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
1善男子!若言如来毕竟涅槃,不毕竟涅槃,是人不解如来意故,作如是说。善男子2!是香山中有诸仙人五万三千,皆於过去迦叶佛所修诸功德,未得正道,亲近诸佛,听受正法。如来欲为如是人故,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诸天闻已,其声展转乃至香山,诸仙闻已,即生悔心,作如是言:「云何我等得生人中,不亲近佛?诸佛如来出世甚难如优曇花,我今当往至世尊所,听受正法。」善男子!尔时五万三千诸仙即来我所,我时即为如应说法:「诸大士!色是无常,何以故?色之因缘是无常故,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亦如是。」尔时,诸仙闻是法已,即时获得阿罗汉果。
善男子3!拘尸那竭有诸力士三十万人,无所繫属,自恃憍恣色力命财,狂醉乱心。善男子!我为调伏诸力士故,告目连言:「汝当调伏如是力士。时,目犍4连敬顺我教,於五年中种种教化,乃至不能令一力士受法调伏。是故我復为彼力士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善男子,时诸力士闻是语已,相乘集聚平治道路,过三月已,我时便从毘舍离国至拘尸那城,中路遥见诸力士辈,即自化身为沙门像,往力士所,作如是言:「诸童子5作何事耶?力士闻已,皆生瞋恨,作如是言:「沙门!汝今云何谓我等辈为童子耶!我时语言:汝今6大眾三十万人,尽其身力,不能移此微末小石,云何不名为童子乎?」诸力士言:「汝若谓我为童子者,当知汝即是大人也。」善男子!我於尔时以足二指掘出此石,是诸力士见是事已,即於已身生轻劣想,復作是言:「沙门!汝今復能移徙此石出道不?」我言:「童子!何因缘故严治此道?」诸力士言:「沙门!汝不知耶?释迦如来当由此路到裟罗林入於涅槃,以是因缘,我等平治。我时讚言:「善哉,善哉7!童子!汝等已发如是善心,吾当为汝除去此石。」我时以手举掷大石8,高至阿迦尼吒,时诸力士见石在空,皆生惊怖,寻欲四散。我復告言:「诸力士等!汝今不应生恐怖心,各欲散去。」诸力士言:「沙门!若能救护我者,我当安住。」尔时,我復以手接石置之右掌。力士见已,心生欢喜,復作是言:「沙门!是石常耶?是无常乎?」我於尔时以口吹之,石即散坏,犹如微尘。力士见已,唱言:「沙门!是石无常。」即生愧心而自考责:「云何我等恃怙自在色力命财而生憍慢」?我知其心,即捨化身,还復本形而为说法,力士见已,一切皆发菩提之心。
善男子9!拘尸那竭有一工巧,名曰纯陀,是人先於迦叶佛所发大誓愿:「释迦如来入涅槃时,我当最后奉施饮食。」是故我於毘舍离国,顾命比丘优婆摩那10善男子!过三月已,吾当於彼拘尸那竭裟罗双树入般涅槃,汝可往告纯陀令知。」善男子11!王舍城中有五通仙,名须跋陀,年百二十,常自称是一切智人,生大憍慢,已於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我亦为欲调伏彼故,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须跋闻已,当来我所生信敬心,我当为彼说种种法,其人闻已当得尽漏。
善男子12!罗阅耆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尔时,恶人提婆达多亦因过去业因缘故,復於我所生不善心,欲害於我,即修五通,不久获得,与善见太子共为亲厚13,为太子故,现作种种神通之事,从非门出,从门而入;从门而出,非门而入;或时示现象马、牛、羊、男女之身,善见太子见已,即生爱心、喜心、敬信之心,为是事故,严设种种供养之具而供养之,又復白言:「大师圣人!我今欲见曼陀罗花。」时,调14婆达多即便往至三十三天,从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尽故,都无与者。既不得花,作是思惟:「曼陀罗树无我我所,我若自取,当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还见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惭愧,不能復见善见太子。
復作是念:「我今当往至如来所,求索大眾,佛若听者,我当随意教詔敕使舍利弗等。」尔时,提婆达多便来我所,作如是言:「唯愿如来以此大眾付嘱於我,我当种种说法教化,令其调伏。」我言:「痴人!舍利弗等聪明大智,世所信伏,我犹不以大眾付嘱,况汝痴人食唾者乎?」时,提婆达15復於我所倍生恶心,作如是言:「瞿曇!汝今虽復调伏大眾,势亦不久当见磨灭。」作是语已,大地即时六返16震动,提婆达多寻时躄地,於其身边出大暴风,吹诸尘土而污坌之。提婆达多见恶相已,復作是言:「若我此身现世必入阿鼻地狱,我要当报如是大怨」。
时,提婆达多17寻起往至善见太子所,善见见已,即问:「圣人!何故顏容憔悴,有忧色耶?」提婆达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见答言:「愿说其意,何因缘尔18?」提婆达言:「我今与汝极成亲爱,外人骂汝以为非理,我闻是事,岂得不忧?」善见太子復作是言:「国人云何骂辱於我」?提婆达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復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提婆达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皆作是言:『是儿生已,当杀其父。』是故外人皆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19护汝心故,谓为善见。韦提20夫人闻是语已,既生汝身,於高楼上弃之於地,坏汝一指,以是因缘,人復号汝为婆罗留枝21。我闻是已,心生愁憒,而復不能向汝说之。」提婆达多以如是等种种恶事,教令杀父:若汝杀父22我亦能杀瞿曇沙门。善见太子问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23何故为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即为说其本未,如提婆达所说无异,善见闻已,即与大臣收其父王,闭之城外以四种兵而守卫之。
