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梵1行品第八之六2
尔时,世尊在双树间,见阿闍世3闷绝蹔地,即告大眾:我今当为是王住世至无量劫,不入涅槃。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当为无量眾生不入涅槃,何故独为阿闍世王?
佛言:
善男子!是大眾中无有一人谓我毕4定入於涅槃;阿闍世王定谓我当毕竟永灭,是故闷绝,自投於地。善男子!如我所言,为阿闍世不入涅槃,如是密义,汝未能解。何以故?我言为者,一切凡夫;阿闍世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又復为者,即是一切有为眾生;我终不为无为眾生而住於世5。何以故?夫无为者,非眾生也。阿闍世者,即是具足烦恼等者。又復为者,即是不见佛性眾生;若见佛性,我终不为久住於世。何以故?见佛性者,非眾生也。阿闍世者,即是一切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又復为者,即是阿难、迦叶二眾;阿闍世者,即是阿闍世王、后宫妃后及王舍城一切妇女。又復为者,名为佛性;言阿闍者,名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以不生烦恼故,则见佛性,以见佛性故,则得安住大般涅槃,是名不生,是故名为为阿闍世。善男子!阿闍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槃,世名世法,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故,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入涅槃。是故我言,为阿闍世,无量亿劫不入涅槃。善男子!如来密语不可思议,佛法眾僧亦不可思议,菩萨摩訶萨亦不可思议,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闍世王放月爱三昧6,入三昧已,入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鬱蒸除灭,王觉疮愈,身体清凉,语耆婆言:曾闻人说,劫将欲尽,三月并现,当是之时,一切眾生患苦悉除。时既未至,此光何来照触吾身,疮苦除愈,身得安乐?耆婆答言:此非劫尽三月并照,亦非火日、星宿、药草、宝珠、天光。王又问言:此光若非三月并照、宝珠明者,为是谁光?
大王当知!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无根,无7有边际,非热、非冷,非常、非灭,非色、非无色,非相、非无相,非青、非黄、非赤、非白,欲度眾生。故使可见有相,可说有根、有边、有热、有冷青黄赤白。大王!是光虽尔,实不可说,不可睹见,乃至无有青黄赤白。
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缘放斯光明?
大王今是瑞相,将为大王8以王先言,世无良医疗治身心,故放此9光,先治王身,然后治10心。
王言:耆婆!如来世尊亦见念耶?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则偏多。大王11!如来亦尔,於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则偏重,於放逸者佛则慈念,不放逸者心则放捨。何等名为不放逸者?谓六住菩萨。大王!诸佛世尊於诸眾生不观种姓12老少中年、贫富、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僮僕婢使,惟13观眾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则便慈念。大王当知,如是瑞相,即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所放光明。
王即问言:何等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花开敷鲜明,月爱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善心开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復如是,能令修习涅槃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復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14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月爱三昧亦復如是,令初发心诸善根本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槃,是故復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灭,月爱三昧亦復如是,光所照处,所有烦恼能令渐灭15是故復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盛热之时,一切眾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鬱热16即除,月爱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除贪恼热。大王!譬如满月,眾星中王,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爱乐,月爱三昧亦復如是,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爱乐,是故復名月爱三昧。
王言:我闻如来不与恶人同止坐起,语言谈论,犹如大海不宿死尸,如鸳鸯鸟不住清17厕,释提桓因不与鬼住,鳩翅罗18鸟不栖枯树,如来亦尔,我当云何而得往见?设其见者,我身将不陷入地耶?我观如来,寧近醉象、师子、虎狼、猛火绝焰,终不近於重恶之人,是故我今思忖是已,当有何心往见如来?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渴人速赴清泉,飢者19求食,怖者求救,病求良医,热求荫20凉,寒者求火,王今求佛亦应如是。大王!如来尚为一阐提等演说法要,何况大王非一阐提,而当不蒙慈悲救济?王言:耆婆!我昔曾闻,一阐提者,不信、不闻、不能观察,不得义理,何故如来而为说法?耆婆答言:
