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一  山海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1,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2。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3。有禹攻共工国山4。

  1 郭璞曰:「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帀也。」珂案:郭注引淮南子天文篇文。今本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今作「天柱折,地维绝」(论衡谈天篇、列子汤问篇并同)为异。楚辞天问云:「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王逸注云:「康回,共工名也。」又引淮南子,与此注同。盖各所见本异也。经文「不周负子」,文选甘泉赋、思玄赋注及太平御览卷五九引并无「负子」二字,郭注亦祗释「不周」,「负子」二字盖衍文。西次三经云:「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郭璞注云:「此山形有缺坏不周帀处,因名。云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即此。

  2 珂案:三余帖(见百二十卷本说郛)云:「半阳泉。世传织女送董子(董永)经此,董子思饮,扬北水与之,曰:『寒。』织女因祝水令暖,又曰:『热。』乃拨六英宝钗,祝而画之,于是半寒半热,相和与饮。」经文寒暑之水,亦斯之类与?

  3 郭璞云:「音莫。」

  4 郭璞云:「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柳于此山。(归藏)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

  珂案:此经所记,盖有二事,均共工神话之零片散见于此者。一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是以山名不周,郭注引淮南子天文篇文是已。一曰禹治洪水,逐共工,郭引海外北经禹杀相柳(大荒北经作『相繇』)事是已。然细按之,共工与颛顼争及共工与禹争,要无非黄炎斗争神话之余绪而已。以其所争之对象不同,而其人亦或为正面,或为反面,盖皆神话流传之演变,非可以一概而论也,说已详海外北经「禹杀相柳」节注中。郭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神异经亦引述之,而云「贪恶愚顽」,则亦诋毁之甚矣。


  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1。

  1 郭璞云:「言亦出自高阳氏也。」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1,化为神,处栗广之野2,横道而处3。

  1 郭璞云:「或作女娲之腹。」

  2 郭璞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栗广,野名。娲,音瓜。」珂案:郭注「其腹化为此神」,藏经本腹作肠,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同。

  3 郭璞云:「言断道也。」

  珂案:女娲之名,首见于楚辞天问,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云:「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案王之意或谓天问此语当因女娲造人神话而设问,意谓女娲造就他人身体,其「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之「体」又是谁所创造乎?女娲造人神话有二,一则风俗通所记者,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絚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贫富贵贱之别,乃阶级社会阶级烙印,非神话本旨,置勿论可也。此女娲造人神话之彰明显著者也。一则见诸淮南子说林篇,较隐晦,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云:「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则是以女娲为主之诸神造人神话也。「黄帝生阴阳」,疑阴阳即阴阳性性器官。「女娲七十化」,「化」当作「化育」解。说文十二云:「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即此「化育」之意也。郭此注本诸淮南子,而以「变」释「化」,谓「七十化」为「七十变」,失本旨矣。此写女娲在多次诞育人类之过程中,诸神俱同参加造人工作,有助其生阴阳性性器官者,有助其生耳目臂手者。惜词旨隐晦,竟沈堙不传。女娲功烈,非仅造人,又兼补天。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是女娲者,诚天地初辟摩肩盘古之大神矣。宜此经记女娲之肠化为十神而处栗广之野,盖犹盘古垂死化身而为四极五岳、日月星辰也。然古籍记女娲补天,或又牵连于共工神话中。论衡谈天篇云:「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其后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因之,亦说女娲补天,是因共工触山而使天地残毁之故,不过易共工所与争之对象颛顼为祝融而已。二文若非讹传,即系误记,实未得古神话本貌。古神话盖以女娲补天为一事,共工触山又为一事,二者并不相涉也。女娲所补之「天」,乃洪古时代,由于今已不能详悉之某种原因——自然界大变动或神国大扰乱——所导致之「四极废、九州裂」之天地大残毁之「天」,故有「断鼇足以立四极」等语。而共工触山所造成之毁坏,则局面较小,仅「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且毁坏以后,至今未闻修复,故始日月西移,百川东注,不周坏而不帀。且不周,天柱也,共工触山「折天柱」者,折天之一柱也,又何用女娲「断鼇足以立四极」为?则触山与补天之不相涉也明矣。补天神话自应在触山神话之前。又女娲神话,稍后又与伏羲神话相结合,谓女娲、伏羲兄妹缔婚而繁衍人类。通志卷一三皇纪第一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而汉代石刻画象与塼画中,恒有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象。文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知女娲兄妹结婚之说由来亦古矣。唐李冗独异志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除「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仍是封建社会产物外,余则此一神话之概略也。此一神话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犹传有之,其内容则更近原始,云,伏羲女娲兄妹入葫芦逃避洪水而结婚而再造人类,则是已兼古神话中女娲造人、补天(女娲补天亦有「水浩洋而不息」、「积芦灰以止淫水」语)之部分情节矣。


