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五1 

2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眾生佛性犹如虚空,云何名为如虚空耶?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亦尔。善男子,虚空非过去,何以故?无现在故。法若现在,可说过去,以无现在故,无过去,亦无现在。何以故?无未来故。法若未来,可说现在,以无未来故,无现在,亦无未来。何以故?无现在、过去故。若有现在、过去,则有未来,以无现在,过去3故,则无未来,以是义故,虚空之性非三世摄。善男子!以虚空无故,无有三世,不以有故,无三世也。如虚空花,非是有故无有三世,虚空亦尔,非是有故无有三世。
善男子!无物者即是虚空,佛性亦尔。善男子!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善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中无罣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无有罣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
迦叶菩萨白佛言4:世尊!如来佛性涅槃非三世摄而名为有,虚空亦非三世所摄,何故不得名为有耶?
佛言:善男子!为非涅槃名为涅槃,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云何名为非涅槃耶5?所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为破如是有为烦恼,是名涅槃。非如不来者,谓一阐提至辟支佛,为破如是一阐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来。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善男子!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於虚空。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世间亦无,非四大对,而犹得名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故不得名之为有?
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世摄,虚空亦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若有离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应三世摄,虚空若同是有法,不得非是三世所摄。善男子!如世人说:「虚空名为无色、无对、不可睹见。」若无色、无对、不可见者,即心数法;虚空若同心数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摄,若三世摄即是四阴6,是故离四阴已,无有虚空。
復次7,善男子!诸外道言:「夫虚空者即是光明」,若是光明即是色法,虚空若尔,是色法者即是无常,是无常故,三世所摄。云何外道说非三世?若三世摄则非虚空,亦可说言虚空是常。善男子8!復有人言:「虚空者即是住处」,若有住处即是色法,而一切处皆是无常,三世所摄,虚空亦常,非三世摄。若说处者,知无虚空。復有说言9:「虚空者即是次第」,若是次第即是数法,若是可数,即三世摄,若三世摄,云何言常?善男子10!若復说言:「夫虚空者不离三法:一者空,二者实,三者空实。」若言空是,当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实处无故。若言实是,当知虚空亦是无常。何以故?空处无故。若空实是,当知虚空亦是无常。何以故?二处无故。是故虚空名之为无。善男子11!如说虚空是「可作法,如说去树、去舍而作虚空,平作虚空,覆於虚空,上於虚空12,画13虚空色如大海水,是故虚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皆是无常,犹如瓦瓶,虚空若尔,应是无常。
善男子14!世间人说:「一切法中无罣碍处名虚空者」,是无碍处於一切法所15,为具足有?为分有耶?若具足有,当知餘处则无虚空;若分有者,则是彼此可数之法,若是可数,当知无常。善男子16!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復说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二俱不然。何以故?若言并合则有三种:一、异业合17,如飞鸟集树;二、共业合,如两羊相独;三、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在一处。若言异业共合,异则有二:一是物业,二虚空业。若空业合物,空则无常;若物业合空,物则不遍,如其不遍,是亦无常。若言虚空是常,其性不动,与动物合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虚空若常,物亦应常;物若无常,空亦无常,若言虚空亦常、无常,无有是处。若共业合,是义不然,何以故?虚空名遍,若18与业合,业亦应遍,若是遍者,应一切遍,若一切遍,应一切合,不应说有合与不合。若言「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是义不然。何以故?先无有合,后方合故;先无后有,是无常法,是故不得说言「虚空已合共合」。如世间法先无后有,是物无常,虚空若尔,亦应无常。若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虚空先无器时在何处住?若有住处,虚空则多19,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虚空离空有住,有物亦应离虚空住,是故当知无有虚空。
善男子20!若有说言:「指住之处名为虚空」,当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当知虚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无方所,以有方故,虚空无常。若是无常,不离五阴,要离五阴,是无所有。善男子!有法若从因缘住者,当知是法名为无常。善男子!譬如一切眾生、树木因地而住,地无常故,因地之物次第无常。善男子!如地因水,水无常故,地亦无常;如水因风,风无常故水亦无常;风依虚空,虚21空无常故,风亦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说言:「虚空是常,遍一切处?」虚空无故,非是过去、未来、现在,亦如兔22角是无物故,非是过去、未来、现在,是故我说佛性常故,非三世摄;虚空无故,非三世摄。善男子23!我终不与世间共諍。何以故?世智24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
迦叶菩萨言25:世尊!菩萨摩訶萨具足几法,不与世諍,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具足十法,不与世諍,不为世法之所沾污。何等为十?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亲近善友,四者内善思惟,五者具足精进,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语,九者乐於正法,十者怜愍眾生。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十法,不与世諍,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优钵罗花。
迦叶菩萨白佛言26:世尊!如佛所说,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何等名为世智有无?
