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三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寿命品第一之三1

佛復告诸比丘:汝於戒律有所疑者,今恣汝问,我当解说,令汝心喜。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了了通达;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復告诸2比丘:若3於戒律有所疑者,今可致问。
时,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应、正遍知,所以者何?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所有诸定不可思议,所演教诲不可思议,是故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身婴长病,寝卧床席不能起居,气力虚劣,餘命无几。有一富人缘事欲行,当至他方,以百斤金寄是老人而作是言:「我今他行,以是宝物持用相寄,或十年还,二十年还,汝当还我。」是时老人即便受之,而此老人復无继嗣,其后不久病篤命终,所寄之物悉皆散失,财主行还,偿4索无所。如是痴人不知筹量可寄、不可寄,是故行还,债索无所,以是因缘丧失财宝。世尊!我等声闻亦復如是,虽闻如来慇懃教诫5,不能受持令法6久住,如彼老人受他寄付,我今无智,於诸戒律当何所问?
佛告诸比丘:汝等今者若问於我,则能利益一切眾生。是故告汝:「听随所疑,恣意而问」。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年二十五,盛壮端正,多有财宝、金银、琉璃,父母妻子、眷属宗亲悉皆存在。亦有人来寄其宝物,语其人言:「我有缘事欲至他处,事讫当还,汝当还我。」是时,壮人守护是物,如自己有。其人偶病,即命家属:「如是金宝是他所寄,彼若来索,悉皆还之。」智者如是,善知筹量,行还索物,皆悉得之,无所亡失。世尊亦尔,若以法宝付嘱阿难7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当无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以诸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则得久住无量千世,增益炽盛,利安眾生,如彼壮人受他寄物。以是义故,诸大菩萨乃能问耳。我等智慧犹如蚊虻,何能諮请如来深法?
时,诸声闻默然而住8。尔时,佛讚9诸比丘言:善哉,善哉!汝等善得无漏之心、阿罗汉心,我亦曾念以此二缘应以大乘付诸菩萨,令是妙法久住於世。
尔时,佛告一切大眾:善男子、善女人!我之寿命不可称量,乐说之辩亦不可尽,汝等宜可随意諮问,若戒、若归。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尔时,眾中有一菩萨摩訶萨,本是多罗聚落人10也,姓大迦叶,婆罗门种,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臂11遶百千匝,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少諮问,若佛听者乃敢发言。佛告迦叶:如来、应、正遍知恣汝所问,当为汝说,断汝所疑,令汝欢喜。
尔时,迦叶菩萨摩訶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哀愍,已垂听许,今当问之。然我所有智慧微少犹如蚊虻,如来世尊道德巍巍,纯以栴檀师12子难伏不可坏眾而为眷属,如来之身犹真金刚,色如琉璃,真实难坏,復为13如是大智慧海之所围遶,是眾会中诸大菩萨摩訶萨等,皆悉成就无量无边深妙功德,犹如香象。於如是等大眾之前,岂敢发问?为14当承佛神通之力,及因大眾善根威德,少发问耳。即於佛前说偈问曰: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復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於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眾生说。
云何得广大, 为眾作依止?
实15非阿罗汉,而与罗汉等?
云何知天魔, 为眾作留难?
佛说波旬说, 云何分别知?
云何诸调御, 心喜说真諦,
正善具成就, 演说四颠倒?
云何作善业? 大仙今当说!
云何诸菩萨, 能见难见性?
云何解满字, 及与半字义?
云何共圣行, 如娑罗娑鸟,
迦邻提16日月,太白与岁星?
云何未发心, 而名为菩萨?
云何於大眾, 而得无所畏,
犹如阎浮金, 无能说其过?
云何处浊世, 不污如莲华?
云何处烦恼, 烦恼不能染,
如医疗眾病, 不为病所污?
生死大海中, 云何作船师?
云何捨生死, 如蛇脱17故皮?
云何观三宝, 犹如天意树?
三乘若无性, 云何而得说?
犹如乐未生, 云何名受乐?
云何诸菩萨, 而得不坏眾?
云何为生盲, 而作眼目导?
云何示多头, 唯愿大仙说?
云何说法者, 增长如月初?
云何復示见, 究竟於涅槃?
云何勇进者, 示人天魔道?
云何知法性, 而受於法乐?
云何诸菩萨, 远离一切病?
