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导论

凡 例

  Ⅰ. 本经校勘、注解在每卷最后即可找到。

Ⅱ. 注解中,凡解说每段之经意者,列在该段之起首;解说段中各小节之经意者,列在该节第一句之下;其他之注解号码则列在所注之名词下。

Ⅲ. 本经之注解中,巴利文以(巴)表示,藏文以(藏)表示。未标明者则为梵文。

Ⅳ. 本经用以对勘之版本多採简称,其全称为:

「圣本」 正仓院圣语藏本

「宫本」 宫内省图书寮本

「大德本」 大德寺本

「万德本」 万德寺本

「石山本」 石山寺本

「知恩本」 知恩院本

「醍醐本」 醍醐寺本

「仁和本」 仁和寺藏本

「东大本」 东大寺本

  「中村本」 中村不折氏藏本

「久原本」 久原文库本

「森清本」 森清太郎氏藏本

「西福本」 西福寺本

「东京本」 东京帝室博物馆本

涅槃经导论

一、概说

(一) 思想内容大要

本文一开始将探讨:大乘涅槃经四十卷所具有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如何成立?及在佛教史上占著什么样的地位?以下将按顺序,概说本经的思想内容。本经所述之内容,大体上可总结为三:一、佛身常住,二、涅槃之常乐我净,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谓即使是断善根之辈(即一阐提)亦可成佛。

Ⅰ 佛身常住

无论怎样体悟有为转变是现世之相。爱别离苦仍是悲哀的事实。对生者而言,生者必灭虽不可避免,但仍令人不能不痛心。即使平时不将生死当一回事,但一旦面临自己的亲人死亡,祈求其再生而不得的时候,其心情必是极哀痛的。而其生前的恩义愈大,吾人追念的心也就愈深,甚至於竟不知何以适从了。

如今,大圣释尊结束四十多年的说法,於拘尸那揭罗城外的沙罗双树林下示寂灭之相。凡人之情,对亲人尚祈求永存於世,何况面对大圣牟尼释尊如此伟大的人突然消失,又何以堪?伟大的教法应当是垂教万世的,佛陀的圣躯也必须是不灭的,其不灭之事自不容置疑,佛陀诞生於迦毘罗卫城是凡眼所见;认为佛陀示寂於沙罗林是痴者所言。非生示生,非灭示灭,是为佛陀的生涯。以上是大涅槃经所示佛身常住思想的大致内容。

佛身常住的思想屡见於本经,今若引用之,则不胜烦举,故仅引用一、二,例如,第二卷寿命品一之二中,佛告诉纯陀:「善男子!如来已於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在第三卷的金刚身品对迦叶说:「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跡。」等即是。然而,此法身并非仅止於空想,而是指现身於此娑婆世界的生身佛陀。故本经中有如下之语:「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惟此义,其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离生身则无法身,视法身在生身之中,可感受到无限的慈悲,救济的本体儼然存於此处。大涅槃全经四十卷之中,都充满著眾生无边誓愿度的意趣。

游行经劝人不放逸,教人依法依律,这些虽然都很合理,但吾人仍不免感到寂寞,虽百千由旬亦欲往讯,是至情也,於是便应运產生了如来法身常在不灭的思想(「遗教经」、大正藏、十二、︳二中)。但此法身究竟是意味教法,或是包含教法以上者,尚不甚明瞭。接著,便由大眾部一派產生佛色身无边的思想,进而更出现像本经这样强有力的主张。值得注意的是本经的佛身观是接受般若的佛身观,为法身、生身的二身思想。

Ⅱ 涅槃常乐我净

古来被标示为佛教根本义者之中,有所谓三法印。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三者。有之者称为佛教,无之者称为非佛教。身为佛教徒应对是等作何看法呢?总结起来,有四念处,即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於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被断定为正义,净乐常我的见解被视为颠倒。这是向来佛教的基本立场。然而,今之大涅槃经高举法身常住不灭,也就是说,内在的佛︳佛性可称为真我或大我,我之所有的法非不净,而是净。其所住的境地非苦而是乐。此大涅槃经「常乐我净」说一反过去的无常、苦、无我、不净的消极说法,很明显地举出积极的说法。

此常乐我净说若与佛教思想对照的话,甚至有被视为外道思想的可能,但论断是不可以如此轻易下的。因为真实的常乐我净必须以无常、苦、无我、不净的观念,也就是以空的观念为基础,换言之,是要经过般若的洗练之后才得以出现。而本经所说正是如此,单说有的话,是为外道;但若是植基於空的有则并不相妨。涅槃经正要极力阐明此点。经内处处在比照外道所说之最后原理––如我、自性、人、时、自在天、极微等与本经所述之佛或佛性的差异。此外,本经第三十九卷曰:「善男子!我亦不说内外六入及六识意常乐我净。我乃宣说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之为常。以是常,故名之为我。有常我故,名之为乐。常我乐故,名之为净。」说明超越无常之后有常的世界,并且是以常乐我净为属性。若无离常的乐我净,则亦无离乐的常我净。要言之,不外是一断绝表现的理想境。若由此点进一步来看的话,大涅槃并非意味佛的入寂,而是大我或如来的代名词,若取佛,则收摄於佛;若取涅槃的话,则入涅槃;以般若为中心来考虑的话,则无他。同时一切都在一切之中。此境地暂称为常乐我净。有之名为大涅槃,无之名为涅槃。第二十三卷曰:「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以何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付为大涅槃。」吾人之理想境界必须在此。此即涅槃经的常乐我净说。

Ⅲ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附、一阐提成佛)

本来所谓佛性者,并非佛说。言佛性,总让人想起固定的我,何况说佛性即大我,具有此种倾向的教义恐怕是为了对抗婆罗门一派的我思想而出现的。并不应该是佛陀之教本有的。然而,佛陀之教绝非仅适合於一部分的人,而应是普遍的一乘道。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信顺修行佛教,皆能到达佛的大觉。在此意义下,即便说佛陀承认一切眾生的佛性,也绝不为过。换言之,应该还是存有佛性的概念内容。

那麼,大涅槃经所谓的一切眾生悉有的佛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如前所述,谈固定的我是佛陀所避免的。尽管涅槃经是属大乘,若承认固定的我为佛性的话,就难以称之为佛教了。故本经第二十七卷下定义曰:「佛性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所谓中道并非只是处於两极端中间的皮相妥协。而是既非左,也非右,但同时又是左,又是右,此不可言说者名为中道。本经中,屡屡反对吠檀多一派的母指说,也是为此。本经中,屡屡提及,若言有的话则堕於常见,若言无的话则堕於断见。例如,第三十五卷有曰:「一切眾生定有佛性是名为著,若无佛性是名虚妄。」如此,我们对於佛性也就什麼也不可说了。涅槃经为了将此言妄虑绝的佛性转换为有,而附以当有,决定得、当见、不退等理由(第三十二卷)。涅槃经告诉我们佛性是当然的存在,若信顺佛陀之教而行的话,必能了了见得佛性,如依灯见物,最后能够成佛道。

而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问题又衍生出一阐提的成佛不成佛的问题,有关於一阐提,本经中有种种的说明,或言无信,或言破戒、或言非法器、或言不可治、或言必死,或言焦种、或言无目、难治病、生盲等,而其最普通的称呼是断善根。但详细的内容则很难解释得清楚。为什麼呢?因也有将诽谤正法者称为一阐提的情形。要言之,一阐提是指断善根者。较简单的说法即世间所谓的恶人。那麼,为什麼產生问题呢?说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涅槃经」主要的主张,因此理当是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的,但是,连破戒者、谤大乘非佛说者也都能成佛吗?就理论而言,是都可以成佛的。但问情而言,乃至问道德的要求而言,则应当是不能成佛的。於是引起问题,几经迂回转折之后,最后得到可以成佛的结论,「大涅槃经」确定为真实的一乘教。以下述其概略。

有关其思想变迁的过程,前十卷(即到『一切大眾所问品』为止)是第一段。此中以一阐提不正为正义。例如第九卷曰:「除一阐提,其餘眾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十卷说,咬破菴罗果之核后,再将它种到地中,则不管获得什么样的甘雨,也不能使它发芽;同理,一阐提因烧失了善根,故毕竟无法除罪。然而,其间也并非没有隐含后来出现的成佛说的伏笔。即第九卷所曰:「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其仍以不得成佛为立足点。

其后进入另一个阶段,以『圣行品』、『病行品』为中心来考察的话,『梵行品』之二(第十六卷)裡甚至主张,即使杀一阐提也无罪报。但在另一方面又说,虽是一阐提,也有被救的契机,即『梵行品』之一(第十五卷)说,初住的菩萨抱有不见一阐提之过的大慈心;又说愿诸眾生得大智明,破一切闇及一阐提。第十六卷说明一子地,见一阐提堕入地狱,愿共生地狱;只要一阐提受苦、生悔改之心的话,则能生一念的善根。如此一来,便渐渐出现大悲阐提的思想。到了第二十卷,为一阐提建立得现在善根和得后世善根的区别,配以利根和中根。然而并未到明确说必成的程度。

