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
师子吼菩萨言1:世尊!若一切业不定得果,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应当修习2八圣道者,何因缘故3,一切眾生悉不得是大般涅槃?世尊!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即当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须修习八圣道耶?世尊4!如此经中说有病人,若得医药及瞻病人,随病饮食,若使不得,皆悉除差5;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遇声闻及辟支佛诸佛菩萨、诸善知识,若闻说法,修习圣道,若不遇、不闻、不修习道,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譬如日月无有能遮,令不得至頞多山边,四大河水不至大海,一阐提等不至地狱;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无有能遮令不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以是义故,一切眾生不须修道,以佛性力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修习圣道力故。世尊!6若一阐提、犯四重禁、五逆罪等,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须修习;以因佛性定当得故,非因修习然后得也。世尊!譬如磁石,去铁虽远,以其力故;铁则随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是故不须勤修习道。
佛言7: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恆河边有七种人,若为洗浴,恐畏寇贼;或为採花,则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则沉,何以故?羸无势力,不习浮故。第二人者,虽没还出,出已復8没。何以故?身力大故则能还出,不习浮故,出已还没。第三人者,没已即出,出更不没。何以故?身重故没,力大故出,先习浮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何以故?重故则沉,力大9故还出,习浮则住,不知出处,故观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沉,沉已便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何以故?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浅处则住。何以故?观贼近远故。第七人者10,既至彼岸,登上大山,无復恐怖,离诸怨贼,受大快乐。
善男子11!生死大河亦復如是,有七种人畏烦恼贼故,发意欲渡12生死大河,出家剃髮,身被13法服。既出家已14,亲近恶友,随顺其教,听受邪法,所谓:「眾生身者即是五荫15 ,五 荫者即名五大,眾生若死,永断五大,断五大故,何须修习善恶诸业?是故当知无有善恶及善恶报。」如是则名一阐提也。一阐提者名断善根,断善根故,没生死河不能得出。何以故?恶业重故,无信力故,如恆河边第一人也。
善男子!一阐提辈有六因缘,没三恶道不能得出。何等为六?一者恶心炽盛故,二者不见后世故,三者乐习烦恼故,四者远离善根故,五者恶业障隔故,六者亲近恶知识故。復有五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五?一者於比丘边作非法故,二者比丘尼边作非法故,三者自在用僧有时鬘16物故,四者母边作非法故,五者於五部僧17互生是非故。復有五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五?一者常说无善恶果故,二者杀发菩提心眾生故,三者歖说法师过失故,四者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故,五者为求法过而听受故。復有三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三?一谓如来无常永灭,二谓正法无常迁变,三谓僧宝可灭坏故,是故常没三恶道中。
第二人者18,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没不能出。所言出者,亲近善友则得信心。是19信心者,信施施果,信善善果,信恶恶果,信生死苦无常败坏,是名为信20。以得信心修习净戒,受持、读诵、书写、解脱,常乐惠21施,善修智慧,以钝根故,復遇恶友,不能修习身戒心慧,听受邪法,或值恶时,处恶国土,断诸善根,断善根故,常没生死,如恆河边第二人也。
第三人者22,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於中沉没,亲近善友,得名为出。信於如来是一切智,常恆无变,为眾生故,说无上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来非灭,法僧亦尔,无有灭坏。一阐提等不断其法,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当远离,然后乃得。以信心故,修习净戒,修习23戒已,受持、读诵、书写、解脱十二部经,为诸眾生广宣流布,乐於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如恆河边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24,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於中沉没,亲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为出,得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脱十二部经,为眾生故,广宣流布,乐於惠於,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遍观四方;观四方者,四沙门果,如恆河边第四人也。
第五人者25,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於中沉没,亲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脱十二部经,为眾生故,广宣流布,乐於慧26施,修 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便前进;前进者谓辟支佛,虽能自渡,不及眾生,是名为去,如恆河边第五人也。
第六人者27,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於中沉没,亲近善友,获得信心,得信心故,名之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脱十二部经,为眾生故,广宣流布,乐於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復前进,遂到浅处,到浅处已,即住不去;住不去者所谓菩萨,为欲28度脱诸眾生故,住观烦恼,如恆河边第六人也。