云何为眾生, 演说於祕密?
云何说毕竟, 及与不毕竟,
如其断疑纲, 云何不定说?
云何而得近, 最胜无上道?
我今请如来, 为诸菩萨故,
愿为说甚深, 微妙诸行等。
一切诸法中, 悉有安乐性,
唯愿大仙尊, 为我分别说。
眾生大依止, 两足尊妙药,
今欲问诸阴, 而我无智慧。
精进诸菩萨, 亦復不能知,
如是等甚深, 诸佛之境界。

尔时,佛讚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未得一切种智,我已得之,然汝所问甚深密18藏,如一切智之所諮问,等无有异。善男子!我坐道场菩提树下19初成正觉,尔时无量阿僧祇恆河沙等诸佛世界有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然其所问句义功德,亦皆如是,等无有异。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眾生。尔时,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我无智力,愿20能问如来如是深义。世尊!譬如蚊虻,不能飞过大海彼岸,周遍虚空;我亦如是,不能諮问如来如是智慧大海法性虚空甚深之义。世尊!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何以故?令我广得深智慧故。
而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諦听。諦听!当为汝说如来所得长寿之业。菩萨以是业因缘故得寿命长,是故应当至心听受;若业能为菩萨因者,应当诚心听受是义,既听受已,转为人说。善男子!我以修习如是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復为人广说是义。善男子!譬如王子犯罪繫狱,王甚怜愍爱念子故,躬自迴驾至繫所。菩萨亦尔21,欲得长寿,应当护念一切眾生同於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捨22,授不杀戒,教修善法,亦当安止一切眾生於五戒23、十善24,復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一切诸趣,拔济是中苦恼眾生,脱未脱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诸恐怖者,以如是等业因缘故,菩萨则得寿命长远,於诸智慧而得自在,随所寿终生於天上。
尔时,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訶萨等视眾生同於子想,是义深隐我未能解。世尊!如来不应说言「菩萨於诸眾生修平等心,同於子想」,所以者何?於佛法中有破戒者、作逆罪者、毁正法者,云何当於如是等人同子想耶?佛告迦叶:如是,如是!我於眾生实作子想,如罗睺罗。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昔十五日僧布萨25时,曾26於受具清净眾27中,有一童子不善修习身口意业,在屏隈28处盗听说戒,密跡力士29承佛神力,以金刚杵30碎之如尘。世尊!是金刚神极成暴恶,乃能断是童子命根,云何如来视诸眾生同於子想,如罗睺罗?佛告迦叶:
汝今不应作如是言。是童子者即是化人,非真实也,为欲驱遣破戒毁法令出眾故;金刚密跡亦是化耳。迦叶!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我於是等悉生悲心同於子想,如罗睺罗。善男子!譬如国王,诸群臣等有犯王法,随罪诛戮而不捨置;如来世尊不如是也,於毁法者,与驱遣羯磨31、訶责羯磨、置羯磨、举罪羯磨、不可见羯磨、灭羯磨、未捨恶见羯磨。善男子!如来所以与谤法者作如是等降伏羯磨,为欲示诸行恶之人有果报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即是施恶眾生无恐畏者,若放一光,若二若五,或有遇者,悉令远离一切诸恶;如来今者具有如是无量势力。善男子!未可见法,汝欲见者,今当为汝说其相貌。
我涅槃已32随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呵责、惩33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善男子!譬如有王专行暴恶,会遇重病,有邻国王闻其名声,兴兵而来,规34欲殄灭。是时,病王无力势故,方乃恐怖,改心修善,而是邻王得无量福35。持法比丘亦復如是,驱遣、呵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善男子!譬如长者所居之处,田宅屋舍生诸毒树,长者知已即便斫伐,永令灭尽。又如壮人首生白髮,愧而剪36拔,不令生长。持法比丘亦復如是,见有破戒、坏正法者,即应驱遣、呵责举处。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呵责,驱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驱遣呵责举处,是我弟子真声闻也。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则不等视一切眾生同於子想如罗睺罗。世尊!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復有一人持栴檀涂佛,佛於此二若生等心,云何復言当治毁禁?若治毁禁,是言则失。
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譬如国王,大臣宰相產育诸子,顏貌端正,聪明黠慧,若二三四,将付严师而作是言:「君可为我教詔诸子,威仪礼节、伎艺书□、校计算数悉令成就。我今四子就君受学,假使三子病杖而死,餘有一子必当苦治,要令成就,虽丧三子,我终不恨。」迦叶!是父及师得杀罪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以爱念故为欲成就,无有恶心,如是教诲得福无量。