接著,进入高贵德王菩萨品以下,一阐提必成的思想就渐渐形成了。第二十一卷说,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故懺四重禁,除谤法之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成就菩提。第二十二卷则说一阐提不能断佛性的理由:佛性非内外、有漏、无漏,常、无常的任何一者的善根,是存在以上的存在、善恶以上的善。故绝不可能有绝对不成者。既形成了此种理论,以下就不成问题了。如第二十四卷说,一阐提等捨除本心的话,必定能得,故为定,或是以佛性故,一阐提等能捨离本心,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要言之,一阐提非实际的存在,而是个人所应注意的警诫。然而其既已形成实际的概念,若无法成佛的话,就未免违悖一乘之要求了。「大涅槃经」四十卷为此费了极大苦心。其解决方式有三种:其一是理论方面,说佛性非有非无,即使是一阐提也可以成佛。其二是加入时间概念的解释法,如『师子吼菩萨品』说,现在一阐提虽呈无善法的样子。但未来必定得,此与法华经所说长期的佛性力一致。其三是根据佛性概念之扩大来解释的。前亦曾略述,依照般若系的说法,佛性非甲也非乙,但同时也既是甲又是乙。若排除既已固定的观念,寻求汎神的佛性的话,应该是要在人间的肉体中,更严格来讲,是要在烦恼中见佛性。若说本经是以佛性为第一义空的话,讲十二因缘正是针对此点。若是如此,可特别称为一阐提者应在何处呢?应该说一切都是在趋於佛的大觉的道程上。於是,成立了完全的一乘教。但最后涅槃经仍告示我们,藉著守戒律,得不趋向一阐提。

以上,将本经的思想内容要约为法身常住、涅槃常乐、悉有佛性等三项,并概略说明。要言之,本经是面对涅槃寂灭事实的教徒,在感到与宗师永别的悲痛的同时,產生更深化的涅槃观,开显佛陀的灵格本体,并将其观念扩及人间,而在一切眾生之中发现无限性者。

本来,寂灭的事实和久远的生命的调和,是「阿含经」以来不断重复的重要问题。观一时虽肉身灭,但法身常存,藉肉身、法身的对立,憧憬本体的不灭法身。但对於宗师的肉身寂灭的悲痛,仍无法完全消除。肉身,法身的对立,即是对佛陀的二諦观。本经袭用此形式,依用二諦观,解释此重要问题,完全地调和矛盾,遂得以癒合憧憬之伤痛。本经的佛身二諦观是法身、应身、所谓法身,是与大涅槃一致的常住本体。所谓应身,是人为随应所出现的一时的假相。将示现八相的释尊看成应现的一相时,其入灭则是必然的事实。因此,与其徒然地悲痛,不如归依渴仰常住的法身。那麼,常住法身又是什麼呢?本经依据三德(法身、般若、解脱)说之。此三德浑然统一於佛身中。由於其内容相互的融通,故为三即一的关係。以是等三德为内容的佛陀是与大涅槃一致者,故为涅槃的四德––常乐我净的主体。因此,本经的佛身观是以三德为内容,以四德为属性。而本经的法身是不离娑罗树下的宗师的,故是人格性的;此人格的深处仰望著本体,故是宗教性的;而以三德、四德为属性,因此是哲学性的。如此,本经的佛身观是人格的、宗教的,且是哲学的。

法身是常住的,常住者是普遍的。普遍常住之外,还遍通宇宙万有,因此在与人间交涉之点上,成立了佛性说。佛性和法身不外是可能性和开显性的差异。於是,以大涅槃为媒介,常住法身和悉有佛性成为二而不二的关係。

如此,本经由佛陀入灭的事实,进而开显佛陀的本体灵格,下而与人间交涉,於一切眾生中发现无限性。如此,不离人间佛,又同时与法身佛相接。而此法身佛非离吾人人性者,故本经的内容不拘时、地,直诉於任何时间、何何的人、这是本经由一翻译开始,便引起大问题的所在。

 

(二) 各品的概要及大科

以上大略地介绍了本经的思想内容,故此项只形式性的略举各品的概要,以及本经全体大致的科文,以便读者参考。首先,叙述各品的概要。

『寿命品』第一:「涅槃经」是於拘尸那城(Kusinagara)的力士生地、阿夷罗跋提河(Ajiravati)旁的娑罗双树之间,时间为二月十五日的一日一夜的说法。佛发大音,宣布有疑者可提出最后的问题,聚集四周的诸眾生悲号啼哭。其中,以尊者摩訶迦旃延为始,声闻、缘觉、优婆塞、优婆夷及其他杂眾,皆捧供物,欲作最后的供养,但佛不允许。此时,娑罗林变白,宛如白鹤。(鹤林之名即由此而得)。来集此处者有诸王长者、山神、河神、海神等五十二类。当时优婆塞纯陀捧上最后的供养,佛欣受之。佛对纯陀说常命、常色、常力、常安乐、常无碍辩才之事(章安所谓常住的五果)。文殊菩萨前来,与纯陀展开问答。纯陀离去,大地震动,佛说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为内容的秘密藏。又对迦叶菩萨说长寿之因,说利他行须贯彻,言及常住的一体三实为归依的对象。年少的迦叶菩萨前来问答,蒙佛称讚。

『金刚身品』第二:以迦叶菩萨为对告眾,说如来的金刚不坏,劝人护持正法。

『名字功德品』第三:解释大涅槃的名字、义理、功德。

『如来性品』第四:说明如来的身口意三密,说如来是常住的,在说口密时举出四相,断肉立制之文出现於此;所谓百句解脱之文在其后。接著说四依,分别佛说和魔说;说四諦,立於「涅槃经」的立场解释颠倒之见。而说明佛性之理时,以鸟喻月喻,一方面扩展一乘教义,另一方面除一阐提。

『一切大眾所问品』第五:佛受纯陀供食后,叙述此经功德,谓大迦叶、阿难必说大法,为诸菩萨授予记别,然后枕右胁而卧。这是为调伏诸眾生而现病的。

『现病品』第六:应迦叶菩萨之问,佛由卧姿起立,结跏跌坐,宣布方便秘密之教,虽称病,实际上是无病,说大涅槃即诸佛的甚深禪定,以四果及辟支佛为五种病行者。因是等二乘非如来。

『圣行品』第七:佛劝人应持戒坚固,顺次地说四諦慧、二諦慧、一諦慧。及圆的慧行。在嘆经之文中,举出有名的五味之喻。顺便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偈为发端,叙述捨身的本生谭。

『梵行品』第八:有关到达大涅槃境地的方法,举出七善(知法、知义、知时、知足、自知、知眾、知尊卑)和四无量心(慈、悲、喜、捨)和持戒。然后进入嘆经之文,讲述阿闍世王归佛的因缘。有关於天行,品的最后仅说:「如说杂花」。

『婴儿行品』第九:将如来的无起、住、来去、语言等比喻为婴儿。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向高贵德王菩萨说明修行「涅槃经」者所得的十种功德,只要相信此经的一言半句就是佛弟子,是见佛性、入涅槃者,由此以劝发信行。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特别以佛性为中心,由中道谈到修行。师子吼菩萨问,若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的话,为何眾生不能了,只有佛可以了。佛答曰,观十二因缘之智,其下者得声闻道,其中者得缘觉道,其上者得十住地,上上者得无上菩提,故十二因缘为佛性,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名为佛,名为涅槃,凡有心者能成佛道,故一切眾生有佛性。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迦叶菩萨问善星比丘成为地狱之罪人的理由,及未来的种种异说,佛对他详细地解释说,这是由於佛的境界非二乘所知。接著以逆论的方法,进一步从种种方面说佛性。又说佛性之用有断善生善两面。恆河的七眾生由此中出。

『憍陈如品』第十三:世尊教示憍陈如,因灭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等种种观行,说离佛法不成为沙门婆罗门。许多外道为此便取得阿闍世王的许可,至佛前諍论。佛使这些人悉归服,而得阿罗汉果,这时,阿难开始登场。

如上,极为简单地记述了各品的概要。

二、与其他经典的关係

(一) 与其他部类经典的关係

研究大涅槃经在经典史上占著什么样的地位?换言之,与其他诸经典有著什么样的关係呢?这是极重要的问题。有关它於涅槃部中的关係将在次项讲述,今则考察其与他部类经典的关係。

预见「大涅槃经」的经典极多,以这些经为本经成立上的素材,统一、提昇其思想,遂產生如本经般的积极说法。

首先来考察小乘经典。第二十一卷中曰:「若言得闻,何故如来於阿含中復言无师?」及稍后所说:「如佛昔於阿含中说,声闻、缘觉、诸佛世尊皆有涅槃。」是引用「阿含经」的文句。又第十卷所引用的偈:「一切畏刀杖,无不爱性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正是相当於「法句经」『刀杖品』的第一偈。及第二十九卷曰:「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諦虽微,渐盈大器。」即『恶行品』的偈。第三十一卷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也同样是引用『恶行品』的一偈。如「涅槃经」中有名的所谓「观有五味」之喻,其素材极为古老,屡见於「中阿含」『第一善法经』或「增一阿含」第三十三卷『等法品』等中。此外,『师子吼菩萨品』中的「两之喻」是出自「中阿含」十,同『师子吼菩萨品』中的眾盲措象之喻是出自「长阿含」十九。『师子吼菩萨品』和『迦叶菩萨品』的恆河七眾生的故事是出自「中阿含」或「增一阿含」之三十三。其他有关法相的问题,例如七善或四心等,大部分是採自阿含部之中。

然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大涅槃经」将这些材料大多以涅槃流解释,也就是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此态度是与法华经站在不同的意义,由文义方面加以调和的。就一个重视传统的宗教而言,这是自然的结果,但「涅槃经」尤其巧妙地完成了。

如此的一部「涅槃经」为阿含部的诸经典注入血肉。此经之作者应该不仅看过经典,且相当深入部派佛教。『迦叶菩萨品』中以如来是否入涅槃为问题之始,记载有我、无我,有中阴、无中阴、如来身的有为、无为,十二因缘的有为、无为、有无三无为等种种论諍。到了『梵行品』,说三世的有无、一切有一切无之问题等,有关部派的论諍极为广泛。在『师子吼菩萨品』裡,将十二因缘配合三世来谈,但这应是属於「大毘婆沙论」的系统(「大毘婆沙论」二十三)又如『梵行品』所说由一因缘、二因缘,乃至由三、四因缘到十二因缘的想法,正与「大毘婆沙论」相结繫(同二十四)。至於其是否受到大眾部一派的影响,在佛身常住之项裡也略曾提到,而像『如来性品』或『迦叶菩萨品』也被认为是很明显地受到大眾部一派的心性本净说的影响。总之,作为「涅槃经」内容的材料中,包含有小乘经典、有部、大眾部等的思想。

