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五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五
1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作是思惟:「何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菩萨即知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若言勤修一切苦行2是大涅槃近因缘者,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眾病,若热若冷、虚劳下疟3、眾邪鬼毒,到良医所,良医即为随病说药,是人至心善受医教,随教合药,如法服之,服已病癒,身得安乐。有病之人喻诸菩萨,大良医者喻善知识,良医所说喻方等经,善受医教喻善思惟方等经义,随教合药喻如法修行三十七助道之法,病除愈者喻灭烦恼,得安乐者喻得涅槃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有王,欲如法治4,令民安乐,諮诸智臣其法云何,诸臣即以先王旧法而为说之。王既闻已,至心信行,如法治国,无诸怨敌,是故令民安乐无患。善男子!王者喻诸菩萨,诸智臣者喻善知识,智臣为王所说治法,喻十二部经;王既闻已,至心信行,喻诸菩萨繫心思惟十二部经所有深义,如法治国,喻诸菩萨如法修行所谓六波罗蜜;以能修习5六波罗蜜故,无诸怨敌,喻诸菩萨已离诸结烦恼恶贼;得安乐者,喻诸菩萨得大涅槃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有人遇恶癩病,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若能到须弥山边,病可得差6。所以者何?彼有良药,味如甘露,若能服者,病无不愈。」其人至心信是事已,即往彼山,採服甘露,其病除愈,身得安乐。恶癩病者喻诸凡夫,善知识者喻诸菩萨摩訶萨等,至心信受喻四无量心,须弥山者喻八圣道,甘露味者喻於佛性,癩病除愈喻离烦恼,得安乐者喻得涅槃常乐我净。善男子!譬如有人畜诸弟子,聪明大7智,是人昼夜常教不倦,诸菩萨等亦復如是,一切眾生8有信、不信;而常教化,无有疲厌。
善男子!善知识者,所谓菩萨、佛、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眾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復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復以是义,名善知识。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眾生而求於乐,见他有过,不讼9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復如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善男子!若有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何以故?以其亲近善知识故。因是亲近,復得了达十二部经甚深之义,若能听是十二部经甚深义者,名为听法。听法者,则是大乘方等经典,听方等经名真听法。真听法者,即是听受大涅槃经,大涅槃中闻有佛性,如来毕竟不般涅槃,是故名为专心听法。专心听法名八圣道,以八圣道能断贪欲、瞋恚、愚痴,故名听法。夫听法者,名十一空,以此诸空,於一切法不作相貌。夫听法者,名初发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因初心得大涅槃,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习故得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病人,虽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以服食故,能得 差病。虽听十二深因缘法,不能得断一切烦恼,要以繫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断,是名第三繫念思惟。復以何义名繫念思惟?所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空者,於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者,於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无相者,无有十相,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灭相、男相、女相;修习如是三三味者,是名菩萨繫念思惟。
云何名为如法修行?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知阴入界真实之相,亦知10声闻,缘觉诸佛同於一道而般涅槃。法者即是常乐我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飢、不渴、不苦、不恼、不退、不没。善男子!解大涅槃甚深义者,则知诸佛终不毕竟入於涅槃。
11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种善调御故。何等为三?一者毕竟软语,二者毕竟呵责,三者软语呵责。以是义故,菩萨诸佛即是真实善知识也。復次,
