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圣行品第七之四
善男子!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1?以因缘故。若有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人之所摄2持,是故名常。善男子!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义故,后因生法,不名为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生。善男子!是诸外道不见佛性、如来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说,悉是妄语,无有真諦。诸凡夫人先见瓶衣、车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马、牛羊,后见相似,便言是常,当知其实非是常也。善男子!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
善男子!有为之法凡有二种:色法、非色法。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善男子3!心名无常。何以故?性是攀缘相,应分别故。善男子!眼识性异,乃至意识性异,是故无常。善男子!色境界异,乃至法境界异,是故无常。善男子!眼识相应异,乃至意识相应异,是故无常。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法。善男子!若眼识异乃至意识异,则知无常,以法相似,念念生灭,凡夫见已,计之为常。善男子!诸因缘相可破坏故,亦名无常,所谓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於眼识,耳识生时,所因各异,非眼识因缘,乃至意识异,亦如是。
4復次,善男子!坏诸行因缘异故心名无常。所谓修无常心异,修苦空无我心异。心若常者,应常修无常,尚不得观苦空无我,况復得观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外道法中不能摄取常乐我净。善男子!当知心法必定无常。復次5,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一切外道心有三种:一者出家心,二者在家心,三者在家远离心。乐相应心异,苦相应心异,不苦不乐相应心异,贪欲相应心异,瞋恚相应心异,愚痴相应心异,一切外道心相亦异,所谓愚痴相应心异,疑惑相应心异,邪见相应心异,进止威仪其心亦异。
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復不能分别诸色,所谓青、黄、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诸忆念法不应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读诵不应增长。復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应说言已作、今作、当作,若有已作、今作、当作,当知是心必定无常。善男子!心若常者,则无怨亲,非怨、非亲;心若常者,则不应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虽有所作,不应增长。善男子!以是义故,当知心性各各别异,有别异故,当知无常。
善男子!我今於此非色法中演说无常,其义已显,復当为汝说色无常。是色无常6,本无有生,生已灭故;内身7处胎歌罗逻8时,本无有生,生已变故;外诸芽9茎,本亦无10生,生已变故;是故当知一切色法悉皆无常。善男子!所有内色随时而变,歌罗逻时异,安浮陀11时异,伽那时异,闭手时异,诸□时异,初生时异,婴孩时异,童子时异,乃至老时各各变异。所谓12外色亦復如是,芽异、茎异、枝异、叶异、花异、果异。復次,善男子!内味亦异,歌罗逻时13,乃至老时,各各变异。外味亦尔,芽、茎、枝、叶、花、果味异。歌罗逻时14力异,乃至老时力异;歌罗逻时状貌异,乃至老时状貌亦异;歌罗逻时果报异,乃至老时果报亦异;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老时名字亦异。所谓内色,坏已还合,故知无常;外诸树木亦坏已还合,故知无常;次第渐生,故知无常;次第生歌罗逻时,乃至老时;次第生芽乃至果子,故知无常,诸色可灭,故知无常,歌罗逻灭时异,乃至老灭时异,芽灭时异,乃至果灭时异,故知无常。凡夫无知,见相似生,计以为常,以是义故,名曰无常。若无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净。善男子15!我因迦叶先问是事,於彼已答。
復次,善男子!诸行无我。善男子!总一切法谓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我者,不可破坏、裂打、生长,以是义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復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善男子!若诸外道以专念故,知有我者,专念之性,实非我也。若以专念为我性者,过去之事则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无我。善男子!若诸外道以忆想故,知有我者,无忆想故,定知无我。如说见人手有六指,即便16问言:「我先何处共相见耶」?若有我者,不应復问,以相问故,定知无我。善男子!若诸外道以有遮故,知有我者,善男子!以有遮故,定故无我。如言调达,终不发言:「非调达也」;我亦如是,若定是我,终不遮我,以遮我故,定知无我。若以遮故知有我者,汝今不遮,定应无我。善男子!若诸外道以伴、非伴知有我者,以无伴故,应无有我,有法无伴,所谓如来虚空佛性,我亦如是,实无有伴。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復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名字故,知有我者,无我法中,亦有我名,如贫贱人名字富贵,如言我死,若我死者,我则杀我,而我实不可杀,假名杀我,亦如矬人名为长者,以是义故,定知无我。復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17生已求乳知有我者,善男子!若有我者,一切婴儿不应执持粪秽、火蛇、毒药,以是义故,定知无我。復次,善男子!一切眾生於三法中悉有等智,所谓婬18欲、饮食、恐怖,是故无我。
