与灵山均即巫山之异名(各详该节注)。而二地均有神药,此巫山「帝药,八斋」之说所由起也。郭注「神仙药」者,当即是神仙不死药也。

  2 郭璞云:「言主之也。」珂案:或谓黄鸟司察此「食麈」之贪婪玄蛇,防其窃食天帝神药也。古黄、皇通用无别,黄鸟即皇鸟,盖凤皇属之鸟也。周书王会篇云:「方扬以皇鸟。」尔雅释鸟云:「皇,黄鸟。」即此是也。北次二经泰头之山有黄鸟,则是别一种鸟,非此。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1,荣水穷焉2。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3,姚姓,黍食,使四鸟4。有渊四5方,四隅皆达6,北属黑水,南属大荒7,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8,舜之所浴也9。

  1 郝懿行云:「吕氏春秋谕大篇云:『地大则有常祥、不庭、不周。』高诱注以『不周』为山,则『不庭』亦山名矣,即此。」

  2 珂案:荣水出荣山,流极于此也。

  3 郭璞云:「盖后裔所出也。」珂案:海外西经有三身国,海内经言帝俊生三身,即此。

  4 郭璞云:「姚,舜姓也。」珂案:说文十二云:「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则此经妻娥皇而生三身之帝俊,其为舜也明矣。

  5 珂案:御览卷三九五引此经四作正。

  6 郭璞云:「言渊四角皆旁通也。」珂案:经文「四隅皆达」御览卷三九五引达作通。

  7 郭璞云:「属犹连也。」

  8 郭璞云:「音骢马之骢。」珂案:经文「从渊」,宋本作「〈犭从〉渊」,御览卷三九五引作「纵渊」,引郭注「音骢马之骢」作「音乌悬反」;疑注文本当作「从(或〈犭从〉、纵),音骢马之骢;渊,音乌悬反」:各脱其半也。

  9 郭璞云:「言舜尝在此澡浴也。」珂案:御览卷三九五引郭注作「言常在中澡洗」,经于帝俊生三身下又云「舜之所浴」,帝俊之即舜益已明矣。


  又有成山,甘水穷焉1。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2。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3。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4。

  1 郭璞云:「甘水出甘山,极此中也。」珂案:甘水已见大荒东经。

  2 郭璞云:「言此国人颛顼之裔子也。」

  3 珂案:羽民国已见海外南经。

  4 郭璞云:「即卵生也。」郝懿行云:「郭注羽民国云『卵生』,是羽民即卵生也。此又有卵民国,民皆卵生,盖别一国。郭云即卵生也,似有成文,疑此国本在经中,今逸。」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1。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2。有恝恝之山3。又有蒲山,澧4水出焉。又有隗山5,其西有丹6,其东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7。有尾山。有翠山8。

  1 郭璞云:「黑水出昆仑山。」珂案:黑水出昆仑西北隅,已见海内西经。

  2 郭璞云:「即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者也。」珂案:登葆山见海外西经「巫咸国」节。

  3 郭璞云:「音如券契之契。」

  4 郭璞云:「音礼。」

  5 郭璞云:「音如隗嚣之隗。」珂案:宋本作「音槐嚣」,今本是也。

  6 郝懿行云:「经内丹类非一,此但名之曰丹,疑即丹雘之省文也。」

  7 郭璞云:「音票。」珂案:吴宽抄本经文作溧,注作栗。宋本经文作漂,注作栗。毛扆云:「经漂音栗,二者必有一误,当从吴宽抄本。」何焯校同。从吴宽抄本是也。此经漂音票,与吴宽本异。

  8 郭璞云:「言此山有翠鸟也。」郝懿行云:「翠亦尾也。(礼记)内则云:『舒雁翠,舒凫翠。』」珂案:郭、郝二氏之说,恐均与山名无关。


  有盈民之国,于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叶1。

  1 郝懿行云:「吕氏春秋本味篇高诱注云:『赤木玄木,其叶皆可食,食之而仙也。』又穆天子传(卷四)云:『有模堇,其叶是食明后。』亦此类。」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1。