  有人名曰石夷1,来风曰韦2,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3。

  1 珂案:据大荒东经「(有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及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乎,南方曰因」文例,此经「有人名曰石夷」句下,疑脱「西方曰夷」四字。

  2 郭璞云:「来或作本也。」

  3 郭璞云:「言察日月晷度之节。」郝懿行云:「大荒东经既有{鸟宛}处东极(极应为北,见大荒东经『女和月母国』节注4——珂)以止日月,司其短长,此又云『司日月之长短』者,西北隅为日月所不到,然其流光余景,亦有晷度短长,故应有主司者也。」珂案:经文司日月之长短藏经本作司日月短长。


  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1。

  1 郭璞云:「尔雅(释鸟)云:『狂,梦(今本作〈寐,未改梦〉——珂)鸟。』即此也。」珂案:郭注尔雅释鸟,亦引此经文。狂,玉篇作𫛭,疑即凤凰之属,已见海外西经「灭蒙鸟」节注。

  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1。

  1 珂案:白氏之国,宋本、藏经本、毛扆本、吴任臣本氏均作民,作民是也。白民国已见海外西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1。

  1 郭璞云:「脚长三丈。」郝懿行云:「长胫即长股也,见海外西经。郭云脚长三丈,正与彼注同。一本作三尺,误也。藏经本作脚步五尺,亦与前注不合。」

  有西周之国,姬姓1,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2,稷降以百谷3。稷之弟曰台玺4,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5。有赤国妻氏。有双山6。

  1 郝懿行云:「说文(十二)云:『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史记周本纪云:『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汉书)地理志云:『右扶风斄,后稷所封。』然则经言西周之国,盖谓此。」

  2 郭璞云:「俊宜为喾,喾第二妃生后稷也。」郝懿行云:「帝喾名夋,夋、俊疑古今字,不须依郭改俊为喾也。然经中帝俊屡见,似非一人,未闻其审。大戴礼帝系篇云:『帝喾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史记周本纪同。郭云喾第二妃,误也。」珂案:经言「帝俊生后稷」,亦帝喾生后稷也。后稷本西方民族所奉祀之农神,而又附会于东方民族神话中,故言「帝俊生」也。实则后稷之生,与俊喾俱无关系,乃出于原始母权制社会时期「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商君书开塞篇语)之「感天而生」之神话也。诗生民首咏其事,其后史记周本纪又从而记之,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置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长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除「姜原为帝喾元妃」一语为神话牵合于历史不可信外,余均得其厓略矣。楚辞天问记后稷之神话亦云:「稷维元子,帝何竺之?投之冰上,鸟何燠之?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既惊帝激切,何逢昌之?」从「冯弓挟矢」句观,似后稷亦如羿之以善射闻,以典籍散亡,其详不可知矣。

  3 珂案:经文「稷降以百谷」者,谓稷自天降嘉谷之种以为农殖之需,稷之神性于此可见。书吕刑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此之谓也。

  4 郭璞云:「音胎。」

  5 珂案:海内经云:「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即此。叔均或为后稷弟子,或又为其孙者,以传闻不同而记载小有歧异也。孟子滕文公上篇云:「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淮南子泛论篇云:「周弃作稼穑,死而为稷。」后稷在古神话传说中为农事之创制发明者。此经云「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者,盖叔均又继承后稷之业而发扬光大者也。

  6 珂案:海内经「巧倕、叔均」节「大比赤阴」句下郝懿行注云:「『大比赤阴』四字难晓,推寻文义,当是地名。大荒西经说叔均始作耕,又云,有赤国妻氏,然则大比赤阴岂谓是与?」郝说大比赤阴即赤国妻氏,是也,然谓是地名则非,疑均是人名。「大比」之「比」,或即「妣」之坏文,大妣与妻氏义正相应,或指后稷之母姜原乎?未可遽定也。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1,名曰柜格之松2,日月所出入也3。

  1 珂案:初学记卷一引此作青松。

  2 郭璞云:「木名,音矩。」

  3 珂案:此方山为日月所出入唯一之山也,然而地在西荒,何可云「出」,此神话之山,诚如郭璞所云:「不可以常理推」(海内西经「贰负」节郭注)矣。


  西北海之外1,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2,食谷,使四鸟。

  1 郝懿行云:「初学记十卷引此经无北字,明藏本亦同。」

  2 郝懿行云:「先当为天,字之讹也。淮南墬形训海外三十六国中有天民,天古作{一先},或作{兀兀},字形相近,以此致讹。」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1。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2,老童生祝融3,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4。