27佛言:善男子!世智若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乃至识亦如是。善男子!是名世间智者说有,我亦说有。善男子!世间智者说色无有常乐我净,受想行识亦復如是。善男子!是名世间智者说无,我亦说无。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世间智者即佛28、菩萨、一切圣人,若诸圣人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云何如来说佛色身常恆无变?世间智者所说无法,云何如来说言是有?如来世尊作如是说,云何復言不与世諍,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来已离三种颠倒,所谓想倒、心倒、见倒,应说佛色实是无常,今乃说常,云何得名远离颠倒不与世諍?
佛言:善男子!凡夫之色从烦恼生,是故智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如来色者远离烦恼,是故说是常恆无变。
29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为色从烦恼生?
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所以者何?知罪过已,则能远离,譬如医师先诊病脉,知病所在,然后授药。善男子!如人将盲至蕀林中,捨之而还,盲人於后甚难得出,设得出者,身体坏尽;世间凡夫亦復如是,不能知见三漏过患,则随逐行,如其见者则能远离,知罪过已,虽受果报,果报轻微。善男子!有四种人:一、作业时重,受报时轻;二、作业时轻,受报时重;三、作业时重,受报俱30重;四、作业时轻,受报俱轻。善男子!若人能观烦恼罪过,是人作业受果俱轻。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我应远离如是等漏,又復不应作如是等鄙恶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脱於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报故?我若修道,当因是力破坏诸苦。」是人观已,贪欲、瞋恚、愚痴微弱,既见贪欲、瞋痴轻已,其心欢喜,復作是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缘力故,令我得离不善之法,亲近善法,是故现在得见正道,应当勤加而修习31之。」是人因是勤修道力,远离无量诸恶烦恼,及离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果报,是故我於契经中说:当观一切有漏烦恼及有漏因。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观漏,不观漏因,则不能断诸烦恼也。何以故?智者观漏从是因生,我今断因,漏则不生。善男子!如彼医师先断病因,病则不生,智者先断烦恼因者,亦復如是。有智之人先当观因,次观果报,知从善因生於善果,知从恶因生於恶果,观果报已,远离恶因。观果报已,復当次观烦恼轻重,观轻重已,先离重者,既离重已,轻者自去。
善男子!智者若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是人尔时精勤修道,不息不悔,亲近善友,至心听法,为灭如是诸烦恼故。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轻,必可除差32,虽得苦药33,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亦復如是,勤修圣道,欢喜不愁34,不息不悔35。善男子!若人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除烦恼故,勤修圣36道,是人不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若不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勤修道37,是人则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
善男子!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断烦恼修行道者,即是如来,以是因缘,如来色常,乃至识常。善男子!不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悉是无常。善男子!世间智者、一切圣人、菩萨、诸佛说是二义,我亦如是说是二义,是故我说,不与世间智者共諍、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38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三有漏39者,云何名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耶?
佛言:善男子!欲漏者,内恶觉观,因於外缘,生於欲漏。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难言:「阿难!汝今受此女人所说偈颂40,是偈乃是过去诸佛之所宣说,是故一切内恶觉观,外诸因缘,名之为欲,是名欲漏。」有漏者,色无色界内诸恶法,外诸因缘,除欲界中外诸因缘,内诸觉观,是名有漏。无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名无明漏。善男子!无明即是一切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眾生无明因缘,於阴入界忆想作相41,名为眾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以是因缘生一切漏,是故我於十二部经说,无明者即是贪因、瞋因、痴因。
42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昔於十二部经说言,不善思惟因缘生於贪欲、瞋痴,今何因缘乃说无明?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为因果,互相增长。不善思惟生於无明,无明因缘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长诸烦恼者,皆悉名为烦恼因缘,亲近如是烦恼因缘,名为无明。不善思惟如子生芽43,子是近因,四大远因,烦恼亦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復言因无明故生於诸漏?