  1 郭璞云:「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珂案:不死之国,即不死民,见海外南经;不死树在昆仑山上,见海内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1。

  1 郭璞云:「音如风痓之痓。未详。」郝懿行云:「集韵云:『痓,充至切,音厕,风病也。』是痓即风痓之痓。郭氏又音如之,疑有讹字。」珂案:郭注「未详」,盖义未详也。此疑当是巫师诅咒语渗入文中者,大荒西经「江山之南栖为吉」亦同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亦略可见矣。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1。

  1 郭璞云:「神名耳。」珂案:郭注「神名耳」宋本、吴任臣本作「一神名耳」,是也;毛扆、孙星衍校均增「一」字。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1,处南极以出入风2。

  1 郭璞云:「亦有二名。」珂案:郭注「二名」宋本、毛扆本作「三名」,字之讹也。经文「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揆以大荒东经「(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文例,疑当作「有神名曰因乎,南方曰因,来风曰民」,上因字与下二乎字俱衍文,夸风则来风之讹也。

  2 郝懿行云:「大荒东经有神名曰折丹,处东极以出入风,此神处南极以出入风,二神处巽位以调八风之气也。」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1,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2。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3。

  1 郝懿行云:「文十八年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貍;貍、厘声同,疑是也。是此帝俊又为帝喾矣。」珂案:帝俊本即帝喾。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云:「帝喾自言其名曰夋。」即为最直接而有力之证据。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大戴礼帝系篇则云:「帝喾上妃姜嫄氏产后稷。」大荒西经有「帝俊妻常羲」,世本王侯大夫谱亦有「帝喾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常仪即常羲也。此经帝俊生季厘同于帝喾才子八人之季貍,特相同点之一也。

  2 郭璞云:「音昏。」

  3 郭璞云:「水状似土坛,因名舜坛也。」珂案:郭注「俊坛」作「舜坛」,是郭复以帝俊即舜矣。


  有臷民之国1。帝舜生无淫,降臷处2,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3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4;不稼不穑,食也5。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6。

  1 郭璞云:「为人黄色。」珂案:臷国已见海外南经。

  2 珂案:经文「降臷处」上,当尚有「无淫」二字。

  3 珂案:宋本、毛扆本作盼。

  4 郭璞云:「言自然有布帛也。」

  5 郭璞云:「言五谷自生也;种之为稼,收之为穑。」

  6 珂案:臷民国盖即大荒西经沃民国之类也,言其饶沃,故曰不绩不经,不稼不穑:盖神之裔,得天独厚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1。

  1 郝懿行云:「大荒北经云:『不句之山,海水入焉。』盖海水所泻处,必有归虚尾闾为之孔穴,地脉潜通,故曰入也。下又有天台高山,为海水所入。大荒北经亦有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皆海之所泻也。」珂案:海水入山,盖古人臆想,近神话矣。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1。

  1 郭璞云:「射杀之也。」珂案:羿杀凿齿,已见海外南经。

  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1,桑姓,食黍2,射蜮是食3。有人方扜弓射黄蛇4,名曰蜮人。

  1 郭璞云:「音惑。」

  2 王念孙云:「御览南蛮六(卷七九0)作食桑。」

  3 郭璞云:「蜮,短狐也;似鳖,含沙射人,中之则病死。此山出之,亦以名云。」珂案:诗何人斯云:「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楚辞大招亦云:「魂乎无南,蜮伤躬只。」蜮之为害,可以见矣。说文十三云:「蜮,短狐也,似鳖,三足,以气射害人。」短狐,汉书作短弧。五行志云:「蜮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处,甚者至死,南方谓之短弧。」颜师古注云:「即射工也,亦呼水弩。」博物志异虫云:「江南山谿中,水射工虫,甲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余说蜮者大同小异,多难悉记,实可畏也。惟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蜮长三四寸,蟾蜍、鸑鷟、鸳鸯悉食之。」幸亦见制于物矣。而此经蜮民,乃「射蜮是食」,则亦除害之异人也。

