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1译

现病品第六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如来已免一切疾病,患苦悉除,无復怖畏。世尊!一切眾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食欲、瞋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其心闷乱,下痢噦噎,小便淋2沥3,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乾消4,鬼魅所著。如是种种身心诸病,诸佛世尊悉无復有,今日如来何缘顾命文殊师利而作是言:「我今背痛,汝等当为大眾说法」。
  有二因缘则无病苦。何等为二?一者怜愍一切眾生,二者给施病者医药。如来往昔已於无量万亿劫中修菩萨道,常行爱语5,利益眾生,不令苦恼,施疾病者种种医药,何缘於今自言有病?世尊!世有病人或坐、或卧,不安处所,或索饮食,敕诫家属,修治產业,何故如来默然而卧,不教弟子声闻人等尸波罗蜜6、诸禪解脱、三摩跋提7、修诸8正勤?何缘不说如是甚深大乘经典?如来何故不以无量方便教大迦叶、人中象王诸大人等,令不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不治诸恶比丘受畜一切不净物者?世尊实无有病,云何默然右胁而卧?
  诸菩萨等凡所给施病者医药所得善根,悉施眾生而共迴向一切种智,为除眾生诸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9恼、嫉□、慳吝、奸10诈、諛諂、无惭、无愧、慢、慢慢11、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12、放逸贡高、懟13恨14諍讼,邪命諂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於恶欲贪於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歖睡,欠呿不乐,贪嗜饮食,其心□瞢,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歖多语,诸根闍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报障者,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诽谤正法及一阐提,是名报障。如是三障,名为大病,而诸菩萨於无量劫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疾病医药,常作是愿:「令诸眾生永断如是三障重病」。
復次,世尊!菩萨摩訶萨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病者医药,常作是愿:「愿令眾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金刚之身;又愿一切无量眾生作妙药王,断除一切诸恶重病,愿诸眾生得阿伽陀药,以是药力,能除一切无量恶毒;又愿眾生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速得成就无上佛药,消15除一切烦恼毒箭;又愿眾生勤修精进,成就如来金刚之心16,作微妙药疗治眾病,不令有人生諍讼想;亦愿眾生作大药树,疗治一切诸恶重病;又愿眾生拔出毒箭,得成如来无上光明;又愿眾生得入如来智慧大药微密法藏。」世尊!菩萨如是已於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17劫,发是誓愿,令诸眾生悉无復病,何缘如来乃於今日唱言有病?
  復次,世尊!世有病人不能坐起,俯仰进止,饮食18不御,浆水不下,亦復不能教戒19诸子修治家业。尔时,父母、妻子、兄弟、亲属、知识,各於是人生必死想。世尊!如来今日亦復如是,右胁而卧,无所论说,此阎浮提有诸愚人当作是念:「如来正觉必当涅槃」,生灭尽想。而如来性实不毕竟入於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无变易故。以是因缘,不应说言我今背痛。
  復次,世尊!世有病者,身体羸损,若偃、若侧卧著床褥,尔时家室心生恶贱,起必死想。如来今者亦復如是,当为外道九十五种之所轻慢,生无常想。彼诸外道当作是言:「不如我等,以我性常自在,时节微尘等法而为常住,无有变易;沙门瞿曇20无常所迁,是变易法。」以是义故,世尊!今日不应默然右胁而卧。
  復次,世尊!世有病者,四大21增损互不调适,羸瘦乏22极,是故不能随意坐起,卧著床褥;如来四大无不和适,身力具足亦无羸损。世尊!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牙象力;十二牙象力,不如一四牙象力;十四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黄象力;十黄象力,不如一赤象力;十赤象力,不如一白象力;十白象力,不如一山象力;十山象力,不如一优钵罗23象力;十优钵罗象力24,不如一拘物头25象力;十拘物头象力,不如一分陀利26象力;十分陀利象力,不如人中一力士27力;十人中力士力,不如一钵健提28力;十钵健提力,不如一八臂那罗延29力;十那罗延力,不如一十住菩萨一节之力。一切凡夫身中诸节,节不相到,人中力士节头相到,钵健提身诸节相接,那罗延身节头相拘,十住菩萨诸节骨解,盘30龙相结,是故菩萨其力最大。世界成时,从金刚际31起金刚座32,上至道场33菩提树34下,菩萨坐已,其心即时逮得十力。如来今者不应如彼婴孩小儿,婴孩小儿愚痴无智,无所能说,以是义故,随意偃侧,无人讥訶;如来世尊有大智慧照明一切,人中之龙,具大威德,成就神通无上仙人,永断疑纲,已拔毒箭,进止安详,威仪具足,得无所畏,今者何故右胁而卧,令诸人天35悲愁36苦恼?
