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1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2
光明3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 4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訶言:
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訶萨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得十事功德,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不可思议,闻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世间所无。何等为十?一者有五5,何等为五?一者、所不闻者而能得闻,二者、闻已能为利益,三者、能断疑惑之心,四者、慧心正直无曲,五者、能知如来密藏,是为五事。
何等不闻而能得闻6?所谓甚深微密之藏7,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法眾僧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涅槃者,常住无变,如来涅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有漏、非无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闇,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断、非不断,非始、非终,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阴、非不阴,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缘、非不十二因缘8、如是等法,甚深微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復有不闻所谓一切外道经书:四毘陀9论、毘伽罗论10、卫世师11论、迦毘罗12论,一切咒术、医方、伎13艺,日月博14蚀、星宿运变,图书讖记如是等经,初未曾闻,祕密之义,今於此经而得知之。復有十一部经,除毘佛略15,亦无如是深密之义,今因此经而得知之。善男子!是名不闻而能得闻。
闻已利益者16,若能听受是大涅槃经,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经典甚深义味。譬如男女,於明净镜见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镜亦復如是,菩萨执之,悉得明见大乘经典甚深之义。亦如有人在闇室中执大炬火,悉见诸物,大涅槃炬亦復如是,菩萨执之,得见大乘深奥之义。亦如日出有千光明,悉能照了诸山幽17闇。令一切人远见诸物,是大涅槃清净慧日亦復如是,照了大乘深邃之处,令二乘人远见佛道18。所以者何?以能听受是大涅槃微妙经典19故。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訶萨听受如是大涅槃经,得知一切诸法名字,若能书写、读诵、通利,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知一切诸法义理。善男子!其听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义,若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知义。復次,善男子!听是经者,闻有佛性,未能得见,书写、读诵、为他20广说,思惟其义,则得见之。听是经者,闻有檀名,未能得见檀波罗蜜,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得见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復如是。善男子!菩萨摩訶萨若能听是大涅槃经,则知法、知义具二无碍,於诸沙门、婆罗门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得无所畏,开示分别十二部经,演说其义,无有差违,不从他闻而能自知,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闻已能为利益。
断疑心者21,疑有二种:一者疑名,二者疑义。听是经者,断疑名心;思惟义者,断疑义心。復次,善男子!疑有五种:一者疑佛定涅槃不?二者疑佛是常住不?三者疑佛是真乐不?四者疑佛是真净不?五者疑佛是实22我不?听是经者,疑佛涅槃则得永断,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四疑永断。復次,善男子!疑有三种:一疑声闻为有为无?二者缘觉为有为无?三疑佛乘为有为无?听是经者,如是三疑永灭无餘,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不闻如是大涅槃经,其心多疑,所谓若常、无常、若乐、不乐,若净、不净、若我、无我,若命、非命,若眾生,非眾生,若毕竟、不毕竟,若他世、若过世,若有、若无,若苦、若非苦,若集、若非集,若道、若非道,若灭、若非灭,若法、若非法,若善、若非善,若空、若非空,听是经者,如是诸疑悉得永断。復次,善男子!若有不闻如是经者,復有种种眾多疑心,所谓色是我耶?受想行识是我耶?眼能见耶?我能见耶?乃至识能知耶?我能知耶?色受报耶?我受报耶?乃至识受报耶?我受报耶?色至他世耶?我至他世耶? 乃至识亦23如是,生死之有始有终耶?无始无终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断。復有人疑一闻提24、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如是等辈25,有佛性耶?无佛性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断。復有人疑:世间有边耶?世间无边耶?有十方世界耶?无十方世界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断,是名能断疑惑之心。