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何以故?知病,知药,应病授药故。譬如良医善八种术,先观病相。相有三种,何等为三?谓风、热、水。有风病者,授之苏12油;热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13,授之薑汤。以知病根,授药得差,故名良医佛及菩萨亦復如是,知诸凡夫病有三种: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贪欲病者,教观骨相;瞋恚病者,观慈悲相;愚痴病者,观十二缘14相。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如大船师,善渡人故,名大船师;诸佛菩萨亦復如是,度诸眾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復次,善男子!因佛菩萨令诸眾生具足修得善法根本故15。善男子!譬如雪山,乃是种种微妙上药根本之处,佛及菩萨亦復如是,悉是一切善根本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善男子!雪山之中有上香药,名曰娑訶16,有人见之,得寿无量,无有病苦,虽有四毒,不能中伤,若有触者,增长寿命,满百二十,若有念者,得宿命智。何以故?药势力故。诸佛菩萨亦復如是,若有见者,即得断除一切烦恼,虽有四魔,不能干乱,若有触者,命不可夭,不生、不死、不退、不没。所谓触者,若在佛边听受妙法,若有念者,得阿耨多罗三藐菩提,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如香山中有阿那婆踏多池水17,由是池故,有四大河,所谓恆河、辛头、私陀、博叉,世间眾生常作是言:「若有罪者,浴18此四河,眾罪得灭。」当知此言虚妄不实,除此已往,何等为实?诸佛菩萨是乃为实。所以者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眾罪,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復次,善男子!譬如大地,所有药木、一切丛林、百穀、甘蔗、花果之属,值天炎旱,将欲枯死,难陀龙王及婆19难陀,怜愍眾生,从大海出降澍20甘雨,一切丛林、百穀、草木,滋润还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所有善根将欲消灭,诸佛菩萨生大慈悲,从智慧海降甘露雨,令诸眾生具足还得十善之法,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良医善八种术,见诸病人,不观种姓21姓端正,好丑22、钱财、宝货,悉为治之,是故世称为大良医。诸佛菩萨亦復如是,见诸眾生有烦恼病,不观种姓、端正、 好丑、 钱财、宝货,生慈愍心,悉为说法,眾生闻已,烦恼病除,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以是亲近善友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
23云何菩萨听法因缘而得近於大般涅槃?一切眾生以听法故,则具信根,得信根故,乐行布施持24戒、忍辱25精进、禪定、智慧,得须陀洹果乃至佛果,是故当知得诸善法,皆是听法因缘势力。善男子!譬如长者惟26有一子,遣至他国,巿易所须,示其道路通塞之处,而復诫之:「若遇淫女,慎莫亲爱,若亲爱者,丧身殞命及以财宝,弊恶之人,亦莫交游。」其子敬顺父之教敕,身心安乐27,多获宝货。菩萨摩訶萨为诸眾生敷演法要亦復如是,示诸眾生及四部眾诸道通塞,是诸眾生28,以闻法故,远离诸恶,具足善法,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人面像无不明了,听法明镜亦復如是,有人照之,则见善恶,明了无翳,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估客,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其人随语,即29至宝渚,多获诸珍,不可称许。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欲至善处採取道宝,不知其路通塞之处,菩萨示之,眾生随已,得至善处,获得无上大涅槃宝,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醉象,狂騃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鉤,鉤斲其顶,即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贪欲、瞋恚、恶痴醉故,欲多造恶,诸菩萨等,以闻法鉤斲之令住,更不得起造诸恶心,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是故我於处处经中说,我弟子专心听受十二部经,则离五盖30修七觉分,以是修习七觉分故,则得近於大般涅槃。以听法故,须陀洹人离诸恐怖。所以者何?须达31长者身遇重病,心大愁怖,闻舍利弗说须陀洹有四功德32、十种慰喻33,闻是事已,恐怖即除,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善男子!如我昔於拘尸那城,时舍利弗身遇病苦,我时顾命阿难比丘广为说法。时,舍利弗闻是事已,告四弟子:「汝舁34我床。 往至佛所,我欲听法。」时,四弟子即共 舁往,既得闻法;闻35法36力故,所苦除 差,身得安隐,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
37云何菩萨思惟因缘而得近於大般涅槃?因是思惟,心得解脱。何以故?一切眾生常为五欲之所繫缚。以思惟故,悉得解脱。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眾生常为常乐我净四法之所颠倒,以思惟故,得见诸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是见已,四倒即断,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诸法有四种相,何等为四?一者生相,二者老相,三者病相,四者灭相。以是四相能令一切凡夫眾生至须陀洹,生大苦恼,若能繫念善思惟者,虽遇此四,不生於苦,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善法无不因於思惟而得。何以故?有人虽於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信佛法无有变易而生恭敬,当知皆是繫念思惟因缘力故,因得断除一切烦恼,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於大般涅槃。