尔时,迦叶菩萨即於佛前而说偈言:
瞿曇大圣德, 愿起演妙法,
不应如小儿, 病者卧床席37。
调御天人师, 倚卧双树间,
下愚凡夫见, 当言必涅槃。
不知方等典, 甚深佛所行,
不见微密藏, 犹盲不见道。
惟38有诸菩萨,文殊师利等,
能解是甚深, 譬如善射者。
三世诸世尊, 大悲为根本,
如是大慈悲。 今为何所在?
若无大悲者, 是则不名佛,
佛若必涅槃, 是则不名常。
  惟愿无上尊, 哀受我等请,
利益於眾生, 摧伏诸外道。
尔时,世尊大悲熏39心,知诸眾生各各所念,将欲随顺毕竟利益,即从卧起,结跏40跌坐,顏貌熙怡,如融金聚,面目端严,犹月盛满,形容清净,无诸垢秽,放大光明,充遍虚空,其光大盛,过百千日,照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世界,惠施眾生大智之炬,悉令得灭无明黑闇,令百千亿那由他眾生,安止不退菩提之心。
尔时,世尊心无疑虑,如师子王,以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於其身上一切毛孔,一一毛孔出一莲花。其花微妙,各具千叶,纯真金色,琉璃为茎,金刚为鬚,玫瑰为臺,形大团圆犹如车轮,是诸莲花各出种种杂色光明,青黄赤白、紫颇梨色。
是诸光明皆悉遍至阿鼻地狱、想地狱、黑绳地狱、眾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焦热地狱、大焦热地狱。是八地狱其中眾生,常为诸苦之所逼切,所谓烧煮、火炙、斫刺、剥剥,遇斯光已,如是眾苦悉灭无餘,安隐清凉,快乐无极;是光明中,宣说如来秘密之藏,言诸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闻已,即便命终,生人天中。乃至八种寒冰地狱,所谓阿波波41地狱、阿吒吒42地狱、阿罗罗43地狱、阿婆婆44地狱、优钵罗45地狱、波头摩46地狱、拘物头47地狱、分陀利48地狱,是中眾生常为寒苦之所逼恼,所谓擘49裂身体、碎坏、互相残害,遇斯光已,如是等苦亦灭无餘,即得调和,熅50煖适身;是光明中,亦51说如来秘密之藏,言诸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闻已,即便命终,生人天中。尔时,於此阎浮提界及餘世界,所有地狱皆悉空虚,无受罪者,除一阐提。饿鬼眾生,飢渴所逼,以髮缠身,於百千岁未曾得闻浆水之名,遇斯光已,飢渴即除;是光明中,亦说如来微密秘藏,言诸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闻已,即便命终,生人天中,令诸饿鬼亦悉空虚,除谤大乘方等正典。畜生眾生互相杀害,共相残食,遇斯光已,恚心悉灭;是光明中亦说如来秘密之藏,言诸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闻已,即便命终,生人天中,当尔之时,畜生亦尽,除谤正法。
是一一花各有一佛,圆光一寻,金色晃曜,微妙端严最上无比,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是诸世尊或有坐者,或有行者,或有卧者,或有住者,或有52震雷音者,或澍53雨者,或放电光,或復兴54风,或出烟焰、身如火聚,或復55示现七宝诸山、池泉、河水、山林、树木,或復示现七宝国土、城邑、聚落、宫殿、屋宅,或復示现象马、师子、虎狼、孔雀、凤凰诸鸟,或復示现,令阎浮提所有眾生悉见地狱、畜生、饿鬼,或復示现欲界六天。復有世尊,或说阴界诸入多56诸过患,或復有说四圣諦法,或復有说诸法因缘,或復有说诸业烦恼皆因缘生,或復有说我与无我,或復有说苦乐二法,或復有说常、无常等,或復有说净与不净。復有世尊为诸菩萨演说所行六波罗蜜57,或復有说诸大菩萨所得功德,或復有说诸佛世尊所得58功德,或復有说声闻之人所得功德,或復有说随顺一乘59,或復有说三乘60成道,或有世尊左胁沓,右胁出火;或有示现初生出家,坐於道场菩提树下,转妙法轮,入于61涅槃;或有世尊作师子吼,令此会中有得一果、二果、三果至第四果62,或復有说出离生死无量因缘。尔时,於此阎浮提中,所有眾生遇斯光已,盲者见色,聋者听声,哑63者能言,拘躄能行,贫者得财,慳者能施,恚者慈心,不信者信,如是世界无一眾生修行恶法,除一阐提。
尔时,一切天64、龙65、鬼神66、乾闥婆67、阿修罗68、迦楼罗69、紧那罗70、摩□罗伽71、罗剎72、健陀73、忧摩陀74、阿婆魔罗75、人76非人77等,悉共同声唱如是言:善哉,善哉!无上天尊!多所利益。说是语已,踊跃欢喜,或歌或舞、或身动转,以种种花散佛及僧,所谓天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曼陀罗78花、摩訶曼陀罗79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散陀那80花、摩訶散陀那81花、卢脂那82花、摩訶卢脂那83花、香84花、大香85花、适意花、大适意花、爱见86花、大爱见87花、端严88花、第一端严89花。復散诸香,所谓沉水90、多伽楼91香、旃檀92、鬱金93和合杂香、海岸聚香。復以天上宝幢幡盖,诸天伎乐,箏笛、笙瑟、箜篌、鼓吹,供养於佛,而说偈言:

我今稽首大精进,无上正觉两足尊,
天人大眾所不知,惟有瞿曇乃能了。
世尊往昔为我故,於无量劫修苦行,
如何一旦放本誓,而便捨命欲涅槃。
一切眾生不能见,诸佛世尊祕密藏,
以是因缘难得出,轮转生死坠恶道。
如佛所说阿罗汉,一切皆当至涅槃,