慧心正直无邪曲者26,心若有疑则所见不正,一切凡夫若不得闻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所见邪曲,乃至声闻、辟支佛人,所见亦曲。云何名为一切凡夫所见邪曲?於有漏中见常乐我净,於如来所见无常、苦、不净、无我,见有眾生寿命知见,计非有想、非无想处以为涅槃,见自在天有八圣道,有见断见,如是等见名为邪曲。菩萨摩訶萨若得闻是大涅槃经,修行圣行,则得断除如是邪曲。云何名为声闻缘觉邪曲见耶27?见於菩萨从兜率下28,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净饭,母曰摩耶29,迦毘罗城处胎满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释捧30接,难陀龙王及婆难陀31吐水而浴,摩尼跋陀32大鬼神王执持宝盖,随后侍立,地神化花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满足七步,到於天庙,令诸天像悉起承迎,阿私陀33仙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伤当终不睹佛兴。诣师学书、算计、射御34、图讖、伎艺,处在深宫,六万35婇女娱乐、受乐,出城游观至迦毘罗园,道见老人乃至沙门,法服而行,还至宫中,见诸 綵女,形体状貌犹如枯骨,所有宫殿塚墓无异,厌恶出家,夜半踰城,至鬱陀伽36、阿罗逻37等大仙人所,闻说识处及非有想、非无想处,既闻是已,諦观是处是:非常、苦、不净、无我。捨至树下,具修苦行38,满足六年,知39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復到阿利跋提河40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縻41受已转至菩提树下,破魔波旬,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波罗□42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乃至於此拘尸那城入般涅槃,如是等见,是名声闻缘觉曲见。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听受如是大涅槃经,悉得断除如是等见,若能书写、读诵、通利、为他、演说,思惟其义,则得正直无邪曲见。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修行如是大涅槃经,諦知菩萨无量劫来,不从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尸那城入般涅槃,是名菩萨摩訶萨正直之见。
能知如来深密义者43,所谓即是大般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44。懺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闻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祕密之义。復次45,善男子!云何復名甚深之义?虽知眾生实无有我,而於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於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繫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祕密之义。
46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闻、不闻义,是义不然,何以故47?法若有者,便应定有;法若无者,便应定无;无不应生,有不应灭。如其闻者,是则为闻;若不闻者,则为不闻,云何而言闻所不闻?世尊!若不可闻,是为不闻;若已闻者,则更不闻。何以故?已得闻故,云何而言闻所不闻?譬如去者,到则不去,去则不到;亦如生已不生,不生不生,得已不得,不得不得,闻已不闻,不闻不闻亦復如是。
48世尊!若不闻闻者,一切眾生未有菩提即应有之,未得涅槃亦应得之,未见佛性应见佛性,云何復言十住菩萨虽见佛性,未得明了?世尊!若不闻闻者,如来往昔从谁得闻?若言得闻,何故如来於阿含中復言无师?若不闻不闻,如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不闻不闻,亦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若当不闻如是大涅槃经见佛性者,一切眾生不闻是经亦应得见。
49世尊!凡是色者,或有50可见,或不可见,声亦如是,或是可闻,或不可闻,是大涅槃非色、非声,云何而言可得见闻?世尊!过去已灭,则不可闻未来未至,亦不可闻,现在听时,则不名闻,闻已声灭,更不可闻,是大涅槃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三世,则不可说,若不可说,则不可闻,云何而言菩萨修是大涅槃经,闻所不闻?
尔时,世尊讚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知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乾闥婆城画水之跡,亦如泡沫、芭蕉之树,空无有实,非命、非我、无有苦乐;如十住菩萨之所知见。
时51,大眾中忽然之顷有大光明,非青见青,非黄见黄,非赤见赤,非白见白,非色见色,非明见明,非见而见52。尔时,大眾遇斯光已,身心快乐。譬如比丘入师子王定。
53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今此光明谁之所放?尔时如来默然不说。迦叶菩萨復问文殊师利:何因缘故,有此光明照於大眾?文殊师利默然不答54。尔时,无边身菩萨復问迦叶菩萨:今此光明谁之所有?迦叶菩萨默然不说。净住王子菩萨復问无边身菩萨:何因缘故,是大眾中有此光明?无边身菩萨默然不说。如是五百菩萨皆亦如是,虽相諮问,然无答者。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言:文殊师利!何因缘故,是大眾中有此光明?
文殊师利言:世尊!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55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名大涅槃,大涅槃者则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於因缘?光明者名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者名为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於因缘?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於因缘?光明者即是一切声闻、缘觉不共之道,声闻、缘觉不共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於因缘?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