復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相貌故,知有我者,善男子!相故无我,无相故亦无我,若人睡时,不能进止、俯仰、视眴,不觉苦乐,不应有我;若以进止、俯仰、视眴知有我者,机关木人亦应有我。善男子!如来亦尔,不进、不止、不俯、不仰、不视、不眴、不苦、不乐、不贪、不恚、不痴、不行,如来如是真实有我。復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见他食果口中生涎知有我者,善男子!以忆念故,见则生涎,涎非我也,我亦非涎、非喜、非悲、非欠、非笑、非卧19、非起、非飢、非饱,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是诸外道痴如小儿,无慧方便不能了达常与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寿命、非寿命,眾生、非眾生,实、非实,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许分,虚妄计有常乐我净,而实不知常乐我净。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復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復问:「贝色为何似耶20」?答言:「犹稻米末21」。盲人復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犹如白鹤22」。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待得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復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佛法中有真实諦,非於23外道」。
文殊师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於今临般涅槃,方更24转於无上法轮,乃作如是分别真諦。
佛告文殊师利:
汝今云何故於如来生涅槃想?善男子!如来实是常住不变,不般涅槃。善男子!若有计我是佛,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即是法,法是我所;我即是道,道是我所;我即世尊,世尊即是我所;我即25声闻,声闻即是我所;我能说法令他听受,我转法轮餘人不能。如来终不作如是计,是故如来不转法轮。善男子!若有人作如是妄计,我即是眼,眼即是我所,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我即是色,色26是我所,乃至法亦如是。我即是地,地即是27我所,水火风等28亦復29如是。善男子!若有人言我即是信,信是我所;我是多闻,多闻即是我所;我是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尸30波罗蜜,尸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羼提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毘梨耶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禪波罗蜜,禪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四念处31,四念处即是我所;四正勤32、四如意足33、五根、五力34、七觉分35、八圣道36分亦復如是。善男子!如来终不作如是计,是故如来不转法轮。
善男子!若言常住无有变易,云何说言佛转法轮?是故汝今不应说言如来方更转於37法轮。善男子!譬如因眼缘、色缘、明缘、思惟,因缘和合得生眼识,善男子!眼不念言:「我能生识」,色乃至思惟终不念言:「我生眼识」,眼识亦復不作念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是等法,因缘和合,得名为见。善男子!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之法,觉了诸法,復因咽喉、舌齿、脣口、言语、音声,为憍陈如38初始说法名转法轮,以是义故,如来不名转法轮也。善男子!若不转者即名为法,法即如来。善男子!譬如因燧、因钻、因手、因乾牛粪而得生火。燧亦不言:「我能生火」,钻、手、牛粪,各不念言:「我能生火」。火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乃至憍陈如名转法轮,如来亦復不生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生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名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酪、因水、因攒39、因瓶40、因绳、因人,手捉而得出酥41酪,不念言:「我能出酥」。乃至人手亦不念言:「我能出酥」。酥亦不言:「我能自出」。眾缘和合故得出酥。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出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是如来。善男子!譬如因子、因地、因水、因火、因风、因粪、因时、因人作业而芽42得生,善男子!子亦不言:「我能生芽」,乃至作业亦不念言:「我能生芽」。芽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能43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是如来。善男子!譬如因鼓、因空、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声,鼓不念言:「我能出声」。乃至桴亦如是,声亦不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
善男子!转法轮者,名为不作,不作者即转法轮,转法轮者即是如来。善男子!转法轮者乃是诸佛世尊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虚空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来亦尔,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如来性,佛性亦尔,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
