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1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说,菴罗果喻四种人等,有人行细、心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亦正实,有人心不细,行不正实。是初二种,云何可知?如佛所说,虽依是二2,不可得知。
佛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菴罗果喻二种人等,实难可知,以难知故,我经中说:「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智若3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处、智慧、观察,然后得知持戒、破戒。善男子!戒有二种,持戒4亦二:一究竟戒,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缘故,受持禁戒,智者当观是人持戒,为为利养?为究竟持?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眾生之所伤害,不生恚碍,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5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慄如芭蕉树6,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復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復有二种:一者根深难拔,二者根浅易动。若能修习7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习是三三昧,虽復修习,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復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眾生。为眾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
持戒之人復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8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9、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10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戒復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11。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12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受持禁戒?佛言:
善男子!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禪定故。何故禪定?为实知见故。何故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诸过患故。何故为13见於生死过患?为心不贪著故。何故 为心不贪著?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故为得大般涅槃?为得常乐我净法故。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
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尔故。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著,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於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尔故。
14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於解脱得涅槃果者,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名为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若尔者,涅槃则为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犹如然灯。涅槃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净耶?
佛言:
善男子!善哉,善哉!汝已15曾於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能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也16。我忆往昔过无量劫,波罗□17城,有佛出世,号曰善得18。尔时,彼佛三亿岁中,演说如是大涅槃经。我时与汝俱在彼会,我以是事諮问彼佛。尔时,如来为眾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善哉大士!乃能忆念如是本事。諦听諦听!当为汝说。
戒亦有因,谓听正法;听正法者是亦有因19,谓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所谓信心;信20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种:一者听法,二思惟义。善男子!信心者因於听法,听法者因於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乾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是无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是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復赖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信心听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果非因谓大涅槃。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生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为诸烦恼之所呵责,是故涅槃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善男子!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无,无有因故,故称涅槃。
21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是义不然。若言无者,含22六义:一者,毕竟无故,故名为无,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者,有时无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河池无水,无有日月。三者,少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食中少咸,名为无咸,甘浆少甜,名为无甜。四者,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五者,受恶法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23:受恶法者24不名沙门及婆罗门,是故名为无有沙门及婆罗门。六者,不对故,故名为无,譬如无白名之为黑,无有明故名之无明。世尊!涅槃亦尔,有时无因,故名涅槃。
佛言:
善男子!汝今所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槃,乃取有时无耶?善男子!涅槃之体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及无我所。善男子!世法涅槃终不相对,是故六事不得为喻。善男子!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烦恼诸结是名生因,眾25生父母是名了因;如穀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復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復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復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復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復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復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26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於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眾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27:一者可见,二28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眾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眾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眾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復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善男子!佛性者復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眾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29,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30失坏,故名眾生悉有佛性。
31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32、诸佛佛性如净33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
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时节。
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酥34、熟酥、醍醐,一切眾生亦谓是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铁师。酪时无乳、生酥、熟酥及以醍醐,眾生亦谓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35,亦復如是。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醪煖36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乳无酪性,角中亦无,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说言缘因有二:一醪37二煖。角性煖故,亦能生酪。
师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乳而不取角?
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说正因、缘因。
师子吼菩萨言:若使乳中本无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无菴摩罗树,何故不生?二俱无故。
善男子!乳亦能生菴摩罗树,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长五尺,以是义故,我说二因。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难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菴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而作因缘,然色各异,差别不同,以是义故,乳中不生菴摩罗树。
38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眾生佛性为是何因?
善男子!眾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眾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师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有酪性。何以故?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唯取於乳,终不取水,是故当知乳有酪性。

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眾生39欲见面像,即便取刀。
师子吼言:世尊!以是义故,乳有酪性,若刀无面像,何故取刀?
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定有面像,何故颠倒,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是自面,何故见长?若是他面,何得称言是己面像?若因己面见他面者,何故不见驴马面像?