56佛言:文殊师利!汝今莫入诸法甚深第一义諦,应以世諦而解说之。
文殊师利言:
世尊於此东方过二十恆河沙等世界,有佛世界名曰不动57,其佛住处,纵广正等足满一万二千由旬58,其地七宝无有土石,平正柔软,无诸沟坑,其诸树木四宝所成,金银琉璃及以颇梨,花果茂盛,无时不有,若有眾生闻其花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禪。周匝復有三千大河,其水微妙,八味具足,若有眾生在中浴者,所得喜乐,譬如比丘入第二禪。其河多有种种诸花,优钵罗花、波59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香花、大香花、微妙香花、常花、一切眾生无遮护花;其河两岸亦有眾花,所谓阿提目多伽60花、占婆61花、波吒罗62花、婆师罗63花、摩迦利64花、大摩利迦65花、新摩利迦66花、须摩那迦67花、由提迦68花、檀□迦利69花、常花70、一切眾生无遮护花。底布金沙,有四梯梐71金银、琉璃、杂色颇梨,多有眾鸟游集其上,復有无量虎、狼、师子诸恶鸟72兽,其心相视犹如赤子。
彼世界中一切无有犯重禁者、诽谤正法及一闻提五逆等罪;其土调适,无有寒热、飢渴、苦恼,无贪欲恚、放逸、嫉妒,无有日月、昼夜、时节,犹如第二忉利天上。其土人民等有光明,各各无有憍慢之心,一切悉是菩萨大士,皆得神通,具大功德,其心悉皆尊重正法,乘於大乘,爱念大乘,贪乐大乘,护惜大乘,大慧成就,得大总持73,心常怜愍一切眾生。
其佛号曰满月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随所住处,有所讲宣,其土眾生无不得闻,为琉璃光74菩萨摩訶萨讲宣如是大涅槃经。佛75言:「善男子!菩萨摩訶萨若能修行大涅槃经,所不闻者皆悉76得闻。」彼琉璃光菩萨摩訶萨问满月光明佛,亦如此间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所问,等无有异。
彼满月光明佛,即告琉璃光菩萨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二十恆河沙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其土多有山陵、堆阜、土沙、砾石、荆莿、毒77刺,周遍充满,常有飢渴、寒热78苦恼,其土人民不能恭敬沙门、婆罗门、父母、师长,贪著非法,欲於非法,修行邪法,不信正法,寿命短促。有行姦诈王者治79 之,王虽有国,不知满足,於他所有生贪利心,与师相伐,枉死者眾。王者修行如是非法,四天善神心无欢喜,故降灾旱,穀米不登,人民多病,苦恼无量,彼中有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80、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悲纯厚愍眾生故,於拘尸那城娑婆罗双树间,为诸大眾敷演如是大涅槃经。彼有善菩萨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已问斯事,如汝无异。佛今答之,汝可速往,自当得闻」。
世尊!彼琉璃光菩萨闻是事已,与八万四千菩萨摩訶萨欲来至此,故先现瑞,以此因缘,有此光明,是名因缘亦非因缘。
尔时,琉璃光菩萨与八万四千诸菩萨81俱,持诸幡盖、香花、瓔82珞、种种伎乐倍胜於前,俱来至此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己所持供养之具,供养於佛,头面礼足,合掌恭敬,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问彼菩萨:善男子!汝为到来?为不到来83? 琉璃光菩萨言:世尊!到亦不来,不到亦不来,我观是义都无有来。世尊!诸行若常,亦復不来;若是无常,亦无有来。若人见有眾生性者,有来不来,我今不见眾生定性,云何当言有来不来?有憍慢者见有去来,有憍慢者则无去来;有取行者见有去来,无取行者则无去来;若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有去来,不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无去来;不闻佛性则有去来,闻佛性者则无去来;若见声闻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则有去来,不见声闻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则无去来;若见声闻辟支佛人常乐我净,则有去来。若不见者则无去来;若见如来无常乐我净则有去来,若见如来常乐我净则无去来。世尊84!且置斯事,欲有所问,唯垂哀愍,少见听许。
佛言:善男子!随意所问,今正是时,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所以者何?诸佛难值如优曇花,法亦如是,难可得闻。十二部经中,方等85復难,是故应当专心听受。时,琉璃光菩萨摩訶既蒙听许,兼被诫敕,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訶萨有能修行大涅槃经闻所不闻?
尔时,如来讚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尽如是大乘大涅槃海,正復值我能善解说;汝今所有疑纲毒鏃86我为大医能善拔出;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为汝作大船师;汝於我所生父母想,我亦於汝生赤子心;汝心今者贪正法宝,值我多有能相惠施87。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宣释。
善男子!欲听法者,今正是时,若闻法已,当生敬信,至心听受,恭敬尊重,於正法所莫求其过,莫念贪欲、瞋恚、愚痴,莫睹88法师种姓好恶。既闻法已,莫生憍慢,莫为恭敬、名誉、利养,当为度世甘露法利,亦莫生念:「我听法已,先自度身,然后度人;先自解身,然后解人;先自安身,然后安人;先自涅槃,然后令人而得涅槃。」於佛法僧应生等想,於生死中生大苦想,於大涅槃应生常乐我净之想,先为他人然后为身,当为大乘,莫为二乘,於一切法当无所住89,亦莫专执一切法相,於诸法中莫生贪相90,常生知法见法之
相。善男子! 汝能如是至心听法,是则名为闻所不闻。
善男子91!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善男子!如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如不到到,不到不到,到不到,到到。
世尊!云何不生生。
善男子!安住世諦初出胎时,是名不生生。
云何不生不生?
善男子!是大涅槃无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
云何生92不生?
善男子!世諦死时,是名生不生。
云何生生?