44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於无明生诸漏者是内外因,若说无明漏是名内倒,不识无常,苦空无我,若说一切烦恼因缘是名不知外我我所,若说无明漏是名无始无终,从无明生,阴入界等。
45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智之人知於漏因,云何名为知於漏因? 
善男子!智者当观。何因缘故生是烦恼?造作何行生此烦恼?於何时中生此烦恼?共谁住时生此烦恼?何处止住生此烦恼?观何事已生於烦恼?受谁房舍、卧具、饮食、衣服、汤药而生烦恼?何因缘故,转下作中,转中作上,下业作中,中业作上?菩萨摩訶萨作是观时,则得远离生漏因缘,如是观时,未生烦恼遮令不生,已生烦恼便得除灭,是故我於契经中说,智者当观生烦恼因。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眾生一身,云何能起种种烦恼?
佛言: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种种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眾生亦尔,器虽是一,爱因缘故,而能生长种种烦恼。
迦叶菩萨言46:世尊!智者云何观於果报?
善男子!智者当观诸漏因缘能生地狱、饿鬼、畜生,是漏因缘得人天身,即是无常、苦空、无我,是身器中得三种苦,三种无常47,是漏因缘能令眾生作五逆罪,受诸恶报,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诽谤三宝。智者当观:「我既受得如是之身,不应生起如是烦恼,受诸恶果」。
48迦叶菩萨言:世尊!有无漏果,復言智者断诸果报,无漏果报在断中不?诸得道人有无漏果,如其智者求无漏果,云何佛说一切智者应断果报?若49其断者,今诸圣人云何得有?
善男子!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50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51草,人即是食。我亦如是因中说果,先於经中作是说言:「我从心身因心运身故名心身52至梵天边」。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此六入者名过去业,是名果中说因。善男子!一切圣人真实无有无漏果报,一切圣人修道果报更不生漏,是故名为无漏果报。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观时,即53得永灭烦恼果报。善男子!智者观已,为断如是烦恼果报,修习圣道,圣道者即空无相愿,修是道已,能灭一切烦恼果报。
54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皆从烦恼而得果报,言烦恼者所谓恶也,从恶烦恼所生烦恼亦名为恶,如是烦恼则有二种:一因、二果。因恶故果恶,果恶故子恶。如紝婆果,其子苦故,花果、茎叶一切皆苦;犹如毒树,其子毒故,果亦是毒。因亦眾生,果亦眾生,因亦烦恼,果亦烦恼,烦恼因果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烦恼因果。若从是义,云何如来先喻雪山亦有毒草微妙药王?若言烦恼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烦恼,云何而言眾生身中有妙药王?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无量眾生咸同此疑,汝今能为啟请求解,我亦能断。諦听,諦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雪山喻者即是眾生,言毒草者即是烦恼,妙药王者即净梵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修如是清净梵行,是55名身中有妙药王。
迦叶菩萨白佛言56:世尊!云何眾生有清净梵行?