师子吼言:世尊!眼光到彼,故见面像40。
佛言:善男子!而此眼光实不到彼。何以故?近远一时俱得见故,不见中间所有物故。善男子!光若到彼而得见者,一切眾生悉见於火,何故不烧?如人远见白物,不应生疑鹤41耶?幡耶?人耶?树耶?若光到者,云何得见水精中物、渊中鱼石?若不到见,何故得见水精中物,而不得见壁外之色?是故若言眼光到彼而见长者,是义不然。
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卖乳之人但取乳价,不责酪直?卖草马者,但取42马价,不责驹直?善男子!世间之人无子息故,故求娉妇,妇若怀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有儿性故,故应娉者43,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儿性,亦应有孙,若有孙者,则是兄弟。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无儿性。若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时不见五味?若树子中有尼拘陀44五丈质者,何故一时不见芽45、茎、枝叶、花果、形色之异?善男子!乳色时异、味异、果异,乃至醍醐亦復如是,云何可说乳有酪性?善男子!譬如有人当服苏,今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眾缘?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本无缘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善男子!譬如眾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是命。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以是义故,我说是偈: 
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善男子!若诸46眾生内有佛性者,一切眾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眾生佛性不破、不坏、不牵、不捉、不繫、不缚,如眾生中所有虚空,一切眾生悉有虚空,无罣碍故,各不自见有此虚空。若使眾生无虚空者,则无去来、行住、坐卧、不生、不长、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眾生有虚空界。虚空界者,是名虚空,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十住菩萨少能见之,如金刚珠47。善男子!眾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眾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繫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繫,解脱生死,得大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一切眾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醪、二煖,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泥48中有瓶,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了因;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醪煖亦復如是,须作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復何须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应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独有二?
师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尔,自了了他。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尔,则非了因。何以故?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无了相,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眾生有佛性49者,何故修习50无量功德?若言修习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禪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了因无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善男子!世问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先所说。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经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乳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眾生、有佛性,以当见故。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是义不然。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一切眾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醋51。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醋叶,而是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虽復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云何復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何故种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收子熬烝52擣压,然后乃得出油。当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云何復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经歷年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骂者已灭。」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善男子!是二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云何復名未来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师实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酪,眾生佛性亦復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实不虚妄。
师子吼言:一切眾生无有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眾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53子?世尊!如瞿曇姓不得称为阿坻耶54姓,阿坻耶姓亦復不得称瞿曇姓,尼拘子亦復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尼55子,佉陀罗 尼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得捨离瞿曇种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义故,当知眾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若言之中有尼拘陀56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因缘?谓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跡;近不可见,如人眼睫57;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见,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如其有者,何故不见?若言细障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树相粗故,若言性细,云何增长?若言障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本无粗相,今则见粗,当知是粗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当知是见亦本无性。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粗。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须了因?若本无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无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二俱无故。善男子!若细不见者,粗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粗应可见。何以故?见中已有芽茎花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应可见。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於油?二俱无故。
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生58油,虽无本性,因缘故有。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59?
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復如是,虽俱眾缘,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 者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60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61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树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有62树性,泥无瓶性,一切眾生无佛性者;如佛先说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63,不以性故。菩萨摩訶萨以业因64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眾生有佛性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65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何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诸眾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云何而言是毘跋致66、阿毘跋67致?毘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世尊!菩萨摩訶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68 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死烦恼诸过,信於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苏不尔,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攒69绳。眾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当知眾生悉无佛性。如佛先说,僧宝是常,如其常者,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云何復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世尊!若使眾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眾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眾生应无佛性。
佛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眾生故,作如是问70。一切眾生实有佛性,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菩男子!心非佛性71,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於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无72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善男子!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於生苏,当知佛性亦復如是。譬如眾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稟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眾缘73,眾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眾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得佛74。汝言眾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眾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佛性常,义僧亦尔。復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75缘中亦有佛性,十二 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又復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76。諦听諦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恪惜身财,五者於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眾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復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吝法,二者於诸眾生起不善心,三者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
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於眾生中最上无比,胜於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眾生於大苦海。闻已即復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人,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復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善男子!復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师过恶77;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歖不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復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眾因缘故,退菩提心。
云何復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眾生生老病死,不从师諮,自然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习,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復愿诸佛及诸弟子,常於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眾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於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78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復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繫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79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眾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於我所不生恶心。寧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於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於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眾生安乐,身80戒心慧不动如山。欲为81受持无上正法,於身命财不生慳吝;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諂,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眾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惰82之心;若诸眾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眾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飢饉之世令得丰足,疾病83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84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餘。能断眾生种种怖畏,所谓苦85死、闭、繫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 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於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捨身,为眾生故,乐处三恶;如诸眾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於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於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瞋痴业,不为果报而集因缘,於现在乐不生贪者」。
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眾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86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诸眾生无有佛性。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嶮阻多难。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往无所斋持,相与前进,路值一人,多斋宝货,七珍87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虚,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嶮,多有盗贼,沙卤、棘刺,乏於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事88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无量,远者无几,而我云何当能到彼?我今產业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长寿安在?」一人復言:「有人能过,我亦能过。若得果达,则得如愿,採取珍宝,饮服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期。」是时,二人一则悔还,一则前进到彼山所,多获财89宝,如愿服水,多斋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賑90给宗亲。时悔还者,见是事已,心中91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住?」即便庄严涉道92而去。
七宝山者,喻大涅槃;甘美之水,喻於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萨初发道心93;嶮恶道者,喻於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盗贼者,喻於四魔;沙卤棘刺,喻诸烦恼;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还者,喻退转菩萨;其直往者,喻不退菩萨。善男子!眾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彼嶮道,不可说言人悔还故,令道无常。佛性亦尔。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见其先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多受安乐,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即復庄严,復道还去,不惜身命,堪忍眾难,遂便到彼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眾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有退、不退?