第七人者29,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於中沉没,亲近善友,获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脱十二部经,为眾生故,广宣流布,乐於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到彼岸,登大30高山,离诸恐怖,多受安乐。善男子!彼岸山者喻於如来,受安乐者喻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
善男子31!是恆河边如是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渡,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实有佛宝、法宝、僧宝、如来常说诸法要义,有八圣道大般涅槃,而诸眾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圣道、眾生等过,当知悉是烦恼过恶,以是义故,一切眾生不得涅槃。善男子!譬如良医,知病说药,病者不服,非医咎也。善男子!如有施主,以其所有施一切人,有不受者,非施主咎。善男子!譬如日出,幽冥皆明,盲瞽之人不见道路,非日过也。善男子!如恆河水能除渴乏,渴者不饮,非水咎也。善男子!譬如大地,普生果实,平等无二,农夫不种,非地过也。善男子!如来普为一切眾生广开分别十二部经,眾生不受,非如来咎。善男子!若修道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32!汝言眾生悉有佛性,应33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缘力故,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须修圣道者,是义不然。善男子!譬如有人行於旷野,渴乏遇井,其井幽深,虽不见水,当知必有;是人方便求觅罐34綆,汲取则见。佛性亦尔,一切眾生虽復有之,要须修习无漏圣道,然后得见。善男子35!如有胡麻则得见油,离诸方便则不得见,甘蔗亦尔。善男子!如三十三天、北鬱单越,虽是有36法,若无善业、神通道力则不能见。地中草根及地下水,以地覆故,眾生不见;佛性亦尔,不修圣道故不得见。
善男子!如汝所说,世有病人,若遇瞻病、良医、好药,随病饮食,及以不遇,悉得差37者。善男子!我为六住诸菩萨等说如是义。善男子!譬如虚空於诸眾生非内非外,非内外故,亦无罣碍,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财在异方,虽不现前,随意受用,有人问之,则言我许。何以故?以定有故。眾生佛性亦復如是,非此非彼,以定得故,言一切有。善男子!譬如眾生造作诸业,若善若恶,非内非外,如是业性,非有非无,亦復非是本无今有,非无因出,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彼作彼受、无作无受,时节和合而得果报。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亦復非是本无今有,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此、非彼,非餘处来,非无因缘,亦非一切眾生不见,有诸菩萨时节因缘,和合得见。时节者所谓十住菩萨摩訶萨修八圣道,於诸眾生得平等心,尔时得见不名为作。
38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是义不然。何以故?39石不吸铁。所以者何?无心业故。善男子!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无有作者,无有坏者。善男子40!犹如猛火不能焚薪,火出薪坏,名为焚薪。善男子!譬如葵藿随日而转,而是葵藿亦无敬心,无识无业,异法性故而自迴转。善男子!如芭蕉树因雷增长,是树无耳,无心意识,异法有故,异法增长,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如阿叔迦41树,女人摩触,花为之出,是树无心亦无觉触,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如橘得尸果则滋多,而是橘树无心无触,异法有故,异法滋多,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如安石榴42塼骨粪故,果实繁茂,安石榴树亦无心触,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磁石吸铁亦復如是,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无明不能吸取诸行,行亦不能吸取识也,亦得名为无明缘行,行缘於识,有佛无佛,法界常住。
43善男子!若言佛性住眾生中者,善男子!常法无住,若有住处,即是无常。善男子!如十二因缘无定住处,若有住处,十二因缘不得名常。如来法身亦无住处,法界、法入、法阴、虚空,悉无住处,佛性亦尔,都无住处。善男子44!譬如四大,力虽均等,有坚、有热、有湿、有动、有重、有轻、有赤、有白、有黄、有黑,而是四大亦无有业,异法界故,各不相似。佛性亦尔,异法界故,时至则现。善男子!一切眾生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阿毘跋致故,以当有故,决定得故,定当见故,是故名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45!譬如有王告一大臣:「妆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时,彼眾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眾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46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眾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
