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六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梵行品第八之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訶萨所有思惟悉是真实,声闻、缘觉非真实者。一切眾生何故不以菩萨威力等受快乐?若诸眾生实不得乐,当知菩萨所修慈心为无利益。
佛言:
善男子!菩萨之慈非不利益。善男子!有诸眾生或必受苦,或有不受。若有眾生必受苦者,菩萨之慈为无利益,谓一阐提。若有受鷊苦不必定者,菩萨之慈则为利益,令彼眾生悉受快乐。善男子!譬如有人,遥见师子、虎豹、豺狼、罗剎、鬼等,自然生怖,夜行见杌,亦生怖畏。善男子!如是诸人自然怖畏,眾生如是见修慈者,自然受乐。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修慈是实思惟,非无利益。
善男子!我说是慈有无量门,所谓神通。善男子!如提婆达教阿闍世欲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闍世王即放护财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诸弟子。其象尔时,蹋杀无量百千眾生,眾生死已,多有血气,是象嗅已,狂醉倍常,见我翼从被服赤色1,谓呼是血而復见趣。我弟子中未离欲者,四怖2驰走,唯除阿难。尔时,王舍大城之中一切人民,同时举声啼哭号3泣,作如是言:「怪哉!如来今日灭没,如何正觉一旦散坏!」是时,调达心生欢喜:「瞿云沙门灭没甚善,从今已往,真是不现。快哉此计!我愿得遂。」善男子!我於尔时为欲降伏护财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寻即失粪,举身投地,敬礼我足。善男子!我於尔时手五指头实无师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调伏。
復次,善男子!我欲涅槃始初发足向拘尸那城,有五百力士於其中路平治扫洒,中有一石,眾欲举弃,尽力不能。我时怜愍,即起慈心,彼诸力士,寻即见我以足拇4指举此大石,掷置虚空,还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碎末,復还聚合,令彼力士贡高心息,即为略说种种法要,令其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来尔时实不以指举此大石在虚空中,还置右掌,吹令碎末,復合如本。善男子!当知即是慈善根力,令诸力士见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此南天竺有一大城,名首波罗,於是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卢至5,为眾导主,已於过去无量佛所殖6眾7善本。善男子!彼大城中一切人民信伏邪道,奉事尼犍8,我时欲度彼长者故,从王舍城至彼城邑,其路中间相去六十五由旬,步涉而往,为欲化度彼诸人故。彼眾尼犍闻我欲至首波罗城,即作是念:「沙门瞿曇若至此者,此诸人民便当捨我,更不供给,我等穷悴,奈何自活。」诸尼犍辈各各分散,告彼城人:「沙门瞿曇今欲来此,然彼沙门委弃父母,东西驰骋,所至之处,能令土地穀米不登,人民饥饉死亡者眾,病瘦9相寻10无可救解。瞿曇无赖,纯将诸恶罗剎、鬼神以为侍从,无父、无母、弧穷之人而来諮啟,为作门徒,所可教詔,纯说虚空,随其至处,初无安乐。」彼人闻已,即怀怖畏,头面敬礼尼犍子足,白言:「大师!我等今者当设何计?」尼犍答言:「沙门瞿曇性好丛林、流泉、清水,外设有者,宜应破坏。汝等便可相与出城,诸有之处,斫伐令尽,莫使有遗,流泉、井池、悉置粪尸,坚闭城门,各严器仗,当壁防护,勤自固守,彼设来者莫令得前,若不前者,汝当安隐,我等亦当作种种术,令彼瞿曇復道还去。」彼诸人民闻是语已,敬诺施行,斩伐树木,污辱诸水,庄严器仗,牢自防护。善男子!我於尔时至彼城已11,不见一切树木、丛林,唯见诸人庄严器仗,当壁自守。见是事已,寻生怜愍,慈心向之,所有树木还生如本,復更生长其餘诸树,不可称计。河池、井泉,其水清净,盈满其中,如青琉璃,生眾杂花弥覆其上。变其城壁为紺琉璃,城内人民悉得彻见我及大眾,门自开闢,无能制者。所严器仗变成杂花,卢至长者而为上首,与其人民俱共相随,往至佛所,我即为说种种法要,令彼诸人一切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尔时,实不化作种种树木,清净流水,盈满河池,变其本城为紺琉璃,令彼人民彻见於我,开其城门器仗为花。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人见如是事12。
13復次,善男子!舍卫城中有婆罗门女,姓婆私吒14,唯有一子,爱之甚重,遇病命终。尔时,女人愁毒入心,狂乱失性,裸身15无耻,游行四衢,啼哭失声,唱言:「子子!汝何处去?」周遍城邑,无有疲已。而是女人已於先佛殖16眾德本。善男子!我於是女起慈愍心,是时女人即得见我,便生子想,还得本心,前抱我身,呜唼我口。我时即告侍者阿难:「汝可持衣与是女人」。既与衣已,便为种种说诸法要,是女闻法,欢喜踊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尔时实非彼子,彼非我母,亦无抱持。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波罗□17城有优婆夷,字曰摩訶斯那达多18,已於过去无量先佛种诸善根。是优婆夷夏九十日19请命眾僧,奉施医药,是时眾中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若得肉者,病则可除,若不得肉,命将不全20。时,优婆夷闻医此言,寻持黄金遍至巿里21唱22如是言:「谁有肉卖?吾以金买。若有肉者,当等与金。」周遍城巿,求不能得。