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二  山海经第十七  大荒北经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闲,附禺之山1,帝颛顼与九嫔葬焉2。爰有〈丘鸟〉3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4、大物、小物5。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璿、瑰、瑶、碧,皆出卫于山6。丘方圆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7,大可为舟8。竹南有赤泽水9,名曰封渊10。有三桑无枝11。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1 郝懿行云:「海外北经作务隅,海内东经作鲋鱼,此经又作附禺,皆一山也,古字通用。文选注谢朓哀策文引此经作鲋禺之山,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此经与今本同。」

  2 郭璞云:「此皆殊俗,义所作冢。」

  3 珂案:经文〈丘鸟〉,孙星衍校改鸱。

  4 珂案:皇鸟,宋本、毛扆本、藏经本均作凤鸟,王念孙亦校作凤鸟。

  5 郭璞云:「言备有也。」王崇庆云:「大物小物,皆殉葬之具也。」

  6 郭璞云:「在其山边也。」郝懿行云:「艺文类聚八十九卷、初学记二十八卷引此经并作卫丘山,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七卷亦作卫丘,是知古本卫丘连文,而以皆出于山四字相属,今本误倒其句耳,所宜订正。」珂案:王念孙校亦同郝注。附禺山所有各物其部分已见海外北经「务隅之山」节。

  7 郝懿行云:「此经帝俊盖颛顼也:下云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以此知之。」珂案:郝说疑非。此经既明言丘南帝俊竹林,大可为舟;丘西沈渊,颛顼所浴;则帝俊自帝俊,颛顼自颛顼,又何得以帝俊为颛顼邪?此不同于大荒南经所记不庭之山,前云「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后云「从渊,舜之所浴也」,以舜亦妻娥皇,固可以谓浴于从渊之舜即「妻娥皇」之帝俊也,而此则无可比附,故不可以以二帝偶共一地即谓彼此相同也。

  8 郭璞云:「言舜林中竹一节则可以为船也。」郝懿行云:「初学记(卷二十八)引神异经云:『南方荒中有沛竹,其长百丈,围二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以为船。』广韵引神异经云:『筛竹一名太极,长百丈,南方以为船。』玉篇云:『荨竹长千丈,为大船也;生海畔。』即此类。」

  9 郭璞云:「水色赤也。」

  10郭璞云:「封亦大也。」

  11郭璞云:「皆高百仞。」王念孙云:「皆高百仞四字乃正文误入注,见艺文类聚八十八,又见御览木部四(卷九五五),又见类聚木部(卷八十九)。」珂案:「三桑无枝」已见北次二经、海外北经。


  有胡不与之国1,烈姓2,黍食。

  1 郭璞云:「一国复名耳,今胡夷语皆通然。」

  2 郝懿行云:「烈姓盖炎帝神农之裔,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称烈山氏,(礼记)祭法称厉山氏;郑康成注云:『厉山,神农所起。一日有烈山。』」珂案:今本礼记郑注云:「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1。有蜚蛭,四翼2。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3。

  1 郭璞云:「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其人皆工射,弓长四尺,劲彊。箭以楛(宋本楛下有木字——珂)为之,长尺五(藏经本五作八——珂)寸,青石为镝,此春秋时隼集陈侯之庭所得矢也。晋太兴三年平州刺史崔毖遣别驾高会,使来献肃慎氏之弓矢,箭镞有似铜骨作者。问(藏经本问下有之字,是也——珂)云,转与海内国,通得用此。今名之为挹娄国,出好貂、赤玉。岂从海外转而至此乎?后汉书所谓挹娄者(宋本、吴宽抄本者作国——珂)是也。」郝懿行云:「肃慎国见海外西经。郭说肃慎本魏志东夷传,但传本作『用楛长尺八寸』,与郭异,余则同也。今之后汉书,非郭所见,而此注引后汉书者,吴志嫔妃传云:『谢承撰后汉书百余卷。』其书说挹娄,即古肃慎氏之国也。隼集陈侯之庭,鲁语有其事。」