47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眾生。是诸眾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无上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是故说色名为佛性。譬如真金,质虽迁变,色常不异。或时作釧48、作□49、作盘50,然其黄色初无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质虽无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说色为佛性。或有说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缘故,获得如来真实之乐。如来受者,谓毕竟受、第一义受,眾生受性虽復无常,然其次第相续不断,是故获得如来常受。譬如有人姓憍尸迦,人虽无常而姓是常,经千万世无有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说受为佛性。又有说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因缘故,获得如来真实之想,如来想者,名无想想,无想想者,非眾生想,非男女想,亦非色受想、行识想、非想、断想,眾生之想虽復无常,以想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常恆之想。善男子!譬如眾生十二因缘,眾生虽灭而因缘常,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说想为佛性。又有说言:行为佛性。何以故?行名寿命,寿因缘故,获得如来常住寿命,眾生寿命虽復无常,而寿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真实常寿。善男子!譬如十二部经,听者、说者虽復无常,而是经典常存不变,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说行为佛性。
又有说言:识为佛性。识因缘故,获得如来平等之心,眾生意识虽復无常,而识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真实常心,如火热性,火虽无常,热非无常,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说识为佛性。又有说言:离阴有我,我是佛性。何以故?我因缘故,获得如来八自在我,有诸外道说言:去来、见闻、悲喜语说为我,如是我相虽復无常,而如来我真实是常。善男子!如阴入界,虽復无常而名是常,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眾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善男子51!有诸外道虽说有我而实无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阴52,离阴之外更无别我。善男子!譬如茎叶、鬚臺合为莲花,离是之外更无别花,眾生我者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墙壁、草木和合,名之为舍,离是之外,更无别舍;如佉陀罗树、波罗奢树、尼拘陀树、鬱曇钵树和合为林,离是之外,更无别林;譬如车兵、象马、步兵和合为军,离是之外,更无别军,譬如五色杂线53和合名之为綺,离是之外,更无别綺;如四姓和合,名为大眾,离是之外,更无别眾;眾生我者亦復如是,离五阴外更无别我。善男子54!如来常住则名为我,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眾生真实,无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当得毕竟第一义空,故名佛性。
善男子55!大慈大悲名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眾生必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捨,名为佛性。何以故?菩萨摩訶萨若不能捨二十五有,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眾生必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喜大捨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萨摩訶萨则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一切眾生必56定当得大信心故,是故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缘故,菩萨则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一切眾生必定当得一子地故,是故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第四力57,何以故?以第四力因缘故,菩萨则能教化眾生,一切眾生必定当得第四力故,是故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第四力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以因缘故,如来常住,一切眾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四无碍智,以四无碍因缘故,说字义无碍,字义无碍故,能化眾生;四无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顶三昧,以修如是顶三昧故,则能总摄一切佛法,是故说言顶三昧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修是三昧未得具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一切眾生必58定得故,是故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如上所说种种诸法,一切眾生定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我若说色是佛性者,眾生闻已,则生邪倒,以邪倒故,命终则生阿鼻地狱;如来说法为断地狱,是故不说色是佛性,乃至说识亦復如是。善男子59!若有60眾生了佛性者,则不须修道,十住菩萨修八圣道少见佛性,况不修者而得见耶61?善男子!如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已无量世修习圣道,了知佛性,云何声闻辟支佛等能知佛性?若诸眾生欲得了了知。佛性者,应当一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脱、供养、恭敬、尊重、讚叹是涅槃经,见有受持乃至讚叹如是经者,应当以好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瘦、医药而供给之,兼復讚叹、礼拜、问讯。善男子!若有已於过去无量无边世中,亲近供养无量诸佛,深种善根,然后乃得闻是经名。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议,佛法僧宝亦不可思议,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议,如来常乐我净之法亦不可思议,一切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不可思议者,世尊!是大眾中有八万五千万亿人,於是经中不生信心,是故有能信是经者,名不可思议。
善男子!如是诸人於未来世亦当定得信是经典,见於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2师子吼言:世尊!云何不退菩萨自知决定有不退心?