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谁能知。
施诸眾生甘露法,为欲断除诸烦恼,
若有服此甘露法,不復受生老病死。
如来世尊以疗治,百千无量诸眾生,
令其所有诸重病,一切消灭无遗餘。
世尊久已捨病苦,故得名为第七佛,
惟愿今日雨法雨,润渍我等功德种。
是故94大眾及人天,如是请已默然住。

说是偈时,莲花臺中95一切诸佛,从阎浮提遍至净居96,悉皆闻之。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具足如是甚深微妙智慧,不为一切诸魔外道之所破坏。善男子!汝已安住,不为一切诸邪恶风之所倾动。善男子,汝已97成就乐说辩才,已曾供养过去无量恆河沙等诸佛世尊,是故能问如来正觉如是之义。善男子!我於往昔无量无边亿那由他百千万劫,已除病根,永离倚卧。迦叶!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上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诸声闻说是大乘大涅槃经,开示分别,显发其义。我於尔时亦为彼佛而作声闻,受持如是98大涅槃典,读诵通利、书写经卷,广为他人开示、分别解说其义,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从是来未曾有99恶烦恼业缘堕於恶道,诽谤正法,作一阐提,受黄门身无根、二根,反逆父母,杀阿罗汉,破塔坏僧,出佛身血,犯四重禁。从是以100来,身心安隐,无诸苦恼。迦叶!我今实无一切疾病。所以者何?诸佛世尊久已101远离一切病故。迦叶!是诸眾生不知大乘方等密教,便谓如来真实有疾102。
迦叶!如言如来人中师子,而如来者实非师子,如是之言,即是如来祕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人中大龙,而我已於无量劫中捨离是业。迦叶!如言如来是人、是天,而我真实非人、非天,亦非鬼神、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非我、非命、非可养育、非人士夫。非作、非不作,非受、非不受,非世尊、非声闻,非说、非不说,如是等语,皆是如来祕密之教。
迦叶!如言如来犹如大海须弥山王103,而如来者实非咸味,同於石山,当知是语亦是如来祕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如分陀利,而我实非分陀利也,如是之言即是如来祕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犹如父母,而如来者宝非父母,如是之言亦是如来祕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是大船师,而如来者实非船师,如是之言亦是如来祕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犹如商主,而如来者实非商主,如是之言亦是如来祕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能摧伏魔,而如来者实无恶心欲令他伏,如是之言皆是如来祕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能治痈疮,而我实非治痈师也,如是之言亦是如来祕密之教。
迦叶!如我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能修治身口意业,捨命之时,虽有亲族取其尸骸,或以火烧,或投大水,或弃塚间,狐狼禽兽竞共食噉,然心意识即生善道,而是心法实无去来,亦无所至。真104是105前后相似相续,相貌不异。如是之言即是如来祕密之教。迦叶!我今言病亦復如是,亦是如来祕密之教。是故顾命文殊师利:「吾今背痛,汝等当为四眾说法。」迦叶!如来正觉实无有病,右胁而卧,亦不毕竟入於涅槃。迦叶!是大涅槃即是诸佛甚深禪定,如是禪定非是声闻、缘觉行处。迦叶!汝先所问如来何故倚卧不起,不索饮食,戒106敕家属修治產业?迦叶!虚空之性亦无坐起107求索饮食,敕戒家属,修治產业,亦无去来、生灭、老壮、出没、伤破108、解脱繫缚,亦不自说,亦不说他,亦不自解,亦不解他,非安、非病。善男子!诸佛世尊亦復如是,犹如虚空,云何当有诸病苦耶?
迦叶!世有三人,其病难治。一、谤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三病世中极重,悉非声闻、缘觉、菩萨之所能治。善男子!譬如有病,必死难治,若有瞻病随意医药,若无瞻病随意医药,如是之病定不可治,当知是人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种人亦復如是,若有声闻、缘觉、菩萨,或有说法、或不说法,不能令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迦叶!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随意医药,则可令差109,若无此三,则不可差。声闻、缘觉亦復如是,从佛菩萨得闻法已,即能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不闻法能发心也。迦叶!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随意医药,若无瞻病随意医药,皆悉可差。有一种人亦復如是,或值声闻、不值声闻,或值缘觉、不值缘觉,或值菩萨、不值菩萨,或值如来、不值如来,或得闻法、或不闻法,自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有人,或为自身,或为他身,或为怖畏,或为利养,或为諛110諂,或为誑他,书写如是大涅槃经,受持、读诵、供养、恭敬,为他说者。