善男子!诸佛世尊语有二种:一者世语,二者44出世语。善男子!如来为诸声闻、缘觉说於世语,为诸菩萨说出世语。善男子!是诸大眾復有二种:一者求小乘,二者求大乘。我於昔日波罗□45城,为诸声闻转于法轮,今始於此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法轮。復次,善男子!復有二人:中根,上根。为中根人於波罗□转於法轮,为上根人、人中象王、迦叶菩萨等,今46於此间47拘尸那城转大法轮。善男子!极下根者如来终不为转法轮,极下根者即一阐提。
復次,善男子!求佛道者復有二种:一中精进,二上精进。於波罗□,为中精进转於法轮,今於此间拘尸那城,为上精进转大法轮。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波罗□城初转法轮,八万天人得须陀洹果,今於此间拘尸那城,八十万亿人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復次,善男子!波罗□城大梵天王。稽首请我转於法轮,今於此间拘尸那城,迦叶菩萨稽首请我转大法轮。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波罗□城转法轮时,说48无常、若空、无我,今於此间拘尸那城转法轮时,说常乐我净。
復次,善男子!我昔於彼波罗□城转法轮时,所出音声闻于梵天,如来今於拘尸那城转法轮时,所出音声遍於东方二十恆河沙等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復次,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悉名为转法轮也。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未降伏者,能令降伏,已降伏者,能令安隐。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所说法亦復如是,无量烦恼未调伏者,能令调伏,已调伏者,令生善根。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则能消灭一切怨贼,如来演法亦復如是,能令一切诸烦恼贼皆悉寂静。復次,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下上迴转,如来说法亦復如是,能令下趣诸恶眾生,上生人天乃至佛道。善男子!是故汝不应讚言如来於此更转法轮。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於此义非为不知,所以问者,为欲利益诸眾生故。世尊!我已久知转法轮者,实是诸佛如来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49。
尔时,世尊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是名菩萨住於大乘大涅槃经所行圣行。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復以何义,名为圣行?
善男子!圣名诸佛世尊,以是义故,名为圣行。
世尊!若是诸佛之所行者,则非声闻、缘觉菩萨所能修行。
善男子!是诸世尊安住於此大般涅槃,而作如是开示、分别,演说其义,以是义故,名曰圣行。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如是闻已,则能奉行,故名圣行。善男子!是菩萨摩訶萨得50是行已,则得住於无所畏地。善男子!若有菩萨得住如是无所畏地,则不復畏贪恚、愚痴、生老51病死,亦復不52畏恶道、地狱、畜生、饿鬼。
善男子!恶有二种:一者阿修罗,二者人中。人中有三种恶:一者一阐提,二者诽谤方等经典,三者犯四重禁。善男子!住是地中诸菩萨等,终不畏堕如是恶中,亦復不畏沙门、婆罗门、外道、邪见、天魔波旬,亦復不畏受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无所畏。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善男子!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得无退三昧能坏畜生有,得心乐三昧能坏饿鬼有,得欢喜三昧能坏阿修罗有。得日光三昧能断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能断瞿耶尼有,得热炎三昧能断鬱单越有,得如幻三昧能断阎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动三昧能断四天处53有,得摧54伏三昧能断三十三天处55有,得悦意三昧能断炎摩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断兜率天56有,得黄色三昧能断化乐天57有,得赤色三昧能断他化自在天58,有得白色三昧能断初禪59有,得种种三昧能断大梵60天61有,得双三昧能断二禪62有,得雷音三昧能断三禪63有,得□64雨三昧能断四禪65有,得如虚空三昧能断无想66有,得照镜三昧能断净居67阿那含有,得无碍三昧能断空处68有,得常三昧能断识处69有,得乐三昧能断不用处70有,得我三昧能断非想非非想处71有。善男子!是名菩萨得二十五三昧断二十五有。
善男子!如是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善男子!菩72萨摩訶萨入如是等诸三昧王,若欲吹坏须弥山王73,随意即能;欲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心之所念,亦悉能知;欲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内於己身一毛孔中,随意即能,亦令眾生无迫迮想;若欲化作无量眾生悉令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者,亦能随意;欲分一身以为多身,復合74多身以为一身,虽作如是心无所著,犹如莲花。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得入如是三昧王已,即得住於自在之地。菩萨得住是自在地,得自在力,随欲生处,即得往生。善男子!譬如圣王,领四天下随意所行75无能障碍。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一切生处,若欲生者,随意往生。善男子!菩萨摩訶萨若见地狱一切眾生有可化76令住善根者,菩萨即往而生其中,菩萨虽生非本业界,菩萨摩訶萨住自在地力因缘故而生其中。善男子!菩萨摩訶萨虽在地狱,不受炽然、碎身等苦。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所可成就如是功德,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尚不可说,何况诸佛所有功德而当可说?