  4 郭璞云:「扜,挽也,音纡。」郝懿行云:「扜亦音乌,扜训挽者,吕氏春秋壅塞篇云:『扜弓而射之。』高诱注云:『扜,引也。』义同郭。玉篇云:『扜,持也。』」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1,是为枫木2。

  1 郭璞云:「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郝懿行云:「郭注摘弃之摘当为擿,字之讹也。」

  2 郭璞云:「即今枫香树。」

  珂案:关于蚩尤被杀神话,已见大荒东经「应龙」节注:盖传说非一,此其一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于记蚩尤被杀之后,复说云:「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其说当有所本。罗苹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状率为兽形,傅以肉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大荒北经)引博古图略同此说。)揆其所说,殆饕餮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而蚩尤姜姓,亦炎帝之苗裔,故说蚩尤即是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乃大有可能也。吕氏春秋先识篇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然殷周鼎彝所著饕餮图形,实非「无身」也,其全部之身已图案化而为首矣,细视之则尾足俱在,其背且傅有肉翅,正路史注所说蚩尤形像也。吕览所云,殊未省察,不足信也。然谓是「饕餮」则无可疑。北次二经云:「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云:「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也。」图赞大体与注相同,惟于「食人未尽」下作「还自龈割」,则尤形象生动而达意。郭注狍鸮即饕餮,当有古说凭依,非臆说也。而狍鸮为物,固「羊身、虎齿、人爪」,非如吕览所说「有首无身」者。郭注多取吕览之说,独弃「有首无身」一语,更证以今殷周鼎彝饕餮图形,以知吕览此说盖妄也。大戴礼用兵篇云:「蚩尤,庶人之贪者也。」与狍鸮、饕餮之贪惏,义固相应,故古以蚩尤比于狍鸮、饕餮之兽而著于鼎彝,非无因也。神异经西南荒经云:「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此经作『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于义为长)。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言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是又后世本诸左氏春秋而于饕餮加以神话化之状写者也。果蚩尤即饕餮之说可以成立,则前代统治者于蚩尤之嫉恶诋毁,亦已甚矣。而民间相传,则颇见同情之意。皇览冢墓记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七月祀之。」述异记亦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云:「(黄帝)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服。」类乎此者,尚可胪举。此经蚩尤弃其桎梏,化为枫木,特其一端耳。


  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1。

  1 郭璞云:「音如柤梨之柤。」珂案:经文「祖状之尸」,宋本、毛扆本均作「柤状之尸」,与郭注「音如柤梨之柤」字同,盖讹也。

  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1,几姓,嘉谷是食。

  1 郭璞云:「皆长三尺。」珂案:焦侥国已见海外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木改歹〉涂之山1,青水穷焉2。有云雨之山3,有木名曰栾4。禹攻云雨5,有赤石焉生栾6,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7。

  1 郭璞云:「音朽。」郝懿行云:「玉篇云『死或作朽。』是〈朽,木改歹〉、朽古字同,〈朽,木改歹〉、丑声相近,〈朽,木改歹〉涂即丑涂也。已见西次三经昆仑之丘。」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郭璞注:「丑涂,亦山名也。」

  2 郭璞云:「青水出昆仑。」郝懿行云:「青、清声同,西次三经云:『昆仑,洋水出焉。』郭云『洋或作清』,即此也。」

  3 珂案:〈朽,木改歹〉涂(丑涂)山在昆仑西南,云雨山复在〈朽,木改歹〉涂山附近,以地望衡之,当即此经前文所记之巫山,亦大荒西经所记之灵山也(说已见前)。

  4 珂案:经文「有木名曰栾」下,宋本、毛扆本均有郭注「音鸾」二字,今本脱去之也。

  5 郭璞云:「攻谓槎伐其林木。」

  6 郭璞云:「言山有精灵,复变生此木于赤石之上。」郝懿行云:「初学记三十卷引拾遗记云:『黑鲲鱼千尺,如鲸,常飞往南海。或死,骨肉皆消,唯胆如石上仙栾也。』义正与此合。」