佛言63: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日食一胡麻,经一七日;粳米、菉豆64、麻子、粟□65及以白豆亦復如是,各一七日。食一麻时作是思惟:「如是苦行都无利益,无利益事尚能为之,况有利益而当不作?於无利益心能堪忍不退不转,是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日修苦行时,一切皮肉消瘦皱减66如断生瓠置之日中,其目欠67陷如井底星,肉尽肋68出如朽草屋,脊骨连现如重线塼69,所坐之处如马蹄跡,欲坐则伏,欲起则偃,虽受如是无利益苦,然不退於菩提之心。復次70,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为破眾苦施安乐故,乃至能捨内外财物及其身命如弃芻草,若能不惜是身命者,如是菩萨自知必定有不退心:我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復次,菩萨为法因缘,剜身为灯,□71缠皮肉,苏油灌之烧,以为炷。菩萨尔时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狱苦。百千万分未是一分,汝於无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恼都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轻苦,云何而能於地狱中救苦眾生?」菩萨摩訶萨作是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尔时应深自知:我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於眾生72,以钉钉身,投巖赴火。菩萨尔时虽受如是无量眾苦,若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当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为破一切眾生苦恼,愿作粗大畜生之身,以身血肉施於眾生,眾生取时,復生怜愍。菩萨尔时闭气不喘,示作死相,令彼取者不生杀害疑纲之想;菩萨虽受畜生之身,终不造作畜生之业。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既得不退心已,终不造作三恶道业,菩萨摩訶萨若未来世有微尘等恶果报不定受者,以大愿力,为眾生故而悉受之。譬如病人,为鬼所著,藏隐身中,以咒73力故,即时相现,或语、或喜、或瞋、或骂、或啼、或哭,菩萨摩訶萨未来之世三恶道业亦復如是。菩萨摩訶萨受熊74身时,常为眾生演说正法;或受迦宾闍罗75鸟身,为诸眾生说正法故,受瞿陀76身、鹿身、兔身、象身、羖77羊身78,獼猴、白79鸽、金翅鸟、龙蛇之身,受如是等畜生身时,终不造作畜生恶业,常为其餘畜生眾生演说正法,令彼闻法,速得转离畜生身故。菩萨尔时虽受畜生80身,不作恶业,当知必定有不退心。菩萨摩訶萨於飢饉世见饿眾生,作龟鱼身无量由延,復作是愿:「愿诸眾生取我肉时,随取随生,因食我肉,离飢渴苦,一切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发愿:「若有因我离飢渴者,未来之世速得远离二十五有飢渴之患。」菩萨摩訶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者,当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復次,菩萨於疾疫世见病苦者,作是思惟:「如药树王,若有病者,取根取茎取枝取叶取花取果、取皮取肤悉得愈病,愿我此身亦復如是,若有病者81闻声、触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82;愿诸眾生食我肉时,不生恶心,如食子肉;我治病已,常为说法,愿彼信受,思惟转教。」復次,善男子!菩萨具足烦恼,虽受身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当知必定得不退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为鬼所病,菩萨见已,即作是言:「愿作鬼身、大身、健身、多眷属身,使彼闻见,病得除愈。」菩萨摩訶萨为眾生故,勤修苦行,虽有烦恼,不污其心。復次83,善男子!菩萨摩訶萨虽復修行六波罗罗蜜,亦不求於六波罗蜜果,修行无上六波罗蜜时,作是愿言:「我今以此六波罗蜜施一切眾生,一一眾生受我施已,悉令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自为六波罗蜜勤修苦行,受诸苦恼,当受苦时,愿我不退菩提之心。」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作是愿84时,是名不退菩提之相。
85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不可思议。何以故?菩萨摩訶萨深知生死多诸罪过,观大涅槃有大功德,为诸眾生处在生死,受种种苦,心无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復次,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无有因缘而生怜愍,实不受恩而常施恩,虽施於恩而不求报,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復次,善男子!或有眾生为自利益修诸苦行,菩萨摩訶萨为利他故修行苦行,是名自利,是故復名不可思议。