善男子57!犹如世间从子生果,是果有能与子作因,有不能者,有能作者,是名果子。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得名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皆有二种:一者有烦恼果是烦恼因,二者有烦恼果非烦恼因;是烦恼果非烦恼因,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58善男子!眾生观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所谓内外漏。受因缘故,不能断绝一切诸漏,亦不能出三界牢狱;眾生因受著我我所,生於心倒、想倒、见倒,是故眾生先当观受。如是受者为一切爱而作近因,是故智者欲断爱者,当先观受。善男子!一切眾生十二因缘所作善恶皆因受时,是故我为阿难说言:「阿难!一切眾生所作善恶皆是受时,是故智者先当观受,既观受已,復当更观如是受者何因缘生?若因缘生,如是因缘復从何生?若无因生,无因何故不生无受?復观是受不因自在天生,不因士夫生,不因微尘生,非时节生,不因想生,不因性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非自他生,非无因生,是受皆从缘合而生。因缘者即是爱也,是和合中非有受、非无受,是故我当断是和合,断和合故则不生受。」
善男子!智者既59观因已,次观果报,眾生因受受於地狱、饿鬼、畜生乃至三界无量苦恼;受因缘故,受无常乐;受因缘故,断於善根;受因缘故,获得解脱;作是观时,不作受因。云何名为不作受因?谓分别受。何等受能作爱因60?何等爱能作受因?善男子!眾生若能如是深观爱因、受因、则便能断我及我所。善男子61! 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则应分别爱之与受在何处灭,即见爱、受有少灭处,当知亦应有毕竟灭,尔时,即於解脱生信62,生信心已,是解脱处何由而得,知从八正道63即便修习。
云何名为八正道耶?是道观受有三种相:一者苦,二者乐,三者不苦不乐。如是三种俱能增长身之与心。何因缘故能增长耶?触因缘也。是触三种:一者无明触,二者明触,三者非明64无明触。言明触者即八正道,其餘二触增长身心及三种受,是故我应断二种触因缘,触断故65不生三受。善男子!如是受者亦名为因,亦名为果,智者当观亦因亦果。云何为因?因受生爱,名之为因。云何名果?因触生故,名之为果。是故此受亦因亦果。
智者如是观是受已,次復观爱,受果报故,名之为爱,智者观爱復有二种:一者杂食,二者无食。杂食爱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诸有;无食爱者,断生老病死一切诸有。贪无漏道,智者復当作如是念:「我若生是杂食之爱,则不能断生老病死,我今虽贪无漏之道,不断受因,则不能得无漏道果,是故应当先断是触。触既断已,受则自灭,受既灭已,爱亦随灭,是名八正道。」善男子!若有眾生能如是观,虽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善男子!如是眾生虽从烦恼而得果报,而是果报更不復为烦恼作因,是即名为清净梵行。
復次66,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何以故?眾生见色亦不生贪,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若於色中生颠倒想,谓色即是常乐我净,受是常恆,无有变易,因是倒想,生贪恚痴,是故智者应当观想。云何观想?当作是念:一切眾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云何倒想?於非常中生於常想,於非乐中生於乐想,於非净中生於净想,於空法中生於我想,於非男女、大小、昼夜、岁月、衣服、房舍、卧具生於男女至卧具想。是想三种:一者小,二者大,三者无边67。小因缘故生於小想,大因缘故生於大想,无量缘故生无量想。復有小想谓未入定,復有大想谓已入定,復有无量想谓十一切入。復有小想,所谓欲界一切想等;復有大想,所谓色界一切想等;復有无量想,谓无色界一切想等。三想灭故,受则自灭,想、受灭故,名为解脱。
迦叶菩萨言:世尊!灭一切法名为解脱,如来云何说想受灭名解脱耶?
佛言:善男子!如来或时因眾生说68,闻者解法,或是因法说於眾生,闻者亦解说於眾生。云何名为因眾生说,闻者解法?如我先为大迦叶说:「迦叶!眾生灭时善法则灭。」是名因眾生说,闻者解法。云何因法说於眾生,闻者亦解说於眾生?如我先为阿难说言:「我亦不说亲近一切法,亦復不说不亲近一切法,若法近已,善法衰羸,不善炽盛,如是法者不应亲近;若法近已,不善衰灭,善法增长,如是法者是应亲近。」是名因法说於眾生,闻者亦解说於眾生。
善男子!如来虽说想受二灭,则已总说一切可断。智者既观如是想已,次观想因69。是无量想因何而生?知因触生,是触二种:一者因烦恼触,二者因70解脱触。因无明生名烦恼触,因明生者名解脱触;因烦恼触生於倒想,因解脱触生不倒想。观想因已,次观果报。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烦恼之想生於倒想,一切圣人实有倒想而无烦恼,是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云何圣人而有倒想?