韦提夫人闻是事已,即至王所,诸24守王人遮不听入。尔时,夫人生瞋恚心,便呵骂之。时,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得往见父王,不审听不?」善见闻已,復生瞋嫌,即往母所,前牵母髮,拔刀欲斫。尔时,耆婆25白言:「大王!有国已来,罪虽极重,不及女人,污所生母?」善见太子闻是语已,为耆婆故,即便放捨。遮断父王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过七日已,王命便终。善见太子见父丧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復以种种恶邪之法而为说之:「大王!一切业行都无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復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兼二种26:一者杀害父王,二者杀须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无能除灭者。」善见王言:「如来清净无有秽浊,我等罪人云何得见?」善男子!我知是事,故告阿难:「过三月已,吾当涅槃。」善见闻已,即来我所,我为说法,重罪得薄,获无根信。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来定说毕竟涅槃。」
27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假名菩萨闻我三月当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来无常不住,我等何为为是事故,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尚不能坏如是死魔,况我等辈当能坏耶?」善男子!是故我为如是菩萨而作是言:「如28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终不毕竟入於涅槃。
29善男子!有诸眾生生於断见,作如是言:「一切眾生身灭之后,善恶之业无有受者。」我为是人作如是言:「善恶果报实有受者」。云何知有?善男子!过去之世拘尸那竭。有王名曰善见,作童子时,经八万四千岁,作太子时八万四千岁,及登王位亦八万四千岁,於独处坐,作是思惟:「眾生薄福,寿命短促,常有四怨而随逐之,不自觉知犹故放逸,是故我当出家修道,断绝四怨生老病死。」即敕有司,於其城外作七宝堂,作已便告群臣百官、宫内妃后30、诸子眷属:「汝等当知我欲出家,能见听不?」尔时,大臣及其眷属各作是言:「善哉,大王!今正是时。」时,善见王将一使人独住31堂上,復经八万四千年中,修习32慈心,是慈因缘,於后八万四千世中,次第得作转轮圣王,三十世中作释提桓因,无量世中作诸小王。善男子!尔时,善见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即我身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我及有我所」。又,我一时为诸眾生说言:「我者即是性也33,所谓内外因缘,十二因缘、眾生五阴、心界世间、功德业行;自在天世即名为我。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我。」
34善男子!復於35异时,有一比丘。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云何名我?谁是我耶?何缘故我?」我时即为比丘说言:「比丘!无我我所,眼者即是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其生之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亦无所至,虽有业果,无有作者,无有捨阴及受阴者,如汝所问,云何我者,我即期也36,谁是我37者,即是业也。何缘我38者,即是爱也,比丘!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我亦如是,眾生业爱三因缘故,名之为我。比丘!一切眾生色不是我,我中无色,色中无我,乃至识亦如是。比丘!诸外道辈虽说有我,终不离阴,若说离阴别有我者,无有是处。一切眾生行如幻化热时之焰。比丘!五阴皆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尔时,多有无量比丘,观此五阴无我我所,得阿罗汉果。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我」。
善男子39!我於经中復作是言:「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阴40,是三和合,得受是身。」或时復说那含人现般涅槃,或於中阴入般涅槃,或復说言中阴身根具足明了,皆因往业如净醍醐。善男子!我或时说弊恶眾生所受中阴,如世间中粗涩氀褐;纯善眾生所受中阴,如波罗奈所出白□41。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中阴」。善男子!我復为彼逆罪眾生而作是言;「造五逆者,捨身直入阿鼻地狱。」我復说言:「曇摩留枝42比丘,捨身直入阿鼻地狱,於其中间无止宿处。」我復为彼犊子43梵志说言:「梵志!若有中阴则有六有44。」我復说言:「无色眾生无有中阴」,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定无中阴」。