是优婆夷寻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为臛,下种种香,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23。是优婆夷患疮苦恼,不能堪忍,即发声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於尔时在舍卫城,闻其音声,於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合如本,我即为其种种说法,闻法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尔时实不往至波罗□城、持药涂是优婆夷疮。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调达恶人贪不知足,多服酥24故,头痛腹痛25受大苦恼,不能堪忍。发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时住在优禪尼26城27,闻其音声,即生慈心。尔时,调达寻便见我往至其所,手摩头腹,授与盐汤而令服之,服已平復。善男子!我实不往调28婆达所,摩其头腹,授汤令服。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调婆达见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憍萨罗29国有诸群贼,其数五百,群党抄劫,为害滋甚。波斯匿王患其纵暴,遣兵伺捕,得已挑目,逐30著黑闇丛林之下。是诸群贼已於先佛殖眾德本,既失目已,受大苦恼,各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等今者无有救护,啼哭号31咷。」我时住在祇洹32精舍,闻其音声,即生慈心,时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满其眼眶33寻还得眼,如本不异。诸贼开眼即见如来,住立其前而为说法,贼闻法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尔时实不作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住其人前而为说法。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群贼见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琉璃太子以愚痴故,废34其父王,自立为主,復念宿嫌我害释种,取万二千释种诸女刖35劓耳鼻,断截手足,推之坑堑。时,诸女人身受苦恼,作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等今者无有救护,復大号咷。」是诸女人已於先佛种诸善根,我於尔时在竹林中,闻其音声,即起慈心。诸女尔时见我来至迦毘罗36城,以水洗疮,以药传37之苦痛寻除,耳鼻手足还復如本。我时即为略说法要,悉令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於大爱道比丘尼38所出家,受具足戒。善男子!如来尔时实不往至迦毘罗城,以水洗疮,傅药止苦。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非喜之心亦復如是。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訶萨修慈思惟,即是真实,非虚妄也。善男子!夫无量者不可思议,菩萨所行不可思议,诸佛所行亦不可思议,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
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修慈悲喜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善男子!云何是地名曰极爱?復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大欢喜;菩萨摩訶萨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视诸眾生同於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是故此地名曰极爱。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无捨离;菩萨摩訶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见诸眾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为一子。善男子!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粪秽、瓦石、枯骨、木枝置於口中,父母见已,恐为其患,左手捉头,右手挑出,菩萨摩訶萨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见诸眾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转生死,受诸苦恼,是故此地復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所爱之子,捨而终亡,父母愁恼,愿取併命;菩萨亦尔,见一阐提堕於地狱,亦愿与俱生地狱中。何以故?是一阐提若受苦时,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当为说种种法,令彼得生一念善根,是故此地復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其子睡寤、行住、坐卧,心常念之,若有罪咎,善言诱喻,不加其恶;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见诸眾生若堕地狱、畜生、饿鬼,或人天中造作善恶,心常念之,初不放捨,若行39诸恶,终不生瞋,以恶加之,是故此地復名一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其言祕密我今智浅,云何能解?