  1 郭璞云:「此山多桂及榣木,因名云耳。」

  2 郭璞云:「世本云:『颛顼娶于滕〈王贲〉氏,谓之女禄,产老童也。』」珂案:滕〈王贲〉,宋本、藏经本作滕坟,大戴礼帝系篇作滕奔。云「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西次三经云:「騩山,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即此老童也。

  3 郭璞云:「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珂案:据海内经,祝融乃炎帝之裔,据此经则又为黄帝之裔(此经祝融为颛顼孙,海内经颛顼为黄帝曾孙,故云),亦传闻不同而各异其辞也。

  4 郭璞云:「创制乐风曲也。」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五百六十五卷引此经无风字。西次三经騩山云:『老童发音常如钟磬。』故知长琴解作乐风,其道亦有所受也。」


  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1。

  1 珂案:经内五采鸟凡数见,均凤凰、鸾鸟之属也。明藏本皇鸟作凤鸟,凤鸟作凤皇,与此异。

  有虫状如菟1,胷以后者裸不见2,青如猿状3。

  1 郝懿行云:「菟、兔通。此兽也,谓之虫者,自人及鸟兽之属,通谓之虫,见大戴礼易本命篇。」

  2 郭璞云:「言皮色青,故不见其裸露处。」

  3 郭璞云:「状又似猿。」郝懿行云:「此兽即〈毚,去免〉也。说文(十)云:『〈毚,去免〉,兽也,似兔,青色而大。』此经云『状如菟』是也。又云如猿者,言其色,非谓状似兔,又似猿也。猿,明藏本作蝯,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1。

  1 珂案:此丰沮玉门山为日月所入山之一也。

  有灵山1,巫咸、巫即、巫朌2、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3。

  1 珂案:灵山,疑即巫山。说文一云:「灵,巫也,以玉事神。」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皎服。」王逸注:「巫也。」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王逸复注:「楚人名巫为灵子。」是灵、巫古本一字,而此山复有诸巫采药往来,「百药爰在」,与大荒南经巫山「帝药,八斋」之情景相类,因疑此灵山即彼巫山也。

  2 珂案:经文「巫朌」,宋本作「巫昐」。

  3 郭璞云:「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珂案:经言「十巫从此升降」,即从此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之意。灵山盖山中天梯也。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也。郭云「群巫上下此山采之(药)」者,特其余业耳,非可以因有「百药爰在」语遂以医职替巫职也。说已见海内西经「开明东诸巫疗窫窳」节注,并参见海内经「九丘建木」节注。


  西有王母之山1、壑山、海山2。有沃之国3,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4,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5。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6、白木7、琅玕、白丹、青丹8,多银铁。鸾凤9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10。

  1 郝懿行云:「西有当为有西,太平御览九百二十八卷引此经作西王母山可证。」珂案:郝说是也,藏经本正作「有西王母之山」。王念孙、孙星衍校同。下文有为西王母取食之三青鸟,可证经文确应作「有西王母之山」。

  2 郭璞云:「皆群大灵之山。」

  3 郭璞云:「言其土饶沃(藏经本作沃饶——珂)也。」王念孙云:「类聚木部下(卷八九)沃(指经文——珂)下有民字,文选十九之十三(洛神赋注——珂)同,御览居处六(卷一七八)同,珍宝八(卷八0九)同,羽族十五(卷九二八)同,木部六(卷九五七)同。」珂案:郝懿行校文选洛神赋注引此经作「沃人之国」,疑避唐(李世民)讳改耳。经文「沃之国」正应作「沃民之国」,「沃之野」即海外西经诸夭之野也,已见该经「诸夭之野」节注。

  4 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高诱注云:「丸,古卵字也。」

  5 郭璞云:「言其所愿滋味,此无所不备。」珂案:郭注海外西经与此略同。

  6 郭璞云:「璇瑰亦玉名,穆天子传(卷四)曰:『枝斯璿瑰。』枚、回二音。」郝懿行云:「璇当为璿,本或作琁,误也。琁与琼同,见说文(一)。郭音此为枚,则当为玫字,亦误也。晋灼注汉书云:『玫瑰,火齐珠也。』若经文为玫瑰,郭又不得云亦玉名矣。李善注江赋及洛神赋引此经并作璿瑰,又引郭注云:『璿瑰亦玉名也,琁回两音。』是知经文『璇瑰』,注文『枚回』,并今本之讹矣。大荒北经(首节——珂)正作璿瑰瑶碧,可证。又玉篇广韵引此经并作璿瑰瑙碧,瑶作瑙字,形虽异,音义当同。」珂案:郝说是也。郭注枚回,宋本作旋回,王念孙校同。穆天子传「枝斯璿瑰」句,郭璞注:「璿瑰玉名。旋回两音。」知郭注本不作枚音,枚实今本讹字。