38云何菩萨如法修行?善男子!断诸恶法,修习善法,是名菩萨如法修行。復次39,云何如法修行?见一切法空无所有,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见故,寧捨身命,不犯禁戒,是名菩萨如法修行。復次40,云何如法修行?修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真实。云何名为知涅槃相41?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復有八事。何等为入?一者解脱,二者善性,三者不实,四者不真,五者无常,六者无乐,七者无我,八者无净。復有六相:一者解脱,二者善性,三者不实,四者不真,五者安乐,六者清净。若有眾生依世俗道断烦恼者,如是涅槃,则有八事解脱不实;何以故?以不常故。以无常故,则无有实,无有实故,则无有真,虽断烦恼,以还起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是名涅槃解脱八事。云何六相?声闻、缘觉断烦恼故,名为解脱,而未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不实。以不实故,名为不真,未来之世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无常,以得无漏八圣道,故名为净乐。善男子!若如是知,是知涅槃不名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
云何菩萨知於佛性42?佛性有六,何等为六?一常,二净,三实,四善,五当见,六真。復有七事:一者可证,餘六如上,是名菩萨知於佛性。云何菩萨知如来相43 ?如来即是觉相、善相、常乐我净、解脱真实、示道可见、是名菩萨知如来相。云何菩萨知於法相44?法者,若善、不善,若常、不常,若乐、不乐,若我、无我,若净、不净,若知、不知,若解、不解,若真、不真,若修、不修,若师、非师,若实、不实,是名菩萨知於法相。云何菩萨知於僧相45?僧者,若46常、乐、我、净、是弟子相、可见之相,善47真不实;何以故?一切声闻得佛道故。何故名真?悟法性故。是名菩萨知於僧相。
48云何菩萨知於实相?实相者,若常、无常,若乐、无乐,若我、无我,若净、无净,若善、不善,若有、若无,若涅槃 、非涅槃,若解脱、非解脱,若知、不知,若断、不断,若证、不证,若修、不修,若见、不见,是名实相;非是涅槃、佛性、如来、法、僧、虚空。是名菩萨因修如是大涅槃故,知於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法差别之相。
49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不见虚空。何以故?佛及菩萨虽有五眼,所不见故;惟有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所见,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若是无物名虚空者,如是虚空乃名为实,以是实故,则名常无,以常无故,无乐我净。善男子!空名无法,无法名空,譬如世间,无物名空,虚空之性亦復如是,无所有故,名为虚空。善男子!眾生之性与虚空性俱无实性,何以故?如人说言:「除灭有物然后作空」,而是虚空实不可作,何以故?无所有故。以无有故,当知无空,是虚空性若可作者,则名无常,若无常者,不名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人说言:「虚空无色、无碍,常不变易。」是故世称虚空之法50为第五大。善男子!而是虚空实无有性,以光明故51,故名虚空,实无虚空,犹如世諦实无其性,为眾生故,就有世諦。善男子!涅槃之体亦復如是,无有住处,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乐我净,涅槃虽乐52,非是受乐,乃是上妙寂灭之乐。诸佛如来有二种乐:一寂灭乐,二觉知乐。实相之体有三种乐:一者受乐,二53寂灭乐,三觉知乐。佛性一乐以当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菩提乐。
54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若烦恼断处是涅槃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来往昔初成佛道,至尼连禪河边,尔时,魔王与其眷属到於佛所而作是言:「世尊!涅槃时到,何故不入?」佛告魔王:「我今未有多闻弟子。善持禁戒,聪明利智能化眾生,是故不入。」若言烦恼断灭之处是涅槃者,诸菩萨等於无量劫已断烦恼,何故不得称为涅槃?俱是断处,何55缘56独称诸佛有之,菩萨无耶?若断烦恼非涅槃者,何故如来昔告生名婆罗门言:「我今此身即是涅槃」。如来昔57时在毘舍离58国,魔復啟请如来:「昔以未有弟子多闻持戒,聪明利智能化眾生,不入涅槃,今已具足,何故不入?」如来尔时即告魔言:「汝今莫生,悒59迟之想,却后三月,吾当涅槃。」世尊!若使灭度非涅槃者,何故如来自期三月当般涅槃?世尊!若断烦恼是涅槃者,如来往昔初在道场菩提树下,断烦恼时,便是涅槃,何故復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世尊!若使尔时是涅槃者,云何方为拘尸那城诸力士等说言:「后夜当般涅槃」。如来诚实,云何出是虚妄之言?
60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提摩訶萨言:
善男子!若言如来得广长舌,当知如来於无量劫已难妄语,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凡所发言,诚諦无虚。善男子61!如汝所言,波旬往昔啟请於我入涅槃者,善男子!而是魔王真实不知涅槃定62相。何以故?波旬意谓63不化眾生,默然而住,便是涅槃。善男子!譬如世人,见人不言,无所造作,便谓是人如死无异。魔王波旬亦復如是,意谓如来不化眾生,默无所说,便谓如来入般64涅槃。善男子65!如来不说佛、法、眾僧无差别相,惟说常住、清净二法无差别耳。善男子!佛亦不说佛及佛性涅槃无差别相,惟说常恆不变无差别耳。善男子!佛亦不说涅槃、实相无差别相,惟说常有实不变易,无差别耳。