若诸菩萨住一子地,能如是者,云何如来昔为国王行菩萨时,断绝尔所婆罗门命?若得此地则应护念,若不得者,復何因缘不堕地狱?若使等视一切眾生同於子想如罗睺罗,何故復向提婆达多说如是言:「痴人无羞,食人涕40唾。」令彼闻已,生於瞋恨,起不善心,出佛身血?提婆达多造是恶已,如来復记:当堕地狱,一劫受罪?世尊!如是之言,云何於义不相违背?世尊!须菩提者,住虚空地,凡欲入城求乞饮食。要先观人,若有於己生嫌嫉心,则止不行,乃至极飢,犹不行乞。何以故?是须菩提常作是念:「我忆往昔於福田所生一恶念,由是因缘,堕大地狱,受种种苦,我今寧飢,终日不食,终不令彼於我起嫌,堕於地狱受苦恼也。」復作是念:「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若有眾生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行卧亦尔。」是须菩提护眾生故,尚起是心,何况菩萨?菩萨若得一子地者,何缘如来出是粗言,使诸眾生起重恶心?
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难言,佛如来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善男子!假使□41能尽海底,如来终不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善男子!假令大地悉为非色,水为坚42相,火为冷相,风为住相,三宝佛性及以虚空作无常相,如来终不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善男子!假使毁犯四重禁罪,及一阐提谤正法者,现身得成十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来终不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善男子!假使声闻、辟支佛等常住不变,如来终不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善男子!假使十住诸菩萨等,犯四重禁,作一阐提,诽谤正法,如来终不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善男子!假使一切无量眾生丧灭佛性,如来究竟入般涅槃,如来终不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善男子!假使掷罥能繫缚风,齿能破铁,爪坏须弥,如来终不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寧与毒蛇同共一处,内其两手饿师子口,佉陀罗炭用洗浴身,不应43发言如来世尊为诸眾生作烦恼因缘。善男子!如来真实能为眾生断除烦恼,终不为作烦恼因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往昔杀婆罗门者。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乃至蚁子尚不故杀。况婆罗门!菩萨常作种种方便,惠施眾生无量寿命。善男子!夫施食者则为施命,菩萨摩訶萨行檀波罗蜜时,常施眾生无量寿命。善男子!修不杀戒,得寿命长;菩萨摩訶萨行尸波罗密时,则为施与一切眾生无量寿命。善男子!慎口无过,得寿命长;菩萨摩訶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常劝眾生莫生怨想,推直於人,引曲向己,无所諍讼,得寿命长,是故菩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已施眾生无量寿命。善男子!精勤修善,得寿命长;菩萨摩訶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常劝眾生勤修善法,眾生行已,得无量寿命44,是故菩萨行毘梨45耶波罗蜜时,已施眾生无量寿命。善男子!修摄心者,得寿命长;菩萨摩訶萨行禪波罗蜜时,劝诸眾生修平等心,眾生行已,得寿命长,是故菩萨行禪波罗蜜时,已施眾生无量寿命。善男子!於诸善法不放逸者,得寿命长;菩萨摩訶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劝诸眾生於诸善法不行放逸,眾生行已,以是因缘,得寿命长,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已施眾生无量寿命。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訶萨於诸眾生终无夺命。
善男子!汝向所问杀婆罗门时,得是地不46?善男子!时我47已得,以爱念故,断其命根,非恶心也。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爱之甚重,犯官宪制,是时父母以怖畏故,若摈、若杀,虽復摈杀,无有恶心;菩萨摩訶萨为护正法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谤大乘者,即以鞭挞苦加治之,或夺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菩萨常当作是思惟:「以何因缘,能令眾生发起信心,随其方便要当为之?」诸婆罗门命终之后,生阿鼻地狱。即48有三念:一者,自念我从何处而来生此?即便49自知从人道中来;二者,自念我今所生为是何处?即便自知是阿鼻狱;三者,自念乘何业缘而来生此?即便自知乘谤方等大乘经典不信因缘,为国主所杀而来生此。念是事已,即於大乘方等经典生信敬心,寻时命终,生甘露鼓如来世界,於彼寿命,具足十劫。善男子!以是义故,我於往昔乃与是人十劫寿命,云何名杀?