大王譬如有人身遇重病,是人夜梦昇一柱殿,服苏21油脂及以涂身,卧灰食灰,攀上枯树,或与獼猴游行坐卧,沉水没泥,堕坠楼殿,高山树22木、象马、牛羊,身著青黄赤黑色衣,喜笑歌舞,或见鸟鷲、狐狸之属,齿髮堕落,裸形枕狗,卧粪秽中,復与亡者行住坐起,携手食噉,毒蛇满路而从中过;或復梦与被髮女人共相抱持,多罗树叶以为衣服,乘坏驴车,正南而游。是人梦已,心生愁恼,以愁恼故,身病踰23增,以病增故,诸24家亲属遣使命医。所可遣使,形体缺短,根不具足,头蒙尘土,著弊坏衣,载故坏车,语彼医言:「速疾上车」。
尔时,良医即自思惟:「今见是使,相貌不吉,当知病者难可疗治。」復作是念:「使虽不吉当復25占日为可治不?若四日、六日、八日、十二日、十四日,如是日者,病亦难治。」復作是念:「日虽不吉,当復占星为可治不?若是火星、金26星、昴星27、阎罗王星28、湿星、满星,如是星时,病亦难治。」復作是念:「星虽不吉,復当观时,若是秋时、冬时,及日入时、夜半时、月入时,当知是病亦难可治。」復作是言29:「如是眾相虽復不吉,或定不定,当观病人若有福德,皆可疗治,若无福德,虽吉何益。」思惟是已,寻与使俱。
在路復念:「若彼病者,有长寿相,则可疗治;短寿相者,则不可治。」即於前路见二小儿。相牵斗諍,捉头拔髮,瓦石刀杖,共相撩打,见人持火,自然殄灭,或见有人斫伐树木,或復见人手曳皮革,随路而行,或见道路有遗落物,或见有人执持空器,或见沙门独行无侣,復见虎狼、鸟鷲、野狐,见是事已,復作是念:「所遣使人,乃至道路所见,诸相悉皆不祥,当知病者定难疗治。」復作是念:「我若不往,则非良师30,如其往者,不可救疗31。」復更念言:「如是眾相,虽復不祥,且当捨置往至病所。」思惟是已,復於前路闻如是声,所谓亡失死丧,崩破坏32折,剥脱、堕坠、焚33烧,不来不可疗治不能拔济;復闻南方有飞鸟声,所谓鸟鷲、舍利34鸟声,若狗、若鼠、野狐、兔、猪,闻是声已,復作是念:「当知病者难可疗治」。
尔时,即入病人舍宅,见彼病人数寒数热,骨节疼35痛,目赤流泪,耳声闻外,咽36喉结痛,舌上裂37破,其色正黑,头不自胜,体枯无汗,大小便利拥隔不通,身卒肥大,红赤异常,语声不均,或粗或细,举是斑驳,异色青黄,其腹胀满,言语不了。医见是已,问瞻病言:「病者咋来意志云何」?答言;「大师!其人本来敬信三宝及以诸天,今者变异,敬信情息;本歖惠38施,今者慳吝;本性少食,今则过多;本性和善,今则弊恶39;本性慈孝,恭敬父母,今於父母无恭敬心。医闻是已,即前嗅之,优钵罗香、沉水杂香、毕迦多香、多伽罗香、多摩罗跋香、鬱金香、栴檀香40,炙肉臭蒱41桃酒臭、烧筋骨臭、鱼臭、粪臭。即香臭已、即前触身,觉身细软,犹如繒绵、劫贝娑42花,或硬43如石,或冷如冰,或热如火,或涩如沙。尔时,良医见如是等种种相已,定知病者必死不疑,然不定言是人当死,语瞻病者:「吾今剧44务,明当更来,随其所须,恣意勿遮。」即便还家,明日使到,復语使言:「我事未讫,兼未合药。」智者当知如是病者必死不疑。
大王!世尊亦尔,於一阐提辈,善知根性而为说法。何以故?若不为说,一切凡夫当言如来无大慈悲,有慈悲者,名一切智,若无慈悲,云何说言一切智人?是故如来为一阐提而演说法。大王!如来世尊见诸病者,当施法药,病者不服,非如来咎。大王!一阐提辈分别有二:一者得现在善根,二者得后世善根。如来善知一闇提辈能於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是故如来为一阐提演说法要。一阐提者復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於现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后世则得,诸佛世尊不空说法。大王!譬如净人坠堕圊45厕,有善知识见而愍之,寻前46捉髮而拔出之,诸佛如来亦復如是,见诸眾生堕三恶道,方便救济,令得出离,是故如来为一阐提而演说法。
王语耆婆:若使如来审如是者,明当选择良日吉辰47然后乃往。耆婆白王:大王!如来法中无有选择良日吉星。大王!如重病人,犹不看日、时节吉凶,惟求良医48,王今病重,求佛良医,不应选择良时好日。大王!如旃檀火及□兰49火,二俱烧相,无有异也,吉日、凶日亦復如是,若到佛所,俱得灭罪。惟愿大王今日速往。
尔时,大王即命一臣,名曰吉祥,而告之言:大臣当知,吾今欲往佛世尊所,速办供养所须之具。臣言:大王!善哉善哉!所须供具一切悉有。阿闍世王与其夫人严驾车乘一万二千,姝壮大象其数五万,一一象上各载三人,齎持幡盖、花香、伎乐、种种供具,无不备足,导从马骑有十八万,摩伽陀国所有人民寻从王者,其数足满五十八万。尔时,拘尸那城所有大眾满十二由旬50悉皆遥见阿闍世王与其眷属寻路而来。尔时,佛告诸大眾言:一切眾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何以故?阿闍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51,是故近因莫若善友。
阿闍世王復於前路闻舍婆提毘流离52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瞿伽离53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须那剎多54作种种恶,到於佛所,眾罪得灭。闻是语已,语耆婆言:吾今虽闻如是二语55,犹未审定,汝来,耆婆!吾欲与汝同载一象,设我当入阿鼻地狱,冀汝捉持,不令我堕。何以故?吾昔曾闻,得道之人不入地狱。
尔时,佛告诸大眾言:阿闍世王犹有疑心,我今当为作决定心。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持一切,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无定相,所谓色无定相,乃至涅槃亦无定相,如来今者云何而言为阿闍世作决定心?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今定为阿闍世王作决定心。何以故?若王疑心可破坏者,当知诸法无有定相,是故我为阿闍世王作决定心,当知是心为无决定。善男子!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闍世王作决定心。
尔时,大王即到娑罗双树间,至於佛所,仰瞻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微妙真金之山。尔时,世尊出八种声,告言:大王!时,阿闍世56左右顾视:此大眾中谁是大王?我既罪戾,又无福德,如来不应称为大王。尔时,如来即復唤言:阿闍世大王!时王闻已,心大欢喜,即作是言:如来今日顾命语言,真知如来於诸眾生大悲怜愍,等无差别。白佛言:世尊!我今疑心永无遗餘,定知如来真是眾生无上大师。尔时,迦叶菩萨语持一切菩萨言:如来已为阿闍世王作决定心。
尔时,阿闍世王即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与梵王释提桓因,坐起饮食犹不欣57悦,得遇如来一言顾命,深以欣庆。尔时,阿闍世王即以所持幡盖、香花58伎乐供养,前礼佛足,右遶三匝,礼敬毕已,却坐一面。