66善男子!尔时我诸声闻弟子生於諍67讼,如拘睒弥,诸恶比丘违反68我教,多犯禁戒,受不净物,贪求利养,向诸白衣而自讚叹我得无漏,谓须陀洹果乃至我得阿罗汉果。毁辱於他,於佛法僧、戒律、和上69不生恭敬,公於我前言:「如是物,佛所听畜;如是等物,佛不听畜。」我亦语言:「如是等物,我实不听。」復反我言:「如是等物,实是佛听。」如是恶人不信我言,为是等故,我告波旬:「汝莫 悒迟,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因如是等恶比丘故,令诸声闻受学弟子,不见我身,不闻我法,便言如来入於涅槃;惟诸菩萨能见我身,常闻我法,是故不言我入涅槃。声闻弟子虽復发言如来涅槃,而我实不入於涅槃。善男子!若我所有声闻弟子,说言如来入涅槃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伴党,邪见恶人,非正见也。若言如来不入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伴党,正见之人,非恶邪也。
善男子!我初不见弟子之中,有言如来不化眾生,默然而住,名般涅槃也。善男子!譬如长者,多有子息,捨至他方,未得还顷,诸子并谓:父已死矣。而是长者实亦不死,诸子颠倒,皆生死想。声闻弟子亦復如是,不见我故,便谓如来已於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而般涅槃,而我实不般涅槃也,声闻弟子生涅槃想。善男子!譬如明灯,有人覆之,餘不知者,谓灯已灭,而是明焰实亦不灭,以不知故,生於灭想。声闻弟子亦復如是,虽有慧目70,以烦恼覆,令心颠倒,不见真身,而便生於灭度之想,而我实不取灭度也。
善男子!如生盲人,不见日月,以不见故,不知昼夜明闇之相,以不知故,便说无有日月之实;实有日月,盲者不见,以不见故,生於倒想,言无日月,声闻弟子亦復如是,如彼生盲,不见如来,便谓如来入於涅槃;如来实不入於涅槃,以倒想故,生如是心。善男子!譬如云雾覆蔽日月,痴人便言无有日月,日月实有,直以覆故,眾生不见。声闻弟子亦復如是,以诸烦恼覆智慧眼,不见如来,便言如来入於灭度。善男子!真是如来现婴儿行,非灭度也。善男子!如阎浮提,日入之时,眾生不见,以黑山障故,而是日性实无没入,眾生不见,生没入想。声闻弟子亦復如是,为诸烦恼山所障故,不见我身,以不见故,夜於如来生灭度想,而我实不趣71灭度也。
是故我於毘舍72离国告波旬言:「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善男子73!如来玄74见迦叶菩萨,却后三月,善根当热;亦见香山须跋陀罗,竟安居已,当至我所。是故我告魔王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有诸力士,其数五百,终竟三月,亦当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为是故,告波旬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纯陀75等辈及五百梨车76菴罗果女77,却后三月,无上道心善根成熟,为是等故,我告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须那剎多78亲近外道尼乾子79等,我为说法满十二年,彼人邪见,不信不受,我知是人邪见根栽,却后三月定可斫伐,我为是故,告波旬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善男子!何因缘故,我於往昔尼连河边,告魔波旬:「我今未有多智80弟子,是故不得入涅槃者?」我时欲为五比丘等,於波罗□转法轮故。復次81欲为五比丘等,所谓耶奢82、富那83、毘摩罗闍84、憍梵波提85、须婆□86,次復87欲为郁伽88长者等五十人,次復欲为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等无量人天,次復欲为优楼频螺迦叶89门徒五百比丘,次復欲为那提迦叶90、伽耶迦叶91兄弟二人及五百弟子,次復欲为舍利弗、目犍92连等二百五十比丘转妙法轮,是故我告魔王波旬不般涅槃。
93善男子!有名涅槃非大涅槃。云何涅槃非大涅槃?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非大涅槃。以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惟有乐净,以是义故,虽断烦恼,不得名为大般涅槃也94。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涅槃也。以见佛性故,得名为常乐我净,以是义故,断除95烦恼,亦得称为大般涅槃。
善男子!涅者言不,槃者言织,不织之义,名为96涅槃。槃又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槃。槃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槃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槃言障碍,无障碍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有忧罗迦97迦毘罗98弟子等言:「槃者名相,无相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槃者言有,无有之义乃名涅槃。槃名和合,无和合义乃名涅槃。槃者言苦,无苦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善男子!诸佛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於法无碍,是为如来,如来非是凡夫、声闻、缘觉、菩萨,是名佛性。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无所障碍,是名虚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以是义故,如来实不毕竟涅槃,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99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善男子100!菩萨摩訶萨修大涅槃,除断五事,远离五事,成就六事,修习五事,守护一事,亲近四事,信顺一实,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善男子!云何菩萨除断五事?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所言阴者,其义何?谓能令眾生生死相续,不离重檐101分散聚合三世所摄,求其义理,了不可得,以是诸义,故名为阴。菩萨摩訶萨虽见色阴,不见其相。何以故?於十色102中推求其性,悉不可得,为世界故,说言为阴。受有百八103,虽见受阴,初无受相。何以故?受虽百八理无定实,是故菩萨不见受阴。想行识等亦復如是。菩萨摩訶萨深见五阴是生烦恼之根本也,以是义故,方便令断。