復次,菩萨具足烦恼,为坏怨亲所受诸苦,修平等心,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復次,菩萨若见诸恶不善眾生,若訶责、若软语、若驱摈、若捨之;有恶性者现为软语,有憍慢者现为大慢,而其内心实无憍慢,是名菩萨方便不可思议。復次,菩萨具足烦恼少财物时,而求者多,心不迮小,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復次,菩萨於佛出时,知佛功德,为眾生故,於无佛处受边地身,如盲、如聋、如跛、如躄86,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復次,菩萨深知眾生所有罪过,为度脱故,常与共行,虽随其意,罪垢不污,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復次,菩萨了了知见,无眾生相,无烦恼污87无修习88道,离烦恼者,虽为菩提,无菩提行,亦无成就菩提行者,无有受苦及破苦者,而亦能为眾生坏苦行、菩提行,是故復名不可思议。
復次,菩萨受后边身,处兜率天,是亦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兜率陀89天,欲界中胜,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诸根闇钝,是故名胜。修施、修戒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身,一切菩萨毁呰诸有,破坏诸有,终不造作兜率天业,受彼天身。何以故?菩萨若处其餘诸有,亦能教化成就眾生,实无欲心而生欲界,是故復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訶萨生兜率天,有三事胜:一者命,二者色,三者名。菩萨摩訶萨实不求於命色名称,虽无求心而所得胜,菩萨摩訶萨深乐涅槃然有因缘亦胜,是故復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訶萨如是三事虽胜诸天,而诸天等於菩萨所,终不生於瞋心、妒心、憍慢之心,常生喜心,菩萨於天亦不憍慢,是故復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訶萨不造命业,而於彼天毕竟寿命,是名命胜;亦无色业而妙色身光明遍满,是名色胜;菩萨摩訶萨处彼天宫,不乐五欲,唯为法事,是故名称充满十方;是名名胜;是故復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訶萨下兜率天,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是故復名不可思议。何以故?菩萨下时、欲色诸天悉来侍送,发大音声讚叹菩萨,以口风气故,令地动。復有菩萨人中象王,人中象王名为龙王,龙王初入胎时,有诸龙王在此地下,或怖或喜90,是故大地六种震动,是故復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訶萨知入胎时、住时、出时、知父、知母,不净不污如帝释髻青色宝珠,是故復名不可思议。
善男子91!大涅槃经亦復如是不可思议。善男子!譬如大海中有八不92思议。何等为八?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一咸味,四者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眾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增不灭。善男子!渐渐转深有三事,何等三93?一者眾生福力,二者顺风而行,三者河水入故,乃至不增不灭,亦各有三。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復如是,有八不94思议:一者95渐渐深,所谓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96、菩萨戒,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涅槃97经过如是等法,是名渐渐深,是故此经名渐渐深。
二者深难得底,如来世尊不生不灭,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法轮,不食不受,不行惠施,是故名为常乐我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离於色,非受想行识乃至不离於识,是常可见,了因非作因,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烦恼,亦无住处,虽无烦恼,不名为常,是故名深。復有甚深,於是经中或时说我、或说无我,或时说常、或说无常,或时说净、或说不净,或时说乐、或时说苦,或时说空、或说不空,或说一切有、或说一切无,或三乘、或说一乘,或说五阴即是佛性,金刚三昧及以中道、首楞严三昧、十二因缘、第一义空、慈悲平等,於诸眾生顶智信心,知诸根力,一切法中无罣98碍智,虽有佛性,不说决定,是故名深。
