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梵行品第八之三
迦叶萨菩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訶萨能如是知,得何等利?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訶萨能如是知,得四无碍1: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法无碍者,知一切法及法名字;义无碍者,知一切法所有诸义,能随诸法所立名字而为作义;辞无碍者,随字论、正音论、阐陀论、世辩论;乐说无碍者,所谓菩萨摩訶萨凡所演说,无有障碍,不可动转,无所畏惧2,难可摧伏。善男子!是名菩萨能如是见知,即得如是四无碍智。復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訶萨遍知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之法;义无碍者,乘虽有三,知其归一,终不谓有差别之相;辞无碍者,菩萨摩訶萨於一法中作种种名,经无量劫说不可尽,声闻、缘觉能作是说,无有是处;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訶萨於无量劫为诸眾生演说诸法,若名、若义,种种异说不可穷尽。復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訶萨虽知诸法而不取著;义无碍者,菩萨摩訶萨虽知诸义而亦不著;辞无碍者,菩萨摩訶萨虽知名字亦不取著;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訶萨虽知乐说,如是最上,而亦不著。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萨。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若不取著,则不知法;若知法者,则是取著;若知不著,则无所知。云何如来说言;知法而不取著?
佛言:
善男子!夫取著者不名无碍,无所取著乃名无碍。善男子!是故一切诸菩萨等,有取著者,则无无碍;若无无碍,不名菩萨,当知是人名为凡夫。何故取著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识,以著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繫缚,乃至为识之所繫缚,以繫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是故取著名为凡夫。以是义故,一切凡夫无四无碍3。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已於无量阿僧祇劫知见法相,以知见故,则知其义,以见法相4及知义故,而於色中不生繫著,乃至识中亦復如是,以不著故,菩萨於色不生贪心,乃至识中亦不生贪,以无贪故,则不为色之所繫缚,乃至不为识之所缚,以不缚故,则得脱於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以是义故,一切菩萨得四无碍。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为弟子十二部中说繫著者,名为魔缚,若不著者,则脱魔缚。譬如世间有罪之人,为王所缚,无罪之人,王不能缚;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有繫著者,为魔所缚;无繫著者,魔不能缚。以是义故,菩萨摩訶萨而无所著5。
6復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訶萨善知字持而不忘失。所谓持者,如地、如山、如眼、如云、如人、如母,一切诸法亦復如是。义无碍者,菩萨虽知诸法名字而不知义,得义无碍,则知於义。云何知义?谓地持者,如地普持一切眾生及非眾生,以是义故,名为地7持。善男子!谓山持者,菩萨摩訶萨作是思惟:「何故名山而为持耶?山能持地,令无倾动,是故名持。何故復名眼为持耶8?眼能持光,故名为持。何故復名云为持耶?云名龙气,龙气持水,故名云持。何故復名人为持耶?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何故復名母为持耶?母能持子,故名母持。」菩萨摩訶萨知一切法名字句义亦復如是。辞无碍者,菩萨摩訶萨以种种辞演说一义,亦无有义,犹如男女、舍宅、车乘、眾生等名。何故无义?善男子!夫义者,乃是菩萨诸佛境界;辞者,凡夫境界。以知义故,得辞无碍。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訶萨知辞、知义故,於无量阿僧祇劫说辞、说义而不可尽,是名乐说无碍。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於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修行世諦,以修行故,知法无碍;復於无量阿僧祇劫修第一义諦故,得义无碍;亦於无量阿僧祇劫修9习毘伽罗那10论故,得辞无碍;亦於无量阿僧祇劫修习说世諦11论故,得乐说无碍。善男子!声闻、缘觉若有得是四无碍者,无有是处。善男子!九部经中我说声闻、缘觉之人有四无碍,声闻、缘觉真实无有。何以故?菩萨摩訶萨为度眾生故,修如是四无碍智;缘觉之人修寂灭法,志乐独处,若化眾生,但现神通,终日默然,无所宣说,云何当有四无碍智?何故默然而无所说?缘觉不能说法度人,使12得煖13法、顶法、忍法14、世第一法。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訶萨,不能令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善男子!缘觉出世,世间无有九部经典,是故缘觉无辞无碍、乐说无碍。善男子!缘觉之人虽知诸法,无法无碍。何以故?法无碍者,名为知字,缘觉之人虽知文字,无字无碍。何以故?不知常住二字故,是故缘觉不得法无碍。虽知於义,无义无碍。真知义者,知诸眾生悉有佛性,佛性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缘觉之人不得义无碍。是故缘觉一切无有四无碍智。云何声闻无四无碍?声闻之人无有三种善巧方便。何等为三?一者,必须软语然后受法;二者,必须粗语然后受化;三者,不软不粗然后受化。声闻之人无此三15故,无四无碍。
復次,声闻缘觉不能毕竟知辞知义,无自在智知於境界,无有十力、四无所畏,不能毕竟度於十二因缘大河,不能善知眾生诸根利钝差别,未能永断二諦疑心,不知眾生种种诸心所缘境界,不能善说第一义空,是故二乘无四无碍。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声闻、缘觉之人,一切无有四无碍者,云何世尊说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16连神通第一、摩訶拘絺罗17四无碍第一?如其无者,如来何故作如是说?
尔时,世尊讚迦叶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恆河有无量水,辛头大河水亦无量,博叉大河水亦无量,悉陀大河水亦无量,阿耨达18池水亦无量,大海之中水亦无量,如是诸水虽同无量,然其多少其实不等。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四无碍智亦復如是。善男子!若说等者,无有是处。善男子!我为凡夫说摩訶拘絺罗四无碍智为最第一,汝所问者,其义如是。善男子!声闻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若具足四,无有是处。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梵行品中,菩萨知见得四无碍者,菩萨知见刚无所得,亦无有心言无所得。世尊!是菩萨摩訶萨实无所得,若使菩萨心有得者,则非菩萨,名为凡夫,云何如来说言菩萨而有所得?