尔时,佛告阿闍世王言:大王!今当为汝说正法要,汝当一心諦听諦听!凡夫常当繫心观身,有二十事:一、所谓我此身中空无无漏59,二、无60诸善根61本,三、我此生死未得调顺,四、堕坠深坑无处不畏,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七、生死常苦,无常我净,八、八难之难,难得远离,九、恆为怨家之所追逐,十、无有一法能遮诸有,十一、於三恶趣未得解脱,十二、具足种种诸恶邪见,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十四、生死无际,未得其边,十五、不作诸业不得果报,十六、无有我作他人受果,十七、不作乐因,终无乐果,十八、若有造业,果终不失,十九、因无明生,亦因而死,二十、去来现在常行放逸。大王!凡夫之人,当62於此身常63作如是二十种观,作是观已,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则得正64观。尔时,次第观心生相、住相、灭相,次第观心生、住、灭相,定、慧、进、戒亦復如是,观生住灭已,知心相乃至戒相,终不作恶,无有死畏、三恶道畏,若不繫心观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则放逸,无恶不造。
阿闍世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从昔来,初未曾观是二十事,故造眾恶,造眾恶故,则有死畏、三恶道畏。世尊、自我招殃造兹重恶,父王无辜,横加逆害,是二十事设观不观,必定当堕阿鼻地狱。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当堕阿鼻地狱?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復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大王!如汝所言先父65无辜横迦逆害者,何者是父?但於假名眾生五阴妄生父想。於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大王!凡夫眾生,於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66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餘九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大王!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67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
大王!一切眾生所作罪业凡有二种:一者轻,二者重。若心口作则名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大王!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大王!昔日口不敕杀,但言削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斩王首,坐时乃斩,犹不得罪,况王不敕,云何得罪?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68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常於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生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69佛世尊无有70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大王!频婆娑罗往有恶心,有於毘富罗71山游行猎鹿,周遍壙72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王通具足,见已即生瞋恚恶心:「我今游猎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杀之。其人临终生瞋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於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於汝。」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是73王如是尚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耶?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夫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频婆娑罗於现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恶果。是故先王亦復不定,以不定故,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故而言定入地狱?
大王、眾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恶,若还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作、云何得罪?大王!如人酒74醉,逆害其母,即醒寤75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大王!譬如幻师,四衢道头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瓔珞、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譬如山涧76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有怨,诈来亲附,愚痴之人谓为实亲,智者了达,乃知虚诈。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执镜,自见面像,愚痴之人谓为真面,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热时炎,愚痴之人谓之是水,智者了达,知其非水。