善男子!如来亦尔,视坏法者等如一子,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37、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诸国王及四部眾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王者38大臣四部之眾应当苦治。善男子!是诸国王及四部眾当有罪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是诸国王及四部眾尚无有罪,何况如来!善男子!如来善修如是平等,於诸眾生同一子想,如是修者是名菩萨修平等心於诸眾生同一子想。善男子!菩萨如是修习此业,得寿命长,亦能善知宿世之事。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若有修平等心,视诸眾生同於子想,得寿命长」;如来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如知法人能说种种孝顺之法,还至家中以诸瓦石打掷父母,而是父母是良福田,多所利益,难遭难遇,应好供养,反生恼害,是知法人言行相违;如来所言亦復如是,菩萨修习等心,眾生同子想者,应得长寿,善知宿命,常住於世,无有变易。今者世尊以何因缘寿命极短同人间耶?如来将无於诸眾生生怨憎想?世尊!昔日作何恶业,断几命根,得是短寿不满百年?佛告迦叶:善男子!汝今何缘於如来前发是粗言。如来长寿,於诸寿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於诸常中最为第一。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得寿命长?佛告迦叶:善男子!如八大河39,一名恆河,二名阎摩罗,三名萨罗,四名阿梨罗40跋提,五名摩訶,六名辛头,七名悉博叉,八名悉陀,是八大河及诸小河悉入大海。迦叶!如是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虚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是故如来寿命无量。復次迦叶!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如来亦尔,出一切命。迦叶!譬如一切诸常法中虚空第一。如来亦尔。於诸常中最为第一。迦叶!譬41如诸药42醍醐第一,如来亦尔,於眾生中寿命第一。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如来寿命若如是者,应住一劫,若灭一劫,常宣妙法,如霪43大雨。
迦叶!汝今不应於如来所生灭尽想。迦叶!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外道五通神仙得自在者,若住一劫,若灭一劫,经行空中,坐卧自在,左胁出火,右胁出水,身出烟炎犹如火聚,若欲住寿能得如意,於寿命中修短自任44。如是五通尚得如是随意神力,岂况如来,於一切法得自在力,而当不能住寿半劫、若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若无量劫?以是义故,当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眾生示同毒树,是故现捨入於涅槃。迦叶!当知佛是常法、不变易法,汝等於是第一义中应勤精进,一心修习,既修习已,广为人说。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曰:世尊!出世之法与世间法有何差别?如佛言曰:「佛是常法、不变易法」,世间亦说梵天是常,自在天常,无有变易,我常、性常、微尘亦常。若言如来是常法者,如来何故不常现耶?若不常现,有何差别?何以故?梵天乃至微尘、世性45亦不现故。佛告迦叶:
譬如长者多有诸牛,色虽种种,同共一群,付放牧人令逐水草,但为醍醐,不求乳酪,彼物牛者搆已自食。长者命终,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抄掠,贼得牛已,无有妇女,即自搆捋46,得已而食。尔时,群贼各相谓言:「彼大长者畜养此牛,不期乳酪,但为醍醐,我等今者当设何方而得之耶?夫醍醐者,名为世间第一上味,我等无器,设使得乳,无安置处。」復共47相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虽有盛处,不知攒48摇,浆犹难得,况復生酥?尔时,诸贼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
凡夫亦尔,虽有善法,皆是如来正法之餘。何以故?如来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餘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群牛,诸凡夫人虽復得是戒定智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说,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贼不知方便丧失醍醐,亦如49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
凡夫亦尔,为解脱故,说我眾生寿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尘世性,戒、定、智慧及与解脱,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实亦不得解脱涅槃,如彼群贼不得醍醐。是诸凡夫有少梵行供养父母,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受少安乐,如彼群贼加水之乳;而是凡夫实不知因修少梵行供养父母得生天上,又不能知戒、定、智慧归依三宝,以不知故说常乐我净,虽復说之,而实不知。是故如来出世之后,乃为演说常乐我净。如转轮王出现於世,福德力故,群贼退散,牛无损命。
时,转轮王即以诸牛付一牧人多巧便者,是人方便即得醍醐,以醍醐故,一切眾生无有患苦。法轮圣50王出现世时,诸凡夫人不能演说戒定慧者,即便退散如贼退散。尔时,如来善说世法及出世法,为眾生故,令诸菩萨随而演说,菩萨摩訶萨既得醍醐,復令无量无边眾生获得无上甘露法味,所谓如来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善男子!如来是常不变易法,非如世间凡夫愚人谓梵天等是常法也,此常法称要是如来,非是餘法。迦叶!应当如是知如来身。