三者一味,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四者潮不过限,如是经中制诸比丘,不得受畜生八不净物,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分别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寧失身命终不犯之,是名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99 宝藏,是经即是无量宝藏;所言宝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分100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婴儿行、圣行、梵行、天行,诸善方便,眾生佛性,菩萨功德、如来功德、声闻功德、缘觉功德,六波罗蜜、无量三昧、无量智慧,是名宝藏。
六者大身眾生所居住处,大身101眾生者谓佛菩萨,大智慧故,名大眾生;大102身故,大心故,大庄严故,大调伏故,大方便故,大说法故,大势力故,大徒眾故,大神通故,大慈悲故,常不变故,一切眾生无罣碍故,容受一切诸眾生故,是名大身103眾生所居之处。七者不宿死尸,死尸者谓一阐提,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是名死尸;是涅槃经离如是等,是故名为不宿死尸。八者不增不灭,无边际故,无始终故,非色故,非作故,常住故,不生灭故,一切眾生悉平等故,一切法104性同一性故,是名无增减105。是故此经如彼大海,有八不思议。
106师子吼言:世尊!若言如来不生不灭,名为深者,一切眾生有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四种生,人中具有。如施婆罗107比丘、优婆施婆罗108比丘、弥迦罗109长者母、尼拘陀长者母、半闍罗110长者母,各五百子同於卵生,当知人中则有卵生;湿生者如佛所说,我於往昔作菩萨时,作顶生王及手生王,如今所说菴罗树女、迦不多111树女,当知人中则有湿生;劫初之时,一切眾生皆悉化生;如来世尊得八自在,何因缘故不化生耶112?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四生所生,得圣法已,不得如本卵生、湿生。善男子!劫初眾生皆悉化生,当尔之时,佛不出世。善男子!若有眾生遇病苦时,须医、须药,劫初之时,眾生化生,虽有烦恼,其病未发,是故如来不出其世;劫初眾生身心非器,是故如来不出其世。善男子!如来世尊所有事业,胜诸眾生,所谓种姓113眷属、父母,以殊胜故,凡所说法,人皆信受,是故如来不受化生。善男子!一切眾生父作子业,子作父业,如来世尊若受化身,则无父母,若无父母,云何能令一切眾生作诸善业?是故如来不受化身。善男子!佛正法中有二种护:一者内,二者外。内护者所谓戒禁114,外护者族亲眷属,若佛如来受化身者则无外护,是故如来不受化身。善男子!有人恃姓115而生憍慢,如来为欲116破如是慢故,生在贵 姓,不受化身。善男子!如来世尊有真父母,父名净饭,母名摩耶,而诸眾生犹言是幻,云何当受化生之身?若受化身,云何得有碎身舍利?如来为益眾生福德故,碎其身而令供养,是故如来不受化身,一切诸佛悉无化生,云何独令我受化身?尔时,师子吼菩萨合掌长跪,右膝著地,以偈讚佛117:
如来无量功德聚, 我今不能广宣说,
今为眾生演一分, 唯愿哀愍听我说。
眾生无明闇中行, 具受无边百种苦,
世尊能令远离之, 是故世称为大悲。
眾生往返生死绳, 放逸迷荒无安乐,
如来能施眾安乐, 是故永断生死绳。
佛能施眾安乐故, 自於已乐不贪乐,
为诸眾生修苦行, 是故世间兴供养。
见他受苦身战动, 处在地狱不觉痛,
为诸眾生受大苦, 是故无胜无有量。
如来为眾修苦行, 成就具足满六度。
心处邪风不倾动, 是故能胜世大士。
眾生常欲得安乐, 而不知修安乐因,
如来能教令修习, 犹如慈父爱一子。
佛见眾生烦恼患, 心苦如母念病子,
常思离病诸方便, 是故此身繫属他。
一切眾生行诸苦, 其心颠倒以为乐,
如来演说真苦乐, 是故称号为大悲。
世间皆处无明□, 无有智嘴能破之,
如来智嘴能啄118坏,是故名为最大子。
不为三世所摄持, 无有名字及假号,
觉知涅槃甚深义, 是故称佛为大觉。
有河洄澓119没眾生,无明所盲不知出,
如来自渡能渡彼,是故称佛大船120师。
能知一切诸因果, 亦復通达尽灭道,
常施眾生病苦乐, 是故世称大医王。
外道邪见说苦行, 因是能得无上乐,
如来演说真乐行, 能令眾生受快乐。
如来世尊破邪道, 开示眾生正真路,
行是道者得安乐, 是故称佛为导师。
非自非他之所作, 亦非共作无因作,
如来所说苦受事, 胜於一切诸外道。
成就具足戒定慧, 亦以此法教眾生,
以法施时无妒吝121,是故称佛无缘悲。
无所造作无因缘, 获得无因无果报,
是故一切诸智者, 称说如来不求报。
常共世间放逸行, 而身不为放逸污,
是故名为不思议,世间八法122不能污。
如来世尊无怨亲, 是故其心常平等,
我师子吼讚大悲,能吼无量师子吼123。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以下明修道中之第四大段劝修。文分为二:一举法劝,二举人劝。初举法劝中有二段,先问后答。问中又分三项。
2「修习」,宋本作「修集」。
3以下第一问:问一切眾生以佛性力故应同得涅槃,何故不得?