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訶萨也,名不动转,名为怜愍一切眾生,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毘跋致。善男子!若菩萨摩訶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奩底相。若菩萨摩訶萨於父母所、和上、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若菩萨摩訶萨不杀、不盗,於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纤长,二者足跟长,三者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业缘。若菩萨摩訶萨修四摄法,摄取眾生,以是业缘,得纲縵指如白鹅王。
若菩萨摩訶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案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软94。若菩萨摩訶萨持戒闻法,惠施95无厌,以是业缘,得节踝佣96满,身毛上靡。若菩萨摩訶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97。若菩萨摩訶萨於诸眾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 惠施,瞻病给药,以是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若菩萨摩訶萨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
若菩萨摩訶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98行路,以是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若菩萨摩訶萨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萨摩訶萨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捨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得七处满相。若菩萨摩訶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软声。
若菩萨摩訶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佣纤。若菩萨摩訶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牙99齿,白净齐密。若菩萨摩訶萨於诸眾生修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100牙相。若菩萨摩訶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缘,得师子颊。
若菩萨摩訶萨随诸眾生所须饮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味中上味。若菩萨摩訶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业缘,得广长舌。若菩萨摩訶萨不□1彼短,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得梵音声。若菩萨摩訶萨见诸怨憎生於喜心,以是业缘,得目睫紺色。若菩萨摩訶萨不隐他德,称扬其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
善男子!若菩萨摩訶萨修习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不退菩提之心102。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一切眾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103名无常。若言一切眾生常者,何故修习八圣道分?为断眾苦,眾苦若断,则名无常,所受之乐,则名为常。是故我言;一切眾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104。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以下有四次问答,明能见之行。首先为初次之问答,详说持戒及破戒。
2此二是眼见及闻见二者。
3「智若」,宋本作「若智」。
4「戒」,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者」。
5瞻婆(Campa) 瞻婆为木之名,取木名而为城名。在中印度,临恆河,传说为中印度最初之都城。
6宋、明二本「树」以下有「动」字。
7「修习」,明本作「修集」,下同。
8「闻」,宋本作「间」,元、明二本均作「奸」,宫本作「姦」。
9「和上」,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和尚」,下同。
10「备」,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修」。
11声闻戒、菩萨戒、 由即使受持声闻戒,也不见佛性的说法,可知本经贬抑小乘。
12以下第二次问答。说持戒之十二种因缘,而以见佛性为究竟。
13宋本无「为」。
14以下为第三次问答,说戒有因,涅槃无因,而为其果。
15「已」,丽本作「以」,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16「也」,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17「□」,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奈」。
18「得」,宋、元、明三本均作「德」。
19以下说信心及听法之互为因果。这裡亦有关於十二因缘,有因、因因、果、果果说之。