尔时,眾中有一菩萨,名住无垢藏王,有大威德成就神通,得大总持三昧具足,得无所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菩萨所可成就功德智慧,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实不可说。我意犹谓故不如是大乘经典,何以故?因是大乘方等经力故,能出生诸佛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诸大乘方等经典,虽復成就无量功德,欲比是经,不得为喻,百倍千倍百千万亿77倍78,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79,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80,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81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善男子!以是义故,说言如来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讚,大涅槃经犹如醍醐,最上最妙82,若有能服,眾病悉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我闻是已,窃復思念:若有不能听受是经,当知是人为大愚痴,无有善心。世尊!我於今者实能堪忍,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如是大涅槃经,书已读诵,令其通利,然后为人广说其义。世尊!若有眾生贪著财物,我当施财,然后以是大涅槃经劝之令读;若尊贵者先以爱语而随其意,然后渐当以是大乘大涅槃经劝之令读;若凡庶者,当以威势逼之令读;若憍慢者,我当为其而作僕使,随顺其意,令其欢喜,然后当83以大般84涅槃而教导之;若有诽谤大乘85经者,当以势力摧之令伏,即摧伏已,然后劝之86令读大涅槃经87,若有爱乐大乘经者,我躬当往恭敬、供养、尊重、讚叹。
尔时,佛讚迦叶菩萨:
善哉,善哉!汝甚爱乐大乘经典,贪大乘经、爱大乘经、味大乘经,信敬、尊重,供养大乘。善男子!汝今以此善心因缘,当得超越无量无边恆河沙等诸大菩萨,在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亦不久復当如我,广为大眾演说如是大般涅槃如来佛性,诸佛所说祕密之藏。
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於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悉能通达一切外道所有经论,修寂灭行,具足威仪,其心清净,不为外来能生欲想之所破坏,灭瞋恚火,受持常乐我净之法,周遍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名字。我於尔时,住於雪山,其山清净,流泉、浴池、树林、药木充满其地,处处石间有清流水,多诸香花,周遍严饰,眾鸟、禽兽不可称计,甘果滋繁,种别难计,復有无量藕根、甘根、青木香根。我於尔时,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繫心思惟,坐禪经无量岁,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善男子!我修如是难行苦行88时,释提桓因等89诸天人90心大惊怪,即共集会,各各相谓而说偈言:
各共91相指示, 清净雪山中,
寂静离欲主, 功德庄严王。
已92离贪瞋93慢,永断諂愚痴,
口初未曾说, 粗恶等语言。
尔时,眾中有一天子名曰欢喜,復说偈言:
如是离欲人, 清净勤精进,
将不求帝释, 及以诸天耶?
若是外道者, 修行诸苦行,
是人多欲求, 帝释所坐94处。
尔时,復有一仙天子即为帝释而说偈言:
天主憍尸迦95, 不应生此96虑,
外道修苦行, 何必求諦处?
说是偈已,復作是言:「憍尸迦!世有大士,为眾生故。不贪己身。为欲利益诸眾生故,而修种种无量苦行,如是之人,见生死中诸过咎故,设见珍宝,满此大地、诸山、大海,不生贪著,如视涕97唾。如是大士,弃捨财宝、所爱妻子,头目、髓脑、手足、支节,所居舍宅、象马、车乘、奴婢、僮僕,亦不愿求生於天上,唯求欲令一切眾生得受快乐。如我所解,如是大士清净无染,眾结永尽,唯欲求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提桓因復作是言:「如汝言者,是人则为摄取一切世间所有98眾生。大仙!若此世间有佛树者,能除一切诸天世人及阿修罗烦恼毒蛇,若99诸眾生住是佛树阴100凉中者,烦恼诸毒悉得消灭。大仙!是人若当未来世中作善逝101者,我等悉当得灭无量炽然烦恼。如是之事实为难信。何以故?无量百千诸眾生等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少微缘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便动转,如水中月,水动则动,犹如画像,难成易坏,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难发易坏。大仙!如有多人以诸鎧仗牢自庄严,欲前讨贼,临阵恐怖则便退散,无量眾生亦復如是,发菩提心牢自庄严,见生死过,心生恐怖,即便退散。大仙!我见如是无量眾生发心之后,皆生动转,是故我今虽见是人修於若行,无恼、无热,住於险道102其行清净,未能信也。我今要当自往试之,知其实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重担不?大仙!犹如车有二轮,则能103载用,鸟有二翼104,堪任飞行,是苦行者亦復如是,我虽见其坚持禁戒,未知其人有深智不?若有深智,当知则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重担也。大仙!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少;如菴罗树,花多果少,眾生发心乃有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大仙!我当与汝俱往试之。大仙!譬如真金,三种试已,乃知其真,谓烧、打、磨,试彼苦行者105亦当如是」。