佛言:
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将欲说,而汝復问。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名四无碍。善男子!以何义故。无所得者名为无碍?若有得者,则名为碍,有障碍者,名四颠倒。善男子19!菩萨摩訶萨无四倒故,故得无碍,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復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訶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復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訶萨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復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大乘,菩萨摩訶萨不住诸法,故得大乘,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辟支佛道,菩萨永断二乘道路,得於佛道,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復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方等经,菩萨读诵如是经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十一20部经,菩萨不修,纯说方等大乘经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復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迴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訶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菩萨摩訶萨断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復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第一义空,菩萨摩訶萨观第一义空,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五见,菩萨永断是五见故,得第一义空,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復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訶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缘觉、菩提,菩萨永断二乘菩提,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若有所21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是菩萨无所得时,无量眾生断有相心,以是事故,我敢諮啟无所得义,令如是等无量眾生离魔眷属,为佛弟子。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先於娑罗双树间,为纯陀说偈:
本有今无22,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世尊!是义云何?佛言:善男子!我为化度诸眾生故而作是说,亦为声闻、辟支佛故而作是说,亦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说,不但正为纯陀一人说是偈也。时,文殊师利将欲问我,我知其心而为说之,我既说已,文殊师利即得解了。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文殊等,詎有几人能了是义?惟23愿如来更为大眾广分别说。
善男子!諦听諦听!今当为汝重敷演之。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量烦恼,以烦恼故,现在无有大般涅槃;言本无者,本无般若波罗蜜,以无般若婆罗蜜故,现在具有诸烦恼结。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烦恼者,无有是处。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现在无有金刚微妙法身;言本无者,我身本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本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现在具有四百四病;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病苦者,无有是处。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故,现在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本无者,本不见佛性,以不见故,无常乐我净;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无常乐我净者,无有是处。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现在不能破坏四魔;言本无者,本24无25六波罗蜜,以本26无六波罗蜜故,修行凡夫苦行之心,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苦行者,无有是处。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杂食之身,以有食27身故,现在无有无边之身;言本无者,本无三十七助道法,以无三十七助道法故,现在具有杂食之身;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杂食身者,无有是处。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以是事故,现在无有,毕竟空定;言本无者,我本无有中道实义,以无中道真实义故,於一切法则有著心;若有沙门、若措杭霪、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说一切法是有相者,无有是处。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有诸钝根声闻弟子,以有钝根声闻弟子故,不得演说一乘之实;言本无者,本无利根人中象王、迦叶菩萨等,以无利根迦叶等故,随宜方便,开示三乘,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毕竟演说三乘法者,无有是处。