  7 郭璞云:「树色正白。今南方有文木,亦黑木也。」郝懿行云:「文木即今乌木也。刘逵注吴都赋云:『文木材密致,无理,色黑如水牛角,日南有之。』」

  8 郭璞云:「又有黑丹也。孝经援神契云:『王者德至山陵而黑丹出。』然则丹者别是彩名,亦犹黑白黄皆云丹也。」郝懿行云:「黑丹即下文玄丹是也。白丹者,鹖冠子度万篇云:『膏露降,白丹发。』是其事也。」

  9 珂案:鸾凤,藏经本作鸾鸟,吴任臣本、汪绂本、毕沅本同,作鸾鸟是也;兹经各卷所记均作鸾鸟,无作鸾凤者,凤字讹。

  10珂案:经文沃之野,藏经本沃下多民字。


  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1,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2。

  1 郭璞云:「音黎。」

  2 郭璞云:「皆西王母所使也。」珂案:三青鸟已见海内北经「西王母」节。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1,畏轩辕之台2。

  1 郝懿行云:「艺文类聚六十二卷引此经无射字,藏经本亦无射字,向作乡,是也。」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毕沅均校衍射,孙星衍校向作乡。大荒北经云:「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文例与此经同,可证此经下射字实衍,向应作乡。

  2 郭璞云:「敬难黄帝之神。」郝懿行云:「台亦丘也。海外西经云:『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1。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2。

  1 珂案:此龙山为日月所入山之二也。

  2 郭璞云:「穆天子传(卷四)曰:『滔水,浊繇氏之所食。』亦此类也。」珂案:郭注穆天子传引经文此二语原作「山海经曰:『有川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亦此类。」与此经略异,或省言之也。郝懿行云:「食谓食其国邑。(国语)郑语云:『主芣騩而食溱洧。』是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1,名曰女丑之尸2。

  1 郭璞云:「袂,袖。」

  2 珂案:女丑之尸已见海外西经,彼云「以右手鄣其面」,盖亦图象之不同也。


  有女子之国1。

  1 郭璞云:「王颀至沃沮国,尽东界,问其耆老,云:『国人尝乘船捕鱼遭风,见吹数十日,东一国,在大海中,纯女无男。』即此国也。」珂案:女子国已见海外西经。郭注本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有桃山。有{亡虫}山。有桂山1。有于土山。

  1 郝懿行云:「上文已有芒山、桂山。芒、{亡虫}声同也。」

  有丈夫之国1。

  1 郭璞云:「其国无妇人也。」珂案:丈夫国已见海外西经。

  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1,名曰鸣鸟2。爰有百乐歌儛之风3。

  1 郭璞云:「张口嘘天。」

  2 郝懿行云:「鸣鸟盖凤属也。周书君奭云:『我则鸣鸟不闻。』国语(周语)云:『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珂案:郝说是也。鸣鸟即海内西经之孟鸟,亦即尔雅释鸟之寝〈侵改梦〉鸟,均凤类也。见海外西经「灭蒙鸟」节注。

  3 郭璞云:「爰有百种伎乐歌儛风曲。」郝懿行云:「文选注王融曲水诗序引此经儛作舞,余同。注爰字,明藏本作言,是也。」珂案:王念孙亦校爰作言。


  有轩辕之国1。江山之南栖为吉2。不寿者乃八百岁3。

  1 郭璞云:「其人人面蛇身。」珂案: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见海外西经。又郭此注六字明藏本作经文。

  2 郭璞云:「即穷山之际也。山居为栖。吉者言无凶夭。」

  3 郭璞云:「寿者数千岁。」珂案:轩辕国在穷山之际,不寿者八百岁,已见海外西经。


  西海陼1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2,名曰弇兹。

  1 郝懿行云:「尔雅(释地)云:『小洲曰陼。』陼与渚同。」

  2 郝懿行云:「此神形状,全似北方神禺彊,唯彼作践两青蛇为异,见海外北经。」珂案:此神与北方神禺彊、东方神禺〈豸虎〉(大荒东经)似均同属海神而兼风神。」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1天门,日月所入2。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3,名曰嘘4。颛顼生老童5,老童生重及黎6,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7,下地是生噎8,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9。

  1 郝懿行云:「姖字说文玉篇所无,藏经本作姬。」

  2 珂案:此日月山为日月所入山之三也。

  3 珂案:山当为上字之讹,宋本、吴宽抄本、藏经本作上。王念孙、毕沅、邵恩多校同。

  4 郭璞云:「言嘘啼也。」珂案:此四字王念孙校作音唏。

  5 郝懿行云:「史记楚世家云:『高阳生称,称生卷章。』谯周云:『老童即卷章。』」珂案:老童、卷章并字形相似。

  6 郭璞云:「世本云:『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郝懿行云:「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娶于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卷章生重黎。』徐广注引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与帝系同。是皆以重黎为一人也。此经又以重、黎为二人,郭引世本又与徐广异,并所未详。」珂案:书吕刑云:「(皇帝)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亦云:「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则重、黎古传实二人也,至于后来又以为一人者,则是神话传说之演变,错综纷歧无定,不足异也。