迦叶!诸善男子、善女子,常当繫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叶!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善男子!若有修习如是二字为灭相者。当知如来则於其人为般涅槃。善男子!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迦叶菩萨白佛曰:世尊!佛法性者,其义云何?世尊!我今欲知法性之义,唯愿如来哀愍广说。夫法性者即是捨身,捨身者名无所有,若无所有,身云何存?身若存者,云何而言身有法性?身有法性云何得存?我今云何当知是义?佛告迦叶菩萨:
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灭是法性;夫法性者无有灭也。善男子!譬如无想天成就色阴而无色想,不应问言「是诸天等云何而住欢娱受乐?云何行想?云何见闻?」善男子!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不应说言「如来身者是灭法也」。善男子!如是灭法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汝今不应思量如来何处住、行何处见、何处乐,善男子!如是之义,亦非汝等之所知及;诸佛法身种种方便,不可思议。
復次,善男子!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异想。若於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若能於是不可思议,修常想者,则有归处。善男子!譬如因树则有树影,如来亦尔,有常法故则有归依51非是无常;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如来则非诸天世人所归依处。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闇中有树无影。
迦叶!汝不应言有树无影,但非肉眼之所见耳。善男子!如来亦尔,其性常住是不变异,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闇中不见树影。凡夫之人於佛灭后,说言如来是无常法,亦復如是。若言如来异法僧者,则不能成三归依处,如汝父母各各异故,故使无常。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我从今始,当以佛、法、眾僧三事常住,啟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甚奇,世尊!我今当学如来、法、僧不可思议;既自学已,亦当为人广说是义。若有诸人不能信受,当知是辈久修无常,如是之人,我当为其而作霜雹。
尔时,佛讚迦叶菩萨:善哉,善哉!汝今善能护持正法,如是护法,不欺於人,以不欺人善业缘故而得长寿,善知宿命。

大般涅槃经52金刚身品第二

尔时,世尊復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是等身,我悉不见,唯见无常、破坏、微尘、杂食等身。何以故?如来当入於涅槃故。佛言:
迦叶!汝今莫谓如来之身不坚可坏如凡夫53身。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54,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55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跡56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无受无行,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非业非果,非行非灭,非心非数,不可思议。常不可思57议,无识离心,亦不离心;其心平等,无有亦有,无有去来而亦去来。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出不灭,非主亦主,非有非无、非觉非观,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见、了了见,无处亦处,无宅亦宅,无闇无明,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不受不施,清净无垢,无諍断諍,住无住处。不取不堕,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无尽、不尽、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虽不常住58,非念念灭,无有垢浊。无字离字,非声非说,亦非修习,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诸相庄严。非勇、非畏、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如来度脱一切眾生,无度脱故,能解眾生;无有解故,觉了眾生;无觉了故,如实说法;无有二故,不可量59;无等等故60,平如虚空,无有形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眾生见三。不退不转,断一切结,不战不触,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阴入界,亦阴入界,非增非损,非胜非负。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眾生非不眾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非61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