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剎像,形甚可畏106,下至雪山,去其不远而便立住。是时,罗剎心无所畏,勇健难当,辩才次第,其声清雅,宣过去佛所说半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说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现形貌甚可怖畏,顾眄遍视观於四方,是苦行者闻是半偈,心生欢喜,譬如估容於险难处夜行失伴,恐怖推求107,还遇同侣,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亦如久病未遇良医瞻病好药,后卒得之;如人没海,卒遇船舫;如渴乏人遇清冷水;如为怨逐,忽然得脱;如久繫人,卒闻得出;亦如农夫炎旱值雨;亦如行人还得归家,家人见108已,生大欢喜。
善男子!我於尔时闻是半偈,心中欢喜,亦復如是。即从座起,以手举髮,四向顾视而说是言:「向所闻偈,谁之所说?」尔时亦更不见餘人,唯见罗剎,即说是言:「诸开如是解脱之门,谁能雷震诸佛音声?谁於生死睡眠之中而独觉寤唱如是言?谁能於此示道109生死飢饉眾生无上道味?无量眾生沉生死海,谁能於中作大船师?是诸眾生常为烦恼重病所缠,谁能於中为作良医?说是半偈啟悟我心,犹如半月渐开莲花。」善男子!我於尔时更无所见,唯见罗剎,復作是念:「将是罗剎说是偈耶」?仍110復生疑,或非其说。何以故?是人形容甚可怖畏,若有得闻是偈句者,一切恐怖丑陋即除,何有此人形貌如是,能说此偈,不应火中出於莲花,非日光中出生冷水。
善男子!我於尔时復作是念:「我今无智,而此罗剎或能得见过去诸佛,从诸佛所,闻是半偈,我今当问。」即便前至是罗剎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於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復於何处而得如是半如意珠?大士!是半偈义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之正道也,一切世间无量眾生常为诸见罗纲所覆,终身於此外道法中,初不曾111闻如是出世十力世雄所说空义。
善男子!我问是已,即答我言:「大婆罗门!汝今不应问我是义。何以故?我不食来已经多日,处处求索了不能得,飢渴苦恼,心乱諂112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假使113我今力能飞行虚114空至鬱单越,乃至天上,处处求食亦不能得,以是之115故,我说是语。」善男子!我时即復语罗剎言:「大士!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大士!汝所说者名字不终,义亦不尽,以何因缘不欲说耶?夫财施者则有竭尽,法施因缘不可尽也,虽无有116尽,多所利益。我今闻此半偈法已,心生惊疑,汝今幸可为我除断,说此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剎答言:「汝智太过,但自忧117身,都不见念今我定为飢苦所逼118,实不能说。」我即问言:「汝所食者,为是何物?」罗剎答言:「汝不足问。我若说者,令多人怖。」我復问言:「此中独处,更无有人,我不畏汝,何故不说?」罗剎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自我薄福119,唯食此食,周遍求索,困不能得。世虽多人,皆有福德,兼为诸天之所守护,而我无力,不能得杀」。
善男子!我復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供养。大士!我设命终,如此之身无所復用,当为虎狼、鴟梟、鵰鷲之所噉食,然復120不得一毫之福,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捨不坚身以易坚身。」罗剎答言:「谁当信汝如是之言,为八字故,弃所爱身?」善男子!我即答言:「汝真无智,譬如有人施他瓦121器得七宝器,我亦如是,捨不坚身得金刚身。汝言谁当信122者,我今有证。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证是事,復有天眼诸菩萨等,为欲利益无量眾生,修行大乘具六度者,亦能证知。復有十方诸佛世尊利眾生者,亦能证我为八字故,捨於身命。」罗剎復言:「汝若如是能捨身者,諦听!諦听!当为汝说其餘半偈」。
善男子!我於尔时闻是事已,心中欢喜,即解己身所著鹿皮,为此罗剎敷置法座,白言:「和上123愿坐此座」。我即於前叉手长跪而作是言:「唯愿和上?善为我说其餘半偈,令得具足。」罗剎即说: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尔时罗剎说是偈已,復作是言:「菩萨摩訶萨,汝今已闻具足偈义,汝之所愿为悉满足,若必欲利诸眾生者,时施我身。」善男子!我於尔时深思此义,然后处处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便更繫所著衣裳,恐其死后身体露现,即上高树,尔时树神復问我言:「善哉仁者!欲作何事?」善男子!我时答言:「我欲捨身以报偈价」。树神问言:「如是偈者,何所利益?」我时124答言:「如是偈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说开空法道,我为此法弃捨身命,不为利养、名闻、财宝、转轮圣王、四大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人天中乐,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捨此身。」善男子!我捨身时復作是言:「愿令一切慳惜之人,悉来见我捨离此身。若有少施起贡高者,亦令得见我为一偈捨此身命,如弃草木。」我於125尔时说是语已,寻即放身自投树下,下126未至地时,虚空之中出种种声,其声乃至阿迦尼吒127。尔时,罗剎还復释身,即於空中接取我身128安置平地。
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顶礼於我129足下,讚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萨!能大利益无量眾生!欲於无明黑闇之中然大法炬,由我爱惜如来大法,故相嬈恼,唯愿听我懺悔罪咎,汝於未来必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见济度。」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眾顶礼我130足,於是辞去,忽然不现。