  7 郭璞云:「古者人神杂扰无别,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寔上天,黎寔下地。献、邛,义未详也。」珂案:郭注此语,本于国语楚语。楚语下云:「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此社会发展,第一次阶级大划分在神话上之反映也。「古者民神不杂」,历史家之饰词也;「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原始时代人类群居之真实写照也:故昭王乃有「民能登天」之问。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一(见龚自珍全集)云:「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斯可以解答昭王之问矣。至于「使复旧常、无相侵渎」云云,则无非「绝地天通」后统治者建立之「新秩序」,非可以语于「旧」与「常」也。此经「帝(颛顼)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即国语之所谓「绝地天通」也;而郭璞注却云:「献、邛,义未详。」韦昭注国语「重寔上天、黎寔下地」二语云:「言重能举上天,黎能抑下地。」似即本此经「献、邛」义为说。则「献、邛」之义殆即「举、抑」乎?重举黎抑,而天地远睽,正神话中「绝地天通」之形象描写也。「献」有「举」义,固易晓也;然「邛」何以有「抑」义,则难知矣。疑「邛」初本作「印」,印,甲骨文作,象以手抑人而使之跽,义即训抑训按,此印之本义也。后假借为印信之印,渐成专用词,又造「〈印,卩改彐〉」字以替之,谓之为「抑」,云:「按也,从反印。」(见说文九)其实抑、印古本一字,印即抑也。「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印下地」,韦昭所见山海经或即如此,义固朗如也。殆后「印」字一讹而为「卬」,再讹而为「邛」、「邛」,则晦昧难晓矣。今山海经各本有作「卬」、有作「邛」、亦有作「邛」者,书各不一。余所据郝懿行笺疏本作「邛」,未知郭璞当时所见何如?云「义未详」。则字已有讹误,又可知也。

  8 郝懿行云:「此语难晓。海内经云:『后土生噎鸣。』此经与相涉,而文有阙脱,遂不复可读。」珂案:此噎即上文之嘘,亦即海内经之噎鸣。海内经云:「后土生噎鸣。」而「黎邛下地」,是黎即后土也;黎所生之噎亦即后土所生之噎鸣也。

  9 郭璞云:「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数次舍也。」珂案:国语楚语云:「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即此经噎处西极以行日月星辰行次之历史化也。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1。

  1 郭璞云:「即尸虞也。」郝懿行云:「尸虞未见所出,据郭注当有成文,疑在经内,今逸。」珂案:郭注「即尸虞也」,宋本、毛扆本「即」作「亦」。

  有女子方浴月1。帝俊妻常羲2,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3。

  1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卷引浴上有澄字。」

  2 珂案:世本帝系篇(张澍稡辑补注本)云:「帝喾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是生帝挚。」羲、仪声近,常羲即常仪也,帝俊亦即帝喾也。吕氏春秋勿躬篇云:「尚仪作占月。」毕沅注云:「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鄙言」与否姑无论矣,然其说则诚不可磨也。是「生月十二」之月神常羲神话,乃又逐渐演变而为奔月之嫦娥神话;常羲本为天帝帝俊之妻,又一变而为其属神羿之妻:神话传说之演变无定,多如是也。

  3 郭璞云:「义与羲和浴日同。」


  有玄丹之山1。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2。爰有青{文鸟}3、黄𪉑4,青鸟、黄鸟5,其所集者其国亡6。

  1 郭璞云:「出黑丹也。」郝懿行云:「上文沃民国有青丹,郭云『又有黑丹也』,谓此。」珂案:藏经本经文「玄丹之山」下有「者」字。

  2 珂案:此「人面有发」之五色鸟,即下文「青{文鸟}、黄𪉑」之类,说详后。

  3 郭璞云:「音文。」

  4 郭璞云:「音敖。」

  5 珂案:经文「青鸟、黄鸟」,大约即释上「青{文鸟}、黄𪉑」者,说详后。

  6 珂案:海外西经云:「{次鸟}鸟、〈詹鸟〉鸟,其色青黄,所经国亡。」又云:「青鸟、黄鸟所集。」即此是也。其云「其色青黄」,可知彼经下文「青鸟、黄鸟」即上文「{次鸟}鸟、〈詹鸟〉鸟」,此经之下文「青鸟、黄鸟」亦即上文「青{文鸟}、黄𪉑」矣。海外西经又云:「{次鸟}鸟人面居山上」,可知此经所记「人面有发」之五色鸟即「{次鸟}鸟、〈詹鸟〉鸟」,亦即「青{文鸟}、黄𪉑」矣。古文朴陋,故记之凌杂也。


