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四1

2善男子!如来復有随自意语。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3等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4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善男子!如有无善、不善,有漏、无漏,世间、非世间,圣、非圣,有为、无为,实、不实,寂静、非寂静,諍、非諍,界、非界,烦恼、非烦恼,取、非取,受5记、非受记,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时、非时,常、无常,我、无我,乐、无乐,净、无净,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内入、非内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缘、非十二因缘,是名如来佛性有无,乃至一阐提佛性有无亦復如是。
6善男子!我虽说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解,况於二乘其餘菩萨?善男子!我往一时在耆闍崛山,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諦,舍利弗等五百声闻於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諦?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7,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眾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眾生云何一向作解?
善男子8!如恆河中有七眾生:一者常没,二者暂出还没,三者出已则9住,四者出已遍观四方,五者遍观已行,六者行已復往,七者水陆俱行。言常没者,所谓大鱼,受大恶业,身重处深,是故常没,暂出还没者,如是大鱼受恶业故,身重处浅,暂见光明,因光故10出,重故还没;出已住者,谓坻弥11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故出已住;遍观方12者,所谓□鱼,为求食故,遍观四方,是故观方;观已行者,谓是□13鱼,遥见餘物,谓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观已行;行已復住者,是鱼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復往;水陆俱行者,即是龟也。
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河,其中亦有七种眾生,从初常没,乃至第七,或入或出。所言没14者,有人闻是大涅槃经,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当乐我净,终不毕竟入於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当得成菩提之道,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等,必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语已,生不信心,即作是念,作是念已,便作是言:「是涅槃典即外道书;非是佛经。是人尔时远离善友,不闻正法,虽时得闻,不能思惟,虽復思惟,不思惟善,不思15善故,如恶法住。
恶法住者则有六种:一者恶,二者无善,三者污法,四者增有,五者恼热,六者16受恶果,是名为没。何故名没?无善心故。常行恶故,不修对治故,是名为没。所言恶者,圣人呵责故,心生佈畏故,善人远离故,不益眾生故,是名为恶。言无善者,能生无量恶果报故,常为无明所缠绕故,乐与恶人为等侣故,无有修善诸方便故,其心颠倒常错谬故,是名无善言。污法者,常污身口故,污净眾生故,增不善业故,远离善法故,是名污法。言增有者,如上三人所行之法,能增地狱、畜生、饿鬼,不能修习17解脱之法,身口意业不厌诸有,是名增有。言恼热者,是人具行如上四事,能令身心二事恼热18,远离寂静,则名为热;受地狱报故名热,烧诸眾生故名为热,烧诸善法故名为热。善男子!信心清凉是人不具,是可名热。言受恶果者,是人具足行上五事,死堕地狱、饿鬼、畜生。善男子!有三恶事復名恶果:一者烦恼恶,二者业恶,三者报恶;是名受恶果报。
善男子!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断善根,作五逆罪,能犯四重,能谤三宝,用僧鬘物,能作种种非法之事,是因缘故,沉没在於阿鼻地狱,所受身形,纵广八万四千由旬19,是人身口心业重故,不能得出。何以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虽有无量诸佛出世,不闻不见,是故20名常21没,如恆河中大鱼。善男子!我虽復说一阐提等名为常没,復有常没,非一阐提。何者是耶?如人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没。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於非想、非非想处故,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故还没?增长邪见,生憍慢故。是故我於经中说偈:

  若有眾生乐诸有,为有造作善恶业,
  是人迷失涅槃道,是名暂出还復没。
  行於黑闇生死海,虽得解脱杂烦恼,
  是人还受恶果报,是名暂出还復没。

善男子!如彼大鱼,因22见光故,暂得出水,其身生故,还復沉没,加上二人亦復如是。善男子!或復有人乐著三有,是名为没;得闻如是大涅槃经生於信心,是名为出。何因缘故,名之为出?闻是经已,远离恶法,修习善法,是名为出。是人虽信23,亦不具足。何因缘故,信不具足?是人虽信大般涅槃常乐我净,言如来身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来则有二种涅槃: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涅槃无常乐我净,无为涅槃有常乐我净。虽信佛性是眾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復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信復有二24: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復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復有二种: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无因果,三宝性异,信诸邪语富兰那25等,是名信邪。是人虽信佛、法、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26。何因缘故,名不具足?因不具27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復何因缘名不具足?戒有二种:一威仪戒28,二从戒戒。是人虽29具威30仪等戒,不具从31戒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復有二种:一者作戒,二者32无作戒。是人虽具作戒,不具无作戒33,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復有二种:一从身口得於正命,二从身口不得正命。是人虽从身口不得正命,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復有二种:一者求戒,二者捨戒。是人虽具求有之戒,不得捨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復有二种:一者随有,二者随道。