  2 郭璞云:「翡、窒两音。」珂案:文选上林赋:「蛭蜩蠼猱。」司马彪注引此经蜚作飞。

  3 郭璞云:「亦蛇类也。」郝懿行云:「南山人以虫为蛇,见海外南经。」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1,厘姓2,黍食。有大青蛇,黄头3,食麈4。

  1 珂案:大人国已见海外东经及大荒东经。

  2 郝懿行云:「晋语(国语晋语四——珂)司空季子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厘古字通用,厘即僖也。史记孔子世家云:『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索隐云:『厘音僖。』是也。」珂案:国语鲁语下云:「防风,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汪芒氏即汪罔氏,漆姓即厘姓也。则大人者,防风之后,亦黄帝之裔也。

  3 珂案:艺文类聚卷六引此作头方。

  4 郭璞云:「今南方〈虫丹〉蛇食鹿,鹿亦麈属也。」珂案:荣山亦有玄蛇食麈,已见大荒南经。又此经文食麈,藏经本作食鹿;注文鹿亦麈属,藏经本作鹿亦麀类。


  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1。

  1 郭璞云:「皆因其事而名物也。」郝懿行云:「程州,盖亦国名,如禹攻共工国山之类。」珂案:郝说疑是。此经下文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可证。禹攻共工国山已见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1。有槃木千里2。

  1 珂案: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非此。此山地望当在东北。

  2 郭璞云:「音盘。」珂案:大戴礼五帝德及史记五帝本纪,均有「东至于蟠木」语,疑即此。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今本无)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闲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此「屈蟠三千里」之大桃木,当即「千里」槃木之属。刘昭注后汉书礼仪志亦引此经而文稍异,当皆此经之逸文也。


  有叔歜国1。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犭昔〉〈犭昔〉2。

  1 郭璞云:「(歜)音作感反;一音触。」

  2 郭璞云:「或作獡,音夕同。」郝懿行云:「玉篇云:『〈犭昔〉,秦亦切,兽名。』广韵亦云兽名,引此经。盖虫、兽通名耳。獡见说文(十)。」珂案:郭注「音夕同」,藏经本无同字,同字疑衍。


  有北齐之国,姜姓1,使虎、豹、熊、罴。

  1 郝懿行云:「说文(十二)云:『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姓姜氏。』案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此有北齐之国,姜姓,皆周秦人语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1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2。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3。

  1 珂案:藏经本作光槛。

  2 郭璞云:「河济注海,已复出海外,入此山中也。」

  3 珂案:禹所积石之山,已见海外北经,详该节注。


  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1。

  1 郭璞云:「此山纯出丹朱也。竹书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今所在亦有丹山,丹出土穴中。」

  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1。

  1 郭璞曰:「穆天子传(卷四)曰:『北至广原之野,飞鸟所解其羽,乃于此猎鸟兽,绝群,载羽百车。』竹书亦曰:『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皆谓此泽也。」珂案:大泽有二:一乃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之大泽,一即此泽。此泽即海外北经所记「夸父与日逐走,北饮大泽」及此经「夸父将走大泽」之大泽,说详海内北经「宵明烛光」节注。

  有毛民之国1,依姓2,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3,役采生修4鞈5,修鞈杀绰人6。帝念之,潜为之国7,是此毛民。

  1 郭璞云:「其人面体皆生毛。」珂案:毛民国已见海外东经。

  2 珂案:国语晋语四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有依姓。据此则毛民当是黄帝之裔,海外东经郝注云禹裔非也。然禹亦黄帝族,则毛民者,虽非其直接裔属,亦其同族子孙也;故禹之曾孙修鞈杀绰人,禹乃「念之」而「潜为」此毛民国,以此也。

  3 郭璞云:「采一作来。」珂案:藏经本正作来,无郭注四字。

  4 珂案:藏经本作循。

  5 郭璞云:「音如单袷之袷。」

  6 郭璞云:「人名。」

  7 郭璞云:「潜密用之为国。」


  有儋耳之国1,任姓2,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3,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4。

  1 郭璞云:「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镂画其耳,亦以放之也。」珂案:儋耳,淮南子墬形篇作耽耳,博物志卷一作担耳,依字儋当为聸。说文十二云:「聸,垂耳也。」即郭注所谓「耳大下儋,垂在肩上」之意也。海外北经有聂耳国,即此,说详该节注。