善男子!一切凡夫是名生生。何以故?生生不断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是名生生。四住菩萨93名生不生,何以故?生自在故,是名生不生。善男子!是名内法。云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善男子!譬如种子,未生芽 94时,得四大和合人功作业然后乃生,是名未生生。云何未生未生?譬如败种及未遇缘,如是等辈名未生未生。云何生未生?如 芽生已而95不增长,是名生未生。云何生生?如芽增长,若生不生,则无增长,如是一切有漏是名外法生生。
琉璃光96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若有生者,为是常耶?是无常乎?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则无有生;生若无常,则有漏是常。世尊!若生能自生,生无自性;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漏?世尊!若未生时有生者,云何於今乃名为生?若未生时无生者,何故不说虚空为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说97 ,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云何不生生不可说?不生名为生,云何可说?何以故,以其生故。云何生生不可说?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说。云何生不生不可说?生即名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说。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不生者名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说。何以故?以修道得故。云何生亦不可说,以生无故。云何不生不可说?以有得故。云何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十因缘法98为生作因,以是义故,亦可得说。
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眾钝故。善男子!有为之法亦是常,以住无常,生亦无常;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无常;异亦是常,以法无常,异亦无常;坏亦是常,以本无今有故,坏亦无常。善男子99!以性故,生住异坏皆悉是常,念念灭故,不可说常,是大涅槃能断灭故,故名无常。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时,已有生性,故生能生;无漏之法本无生性,是故生不能生。如火有本性,遇缘则发,眼有见性,因色因明,因心故见,眾生生法亦復如是,由本有性,遇业因缘,父母和合,则便有生。
尔时,琉璃光菩萨摩訶萨,及八万四千菩萨摩訶萨,闻是法已,踊在虚空,高七多罗树,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慇懃教诲,因大涅槃始得悟解闻所不闻,亦令八万四千菩萨深解诸法不生生等。世尊100!我今已解断诸疑纲, 然此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无畏,復欲諮稟唯101垂听许。尔时, 世尊告无畏菩萨:善男子!随意问难,吾当为汝分别解脱。
尔时,无畏菩萨与六102万一本云与八万103四千诸菩萨等,俱从座起,更整衣服,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此土眾生当造何业而得生彼不动世界?其土菩萨云何而得智慧成就,人中象王有大威德,具修诸行利智、捷疾,闻则能解?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不害眾生命104, 坚持诸禁戒,
受佛微妙教, 则生不动国。
不夺他人财, 常施惠一切,
造招提僧坊, 则生不动国。
不犯他妇女, 自妻不非时,
施持戒卧具105 则生不动国。
不为自他故, 求利及恐怖,
慎口不妄语, 则生不动国。
莫坏善知识, 远离恶眷属,
口常和合语, 则生不动国。
即诸菩萨等, 常离於106恶口,
所说人乐闻, 则生不动国。
乃至於戏笑, 不说非时语,
谨慎常时说107, 则生不动国。
见他得利养, 常生欢喜心,
不起嫉妒结, 则生不动国。
不恼於眾生, 常生於慈心,
不生方便恶, 则生不动国。
邪见言无施, 父母及去来,
不起如是见, 则生不动国。
旷路作好井, 种殖108果树林,
常施乞者食109, 则生不动国。
若於佛法僧, 供养一香灯,
乃至献一花, 则生不动国。
若为恐怖故, 利养及福德,
书是以一偈, 则生不动国。
若为悕利福, 能於一日中,
读诵是经典, 则生不动国。
若为无上道, 一日一夜中,
受持八戒齐110, 则生不动国。
不与犯重禁, 同共一处住,
呵谤方等者, 则生不动国。
若能施病者, 乃至於一果,
欢喜而瞻视, 则生不动国。
不犯僧鬘物, 善守於佛物,
涂扫佛僧地, 则生不动国。
造像及111佛塔, 犹如大拇指,
常生欢喜心, 则生不动国。
若为是经典, 自身及财宝,
施於说法者, 则生不动国。
若能听书写, 受持及读诵,
诸佛祕密藏, 则生不动国。
尔时,无畏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已知所造业缘得生彼国,是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普为怜愍一切眾生,先所諮问,如来若说,则能利益安乐人、天、阿修罗、乾闥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尔时112,世尊即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於此当至心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因缘故,未到不到;有因缘故,不到到;有因缘故,到不到;有因缘故,到到。
何因缘故,未到不到?善男子!夫不到者,是大涅槃。凡夫未到,以有贪欲、瞋恚、愚痴故,身业、口业不清净故,及受一切不净物故,犯四重故,諦方等故,一闻提故,五逆罪故,以是义故,未到不到。
善男子!何因缘故,不到到?不到者名大涅槃。何义故到?永断贪欲、瞋恚、愚痴、身口恶故,不受一切不净物故,不犯四重故,不谤方等经故,不作一闻提故,不作五逆罪故,以是义故,名不到到。须陀洹者八万劫到113,斯陀含者六万劫到,阿那含者四万劫到,阿罗汉者二万劫到,辟支佛者十千劫到,以是义故,名不到到。
善男子!何因缘故,名到不到?到者,名为二十五有。一切眾生常为无量烦恼诸结之所覆蔽,往来不离,犹如轮转114是名为到。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已得永离,故名不到;为欲化度诸眾生故,示现在中,亦名为到。
善男子!何因缘故名为115到到?到者即是二十五有,一切凡夫须陀洹乃至阿那含,烦恼因缘,故名到到。
善男子!闻所不闻亦復如是,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云何不闻闻?善男子!不闻者名大涅槃。何故不闻?非有为故,非音声故,不可说故。云何亦闻?得闻名故,所谓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名不闻闻。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白佛言116:世尊!如佛所说大涅槃者,不可得闻,云何復言常乐我净而可得闻?何以故?世尊!断烦恼者名得涅槃,若未断者名为不得,以是义故,涅槃之性本无今有,若世间法本无今有,则名无常,譬如瓶等,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名无常,涅槃亦117尔云,何说言常乐我净?