在大乘经典中,给予本经最大影响者是「般若经」。甚至可以说是由「般若经」產生出「涅槃经」的。如前述的思想一般之项所述,涅般经所主张的佛身常在、常乐我净、佛性等,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违反当时的潮流的说法,但之所以仍被纳入佛教正统思想之中,其根本理由是由於本经以批判般若为原理,常乐我净并非单纯的常乐我净,而是根据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常乐我净。诸如此类,就如同纸的表和里一样,「般若经」可以称得上是「涅乐经」的裡。不仅於『如来性品』中(第八卷)有直接引用「般若经」的部分,且谈到空无相的地方不胜枚举。故『圣行品』中(第十四卷)举出有名的五味之喻,说由般若出大涅槃,诚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法华经」对本经也有影响。从形式方面而言,例如『如来性品』(第九卷)中有所谓「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别,成大果实。」的引文。若更深入由思想内容来看,两者更具有非常深的关係,例如,『如来性品』(第十卷)中说,如同牛虽有各种顏色,但乳却保持同一色一样,诸眾生虽有佛菩萨声闻缘觉的差别,但「久后三乘同一佛性」,这个一乘佛教以佛性之同一性为理论基础的说法,可以说比法华经更具说服力。除了这个唯有一乘的观念之外,『寿量品』里出现的佛身观也给予涅槃经一些影响。

在『迦叶品』中,将佛性譬喻为贫女宅中的宝藏,这与如来藏思想有关,因此可以说「涅槃经」是预想如来藏经者。此外,『金刚身品』裡记载,有德王命终生阿阐佛国;『高贵德王菩萨品』说为往生阿阐佛国应修的业,这可以视为往生阿阐佛国土的思想。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思想出现於『寿命品』、『金刚身品』、『一切大眾所问品』、『高贵德王品』中,有关於弥勒信仰的文字,则几不可寻。此外,本经还曾引用首楞严经二回,以及有指示「杂华经」(「华严经」)的部分,但於此不再加以详述。以上的叙述虽然很简单,但也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本经与其他大乘经典的关係。

(二) 与涅槃部类诸经典的关係

本项将考察本经与涅槃部类诸经典的关係,首先,列记小乘涅槃经如左:

Ⅰ. 「佛般泥洹经」 二卷

西晋白法祖译

Ⅱ. 「般泥洹经」 二卷

失译、今付东晋录

Ⅲ. 「大般涅槃经」 三卷

东晋法显译

Ⅳ. 「佛遗教经」 一卷

姚秦鳩摩罗什译

Ⅴ. 「长阿含游行经」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

相当於游行经的巴利经典有Digha Nikaya第十六经的Maha Parinibbana Sutta(S.B.E.Ⅸ)

在这些小乘涅乐经中,只有佛遗教经是以叙述教理为目的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此中所谓「法身不灭」等语,不同於大乘涅槃经的法身,而是在讲教法。此佛遗教经之外四者虽有若干差异,但大体上都不是以教理为中心,而是以事实的记述为中心,也就是记载大圣释尊的最后场面,因此其中并没有值得特别一提之点,所谓自证明法灯明,不过是依经戒所示。然而,仍不能不承认这是后来发展的「大乘涅槃经」的最古老的基本典型。

其次,列记「大乘涅槃经」如下:

Ⅰ. 「大般泥洹经」 六卷

东晋法显觉贤共译

Ⅱ. 「大般涅槃经」 四十卷

北凉曇无讖译

Ⅲ. 「大般涅槃经后分」 二卷

唐若那跋陀罗会寧共译

以上的三部,普通将第一者称为「六卷泥洹」,第二者称为「大本涅槃」。此外,依据「开元录」所示,尚有后汉支娄迦讖译「胡般泥洹经」二卷、魏安法贤译「大般涅槃经」二卷、吴支谦译「大般泥洹经」二卷、北凉智猛译「般泥洹经」二十卷,然而今皆不存。

上述的三部涅槃经中,只有「后分」是倾向於以事实记述为中心的,其他的「六卷泥洹」和「大本涅槃」则是藉佛涅槃的事实,而完全以教理敷陈为中心。至於其事实究竟如何,对本经作者而言,并不算极重要。例如,经的最初记载於娑罗林说法的情景,但参考「游行经」中,并未见此记事。又谓纯陀於娑罗双树下行供养,事实上应该是在波婆Pava。此外,常常陪侍在释尊身边的阿难却仅出现於四十卷的最后,也是很奇怪的事,还有牧女献乳应该是在尼道禪河(Nairanjana),却说是在阿夷罗跋提河(Ajiravati)(二十一卷)之类,可以说都是为了满足其独特的教理内容。

那麼,「六卷泥洹」和「大本涅槃」的关係又是如何呢?「六卷泥洹」相当於「大本涅槃」的前十卷,而若将「六本泥洹」和「大本涅槃」比较的话,其说相大体是一致的。惟「大本涅槃」较之「六卷泥洹」更为进步。此由比较一阐提成佛不成佛之论即可知。首先谈到一阐提的问题,「大本涅槃」前十卷说,一阐提不成佛为正义,但含有后面的成佛说的伏笔。今比较「六卷泥洹」和「大本涅槃」的伏笔,「六卷」本曰:

彼一阐提於如来性所以永绝,斯问诽谤作大恶业,如彼蚕虫绵纲自缠而无出处,一阐提亦復如是。(第六卷)。

与之相对的,「大本涅槃」却云:

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第九卷)

比较这两卷,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六卷」本所不承认的佛性,在「大本涅槃」中却承认了,像这样的例子,尚有很多。故可以说「大本涅槃」(前十卷)较之「六卷泥洹」更为进步。由於「涅槃经」的梵本只发现了一、二个断片,因此只能由汉译方面来立论。若今假设汉译是忠於梵本的,以一阐提为问题中心来考虑的话,「涅槃经」成立的第一阶段应是此「六卷泥洹」。「大本涅槃」即是一面修正它,一面又附加上后三十卷而形成者。

「六卷泥洹」和「大本涅槃」的关係大致如上所述,但还有一点值得记述的事情是,参考「六卷泥洹」,修订「大本涅槃」的「涅槃经」的出现。其为四十卷本,品数十三,前十卷仅有五品。与之相对地,「六卷泥洹」分为十八品。故比较两本,改正品数、改正卷数者对学者而言比较便利。在此理由之下,中国自大本南渡之后,產生品数二十五,卷数二十六的所谓南本。原来的四十卷本就被称为北本。故三十六卷本虽非具有自体独立的价值者,但比较便利。

此外,「涅槃经」部内,相对於本经,又有可称为支派者。即「大正大藏经」第十二卷所列举者即是。

今无法就上记的诸经附以解说,故省略之,只附加二、三点说明,即第一的「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二卷和第二的「四童子三昧经」三卷为同本异译。第四的「等集眾德三昧经」三卷和第五的「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也是同本异译。第十的「大方等无想经」和第十一的「大云无想经」被认为可能是一经的部分译。要判定此等诸经与「大本涅槃」有何等关係是极困难的事,但恐怕是依据「方等泥洹经」或「大悲经」或「集一切福德三昧经」等,渐次地提高「涅槃经」的思想,而出现「六卷泥洹」,然后又次第地加入品数,形成四十卷大本。

接下来,有考察「大本涅槃」的製作年代及处所的必要。首先有关於製作的年代,缺乏十分充足的资料。『如来性品』曰:「若我正法餘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经復当於阎浮提雨大法雨。」(第六卷)又说:「我涅槃后,正法未灭餘八十年,尔时是经於阎浮提当广流布。」(第九卷)。以此二文相辅来考虑的话,製作时间应该是在正法灭前四十年到八十年之间,但由於正法有千年说和五百年说,因此也有九百年代和四百年代之差。此问题极难解决。同『如来性品』中说:「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正法。」(第七卷)其后,说魔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与其他所谓魔说并行,若以是等说法是在叙述作者当时之某些情势的话,则製作年代可能是在佛灭后七百年。接著,再由中国的翻译年代来考察。法显本是AD418年,曇无讖本是AD421年,那麼原本的成立可能是在西元三百年前后。

至於製作地点,同『如来性品』曰:「此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復如是。为於南方诸菩萨故,当广流布,降注法雨,弥满其处。欲灭正法,当至罽宾具足无缺,潜没地中。」因此若视为在北方罽宾完成,也不为过。

尚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此等引用文皆来自『如来性品』。换言之,是在前十卷之中。故可推知,至少在西纪三百年左右,罽宾地方应已出现了「六卷泥洹」的形成。

三、佛教史上的地位

(一) 印度

释尊的教义原则为无常、无我、苦、空。然而此教在佛灭后一百年左右,随著大眾、上座两部的分裂,佛教徒之间產生了歧论。上座部採保守、机械式的思考熊度,与之下对的,大眾部则採较积极自由的解释。上座部认为佛是达到大觉的人;大眾部却将佛视为人间以上的超人,遂提出色身无边说,对於心性提出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说。以大眾部此种想法为出发点,便產生了后来的大乘佛教。同时,在另一方面,佛陀的一乘主义也因此演变成三乘个别的思想。於是,法华经在举出寿命无量阿僧祇劫的如来之同时,并宣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大义。此间有小乘的论争,弥陀、阿□等的往生思想,因而使佛教内的思想问题呈现不知所趣的状貌。加之,还有外道六师之说,有数论、胜论及持奥义书为正统的吠檀多思想。本经的作者似乎通晓这些思想,而其中也有如冰炭不相容的思想,但现都将它们纳入般若的批判原理中,成为自家牢笼的东西。此即传流至今的「大般涅槃经」,「法华经」是一种佛教统一论,「涅槃经」也是将过去杂然的佛教各种思想加以一贯,以达到佛陀真意的一种统一论之作品。由於讲的是以空为基础的有,在佛教而言是一种相当大胆的说法,但在某个意义下,也是相当成功的作品。