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说言却后三月於娑罗双树当般涅槃,是故现在不得演说大方等典大般涅槃;言本无者,本昔无有文殊师利大菩萨等,以无有故,现在说言如来无常;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如来普为诸眾生故,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虽见诸法,说言不见。有相之法说言无相,无相之法说言有相;实有无常,说言有常;实有有常,说言无常;我乐28净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略相说广,广相说略;四重之法说偷兰遮,偷兰遮法29说言30四重;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何以故?如来明见眾生根故。善男子!如来虽作是说,终无虚妄。何以故?虚妄之语即是罪过,如来悉断一切罪过,云何当有虚妄语耶?善男子!如来虽无虚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虚妄说得法利者,随宜方便,则为说之。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来即是第一义諦。何以故?诸佛世尊为第一义故,说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义諦31,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义者,诸佛终不宣说世諦。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諦,眾生谓佛说第一义諦;有时演说第一义諦,眾生谓佛说於世諦;是则诸佛甚深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是故汝先不应难言:菩萨摩訶萨无所得也。菩萨常得第一义諦,云何难言:无所得耶32?
迦叶復言:世尊!第一义諦亦名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萨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无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则不可得,犹如虚空,谁有得者?世尊!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名为无常,道亦如是,道若可得,则名无常;法若常者,无得无生,犹如佛性,无得无生。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长、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灭、非赤、非白、非青、非黄、非有、非无,云何如来说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涅槃亦尔。外道道者,名为无常,内道道者,名之为常;声闻缘觉所有菩提,名为无常,菩萨诸佛所有菩提,名之为常;外解脱者者名为无常,内解脱者名之为常。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槃,悉名为常,一切眾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眾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萨得道菩提及33涅槃也。道之性相,实不生灭,以是义故,不可捉持。
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善男子!如眾生心,虽非是34色,非长非短,非粗非细,非缚非解,非是见法而亦是有。以是义故,我为须达说言:「长者心为城主;长者!若不护心,则不护身口;则不护身口;若护心者,则护身口。以不善护是身口故,令诸眾生到三恶趣;护身口者,则令眾生得人天涅槃,得名真实。其不得者,不名35真实。」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如其无者,云何能断一切烦恼?以其有故,一切菩萨了了见知36。
善男子!见有二种:一相貌见,二了了见。云何相貌见?如远见烟,名为见火,实不见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见空中鹤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37虚妄;如见花叶,便言见根,虽不见根,亦非虚妄;如人遥见篱间牛角,便言见牛,虽不见牛,亦非虚妄;如见女人怀妊,便言见欲,虽不见欲,亦非虚妄;如见树生叶38,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虚妄;又如见云便言见雨,虽不见雨,亦非虚妄;如见身业及以口业,便言见心,虽不见心,亦非虚妄;是名相貌见。云何了了见?如眼见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菩萨摩訶萨了了见道,菩提涅槃亦復如是,虽如是见,初无见相39。善男子!以是因缘,我於往昔告舍利弗40:「一切世间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之41所不知、不见、不觉,惟有如来悉知见觉,及诸菩萨亦復如是。舍利弗!若诸世间所知见觉,我与菩萨亦知见觉。世间眾生之所不知、不见、不觉,亦不自知不知见觉;世间眾生所知见觉,便自说言我知见觉。舍利弗!如来一切悉知见觉,亦不自言42我知见觉,一切菩萨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使如来作知见觉相,当知是则非佛世尊,名为凡夫。菩萨亦尔」。
迦叶菩萨言:如佛世尊为舍利弗说:世间知者,我亦得知;世间不知,我亦悉知。其义云何。
善男子!一切世间不知不见,不觉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为菩萨。世间之人亦復不知、不见、不觉十二部经、十二因缘、四倒、四諦、三十七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知见觉者,不名世间,当名菩萨。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云何世间所知见觉?所谓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终始、断常二见,说言初禪至非非想名为涅槃。善男子!是名世间所知见觉。菩萨摩訶萨於如是事亦知见觉,菩萨如是知见觉已43,若言不知、不见、不觉,是为虚妄,虚妄之法则为是罪,以是罪故,堕於地狱。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门、若婆罗门,说言无道菩提涅槃,当知是辈名一阐提,魔之眷属,名为谤法。如是谤法,名谤诸佛,如是之人,不名世间,不名非世间。
尔时,迦叶闻是事已,即以偈颂而讚叹佛:
大慈愍眾生, 故令我归依,
善拔眾毒箭, 故称大医王。
世医所疗治, 虽差44还復生,
如来所治者, 毕竟不復发。
世尊甘露药, 以施诸眾生,
眾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如来今为我, 演说大涅槃,
眾生闻秘藏, 即得不生灭。