云何菩萨远离五事?所谓五事。何等为五?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邪见,四者戒取,五者见取。因是五见生六十二见104,因是诸见,生死不绝,是故菩萨防之不近。
云何菩萨成就六事?谓六念处。何等为六?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天,五者念施,六者念戒,是名菩萨成就六事。
云何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105: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乐定,四者无乐定,五者首楞严定。修习如是五种定心,则得近於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勤心修习。
云何菩萨守护一事?谓菩提心。菩萨摩訶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餘一目,如行壙106野守护导者。菩萨守护菩提之心亦復如是,因护如是菩提心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守护一法。
云何菩萨亲近四事?谓四无量心。何等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捨。因是四心,能令无量无边眾生发菩提心,是故菩萨繫心亲近。
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眾生皆归一道107。一道者,谓大乘也,诸佛菩萨为眾生故,分之为三,是故菩萨信顺不逆。
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贪恚痴心永断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
云何菩萨慧善解脱?菩萨摩訶萨於一切法知无障碍,是名菩萨慧善解脱。因慧解脱,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言108:
世尊!如佛所说心解脱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心本无繫。所以者何?是心本性,不为贪欲、瞋恚、愚痴、诸结所繫109,若本无繫,云何而言心善解脱?世尊!若心本性不为贪结之所繫者,何等因缘而能得繫?如人搆110角,本无乳相,虽如功力,乳无由出; 搆乳之者,不得如是,加功虽少,乳则多出。心亦如是,本无贪者,今云何者?若本无贪,后方有者,诸佛菩萨本无贪相?今悉应有。
世尊!譬如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造眾缘,贪无由生。世尊!如攒111溼木,火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復攒求,贪不可得。云何贪结能繫於心?世尊!譬如押112沙,油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復 押之,贪不可得。当知贪心二理各异,设復有之,何以污心?世尊!譬如有人安橛於空,终不得住,安贪於心亦復如是,种种因缘,不能令贪繫缚於心。世尊!若心无贪名解脱者,诸佛菩萨何故不拔虚空中刺?世尊!过去世心不名解脱,未来世心亦无解脱,现在世心不与道共,何等世心名得解脱?世尊!如过去灯不能灭闇,未来世灯亦不灭闇,现在世灯復不灭闇。何以故?明之与闇,二不并故。心亦如是,云何而言心得解脱?
世尊!113贪亦是有,若贪无者,见女相时,不应生贪。若因女相而得生者,当知是贪真实而有。以有贪故,堕三恶道。世尊!譬如有人见画女像,亦復生贪,以生贪故,得种种罪,若本无贪,云何见画而生於贪?若心无贪,云何如来说言菩萨心得解脱?若心有贪,云何见相然后方生?不见相者,则不生也。我今现见有恶果报,当知有贪;瞋恚、愚痴,亦復如是。世尊!譬如眾生有身无我,而诸凡夫横计我想,虽有我想,不堕三恶,云何贪者於无女相而起女想堕三恶道?世尊!譬如攒木而生於火,然是火性眾缘中无,以何因缘而得生耶?
世尊!贪亦如是,色中无贪,香味触法亦復无贪,云何於色香味触法生於贪耶?若眾缘中悉无贪者,云何眾生独生於贪?诸佛菩萨而不生耶114?世尊115!心亦不定,若心定者,无有贪欲、瞋恚、愚痴。若不定者,云何而言心得解脱?贪亦不定,若不定者,云何因之生三恶趣?贪者境界二俱不定。何以故?俱缘一色,或生於贪,或生於瞋,或生愚痴,是故贪者及与境界二俱不定,若俱不定,何故如来说言菩萨修大涅槃心得解脱?
116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訶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心亦不为贪结所繫、亦非不繫,非是解脱、非不解脱,非有、非无,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无有117自性故。善男子118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若眾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眾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提婆达欲造墙壁,则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画像,则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线119;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120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若无性者,一物之中应当出生一切诸物,若是可取、可作、可出,当知是中必先有果。若无果者,人则不取、不作、不出,惟有虚空无取、无作,故能出生一切万物。以有因故,如尼拘陀121子作122尼拘陀树,乳有醍醐,缕中有布,泥中有瓶。