成立后的「涅槃经」虽拥有了不起的内容,但后来是如何流行於印度,其过程不明。今仅存世亲的「大般涅槃经论」一卷(元魏达摩菩提译)和「本有今无偈论」一卷(陈真諦译)等著述。但笔者不认为这些思想全荡然无存,现今虽没有直接的註释,但对於后来的思想界自然是有影响的。

 

(二) 中国及日本

 

翻开「涅槃经」传译歷史第一页的是后汉的支娄迦讖。但是,真正激起佛教界震盪者,则必待法显的「六卷泥洹」之出现。由於当时正值罗什一门空思想最流行的时期,本经的常乐我净说等不啻为晴天霹靂。加上罗什的门下道生也阅读「六卷泥洹」,发展阐提成佛论。此等宛如在时代教学的水面上投下一块大石头。传说彭城的僧嵩因为非难它,所以舌烂,这暗示了学界动摇之一面。其间,跟随著曇无讖来到「大本」译场的河西道朗著有义疏;慧严、慧观和谢灵运因北本的南渡而再修治之,作成南本,以资学者之便。於是本经在中国本土益加流行。据说慧观依据涅槃五味之喻,作成顿渐不定五时的教判,以「涅槃经」为渐教的极致,命名为常住教。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之特色的教判论由此时开始发展起来。

如此出发的「涅槃经」研究到了南北朝,尤其是梁代,达到顶点。涅槃宗的成立即是最明显的说明。以有名的梁代三大法师––光宅寺法云、开善寺智藏、庄严寺僧旻为始。宋齐梁之间此宗学徒辈出。彼等同样地将涅槃经当作第五时极教研究;另一方面则依「成实论」得阿毘达磨的智识。即如梁武帝也可算是属於此宗者,他亲自撰断酒肉之文,又集合僧尼一千四百四十八人在华林殿前,令光宅讲授本经的断肉立制之文,此事记载於「广弘明集」第二十六卷。此事可证明「涅槃经」比后人所想像的更深入中国人心中。

据「高僧传」等所傅,涅槃宗的学徒之中著注释者并不少。遗憾的是,今已大都不存。仅有「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此书由梁武帝亲自执笔写了序文,并令宝亮等註释。现收录於「大正大藏经」第三十七卷。

到了清代,慧远著有「大般涅槃经义记」十卷。可以说是北本唯一的註释。此外,吉藏有「涅槃经游意」一卷传世。而被后世「涅槃经」研究者奉为指南的是章安的「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及章安的「大般涅槃经疏」三十三卷。以涅槃经为最极教的研究,随著,「成实论」的衰微,於梁代告其终,由所谓的山门三师的三论取而代之。不久,兴起天台、章安的佛教。天台的佛教是将重心放在法华,视涅槃经为追说追泯的经。然而,天台的涅槃经观决非低调的。甚至可以说,若离开「涅槃经」的话,其法华主义也无法成立。此外,尚有道暹的「玄义文句」一卷,和同人的「疏私记」十二卷,到了智圆的「治定疏科」十卷、「玄义发源机要」二卷、「疏三德指归」二十卷,便成绝响。

最后来看日本佛教。日本佛教始於圣德太子。太子的学统是继承自梁光宝寺法云,因此,可谓是日本唯一的涅槃宗学者。但事实上的问题是,太子并未亲阅过「涅槃经」。其后到了源平时代,除了宝池房证真著了「涅槃经疏抄」四卷外,无一注释。但是,「涅槃经」思想与天台同为日本思想界提供了重大的根据,形成日本人的血和肉,这是不容怀疑的。

要言之,不管是中国或日本,涅槃经的思想都为一乘家提供了极重要的资料,不管是在人性论或佛教观或佛陀论方面,都是无与类比的好资料。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眾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弥天下,而情不在已。厕流尘蚁而弗下,弥盖群圣而不高,功济万化而不恃,明踰万日而不居,浑然与太虚同量,泯然与法性为一。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於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常。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非乐不能亏其乐,故其乐无穷。或我生於谬想,非我起於因假,因假存於名数,故至我越名数而非无,越名数而非无,故能居自在之圣位,而非我不能变。非净生於虚净,故真净水镜於万法;水镜於万法,故非净不能渝。是以斯经触章叙常乐我净,为宗义之林;开究玄致,为涅槃之原用;能阐祕藏於未闻,啟灵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痈疽,拔无间之疣赘。阐祕藏则畅群识之情,审妙我之在已;啟灵管则悟玄□之潜,映神珠之在体。然四重无间诽谤方等,斯乃眾患之□痟,创疣之甚者,故大涅槃以无创疣为义名。

斯经以大涅槃为宗目,宗目举则明,统摄於眾妙,言约而义备;义名立则照三乘之优劣,至极之有在。然冥化无朕,妙契无言,任之冲境,则理不虚运。是以此经开诚言为教本,广眾喻以会义,建护法以涉初。睹祕藏以穷原,畅千载之固滞,散灵鷲之餘疑微於微者,则诸菩萨弘郢匠之功,旷舟船之济,请难云搆,翻覆周密,由使幽涂融坦,宗归豁然,是故诵其文而不疲,语其义而不倦,甘其味而无足,餐其音而不厌,始可谓微言兴咏於真丹,高韵初唱於赤县,梵音震响於聋俗,真容巨曜於今日。而寡闻之士,偏执之流,不量愚见,敢评大圣无涯之典,遂使是非与於諍论,讥谤生於快心,先觉不能返其迷,眾圣莫能移其志,方能沉蔽八邪之纲,长沦九流之渊,不亦哀哉!不亦哀哉!

天竺沙门曇无讖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天怀秀拔,领鉴明邃,机辩清胜,内外兼综。将乘运流化,先至敦煌,停止数载。大沮渠河西王者,至德潜著,建隆王业,虽形处万机,每思弘大道,为法城堑,会开定西夏。斯经与讖自远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兹之遇哉?讖既达此,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令译,讖手执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锐,而为法殷重,临译敬情,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唯恨梵本分离残缺未备耳。余以庸浅,豫遭斯运,夙夜感戢,欣遇良深,聊试标位,叙其宗格,岂谓必然闚其宏要者哉!

大般涅槃经1卷第一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2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寿命品3第一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5国6力士生地7,阿利罗跋提8河边娑罗双树9间。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10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遶。二月十五日11临涅槃12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13,随其类音14普告眾生:今生如来、应、正遍知15,怜愍眾生,覆护眾生,等视眾生如罗睺罗16,为作归依、屋舍、室宅。大觉世尊将欲涅乐,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尔时,世尊於晨朝时,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明杂色,青黄、赤白、颇梨、马瑙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乃至十方17亦復如是。其中所有六趣18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是诸眾生见闻是已,心大忧愁,同时举声非啼号哭:呜呼慈父!痛哉!苦哉!举手拍头,搥19胸叫唤。其中或有身体战20慄,涕泣哽咽21。尔时,大地诸山大海,皆悉震动。

时。诸眾生共相谓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当疾往诣拘尸那城力士生处,至如来所,头面礼敬,劝请如来莫般涅槃22,住世一劫23若灭一劫。互相执手復作是言:世间空虚,眾生福尽,不善诸业24增长出世。仁等!今当速住速往,如来不久必入涅槃。復作是言:世间空虚,世间空虚,我等从今无有救护,无所宗仰,贫穷孤露,一旦远离无上世尊,设有疑惑当復问谁?

25时,有无量诸大弟子尊者摩訶迦旃延26、尊者薄俱罗27、尊者优波难陀28,如是等诸大比丘,遇佛光者,其身战掉,乃至大动不能自持,心浊迷闷,发声大唤,生如是等种种苦恼。尔时,復有八十百千29诸比丘等,皆阿罗汉30,心得自在,所作已办,离诸烦恼,调伏诸根,如大龙王有大威德,成就空慧31,逮得己利32;如栴檀33林栴檀围遶,如师子王师子围遶;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於其晨朝日始初出,离常住处嚼杨枝时,遇佛光明,并相谓言:仁等!速疾漱口澡手。作是言已,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34,涕泣盈目,生大苦恼。为欲利益安乐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35,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为诸眾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尔时,復有拘陀罗女36、善贤37比丘尼、优波难陀38比丘尼、海意39比丘尼,与六十亿比丘尼等,一切亦是大阿罗汉,诸漏40已尽,心得自在,所作已辨,离诸烦恼,调伏诸根,犹如大龙有大威德,成就空慧。亦於晨朝日初出时,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恼。亦欲利益安乐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为诸眾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於比丘尼41眾中復有诸比丘尼,皆是菩萨42人中之龙,位阶十地43,安住不动,为化眾生现受女身,而常修习44四无量心45,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尔时,復有恆河沙46菩萨摩訶萨47,人中之龙位阶十地。安住不动,方便现身。其名曰海德菩萨、无尽意48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訶萨而为上首,其心皆悉敬重大乘,安住大乘,深解大乘,爱乐大乘,守护大乘,善能随顺49一切世间,作是誓言:诸未度50者当令得度。已於过世无数劫中,修持净戒,善持所行,解未解者,绍三宝51种,使不断绝,於未来世当转法轮。以大庄严而自庄严,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等观眾生如视一子。亦於晨朝日初出时,遇佛光明,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恼。亦为利益安乐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为诸眾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尔时,復有二恆河沙52诸优婆塞53,受持五戒54,威仪具足55,其名曰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善德优婆塞等而为上首,深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归依非归依,眾生非眾生,恆非恆,安非安,为无为,断非56断,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常乐观察如是等法对治之门57;亦欲乐闻无上大乘,如所闻已,能为他说;善持净戒,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復能充足餘渴仰者;善能摄取无上智慧,爱乐大乘,守护大乘,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解未解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於未来世当转法轮,以大庄严而自庄严,心常深味清净戒行,悉能成就如是功德,於诸眾生生大悲心,平等无二,如视一子。