迦叶!有五种人於是大乘大涅槃典,有病行处,非如来也。何等为五?一,断三结111得须陀洹果,不堕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七返,永断诸苦,入於涅槃。迦叶!是名第一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二人者,断三结缚112,薄贪恚痴,得斯陀含果,名一往来,永断诸苦,入於涅槃。迦叶!是名第二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六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三人者,断五下结113,得阿那含果,更不来此,永断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四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四人者,永断贪欲、瞋恚、愚痴,得阿罗汉果,烦恼无餘,入於涅槃,亦非騏麟独一之行114,是名第四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二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五人者,永断贪欲、瞋恚、愚痴,得辟支佛道,烦恼无餘,入於涅槃,真是騏驎独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十千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是名第五人有病行处,非如来也。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第七之一115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应当於是大般116涅槃经,专心思惟五种之行。何等为五?一者圣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婴儿行,五者病行。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常当修习是五种行;復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涅槃经。
迦叶!云何菩萨摩訶萨所修圣行?菩萨摩訶萨若从声闻、若从如来得闻如是大涅槃经,闻已生信,信已应作如是思惟:「诸佛世尊有无上道,有大正法、大眾正行,復有方等大乘经典我今当为爱乐。」贪求大乘经故,捨离所爱妻子、眷属、所居舍宅、金银、珍宝、微妙瓔珞、香花、伎乐、奴婢、僕117使、男女、大小、象马、车乘、牛羊、鸡犬、猪豕之属。」復作是念:「居家迫迮118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若在家居119,不得尽寿,净修梵行,我今应当剃除鬚髮,出家学道。」作是念已:「我今定当出家,修学无上正真菩提之道。」菩萨如是欲出家时,天魔波旬生大苦恼,言是菩萨復当与我兴大战諍。善男子!如是菩萨何处当復与人战諍?是时菩萨即至僧坊,若见如来及佛弟子,威仪具足,诸根寂静,其心柔和,清净寂灭,即至其所而求出家,剃除鬚髮,服三法衣。既出家已,奉持禁戒,威仪不缺,进止安详120,无所触犯,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护戒之心犹如金刚。
善男子!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尔时,海中有一罗剎,即从其人乞索浮囊,其人闻已,即作是念:「我今若与,必定没死。」答言:「罗剎!汝寧杀我,浮囊叵得。」罗剎復言:「汝若不能全与我者,见惠其半。」是人犹故不肯与之。罗剎復言:「汝若不肯121惠我半者,幸愿与我三分之一。」是人不肯,罗剎復言:「若不能看,当施手许。」是人不肯,罗剎復言:「汝今若復不能与我如手许者,我今飢穷,眾苦所逼,愿当济我如微尘许。」是人復言:「汝今所索,诚復不多,然我今日方当渡海,不知前途近远如何?若与汝者,气当渐出,大海之难,何由得过?脱能中路122,没水而死」。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护持禁戒亦復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浮囊。菩萨如是护戒之时,常有烦恼诸恶罗剎语菩萨言:「汝当信我,终不相欺,但破四禁,护持餘戒,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菩萨尔时应作是言:「我今寧持如是禁戒堕阿鼻狱,终不毁犯而生天上。」烦恼罗剎復作是言:「卿若不能破四禁者,可破僧残,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菩萨亦应不随其语。