  2 珂案: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任姓,此经下文复言「禺号子」,禺号即禺〈豸虎〉,乃黄帝之子,见大荒东经,故儋耳亦黄帝裔也。

  3 郭璞云:「言在海岛中种粟给食,谓禺彊也。」珂案:大荒东经云:「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为海神。」郭璞注:「〈豸虎〉一本作号。」又注「禺京」云:「即禺彊也。」是禺彊固禺号子,然其身份乃北海海神,非如郭注所谓「在海岛中种粟给食」之禺号子也。揆此经文意,此「食谷北海之渚中」之禺号子,乃任姓之儋耳国也。谓之「子」者,盖谓其苗裔,非必谓其亲子也。郭注「谓禺彊也」盖误。又,旧以「食谷北海之渚中」为句,亦误。「食谷」,应作一句,属上读;「北海之渚中」,应作一句,属下读,始当。

  4 珂案:禺彊已见海外北经及大荒东经。海外北经云,禺彊践两青蛇,与此异。列子汤问篇云:「帝令禺彊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五山。」见海外东经「大人国」节注。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1,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2。又有神衔蛇操蛇3,其状虎首人身,四蹏长肘,名曰彊良4。

  1 郭璞云:「音匮。」珂案:经文柜,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藏经本均作樻。

  2 郝懿行云:「郭氏江赋(文选郭璞江赋——珂)云:『奇鸧九头。』疑即此。」

  3 珂案:列子汤问篇说愚公事云:「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操蛇之神或本此。

  4 郭璞云:「亦在畏兽画中。」郝懿行云:「后汉礼仪志说十二神云:『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疑强梁即彊良,古字通也。」珂案:彊良,藏经本作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1,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2。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3。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4,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5。

  1 郝懿行云:「后土,共工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海内经。」

  2 郭璞云:「禺渊,日所入也,今作虞。」

  3 郭璞云:「渴死。」珂案:夸父逐日已见海外北经。

  4 郭璞云:「上云夸父不量力,与日竞而死,今此复云为应龙所杀,死无定名,触事而寄,明其变化无方,不可揆测。」珂案:郭以玄理释神话,未免失之。盖夸父乃古巨人族名(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说),非一人之名也。「夸父逐日」与「应龙杀蚩尤与夸父」盖均有关夸父之不同神话,非如郭注所谓「变化无方」也。应龙杀蚩尤与夸父事已见大荒东经。夸父,炎帝之裔,与蚩尤并肩作战以抗黄帝者也,以不幸兵败而为应龙所杀。说详大荒东经「应龙」节注。

  5 郭璞云:「言龙水物,以类相感故也。」


  又有1无肠之国2,是任姓3,无继子,食鱼4。

  1 珂案:藏经本无又字。

  2 郭璞云:「为人长也。」珂案:无肠国已见海外北经,云:「无肠国其为人长。」是此注所本。

  3 珂案:黄帝之裔十二姓中有任姓(国语晋语四),则无肠国亦当是黄帝裔也。

  4 郭璞云:「继亦当作綮,谓膊肠也。」珂案:郭说非是。此无继(国)即海外北经所记之无启(今字作綮〈糸改月〉,讹也)国,「无启」即「无继」也,说见海外北经「无綮国」节注。此言无肠国人乃无启(继)国人之裔也,旧本以「无继子,食鱼」另起,非也。至于「无继」而有「子」,则正是神话传说之诙诡处,「揆之常情,则无理矣」(海外东经郭璞注语)。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1,九首蛇身,自环2,食于九土3。其所歍所尼4,即为源泽5,不辛乃苦6,百兽莫能处7。禹湮洪水,杀相繇8,其血腥臭,不可生谷9,其地多水,不可居也10。禹湮之,三仞11三沮12,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13。在昆仑之北14。