善男子45!我於经中復说有退,何以故?因於无量懈怠、懒惰诸比丘等不修道故,说退五种。一者乐於多事,二者乐说世事,三者乐於睡眠,四者乐近在家,五者乐多游行。以是因缘,令比丘退。说退因缘復有二种:一内,二外。阿罗汉人虽离内因,不离外因,以外因缘故,则46生烦恼,生烦恼故,则便退失。復有比丘名曰瞿抵,六返退失,退已惭愧,復更进修,第七即得,得已恐失,以刀自害。我復或说有时解脱,或说六种阿罗汉47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退」。善男子!经中復说:譬如焦炭,不还为木,亦如瓶坏,更无瓶用。烦恼亦尔,阿罗汉断终不还生。亦说眾生生烦恼因凡有三种:一者未断烦恼,二者不断因缘,三者不善思惟。而阿罗汉无二因缘,谓断烦恼为不善思惟。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退」。
善男子48!我於经中说如来身凡有二种: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即是方便应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长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学无学?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有为法」。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长非短,非此非彼,非学非49无学,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无为法」。
50善男子!我经中说:云何名为十二因缘?从无明生行,从行生识,从识生名色,从名色生六入,从六入生触,从触生受,从受生爱,从爱生取,从取生有,从有生生,从生则有老死忧苦。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十二缘51定是有为」。我又一时告喻比丘而作是言:「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善男子!有十二缘不从缘生,有从缘生非十二缘,有从缘生亦十二缘,有非缘生非52十二缘。有十二缘非缘生者,谓未来世十二支53也;有从缘生非十二缘者,谓阿罗汉所有五阴;有从缘生亦54十二缘者,谓凡夫人所有五阴十二因缘;有非缘生十二缘者,谓虚空涅槃。」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十二缘定是无为」。
55善男子!我经中说,一切眾生作善恶业捨身之时,四大於此即时散坏,纯善业者心即上行,纯恶业者心即下行。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心定常。」善男子!我於一时为频娑婆56罗王而作是言:「大王!当知色是无常。何以故?从无常因而得生故,是色若从无常因生,智者云何说言是常?若色是常,不应坏灭,生诸苦恼,今见是色散灭破坏,是故当知色是无常,乃至识亦如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心定断」。善男子57!我经中说,我诸弟子受诸香花、金银、宝物、妻子、奴婢八不净物,获得正道,得正道已,亦不捨离。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说受五欲不妨圣道」。又,我一时復作是说:「在家之人得正道者,无有是处。」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受五欲定遮正道」。
58善男子!我经中说,远离烦恼未得解脱,犹如欲界修习世间第一法也。善男子!我诸弟子闻作是说,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第一法唯是欲界」。又復我说:「暖59法、顶法、忍法、世间60第一法,在於初禪至第四禪。」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如是法在於色界」。又,復我说诸外道等,先已得断四禪烦恼,修习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观四真諦,得阿那含果。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第一法在无色界」。善男子61!我经中说,四种施中有三种净:一者,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因果与施;二者,受者信因、果、施62,施主不信因、果及施;三者,施主、受者二俱有信;四者,施主、受者二俱不信;是四种施,初三种净。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施唯意。」善男子。我於一时復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是因缘,施主还得五事果报。」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施即五阴」。