  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1。

  1 郭璞云:「孟翼,人姓名。」珂案:孟翼之攻颛顼之池者,盖犹此经上文禹攻共工国山,皆因事以名地也。孟翼或亦共工之类,其攻颛顼者,亦黄炎斗争之余绪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巨1,日月所入者2。

  1 郭璞云:「鏊音如敖。」

  2 珂案:此鏖鏊巨山为日月所入山之四也。


  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1。

  1 郭璞云:「即并封也,语有轻重耳。」郝懿行云:「海外西经云:并封前后有首,此云左右有首,又似非一物也。」珂案:郭说屏蓬即并封,是也;或前后、或左右有首者,皆兽牝牡相合之象,郝云「似非一物」,其说泥矣。已见海外西经「并封」节注。

  有巫山者1。有壑山者2。有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3之尸。有比翼之鸟4。有白鸟青翼,黄尾,玄喙5。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6。

  1 珂案:巫山已见大荒南经。

  2 珂案:上文已有壑山、海山。

  3 珂案:姖,藏经本作姬。

  4 珂案:比翼鸟已见海外南经。

  5 郭璞云:「奇鸟。」

  6 郭璞云:「周书云:『天狗所止地尽倾,余光烛天为流星,长数十丈,其疾如风,其声如雷,其光如电。』吴楚七国反时吠过梁国者是也。」王念孙云:「开元占经妖异占篇引郭注云:『周书云:「天狗所止地盖倾,余光飞天为流星,长数十丈,其疾如风,声如雷,走如电。」吴楚七国反时过梁野。』」郝懿行云:「赤犬名天犬,此自兽名,亦如西次三经阴山有兽名天狗耳,郭注以天狗星当之,似误也。其引周书,逸周书无之。」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1。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2,皆白——处之3。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4,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5。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6。此山万物尽有7。

  1 珂案:昆仑之丘已见西次三经、海内西经。海内西经丘作虚。

  2 珂案:太平御览卷三八引此经无两有字,两有字疑衍。

  3 郭璞云:「言其尾以白为点駮。」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即此神。

  4 郭璞云:「其水不胜鸿毛。」珂案:弱水已见海内西经。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也。」说与此同。史记大宛传索隐引舆地图云:「昆仑弱水,非乘龙不至。」则尤见其难渡也。郭氏图赞云:「弱出昆山,鸿毛是沉;北沦流沙,南映火林;惟水之奇,莫测其深。」火林,即下文炎火之山也。

  5 郭璞云:「今去扶南东万里,有耆薄国;东复五千里许,有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然。火中有白鼠,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今之火澣布是也。即此山之类。」珂案:神异经南荒经云:「南荒外有火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然,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不尽木中有鼠,重千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但居火中洞赤,时时出外而毛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取其毛绩纺,织以为布用之;若有垢涴,以火烧之则净。」即郭氏所说也。而搜神记火澣布则是昆仑炎火之山所有,云:「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渊,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草木鸟兽,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鸟兽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则又传说之发展也,可迳以之释经矣。

  6 王念孙云:「(文选)思玄赋注引此经豹尾上无有字,西山经(西次三经——珂)亦无,(后汉书)张衡传作有尾,无豹字。」珂案:经文有豹尾之有字实衍。

  7 郭璞云:「河图玉版亦曰:『西王母居昆仑之山。』西山经(西次三经——珂)曰:『西王母居玉山。』穆天子传(卷五)曰『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曰西王母之山』也。然则西王母虽以昆仑之宫,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故记事者各举所见而言之。」郝懿行云:「今本穆天子传作『纪丌迹于弇山之石』,丌即其之假借字也。郭云『西王母虽以昆仑之宫』,以当为居。以,古字作;居,古文作凥,皆形近而讹也。藏经本作『虽以昆仑为宫』,其义亦通也。经言西王母穴处者,庄子大宗师篇云:『西王母坐乎少广。』释文引司马彪云:『少广,穴名。』是知此人在所,乃以窟穴为居。故穆天子传(卷三)载:『为天子吟曰:「虎豹为群,鸟兽与处(今本作于鹊与处——珂)。」』盖自道其实也。它书或说西王母所居玉阙金堂,徒为虚语耳。」珂案:郭注「虽以昆仑之宫」,王念孙亦校以作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1,日月所入2。

  1 郝懿行云:「或说(毕沅说——珂)海外西经形天葬常羊之山即此,非也;常羊之山见下文。」珂案:此常阳山与下文「偏句、常羊之山」(二山名)之常羊山,疑均海外西经刑天所葬之常羊山;荒经地名多复沓重出,记非一手,不足异也。