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捨弃131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得如是无量功德,皆由供养如来正法。善男子!汝今亦尔,发於13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已超过无量无边恆河沙等诸菩萨上。善男子!是名菩萨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修於圣行133。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耶」,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也」。
2「摄」,宫本作「执」。
3明心之无常。此有攀缘异、六识异、六尘异、相应异四段。
4以下为宋、元、明三本第十四品第七之四。
5次再度明无常。此有明三圣心异、三凡夫心异、三爱心异、三毒心异、三外道心异等五段。
6正辩无常。此有初生异、时异、味异、力异、形状异、果报异、名字异、坏合异,次第生异、次第灭异等十段。
7「身」,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心」。
8歌罗逻(Kalala) 译作凝滑、杂秽;指由托胎开始七日间。胎内五之一。「逻」,宋本作「罗」,下同。
9「芽」,丽本作「牙」,今据元、明二本改之,下同。
10「亦无」,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无有」。
11安浮陀(Arbuda)译作皰、肿物,指托胎后第二个七日间;伽那(Ghana)译作厚;闭手(Pesi)译作结;皆为胎内五位之一。
12「谓」,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13宫本及元、明二本「时」以下有「异」字。
14宫本无「时」。
15以下为宫本第十品之四。
16「便」,宋本作「復」;元、明二本无均作「更」。
17宋、元、明三本均无「以」。
18「婬」,宋、明二本均作「淫」。
19「卧」,宋本作「堕」。
20「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21「末」,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粉」。
22「鹤」,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鵠」。
23「於」,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诸」。
24「更」,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便」。
25宫本及元、明二本「即」以下有「是」字。
26宫本及元、明二本「色」以下有「即」字。
27宋本无「是」。
28宫本及元、明二本均无「等」。
2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復」。
30宫本及元、明二本「尸」以下有「罗」字。
31四念处 对身修不净的观念,对受修苦的观念,对心修无常的观念,对法修无我的观念,为修行上的德目。四念处至八圣道的七种德目总称为三十七助道品或助菩提法。
32四正勤 一、勤於除断已生的恶,二、勤於让未生的恶不生,三、勤於让未生的善生,四、勤於让已生的善增长。
33四如意足 行欲、念、勤、慧四种禪定,以作为得神通基础的德目。
34五根五力 得菩提的条件有由机体来看,和由能力来看两种,前者称为根,后者称为力。总共有五种,即信、勤、念、定、慧。
35七觉分 念、精进、定、择法、喜、轻安、捨七种。
36八圣道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37「於」,宫本作「于」。
38憍陈如 译作火器、了本际,五比丘之一。奉净饭王之命,随从释尊修苦行,后来释尊觉悟苦行对菩提无益,五比丘见释尊食乳糜,以为他已破戒堕落,便离去,后於波罗捺国鹿野苑,值释尊最初说法,遂归入佛门,成为佛最初的弟子。
39「攒」,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钻」。
40「瓶」,宋本作「□」。
41「酥」丽本作「苏」,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下同。
42「芽」,丽本作「牙」,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43「能」,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作」。
44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者」。
45波罗□(Varanasi) 译作江绕。沿恆河流域的国名,即今之Benares。「□」,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无益和「柰」,下同。
46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今」。
47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间」。
48宫本及元、明二本「说」以下有「於」字。
49「知」,宋本作「及」。
50「得」,宋本作「行」。
51「老」,元本作「者」。
52「復不」,宋本作「不復」。
53四天处 通称四王天。宫本及元、明二本「天」以下有「王」字。
54「摧」,丽本作「难」,今据元、明二本改之。
55三十三天处 忉利天(Trayastimsa)之译名。
56兜率天 梵文作Tusita。「率」,宫本作「□」。
57化乐天 梵文作Nirmanarati。
58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vasaarvtin);以上是在欲界的天名。
59初禪 梵文作Prathana-dhyana。