  7 郭璞云:「言树花实皆为神药。」珂案:栾实如建木实,见海内南经,郭注本此经为说。

  禹攻云雨神话,当即禹巫山治水之神话也。经文「赤石生栾」,郭注以为「精灵变生」,或旧有成说,惜其详已不可得而闻矣。巫山旧有高唐神女神话(见宋玉高唐赋序),谓神女瑶姬入楚怀王梦,自云是「巫山之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因荐枕席。疑此巫山之或称「云雨山」也。而唐末杜光庭镛城集仙录乃谓禹理水驻巫山下,遇大风振崖,功不能兴,得云华夫人即瑶姬之助,始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此虽后起之说,然知民间古固亦有禹巫山治水之神话也。其原始状态维何?则曰:此经之「禹攻云雨」是矣。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1,食黍。有鼬姓之国2。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3。

  1 吴任臣云:「世本云:『颛顼生偁,偁字伯服。』」珂案:疑经文当作「有国曰伯服,颛顼生伯服」,脱「伯服」二字。

  2 郭璞云:「音如橘柚之柚。」

  3 郭璞云:「昆吾,古王者号。音义曰:『昆吾,山名,谿水内出善金。』二文有异,莫知所辨测。」郝懿行云:「昆吾,古诸侯名,见竹书。又大戴礼帝系篇云:『陆终氏产六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也。郭又引音义以为山名者,中次二经云昆吾之山是也。所引音义未审何人书名,盖此经家旧说也。」珂案:郝说「昆吾,古诸侯名,见竹书」者,今本竹书纪年夏仲康六年「锡昆吾作伯」是也,然是书伪撰,不足信。又引大戴礼帝系篇云者,盖出于世本;世本(张澍稡集补注本)帝系篇云:「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𫝬,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大戴礼文字小有异同,然当以世本为准。据此则昆吾亦古神性之英雄也。


  有人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1,食鱼,使四鸟。

  1 郭璞云:「或曰即奇肱人,疑非。」珂案:郭说「即奇肱人」,又云「疑非」者,海外西经「奇肱之国」郭注云:「肱或作弘」,肱、弘声同,古字通用,似此张弘即奇肱矣。然「张」非「奇」也,故郭又云「疑非」也。案此「张弘」实即海外南经所记之「长臂国」也。穆天子传卷二云:「天子乃封长肱于黑水之西河。」郭注云:「即长臂人也,见山海经。」张、长形音俱近,是张弘即长肱亦即长臂矣。况此张弘「在海上捕鱼」,复与长臂国人「捕鱼水中」职业相同,二国所处又俱南方,则此张弘之国之为海外南经长臂国,断无可疑也。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1。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2。维宜芑苣,穋杨是食3。有驩头之国。

  1 珂案:此「捕鱼于海」之「鸟喙、有翼」之人,即下文所说驩头也。

  2 郭璞云:「翅不可以飞,倚杖之用行而已。」珂案:郭注「用行」,吴任臣本作「周行」。驩头国已见海外南经,作「讙头国」,即丹朱国也,详海外南经「讙头国」节注。此又云鲧妻士敬、士敬子炎融生驩头者,盖传闻不同而异辞也。

  3 郭璞云:「管子说地所宜云:『其种穋、〈禾己〉、黑黍。』皆禾类也。苣,黑黍;今字作禾旁。起、秬、芑三音。」郝懿行云:「经盖言驩头食海中鱼,又食芑苣穋杨之类也。穋亦禾名,今未详。说文(七)云:『稑,疾孰也。』或作穋,音义与此同。又案郭引管子地员篇文,其穋〈禾己〉之字,今误作樛杞也。」珂案:管子地员篇云:「其种大秬、细秬,黑茎青秀;……其种大樛杞、细樛杞,黑茎黑秀。」是郭注「穋、〈禾己〉、黑黍」当作「穋、〈禾己〉,黑秀」。王念孙校此黑黍正作黑秀。楚辞天问叙鲧之神话云:「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营?」郭沫若先生译此数语云:「道路阻绝,被流东裔,鲧何以又越过了岑岩?巫师何能使他复活,死后又化为黄熊作怪?要大家播种黑小米,把萑苻杂草都铲除开?何以却要把他流窜,把鲧恨得这样厉害?」(屈原赋今译)除首二句略有可商之外(详海外西经「穷山」节注),余均甚得原诗旨意。疑天问「咸播秬黍,莆萑是营」二语与此经「维宜芑苣,穋杨是食」二语于神话上有相当联系:或鲧于水厄未解、死后化熊、求活于诸巫之际,「要大家播种黑小米」以救荒者,并包括其行将远窜南海之裔孙讙头在内也。此「人面、鸟喙、有翼」之讙头国人之「维宜芑苣,穋杨是食」也。以书阙有间,其详不可得知矣。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1。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2、延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赤枝,青华,玄实3。有申山者。