63善男子!我於一时宣说:「涅槃即是远离,烦恼永64尽,灭无遗餘,犹如灯灭,更无法生,涅槃亦尔。言虚空者即无所有,譬如世间无所有故,名为虚空,非智缘灭即无所有,如其有者,应有因缘,有因缘故,应有尽灭,以其无故,无有尽灭。」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无三无为」。善男子!我於一时为目乾65连而作是言:「目连!夫涅槃者,即是章句,即是足跡,是毕竟处,是无所畏,即是大师,即是大果,是毕竟智,即是大忍无碍三昧,是大法界,是甘露味,即是难见。目连!若说无涅槃者,云何有人生诽谤者堕於地狱?」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涅槃」。復於一时,我为目连而作是说:「目连!眼不牢固,至身亦尔,皆不牢固,不牢固故,名为虚空,食下迴转消化之处,一切音声皆名虚空。」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有虚空无为」。復於一时为目连说:「目连!有人未得须陀洹果住忍法时,断於无量三恶道报,当知不从智缘而灭。」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有非智缘灭」。
66善男子!我又一时为跋波67比丘说:「跋波若比丘!观色已68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近、若远、若粗、若细,如是等色,非我我所。若有比丘如是观已,能断色爱。」跋波又言:「云何名色」?我言:「四大名色,四阴名名69。」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言色是四大」。善男子!我復说言:「譬如因镜则有像现,色亦如是,因四大造,所谓粗细、涩滑、青黄、赤白、长短、方圆、斜70角、轻重、寒热、飢渴、烟云尘雾,是名造色,犹如响像。」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四大,则有造色;或有四大;无有造色。」善男子71!往昔一时,菩提王子作如是言:「若有比丘护持禁戒,若发恶心,当知是时失比丘戒。」我时语言:「菩提王子!戒有七种,从於身口有无作色,以是无作色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不名失戒,犹名持戒。以何因缘名无作色?非异色因,不作异色因果。」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有无作色」。善男子!我於餘经作如是言:「戒者即是遮制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宣说无无作色。」
72善男子!我於经中作如是说:「圣人色阴乃至识阴,皆是无明因缘所出,一切凡夫亦復如是,从无明生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明爱;从取生有,是有即是无明爱取;从有生受,当知是受即是行有;从受因缘生於名色,无明、爱、取、有、行受、触识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无心数」。善男子!我於经中作如是说:「从眼、色、明、恶欲等四则生眼识,言恶欲者即是无明,欲性求时即名为爱,爱因缘取,取名为业,业因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想、受、爱、信、精进、定慧,如是等法因触而生,然非是触。」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心数」。
73善男子!我或时说唯有一有74,或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75。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五有」,或言:「六有」。善男子76!我往一时住迦毘罗卫尼拘陀林时,释摩男77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云何名为优婆塞也」?我即为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诸根完具,受三归依,是则名为优婆塞也。」释摩男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分优婆塞?」我言:「摩男!若受三归及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也。」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优婆塞戒不具受得」。善男子!我於一时住恆河边,尔时,迦旃延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教眾生令受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时,或一念,如是之人成斋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善不名得斋。」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八戒斋具受乃得」。