迦叶菩萨说是偈已,即白佛言45: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世间知见觉,菩萨悉能知见觉者。若使菩萨是世间者,不得说言世间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能知见觉,若非世间,有何异相?
佛言:
善男子!言菩萨者,亦是世间,亦非世间;不知见觉者名为世间,知见觉者不名世间。汝言有何异者,我今当说。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闻是涅槃经,即生敬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46,是则名为世间菩萨,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如是菩萨亦同世间,不知见觉。菩萨闻是涅槃经已,知有世间不知见觉,应是菩萨所知自觉。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当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覆自47念言:「惟当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菩萨尔时,以是因缘,於未来世在在生处,戒常清净。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以戒净故,在在生处,常无憍慢、邪见、疑纲,终不说言如来毕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次修禪定,以修定故,在在生处正念不忘,所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方等大涅槃经,悉见佛性,如是等事,忆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以修慧故,初不计著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萨修习净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不为四倒之所倾动。善男子!菩萨尔时自知见觉所受持戒无有48倾动,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菩萨见所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得49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不50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迦叶復言: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於佛性?
佛言:
善男子!世间戒者,不名清净。何以故?世间戒者,为於有51故,性不定故,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眾生,以是义故,名为不净。以不净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无欢喜;无欢喜故,则无悦乐;无悦乐故,则无安隐;无安隐故,无不动定;无不动定故,无实知见;无实知见故,则无厌离;无厌离故,则无解脱;无解脱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故,终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间戒不清净。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清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眾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善男子!譬如摩訶萨於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像自现;亦如农夫种之良田,不期生牙52而牙自生;亦如然灯,不期灭闇而闇自灭。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復如是,以净戒故,心得欢喜。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心生欢喜,持净戒者亦復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如形残者,自见面貌,不生喜悦,破戒之人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浆瓶,俱共至城而欲卖之,於路脚跌,二瓶俱破,一则欢喜,一则愁恼,持戒破戒亦復如是。持净戒者,心则欢喜,心欢喜故,则便思惟:「诸佛如来於涅槃中,说有能持清净戒者,则得涅槃,我今修习如是净戒,亦应得之。」以是因缘,心则悦乐。
迦叶復言:喜之与乐,有何差别?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不作恶时,名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善男子?菩萨摩訶萨观於生死,则名为喜;见大涅槃,名之为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离世共法,名之为喜;得不共法,名之为乐,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轻53、若尝、若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稳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和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何以故?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离五见故,心无疑纲;离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萨尔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槃54,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痘公甸!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槃经,有破戒者,有人呵责、轻贱、毁辱,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毁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经,毁禁戒者,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復读诵,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復令无量无边眾。生堕於地狱;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眾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莫55调56戏,轻躁举动。身为调戏,心为轻动。求有之心,名为轻动;身造诸业,名为调戏。