善男子!一切凡夫无明所盲123,作是定说:「色有著义心有贪性」。復言「凡夫心有贪性,亦解脱性,遇贪因缘心则生贪,若遇解脱心则解脱。」难作此124说,是义不然。有诸凡夫復作是言125:「一切因中悉无有果」。因有二种:一者微细,二者粗大。细即是常,粗则无常;从微细因转成粗因,从此粗因转復成果,粗无常故,果亦无常。善男子!有诸凡夫復作是言:「心亦无因,贪亦无因,以时节故,则生贪心。」如是等辈,以不能知心因缘故,轮迴六趣具受生死。善男子!譬如枷犬,繫之於柱,终日绕柱,不能得离;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被无明枷,繫生死柱,绕二十五有,不能得离。善男子!譬如有人堕於圊126厕,既得出已,而復还入;如人病差127,还为病因;如人涉路,值空旷处,既得过已,而復还来;又如净洗,还涂泥土128。一切凡夫亦復如是,已得解脱无所有处,唯未得脱非非想处,而復还来至三恶趣。何以故?一切凡夫惟观於果,不观因缘。如犬逐块,不逐於人,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惟观於果,不观因缘,以不观故,从非想退还三恶趣。
善男子129!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定无果、定有无果、定非有非无果,当知是等皆魔伴党,繫属於魔,即是爱人,如是爱人,不能永断生死繫缚,不知心相及以贪相。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善男子130!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心有净性及不净性;净不净性131,心无住处故。从缘生贪,故说非无;本无贪性,故说非有。善男子!从因缘故,心则生贪,从因缘故,心则解脱。善男子!因缘有二:一者随於生死,二者随大涅槃。善男子!有因缘故,心共贪生、共贪俱灭,有共贪生、不共贪灭,有不共贪生,共贪俱灭,有不共贪生、不共贪灭。
云何心共贪生、共贪俱灭?善男子!若有凡夫未断贪心,修习贪心,如是之人,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一切眾生不断贪心,心共贪生,心共贪灭;如欲界眾生,一切皆有初地味禪。若修、不修,常得成就,遇因缘故,即便得之;言因缘者,谓火灾也。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若修、不修,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何以故?不断贪故。云何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声闻弟子有因缘故,生於贪心,畏贪心故,修白骨观,是名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復有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如声闻人未证四果,有因缘故,生於贪心,证四果时,贪心得灭,是名心共贪生、不共贪灭。菩萨摩訶萨得不动地时,心共贪生、不共贪灭。云何不共贪生、共贪俱灭?若菩萨摩訶萨断贪心已,为眾生故,示现有贪,以示现故,能令无量无边眾生諮受善法,具足成就,是名不共贪生、共贪俱灭。
云何不共贪生、不共贪灭?谓阿罗汉、缘觉、诸佛,除不动地其餘菩萨,是名不共贪生、不共贪灭。以是义故,诸佛菩萨不决定说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善男子!是心不与贪结和合,亦復不与瞋痴和合。善男子!譬如日月,虽为烟尘、云雾及罗睺罗132之所覆蔽,以是因缘,令诸眾生不能得见,虽不可见,日月之性终不与彼五翳和合。心亦如是,以因缘故,生於贪结,眾生虽说心与贪合,而是心性实不与合。若是贪心即是贪性,若是不贪即不贪性,不贪之心不能为贪,贪结之心不能不贪。善男子!以是义故,贪欲之结不能污心,诸佛菩萨永破贪结,是故说言心得解脱,一切眾生从因缘故生於贪结,从因缘故心得解脱。
善男子,譬如雪山悬峻之处,人与獼猴俱不能行;或復有处,獼猴能行,人不能行;或復有处,人与獼猴二俱能行。善男子!人与獼猴能行处者,如诸猎师,纯以黐胶置之案上,用捕獼猴,獼猴痴故,往手触之,触已粘手,欲脱手故,以脚踏之,脚復随著,欲脱脚故,以口囓133之,口復粘著,如是五处悉无得脱,於是猎师以杖贯之,负还归家。雪山嶮处,喻佛菩萨所得正道;獼猴者,喻诸凡夫;猎师者,喻魔波旬;黐胶者,喻贪欲结。人与獼猴俱不134行者,喻诸凡夫、魔王波旬俱不行;獼猴能行,人不能者,喻诸外道有智慧者,诸恶魔等虽以五欲不能繫缚;人与獼猴俱能行者,一切凡夫及魔波旬常处生死,不能修行;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黐捕獼猴,檐135负归家。
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眾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云何名为繫属136於魔?有诸眾生无常见常,常见无常;苦见於乐,乐见於苦;不净见净,净见不净;无我见我,我见无我;非实解脱横见解脱,真实解脱见非解脱;非乘见乘,乘见非乘。如是之人名繫属魔,繫属魔者心不清净。復次,善男子!若见诸法真实是有,总别定相,当知是人若见色时,便作色相,乃至见识,亦作识相,见男男相,见女女相,见日日相,见月月相,见岁岁相,见阴阴相,见入入相,见界界相,如是见者,名繫属魔;繫属魔者,心不清净。復次,善男子!若见我是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色属於我,乃至见我是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识属於我,如是见者,繫属於魔,非我弟子。