  1 郭璞云:「相柳也,语声转耳。」珂案:禹杀相柳事已见海外北经。

  2 郭璞云:「言转旋也。」珂案:郭注转旋藏经本作蟠旋。

  3 郭璞云:「言贪残也。」珂案:经文九土藏经本作九山,海外北经亦作九山。

  4 郭璞云:「歍,呕,犹喷咤;尼,止也。」郝懿行云:「说文(八)云:『歍,心有所恶若吐也。』又云:『欧,吐也。』尔雅释诂云:『尼,止也。』」

  5 郭璞云:「言多气力。」珂案:谓相繇之气力能使其所歍所尼者成为源泽。

  6 郭璞云:「言气酷烈。」

  7 郭璞云:「言畏之也。」珂案:谓畏源泽之辛苦。

  8 郭璞云:「禹塞洪水,由以溺杀之也。」珂案:由,因缘也,谓禹塞洪水,因以溺杀相繇也;藏经本由正作因。

  9 王念孙云:「御览人事十六(卷三七五)谷上有五字。」

  10郭璞云:「言其膏血滂流,成渊水也。」珂案:郭注渊水,藏经本无水字。

  11王念孙云:「仞读为牣,牣,满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云:『充仞其中。』仞、牣古通用。」

  12郭璞云:「言禹以土塞之,地陷坏也。」

  13郭璞云:「地下宜积土,故众帝因来在此共作台。」珂案:即海内北经帝尧、帝喾等台。

  14珂案:海内北经云:「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有岳之山1,寻竹生焉2。

  1 珂案:文选张协七命李善注引此经作岳山,无之字。

  2 郭璞云:「寻,大竹名。」珂案:寻,长也。扬雄方言:「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长木既曰寻木,则寻竹自是长竹。寻只是形容词,郭以寻为「大竹名」恐非。玉篇有{竹寻}字,云「竹长千丈」,当是因寻竹而制之后起字也。藏经本郭注只作「大竹」,无「寻」、「名」二字,是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1。

  1 珂案:藏经本水下有北字,是也,说见大荒南经「天台高山」节注。

  有系昆1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2。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3。蚩尤作兵伐黄帝4,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5。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6。黄帝乃下天女曰魃7,雨止8,遂杀蚩尤9。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10。叔均11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12。叔均乃为田祖13。魃时亡之14。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15!」先除水道,决通沟渎16。

  1 王念孙云:「御览三十五作傒昆。」

  2 郭璞云:「言畏之也。」珂案:共工之台已见海外北经。

  3 郭璞云:「音如旱妭之魃。」郝懿行云:「玉篇引文字指归曰:『女妭,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也,同魃。』李贤注后汉书(张衡传)引此经作妭,云:『妭亦魃也。』据此则经文当为妭,注文当为魃,今本误也。太平御览七十九卷引此经作妭,可证。」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吴任臣本注文正作「音如旱魃之魃」,可证经文实宜作「妭」,注文「旱妭」宜作「旱魃」。

  4 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十二引世本云:「蚩尤作兵。」宋衷注云:「蚩尤,神农臣。」是也。则所谓「蚩尤作兵伐黄帝」者,盖黄炎斗争、炎帝兵败,蚩尤奋起以与炎帝复仇也。说已见海外西经「形天」节及大荒东经「应龙」节注。

  5 郭璞云:「冀州、中土也;黄帝亦教虎、豹、熊、罴,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灭之,见史记(五帝本纪)。」

  6 郝懿行云:「纵当为从。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此经云:『以从大风雨。』艺文类聚七十九卷及太平御览七十九卷引此经亦作从。」珂案:藏经本正作从。从通纵,礼记曲礼:「欲不可从。」释文:「放纵也。」

  7 郝懿行云:「御览(卷七九)引此经魃作妭,藏经本此下亦俱作妭。」珂案:唐刘赓稽瑞引此经正作妭。

  8 王念孙云:「史记五帝纪正义引此『雨止』上有『以止雨』三字,后汉书张衡传注无,御览卅五同,七十九同。」

  9 珂案:关于黄帝与蚩尤战争之神话,古来传说多端。较早者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服。」记述此一战争之经过,粗具梗概。而又涉及所谓「玄女」者,御览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或即玄鸟神话(诗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羼入黄帝神话者也。除此而外,尚有御览卷十五引志林(晋虞喜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以别四方,遂擒蚩尤。」通典乐典云:「蚩尤氏帅魑魅以与黄帝战于涿鹿,帝命吹角作龙吟以御之。」俱黄帝与蚩尤战争神话之一节。以俱晚出,受正统思想支配,故不免或状蚩尤而近妖,失古神话本恉矣。然龙鱼河图犹谓「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知蚩尤在古传说中位望高也。述异记杂叙蚩尤轶事云:「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汉造角觝,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囗疫,其俗遂为立祠。」亦以见民间于蚩尤之兴会与同情也。