78善男子!我於经中作如是说:「若有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名破比丘、亡失比丘,不復能生善芽79种子。譬如焦种不生果实,如多罗树头若断坏则不生果,犯重比丘亦復如是。」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重禁已,失比丘戒。」善男子!我於经中为纯陀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到道,二者示道,三者受道,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即是污道。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四重已,不失禁戒。」善男子80!我於经中81告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缘,如是一乘乃至一缘,能为眾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繫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眾82到於一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人,皆得佛道」。
善男子!我於经中83说:「须陀洹人,人间天上七返往来,便般涅槃;般陀含人一84受人天便般涅槃;阿那含人,凡有五种:或有中间般涅槃者,乃至上流般涅槃者;阿罗汉人,凡有二种:一者现在,二者未来,现在亦断烦恼五阴,未来亦断烦恼五阴。」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至阿罗汉不得佛道」。善男子85!我於此经说言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眾生佛性有离眾性」。善男子!我又说言眾生佛性犹如虚空,虚空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非外,非是色声香味触摄,佛性亦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眾生佛性离眾生有」。善男子!我又復说眾生佛性,犹如贫女宅中宝藏,力士额上金刚宝珠,转轮圣王甘露之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眾生佛性离眾生有」。善男子!我又復说犯四重禁、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眾生都无善法,佛性是善。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眾生佛性离眾生有」。
善男子!我又復说:「眾生者即是佛性。何以故?若离眾生,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与波斯匿王说於象喻,如盲说象,虽不得象,然不离象。眾生说色乃至说识,是佛性者,亦復如是,虽非佛性,非不佛性,如我为王说箜篌喻佛性亦尔。」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作种种说,如盲问乳,佛性亦尔,以是因缘86,或有说言犯四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悉有佛性,或说言无。善男子87!我於处处经中说言: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国土中二转轮王,一世界中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一四天下八四天王,乃至二他化自在天,亦无是处。然我乃说从阎浮提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无十方佛」。我亦於诸大乘经中说有十方佛88。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 以下广答,凡二十一条。先明第一諍论涅槃不涅槃执,章安註:「须解异部,菩婆多据事明毕竟涅槃,曇无德及僧祇据理云不毕竟涅槃。古来评云,婆多非而短,无德是而长,皆失佛意。文云:若言如来毕竟涅槃不毕竟涅槃,同是争论不得我意。云何评之妄判长短。」
2 以下解释,先明如来毕竟涅槃之执。佛为五事说涅槃,第一为诸仙说涅槃。
3 第二为力士说涅槃。
4 「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5 宋、元、明三本「子」以下有「辈」字。
6 「今」,宋、元、明三本均作「等」。
7 宋、元、明三本均无「善哉」。
8 宋、元、明三本均无「大石」。
9 第三为纯陀说涅槃。
10优波摩那(Upamana) 译作譬喻。人名,为佛之庶子。「优婆摩那」,宫本作「优婆摩那」。
11第四为须跋陀说涅槃。须跋陀(Subhadra)译作善贤,是佛最善於语辞的弟子。
12第五为世王说涅槃。
13「厚」,宋、元、明三本均作「友」。
14「调」,元、明二本均作「提」。
15宫本及元、明二本「达」以下有「多」字。
16「返」,宫本作「反」。
17宋本无「多」。
18宋、元、明三本「尔」以下有「时」字。
19「人」,宫本作「心」。
20韦提 即韦提希(Vaidehi), 译作思惟、思胜。为王舍城频婆娑罗王之妃,阿闍世之母。「韦」,宋本作「毘」。
21婆罗留枝(Vararuci) 译作折指或无指。
22「杀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父死」。
23宋、元二本「大王」上有「大臣」二字。
24「诸」,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所」。
25耆婆(Jivaka,or Jiva) 译作固活、能活。王舍城之良医。
26「种」,宋、元、明三本均作「重」。
27以下明如来毕竟不涅槃之执。以下为宋、元、明三本第三十四品第十二之二。
28「如」,大正本作「是」。
29以下明第二諍论,有我无我执。曇无德部执有我,萨婆多部执无我。先明有我,以相续假我,破邪见之无我。
30「妃后」,宋、元、明三本均作「后妃」。
31「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往」。