復次,世尊!凡因庄严而得成者,悉名无常,涅槃若尔,应是无常;何等因缘?所谓三十七品118六波罗蜜、四无量心,观於骨相、阿那波那119,六念处、破析六大,如是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缘,故名无常。復次,世尊!有名无常,若涅槃是有,亦应无常,如佛昔於阿含中说,声闻、缘觉、诸佛、世尊皆有涅槃,以是义故,名为无常。復次,世尊!可见之法名为无常,如佛先说,见涅槃者则得断除一切烦恼。復次,世尊!譬如虚空於诸眾生等无障碍,故名为常,若使涅槃是常120等者,何故眾生有得不得?涅槃若尔,於诸眾生不平等者,则不名常。世尊,譬如百人共有一怨,若害此怨,则多人受乐,若使涅槃是平等法,一人得时,应多人得,一人断结,应多人亦断,若不如是,云何名121常?譬如有人恭敬、供养、尊重、讚嘆国王、王子、父母、师长,则得利养,是不名常,涅槃亦尔,不名为常。何以故?如佛昔於阿含经中告阿难言:若有人能恭敬涅槃,则得断结,受无量乐,以是义故,不名为常。世尊!若涅槃中有常乐我净名者,不名为常,如其无者,云何可说?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言122:
涅槃之体,非123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眾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訶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善男子!如闇室中井种种七宝,人亦知有,闇故不见,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明灯持往照了,悉得见之,是人於此终不生念:「水及七宝本无今有」。涅槃亦尔,本自有之,非适今也,烦恼闇故,眾生不见,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燃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常乐我净,是故智者於此涅槃,不应说言本无今有。
善男子!汝言因庄严故,得成涅槃,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涅槃之体非生、非出,非实、非虚,非作业生、非是有漏有为之法,非闻、非见,非堕、非死,非别异相、亦非同相,非往、非还、非去来今,非一、非多,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尖、非斜124,非有相、非无相125,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义故,涅槃是常,恆不变易,是以无量阿僧祇劫修集126善法,以自庄严然后乃见。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水,一切眾生而不能得,有智之人施功穿掘,则便得之,涅槃亦尔。譬如盲人不见日月,良医疗之,则便得见,而是日月非是本无127今有,涅槃亦尔,先自有之,非适今也。善男子! 如人有罪,繫之囹圄,久乃得出,还家得见父母、兄弟 、妻子、眷属,涅槃亦尔。
善男子!汝言因缘故,涅槃之法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因有五种128,何等为五?一者生因,二者和合因,三者住因,四者增长因,五者还因。云何生因?生因者即是业烦恼等,及外诸草木子,是名生因。云何和合因?如善与善心和合,不善与不善心和合,无记与无记心和合,是名和合因。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则不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内有四大无量烦恼眾生得住,是名住因。云何增长因?因缘衣服、饮食等故,令眾生增长;如外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食,则得增长;如诸沙门、婆罗门等,依因和上129、善知识等而得增长;如因父母,子得增长;是名增长因。云何远因?譬如因咒,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凭国王无有盗贼,如芽130依因地水火风等,如水攒131及132人为苏133远因,如明色等为识远因,父母精血为眾生远因,如时节等悉名远因。
善男子!涅槃之体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当言是无常因134?復次,善男子!復有二因135: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师轮绳,是名作因; 如灯烛等照闇中物, 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从作因而有;唯有136了因,了因者,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为大涅槃因。
137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不得名为檀波罗蜜?云何布施138而得名之檀波罗蜜?乃至般若139云何不得名为140般若波罗蜜?云何得名 为般若波罗蜜?云何名涅槃?云何名大涅槃?