是人虽具随有之戒,不具随道,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復有二种:一者善戒,二者恶戒。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恶戒,是人深信是二种戒俱有善果,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闻亦不具足34。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不信六部35,是故名为闻不具足。虽復受持是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受36持、读诵、解37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善男子!我於经中说闻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养和上38诸师有德之人,是诸师等於是人所生爱念心,以是因缘教授其39法,是人至心受持诵习,持诵习已,获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则得正义,得正义已,身心寂静,身心寂已则生喜心,喜心因缘心则得定,因40得定故,得正知见,正知见已,於诸有中心生厌悔,悔诸有故,能得解脱,是人无有如是等事,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41。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是人虽復行於财施,为求有故,虽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祕不尽说,畏他胜故,是故名为施不具足。财、法二施各有二种:一者圣,二者非圣。圣者施已不求果报,非圣施已求於果42报;圣者法施为增长法,非圣法施为增诸有;如是之人为增财故而行财施,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为施不具足。復次,是人受六部经,见受法者,而供给之,不受法者则不供给,是故名为施不具足。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43。
智慧之性,性能分别,是人不能分别如来是常、无常,如来於此涅槃经中说言: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脱。於是义中不能分别梵行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慈悲喜捨,慈悲喜捨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慈悲喜捨,於是义中不能分别,是故名为智不具足。復次,不能分别佛性。佛性44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於是义中不能分别,是故名为智不具足。復次,不能分别四諦:苦集灭道,不能分别四真諦故,不知圣行,不知圣行故,不知如来,不知如来故,不知解脱,不知解脱故,不知涅槃,是故名为智不具足。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则45有二种46:一增善法,二增恶法。
云何名为增长恶法?是人不见己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著心,於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復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缘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是名暂出还没。暂出还没者,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提婆达多、瞿伽离47比丘、惋48手比丘、善星比丘、低舍49比丘、满宿比丘、慈地比丘尼、旷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净洁长者、求有优婆塞、舍勒50释种、象长者、名称优婆夷、光明优婆夷、难陀优婆夷、军优婆夷、铃优婆夷,如是等人名为暂出还没,譬如大鱼,见明故出,身重故没。
第二之人深自知见,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乐諮未闻,闻已乐受,受已乐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长善法,增善法故,终不復没,是名为住。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舍利弗、大目犍51连、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比丘阿□楼52陀、童子迦叶、摩訶迦叶、十力迦叶、瘦瞿曇弥比丘尼、波吒罗花比丘尼、胜比丘尼、实义比丘尼、意53比丘尼、跋陀比丘尼、净54比丘尼、不退转比丘尼、频婆娑罗王、郁伽长者、须达多长者、释摩訶55男56、贫须达多、鼠狼长者子57、名称长者、具足长者、师子将军、优波离长者、刀长者、无畏优婆夷、善住优婆夷、爱法优婆夷、勇健优婆夷、天得优婆夷、善生优婆夷、具身优婆夷、牛得优婆夷、旷野优婆夷、摩訶斯那58优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名为住。云何为住?常乐睹见善见光明故,以是因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是名为住。如坻弥鱼乐见光明,不沉不没,如是等眾,亦復如是,是故我於经中说偈:

  若人善能分别义,至心求於沙门果,
  若能呵责一切有,是人名为如法住。
  若能供养无量佛,则能无量世修道,
 若受世乐不放逸,是人名为如法住。
 亲近善友听正法,内善思惟如法住,
 乐见光明修习道,获得解脱安隐住59。

  60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即应为说不净观法;瞋恚多者,为说慈悲;思觉多者,教令数息;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闻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受心法61,得是观已,次第復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煖法。
迦叶菩萨白佛言62:世尊!一切眾悉有煖法。何以故?如佛所说,三法和合名为眾生,一寿、二煖、三识。若从是义,一切眾生应先有煖,云何如来说言煖法因善友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有煖法者,一切眾生至一阐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说煖法,要因方便然后乃得,本无今有,以是义故,非诸眾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应难言一切眾生皆有煖法。善男子!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欲界眾生亦皆应有,欲界无故,当知一切不必都有。善男子!色界虽有,非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则无,以是义故,一切眾生不必都有。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观六行63,我诸弟子具足十六,是十六行,一切眾生不必都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煖法,云何名煖?为自性64煖?为他故煖?