  10郭璞云:「旱气在也。」

  11珂案:大荒南经云:「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郭璞注:「叔均,商均也。」大荒西经云:「稷之弟台玺生叔均。」海内经云:「稷之孙曰叔均。」均此叔均也:传闻不同而异辞耳。

  12郭璞云:「远徒之也。」

  13郭璞云:「主田之官。诗(大田)云:『田祖有神。』」

  14郭璞云:「畏见逐也。」郝懿行云:「亡谓善逃逸也。」

  15郭璞云:「向水位也。」郝懿行云:「北行者,令归赤水之北也。」

  16郭璞云:「言逐之必得雨,故见先除水道,今之逐魃是也。」郝懿行云:「艺文类聚一百卷,引神异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狢。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灾消。』是古有逐魃之说也。魏书载咸平五年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二目。通考言永隆元年长安获女魃,长尺有二寸。然则神异经之说盖不诬矣。今山西人说旱魃神体有白毛,飞行绝迹,而东齐愚人有打旱魃之事。其说怪诞不经,故备书此正之。」珂案:神异经所说之魃当已是旱魃神话之演变,非古传黄帝女魃也。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1,昐姓,食鱼2。

  1 珂案:深目国已见海外北经。

  2 郭璞云:「亦胡类,但眼绝深,黄帝时姓也。」郝懿行云:「昐,府文切,见玉篇,与滕、荀二字形声俱近。晋语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滕荀,疑郭本昐作滕或荀,故注云黄帝时姓也。」珂案:郭注黄帝时姓,宋本、毛扆本作黄帝时至,果尔则郝此注可删矣。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1。

  1 郭璞云:「神女也。」吴承志云:「献当作魃。上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后置之赤水之北,赤水女子魃即黄帝女魃也。此文当本上句之异文,校者两存之,遂成歧出耳。」珂案:吴说疑是。疑此献本作魃,所以为前文诸妭字之「异文」;迨后前文诸妭字均改为魃,此魃字亦遂讹为献耳。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1。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2明,弄明生白犬3,白犬有牝牡4,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5。

  1 珂案:上文云:「有顺山者,顺水出焉。」即此。

  2 郭璞云:「一作卞。」

  3 郝懿行云:「汉书匈奴传注引此经作弄明,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此经作并明,并与卞疑形声之讹转。匈奴传索隐引此经亦作并明。又云『黄帝生苗,苗生龙,龙生融,融生吾,吾生并明,并明生白,白生犬,犬有二壮,是为犬戎。』所引一人,俱为两人,所未详闻。」

  4 郭璞云:「言自相配合也。」郝懿行云:「史记周本纪正义、汉书匈奴传注引此经并作白犬有二牝牡,盖谓所生二人相为牝牡也。藏经本作白犬二犬有牝牡,下犬字疑衍。」

  5 郭璞云:「犬戎之神名也。」

  珂案:犬戎神话盖盘瓠神话之异闻,说已见海内北经「犬封国」节注。此一神话,或又与海内经所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有关,或亦同一神话之分化也。此经「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之「犬戎之神」,其遭刑戮以后之鲧乎?不可知已。


  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赞,贝改鬲〉山1、鲜野山、鱼山。

  1 郭璞云:「音潜。」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1,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2。

  1 郝懿行云:「此人即一目国也,见海外北经。『当面中生』四字,藏经本作郭注,非。」

  2 珂案:海内北经有鬼国,亦即此;威、鬼音近。


  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1,无骨子2,食气、鱼3。

  1 珂案:经文二「继无」王念孙、郝懿行均校作「无继」,即上文无继也。

  2 郭璞云:「言有无骨人也。尸子曰:『徐偃王有筋无骨。』」珂案:无骨,即下文牛黎之国,亦即海外北经柔利国也。柔利、牛黎音皆相近,见海外北经「柔利国」节注。

  3 郝懿行云:「食气、鱼者,此人食气兼食鱼也。大戴礼易本命篇云:『食气者神明而寿。』」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1,颛顼之子,食黍。