60大梵 梵文作Mahabrahma。
61「天」,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王」。
62二禪 梵文作Dvitiya-dhyana。
63三禪 梵文作Tritiya-dhyana。
64「□」,宫本作「注」。
65四禪 梵文作Caturta-dhyana。
66无想 梵文作Avrha。
67净居 梵文作Suddhavasa,即五净居天。以上是在色界的天名。
68空处 梵文作Akasanantayatana。
69识处 梵文作Vijnanananau tayatana。
70不用处 梵文作Akincanyayatana。
71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以上是在无色界的天名。
72宫本及元、明二本「菩」上有「诸」字。
73须弥山王 梵文作Sumeru-parvata-raja。
74「合」,宫本作「含」。
75「行」,宋本作「得」。
76「化」,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得」。
77宫本无「亿」。
78宋、元、明三本均无「倍」。
79此譬喻自古以来以五时证据之文著名。始於梁的开善以此为五时教判的依据。招提配合三教二理,作为天台五时的依凭。
80「酥」,丽本作「穌」,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下同。
81「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82「妙」,宫本作「胜」。
8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当」上有「復」。
84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般」。
85「大乘」,宋本作「方等」。
86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之」。
87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经」。
88「难行苦行」,宫本作「苦难行」。
89「等」,元、明二本均作「及」;宋本无「等」;宫本「等」以下有「及」字。
90宋、元、明三本「人」以下有「等」字。
91「共」,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各」。
92「已」,丽本作「以」,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93「瞋」,宫本作「恚」。
94「坐」,宫本及明本均作「生」。
95憍尸迦 梵文作Kauska,帝释天之姓。
96「此」,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97「涕」,宋、元、明三本均作「洟」。
98宋、元、明三本均无「所有」。
99「若」,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100「阴」,宋本作「荫」。
101善逝 佛如实地去彼岸不再还归生死海,故称佛为善逝。如来十号之一。
102「险道」,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道检」。
103「能」,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104二轮二翼 譬福慧二行。
105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者」。
106宫本「畏」上有「怖」字。
107「求」,宋、元、明三本均作「索」。
108「见」,宋本作「闻」。
109「道」,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导」。
110「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覆」。
111「曾」,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得」。
112「諂」,宋、明二本均作「寱」;元本作「□」。
113宋本无「假使」。
114宫本及元、明二本「虚」上有「游於」二字。
115「之」,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缘」。
116「有」,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所」。
117「忧」,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爱」。
118「逼」,宋本作「□」。
119「福」,宋、元二本均作「祐」。
120「復」,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后」。
121「瓦」,丽本作「凡」,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122「信」,元、明二本均作「得」。
123「上」,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尚」。
124「我时」,宫本作「菩萨」。
125「我於」,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菩萨」。
126宫本及元、明二本均无「下」。
127阿迦尼吒(Akanista) 译作色究竟,天名。此天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的天处之究竟,故有此名。宋、元、明三本「吒」以下有「天」字。
128「我身」,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菩萨」。
129「於我」,宋、元、明三本均作「菩萨」。
130「顶礼我」,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礼菩萨」。
131「捨弃」,宫本作「弃捨」。
132宫本无「於」。
133以下宋、明二本不分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