善男子!有人掘地,刈草斫树,斩截死尸,骂詈鞭挞,以是业50缘,堕地狱不?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应堕地狱。何以故?如佛昔为声闻说法:「汝诸比丘於餘焦51木莫生恶心,何以故?一切眾生因恶心故,堕于地狱。」尔时,佛讚迦叶菩萨:
善哉,善哉!如汝所说,应善受持。善男子、若因恶心堕地狱者,菩萨尔时实无恶心。何以故?菩萨摩訶萨於一切眾生乃至虫蚁,悉生怜愍利益心故。所以者何?善知因缘诸方便故,以方便力欲令眾生种诸善根。善男子!以是义故,我於尔时以善方便,虽夺其命而非恶心。善男子!婆罗门法,若杀蚁子满足十车,无有罪报;蚊虻、蚤虱、猫狸52、师子、虎狼、熊羆、诸恶虫兽,及餘能为眾生害者,杀满十车,鬼神、罗剎、拘槃茶53、迦罗富单那54、颠狂、乾枯诸鬼神等,能为眾生作嬈害者,有夺其命,悉无罪报;若杀恶人,则有罪报,杀已不悔,则堕饿鬼;若能懺悔,三日断食,其罪消灭,无有遗餘;若杀和上55害其父母、女人及牛,无数千年在地狱中。善男子!佛及菩萨知杀有三;谓下中上,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唯除菩萨示现生者。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以愿因缘,示受畜生,是名下杀,以下杀因缘,堕於地狱、畜生、饿鬼具受下苦。何以故?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杀者具受罪报,是名下杀。中杀者,从凡夫人至阿那含,是名为中,以是业因,堕於地狱、畜生、饿鬼,具受中苦,是名中杀。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毕定菩萨,是名为上,以是业因缘故,堕於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上苦,是名上杀。善男子!若有能杀一阐提者,则不堕此三种杀中。善男子!彼诸婆罗门等,一切皆是一阐提也,譬如掘地、刈草、斫树,斩截死尸,骂詈鞭挞,无有罪报;杀一阐提亦復如是,无有罪报。何以故?诸婆罗门乃至无有信等五根56是故虽杀不堕地狱。
善男子!汝先所言,如来何故骂提婆达多痴人食唾?汝亦不应作如是问。何以故?诸佛世尊凡所发言,不可思议。善男子!或有实语,为世所爱;非时非法,不为利益,如是之言,我终不说。善男子!或復有言粗獷虚妄,非时非法,闻者不爱,不能利益,我亦不说。善男子!若有语言,虽復粗獷,真实不虚,是时、是法,能为一切眾生利益,闻虽不悦,我要说之。何以故?诸佛世尊,应正遍知57,知方便故。
善男子!如我一时游彼壙58野、聚落、丛树59在其林60下,有一鬼神,即名壙野,纯食肉血,多杀眾生,復於其聚,日食一人。善男子!我於尔时,为彼鬼神广说法要。然彼暴恶,愚痴无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彼鬼于时将其眷属,出其宫殿,欲来拒逆,鬼见我时,即失心念,惶怖躄地,迷闷断绝,犹如死人。我以慈愍,手摩其身,即还起坐,作如是言:「快哉!今日还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德,有慈愍心,赦我愆咎61。」即於我所生善信心,我即还復如来之身,復更为说种种法要,令彼鬼神受不杀戒。即於是日,壙野村中有一长者,次应当死,村人已送,付彼鬼神,鬼神得已,即以施我,我既受已,便为长者更立名字,名手长者。尔时,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属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以戒故。当云何活?」我即答言:「从今当敕声闻弟子,随有修行佛法之处,悉当令其施汝饮食。」善男子!以是因缘,为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从今常当施彼壙野鬼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当知是辈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党眷属」。
善男子,如来为欲调伏眾生故,示如是种种方便,非故令彼生怖畏也,善男子!我亦以木打护法鬼,又於一时在一山上,推羊头鬼令62堕山下,復於树头扑护獼猴鬼,令护财象见五师子,使金刚神怖萨遮尼犍63亦以针刺箭毛鬼身,虽作如是,亦不令彼诸鬼神等有灭没者,直欲令彼安住正法,故示如是种种方便。善男子!我於尔时实不骂辱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亦不愚痴食人□64唾,亦不生於恶趣之中,阿鼻地狱受罪一劫,亦不坏僧出佛身血,亦不违犯四重之罪,诽谤正法大乘经典,非一阐提,亦非声闻、辟支佛也。善男子!提婆达多65者66实非声闻、缘觉境界,唯是诸佛之所知见。善男子!是故汝今不应难言:如来何缘呵缘呵责骂辱提婆达多?汝於诸佛所有境界,不应如是生於疑纲。