亦於晨朝日初出时,为欲闍毘58如来身故,人人各取香木万束,栴檀、沉水、牛头旃檀59、天木香等,是一一木文理及附,皆有七宝微妙光明,譬如种种杂彩画饰,以佛力故有是妙色青黄赤白,为诸眾生所乐见。诸木皆以种种香涂,鬱金、沉水及 胶香等,散以诸花而为庄严:优钵罗花60、拘物头花61、波头摩花62、分陀利花63。诸香木上悬五色64幡,柔软微妙犹如天衣,憍奢耶衣65、芻摩66繒綵。是诸香木载以宝车,是诸宝车出种种光青黄赤白,辕□皆以七宝67厕填,是一一车驾以四68马,是一一马骏疾如风,一一车前竖立五十七宝妙幢,真金罗纲弥覆其上,一宝车復有五十微妙宝盖,一一车上垂诸花鬘69: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其花纯以真金为叶,金刚为臺,是花臺中多有黑蜂游集其中,欢娱爱乐。又出妙音,所谓无常、苦、空、无我,是音声中復说菩萨本所行70道。復有种种歌舞会乐、箏笛箜篌、萧瑟鼓吹,是乐音中復出是言:苦哉!苦哉!世间空虚!一一车前有优婆塞擎四宝案,是诸案上有种种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鬱金诸香及餘薰香,微妙第一。

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栴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71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六种味:一苦、二醋72、三甘、四辛、五咸、六淡;復有三德:一者轻软、二者净洁、三者如法。作如是等种种庄严,至力士生处娑罗双树间,復以金沙遍布其地,以加陵伽73衣、钦婆罗衣74及繒綵衣而覆沙上,周匝遍满十二由旬,为佛及僧敷置七宝师子之座。其座高大如须弥山,是诸座上皆有宝帐垂诸瓔珞,诸娑罗树悉悬种种微妙幡盖,种种好香以涂树身,种种名花以散树间,诸优婆塞各作是念:一切眾生若有所之,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头与头,须目与目,随诸眾生所须之物,皆悉给与。作是施时,离欲瞋恚秽浊毒心,无餘思惟,求世福乐,唯期无上清净菩提。

是优婆塞等皆已安住於菩提75道,復作是念:如来今者受我食已,当入涅槃。作是念已,身毛皆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恼。各各齎持供养之具,载以宝车、香木、幢幡、宝盖、饮食,疾至佛所,稽首佛足,以其所持供养之具供养如来,遶百千匝,举声号泣,哀动天76地,搥胸大叫,泪下如雨。復相谓言:苦哉仁者!世间空虚!世间空虚!便自举身投如来前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77!世尊知时,默然不受,如是三请悉皆不许。诸优婆塞不果所愿,心怀悲恼,默然而住,犹如慈父唯有一子卒病丧亡,送其尸骸78置於塚间,归还悵恨79愁忧苦恼;诸优婆塞忧愁苦恼亦復如是,以诸供具安置一处,却在一面,默然而坐。

尔时,復有三恆河沙诸优婆夷80,受持五戒,威仪具足,其名曰寿德优婆夷、德鬘优婆夷、毘舍佉81优婆夷等,八万四千而为上首,悉能堪任护持正法,为度无量百千眾生故,现女身呵责家法。自观己身82如四毒蛇,是身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櫓,目为窍83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捨,凡夫愚人常所味著,贪婬、瞋恚、愚痴罗剎84止住其中。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85、水泡86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当为狐狼、鴟梟、鵰鷲、乌鹊、饿狗之所食瞰,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寧以牛87跡盛大海水,不能具说是身无常不净臭秽;寧丸大地使如枣等,渐渐转小,犹葶藶88子乃至微尘,不能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捨,如弃涕89唾。以是因缘,诸优婆夷以空、无相、无愿之法90常修其心,深乐諮受大乘经典,闻已亦能为他演说,护持本愿,毁呰女身甚可患厌、性不坚牢,心常修集如是正观,破坏生死无际轮转。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復能充足餘渴仰者,深乐大乘,守护大乘,虽现女身,实是菩萨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解未解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於未来世当转法轮,以大庄严而自庄严,坚持禁戒,皆悉成就如是功德,於诸眾生生大悲心,平等无二如视一子。亦於晨朝日初出时,各相谓言:今日宜应至双树91间。诸优婆夷所设供具倍胜於前,持至佛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办诸供具,唯愿如来哀受我供。如来默然而不许可,诸优婆夷不果所愿,心怀惆悵,却住92一面。

尔时,復有四恆河沙毘耶离93城诸离车94等,男女、大小、妻子、眷属,及阎浮提95诸王眷属,为求法故,善修戒行,威仪具足,摧伏异学坏正法者,常相谓言:我等当以金银仓库,为令甘露无尽正法深奥之藏久住於世,愿令我等常得修学。若有诽谤佛正法者,当断其舌。復作是愿:若有出家毁禁戒者,我当罢令还俗策使;有能深乐护持正法,我当敬重,如事父母;若有眾僧能修正法,我当随喜,令得势力。常欲乐闻大乘经典,闻已亦能为人广说,皆悉成就如是功德,其名曰净无垢藏离车子、净不放逸离车子、恆水无垢净德离车子。如是等各相谓言:仁等!今可速往佛所。所办供养种种具足,一一离车各严八万四千大象,八万四千駟马宝车,八万四千明月宝珠,天木栴檀、沉水薪束,种种各有八万四千。一一象前有宝幢幡盖,其盖小者,周匝纵广满一由旬,幡最短者,长三十二由旬,宝幢卑者,高百由旬,持如是等供养之具往至佛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办诸供具,唯愿如来哀受我供!如来默然而不许可,诸离车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以佛神力去地七多罗树96,於虚空中默然而往。

尔时,復有五恆河沙大臣长者,敬重大乘,若有异学谤正法者,是诸人等力能摧伏,犹如雹雨摧折草木,其名曰日光长者、护世长者、护法长者,如是之等而为上首,所设供具五倍於前,俱共往诣娑罗双树间,稽首佛足,遶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设诸供具,唯愿哀愍受我等供!如来默然而不受之,诸长者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以佛神力去地七多罗树,於虚空中默然而住。

尔时,復有(应有六 恆河沙)97毘舍离王,及其后宫夫98人、眷属,阎浮提内所有诸王,除阿闍世99并及城邑聚落人民,其名曰月无垢王等,各严四兵100,欲往佛所。是一一王各有一百八十万亿人民眷属,是诸车兵驾以象马,象有六牙,马疾如风,庄严供具六倍於前。宝盖之中有极小者,周匝纵广满八由旬。幡极短者十六由旬101,宝幢卑者三十六由旬。是诸王等皆悉安住於正法中,恶贱邪法,敬重大乘,深乐大乘,怜愍眾生,等如一子;所持饮食,香气流布满四由旬。亦於晨朝日初出时,持是种种上妙甘膳102,诣双树间,至如来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为佛及比丘僧设是供具,唯愿如来哀愍,受我最后供养!如来知时,亦不许可。是诸王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尔时,復有七恆河沙诸王夫人,唯除阿闍世王夫人,为度眾生现受女身103,常观身行,以空、无相、无愿之法薰修其心,其名曰三界妙夫人、爱德夫人。如是等诸王夫人,皆悉安住於正法中,修行禁戒,威仪具足,怜愍眾生,等如一子。各相谓言:今宜速往诣世尊所。诸王夫人所设供养七倍於前,香花、宝幢、繒綵、幡盖、上妙饮食,宝盖小者周匝纵广十六由旬,幡最短者三十六由旬,宝幢卑者六十八由旬;饮食香气周遍流布满八由旬,持如是等供养之具,往如来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为佛及比丘僧设是供具,唯愿如来哀愍,受我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时,诸夫人不果所愿,心怀愁恼,自拔头髮,搥104胸大哭,犹如新丧所爱之子,却在一面,默然而住。

尔时,復有八恆河沙诸天女等,其名曰广目天105女而为上首,作如是言:汝等诸姊,諦观,諦观!是诸人106眾所设种种上妙供具,欲供如来及比丘僧,我等亦当如是,严设微妙供具供养如来,如来受已,当入涅槃。诸姊!诸佛如来出世甚难,最后供养亦復倍难,若佛涅槃,世间空虚!是诸天女爱乐大乘,欲闻大乘,闻已亦能为人广说,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復能充足餘渴仰者,守护大乘,若有异学憎嫉大乘,势能摧灭,如雹摧草。护持戒行,威仪具足,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脱未脱者,於未来世当转法轮,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修学大乘,以大庄严而自庄严,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等慈眾生,如视一子。亦於晨朝日初出时,各取种种天木香等,倍於人间所有香木,其木香气能灭人中种种臭秽,白车白盖驾四白马,一一车上皆张白帐,其帐四边悬诸金铃种种香花、宝幢、幡盖,上妙甘膳种种伎乐敷师子座107,其座四足纯紺琉璃,於其座后各各皆有七宝倚108床,一一座前復有金机。復以七宝而109为灯树,种种宝珠以为灯明,微110妙天花遍布其地。是诸天女设是供已,心怀哀111感,涕泪112交流,生大苦恼,亦为利益安乐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亦为不断种种说法,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诸天女等不果所愿,心怀忧恼,却在一面,默然而坐。