32「修习」,宋本作「修集」,下同。
33章安註:「我者即性,旧有二解。一云,是佛性之性,引前文云,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二还以假名性为我性,性即是体,体即因成。三假之中,唯因成是体,续待是用。」
34以下明无我。佛法中无我以缘起而成立,凡夫则以断灭无我。
35「於」,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有」。
36章安註:「河西云:如人期契,应期而来,即是合义;不应期者,是不合义。五阴和合,即成假名,故是期义。」此是指我之假名。
37业正能成果,故为我之体。
38爱是烦恼,润生於业,故为我之缘义。
39以下明第三諍论有中阴无中阴执。章安註:「婆娑云:育多提色婆说,地受生,定有中阴。毘婆闍婆云,定无中阴。萨婆多亦言定有,论家亦云有,恶业强者直入地狱,善业强者径生人天,并无中阴。」
40中阴 又云中有。现生与当生中间所受的五阴身形,称之。
41「□」,宫本及宋、元二本均作「叠」。
42曇摩留枝(Dharmaruci) 译作法乐、法希。比丘名。
43犊子(Vatasiputriya)本为外道,称为犊子外道,后来於佛教中出家名为犊子比丘,其主要思想为执实我之见。佛灭后二百年,其学派自说一切有部中独立而称为犊子部,主张非即蕴我非离蕴我之说。
44六有 即六道。一般所言六道,实为五道,五道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五者,阿修罗属鬼道。此处谓死后若有中阴,则应於五道之外,别立一道,成为六道。
45以下明第四諍论,有退无退执。
46宋、元二本均无「则」。
47六种阿罗汉 章安註:「通举六人,一、退,二、不退,三、慧,四、俱,五、时,六、不时者。时钝好退,不时利不退。」
48以下明第五諍论,佛身有为无为执。章安註:「萨婆多说有为,僧祇说无为,成论两说」。
49宋、元、明三本均无「非」。
50以下明第六諍论,十二因缘有为无为执。章安註:「萨婆多执因缘是有为,僧祇说是无为。言有为者,谓三世因果轮转无穷,寧非有为?言无为者,十二因缘理是无为,虽因果无常而其理无为」。
51宫本及明本「缘」上在「因」字。
52宫本及明本「非」上有「亦」字。
53「支」,宫本及宋本均作「枝」。
54「亦」,宋本作「名」。
55以下明第七諍论,心常无常执。章安註:「萨婆多云,心无相续,即是无常;僧祇云,心有相续,即是常也。成论用萨婆多义」。
56「娑婆」,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婆娑」。
57以下明第八諍论,五欲障道不障道执。章安註:「萨婆多云障道,僧祇云不障,成论有障不障,皆有其义。」
58以下明第九諍论,世第一在欲界通三界执。章安註:「若萨婆多云,色界四根本禪能发世第一法;曇无德人云,色欲两界通发五方便,无有论明无色界发五方便者,唯犊子部云三併发」。
59「暖」,宋、元、明三本均作「燸」。
60宋、明二本均无「间」。
61以下明第十諍论,施通三业不通三业执。章安註:「成论云,唯在意地,以捨财相应思为正体,亦以身口畅之。毘曇用萨婆多云,施定三业,但意地善故身口亦善。」
62「信因果施」,宫本作「信因信果信施」。
63以下明第十一諍论,三无为有无执。章安云:「然诸部中,不见计无三无为者,何有此文?此亦有意,若成论人云,三无为既同是无为寧有异体?此即是计无三无为。数人计三无为别有异体,既言三种岂无异体,此即计有三无为义」。
64「永」,宫本作「未」。
65「乾」,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66以下明第十二諍论,造色有无执。章安註:「毘曇定有,因四大故有形显等色,成论则无」。
67跋波 即跋陀波罗(Bhadrapala)。译作贤护。
68宋、元、明三本均无「已」。
69「名名」,宫本作「名色」。
70「斜」,宋、元、明三本均作「邪」。
71以下明第十三諍论,无作色有无执。章安註:「萨婆多定云,无作有色;成论、曇无德定云,无作非色;僧祇总云,无作不可言有色无色」。
72以下明第十四諍论,心数有无执。章安註:「萨婆多别有异体心数一时俱起,僧祇说无数,佛陀得婆无异体起,亦相次前起为心,后起为数,成论同之」。
73以下明第十五諍论,五有六有执。章安註:「餘部多说五道,唯犊子部说有六道,释论亦谓有六」。
74章安註:「言一有者通是一有为......二即因果、善恶,三即三界,四即四生,五即五道,六即六道,七即七识处,八即八福,九即九眾生居,二十五即二十五有」。
75宫本「二十五」以下有「有」字。
76以下明第十六諍论,明五戒八戒具受不具受执。 章安註:「萨婆多具受乃得,成论不具亦得。」
77释摩男 佛叔父之子,拘利太子也,出家为五比丘之一。
78以下明第十七諍论,犯重失不失执。章安註:「毘曇有犯重捨即是失.....餘部多言不失」。以下为宫本卷第三十五;宫本「善」上有「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等字。
79「芽」,丽本作「牙」,今据元、明二本改之。
80以下明第十八諍论,一乘三乘执。章安註:「诸部之中无此计,何者?一三皆是大乘所说,非其境界,所以无此。」
81指「法华经」,此经标示之一乘一道一行一缘,为一乘家最圆满崇高的境界。
82宫本及元、明二本「眾」以下有「生」字。
83指「阿含经」。
84宫本无「一」。
85以下明第十九諍论,佛性即离眾生执。据章安註所言,此諍论不见於诸部派中。
86以下明第二十諍论,犯四重人有无佛性执。
87以下明第二十一諍论,十方佛有无执。章安註:「萨婆多明无,僧祇明有,成实一世界则无,多世界则有」。
88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不分卷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