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甘蔗,数数煎煮,得种种味;我亦如是,从佛数闻,多得法味。所谓出家味67、离欲味、寂灭味、道味。世尊!譬如真金,数数烧打,融68消69鍊治,转更明净,调和柔软,光色微妙,其价难量,然后乃为人天宝重。世尊!如来亦尔,郑重諮问,则得闻见甚深之义,令深行者受持奉修,无量眾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为诸人天所宗,恭敬供养。尔时,佛讚迦叶菩萨:善哉,善哉!菩萨摩訶萨为欲利益诸眾生故,諮啟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以是义故,我随汝意,说於大乘方等甚深祕密之法,所谓极爱如一子地。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修慈悲喜,得一子地者,修捨心时復得何地?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善知时,知我欲说,汝则諮问。菩萨摩訶萨修捨心时,则得住於空平等地,如须菩提70。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住空平等地,则不见有父母、兄弟、姊妹、儿息、亲族、知识、怨憎中人,乃至不见阴界诸入71眾生寿命。善男子!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眾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復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訶萨见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何以故?善能修习诸空法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
善男子!空72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每一义空、空空、大空73;菩萨摩訶萨云何观於内空74?是菩萨摩訶萨观内法空,是内法空谓无父母、怨亲中人、眾生、寿命、常乐我净、如来法僧、所有财物,是内法中虽有佛性,而是佛性非内,非外。所以者何?佛性常住,无变易故。是名菩萨摩訶萨观於内空。外空75者,亦復如是,无有内法,内外空76者,亦復如是。善男子!唯有如来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如是四法,常乐我净,是故四法不名为空,是名内外俱空。
善男子!有为空77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常乐我净空,眾生寿命如来法僧第一义空,是中佛性非有为法78,是故佛性非有为法空,是名有为空。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訶萨观无为空79?是无为法悉皆是空,所谓无常、苦、不净、无我,阴界入、眾生、寿命相,有为、有漏,内法、外法,无为法中佛等四法80,非有为、非无为,性是善故,非无为,性常住故,非有为,是名菩萨观无为空。云何菩萨摩訶萨观无始空81?是菩萨摩訶萨见生死无始,皆悉空寂,所谓空者,常乐我净,皆悉空寂,无有变易,眾生寿命,三宝佛性,及无为法,是名菩萨观无始空。云何菩萨观於性空82?是菩萨摩訶萨观一切法本性皆空,谓阴界入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观如是等一切诸法,不见本性,是名菩萨摩訶萨观於性空。云何菩萨摩訶萨观无所有空83?如人无子,言舍宅空,毕竟观空,无有亲爱;愚痴之人,言诸方空;贫穷之人,言一切空;如是所计,或空,或非空,菩萨观时,如贫穷人,一切皆空,是名菩萨摩訶萨观无所有空。
云何菩萨摩訶萨观第一义空84?善男子!菩萨摩訶萨观第一义时,是眼生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去无所至,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推其实性,无眼无生,如眼无性,一切诸法亦復如是。何等名为第一义空?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义空,是名菩萨摩訶萨观第一义空。云何菩萨摩訶萨观於空空85?是空空中乃是声闻、辟支佛等所迷没处。善男子!是有是无,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是86名空空。善男子!十住菩萨尚於是中通达少分,犹如微尘,况復餘人?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於声闻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萨观於空空。