罗剎復言:「卿若不能犯僧残者,亦可故犯偷兰遮罪,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菩萨尔时亦復不随。罗剎復言:「卿若不能犯偷兰遮者123,可犯捨堕,以是因缘,可得安隐,入於涅槃。」菩萨尔时亦不随之。罗剎復言:「卿若不能犯捨堕者,可破124波夜提,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菩萨尔时亦不随之。罗剎復言:「卿125若不能犯波夜提者,幸可毁破突吉罗戒,以是因缘,可得安隐,入於涅槃。」菩萨尔时心自念言:「我今若犯突吉罗罪不发露者,则不能渡生死彼岸而得涅槃。」菩萨摩訶萨於是微小诸戒律中,护持坚固,心如金刚。菩萨摩訶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敬重坚固,等无差别。菩萨若能如是坚持,则为具足五根126诸戒;所谓具足菩萨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餘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净戒,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
迦叶!是菩萨摩訶萨復有二种戒,一者受世教戒127,二者得正法戒。菩萨若受正法戒者,终不为恶;受世教戒者,白四羯磨128然后乃得。復次,善男子!有二种式,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129欺誑於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繫缚破坏成功,然明而卧,田宅、种植、家业、坐肆,不畜象马、车乘、牛羊、驼驴、鸡犬、獼猴、孔雀、鸚鵡、共命130及拘枳罗131、豺狼、虎豹132、猫狸、猪豕及餘恶兽、童男、童女、大男、大女、奴婢、僮僕、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马瑙、珊瑚、璧玉、珂贝、诸宝、赤铜、白腊133、□石134、盂器、□□135□□、拘执、眊136衣、一切穀米、大小麦豆、穈137栗、稻、麻、生熟食具;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别请;不食肉,不饮酒,五辛能熏138,悉不食之,是故其身无有臭处,常为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养,尊重讚叹139;趣足而食,终不长受;所受衣服纔足140覆身,进止常与三衣钵具141,终不捨离,如鸟二翼;不畜根子、茎子、节子、椄子、子子,不畜宝藏,若金、若银、饮食、厨库、衣裳、服饰;高广大床、象牙金床、杂色编142织,悉不用坐;不畜一切细软诸蓆143,不坐象荐144马荐,不以细软上妙衣服145用敷床卧146,其床两头不置二枕,亦不受畜妙好丹枕、安黄147木枕;终不观看象斗、马斗、车斗、兵斗、男斗、女斗、牛斗、羊斗、水牛、鸡雉、鸚鵡等斗,亦不故往观看军阵,不应故听吹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乐之声,除供养佛;摴蒱、围碁、波罗塞148戏、师子象斗、弹基、六慱149拍□、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成150,一切戏笑悉不观作,终不瞻相手脚面目,不以抓151镜芝草、杨枝、钵盂、髑髏而作卜筮,亦不仰观虚空星宿,除欲解睡,不作王家往返使命,以此语彼,以彼语此,终不諛152諂,邪命自活,亦不宣说王臣、盗贼、斗諍、饮食、国土飢饉、恐怖、丰乐、安隐之事。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訶萨息世讥嫌戒。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坚持如是遮制之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
善男子153!菩萨摩訶萨受持如是诸禁戒已,作是愿言:「寧以此身投於炽然猛火深坑,终不毁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与剎利女、婆罗门女、居士154女而行不净。」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寧以热铁周匝缠身,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衣服。」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寧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毁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饮食。」復次。善男子!摩訶萨復作是愿:「寧卧此身身大热铁上,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床敷卧155具。」