佛言: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他故煖。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先说马师65、满宿66,无有煖法。何以故?
於三宝所无信心故,是故无煖,当知信心即是煖法。善男子!信非煖法。何以故?因於信心获67得煖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观四諦故,是故名之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名为煖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八圣道之火相,故名为煖。善男子!譬如攒68火,先有煖气,次有火生,后则烟出,是无漏69道亦復如是,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须陀洹果,烟者即是修道断结。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如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为,是法报得色界五阴,是故名有,是因缘故,復名有为,若是有为,云何能为无漏道相?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如是煖法虽是有为有法,还能破坏有为有法,是故能为无漏道相。善男子!如人乘马,亦爱亦策,煖心亦尔,爱故受生,厌故观行,是故虽復有法有为,而能与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三种,欲界十种,是人具足一切烦恼,从断一分至于70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无所有处,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种。如是等人得煖法已,则不復能断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是人二种:一遇善友,二遇恶友。遇恶友者,暂出还没;遇善友者,遍观四方。观四方者,即是顶法,是法虽復性是五阴,亦缘四諦,是故得名遍观四方。得顶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尔,性亦五阴,亦缘四諦,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虽復性是五阴,亦缘四諦,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缘於一諦,如是忍法缘一諦已,乃至见断烦恼,得须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观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諦。
71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72;此中云何说断三结名须陀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因,三者疑纲。世尊!何因缘故,名须陀洹遍观四方?復何因缘名须陀洹?復何因缘说须陀洹喻以□鱼?
佛言73:善男子!须陀洹人虽復能断无量烦恼,此三重故,亦摄一切须陀洹人所断结故。善男子!譬如大王出游巡时,虽有四兵,世人但言王来王去。何以故?世间重故。是三烦恼亦復如是,何因缘故名之为重?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难识故,是故名重。如是三结难可断故,能为一切烦恼因故,是三对治之怨敌故,谓戒定慧。善男子!有诸眾生闻须陀洹能断如是无量烦恼,则生退心,便作是言:「眾生云何能断如是无量烦恼」?是故如来方便说三。如汝所问74,何因缘故须陀洹人喻观四方?善男子!须陀洹人观於四諦,获得四事:一者住坚固道,二者能遍观察,三者能如实见,四者能坏大怨。坚固道者,是须陀洹所有五根无能动者,是故名为住坚固道;能遍观者,悉能呵责内外烦恼;如实见者即是忍智;坏大怨者,谓四颠倒。如汝所问75,何因缘故名须陀洹者。善男子!须名无漏,陀洹名修习,修习无漏76名须陀洹。善男子!復有须者名流,流有二种:一者顺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须陀洹。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从是义,何因缘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不得名为须陀洹耶?