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迦叶!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所长62养身。迦叶!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何復得诸疾患苦,危脆不坚如坏器乎?迦叶!如来所以示病苦者,为欲调伏诸眾生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惟此义,莫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成就如是功德,其身云何当有病苦无常破坏?我从今日常当思维:「如来之身是常法身、安乐之身。」亦当为他如是广说。唯然,世尊!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而未能知所因云何?佛言: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迦叶!我於往昔护法因缘,今得成就是金刚身,常住不坏。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鉾槊63,守护持戒清净比丘。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离於守护,独处空闲塚间树下,当说是人为真比丘;若有随逐守护者行64;当知是辈是秃居士。佛告迦叶:
莫作是语,言秃居士。若有比丘随所至处供身趣足,读诵经典,思惟坐禪,有来问法即为宣说,所谓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虽能如是种种说法,然故不能作师子吼,不为师子之所围遶,不能降伏非法恶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眾生,当知是辈懈怠懒堕,虽能持戒守护净行,当知是人无所能为。
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丰足,復能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曰65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66典为他广说,利益安乐诸眾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经中制诸比丘,不应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如来先於异部经中说:『有比丘畜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师子吼时,有破戒者闻是语已,咸共瞋恚,害是法师。是说法者,设復命终,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缘故,我听国主、群臣、宰相、诸优婆塞护说法人,若有欲得护正法者,当如是学。迦叶!如是破戒不护法者名秃居士,非持戒者得如是名。
善男子!过去之世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於此拘尸那城有佛出世,号欢喜增益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尔时,世界广博严净,丰乐安隐,人民炽盛,无有飢渴,如安乐国67诸菩萨等。彼佛世尊住世无量,化眾生已,然后乃於娑罗双树入般涅槃。佛涅槃后,正法住世无量亿岁,餘四十年佛法未灭。尔时,有一持戒比丘名曰觉德,多有徙眾眷属围遶,能师子吼,颁68宣广说九部经典,制诸比丘不得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尔时多有破戒比丘,闻作是说,皆生恶心,执持刀杖69逼70是法师。是时国王名曰有德,闻是事已,为护法故,即便往至说法者所,与是破戒诸恶比丘极共战斗,令说法者得免危71害。
王於尔时,身被刀剑、箭槊72之疮,体无完处如芥子许,尔时觉德寻讚王言:「善哉,善哉!王今真是护正法者,当来之世,此身当为无量法器。」王於是时得闻法已,心大欢喜,寻即命终生阿□佛73国,而为彼佛作第一弟子。其王将从人民、眷属有战斗者,有随喜者,一切不退菩提之心,命终悉生阿□佛国。觉德比丘却后寿终,亦得往生阿□佛国,而为彼佛作声闻眾中第二弟子。若有正法欲灭尽时,应当如是受持拥护。
迦叶!尔时王者则我身是,说法比丘,迦叶佛是。迦叶!护正法者得如是等无量果报,以是因缘,我於今日得种种相以自庄严,成就法身、不可坏身。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身犹如画石。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以是因缘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当勤加护持正法,护法果报广大无量。善男子!是故护法优婆塞等,应执刀杖拥护如是持法比丘。若有受持五戒之者,不得名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为护正法乃名大乘。护正法者,应当执持刀剑、器仗侍说法者。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诸比丘与如是等诸优婆塞持刀杖者共为伴侣,为有师耶?为无师乎?为是持戒?为是破戒?佛告迦叶:莫谓是等为破戒人。善男子!我涅槃后,浊恶之世国土荒乱,互相抄掠,人民飢饿。尔时,多有为飢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是秃人辈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是持戒人护正法者,云何当得游行村落、城邑教化?
善男子!是故我今听持戒人,依诸白衣74持刀杖者以为伴侣,若诸国王、大臣、长者、优婆塞等为护法故,虽持刀杖,我说是等名为75持戒,虽持刀杖,不应断命。若能如是,即得名为第一持戒。
迦叶!言护法者,谓具正见,能广宣说大乘经典,终不捉持王者宝盖、油瓶、穀米、种种果蓏,不为利养亲近国王、大臣、长者,於诸檀越76心无諂曲,具足威仪,摧伏破戒诸恶77人等,是名持戒护法之师;能为眾生真善知识,其78心弘广譬如大海。