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我寧以身受三百鉾,终不敢以毁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医药。」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寧以此身投热铁鑊,不156以破戒157受於158信心檀越、房舍、屋宅。」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宋以铁搥159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不以破戒,受诸剎利、婆罗门、居士恭敬礼拜。」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寧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寧以铁锥遍耳160搀刺,不以染心听好音声。」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寧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贪嗅诸香。」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寧以利刀割裂其舌,不以染心贪著美味。」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愿:「寧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著诸触。」何以故?以是因缘,能令行者堕於地狱、畜生、饿鬼。迦叶!是名菩萨摩訶萨护持禁戒。菩萨摩訶萨护持如是诸禁戒已,悉以施於一切眾生,以是因缘,愿令眾生护持禁戒,得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修持如是清净戒时,即得住於初不动地。云何名为不动地耶161?菩萨住是不动地中,不动不堕、不退、不散。善男子!譬如须弥山,旋嵐162猛风不能令动堕落退散,菩萨摩訶萨住是地中亦復如是,不为色声香味触163所动,不堕地狱、畜生、饿鬼,不退声闻辟支佛地,不为异见邪风所散而作邪命。復次,善男子!又不164动者,不为贪欲、恚痴所动;又不堕者,不堕四重;又不退者,不退戒还家;又不散者,不为违逆大乘经者之所散坏。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亦復不为诸烦恼魔之所倾动,不为阴魔所堕,乃至坐於道场菩提树下,虽有天魔,不能令其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復不为死魔所散。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訶萨修习圣行。善男子!云何名为圣行?圣行者,佛及菩萨之所行处165故,故名圣行。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故名圣人。有圣戒故,復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166、智慧、捨离,故167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168名圣人。以是义故,復名圣行。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宫本「讖」以下有「於姑藏」等字。
2「淋」,宋、元、明三本均作「痳」。
3「沥」,明本作「□」。
4「消」,宋、元、明三本均作「痟」。
5爱语 菩萨四摄法之一,随眾生根性,以善言慰喻,令生亲爱之心,而入佛道。
6尸波罗蜜(Silaparamita) 译作持戒到彼岸,六度之一。
7三摩跋提(Samapatti) 将入禪定的状态。与禪解脱俱为禪那波罗蜜(Dhyanaparamita),译作静虑到彼岸,六度之一。
8「诸」,宫本作「习」。
9「焦」,宫本作「烦」。
10「奸」,宫本作「姦」。
11宫本及元、明二本「慢」以下有「大慢」二字。
12慢等 此文有七慢。成实论中又加上大慢,成八慢;河西道朗说九慢。
13「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忿」。
14「恨」,宋本作「佷」。
15「消」,宋、元、明三本均作「销」,下同。
16「心」,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身」。
17那由他(Nayuta) 极大的数目之名,相当於一亿。
18「饮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食饮」。
19「戒」,宫本作「诫」。
20瞿曇(Gautama) 姓氏名,释尊以瞿曇为姓。此姓氏中,以释尊最殊胜,故此处指称释尊。
21四大 地、水、火、风,此处指由此等四大构成的身体。
22「乏」,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之」。
23优钵罗(Utpala) 青莲华。
24宫本及元、明二本「象力」以下有「不如一波头摩象力十波头摩象力」十四字。
25拘物头(Kumuda) 赤莲华。
26分陀利(Pundarika) 白莲华。
27力士(Malla) 拘尸那城有力士之一族,由被放逐的剎帝利种所生,是具有极大力气的混血民族。