若我弟子求有造业,不应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经。若有如是受持经者,人当57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业?」若持经者求有造业,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復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復令无量无边眾生堕於地狱,受持是经求有造业,则是眾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是涅槃经,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炽然世法说。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说者,人当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若持经者作如是说,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復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令无量眾生堕於地狱,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则是眾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说大涅槃者、说佛性者、说如来祕藏者、说大乘者、说方等经者、说声闻乘者、说辟支佛乘者、说解脱者、见佛性者、先当清净其身,以身净故,则无呵责,无呵责故,令无量人於大涅槃生清净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经,若闻一偈、一句、一字及说法者,则得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则是眾生真善知识,非恶知识,是我弟子,非魔眷属,是名菩萨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58。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四无碍 无碍是指离执著,得自由。法是知法及法名字。义是知法下之义及名下之义。辞是音声清雅,分别嘹亮。乐说是能宛转变换无穷无尽。随字论是定其文字,善知字体。正音论是正其音辞,分明切齿。阐陀论又称法句或合声。河西日,即此方之咏歌声。
2「惧」,丽本作「省」,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3「碍」,丽本作「阂」,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4「相」,宋、元二本均作「故」。
5宋、元、明三本至此为第十六终。
6宋、元二本至此为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首;明本至此为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四首。
7「为地」,丽本作「地为」,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8「耶」,宋本作「也」,下同。
9丽本无「修」字,今据宫本及明本补上。
10宋、元、明三本均无「那」。
11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諦」。
12「使」,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令」。
13「煖」,宫本及宋本均作「暖」。
14宫本无「忍法」。
15「三」,宫本作「二」。
16「犍」,宋、元、明三本均作「揵」;宫本作「乾」。
17摩訶拘絺罗(Mahakausthila) 拘絺罗译作膝。罗汉名,即舍利弗之舅长爪梵志。
18阿耨达(Anavatapta) 译作无热。位於瞻部洲中心的池名,周围百里,金银等七宝庄严其岸,美丽之至。
19此中有十復次,即得无得、倒无倒、智贤无明、涅槃诸有、大乘小乘、方等三藏、真空生死、常无常、真空五见、菩提二乘,此为十对。
20「一」,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二」。
21「有所」,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说有」。
22本有今无 此偈在经中出现四处,极著名。天亲对此偈有特别的论说。
23「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唯」。
24「本」,丽本作「我本」,今据宋本删去「我」字。
25「无」,丽本作「无有」,今据宋本删去「有」字。
26宋本无「本」。
27宋本无「食」。
28「我乐」,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乐我」。
29宫本「法」以下有「而」字。
30「言」,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为」。
31宋本无「諦」。
32「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33「及」,宋本作「大」。
34「非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是非」。
35「不名」,宋、元、明三本均作「名不」。
36「见知」,宋、元、明三本均作「知见」。
37「非」,宋本作「不」。
38「叶」,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华」。
39「相」,宋本作「想」。
40宋本「弗」以下有「舍利弗」等字。
41宫本无「之」字。
42「言」,宫本作「见」。
43「知见觉已」,宋本作「所知见觉」。
44「差」,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瘥」。
45以下是持戒文,其中有三段,初说持戒。
46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心」以下有「者」字。
47「自」,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48「有」,宫本及明本均作「所」。
49丽本无「得」字,今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50宫本及元、明二本「不」上有「所」字。
51世间戒为於有故 此文中说有四不净,一有为、二性不定、三非毕竟、四不为眾生。
52「牙」,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芽」。
53「轻」,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嗅」。
54五种涅槃 指脱离五阴之缚,非指涅槃有五种。
55「莫」,宋、元、明三本均作「无」。
56「调」,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掉」。
57「当」,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多」。
58以下宋、元、明三本不分卷及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