  1 郝懿行云:「〈车扁〉,玉篇云:符善切;集韵云:婢善切,音扁。藏经本〈车扁〉作轮。」珂案:何焯校宋本亦作轮。

  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1。有神2,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1 珂案:犬戎国已见海内北经,亦即此经上文之犬戎也。

  2 郝懿行云:「犬戎,黄帝之玄孙,已见上文,是犬戎亦人也,神字疑讹。史记周本纪集解引此经正作人字。」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神字应据改。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1。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2,苗民厘姓3,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1 郭璞云:「三苗之民。」珂案:三苗国已见海外南经。神异经西荒经云:「西方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说本此。

  2 珂案:驩头国亦见海外南经,即丹朱国也。此云『驩头生苗民』者,盖丹朱与苗民神话之异传,明此两族关系密切也。

  3 珂案:厘与僖同,说见上「大人国」节注。苗民亦黄帝之裔也。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1,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2。

  1 郝懿行云:「水经若水注、文选甘泉赋及月赋注、艺文类聚八十九卷引此经并作灰野之山。」珂案:宋本及藏经本正作灰野之山,应据改。

  2 郭璞云:「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郝懿行云:「若,说文(六)作{文双},云『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文双},木也,象形。』今案说文所言是东极若木,此经及海内经所说乃西极若木,不得同也。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王逸注云:『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淮南墬形训云:『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皆郭注所本也。又文选月赋注引此经若木下有『日之所入处』五字。水经若水注引此经若木下有『生昆仑山西附西极』八字,证以王逸离骚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则知水经注所引八字,古本盖在经文,今误入郭注尔。又郭注『其华光赤下照地』,王逸离骚注亦有『其华照下地』五字,以此互证,疑此句亦当在经中,今本误入注也。」


  有牛黎之国1。有人无骨,儋耳之子2。

  1 珂案:牛黎之国即海外北经柔利国也,其人反厀曲足居上,故此经云「无骨」矣。

  2 郭璞云:「儋耳人生无骨子也。」珂案:儋耳已见前。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1。有神,人面蛇身而赤2,直目正乘3,其瞑4乃晦,其视乃明5,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6。是烛九阴7,是谓烛龙8。

  1 珂案:海外北经作钟山,此作章尾山,章、钟声近而转也。

  2 郭璞云:「身长千里。」王念孙云:「身长千里四字亦正文误入注。御览神鬼部二(卷八八二)不误,类聚灵异下(卷七十九)同,唯作尺。」珂案:海外北经经文亦有「身长千里」四字,足证郭此注确系经文误入。

  3 郭璞云:「直目,目从也;正乘未闻。」毕沅云:「乘恐朕字假音,俗作眹也。」珂案:朕义本训舟缝,引申之,他物交缝处,皆得曰朕。此言烛龙之目合缝处直也。

  4 珂案:文选思玄赋李善注、类聚七十九引此经并作眠,俗字也。

  5 郭璞云:「言视为昼,眠为夜也。」

  6 郭璞云:「言能请致风雨。」毕沅云:「谒,噎字假音。」珂案:毕说是也,言以风雨为食也。

  7 郭璞云:「照九阴之幽阴也。」珂案:宋本、藏经本、毛扆本幽阴作幽隐,是也。

  8 郭璞曰:「离骚曰:『日安不到?烛龙何燿?』诗含神雾曰:『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精以往照天门中』云。淮南子曰:『蔽于委羽之山,不见天日也。』」郝懿行云:「楚词天问作『烛龙何照』,郭引照作燿也。李善注雪赋引诗含神雾云:『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此注所引脱火字也(藏经本郭注正作火精——珂)。又引淮南子者,墬形训云:『烛龙在鴈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高诱注云:『委羽,北方山名。一曰: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云云。」珂案:经文是谓烛龙,文选思玄赋李善注引作「是谓烛阴;郭璞曰:即烛龙也」。关于烛阴神话已见海外北经。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