28钵健提(Pakkhandin) 译作坚固,天之名。「健」,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下同。
29那罗延(Narayana) 天之力士。
30「盘」,宋、元、明三本均作「蟠」,宫本作「槃」。
31金刚际 同金轮际。由此世界的地底经八万由旬到达此地。
32金刚座(Vajra-asana) 佛成道的座处,在摩揭陀国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
33道场(Bodhi manda) 如来证正觉之处。
34菩提树(Bodhivrksa) 本名毕钵罗(Pippala),学名Ficus Beligiosa。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有此名,又释作道树或觉树。
35「人天」,宫本作「天人」。
36「悲愁」,宋、元、明三本作「忧愁」;宫本作「愁忧」。
37「席」,宋、元、明三本均作「褥」。
38「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唯」。
39「熏」,元本作「重」,宫本作「薰」。
40「跏」,宫本及宋、元二本均作「加」。
41阿波波(Apapa) 被寒冷侵逼,发出此种声音的地狱。
42阿吒吒(Atata) 被寒冷所逼,发出此种异声的地狱。
43阿罗罗 可能与身被极寒所逼,身上生皰的额部陀(Arbuda)同。
44阿婆婆 被寒冷侵逼,而发出此种异声的地狱。
45优钵罗(Utpala) 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莲华的地狱。
46波头摩(Padma) 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红莲华的地狱。
47拘物头(Kumuda) 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赤莲华的地狱。
48分陀利(Pundarika) 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白莲华的地狱。
49「擘」,宋、元、明三本均作「劈」。
50「熅」,宋、明二本均作「温」。
51宫本及元、明二本「亦」以下有「復宣」二字。
5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有」。
53「澍」,宫本作「注」。
54「兴」,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放」。
55「復」,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56「多」,宫本作「名」。
57波罗蜜(Paramita) 到彼岸,又译作度。此有六者,即施、戒、忍、进、禪、智,乃菩萨所修妙行。
58「得」,宋、元二本均作「有」。
59一乘 梵文作Eka-yana。
60三乘 梵文作Tri-yana。
61「于」,明本作「於」。
62一果等 指四沙门果,即须陀洹(顶流)、斯陀含(一来)、阿那含(不还)、阿罗汉(应供)。
63「哑」,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哑」。
64天 梵文作Deva。
65龙 梵文作Naga。
66鬼神(Yaksa) 译作勇健。
67乾闥婆(Gandharva) 译作寻香神。
68阿修罗(Asura) 译作非天。
69迦楼罗(Garuda) 译作金翅鸟。
70紧那罗(Kimnara) 歌神。
71摩□罗伽(Mahoraga) 译作大腹行。以上称为八部眾。
72罗剎(Raksasa) 译作捷疾鬼。
73健陀 慧琳音义曰:「具足云私健陀,此云荫也。朗法师云;是偏脣鬼也」。「健」,宫本作「建」。
74忧摩陀(Umada) 鬼名。慧琳音义译作妖狂,能令人醉倒的鬼。
75阿婆魔罗(Apasmara) 译作颠狂魔,能令人发狂的鬼。「魔」,宋本作「摩」。
76人 梵文作Manusya。
77非人 梵文作Amanusya。
78曼陀罗(Mandarava) 译作适意华。
79摩訶曼陀罗(Mahamandarava) 译作大适意华。
80散陀那(Sandanika?) 译作断续。
81摩訶散陀那(Mahasandanika?)译作大断续。
82卢脂那(Rocana) 译作眼花。
83摩訶卢脂那(Maharocana) 译作大眼花。
84香 梵文作Gandha。
85大香 梵文作Mahagandha。
86爱见 梵文作Kamadrsti。
87大爱见 梵文作Maha-kamadrsti。
88端严 梵文作Vira。
89第一端严 梵文作Prathamavira。
90沉水 梵文作Agaru。
91多伽楼(Tagaraka) 译作不没香。
92旃檀(Candana) 译作与乐。
93鬱金(Kunkumam) 译作薰。
94「故」,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诸」。
95「中」,宫本作「宝」。
96净居(Suddhavasa) 色界第四禪天之顶,共有五天。
97「已」,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今」。
98「是」,宫本及元本均作「来」。
99「有」,明本作「为」。
100「以」,丽本作「已」,今据宋本改之。