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訶萨观於大空87?善男子!言大空者,谓般若波罗蜜,是名大空。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得如是空门,则得住於虚空等地。善男子!我今於是大眾之中,说是如等诸空义时,有十恆河沙等菩萨摩訶萨即得住於虚空等地。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住是地已,於一切法中无有滞碍、繫缚、拘执,心无迷闷,以是义故,名虚空等地。善男子!譬如虚空,於可爱色不生贪著,不爱色中不生瞋恚,菩萨摩訶萨住是地中亦復如是,於好恶色心无贪恚。善男子!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88,菩萨摩訶萨住是地中亦復如是,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以是义故,復得名为虚空等地。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住是地中,於一切法亦见、亦知,若行、若缘、若性、若相、若因、若缘89、若眾生心、若根、若禪定、若乘、若善知识、若持禁戒、若所施,如是等法,一切知见。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住是地中,知而不见。云何为知?知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巖,常翘一脚,五热炙身,常卧灰土、棘刺、编椽、树叶、恶草、牛粪之上,衣粗麻衣、塚间所弃粪扫氀褐90钦婆罗91衣、獐鹿、皮革、芻草、衣裳,茹菜□草92藕根油滓,牛粪根果,若行乞食,随从一家,主若言无,即便捨去,设復还唤,终不迴顾,不食盐肉五种牛味,常所饮服,糠汁沸汤,受持牛戒、狗鸡93雉戒,以灰涂身,长髮为相,以羊祠时,先咒后杀,四月事火,七日服风,百千亿花供养诸天,诸所欲愿因此成就;如是等法,能为无上解脱因者,无有是处,是名为知。云何不见?菩萨摩訶萨不见一人行如是法得正解脱,是名不见。
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亦见亦知。何等为见?见诸眾生行是邪94法,必堕地狱,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眾生从地狱出生於人中,若能修行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诸波罗蜜,是人必得入正解脱,是名为知。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有亦见知。云何为见?见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如来定不毕竟入於涅槃,知如来身金刚无坏,非是烦恼所成就身,又非臭秽腐败之身,亦復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名为知。
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亦知亦见。云何为知?知是眾生信心95成就,知是眾生求於大乘,是人顺流,是人逆流,是人正住,知是眾生已到彼岸,顺流者,谓凡夫人;逆流者,从须陀洹乃至缘觉;正住者,诸96菩萨等到彼岸者,所谓如来应正遍知,是名为知。云何为见?菩萨摩訶萨住於大乘大涅槃典,修梵行心,以净天眼,见诸眾生造身口意三业不善,堕於地狱、畜生、饿鬼,见诸眾生修善业者,命终当生天上人中,见97诸眾生从闇入闇,有诸眾生从闇入明,有诸眾生从明入闇,有诸眾生从明入明,是名为见。
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復有亦知亦见。菩萨摩訶萨知诸眾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瞋恚、愚痴,是业必应地狱受报,是人直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现世轻受,不堕地狱。云何是业能得现报?懺悔发露所有诸恶,既悔之后,更不敢作,惭愧成就故,供养三宝故,常自呵责故,是人以是善业因缘,不堕地狱,现世受报。所谓头痛、目痛、腹痛、背痛,横罗死殃,呵责骂辱,鞭杖98闭繫,飢饿困苦,受如是等现世轻报,是名为知。云何为见?菩萨摩訶萨见如是人不能修习身戒心慧,造少恶业,此业因缘,应现受报,是人少恶,不能懺悔,不自呵责,不生惭愧,无有怖惧,是业增长,地狱受报,是名为见。