4以下第二问:经言:欲得菩提则应修习。然本有佛性故,应自得菩提,何必修道?
5「差」,宫本作「瘥」。
6以下第三问:若已有有佛性,则如磁石能吸铁,不须勤修即能吸得菩提。
7以下为佛之回答,有正答、总结二部分。正答中分四段,第一段先答第一问,言一切眾生虽同有佛性,然以七种差异而不断烦恼,不得涅槃。此七种沉没之喻,有二类,先说譬喻。
8「復」,宋、元、明三本均作「还」。
9宋本无「大」。
10「第七人者」,宋本作「七者」。
11次以法合喻。
12「渡」,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度」。
13「被」,宋、元、明三本均作「披」。
14以下配合前譬七种人中第一人,入水即没,即一阐提,过去乏善,宿因既劣,现在无信,故不习浮。
15「荫」,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阴」。
16「僧鬘」,宫本作「僧祇」。
17五部僧 章安註:「有二解。一云,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向五眾边更互说过。二云,是五部律,佛灭度后一百餘年,育王设会,上座他鞞罗立义,摩訶僧祇大眾不同,分为二部;后上座部更生二部,谓雪山、萨婆多;雪山绝后,萨婆多更习僧祇生於三部,谓弥沙塞、曇无德、迦叶遣,就婆多、僧祇为五部。如来预见互相是非,大集经亦预指五部。」然一般言五律之时,均除僧祇律而加婆鹿富罗部之律。
18以下配合前譬七种人中第二人,将立而退身力大者,过去善深,今生不修,名不习浮,能断善根。
19宋、元、明三本均无「是」。
20「信」,宫本作「僧」。
21「惠」,宋本作「慧」。
22以下配合前譬七种人中第三人,为得住内凡之人。
23「习」,宋、元、明三本均作「净」。
24以下配合前譬七种人中第四人,指声闻。
25以下配合前譬七种人中第五人,指辟支佛。
26「慧」,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惠」。
27以下配合前譬七种人中第六人,指菩萨。
28「为欲」,宋、元二本均作「欲为」。
29以下配合前譬七种人中第七人,指佛。
30「大」,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涉」。
31以下总结譬喻。
32以下答第三问,言虽本有佛性,必待修持而后乃得菩萨。
33宋、元二本无「应」。
34「罐」,宫本作「灌」。
35以下答第二问,以定得成佛故,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此佛性仍赖时节因缘和合乃能得见,即需修八圣道,於诸眾生得平等心也。
36「是有」,明本作「有是」。
37宫本「差」上有「除」字。
38以下重答第三问。
39以下正答第三问,分释义、譬喻二段,先释义。
40以下譬喻。
41阿叔迦(Asoka) 即阿输迦,译作无忧树。
42「榴」,宋本作「留」。
43以下明举法劝中正答之第二段佛性无住处。
44以下明举法劝中正答之第三段广辨佛性。分四,第一先明以非当来,非现在是当有故,名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此中以四大为譬,章安註:「然四大无的一业能感地大,復无一业能感火大,餘二亦尔,但听业缘总能感得,佛性亦尔,时至即现故,以四大为譬。」
45以下明广辨佛性中第二佛性非即非离。初譬喻。
46芦菔芜菁之属,紫翠萝卜,俗谓雹葖。
47以下以色、受、想、行、识、我之六法而明佛性。
48「釧」,宋、元二本均作「玔」。
49「□」,宫本及宋、元二本均作「蛇」;明本作「釵」。
50「盘」,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槃」。
51以下明广辨佛性中第三简邪正。分二,初阐邪我非外道所计,二明正我,今初。
52以下明正我,又分二,初明假我,次明真我,今初。
53「杂线」,宫本作「杂綖」。
54以下明真我。章安註:「此之真我对破妄我毕竟清净,即无我无无我,眾生亦应得此真我」。
55以下明举法劝中正答之第四段广出体性。举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信心、一子地、第四力、十二因缘、四无碍智、顶三昧为佛性之体。
56「必」,宋本作「毕」。
57章安註:「第四力者,一云,是十力中第四根力,知物根源化道之要。二云,别有名教,一信力,二忍力,三定力,四善权力。善权力者,化道便故,故言第四力」。
58「必」,宫本及宋本均作「毕」。
59以下明举法劝中第二部分答中总结。
60「有」,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诸」。