  2 珂案:此常阳之山为日月所入山之五也。


  有寒荒之国。有二人女祭、女薎1。

  1 郭璞云:「或持觯,或持俎。」珂案:女祭、女薎,即海外西经之女祭、女戚,盖祀神之女巫也,说详该节注。

  有寿麻之国1。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2。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3。爰有大暑,不可以往4。

  1 郭璞云:「吕氏春秋曰:『南服寿麻,北怀阘耳。』」郝懿行云:「郭引吕氏春秋任数篇文也,南当为西,字之讹。寿麻,彼作寿靡。高诱注云:『西极之国,靡亦作麻。』今案麻、靡古字通。(汉书)地理志云:『益州郡收靡。』李奇云:『靡音麻,即升麻也。』」珂案:藏经本郭注南服寿麻南正作西。

  2 吴任臣云:「冠篇:『黄帝鸿初为南岳之官,故名南岳。』女虔学海作女〈鬼友〉。又路史(后纪六)曰:『帝鸿生白民及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注云:『嘻其南岳也。』未审孰是。」珂案:吴所引冠编及路史虽均后起臆说,未足为据,然此南岳疑实亦当为黄帝系人物也。经又云:「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并疑与大荒北经黄帝女魃之神话有关,寿麻其黄帝女魃之转化乎?

  3 郭璞云:「言其禀形气有异于人也。列仙传曰:『玄俗无景。』」郝懿行云:「淮南墬形训言『建木日中无景,呼而无响』也。拾遗记(卷一)云:『勃鞮之国,人皆日中无景。』列仙传云:『玄俗者,自言河闲人也,饵巴豆云英,卖药于市,七凡(丸)一钱,治百病。王病瘕,服药,用下蛇十余头。王家老舍人自言父世见俗,俗行无景,王呼俗著日中,实无景。』案此据刘逵注魏都赋所引,与今列仙传本不同。」

  4 郭璞云:「言热炙杀人也。」珂案:楚辞招魂云:「西方之害,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王逸注云:「言西方之土温暑而热,燋烂人肉,渴欲求水,无有源泉,不可得之。」亦此类也。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1。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2,斩耕厥前3。耕既立,无首,走4厥咎5,乃降于巫山6。

  1 郭璞云:「亦形天尸之类。」

  2 郭璞云:「于章,山名。」珂案:郭以「于章」为山名,盖误也。章山始是山名,于乃介词,犹下文「乃降于巫山」之于也。

  3 郭璞云:「头亦在前者。」

  4 珂案:「宋本、毛扆本均作走。」

  5 郭璞云:「逃避罪也。」珂案:藏经本立字在无首字下。

  6 郭璞云:「自窜于巫山,巫山今在建平巫县。」郝懿行云:「(汉书)地理志云:『南郡巫。』应劭注云:『巫山在西南。』郭云『今在建平巫县』者,见晋书地理志。」

  珂案:夏耕断首神话,充分表现成汤亦是具有神性之英雄人物,故其伐夏也,亦得神助。墨子非攻下云:「遝至乎,天有酷命,五谷焦死,鬼呼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鏕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祝融)隆(降)火于夏城之闲,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是其征也。虽然,已带宿命论之色彩。楚辞天问云:「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夏殷之事,概括于此数语矣。


  有人名曰吴回,奇左1,是无右臂2。

  1 珂案:王念孙校改经文「奇左」为「奇厷」,恐非。

  2 郭璞云:「即奇肱也。吴回,祝融弟,亦为火正也。」郝懿行云:「此非奇肱国也。说文(十四)云:『孑,无右臂也。』即此之类。吴回者,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是皆以重黎为一人,吴回为一人。世本亦同。此经上文则以重黎为二人,似黎即吴回。故潜夫论志氏姓云:『黎,颛顼氏裔子吴回也。』高诱注淮南(时则篇)亦云:『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其注吕氏春秋(孟夏篇)又云:『吴国回禄之神托于灶。』与注淮南异也。王符、高诱并以黎即吴回,与此经义合。重、黎相继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1。

  1 郭璞云:「或作朱威木也。」珂案:朱木已见大荒南经,青叶作青华,是也,此盖字形之讹。

  有一臂民1。

  1 郭璞云:「北极下亦有一脚人,见河图玉版。」

  珂案:一臂民即一臂国,已见海外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1。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2,三面之人不死3,是谓大荒之野。

  1 珂案:此大荒之山,盖日月所入山之六也。

  2 郭璞云:「无左臂也。」郝懿行云:「说文(十四)云:『孓,无左臂也。』即此。」

  3 郭璞云:「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玄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顶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了不食而死』。此是两面人也。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也。」珂案:郭说本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所引吕氏春秋求人篇文,云「禹西至三面一臂之乡」。注文「顶中复有面」句,宋本、明藏本、毛扆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顶均作项,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亦作项,作项是也,顶字讹。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1。开上三嫔于天2,得九辩与九歌以下3。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4,开焉得始歌九招5。