  1 郭璞云:「即狄山也。」珂案:狄山已见海外南经。

  2 珂案:宋本、毛扆本、项絪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鹰下俱有贾字,此脱。

  3 珂案:大荒西经云:「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即此。唯青叶当作青华,盖字形之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1,海水入焉2。

  1 王念孙云:「御览地部十五(卷五0)引无高山二字,地部廿五(卷六0)同。类聚水部上(卷八)同。」珂案:无高山二字是也,此疑郭注误入经文者。

  2 珂案:经文「海水入焉」疑当作「海水南入焉」,南字误脱于下文「东南海之外」句中。经记海水入山之山凡五:一即此经前文之融天山,云「海水南入焉」;二即此;三即大荒北经之先槛大逢山,云「海北注焉」;四即同经之北极天柜山,云「海水北注焉」;五即同经之不句山,今本云「海水入焉」,然藏经本水下有北字,是仍当作「海水北入焉」。诸山记海水所入,俱有表示方位之南北字样,知此当亦不能例外。南字误脱于下文句中,盖无可疑也。


  东南海之外1,甘水之闲2,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3,方日浴4于甘渊5。羲和者,帝俊之妻6,生十日7。

  1 珂案:北堂书钞卷一四九、御览卷三引此经并无南字,无南字是也。南字当是由上文「海水南入焉」句误脱于此者,已详上节注中。此节疑亦当在大荒东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之后,甘渊盖即汤谷也,其地本当在东方,说详大荒东经首节注。

  2 郝懿行云:「初学记一卷及太平御览三卷引此经作甘泉之闲,后汉书王符传注引此经仍作甘水之闲。」

  3 王念孙云:「(后汉书)王符传无名字,初学(卷一)同,书钞天部一(卷一四九)作名,类聚天部上(卷一)作名曰。」

  4 珂案:日浴,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并作浴日,诸书所引亦均作浴日,作浴日是也。大荒西经云:「有女子方浴月。」可证。

  5 郭璞云:「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故尧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郝懿行云:「艺文类聚(卷一)、初学记(卷一)及李贤注后汉书王符传引此经并作『浴日于甘泉』,疑避唐(李渊——珂)讳改渊为泉耳。初学记及御览(卷三)引经『浴日于甘泉』在『是生十日』句之下,与今本异。又引郭注云:『羲和能生日也,故曰为羲和之子』云云,亦与今本异。」珂案:郭注二旸谷宋本均作汤谷。

  6 吴任臣云:「羲和,常羲有陬氏。」郝懿行云:「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喾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大荒西经又有帝俊妻常羲,疑与常仪及此经羲和通为一人耳。」珂案:吴、郝说羲和即常羲俱非也。考帝俊三妻,一羲和,即此经生十日者;一常羲,即大荒西经生十二月者;一娥皇,即此经前文生三身之国者:各俱有不同裔子,则生日之羲和当非生月之常羲可知矣。至于郝说帝俊妻常羲与帝喾次妃娵訾氏女常仪为一人则是也,已见前「季厘之国」节注。