佛言: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不闻檀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乃至不闻般若,不见般若,不闻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不闻涅槃,不见涅槃;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熟时炎相、乾闥婆城虚空141之相。菩萨尔时得如是相、无贪恚痴,不闻不见, 是名菩萨摩訶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菩萨摩訶萨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罗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罗蜜,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
善男子142!云何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
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时时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施他已,还生悔心,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已不悔,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菩萨摩訶萨於则物中生四怖心:王、贼、水、火,欢喜施与,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望报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不望报,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憍慢故,为胜他故,为知识故,为求143报故,如巿易法;善男子,如人种树,为得荫144凉,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
菩萨摩訶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受者、己身、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不计己他,唯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为利一切诸眾生故而行布施,为断一切眾生烦恼故145行於施,为诸眾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 故行於施。
善男子!譬如有人堕大海水,抱持死尸,则得度脱,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復如是,如彼死尸。善男子!譬如有人闭在深狱,门户坚牢,唯有厕孔,便从中出,到无碍处,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贵人恐怖急厄,更无恃怙,依旃陀罗,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病人,为除病苦,得安乐故,服食不净,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婆罗门值榖勇146 贵,为寿命故,食噉狗肉,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行於布施亦復如是。善男子!大涅槃中如是之事,从无量劫来不闻而闻,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如佛杂花经147中广说148。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南本卷第十九,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一。
2宋、元、明三本「译」上有「奉詔」:宫本「译」上有「於姑藏」三字。
3宋、元二本「光明」上有「大般涅槃经」五字。
4宫本无「之一」。
5以下明十事功德中之第一功德,其后六段明第一功德之第一部份「五事」。
6五事中之第一。首先教说悉有佛性、一体三宝、四德、涅槃常住、如来涅槃中道甚深等,其次述说外道及十一部经。
7「藏」,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义」。
8非有非无等,共二十句,述说如来涅槃之中道甚深。
9四毘陀(Catur-Veda) 毘陀译作明或知识。在婆罗门哲学中,被尊为天啟书,是印度最古的经典。共有四种,即一、梨俱毘陀(Rgveda), 赞诵篇;二、沙磨毘陀(Samaveda),歌咏篇;三、夜柔毘(Yajurveda),祭祀篇;四、阿闥婆毘 陀(Atharvaveda),禳灾篇。
10毘罗论(Vyakarana)译作声明记论。五明中之声明,即语言学典籍之总名。
11卫世师(Vaisesika)译作胜论,六派哲学之一。
12迦毘罗(Kapila)数论(Sankhya)开祖之名。数论为六派哲学之一,提出二十五諦的学说。
13「伎」,元、明二本均作「技」。
14「薄」,丽本作「博」,今据明本改之。
15毘佛略(Vaipalya)译作方等,言佛性、常住涅槃等,因小乘中无此义,因此十一部经中不录。十二部经则包括方等,於后之琉璃光菩萨论议中可以见到。
16五事中第二,明闻已利益,初列举结论示其利益,次详细说明;再次说明听闻功德,最后以近菩提为结论。
17「幽」,宋本作「窈」。
18此经有能使二乘见佛道之功德之说,为一乘家与三乘家分立的一个根据。
19宋、元、明三本均无「典」。
20「他」,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人」。
21五事中第三,明能断疑心。
22「实」,宋、元、明三本均作「真」。