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乾闥婆城,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梦中受五欲乐,愚痴之人谓之为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復知火,亦不烧然。王亦如是,虽復知杀,云何有罪?大王!有诸眾生於日出时作种种罪,於月出时復行劫盗,日月不出则不作罪,虽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虽復因王,王实无罪。大王!如王宫中常敕屠羊,心初无惧,云何於父独生惧心?虽復人畜尊卑差别,宝命畏77死,二俱无异,何故於羊心轻无惧,於父先王生重忧苦?大王!世间之人是爱僮僕,不得自在,为爱所使而行杀害,设有果报,乃是爱罪。王不自在,当有何咎?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杀亦如是,虽非有非78无而亦是有,惭愧之人则为79非有,无惭愧者则为非无;受果报者名之为有,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无常见者则为非无,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是故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以是义故,虽非有无80而亦是有。
大王!夫眾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大王!色是无常,色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是81无常,识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识,云何常?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我,若82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於无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杀无常苦空无我者,则与我同,我亦杀於无常苦空无我,不入地狱,汝云何入?
尔时,阿闍世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作是观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则不作罪。世尊!我昔曾闻诸佛世尊常为眾生而作父母,虽闻是语,犹未审定,今则定知。世尊!我亦曾闻须弥山王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若有眾鸟随所集处,则同其色,虽闻是言,亦不审定,我今来至佛须弥山则与同色,与83同色者,则知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世尊!我见世间从□兰子生□兰树,不见□兰生栴檀树,我今始见从□兰子生栴檀树。□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於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眾生所有一切烦恼恶心。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坏眾生恶心。
世尊!若我审能破坏眾生诸恶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眾生受大苦恼,不以为苦。
尔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故,阿闍世王所有得罪即得84微薄,王及夫人、后宫綵女悉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阿闍世王语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捨於短命而得长命,捨无常身而得常身,令诸眾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即是一切诸佛弟子。说是语已,即以种种宝幢、幡盖、香花、瓔珞、微妙伎乐而供养佛,復以偈颂而讚叹言:
实语甚微妙, 善巧於句义,
甚深祕密藏, 为眾故显示。
所有广博主, 为眾故略说,
具足如是言85,善能疗眾生。
若有诸眾生, 得闻是语者,
若信及不信, 定知是佛说86。
诸佛常软语, 为眾故说粗,
粗语及软语, 皆归第一义。
是故我今者, 归依於世尊。
如来语一味, 犹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諦, 故无无义语。
如来今所说, 种种无量法。
男女大小闻, 同获第一义,
无因亦无果, 无生及无灭。
是名大涅槃, 闻者破诸果87,
如来为一切, 常作慈父母。
当知诸眾生, 皆是如来子,
世尊大慈悲, 为眾故苦行。
如人著鬼魅, 狂乱多所作,
我今得见佛, 所得三业善。
愿以此功德, 迴向无上道,
我今所供养, 佛法及眾僧。
愿以此功德, 三宝常在世,
我今所当得, 种种诸功德。
愿以此破坏, 眾生四种魔,
我遇恶知识, 造作三世罪。
今於佛前悔, 愿后更莫造,
愿诸眾生等, 悉发菩提心。
繫心常思念, 十方一切佛,
復愿诸眾生, 永破诸烦恼。
了了见佛性, 犹如妙德等。
尔时,世尊讚阿闍世王88:善哉,善哉!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诸佛大眾。大王!汝昔已於毘婆尸89佛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已来至我出世,於其中间末曾堕於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大王!从今已往,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尔时,阿闍世王及摩伽陀举国人民,从座而起,绕佛三匝,辞退还宫。天行品者,如杂花说。
大般涅槃经90婴儿行品第九