迦叶!若有比丘以利养故为他说法,是人所有徒眾眷属亦效是师贪求利养;是人如是便自坏眾。迦叶!眾有三种,一者犯戒杂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净僧。破戒杂僧则易可坏,持戒净僧,利养因缘所不能坏。云何破戒杂僧?若有比丘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坐起行来,共相亲附,同其事业,是名破戒,亦名杂僧。云何愚痴僧?若有比丘在阿兰若79处,诸根不利,闇钝□瞢,少欲乞食,於说戒日及自恣80时,教诸弟子清净懺悔,见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令清净懺悔,而便与共说戒自恣,是名愚痴僧。云何名清净僧?有比丘僧,不为百千亿数诸魔之所沮坏,是菩萨眾本性清净,能调如上二部81之眾,悉令安住清净眾中,是名护法无上大师。
善持律者。为欲调伏。利眾生故。知诸戒相若轻若重,非是律者则不证知,若是律者则便证知。云何调伏眾生故?若诸菩萨为化眾生,常入聚落,不择时节,或至寡妇婬女舍宅,与同住止经歷多年,若是声闻所不应为,是名调伏利益眾生。云何知重?若见如来因事制戒,汝从今日慎莫更82犯,如四重禁83,出家之人所不应作而便故作,非是沙门,非释种子,是名为重。云何为轻?若犯轻事,如是三諫,若能捨者,是名为轻。非律不证者,若有讚说不清净物应受用者,不共同止,是律应证者。善学戒律,不近破戒,见有所行随顺戒律,心生欢喜,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善解一字,善持契经,亦復如是,如是!善男子!佛法无量不可思议,如来亦尔,不可思议。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诚如圣教,佛法无量不可思议,如来亦尔,不可思议;故知如来常住不坏,无有变异,我今善学,亦当为人广宣是义。尔时,佛讚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如来身者即是金刚不可坏身,菩萨应当如是善学,正见正知;若能如是了了知见,即是见佛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如於镜中见诸色像84。

大般涅槃经85名字功德品第三

尔时,如来復告迦叶:善男子!汝今应当善持是经文字章句所有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趣86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如是经典乃是无量无边诸佛之所修习,所得功德,我今当说。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菩萨摩訶萨云何奉持?佛告迦叶:
是经名为大般涅槃87,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汝今善听,我今当说。
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如八大河悉归大海,此经如是,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然后要於大般涅槃放捨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槃。善男子!又如医师有一祕方,悉摄一切所有医方。善男子!如来亦尔,所说种种妙法祕密深奥藏门,悉皆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农夫春月下种,常有悕望,既收果实,眾望都息。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修学餘经常悕滋味,若得闻是大般涅槃,悕望诸经所有滋味悉皆永断,是大涅槃能令眾生度诸有流。
善男子!如诸跡88中象跡为最,此经如是,於诸经三昧最为第一。善男子!譬如耕田,秋耕为胜,此经如是,诸经中胜。善男子!如诸药中醍醐第一,善治眾生热恼乱心,是大涅槃为最第一。
善男子!譬如甜酥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八味具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恆,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是为八味具足。具是89八味,是故名为大般涅槃;若诸菩萨摩訶萨等安住是中,復能处处示现涅槃,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迦叶!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於此大般涅槃而涅槃者,当如是学如来常住,法僧亦然。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来功德不可思议,法僧亦尔,不可思议,是大涅槃亦不可思议。若有修学是经典者,得正法门能为良医;若未学者,当知是人盲无慧眼,无明所覆。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南本将以下列为长寿品第四。
 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诸」。
3「若」,宋、元、明三本均作「汝」。
4「偿」,宫本作「债」。
5「诫」,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戒」。
6「法」,宋本作「得」。
7阿难 Ananda之略,译作庆喜。释尊的堂弟,十大弟子之一,多闻第一。
8「住」,宫本作「往」。
9「讚」,宋本作「赞」。
10多罗聚落人 Tara村的Brahman种的Mahakasyapa人。
11「臂」,宋、元、明三本均作「肩」。
12「师」,宫本作「狮」。
13「为」,宋本作「以」。
14「为」,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今」。次为正问之文。
15「实」,宫本作「宝」。
16娑罗娑鸟、迦邻提(Sarasa and Karanda) 皆鸟名。二鸟如鸳鸯,双游不离。以此譬喻菩萨的一行、一切行共行。