23宋、元、明三本「亦」以下有「復」字。
24「一阐提」,丽本作「一阐提人」,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删去「人」字。
25有无佛性之问题常以一阐提、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谤方等经等四者为中心而展开。涅槃经於本卷提出此问题可见已从前卷阐提不能成佛的思想,迈入新境。
26五事中之第四,解说慧心正直之义。
27「耶」,宋本作「也」;明本作「邪」。
28此段为佛传的简述。涅槃经以此为二乘之邪见,表示另有大乘佛传。
29摩耶 即摩訶摩耶(Maha-maya), 译作大术、大幻。天臂城释种善觉长者之长 女,净饭王的夫人,生悉达多太子后七日而亡,往生忉利天。
30「捧」,宋本作「奉」。
31难陀、婆难陀(Nanda,Upananpa)译作欢喜、善欢喜,是龙王兄弟。「婆」, 宋、元、明三本均作「跋」。
32摩尼跋陀(Manibhadra)译作如意宝贤。为八大龙王之一。
33阿私陀(Asita)译作无比、端正。
34「御」,丽本作「御」,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35「婇」,宋本作「綵」。
36陀伽 即鬱头蓝弗(Udraka Ramaputra), 此云獭戏子座,又译作猛喜、极喜。是教授释尊非想非非想定的仙人。
37阿罗逻 即阿罗逻伽罗摩(Aradakalama),译作懈怠。是教授尊无所有定的仙人。「阿罗逻」,宋本作「阿罗逻」。
38「苦行」,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梵行」。
39「知」,宫本作「如」。
40阿利跋提河(Ajiravati) 经文说释尊在此河洗浴是错误的,实际是在尼连禪河(Nairanjana)。「跋」,宫本作「拔」。
41「糜」,宋、元、明三本均作「麋」。
42波罗柰(Varanasi)今之Benares。「柰」。宋、元、明三本均作「奈」。
43五事中第五,解说能知如来深密义之理。
44从悉有佛性导出一阐提皆能成佛的思想。应注意此处「灭一阐提」之言。
45以下说明无我及业说的关係。
46自此为第一功德之第二部分:「论义」。初为德王菩萨之论义,分四段说明。
47难中夺门(章安註)。德王菩萨疑问中所见到的定有定无思想,本经大力排除,此后,始开阐提成佛之门。
48难中纵门(章安註)。
49难中况门(章安註)。正闻时,则不名闻,亦即於闻之瞬间,应绝主客之意。不可说、不可闻的思想,以是般若经的空为理论根据。幻、燄等,是般若经中有名之十喻,否定命、我等也是般若经中所常见的例子。
50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有」。
51以下为琉璃光菩萨的论义。
52非见而见 此句有维摩经文殊与维摩对话的的形式在。其次的默然不说的表现,又彷彿是维摩默然。
53以下将所放光明分跡二门。本门中约智慧、涅槃、如来、慈悲、念佛、声闻、缘觉等不共之六者,说光明乃常住之不从因缘,而有因缘得灭无明。本经於诸菩萨缘默然中,由文殊说法的安排,与维摩经中,文殊说法,维摩默然相似。
54「答」,元、明二本均作「说」。
55宫本「常住」以下有「之法」二字。
56以下为跡门。谓世諦、第一义諦为二諦。此处係以般若思想的精髓为教理。
57不动 梵文作Acala。
58「旬」,宋、元、明三本均作「延」。
59「波」,宋、元、明三本均作「钵」。
60阿提目多伽(Atimuktaka)译作善思花。
61占婆(Campaka)译作金色花。
62波吒罗(Pataliputra)花名。
63婆师罗 即婆利师迦(Varsika),译作两时花。
64摩利迦(Mallika)素馨花之一种,译作次第花。
65大摩利迦(Mahamallika)译作大次第花。
66新摩利迦(Simmallika)译作如次第花。
67须摩那迦(Sumana)译作善称意花。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迦」。
68由提迦(Yuthika)译作素馨。
69檀□迦利(Dhanika)译作丰或健。
70常花 梵文作Nitya
71「梐」,宋、元、明三本均作「陛」。
72「鸟」,宋、元、明三本均作「禽」。
73大总持(Mahadnarani) 总持为持善法令不失,持恶法令不起之义。 以念,空、慧为体,是智慧之称。
74琉璃光 梵文作Vaiduryapaabha。
75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佛」。
76「皆悉」,宋、元、明三本均作「悉皆」。
77「毒」,宋、元、明三本均作「恶」。
78「热」,宋、元、二本均作「署」。
79「治」,宋、元、明三本均作「惩」。
80宋、元二本均无「供」。
81宋、元、明三本「菩萨」上有「大」字。
82「瓔」,宋本作「缨」。
83此处转论去来。到亦不来、不到亦不来,是维摩经之不来而来,来已不来的思想。否定眾生性定不可移,是立於般若思想上,而开阐提成佛之门。
84以下回到主题,续问前未尽之义。
85方等(Vaipulya)根据台家的解释为方正、平等之义。因中道之理的方正而说生佛平等。据此义则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名。
86「鏇」,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箭」。
87「惠施」,宋本作「慧施」。
88「睹」,元、明二本均作「观」。
89无所住 此句应与金刚般若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思想上的关联。
90「相」,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想」。
91下为正答,有两段。初约不闻闻之四句,其次广开不生生的两番四句。章安註:南方旧解,初四句为法说,后之两者四句为譬说。地论师,初之四句为教 相,后之两番四句为证相,更就初番之四句而论,慧观则以初、二合为三番,是对三根人的各别说法。则南方旧解中,有约真俗二諦,亦有约真应二身等之异 说。诸说并皆不达於圆贯该通,故不採用,而自广释之。章安之释如次:
不 闻 闻:证 智:证圣行
:证了因:证圆净
不闻不闻:证 理:证天行