尔时,復有九恆河沙诸龙王等住於四方,其名曰和修吉113龙王、难陀114龙王、婆难陀115龙王而为上首,是诸龙王亦於晨朝日初时,设诸供具倍於人天,持至佛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116。是诸龙王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坐一面。

尔时,復有十恆河沙诸鬼神王,毘沙门117王而为上首,各相谓言:仁等!今者可速诣佛所。设供具倍於诸龙,持往佛所,稽首佛足,遶百千匝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许118。是诸鬼119王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坐一面。

尔时,復有二十恆河沙金翅鸟王120,降怨鸟王而为上首;復有三十恆河沙乾闥婆121王,那罗达王而为上首;復有四十恆河沙紧那罗122王123,善见王而为上首;復有五十恆河沙摩□罗伽124王,大善见王而为上首;復有六十恆河沙阿修罗125王,睒婆利王而为上首;復有七十恆河沙陀那婆王,无垢河水王,跋提达多王等而为上首;復有八十恆河沙罗剎王,可畏王而为上首;捨离恶心,更不食人,於怨憎中生慈悲心,其形丑陋,以佛神力皆悉瑞正。

復有九十恆河沙树林神王,乐香王而为上首;復有千恆河沙持咒王,大幻持咒王而为上首;復有一亿恆河沙贪色鬼魅,善见王而为上首;復有百亿恆河沙天诸淫126女,蓝婆女、鬱婆尸女、帝路沾女、毘舍佉女而为上首;復有千亿恆河沙地诸鬼王,白湿王而为上首;復有十127万亿恆河沙等诸天子,及诸天王、四天王等;復有十万亿恆河沙等四方风神,吹诸树上时非时花散双树间;復有十万亿恆河沙主128云雨神。皆作是念:如来涅槃焚身之时,我当注129雨令火时灭,眾中热闷,为作清凉。

復有二十恆河沙大香象王,罗□象王、金色象王、甘味象王、紺眼象王、欲香象王等而为上首,敬重大乘。爱乐大乘,知佛不久当般涅槃,各各拔取无量无边诸妙莲花来至佛所,头面礼佛,却住一面。復有二十恆河沙等师子兽王,师子吼王而为上首,施与一切眾生无畏,持诸花果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復有二十恆河沙等诸飞鸟王,鳧鴈、鸳鸯、孔雀诸鸟,乾闥婆鸟、迦兰陀130鸟、鴝131鵒鸚鵡、俱翅罗132鸟、婆嘻伽133鸟、迦陵频伽134鸟、耆婆耆婆135鸟,如是等诸乌持诸花果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復有二十恆河沙等水牛、牛羊,往至佛所,出妙香乳,其乳流满拘尸那城,所有沟坑,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成是事已,却住一面。

復有二十恆河沙等四天下中诸神仙人,忍辱仙136等而为上首,持诸香花及诸甘果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遶佛三匝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许。时诸仙人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阎浮提中一切蜂王,妙音蜂王而为上首,持种种花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遶佛一匝,却住一面。

尔时,阎浮提中比丘、比丘尼一切皆集,唯除尊者摩訶迦叶、阿难二眾。復有无量阿僧祇恆河沙等世界中间,及阎浮提所有诸山,须弥山王而为上首。其山庄严,丛林蓊鬱。诸树茂盛,枝条扶□137,荫蔽日光;种种妙花周遍而有,龙泉流水清净香洁。诸天、龙神、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神仙咒术作倡伎乐,如是等眾,弥满其中。是诸山138神亦来诣佛,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復有阿僧祇恆河沙等,四大海神及诸河神,有大威德,具大神足,所设供养倍胜於前,诸神身光伎乐灯明,悉蔽日月,令不復现。以占婆花139散熙连河140,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尔时,拘尸那城娑罗树林,其林变白,犹如白鹤,於虚空中自然而有七宝堂阁,彫文刻鏤、綺饰分明。周匝栏楯,眾宝杂厕,堂下多有流泉浴池,上妙莲花弥满其中,犹如北方鬱单越国141,亦如忉利欢喜之园142。尔时,娑罗树林中间,种种庄严甚可爱乐亦復如是。是诸天人、阿修罗等,咸睹如来涅槃之相,皆悉悲感,愁忧不乐。

尔时,四天王释提桓因143各相谓言:汝等观察诸天、世人及阿修罗,大设供养,欲於最后供养如来,我等亦当如是供养。若我最后得供养者,檀波罗蜜144则为成就,满足不难。尔时,四天王所设供养倍胜於前。持曼陀罗花145摩訶曼陀罗花、迦枳楼伽花、摩訶迦枳楼伽花、曼殊沙花146摩訶曼殊沙花、散多尼迦花、摩訶散多尼迦花、爱乐花、嘉大爱乐花、普贤花、大普贤花、时花、大时花、香城花、大香城花、欢喜花、大欢喜花、发欲花、大发欲花、香醉花、大香醉花、普香花、大普香花、天金叶花、龙华、波利质多树花147、拘毘148罗树花,復持种种上妙甘膳,来至佛所,稽首佛足。是诸天人所有光明,能覆日月,令不復现,以是供具欲供养佛。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尔时。诸天不果所愿,愁忧苦恼,却住一面。

尔时,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设诸供具亦倍胜前,及所持花亦復如是,香气微妙,甚可爱乐。持得胜堂并诸小堂来至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深乐爱护大乘,唯愿如来哀受我食!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时诸释天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乃至第六天所设供养,展转胜前。宝幢幡盖,宝盖小者覆四天下,幡最短者周围四海,幢最卑者至自在天,微风吹幡,出妙音声。持上甘膳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是诸天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上至有顶,其餘梵眾一切来集。尔时,大梵天王及餘梵眾,放身光明遍四天下,欲界人天日月光明悉不復现。持诸宝幢、繒綵、幡盖,幡极短者悬於梵宫至娑罗树间,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尔时,诸梵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尔时,毘摩质多阿修罗王149,与无量阿修罗大眷属俱,身诸光明胜於梵天,持诸、宝幢、繒綵、幡盖,其盖小者,覆千世界,上妙甘膳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诸阿修罗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150,与其眷属诸天妙151女,无量无边阿僧祇眾,开地狱门,施清冷152水,因而告曰:汝等今者无所能为,唯当专念如来应、正遍知,建立最后随喜供养,当令汝等长夜获安。时,魔波旬於地狱中,悉除刀剑、无量苦毒,炽然炎火注153雨灭之。以佛神力,復发是心:令诸眷属皆捨刀剑、弓弩、鎧仗、鉾154槊155、长鉤、金鎚156、鉞斧、斗轮、罥索。所持供养倍胜一切人天所设,其盖小者覆中千界,来至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

我等今者爱乐大乘,守护大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为供养故,为怖畏故,为誑他故,为财利故,为随他故,受是大乘,或真或偽,我等尔时,当为是人除灭怖畏,说如是咒157:

踔158枳159 吒160吒161罗啅枳

卢呵隶 摩訶卢訶隶 阿罗

遮162罗 多罗 莎163呵

是咒能令诸失心者、怖畏者、说法者、不断正法者,为伏外道故、护己身故、护正法故、护大乘故,说如是咒。若有能持如是咒者,无恶象怖。若至旷野、空泽嶮处,不生怖畏,亦无水火、师子、虎狼、盗贼、王难。世尊!若有能持如是咒者,悉能除灭如是等怖。世尊!持是咒者,我当护之,如龟藏六164。世尊!我等今者不以諛165諂说如是事,持是咒者,我当至诚益其势力。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166!

尔时,佛告魔波旬言:我不受汝饮食供养,我已受汝所说神咒,为欲安乐一切眾生四部眾167故。佛说是已,默然不受,如是三请,皆亦不受。时,魔波旬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尔时,大自在天王168与其眷属无量无边及诸天眾,所设供具悉覆梵释169、护世四王、人天八部170及非人等所有供具,梵、释所设犹如聚墨,在珂贝边,悉不復现,宝盖小者能覆三千大千世界,持如是等供养之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遶无数匝,白佛言:世尊!我等所献微末供具,喻如蚊子供养於我,亦如有人以一掬水投於171大海;然一小灯助百千日,春夏之月眾花茂盛,有持一花益於眾花,以亭歷172子益须弥山173,岂当有益大海、日明、眾花、须弥?世尊!我今所奉微末供具亦復如是,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香花、伎乐、幡盖供养如来,尚不足言。何以故?如来为诸眾生常於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趣中受诸苦恼,是故世尊!应见哀愍,受我等供。

尔时,东方去此无量无数阿僧祇恆河沙数174微尘等世界,彼有佛土名意乐美音,佛号虚空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175。尔时,彼佛即告第一大弟子言:善男子!汝今宜往西方娑婆176世界,彼土有佛,号释迦牟尼177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不久当般涅槃。善男子!汝可持此世界香饭,其饭178香美,食之安隐,可以此食179奉献彼佛世尊;世尊食已,入般涅槃。善男子!并可礼敬,请决所疑。

尔时,无边身菩萨摩訶萨即受佛教,从座而起,稽首佛足,右遶三匝,与无量阿僧祇菩萨俱,从彼国发,来至此娑婆世界。应时,此间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於是眾中梵、释、四天180王、魔王波旬、摩醯首罗181,如是大眾见是地动,举身毛竖,喉舌枯燥,惊怖战慄,各欲四散,自见其身无復光明,所有威德殄灭无餘。