復有知而不见。云何知而不见99,知诸眾生皆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不能得见,是名知而不见。復有知而少见,十住菩萨摩訶萨等知诸眾生皆有佛性,见不明了,犹如闇夜所见不了復有亦见亦知,所谓诸佛如来亦见亦知。復有亦见亦知,不见不知100。亦见亦知者,所谓世间文字、言语、男女、车乘、瓶瓮101舍宅、城邑、衣裳、饮食、山河、园林、眾生寿命,是名亦知亦见。云何不见不知?圣人所有微密之语,无有男女乃至园林,是名不见不知。復有知而不见,知所惠施,知所供处,知於受者,知因果报,是名为知。云何不见?不见所施供处受者及以果报,是名不见。菩萨摩訶萨知有八种,即是如来五眼所知102。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赤色 有三解:一是未有坏色之制,故专用赤色衣。二是法衣的制定虽有五部的不同,但大抵指青泥木兰色。三是衣非一色,实用三色。虽有三色,遥望之,如见一色。
2「怖」,宫本作「布」。
3「号」,宋本作「嗥」。
4「拇」,丽本作「母」,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5「卢至(Ruci) 译作受乐或啼哭,长者之名。
6「殖」,宋、元、明三本均作「植」。
7「眾」,宋本作「诸」。
8「犍」,宫本及宋、元二本均作「揵」。
9「瘦」,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疫」。
10「寻」,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侵」。
11「已」,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邑」。
12宋、元、明三本至此为第十五终。
13宋、元二本至此为第十六品第八之二首;明本此为第十六品第八之三首。
14婆私吒(Vasistha) 译作最胜,婆罗门之名。
15「身」,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形」。
16「殖」,宋、元、明三本均作「植」,下同。
17「□」,宋、元、明三本均作「奈」,下同。
18摩訶斯那达多(Mahasenadatta) 译作大军将。 
19夏九十日 雨季三个月之间,眾僧安居自修,此称为夏。
20「全」,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久」。
21「里」,丽本作「□」,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22「唱」,元本作「喈」。
23「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瘥」。
24「酥」,丽本作「穌」,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25「痛」,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满」。
26优禪尼(Vjjayini) 位於南印度境的国名。
27「城」,宋、元、明三本均作「国」。
28「调」,明本作「提」。
29憍萨罗(Kosala) 位於中印度,在恆河北方,对峙河南的摩竭陀国的大国。此国首都为有名的舍卫城。
30「逐」,丽本作「遂」,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31「号」,宫本作「嗥」。
32「洹」,宋本作「桓」。
33「眶」,宫本作「匡」。
34「废」,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杀」。
35「刖」,明本作「刵」。
36迦毘罗(Kapilavastu) 译作妙德或黄色,城名,悉达太子的生处。
37「传」,宋本作「拊」;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覆」。
38大爱道比丘尼(Mahaprajapati)
又译作大生主,释尊的姨母。
39「行」,宫本作「於」。
40「涕」,宫本作「洟」。
41「□」,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觜」。
42「坚」,宋、元、明三本均作「乾」。
43「不应」,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终不」。
44宋本无「命」。
45「梨」,明本作「黎」。
46宋本「不」以下有「者」字。
47「时我」,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我时」。
48「即」,丽本作「要」,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49宋本无「便」。
50「业」,元本作「我」。
51「焦」,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樵」。
52「狸」,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子」。