  7 郭璞云:「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数十也。」王念孙云:「王符传注(经文)生上有是字,御览天部三(卷三)同,书钞天部一(卷一四九)同,类聚天部上(卷一)同,初学(卷一)同。」郝懿行云:「郭注生十日下,疑脱日字(当作「生十日,日数十也」,王念孙校同——珂)。羲和十子,它书未见,艺文类聚五卷引尸子曰:『造历数者羲和子也。』然其名竟无考。」

  珂案:郭注「羲和生十日」,多以人事现象释神话,于义无当,其云「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尤迂,盖于神话缺少理解也。羲和生十日者,天上之日十也;犹常羲生月十二,天上之月十二也。古神话盖以天、地、日、月、星辰均神所创造,故言生日生月,非「生子以日名名之」也。至于日之数十而月之数十二者,洪古灾变之际,人民想象中之夸张也。今留一日一月者,有神性英雄射落之也。苗族、彝族均有射日射月神话,即其证。今神话中唯有羿射九日神话而无射月神话者,盖已散亡也。推想古传,既有淮南子所记羿妻常娥窃药奔月神话,则其余十一月,或亦由羿射落之,未可知也。羿射九日,神话中又有「落为沃焦」之说(见庄子秋水篇成玄瑛疏引山海经,今本无),则益见此一英雄神力之伟大也。沃焦者,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注引庄子司马彪注云:「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之,莫不燋尽,故名沃燋焉。」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亦云:「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焦焉,水灌之而不已。沃焦者,山名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而不盈也。」盖归墟之类,此羿射九日神话之余音也。羲和在山海经为日母,在淮南子又一变而为日御。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云:「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之上,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朝明;临于曾泉,是谓早食;次于桑野,是谓晏食;臻于衡阳,是谓禺中;对于昆吾,是谓正中;靡于鸟次,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是谓晡食;回于女纪,是谓大迁;经于泉隅,是谓高舂;顿于连石,是谓下舂;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薄于虞泉,是谓黄昏;沦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崦嵫,经于细柳,入虞泉之地,曙于蒙谷之浦,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今淮南子天文篇文小有异同,其最大差异为初学记引「爰止羲和,爰息六螭」二语,今本作「爰止其女,爰息其马」,盖后人不明古谊而妄改之也。此文记羲和御日而行,历诸程途,景象之瑰奇伟丽,亦不减于生日浴日,盖神话之演变也。至洞冥记乃又演变为三足乌驾日车。卷四云:「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揜乌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羲和虽仍为日御,驾车者已非六龙。至于书尧典以羲和为羲氏和氏二人,且为掌天地四时之官,则又神话之历史化,不足论矣。


  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1,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东又有甘华2,枝干皆赤,黄叶。有青马3。有赤马,名曰三骓4。有视肉。

  1 珂案:甘柤见海外北经「平丘」节注。

  2 珂案:甘华亦见海外北经「平丘」节。

  3 珂案:青马已见海外东经「嗟丘」节。

  4 珂案:三骓已见大荒东经「三青马、三骓」节。经文既云「有赤马,名曰三骓」,则三骓非三骓也,当是一动物之名,疑即此经首节所谓「双双」之兽之类,详该节注。


  有小人名曰菌人1。

  1 郭璞云:「音如朝菌之菌。」郝懿行云:「此即朝菌之菌,又音如之,疑有讹文。或经当为{山囷}狗之{山囷}。菌人盖靖人类也,已见大荒东经。」珂案:太平广记卷四二八引博物志逸文云:「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寸,其君朱衣元冠,乘骆车马,引为威仪居处。人遇其车,抵(抓?)而食之,其味辛,终年不为物所咋,并识万物名字。又杀腹中三虫,三虫死,便可食仙药也。」或即菌人之类也。吴任臣广注引南越志云:「银山有女树,天明时皆生婴儿,日出能行,日没死,日出复然。」又引事物绀珠云:「孩儿树出大食国,赤叶,枝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则笑。」亦斯之类与?

  有南类之山,爰有遗玉、青马、三骓、视肉、甘华,百谷所在1。

  1 珂案:即海外北经平丘、海外东经嗟丘之类,盖古神人所居之地也。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