  1 珂案:开即启也,汉人避景帝(刘启)讳改。

  2 郭璞云:「嫔,妇也,言献美女(宋本作人——珂)于天帝。」郝懿行云:「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天问云:『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是宾、嫔古字通。棘与亟同。盖谓启三度宾于天帝,而得九奏之乐也。故归藏郑母经云:『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正谓此事。周书王子晋篇云:『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所。』亦其证也。郭注大误。」珂案:郝说甚是。天问「启棘宾商」,据近人研究,商乃帝之形讹,「启棘宾商」者,即「启亟宾帝」也,是知郭注所云为「大误」也。

  3 郭璞云:「皆天帝乐名也,开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开筮(启筮——珂)曰:『昔彼九冥,是与帝辩同宫之序,是谓九歌。』又曰:『不得窃辩与九歌以国于下。』义具见于归藏。」

  4 郭璞曰:「竹书曰『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也。」珂案:经文天穆之野,王念孙校改作大穆之野,然「天穆」、「大穆」,古书并见,天、大古本一字,不必改也。

  5 郭璞云:「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珂案:经文及郭注九招,明藏本字均作韶。经文「开焉得始歌九招」,王念孙校改「得始」为「始得」,固于今文法为顺,然未可以律古文法,亦不必改也。关于夏后开(启)乘龙宾天神话,详海外西经「夏后启」节。


  有互人之国1。炎帝之孙2名曰灵恝3,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4。

  1 郭璞云:「人面鱼身。」珂案:经文互人之国,王念孙校改互作氐,是也,见海内南经「氐人国」节注。郭注「人面鱼身」四字,毕沅校本以作经文,云藏经本作经文。郝懿行云乃郭本海内南经之文。今案宋本此四字仍作郭注,则郝说是也。

  2 郭璞云:「炎帝,神农。」珂案:汉书人表「炎帝神农氏」张晏注曰:「以火德王,故号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然炎帝与神农在先秦古籍本不相谋,至汉以后始合而为一也。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衰。」又云:「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是以炎帝为神农矣。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鉏鎒,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拾遗记卷一亦云:「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此炎帝神农之所以号为「神农」也。有关炎帝神农之神话,其最著者厥为尝药与鞭药。淮南子修务篇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记卷一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因谓「太原神釜冈,有神农尝药之鼎;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神话而又加以遗迹之指证焉。而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且云:「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肝肺五脏,此寔事也。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但传炎帝尝诸药,中毒者能解,至尝百足虫入腹,一足成一虫,遂致千变万化,炎帝不能解其毒而致死,万无是理,此讹传耳。」无论「寔事」或「讹传」,要为后世神农尝药之民间传说,可无疑问。则炎帝之德施亦溥,爱念亦坚矣。西次三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其坚志乃甚有父风而令人向慕无穷焉。

  3 郭璞云:「音如券契之契。」

  4 郭璞云:「言能乘云雨也。」珂案:此经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已见海内南经「氐人国」节注。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1。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2,蛇乃化为鱼,是为3鱼妇。颛顼死即复苏4。

  1 郭璞云:「言其人能变化也。」

  2 郭璞云:「言泉水得风暴溢出。道,犹从也;韩非(十过篇)曰:『玄鹤二八,道南方而来。』」

  3 珂案:宋本作谓。

  4 郭璞曰:「淮南子曰:『后稷龙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中为鱼。』盖谓此也。」珂案:郭注引淮南子墬形篇文,今本云:「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闲。」故郭注龙当为垄,中当为半,并字形之讹也。宋本、明藏本中正作半。据经文之意,鱼妇当即颛顼之所化。其所以称为「鱼妇」者,或以其因风起泉涌、蛇化为鱼之机,得鱼与之合体而复苏,半体仍为人躯,半体已化为鱼,故称「鱼妇」也。后稷死复苏,亦称「其半鱼在其闲」,知古固有此类奇闻异说流播民间也。


  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鸟蜀〉鸟1。

  1 郭璞云:「音触。」珂案:海内西经云:「开明南有树鸟,六首。」疑即此。

  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1,有偏句、常羊之山2。

  1 珂案:藏经本隅上无中字。

  2 郝懿行云:「海外西经云:『帝断形天之首,葬之常羊之山。』淮南墬形训云:『西南方曰编驹之山。』编驹疑即偏句。吕氏春秋谕大篇云:『地大则有常祥不庭。』疑常祥即常羊也。不庭已见大荒南经。」


  按:夏后开即启,避汉景帝讳云。(珂案:此按语为原书所有,未详作者。)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