53拘槃茶 茶应为荼之讹。拘槃荼(Kumbhanda)译作厌眉鬼,係噉人精气之鬼。
54迦罗富单那 富单那(Futana)译作臭饿鬼,係饿鬼中最胜者。此种饿鬼有许多种类,会指黑色饿鬼,称为迦罗富单那。
55「上」,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尚」。
56「根」,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法」。
57应、正遍知 如来的异称。应,全名为应供(Arhan);正遍知(Samyaksambodhi),又译作正等觉。
58「壙」,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旷」。
59「树」,宋、元、明三本均作「林」。
60「林」,宫本作「树」。
61「咎」,明本作「答」。
62「令」,元本作「今」。
63「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64「□」,宋、元二本作「洟」;宫本及明本作「涕」。
65宋本无「多」。
66宫本及元、明二本均无「者」。
67所谓出家味 此有四味,即四諦味。出是出苦味,离是离集味。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家」。
68「融」,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鎔」。
69「消」,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销」。
70须菩提(Subhuti) 译作空生。释尊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故此处特别讚叹。
71阴界诸入 新译作蕴处界。为破凡夫实我之执所施设的法门之名。阴是五阴,因偏重在迷心,故合色为一,开心为四,立五阴法。入是十二入,因偏重在迷色,故开色为十,合心为二,立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因色心皆迷,故开色为十,开心为八,立十八界。此等总括称为蕴处界三科法门。
72空 此处举出十一种,大品般若则或明七空,或明十八空。此外,大品广空略性,今广性略空,二经各显其美。
73内空外空等 是真諦,故称内空;是俗諦,故称外空;真俗二俱,故称内外空;生死俗,故称有为空;涅槃真,故称无为空;三諦相即,不见元初,故称无始空;三諦体性本来自空,故称性空;体性空,从而非所有无,故称无所有空;真即是中,中即是真;故称第一义空;一即一切,故称空空;三諦皆空,故称大空。
74内空 梵文作Adhyatmasunata。
75外空 梵文作Bahirdhasunyata。
76内外空 梵文作Adhyatmabahirdhasunyata。
77有为空 梵文作Samskrtasunyata。
78「法」,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故」。
79无为空 梵文作Asamskrtasunyata。
80宫本及元、明二本「法」以下有「故」字。
81无始空 Anavaragrasunyata。
82性空 梵文作Prakr isunyata。
83无所有空 梵文作Anupalambhasunyata。
84第一义空 梵文作Para narthasunyata。
85空空 梵文作Sunyata-sunyata。
86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是」。
87大空 梵文作Mahasunyata。
88「法」,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物」。
89若行等 行是心,缘是境,性是内,相是外,亲是因,疏是缘。
90「褐」,宋、元、明三本均作「毼」。
91钦婆罗(Kambala) 译作粗衣。夹杂毛丝织成,外道所用。
92「草」,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果」。
93「狗鸡」,宋、元、明三本均作「鸡狗」。
4* 9渐輓L「邪」。
95「信心」,宋、元二本均作「心信」。
96「诸」,宋、元、明三本均作「谓」。
97「见」,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98「杖」,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打」。
99「知而不见」,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为知」。
100不见不知是知真諦,亦见亦知是知俗諦。
101「瓮」,元本作「瓮」;明本作「瓮」。
102宋、元、明三本不分卷及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