17「脱」,宋、元、明三本均作「蜕」。
18「密」,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秘」。
19道场菩提树下 指今之佛伽耶(Baud agaya)圣地。菩提树是Bodhivrksa之译,实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
20丽本无「愿」字,今据宫本补上。
21菩萨亦尔 以下之文举出一子地、四无量心、四弘誓愿三法。
22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此即所谓的四无量。又称四无量观、四无量定、四等定、四梵行。
23五戒 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恶的律法道德。
24十善 相对於十恶。十恶是指杀生、偷盗、邪淫(身三),妄语、两舌、恶口、綺语(口四)贪欲、瞋恚、愚痴(意三),反之称为十恶。
25布萨 梵文Upavasatha的转讹--Posadha之音译。净住又译为长养,谓於一定的时期持戒,为增长善法所行的佛事。出家人是每半月(十五日和三十日)眾僧集会,说戒经。大眾一同安住净戒中,长养善根,故又称之说戒。
26「曾」,宋本作「僧」。
27受具清净眾 具是行持二百五十戒或五百戒的比丘、比丘尼。
28「屏隈」,宋本作「阴屏」;宫本作「屏□」。
29密跡力士 Guhyapada之译。又称密跡金刚、金刚密跡,或单称为金刚神,又有夜叉神之异名。新译作祕密王。是拥护佛法的神。
30金刚杵 Vajra之译,又单称为金刚。武器名。
31驱遣羯磨等 此文有七羯磨。羯磨是梵文Karma的音译,有业、事、作法、辨事等译名。安註曰,此中前四者是律文所谓的四羯磨,后三者是三苦摈。四羯磨虽不被排除於眾外,但不得羯磨之主及十四知事。三苦摈则被摈除於僧眾之外。今虽都通称为羯磨,但自有轻重之别。
32「已」,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后」。
33「惩」,丽本作「徵」,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34「规」,宋、明二本均作「顿」。
35「无量福」,宋、元、明三本均作「福无量」。
36「剪」,宋、元、明三本均作「翦」。
37金光明经也有将正法付嘱国王之例,这是佛教文化史上值得注意之事。
38「王者」,宋、元、明三本均作「国王」。
39八大河指:一、恆河(Ganga),二、阎摩罗河(Yamuna),三、萨罗河(Salvap),四、阿梨罗跋提(Hiranyavati.,五、摩訶河(Mahi.,六、辛头河(Sindhu.,七、博叉河(Pasu.,八、悉陀河(Sita.。
40「梨罗」,宋本作「夷」;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利罗」。
41宋、元、明三本均无「譬」。
42宋、元、明三本「药」以下有「中」字。
43「□」,宋、元、明三本均作「澍」;宫本作「注」。
44「任」,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住」。
45梵天、微尘、世性 皆是佛教以外诸教的根本原理。微是胜论派的原理,世性是数论派的原理。
46「捋」,宫本作「取」。
47「共」,宫本作「各」。
48「攒」,宋、元、明三本均作「钻」。
49「亦如」,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如彼」。
50「轮圣」,宋本作「转轮」。
51「依」,宋、元、明三本均作「处」。
52明本无「大……经」五字。
53「夫」,宋本无「人」。
54如来之身 以下明非身是身。
55「习」,宫本作「集」。
56「跡」,宫本作「跡」。
57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思」。
58元、明二本「住」以下有「而亦成就」等字;宫本作「而亦常住」。
59宫本及元、明二本「量」上有「思」字。
60丽本无「故」字,今依据宫本及元、明二本补上。
61「非」,丽本作「大」,今依据明本改作「非」。
62「长」,宫本作「畏」。
63「鉾槊」,宋、元、明三本均作「矛槊」。
64「者行」,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行者」。
65「日」,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目」。
66九部经 新译作九分教。
67安乐国 西方极乐世界。
68「颁」,宋、元、明三本均作「斑」;宫本作「班」。
69「杖」,宫本作「仗」。
70「逼」,宋本作「□」。
71「危」,宫本作「厄」。
72「槊」,宋、元、明三本均作「槊」。
73阿□佛 Aksobhyabuddha之音译。阿□译为不动或无动,其佛国在东方。
74白衣 指在家者,因著白衣故。
75「为」,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曰」。
76檀越 Danadati之音译,施主之义。
77「恶」,宋本作「恚」。
78「其」,宋、元二本均作「真」。
79阿兰若 Aranya之音译。又作阿练若。有闲静处、远离处之译。谓远离人家,适宜修道处。
80自恣 雨期三个月安居,摄心修道结束后,会於一堂,於此期间,就或见、或闻、或疑、或犯戒,自由讨论,互相切磋。订七月十五日为其日。梵文作Pravarana。
81二部 比丘和比丘尼两团。
82「莫更」,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更莫」。
83四重禁 杀生、偷盗、邪婬、妄语四罪特称为四重禁戒。
84宋本「卷第三」终。
85宋本「卷第四」首;明本无「大……经」。
86四趣 四恶趣。即地狱、恶鬼、畜牲、修罗。
87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译作大圆寂,指释尊的入灭。今取为经名。
88「跡」,宫本作「跡」。
8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具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