迦叶菩萨言:世尊!一切圣人,牛作牛想,亦说是牛;马作马想,亦说是马;男女、大小、舍宅、车乘、去来亦尔,是名倒想。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著想。一切凡夫恶觉观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为倒想,圣人虽知,不名倒想。智者如是观想因已,次观果报。是恶想果在於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受,如我因断恶觉观故,无明触断,是故想断,因想断故,果报亦断。智者为断如是想因,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能作如是等观,则得名为清净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毒身之中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復次71,善男子!智者观欲,欲者即是色声香味触。善男子!即是如来因中说果,从此五事生於欲耳,实非欲也。善男子!愚痴之人贪求受之,於是色中生颠倒想,乃至触中亦生倒想,倒想因缘便生於受,是故世间说因倒想生十种想,欲因缘故。在於世间受恶果报,以恶加於父母、沙门、婆罗门等,所不应作而故之作,不惜身命,是故智者观是恶想因缘故生欲心。智者如是观欲因已,次观果报。是欲多有诸恶果报,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人中、天上,是名观果报。若是恶想得除灭者,终不生於此欲心也。无欲心故,不受恶受,无恶受故,则无恶果,是故我应先断恶想,断恶想已,如是等法自然而灭,是故智者为灭恶想,修八正道。是则名为清净梵行,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復次72,善男子!智者如是观是欲已,次当观业。何以故?有智之人当作是念:受想触欲即是烦恼,是烦恼者能作生业,不受作业73,如是烦恼与业共行则有二种:一作生业,二作受业;是故智者当观於业。是业三种,谓身、口、意。善男子!身口二业亦名为业,亦名业果,意唯名业,不名为果;以业因故,则名为业。善男子!身、口二业名为外业,意业名内,是三种业共烦恼行故,作二种业:一者生业,二者受业。善男子!正业者即意业也,期业者谓身、口业,先发故名意业,从意业生名身、口业,是故意业得名为正。智者观业已,次观业因。业因者即无明触,因无明触,眾生求有,求有因缘即是爱也,爱因缘故,造作三种身、口、意业。善男子!智者如是观业因已,次观果报。果报有四:一者黑黑果报,二者白白果报,三者杂杂果报,四者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黑黑果报者,作业时垢;果报亦垢;白白果报者,作业时净,果报亦净74;杂杂果报者,作业时杂、果报亦杂;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报者,名无漏业。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先说无漏无有果报,今云何言不白不黑果报耶?
佛言:善男子!是义有二:一者亦果亦报,二者唯果非报。黑黑果报亦名为果,亦名为报。黑因生故,得名为果,能作因故,復名为报;净杂亦尔。无漏果者因有漏生,故名为果,不作他因,不名为报,是故名果,不名为报。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是无漏业非是黑法,何因缘故不名为白?
善男子!无有报故,不名为白;对治黑故,故名为白。我今75乃说受果报者,名之为76白,是无漏业不受报故,不名为白,名为寂静。如是业者有定受报处,如十恶法定在地狱、饿鬼、畜生,十善之业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缘故受地狱身,中因缘故受畜生身,下因缘故受饿鬼身。人业十善復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因缘故生鬱单越77,中因缘故生弗婆提78,上因缘故生瞿陀尼79,上上因缘生阎浮提80。有智之人作是观已,即作是念:「我当云何断是果报」?復作是念:「是业因缘无明触生,我若断除无明与触,如是业果则灭不生。」是故智者为断无明触因缘故,修八正道,是则名为清净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病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81復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既知是苦,则能捨离一切受生。智者復观82,烦恼因缘生於烦恼,业因缘故亦生烦恼,烦恼因缘復生於业,业因缘生苦,苦因缘故生於烦恼,烦恼因缘生有,有因缘生苦,有83因缘生有,有因缘生业,业因缘生烦恼,烦恼因缘生苦,苦因缘生苦84。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观,当知是人能观业苦。何以故?如上所观,即是生死十二因缘,若人能观如是生死十二因缘,当知是人不造新业,能坏故业。