善男子!从须陀洹乃至诸佛,亦得名为须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诸佛无须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眾生名有二种:一者旧,二者客。凡夫之时,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为立名,名须陀洹。以先得故,名须陀洹;以后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善男子!流有二种:一者解脱,二者涅槃。一切圣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
善男子!须陀洹者亦名菩萨。何以故?菩萨者即是尽智及无生智,须陀洹人亦復求索如是二智,是故当知须陀洹人得名菩萨。须陀洹人亦得名觉,何以故?正觉见道断烦恼故,正觉因果故,正觉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罗汉亦復如是。善男子!是须陀洹凡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钝根之人人天七返。是钝根人復有五种:或有六五四三二种。利根之人现在获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善男子77!如汝所问,何因缘故,须陀洹人喻以78□鱼。善男子!□鱼有四事:一者骨细故轻,二者有翅故轻,三者乐见光明,四者衔物坚持。须陀洹人亦有四事,言骨细者喻烦恼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毘婆舍那,乐见光明喻於见道,衔物坚持喻闻如来说无常苦我不净坚持不捨,犹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罗79长者见已心惊,魔见长者其心动已,即语长者:「我先所说四真諦者,是说不真80,今当为汝更说五諦、六阴、十三入,十九界。」长者闻已,寻观法相都无此理,是故坚持其心不动。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时,何故不得名须陀洹,乃名为向?若以初果名须陀洹,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81,修无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为须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如汝所问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
修无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须陀洹者?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是人尔时具足八智82及十六行。
迦叶言:世尊!得阿那含亦復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须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种:一者共,二者不共83。无漏十六行亦有二种:一者向果,二者得果84。八智亦二:一者向果,二者得果。须陀洹人捨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捨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则85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须陀洹。善男子!须陀洹人缘於四諦,阿那含人唯□一諦,是故初果名须陀洹,以是因缘,喻以 □鱼。遍观已行,行者即是斯陀含人繫心修道,为断贪欲、瞋痴、憍慢;如彼 □鱼遍观方已,为食故行,行已復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有二种:一者现在得阿那含,进修即得阿罗汉果;二者贪著色界、无色界中寂静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含復有五种: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无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復有六种、五种如上;加现在般涅槃;復有七种、六种,如上,加无色界般涅槃、行般涅槃。復有二种,或受二身,或受四身。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钝根。復有二种:一者精进无自在定,二者懈怠有自在定。復有二种:一者具精进定,二者不具是二。
善男子!欲色眾生有二种业:一者作业,二者86受生业。中涅槃者,唯有作业,无受生业,是故於中而般涅槃;捨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於中涅槃;是中涅槃。阿那含人有四种心:一者非学、非无学,二者学,三者无学,四者非学、非无学。入於涅槃,云何復名中般涅槃?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种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是故名为中般涅槃。受身涅槃復有二种87:一者作业,二者生业。是人捨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尽其寿命,入於涅槃。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言尽命入涅槃者,云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
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后乃断三界烦恼,是故名为受身涅槃。善男子88!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有为三昧力故,能断烦恼入於涅槃,是名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89者,是人定知当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为三昧力故,寿尽则得入於涅槃,是名无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90者,若有人得第四禪已,是人生於初禪爱心,以是因缘,退生初禪。是有二流:一烦恼流,二者道流。以道流故,是人寿尽生二禪爱,以爱因缘生於二禪,至第四禪亦復如是。是四禪中復有二种:一者入无色界,二者入五净居。如是二人,一乐三昧,二乐智慧。乐智慧者入五净居,乐三昧者入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禪有五阶差,二者不修。
云何为五?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处无小天,修上中者处善见天,修上品者处善可见天,修中品者处无热天,修下品者处少广天。如是二人,一乐论议,二乐寂静。乐寂静者入无色界,乐论议者处五净居。復有二种:一者修熏91禪,二者不修熏禪92。修熏禪者入五净居,不修熏禪93者生无色界,尽其寿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若欲入於无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四禪94五差,则能呵责无色界定。
95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中涅槃者则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现在入涅槃耶?何96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则无?
佛言:
善男子!是人现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虽有比丘四大康健,无有房舍、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眾缘不具,是故不得现在涅槃。善男子!我昔一时在舍卫国阿那邠 低精舍97,有一比丘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我时即告阿难言:「汝今当为如是比丘具诸所须。」尔时,阿难将是比丘至祇陀林,与好房舍,是时比丘语阿难言:「大德!唯愿为我庄严房舍,净洁修治,七宝严丽,悬繒幡盖。」阿难言:「世间贫者乃名沙门,我当云何能办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为我作者,善哉,善哉!若不能者,我当还往至世尊所。」尔时,阿难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从我求索种种庄严七宝幡盖,不审是事当云何耶?」我於尔时復告阿难:「汝今还去,随比丘意,所须之物为办具之。」尔时,阿难即还房中,为是比丘事事具足98,比丘得已,繫念修道,不久即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善男子!无量眾生应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乱其心,是故不得。善男子!復有眾生多歖教化,其心忽务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现在涅槃。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99,捨欲界身有中涅槃,色界无者。善男子!是人观於欲界烦恼因缘有二:一者内,二者外;而色界中无外因缘。欲界復有二种爱心:一者欲爱,二者色爱。观是二爱,至心呵责,既呵责已,得入涅槃,是欲界中能得呵责诸粗烦恼,所谓慳贪、瞋妒、无惭、无愧,以是因缘能得涅槃。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四100果故。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无。
善男子!中涅槃者凡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捨身未离欲界便得涅槃;中者,始离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下者,离欲界已,至色界边乃得涅槃。喻以□鱼,得食已住,是人亦尔。云何名住?处在色界及无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不受欲界、人天、地狱、畜生、饿鬼,是故名住;已断无量诸烦恼结,餘少在故,是故名住。復何因缘名之为住?终不造作共凡夫事,是故名住;自无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住;远离二爱、慳贪、瞋恚,是故名住。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犹如神龟,水陆俱行。何因缘故喻之以龟?善藏五根101故。阿102罗汉乃至诸佛亦復如是,善覆五根,是故喻龟。言水陆者,水喻世间,陆喻出世,是诸圣等亦復如是,能观一切恶烦恼故,到於彼岸,是故喻以水陆俱行。善男子!如恆河中七种眾生,虽有鱼龟103之名,不离於水,如是微妙大涅槃中,从一阐提上至诸佛,虽有异名,然亦不离於佛性水。善男子!是七眾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脱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有因则有果,若无因则无果,涅槃名果,常故无因,若无因者,云何名果?而是涅槃亦名沙门,名沙门果,云何沙门?云何沙门果?