:说正因:证性净
闻 不 闻:证 断:证梵行
:证缘因:证方便净
闻 闻:证 应:证婴儿·病行
:证境界:证方便净
不 生 生:本无今有
:是生灭法:如来证涅槃
:诸善奉行:亦名为假名
不生不生:无有是处
:若能至心听
:寂灭为乐
:常得无量乐
:自净其意:亦是中道义
生 不 生:本有今有:诸行无常
:永断於生死:莫 作
:我说即是空
生 生:三世有法:生灭灭已
:生 死:诸 恶
:因缘所生法
92宫本及元、明二本「生」上有「名」字。
93四住菩萨 或有说为十住中第四生贵住,又或说为十地中之第四地,章安曰:一似别义,一似通义,皆不正确。若约生自在而说,其义应为:若能令菩萨尽於四住之惑,即得不由结业牵生三界,而能自在示现。
94「芽」丽本作「牙」,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95宋、元二本均无「而」;「而」,宫本及明本均作「则」。
96琉璃光以下,以常无常、自生生他、本有今无六句詰难,佛则以「六非一是」回答。
97天台六非之前四句为四不可说之文,乃判四教之根据。
生生不可说 藏
生不生不可说 通
不生生不可说 别
不生不生不可说 圆
98十因缘法 谓十二因缘之前十支。
99章安註曰:「善男子以性故下,合明四相,各守性分皆得是常。以二义故不得是常。近论念念迁变,远望涅槃即復非常,为涅槃所断是故非常」。
100以下是无畏菩萨之论义。
101「唯」,宋、元、明三本均作「惟」。
102「六」,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八」。
10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一本云与八万」夹註。
104此偈分二段。初十偈说止善而可离十恶,后十一偈说作善可生於不动国。除推崇书写、读诵此经及造塔、法施、八戒齐等外,尚鼓励作井、殖林、瞻病等善行,以之为福田。由此可见福田思想正盛行於当时的印度。
105施持戒卧具即与卧具、特与卧具有关之戒之意。
106「於」,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诸」。
107「说」,宋、元、明三本均作「语」。
108「殖」,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植」。
109「者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食者」。
110八戒齐 又谓八齐戒、八关齐、八支齐、八戒。此有二说:(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妙、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花鬘瓔珞、不习歌舞戏乐之八戒不食非时食之齐法,併称八戒齐。(二)合八戒之第七、第八成为第七,将齐法加入第八,而谓之为不八戒齐。此八戒齐是在家男女受持一日一夜之戒。「戒齐」,明本作「齐戒」。
111「及」,宋本作「若」。
112以下叙述佛回答前段德王的询问。章安註曰:「佛说六喻及光瑞答不闻闻竟,次琉璃光论义已答不生生竟,今更重牒不至至尔。」依此则令上中下三根各各了解。
113谓四果声闻、缘觉诸修行人至般涅槃所需之时间不同。
114「轮转」,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车轮」
115宋、元、明三本均无「为」。
116以下是德王之重论。有二段,第一段是单问果,一问涅槃始有即是无常,二问因庄严故復是无常,三问若是有故无常,四问可见故无常,五问不平等故无常,六问有须待故无常,七问有名字故无常。佛约一、二、三而答之,特就三问而说五因及二因(生因及了因)。
117「亦」,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若」。
118三十七品,又谓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119阿那波那(Anapana) 译作数息观,以数出息入息以镇心之法,为五停心之一也。「波」,宫本及明本均作「婆」。
120「常」,宋、元、明三本均作「平」。
121「名」,宫本作「多」。
122宋、元、明三本均无「言」。
123宫本无「非」。
124「斜」,宋、元、明三本均作「邪」。
125「非有相非无相」,宋本作「非相非想」。
126「集」,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习」。
127宋本无「本无」。
128以下说五因。五因在俱舍论中为生因、依因、立因、持因、养因。
129「和上」,元、明二本均作「和尚」;宫本作「和止」。
130「芽」,宫本及宋、元二本均作「牙」。
131「攒」,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钻」。
13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及」。
133「苏」,明本作「酥」。
134「因」,宋本作「也」;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耶」。
135以下说二因。大涅槃中无作因,仅有了因。
136「有」,宋、元、明三本均作「从」。
137以下为第二段双问因果。宫本及宋、元、明三本以下为卷第二十二品第十之二;译号、品名如卷第二十一、下皆準之。
138「布施」,宫本作「不施」。
139宫本及明本「般若」以下有「波罗蜜」。
140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为」。
141「虚空」,宋、元、明三本均作「空虚」。
142今明因中之顺因,特就檀波罗蜜而广说,旨在说明行无相无得施时, 其施应得波罗蜜。
143「求」,丽本本「来」,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144「荫」,宋本作「阴」。
145宋、元、明三本「故」以下有「故」字。
146「勇」,明本作「涌」。
147杂花经 应作华严经。
148以下宫本及宋、元、明三不分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