20宫本及元、明二本「信」上有「有」字。
21以下第四次问答,说涅槃无因而又有因。其中生因、了因之说,也是佛性论的重要资料。
22「含」,丽本作「合」,今据宋本改之。
23「世人言」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世间言人」。
24宫本及宋、元、明宫三本均无「者」。
25「眾」,明本作「缘」。
26以下论议总结,说有佛身及佛性二种。
27宫本及元、明二本「二」以下有「种」字。
28宋、元、明三本「二」以下有「者」字。
29以下是此品中之第二大段,约於中道明佛性,此有三段,初略明。
30「非」,宫本作「不」。
31以下第五次问答广破偏执。初破因中有果之执,此有四段。
32指在金刚力士额中有珠之譬喻。
33「净」,宋本作「清」。
34「酥」,丽本作「苏」,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下同。
35宫本及宋、元、明三本「醍醐」以下有「乃至醍醐」。
36「醪煖」,宋、元、明三本均作「煖酵」。
37醪 为浊酒。「醪」,宋、元、明三本均作「酵」,下同。
38以下第六次问答,说二因佛性。正因、缘因为佛性论之骨架。此虽有种种解释,但普通以理佛性为正因,以行佛性为缘因。阐提应有作为正因之理佛性,三乘宗与一乘宗虽也有此说,但是对於理佛性性质的解释互异。
39「一切眾生」,宋本作「譬如有人」。
40「像」,丽本作「长」,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41「鹤」,宋本作「鵠」。
42「取」,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索」。
43「者」,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妇」。
44尼拘陀(Nyagrodha) 译作纵黄叶,所谓榕树也。
45「芽」,宋本作「牙」,下同。
46宋本无「诸」。
47金刚珠 一名为刚子。金刚树,名天目树,之实,用来製造数珠。
48「泥」,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土」。
49宫本「性」以下有「性」字。
50「修习」,宋、明二本均作「修集」,下同。
51「醋」,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酢」,下同。 
52「烝」,宫本及宋、明二本均作「蒸」。
53佉陀罗(Khadira) 译作山木、紫橿木、毒刺树等。
54阿坻耶(Atreya) 为阿底哩仙(Atri)后裔之姓,译作吞食子。阿底哩仙以吠陀神话之作者而闻名。
55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尼」。
56宋、元、明三本「尼拘陀」以下有「树」字。
57「睫」,宫本作「□」。
58「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出」。
59「耶」,明本作「邪」。
60「貌」,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相」。
61以下破因中无果之执。初问,一、据业行,二、据断善,三、据发心,四、据退不退,五、据修万行六度,六、据退万行,七、据僧宝之有七难。
62「无有」,宋、元、明三本均作「亦无」。
63「因缘」,宋、元二本均作「缘故」。
64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因」。
65「于」,宋、元、明三本均作「於」。
66毘跋致(Vaivarti) 译作退转。
67阿毘跋致(Avaivarti) 译作不退转。
68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病」。
69「攒」,宋、元、明三本均作「钻」。
70以下为。 一一回答前问,但顺序并非一致。 
71註意「心非佛性」之语。
72宫本及明本均无「无」。
73宫本及宋本「缘」上有「因」字。
74「得佛」,宫本及明本均作「成佛」。
75宋本无「因」。
76以下广答第四退不退之问。
77「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罪」。
78「喜」,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欣」。
79「姓」,宋、元、明三本均作「性」。
80宫本无「身」。
81「欲为」,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为欲」。
82「惰」,丽本作「堕」,今据宫本及明本改之。
83「疾病」,宫本及宋、明二本均作「疫病」;元本作「疫疾」。
84「令」,明本作「今」。
85「苦」,丽本作「若」,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86以下宋、元、明三本为卷第二十九品第十一之三。
87「珍」,宋、元、明三本均作「宝」。
88「事」,宋、元、明三本均作「语」。
89「财」,宋、元、明三本均作「珍」。
90「賑」,宫本及元本均作「供」。
91「中」,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復」。
92「道」,宋、元、明三本均作「路」。
93「道心」,宋、元二本均作「心者」。
94「软」,宫本作「濡」。
95「惠施」,宋、明二本均作「慧施」。
96「□」,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佣」。
97「□」,宫本作「膊」。
98「治」,宋本作「持」。
9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牙」。
100「二」,宋本作「四」。
101「讼」,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说」。
102以下第三结欢。以下宫本为卷第二十九品第十一之三。
103宫本及宋、元、明均无「故」。
104以下宫本及宋、元、明三本不分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