是时,文殊师利182法王子即从座起,告诸大眾:诸善男子!汝等勿怖!汝等勿怖!何以故?东方去此无量无数阿僧祇恆河沙183微尘等世界,有世界名意乐美音,佛号虚空等如来、应、正遍知,十号具足。彼有菩萨名无边身,与无量菩萨欲来至此供养如来,以彼菩萨威德力故,令汝身光悉不復现,是故汝等应生欢喜,勿怀恐怖。

尔时,大眾悉皆遥见彼佛大眾,如明镜中自观己身。时,文殊师利復告大眾:汝今所见彼佛大眾如见此佛,以佛神力,復当如是得见九方无量诸佛。尔时,大眾各相谓言:苦哉!苦哉!世间空虚184!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是时,大眾一切悉见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是菩萨身一一毛孔各各出生一大莲花,一一莲花各有七万八千城邑,纵广正等如毘耶离城,墙壁诸堑七宝杂厕,多罗宝树七重行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阎浮檀金185以为却敌,一一却敌各有种种七宝林树,花果茂盛,微风吹动,出微妙音,其声和雅,犹如天乐,城中人民闻是音声,即得受於上妙快乐。是诸堑中妙水盈满,清净香洁如真琉璃,是诸水中有七宝船,诸人乘之游戏澡浴,共相娱乐,快乐无极。復有无量杂色莲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其花纵广犹如车轮。其堑岸上多有园林,一一园中有五泉池,是诸池中復有诸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其花纵广亦如车轮,香气肠186馥,甚可爱乐。其水清净,柔软第一,鳧鴈鸳鸯游戏其中,其园各有眾宝宫宅,一一宫宅纵广正等满四由旬,所有墙壁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真金187为嚮188周匝栏楯,玫瑰为地金沙布上。是宫宅中多有七宝流泉浴池,一一池边各有十八黄金梯陛189阎浮檀金为芭蕉树,如忉利天欢喜之园。

是一一城各有八万四千人王,一一诸王各有无量夫人婇女,共相娱乐,欢喜受乐。其餘人民亦復如是,各於住处共相娱乐,是中眾生不闻餘名,纯闻无上大乘之声。是诸花中各有师子之座,其座四足皆紺琉璃,柔软素衣以布190座上,其衣微妙出过三界,一一座上有一王坐,以大乘法教化眾生,或有眾生书持、读诵,如说修行,如是流布大乘经典。

尔时,无边身菩萨安止如是无量眾生於自身已191,令捨世乐,皆作是言:苦哉!苦哉!世间空虚!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尔时,无边身菩萨,与无量菩萨周匝围遶,示现如是神通力已,持是种种无量供具,及以上妙香美饮食,若有得闻是食香气,烦恼诸垢皆悉消灭。以是菩萨神通力故,一切大眾悉皆得见如是变化无边身菩萨,身大无边,量同虚空,唯除诸佛,餘无能见是菩萨身其量边际。尔时,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所设供养倍胜於前,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愍,受我等食!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如是三请,悉亦不受。尔时,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却住一面,南西北方诸佛世界,亦有无量无边身菩萨,所持供养倍胜於前,来至佛所,乃至却住一面,皆亦如是。

尔时,娑罗双树吉祥福地,纵广三十二由旬,大眾充满,间无空缺。尔时,四方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所坐之处,或如锥头、针锋、微尘,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及阎浮提一切大眾亦悉来集,唯除尊者摩訶迦叶192、阿难193二眾。阿闍世王及其眷属,乃至毒蛇,视能杀人、蜣蜋、蝮蝎及十六种行恶业者,一切来集。陀那婆神阿修罗等,悉捨恶念,皆生慈心,如父如母、如姊如妹,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慈心相向,亦復如是,除一阐提194。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沙、砾石、荆棘、毒草,眾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195极乐196世界。是时,大眾悉见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如於明镜自观己身,见诸佛土亦復如是。

尔时,如来面门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曜覆诸大眾197,令彼身光悉不復现。所应作已,还从口入。时,诸天人及诸会眾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为竖,復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於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何其198苦哉!何期苦哉!如何世尊一旦捨离四无量心,不受人天所奉供养,圣慧日光199从今永灭,无上法船於斯沉没。呜呼痛哉!世间大苦!举手搥200胸,悲号啼哭,支节战动,不能自持,身诸毛孔流血洒地。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此序依明本记载。

2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世称北本。南地的名僧慧严、慧观及谢灵运再整理之,称为南本。北本仅有十三品,南本分为二十五品。宋、元、明三本「讖」以下有「奉詔」二字,宫本作「於姑臧」。

3寿命品有三节。南本将之分为序品、纯陀品、哀嘆品、长寿品等四品。宋、元二本「寿」上有「大般涅槃经」等字。

4宋、元、明三本「一」以下有「之一」二字。

5拘尸那 全名为拘尸那揭罗(Kusinagara),为释尊入灭的圣地,相当於今位於印度西北州Gorakpr巿东北约二十英里处的Kasia遗址。

6「国」,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城」。

7力士生地 力士是梵语Malla之译,强而有力的种族之名。力士生地指其本土的生地。

8阿利罗跋提 Ajitavat的音译,汉译为无胜河。或云Hiranyavati(希连河、希连禪河)例子为同河异名,但若对照后文,应是异河别名。

9娑罗双树 娑罗是Sala或'Sala的音译,坚固之义;双树为对立之意,一方二株,四方为八株。如本经末曰:「西方一双在如来之前,东方一双在如来之后,北方一双在如来之首,南方一双在如来之足。」释尊入灭时,林树叶悲而失色,变成白色,如白鹤群集,故又名鹤林。

10大比丘 比丘梵音为Bhiksu,译成乞士。指出家受具足戒者。

11二月十五日一般所谓的如来入灭之时日。但另外尚有二月八日、三月十五日、四月八日、九月十五日等异说。

12涅槃 梵语(Nirvana)的音译。译为寂灭、灭度。今单指如来的入寂。佛教教义发达之后,也被用来表示最高理想境之语。

13有顶 正确而言,是指三界的至顶:无色界的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有时则指色界的最顶端:色究竟天。

14类音 普应眾生机类的声音。

15如来、应、正遍知 佛十号中的三者。应同於应供。

16罗睺罗 Rahula的音译。覆障之义。释尊在俗时的唯一子。

17十方 四方、四维、上下。

18六趣 同於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人。

19「搥」,宋、元、明三本均作「椎」;宫本作「推」。

20「战」,宋、元、明三本均作「颤」。

21「咽」,宋、元、明三本均作「噎」。

22般涅槃(Parinirvana)译作圆寂。般涅槃比涅槃具有更强烈的意义。涅槃是修道的理想境,於现身可得,般涅槃则须离现身才可得。根本佛教的有餘、无餘涅槃虽也表现了两者的差别,但本经的般涅槃加入了更多的内容。

23劫 梵音劫波Kalpa之略称。指无限的时间。

24业 Karma之译。造作之义。

25以下叙述五十二种大眾作最后供养,如来悉不受,乃为应纯陀供养之伏线。

26摩訶迦旃延(MahaKatyayana) 译作眉垂、好眉等。佛十大弟子之一,论议第一。

27薄俱罗(Vakkula) 译作善容,以少欲知名。「俱」,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拘」。

28优波难陀(Upananda) 译作大欢喜、重喜。

29八十百千 百千是十万,故八十百千是八百万。

30阿罗汉(Arhan) 译作应供。指具有可应人天供养的资格之意。

31空慧 以大乘第一义空的真理为目标的智慧。

32己利 自己的得道(即自行);与世间所称的利己相异,是以利他为前提的自利。

33栴檀(Candana) 香木名。

34波罗奢花(Palasa) 译作赤花树。

35大乘第一空行 以大乘第一义空为目标,由无我而起的自利利他的妙行。

36拘陀罗女 梵文作Kuddara。

37善贤 梵文作Subhadra。

38优波难陀 梵文作Upananda。

39海意 梵文作Sagaramati。

40诸漏 漏是烦恼的异名,因由六根漏泄而得名。

41比丘尼(Bhiksuni)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

42菩萨(Bodhisattva) 菩提萨埵之略,觉有情之义。

43十地 菩萨修行的阶次:五十二位之中,歷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而进入的位次。

44「习」,丽本作「集」,今依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作「习」。

45四无量心(Catvariapramanani) 又称四等、四梵行。指以与乐为目的的慈,以拔苦为目的的悲,欢喜他人离苦得乐的喜,及怨亲平等的捨。此等四心是缘於无量眾生界而发的,故称为四无量心。

46恆河沙(Ganganad valuka) 以恆河沙数目之多来表示无数。

47菩萨摩訶萨 Bodhisattvamahasattva之略。译作觉有情、大有情。有求菩提之大心者。

48无尽意 梵文作Aksayamati。

49随顺 证涅槃者进入生死,随顺世间希望,以大悲令一切成熟。

50度 又称到彼岸。梵文波罗蜜多(Paramita)之译。指去生死,到涅槃。

51三宝(Tri-ratna) 即佛、法、僧。此三者为一切世间所应尊重者,故称为三实。

52恆河沙(Ganganadi valuka)因恆河沙之多,故譬喻为无数之意。

53优波塞(Upasaka)译作清信士。

54五戒 在家修道著所应遵守的道德条目。即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55戒仪具足 具足行住坐卧四戒仪之义。