61「耶」,宋本作「也」;明本作「邪」。
62以下明劝修中第二举人劝,初问,次答;今初。以下为宫本卷第三十三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七。
63以下为佛答,分三段,初自试其心。
64「菉豆」,宋本作「绿豆」。
65「□」,宋本作「床」;元、明二本均作「穈」;宫本作「糜」。
66「减」,宋本作「灭」。
67「欠」,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却」。
68「肋」,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筋」。
69「线」,宫本作「綖」。「塼」,明本作「搏」。
70以下明佛答中第二段为物受苦。
71「□」,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叠」。
72「施於眾生」,宋、元二本均作「施人」。
73宋、元、明三本「咒」以下有「术」字。
74「熊」,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羆」。
75迦宾闍罗(Kapinjara) 雉也。
76瞿陀(Godha) □的一种。
77「羧」,宫本作「杀」。
78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身」。
79宋本无「白」。
80宋本无「生」。
81「病者」,宫本作「时有」。
82「愈」,宫本作「参」。
83以下明佛答中第三段用六度化他。
84「愿」,宋、元二本均作「相」;宫本及明本均作「观」。
85本品共分二大部分,一明佛性,二叹经。佛性部分至此终了。以下明叹经;分三。初叹弘经人;二叹所弘法,三叹说教主;今初。
86「躄」,宫本作「癖」。
87「污」,宫本作「行」。
88「习」,宫本及宋、明二本均作「集」。
89兜率陀(Tusita) 译作上足、妙足、喜足、知足等。在欲界六天中,位於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自下算起为第四重天。
90「喜」,宋、元、明三本均作「觉」;宫本作「悎」。
91以下明第二叹所弘之法,分二,初叹,次解释;今初。
92宫本及元、明二本「不」以下有「可」字。
9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三」上有「为」字。
94明本「不」以下有「可」字。
95宋本无「者」。
96「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南本作「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
97宋、元、明三本「涅」上有「大」字。
98「罣」,宋本作「画」。
99宋本无「有种种」。
100「分」,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足」。
101宋本无「身」。
102「大」,元本作「人」。
103宋本无「身」。
104宋本无「法」;「法」,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佛」。
105宫本及元、明二本「减」上有「无」字。
106以下明叹所弘之法中第二解释。以下为宋、元、明三本卷第三十三品第十一之七。
107施婆罗(Campala) 译作金色花。元本「罗」以下有「门」字。
108优婆施婆罗(Upacampala) 译作大金色花。
109弥迦罗(Mekhala)译作金带。
110半闍罗(Panjala) 译作笼或狱。
111迦不多(Kapittha)指香橙之一种。
112「耶」,宋本作「也」。
113「姓」,宋、元二本均作「性」。
114「戒禁」,宋、元、明三本均作「禁戒」。
115「姓」,宋本作「性」。
116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欲」。
117以下明叹经中第三叹说教之主。
118「啄」,宫本作「破」。
119「洄澓」,宋本作「迴復」;宫本作「迴覆」。
120「大船」,宫本作「大舡」。
121「妒吝」,宫本作「吝妒」。
122 八法 又作八风,指利、哀、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项能煽动人之烦恼者。又有合地水火风之四大及色声味触之四微为八法者。
123宋、元、明不分卷;宫本「迦叶」上有「大般涅槃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