善男子!一切世间有七种果:一者方便果,二者报恩果,三者亲近果,四者餘残果,五者平等果,六者果报果,七者远离果。方便果者,如世间人秋多收穀,咸相谓言得方便果。方便果者名业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所谓种子;远因者,谓水粪人功;是名方便果。报恩果者,如世间人供养父母,父母咸言:「我今已得恩养之果。」子能报恩,名之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种: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104者,即是父母过去纯善之业;远因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报恩果。亲近果者,譬如有人亲近善友,或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是人唱言:「我今已得亲近果报」。如是果者,因有二种:一者近因,一者远因。近者信心,远者善友,是名亲近果。
餘残果者,如因不杀,得第三身,延年益寿,是名残105果。如是果者有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者即是身口意净,远者即是延年益寿,是名 残果。平等果者谓世界器,如是果者亦有106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所谓眾生修十善业;远因者,所谓三灾;是名平等果。果报果者,如人获得清净身已,修身口意清净三107业,是人便说我得报果。如是果者,因有二种:一者近因,二者108远因。近因者,所谓现在身口意净;远因者,所谓过去身口意净;是名果报果。远离果者,即是涅槃,离诸烦恼一切善业。是涅槃因復有二种: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即是三解脱门,远因者即无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如世间法,或说生因,或说了因,出世之法亦復如是,亦说生因,亦说了因。善男子!三解脱门、三十七品能为一切烦恼作不生生因,亦为涅槃而作了因。善男子!远离烦恼则得了了见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无有生因。善男子!如汝所问,云何沙门那109,云何沙门果者。善男子!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瞋痴等,是名沙门那、沙门果。
迦叶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八正道者名沙门那?
善男子!世言沙门名之为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善男子!又沙门那者,如世间人有乐静者亦名沙门,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行者离身口意恶邪命等,得乐寂静,是故名之为沙门那。善男子!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门,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为沙门那。
善男子!阿罗汉人修是道者得沙门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阿罗汉果者即是无学,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为到於彼岸,到自岸故而自说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110有。」善男子!是阿罗汉永断三世生因缘故,是故自说我生已尽;亦断三界五阴果111故,是故復言我生已尽;所修梵行已毕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又捨学道,亦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办,修道得果,亦言已办。获得尽智无生智故,唱言:「我生112已尽,尽113诸有结。」以是义故,名阿罗汉得到彼岸。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復如是,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名为具足六波罗蜜。何以故?得六波罗蜜果故,以得果故,名为具足。
114善男子!是七眾生不修身115、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习如是四事,则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谤佛法僧,是故得名为常沉没。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亲近善知识者,至心听受如来正法,内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习身戒心慧,是故得名渡116生死河到於彼岸。若有说言117一阐提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著;若言不得,是名虚妄。善男子!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
善男子!若有118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人心口异想119异说,言一阐提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说言八圣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有说言八圣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说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人亦名谤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於契经中说,有二种人谤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虽信,不解义故。