56「非」,丽本作「不」,今依据宋本改作「非」。

57苦乐常无常等,举十三种对治门,其他略之。其解释有各种不同说法,但所詮为脱离一切对立的大乘行。

58闍毘(Jhapita) 又作荼毘,译作焚烧。

59牛头栴檀 梵文作Gosi-rsaka-candana。

60优钵罗花(Utpala) 青色莲花。

61拘物头花(Kumuda) 黄色莲花。

62波头摩花(Padma) 赤色莲花。

63分陀利花(Pandarika) 白色莲花。

64五色、青、黄、赤、白、黑五色。

65憍奢耶衣(Kauseya) 野蚕衣。

66芻摩(Ksuma) 麻衣。

67七宝 金、银、琉璃、颇梨、硨碟、赤珠、玛瑙。

68「四」,宋、元、明三本均作「駟」字。

69花鬘(Kusumamala) 串连许多花朵,以装饰身体或颈部的饰物。供养物的一种。

70本所行 过去万万世之行,为本生之行。略称为本行。

71八功德水 具有澄净、清泠、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渴、长养等功德之水。

72「醋」,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酢」字。

73加陵伽(Kalinga) 译作细滑衣。「加」,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迦」。

74钦婆罗衣(Kambala) 毛和丝交织成的衣服。

75「提」,丽本作「萨」。

76「天」,宫本作「大」。

77供养 指将物质献给圣者,而其主要意义在受圣者感化。供养以精神的供养为究极。

78「骸」,宫本作「体」。

79「恨」,宋、元、明三本均作「怏」。

80优婆夷(Upasika) 译作清信女。

81毘舍佉 梵文作Visakha。

82自观己身 此段文细述正观家法之境。其中有五门,即苦观、不净观、空观、无我观、无常观。

83「窍」,宋本作「寮」。

84罗剎(Raksasa) 义译为暴恶可畏。

85伊兰(Eravana) 花美但恶臭强烈之树名。

86「泡」,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沫」。

87「牛」,元本作「十」。

88「葶藶」,宫本及宋本均作「亭歷」。

89「涕」,宋、元、明三本均作「洟」。

90空无相无愿之法 称为三昧或是三解脱门。空指人法空,无相指因空故无差别相,无愿指因无寂故无可愿求之法。

91「树」,宫本作「林」。

92「住」,丽本作「坐」,今依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作「住」。

93毘耶离(Vaisali) 又作毘舍离,有广博、广严、好道、好稻、广博严净等译。指由现今的Patna巿隔著恆河,东北方二十世英里的Besar遗址。此都城是释尊屡来游化之处,最后将赴涅槃地前也曾到此地。

94离车(Licchavi) 毘舍离城的剎帝利种族之名。

95阎浮提(Jambudvipa) 须弥四州中南州之名,即人类所住的此世界。

96多罗树(Tala) 译作高竦。

97宋本无「应……沙」夹註;宫本及元、明二本六恆河沙作本文。

98「夫」,宫本作「天」。

99阿闍世(Ajatasatrv) 译作未生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之名。父为频婆娑罗(Bimbisala),因为韦提希(Vaidehi)。在此除之是作为后来懺悔归佛的伏线;王为如来灭后第一结集的外护者。

100四兵 象兵、马兵、步兵、车兵。

101由旬(Yojana) 表示里数的单位,帝王一日行军的里程,大约相当於今之七英里。

102「膳」,宫本作「露」。

103「身」,宋本作「人」。

104「搥」,宋本作「推」。

105广目天 四天王之一,西方的主神。

106「人」,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大」。

107师子座(Simhasana) 人中之狮子--如来之座。

108「倚」,宫本作「绳」。

109「而」,宋本作「以」。

110「微」,宋本作「散」。

111「哀」,宫本作「愁」。

112「泪」,宫本作「泣」。

113和修吉(Vasuki) 译作九头龙。

114难陀(Nanda) 译作欢喜。

115婆难陀(Upananda) 译作大喜。

116「受」,宋本作「许」。

117毘沙门(Vaisravana) 译作多闻。四天王之一,北方的主神。

118「许」,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受」。

119「诸鬼」,宋、元、明三本均作「鬼神」;宫本「诸鬼」以下有「神」。

120金翅鸟王 梵名迦楼罗(Garuda)。

121乾闥婆(Gandharva) 译作香阴。乐神。

122紧那罗(Kimnara) 译作疑神。歌神。

123「王」,元本作「主」。

124摩□罗伽(Mahoraga) 译作大腹行。鬼族之一。

125阿修罗(Asura) 译作非天。好战斗,具嫉妒之性的恶神。

126「淫」,丽本作「娙」,今依据宋本改作「淫」。

127「十」,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千」。

128「主」,宋本作「□」。

129「注」,宋、明二本均作「□」;元本作「主」。

130迦兰陀(Karanda) 译作好声。

131「鴝」,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鸚」。

132俱翅罗(Kokila) 好眼。

133婆嘻伽 译作翎鴣。

134迦陵频伽 梵文作Kalavinka。

135耆婆耆婆(Jivamjiva) 鷓鴣的一种,即所谓的共命鸟。

136忍辱仙 梵文作Ksantirisi。

137「□」,宫本作「疏」。

138「诸山」,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等诸」。

139占婆花 梵文作Campaka。

140熙连河(Hiranyavati) 古来将它视同跋提河,但实际上是不同的河,熙连在城北,跋提在城南。佛入灭於跋提河畔。

141鬱单越国 须弥四洲中,位於北方的国名。梵文作Uttarkuru,即北俱卢洲。

142忉利欢喜之园 忉利天是欲界二天,位於须弥山顶,为地居天之顶。梵文作Trayastrimsa,是三十三天之义。此世界四方各有八天,中央别有善见城,帝释天居此,欢喜园为其庭园。

143释提桓因(Sakaradevanam Indra) 帝释天。

144檀波罗蜜(Dana Paramita)的音译,指布施波罗蜜,六度之一。

145曼陀罗花(Mandarava) 译作适意。

146曼殊沙花(Manjusaka) 译作柔软。

147波利质多树花(Parieitra) 在帝释宫前面的树名。

148宫本及元、明二本「毘」以下有「陀」字。

149毘摩质多阿修罗王(Vemacitra asuraraja) 译作宝锦,住於华鬘宫,四阿修罗之一。

150魔王(Mara)波旬(Papiya) 魔为杀者之义,波旬为恶中恶之义。住六天的顶上,欲界之主。

151「妙」,宋本作「綵」。

152「冷」,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净」。

153「注」,宋、元、明三本均作「□」。

154「鉾」,宫本作「牟」。

155「槊」,宋、元、明三本均作「稍」。

156「鎚」,宋、元、明三本均作「椎」;宫本作「槌」。

157目前发现的涅槃经梵本仅有具叶二纸,故此陀罗尼的梵文不明。

158「啅」,元、明二本均作「踔」。

15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枳」;元本「□」以下有「上丑儿反下同」音註。

160「吒」,宫本作「吒」。

161「吒」,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叱」;宋、元二本「吒」以下有「陟嫁切」音註;明本「吒」字下间空。

162宋、元、明三本「遮」上不间空。

163宫本「莎」上不间空。

164藏六 龟将四肢首尾藏入甲中,以保护自己避免外敌的侵害。「六」,宫本作「穴」。

165「諛」,丽本作「諭」,今依据宋、明二本均作「諛」。

166「供养」,宋本作「食供」。

167四部眾 比丘、丘比尼、优婆塞、优婆夷。

168大自在天 梵名摩醯首罗(Mahesvararaja)。

169梵释 梵天(Brahma)和帝释天(Indra)。

170八部 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

171「於」,宋、元、明三本均作「之」。

172「亭歷」,明本作「葶藶」,宫本作「亭藶」。

173「须弥山」,宋、元、明三本均作「於须弥」。

174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数」。

175如来…等 此为如来的十号。以下的十一号之中,通常以世尊为总,前十号为别:一如来(Tathagata);二应供或应(Arhan)阿罗汉;三正遍知(Samyaksambuddha);四明行足(Vilyacaransampanna);五善逝(Sugata);六世间解(Lokavid);七无上士(Anattara);八调御丈夫(Prusadamyasarathi);九天人师(Sasta-devamanusyanam);十佛(Buddha);十一世尊(Bhagavat)。宋、元、明三本均无「供」。

176娑婆(Saha) 堪忍土之义。

177释迦牟尼 Sakyamuni的音译。释迦是种族之名,牟尼是圣者之义,合起来是释迦族所出圣者之意。

178「饭」,宋、元二本均作「食」。

179宋本无「此食」。

180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天」。

181摩醯首罗(Mahesvara) 译作大自在天。

182文殊师利(Manjusri) 译作妙吉祥。

183宫本及元、明二本「沙」以下有「数」字。

184「空虚」,宫本作「虚空」。宋、元、明三本「虚」以下有「世间空虚」等字。

185阎浮檀金(Jambunadasuvarna) 以金属中特别贵重者而闻名。

186「酚」,宋本作「芬」。

187「金」,宋本作「珠」。

188「嚮」,宋、元、明三本均作「向」。

189「陛」,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阶」。

190「布」,宋、元、明三本均作「敷」。

191「身已」,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己身」。

192摩訶迦叶(Mahakasyapa) 译作饮光。佛十大弟子之一,头陀第一。

193阿难(Ananda) 译作欢喜。佛十大弟子之一,多闻第一。

194一阐提 Icchantika的音译。有信不具足、断善根等之译。指诽谤佛法,不信因果三宝,烧失善根,沉沦生死,永无出期者。一阐提是否有佛性,是本经的重大论题。

195无量寿佛(Amita-yus) 又称为无量光佛(Amitabha),即普通所称的阿弥陀佛。

196极乐 Sukhavati之译,又有安乐、安养等异译。正式应称为乐有。

197「眾」,丽本作「会」,今依据宫本改作「眾」。

198「其」,丽本作「期」,今依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作「其」。

199「光」,宋本作「月」;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明」。

200「手」,宫本及元本均作「身」。「搥」,宋、元、明三本均作「椎」。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