101「已」,宫本作「以」。
102「疾」,宫本作「病」。
103大海须弥山王 梵文作Mahasamudra-sumeru-parvatraja。
104「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直」。
105「是」,明本作「言」。
106「戒」,宫本及宋、元、明三本作「诫」,下同。
107「坐起」,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起坐」。
108「破」,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碎」。
109「差」,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瘥」。
110「諛」,宫本作「諭」。
111三结 贪、瞋、痴。
112宫本无「缚」。
113五下结 贪、瞋、身见、戒取、疑,是等使眾生不得超脱欲界。
114騏驎独一之行 即缘觉(辟支佛)乘之行。缘觉有二种,一称为部行,二称为驎喻。部行是成群,驎喻是单独修业,喻驎之一角。「騏驎」,宋、元、明三本均作「麒麟」。
115宫本无「之一」。
116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般」。
117「僕」,宋本作「给」。
118「迮」,宋、元、明三本均作「窄」。
119「家居」,宋本作「居家」。
120「详」,元本作「庠」。
121「肯」,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能」。
122「路」,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道」。
12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者」。
124「破」,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犯」。
125宋本无「卿」。
126「根」,宋、元、明三本均作「支」;宫本作「枝」。
127受世教戒 配於三聚戒的话,受世教戒相当於摄律仪戒,得正法戒相当於摄善法戒。
128白四羯磨 各各解脱戒的受戒作法。白是表白,行者登戒坛,对阿闍梨表白愿受戒。羯磨(Karma)译作业。行者表白后,由羯磨师教唱羯磨文,随之反覆唱三次,是为三羯磨。以上总称一百三羯磨,合称白四羯磨。
12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斗」。
130共命(Jivamjivaka) 译作生生,鸟名。
131枸枳罗(Kokila) 译作好眼鸟。
132「豺狼虎豹」,宫本作「虎豹豺狼」。
133「腊」,宋本作「鑞」。
134「石」,宋、元、明三本均作「鉐」。
135「□」,宋、元、明三本均作「□」。
136「眊」,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
137「穈」,宋、元、明三本均作「黍」。
138「熏」,宋、元、明三本均作「荤」。
139「叹」,宫本作「嘆」。
140「足」,宫本作「之」。
141「具」,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俱」。
142「编」,宫本作「□」。
143「蓆」,宋、元、明三本均作「席」。
144「荐」,宋、元、明三本均作「韉」。
145「服」,宋、元、明三本均作「裳」。
146「卧」,宋本作「座」。
147「黄」,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簧」。 
148波罗塞(Prasaka) 戏伎之名。
149「慱」,宫本及宋、明二本均作「搏」。
150「成」,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城」。
151「抓」,宋、元二本均作「爪」。
152「諛」,宫本作「諭」。
153举誓愿。其中,初为自誓之文,次有六誓,不受外施。次有五誓,不被内根外尘所破。
154宋、元、明三本「居士」以下有「等」字。
155「敷卧」,宋、元、明三本均作「卧敷」。
156宫本「不」以下有「敢」字。
157宋、元、明三本「戒」以下有「之身」二字。
158宋本无「於」。
159「搥」,宋、元、明三本均作「鎚」。
160「耳」,丽本作「身」,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161「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162「嵐」,丽本作「蓝」,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163丽本无「触」字,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补上。
164「不」,丽本作「復」,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165宋、元、明三本均无「处」。
166「闻」,丽本作「开」,今依据宫本改之。
167宋、元、明三本「故」以下有「故」字。
168宫本无「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