善男子!我声闻弟子远离如来十二部经,修习种种外道典藉,不修出家寂灭之法137,纯营世俗在家之事。何等名为在家事也?受畜生一切不净之物,奴婢、田宅、象马、车乘、驼驴、鸡犬、獼猴、猪羊,种种穀麦,远离师僧,亲附白衣,违反138圣教,向诸白衣作如是言:「佛听比丘受畜种种不净之物」。是名修习在家之事。有诸弟子不为涅槃,但为利养,亲近听受十二部经,招提僧物及僧鬘物,衣著、食噉如自己有,慳惜他家,及以称誉、亲近国王及诸王子,卜筮吉凶,推步盈虚,围碁、六搏、摴蒲、投壶,亲近139比丘尼及诸处女,畜二沙弥,常游屠猎□0酒之家及旃陀罗所住之处,种种贩卖,手自作食,受使邻国,通致信命,如是之人,当知即是魔之眷属,非我弟子。以是因缘,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乃至痴心,共生共灭,亦復如是。善男子!以是因缘,心性不141净,亦非不净,是故我说心得解脱。若有不受、不畜一切不净之物,为大涅槃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书写、解脱,当知是等真我弟子,不行恶魔波旬境界,即是修习三十七品,以修习故,不共贪生,不共贪灭,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142。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以下明第七功德。说作为大涅槃的近因有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
2苦行 章安註中,苦行有二解:「一云外道无益苦行。二云只佛法中直修苦行,不能得道,要须慧品为正,餘行相资」。
3「疟」,明本作「□」。
4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治」以下有「化」字。
5「修习」,宋、明二本均作「修集」,下同。
6「差」,宫本作「瘥」。
7「大」,宋、元、明三本均作「利」。
8「眾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诸眾」。
9「讼」,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说」。
10「知」,丽本作「如」,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11以下为第一亲近善友。
12「苏」,宋、元、明三本均作「酥」。
13「人」,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者」。
14宋、元、明三本「缘」上有「因」字。
15「故」,宫本作「善」。
16娑訶(Saha) 译作驶流。长寿药。
17元、明二本均无「水」。
18「浴」,宫本作「俗」。
19「婆」,宋、明二本均作「跋」。
20「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注」。
21「种姓」,宋本作「种性」,下同。
22「好丑」,宋、元、明三本均作「丑陋」。
23以下为第二专心听法。
24宋、元、明三本均无「持」。
25宋、元、明三本均无「辱」。
26「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唯」,下同。
27「安乐」,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安隐」。
28「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等」。
29「即」,元、明二本均作「得」。
30五盖 有五法而能覆盖心性使不生善法,即贪欲、瞋恚、睡眠、悼悔、疑法。
31须达 即须达多(Sudatta)译作善父。给孤独长者之本名。
32四功德 即今所说之四事。
33十种慰喻 章安註:「旧解本以八正道有尽智、无生智。然而初果并无有此二 智, 故又以见諦尽为尽智,见諦不生为无生智来会通;章安以此为非。河西则云,八正道有正智、正解之说出自阿含,应无疑「议」。
34「舁」,宫本作「舆」。
35「闻」,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以」。
36宋本无「法」。
37以下为第三繫念思惟。
38以下为第四如法修行。有三段;先明第一段断恶修善。
39以下明第二段:见一切法空、无常、无我、无净。
40以下明第三段七种知见。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之七法为真实,相反地不知彼七法者为不实。
41以下明七种知见之第一知涅槃。最初之八事为佛,其次之八事为凡夫,后之六相示二乘。
42以下明七种知见之第二知佛性。应注意此处但明因位菩萨所见之佛性。此可於经文中当见、可证等叙述得知。详见迦叶品所说。
43以下明七种知见之第三知如来相。
44以下明七种知见之第四知法。
45以下明七种知见之第五知僧。章安将常乐我净为一体僧,以是弟子相即别体僧﹒
46宋、元、明三本均无「若」。
47「善」,明本作「名」。
48以下明七种知见之第六知实相。
49以下明七种知见之第七知虚空。
50「法」,宋、元、明三本均作「性」。
51以光明故故名虚空 章安註:「二解,一云虚空不可见,但有通光明之用,若但空者,无光明色,色若因空,故得见色,若有障者,即不见色,因空无障,即见光色。二云虚空非识心所见,识心见光,导生行心,方得见空。」谓有通光明之用,或见光即如见空也。指将空视实体。
52以下将七种知见之涅槃、如来、实相、佛性四者加以论究比较。章安曰:「涅槃是别德,故唯寂灭乐,佛是人,人总於法,故有二乐。证於涅槃有寂灭乐,有智照境有觉知乐。实相既通故有三乐。佛性中道当来可见,故有菩提之乐」。
53宋、元、明三本「二」,以下有「者」字。
54以下论义。有二段,初问,问中有三。第一问举二例问断烦恼处为涅槃事之矛盾,第二问举一例问断烦恼处非涅槃事之矛盾,第三问举三例再问断烦恼处为涅 槃事之矛盾。
55「何」,元本作「是」。
56「缘」,宋、元、明三本均作「故」。
57「昔」,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又」。
58毘舍离(Vaisali) 译作广严,在中印度。
59「悒」,宋本作「挹」。
60以下迴答德王之问。先直答如来妄语之疑。
61以下正答前所提之三问,先答第一问之一若断烦恼处是涅槃,佛初成道,应即已入涅槃。
62「定」,宋、元、明三本均作「之」。
63魔王波旬不识涅槃,以不化眾生默然而住为灭,故佛初成道时於断烦恼处时虽早已入涅槃,仍随其情,而以未有多闻弟子而不入涅槃。
64「般」,宋本作「於」。
65次答第一问之二菩萨亦断烦恼而无涅槃之问。明佛与菩萨同而有异者,佛有涅槃,菩萨即无,以菩萨是僧宝故,故云三宝各有别相。