善男子!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说言无有佛法僧宝;信者无慧,颠倒解义,令闻法者谤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说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无智慧故,是人能谤佛法僧宝。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阐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復有言一阐提人捨一阐提,於异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復说言一阐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续不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佛三宝。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一切眾生都无佛性,犹如兔120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 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善男子121!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善、不善、无记尽名佛性,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是名如来随自意语。随122意语故名为如来, 随意语故名阿罗呵, 随意语故名三藐三佛陀123。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四」,宫本作「三」。
2第三说佛性有无随佛自意语。
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印」。
4「果」,宋本作「业」。
5「受」,宋、元、明三本均作「授」。
6以下明眾生之不解佛语。
7关於四句之解释,古来多异说,章安註曰:「旧解者:阐提人有,有於恶邪境界性;善根人有,有万善了因亦名缘因;二人俱有,併有正性或眾生性;俱无者,无果、果果性。河西云:阐提有,有恶五阴不善性;善根人有,有善五阴善性; 二人俱有者,俱有无记五阴性;俱无者,俱无妙绝涅槃果性。兴皇........復作三种释,一总就诸义,二就理内外,三单就理内通」。章安则依出没、三諦释之,曰:「阐提人有,但有於没;善根人有,但有於出;二人俱有,俱在恆河;二人俱无,俱不到岸。........又,约三諦者,阐提人有者,世諦恶因;善根人有者,出世善因;二人俱有,俱有世諦果报之身;二人俱无,俱无中道因果」。
8以下譬喻与前品恆河边七眾生之喻相异之处,是七眾生在前品是沐浴之眾生,今品则为水中之鱼龟;前品为生死河,此为涅槃河;前品为合四果而离三乘,今品则离四果而合三乘。
9「则」,宫本作「得」。
10「故」,宫本作「暂」。
11坻弥(Timi) 或作坻弥祇罗(Timigila),大鱼之名。「坻」,宫本作「抵」。
12「方」,丽本作「万」,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13「□」,宫本及宋本均作「错」。
14宫本及元、明二本「没」上有「常」字。
15宫本及明本「思」以下有「惟」字。
16宋、元二本均作无「者」。
17「修习」,宋本作「修集」,下同。
18「恼热」,宫本作「烦热」。
19「由旬」,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由延」。
20宫本及元、明二本均无「故」。
21宋本无「常」。
22「因」,宫本作「目」。
23言行之具足。初为信不具足,主要述说信法而不信人之立场。
24宋本「二」以下有「种」字。
25富兰那 即富兰那迦叶(Puranakasyapa),六师外道之一,否定道德,主张纵欲。富兰那译作满,为本名;迦叶是母姓,译作饮光。
26行不具足之第二戒不具足。
27宫本及元、明二本「具」以下有「足」字。
28威仪戒者内无实德,外扬廉俭而邀人之恭敬;从戒戒者为内外相称。
29「虽」,丽本作「唯」,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下同。
30宋本「威」上有「从」字,宫本及元、明二本「威」上有「足」字。
31宋本无「从」。
32宋、元二本均无「者」。
33宋本无「戒」。
34行不具足之第三闻不具足。
35虽信六部,不信六部 章安註曰:「河西云:修多罗、祇夜、毘伽罗、优陀那、伊帝目多伽、优波提舍,此六显现易解故信,餘六深隐难解故不信。復有人言:但於十二中信六不信六」。
36宫本及宋、元二本均无「受」,明本无「受持」。
37宫本无「解」。
38「和上」,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和尚」。
39「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经」。
40宫本「因」以下有「缘」字。
41行不具足之第四施不具足。
42「果」,宋本作「异」。
43行不具足之第五智不具足。
44宋、元、明三本均无「佛性」二字。
45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则」。
46宫本及元、明二本「二种」以下有「增」字。
47瞿伽离(Kokalika) 译作恶时者、牛守,提婆的弟子,死堕地狱。
48「惋」,宋、元、明三本均作「碗」。
49低舍(Tisya) 译作圆满、鬼宿,星名。「低」,宫本作「坻」。