善男子!云何名婴91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著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般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眾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语言92未了,虽復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詰未了者,即是诸佛秘密之言,虽有所说,眾生不解故,名无语。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虽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一切眾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於大字,所谓婆□93。□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如来说常,眾生闻已,为常法故,断於无常,是名婴儿行。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为眾生故,不知94苦乐,无昼夜想95,於诸眾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等相。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菩萨不造生死作业,是名不作。大事96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訶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
又,婴儿行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相,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復生於男女97等想,即止不啼;实非男女,以作如是男女想,故名曰婴儿。如来亦尔,若有眾生欲造眾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98常乐我净,端正自恣,於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眾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眾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又,婴儿者,若有眾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於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以是见故,则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善男子!如彼婴儿,於非金中而生金想,如来亦尔,於不净中而为说99净。如来已100得第一义故,则无虚妄。如彼婴儿,於非牛马作牛马想,若有眾生於非道中作真道想,如来亦说非道为道,非道之中实无有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说非道为道。如彼婴儿於木男女生男女想,如来亦尔,知非眾生说眾生想101,而实无有眾生相也。若佛如来说无眾生,一切眾生则堕邪见,是故如来说有眾生,於眾生中作眾生想者,则不能破眾生相也;若於眾生破眾生相者,是则能得大般涅槃,以得如是大涅槃故,止不啼哭,是名婴儿行。善男子!若有男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是五行102者,当知是人必定当得如是五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亦定当得是五行。佛言:善男子!不独汝得如是五行,今此会中九十三万人,亦同於汝,得是五行。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元、明二本「梵」上有「大般涅槃经」等字。
2「六」,明本作「七」。
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世」以下有「王」字。
4「毕」,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必」。
5不为无为眾生而住於世 无为有三解:一指八地以上,二总称登地以上的真证,三指佛果。又有一说是指理内的眾生。
6月爱三昧 如月光可爱,除人热恼,佛入此三昧,以净光除眾生贪瞋热恼,故有此名。
7「无」,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非」。
8「将为大王」,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似相为及」。
9「此」,宋、元、明三本均作「斯」。
10「治」,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及」。
11「王」,宫本作「士」。
12「姓」,宋、元、明三本均作「性」。
13「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唯」,下同。
14「月」字以下,丽本有「光」字,今据宫本删去。
15「灭」,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减」。
16「热」,宫本作「蒸」。
17「清」,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圊」。
18鳩翅罗(Kokila) 译作好声鸟。
19「者」,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夫」。
20「荫」,宋本作「阴」。
21「苏」,宋、元、明三本均作「酥」。
22「树」,宋、元、明三本均作「林」。
23「踰」,宋、元、明三本无作「逾」;宫本作「愈」。
24「诸」,宋本作「居」。
25「当復」,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復当」。
26「金」,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奎」。
27昴星(Krttika) 火神所司之星,西方七宿之一。
28阎罗王星(Apabharani) 阎魔所司之星,西方七宿之一。
29「言」,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念」。
30「师」,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医」。
31「救疗」,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疗治」。
32「破坏」,宫本作「坏破」。