66以下答第三问以断烦恼是涅槃,如来何故又言当般涅槃。佛实已入常住涅槃,今但方便而说入涅槃。先明为灭恶故,方便说於入灭。
67「諍」,宋本作「争」。
68「反」,宋、元、明三本均作「返」。
69「上」,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尚」。
70「目」,宋、元、明三本均作「眼」。
71「趣」,宋、元、明三本均作「取」;「趣灭度也」,宫本作「毕竟永灭」。
72「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73以下明为生善故方便说入涅槃。
74「玄」,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悬」。
75纯陀(Cunda) 译作妙义。是拘尸那城工巧师之子,是对佛作最后供养的人。
76梨车(Licchavi) 译作薄皮。毘舍离国剎帝利族之称。
77菴罗果女(Amrapali) 由菴罗树之果所生而有此名,据传为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妃,生耆婆,后归依於佛而供佛以花园。
78须那剎多(Sunaksatra) 译作好星。比名之名。
79尼乾子(Nirgranthaputra) 译作离繫徒。奉克己主义之外道的一派。为六师外道之一。
80「智」,宋、元、明三本均作「知」。
81「復次」,宋、元、明三本均作「次復」。
82耶奢(Yasas) 译作名称。
83富那 全名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rna Maitrayaniputra) 译为满慈子。
84毘摩罗闍(Vimala) 译作离苦。
85憍梵波提(Gavampati) 译作牛王。
86须婆□(Subahu) 译作善臂。
87「次復」,宫本作「復次」。
88郁伽(Ugra) 译作功德或威德。
89优楼频罗迦叶(Urbilbakasyapa)
优楼频罗是本瓜、迦叶译作饮光。
90那提迦叶(Nadi-kasyapa) 那提译作河。
91伽耶迦叶(Gaya-kasyapa) 伽耶译作象头山。
92「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93以下答第二问。明断烦恼处虽为涅槃,其间仍有差别。若不见佛性,唯断烦恼,得名涅槃,非大涅槃。若见佛性,断烦恼者,是大涅槃。
94宋、元、明三本均无「也」。
95「除」,宋本作「於」。
96「为」,宋、元、明三本均作「之」。
97忧罗迦(Uluka) 译作鵂□。胜论之祖。「忧罗迦」,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优楼佉」。
98迦毘罗(Kapila) 译作黄头。数论之祖。
99以下明修大涅槃经成就第八功德。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復次」。
100初举九事为第八功德,顺次释明。
101「檐」,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担」。
102五根五尘皆为色阴,故谓十色。
103受有百八 章安註:「有二释,一云受阴之中无百八语,但行阴中,有诸烦恼九十八使,及以十缠足为百八。二依释论,只受阴中,自有百八。通约六根,一根有三(苦、乐、捨),即成十八;就一根中,復有善、不善,即成三十六;復约三世,合成百八」。
104六十二见 依章安註共有二说:一合身见、边见而为六十二见。二直就边见开为六十二见。关於六十二见,有种种异说,不胜列举,故略。
105五定 章安註:「前四是四禪,后一是般若。知定即初禪,以有觉观故;寂定即二禪,无觉观故;身心受快乐即三禪,乐受极故;无乐定即四禪,已断苦乐,是捨受故。首楞严者,自有通别,通则互於十地,乃至地前;别则於十地中,更修百八三昧方得此定」。
106「壙」,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旷」。
107此明白显示一乘思想。
108以下论义。初问,次答;先问心解脱。有三段,初就本无夺难。
109「繫」,宫本及元本均作「缚」。
110「搆」,明本作「穀」。
111「攒」,宋、元、明三本均作「钻」。
112「押」,宋、元、明三本均作「压」。
113以下就本有纵难。
114「耶」,宫本作「郎」。
115以下就不定难。
116以下为佛之回答。随义有三,初据正而答。以下为宫本及宋、元、明三本第二十六品第十之六。
117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有」。
118以下为第二答破於定执,共二段,先破计有。
119「缕线」,宋、元、明三本均作「缕綖」;宫本作「綵綖」。
120宋、元、明三本均无「能」。
121尼拘陀(Nyagrodha) 译作无节或纵广叶。
122「作」,宫本及宋、元二本均作「住」;明本作「生」。
123「盲」,宫本作「育」。
124「此」,宋本作「是」。
125以下明破於定执中第二破执无。
126「圊」,宋本作「清」。
127「差」,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瘥」。
128「土」,宫本作「止」。
129以下明第三答广辨因缘中道。此有二段,初段明因果诸法非有非无,因缘故有。
130以下明第三答中第二段,心之有贪,亦非有非无,因缘故有。
131宋、元、明三本均无「性」。
132罗睺罗 即罗□(Kahn),星名,因障蚀日月而称之为阿须罗。
133「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嚙」。
134宋、元、明三本「不」以下有「能」字。
135「檐」,宋、元、明三本均作「担」。
136「属」宋本作「缚」。
137「法」,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业」。
138「反」,宋、元、明三本均作「返」。
13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近」。
140「酤」,宋本作「估」。
141「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非」。
14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不分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