50舍勒 译作内衣、裙。
51「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52「楼」,宋、元、明三本均作「娄」。
53宋、元、明三本「意」上有「海」字。
54「净」,宫本及元本均作「浮」字。
55丽本无「訶」字,今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56宫本及元、明二本「男」以下有「长者」二字。
57宋、元、明三本均无「子」。
58摩訶斯那(Mahasena) 译作大军将。
59宋、元、明三本至此为第三十五终。
60以下说得住人之行法。初为修行(不净观、慈悲观、数息观、界分析观、四念处观、十二因缘观、煖法观)。以下为宋、元、明三本卷第三十六品第十二之四首。
61以身受心法之四项为对象(处),依序观不净、苦、无常、无我也。
62以下言得住人行法之第二煖法之通别。於色界法祇有佛弟子。
63六行 章安註曰:「外六行观者,攀上胜妙出厌下苦粗重」。
64宫本及明本「性」以下有「故」字。
65马师 即阿说迦(Asvaka),六群比丘之一。
66满宿即补那婆素迦(Pnnarvasu),六群比丘之一。
67「获」,宋本作「后」。
68「攒」,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钻」。
69「无漏」,宫本作「无满」。
70「于」,宫本及明本均作「於」。
71以下问答初果之义。初回问答是就断惑、观方、名义、譬喻而问答。
72「渧」,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滴」。
73答断惑义,特就我见,见非因为因,断疑纲之三烦恼而说。
74答观四方。观四諦如得四事。
75就名义而答。修习无漏故名须陀洹,以逆流而名须陀洹。又通於四果、菩萨佛名之上下,说须陀洹有利钝之二根。
76宫本及元、明二本「漏」以下有「故」字。
77答譬喻,说以□鱼为喻之因由。
78「喻以」,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以喻」。
79首罗(Suvya) 译作太阳。
80「真」,宋本作「具」。
81章安註曰:「举断外道昔断烦恼得上定伏下结。復迴心时,齐所伏而断即成那含,既是初果,应名须陀洹。」
82八智 与八忍共成十六行。四諦如有各各之法、比二智,即成八智。
83章安註曰:「有共不共者三解。一、毘曇师云:前十五心共观,十六不共,一时併观苦,观苦时只得观苦,不通餘諦乃至道亦尔,故言共;若得十六心一时独观十六諦者,故言不共。第二,师言:有漏十六与凡夫共,无漏十六不与凡夫共。此解不然,经文云有漏有共有不共,何以无漏释之?第三,河西云:以七方便中前三方便亦观十六,是则名共,后四方便则是不共。若初果次第行则备作七方便观,捨共得不共,若超越人但作后四方便仍证三果,故言不尔」。
84向果、得果 章安註曰:「无漏十六行亦有二种一向二得者。论家解云:初果前未有果,故言捨向得果;那含前已有二果,超越者虽不取证,皆从中过故云不尔。若依数义,超越之人悬得那含,亦不从前二果而过,则从方便道十六心。十五心是那含向,十六心证那含果,亦是捨向得果」。
85「则」,丽本作「即」,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86宋本无「者」。
87释受身涅槃。
88释行般涅槃。
89释无行般涅槃。宋本无「般」。
90释上流般涅槃。
91熏 章安註曰:「熏者二解:一数师云:两无漏心挟熏一有漏心;二者,论师 云:以慈悲心而熏此之定」。
92宋、元二本均无「熏禪」。
93宋本无「禪」。
94宋、元、明三本均无「四禪」。
95解释中涅槃。
96宋本「何」以下有「以」字。
97阿那邠低精舍 阿那邠低(Anathapindada)译作给孤独,此精舍即是有名的祇树给孤独园。
98「足」,丽本作「辨」,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改之。
99以下说明欲界有中涅槃而色界无之,乃因欲界中多烦恼,因此修道之缘多、欲界之道其性勇健等。
100「四」,宋、元二本均作「向」。
101宋、元二本均无「根」。
10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阿」上有「是」字。
103「鱼龟」,宋、元、明三本均作「龟鱼」。
104宋、元、明三本均无「因」。
105宋、元、明三本「残」上有「餘」字。
106丽本无「有」字,今据宫本及明本补上。
107「三」,宋本作「之」。
108宋本无「者」。
109沙门那(Sramana) 译作息心、贫道、勤劳等,为出家人之总称。 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那」。
110丽本无「后」,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补上。
111「果」,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身」。
11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生」。
11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尽」。
114关於七种人,一人具七及七人各一之说,是佛性论上须特别注意者。
115宫本「身」以下有「故」字。
116「渡」,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度」。
117一阐提及佛性的问题,一直是本经的重要课题,至此进行最后决择。
118「有」,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人」。
119「想」,宫本及宋本均作「相」。
120「兔」,宋本作「菟」。
121关於佛性有无,结论为随佛自意说也,若言定有、定无,皆谤三宝。
12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随」以下有「自」字。
123以下宋、元、明三本不分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