33「焚」,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负」。
34舍利(Sari) 译作百舌鸟。
35「疼」,宋、元、明三本均作「头」。
36「咽」,宋本作「烟」。
37「裂」,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烈」。
38「惠」,宋、元二本均作「慧」。
39此句疑作「本性和善,今则弊恶」。
40优钵罗(Vtpala)译作青莲华。毕迦全名称为毕力迦(Prkha),译作目蓿香或触香,香之名。多伽罗(Tagaraka)译作零凌香。多摩罗跋 Tamala-pattra),译作藿叶香。鬱金梵名为恭矩磨(Kunkumam)。栴檀(Candana)译作与乐。「毕」,宋本作「必」。「迦多」,宋、元、明三本均作「陵迦」;宫本作「迦」。
41「蒱」,宋、元、明三本均作「蒲」。
42劫贝娑(Karpasa) 译作时分树。「娑」,宋本作「□」。
43「硬」,宋本作「硬」;宫本及元、明均作「□」。
44「剧」,宫本及宋本均作「懅」;元、明二本均作「遽」。
45「圊」,丽本作「清」,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46「前」,宫本作「便」。
47「辰」,丽本作「星」,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48「医」,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药」。
49□兰(Eravana) 树名,花很可爱,但有恶臭,据说其臭达四十里。「□」,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伊」。
50「旬」,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延」。
51宋本「狱」上有「地」字。
52舍婆提,又作舍卫,即Sravasti国,毘流离(Virudhaka)是波斯匿王之子。由於大夫人之讖,得恶生王之名。「流离」,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琉璃」。
53瞿伽离(Kokalika) 译作恶时者、牛守等,提婆达多的弟子。「伽」,宋、元、明三本均作「迦」。
54须那剎多(Sunaksatra) 译作好星,比丘名。
55「语」,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56宋、元、明「世」以下有「王」字。
57「欣」,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欢」。
58「香花」,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花香」。
59宋、元、明三本均作「所谓我此身中空无无漏一」,以下至二十均同。
60宋本无「无」。
61宫本无「根」。
62「当」,丽本作「常」,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63「常」,丽本作「当」,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64「正」,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止」。
65「先父」,宋、元、明三本均作「父王」。
66「牵」,宋本作「繫」。
67「若色」,宫本作「色若」。
68「应」,元本作「想」。
6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诸」。
70「有」,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得」。
71毘富罗(Vipula) 译作广博胁山,位於摩竭陀国。
72「壙」,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旷」。
73「是」,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先」。
74「酒」,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耽」。
75「寤」,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悟」。
76「涧」,丽本作「间」,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77「畏」,宫本作「重」。
78宋本无「非」。
79「为」,宋本作「是」。
80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无」上有「非」字。
81宋本无「是」。
82「若」,宋、元、明三本均作「苦」。
8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与」。
84「得」,宫本作「时」。
85「言」,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语」。
86「说」,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语」。
87「果」,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结」。
88「王」,宫本作「正」。
89毘婆尸(Vipasyin) 译作胜观,过去七佛之一。释迦菩萨在第三阿僧祇劫满时,得遇此佛,始修百大劫种相之福。
90明本无「大……经」五字。
91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婴」上有「为」字。
92「语言」,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言语」。
93□(Va),梵文第四十二音。婆(Ba),梵文第三十六音。
94「知」,宫本作「见」。
95「想」,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相」。
96宋、元、明三本「事」以下有「大事」二字。
97「女」,宫本作「子」。
98三十三天 位於欲界六天的第二,在须弥山顶上,以帝释天为中心。
99「为说」,宋、元、明三本均作「说为」。
100「已」,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101「想」,宋本作「相」。
102五行 指第十一卷以下所说的圣行、梵行、大行、婴儿行、病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