85善男子!有智之人观地狱苦,观一地狱乃至一百三十六所,一一地狱有种种苦,皆是烦恼业因缘生。观地狱已,次观饿鬼、畜生等苦。作是观已,復观人天所有诸苦,如是眾苦皆从烦恼业因缘生。善男子!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其身体柔软细滑,见五相时极受大苦,如地狱苦等无差别。善男子86!智者深观三界诸苦,皆从烦恼业因缘生。善男子!譬如坏器 即易破坏,眾生受身亦復如是,既受身已,是眾苦器。譬如大树,花果繁茂,眾鸟能坏,如多乾草,小火能焚,眾生受身为苦所坏,亦復如是87。善男子!智者若能观苦八种如圣行中,当知是人能断眾苦。善男子!智者深观是八苦已,次观苦因。若因者即爱无明,是爱无明则有二种:一者求身,二者求财。求身、求财二俱是苦,是故当知爱无明者即是苦因。善男子!是爱无明则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内能作业,外能增长。又復内能作业,外作业果,断内爱已,业则得断,断外爱已,果则得断。内爱能生未来世苦,外爱能生现在世苦,智者观爱即是苦因,既观因已,次观果报。苦果报者即是取也,爱果名取,是取因缘即内外爱,则有爱苦。善男子!智者当观爱因缘取,取因缘爱,若我能断爱、取二事,则不造业受於眾苦,是故智者为断眾88苦,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人能如是观者,是则名为清净梵行,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89。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五」,宫本作「四」。
2以下明佛性同於虚空,共有一非摄于三世、二非内非外、三无罣碍之三同。
3「现在过去」,宋、元、明三本均作「过去现在」。
4以下明佛性异於虚空。
5「耶」,宋、元二本均作「也」。
6四阴 五阴略去色阴。
7以下破外道之虚空执。有八执,第一破虚空是光明。
8第二破虚空是住处。
9第三破虚空是次第。次第意谓虚空可以依次分割。
10第四破虚空不离三法。
11第五破虚空可作。
12宫本无「上於虚空」。
13「画」,宋本作「罣」,宫本作「尽」。
14第六破虚空在无罣碍处。
15宫本及元、明二本均无「所」。
16第七双破两执,一执空与有并,二执虚空在於物中。
17宋、元、明三本「合」上有「共」字。
18宫本「若」上有「若遍」。
19若有住处,虚空则多 章安註曰:「是未有器时,即有一空。后有器时,復有一空。勿寧是非为多空」。
20第八重破空是住处。
21宋、元、明三本均无「虚」。
22「兔」,宋作「菟」。
23以下明如来说法,与世无諍。
24「世智」,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智者」。
25以下论义,有四回问答。初回说如具足十法,则与世无争,亦无沾和。十法与师子吼品中之修十相义同。
26第二回,述有无二说之意义。
27第三回,关於与世间说有相违事。即有关世间说色为无常,如来说色为常之事。
28「佛」,宋本作「是」。
29第四回,说观者(如来)断烦恼,其色身为常,不观者(凡夫)不断烦恼,烦恼是果,色身无常。宋、元、明三本以下为第三十七品第十二之五。
30「俱」,宋、元、明三本均作「亦」。
31「习」,宋本作「集」。
32「差」,宫本作「瘥」。
33「药」,明本作「乐」。
34「愁」,宋、明二本均作「悔」。
35「悔」,宋、明二本均作「懈」。
36宋、元二本均无「圣」。
37「道」,宋本作「集」,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习」。
38以下明诸菩萨等之观解、除惑。有四段,初观漏体。
39三有漏 章安註:三漏之说法与前德王品相异。德王品中以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为欲漏,上二界烦恼除无明为有漏,总三界之无明为无明漏。此处则以欲界中之爱为欲漏,上二界之爱为有漏,合无明及我见为无明漏。
40女人所说偈颂 章安註:「出於出曜经。佛与阿难共行,见一女子携儿去汲水,遇一男子而生染心,乃用绳繫儿颈,悬於井中,寻还挽出,小儿已死,乃说偈自责云:「欲!欲!我知汝根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不得生。」
41「相」,宫本及元、明二均作「想」。
42以下无明及不善思惟互为因果。
43「芽」,宫本及宋本均作「牙」。
44关於无明即漏及无明生漏,前者为内漏,后者为外漏。
45以下观漏因,以遮烦恼。
46以下观漏果。
47三苦、三无常 章安註:此有二说,一云三苦是苦苦、行苦、坏苦,三无常为生灭、流动、大期;二云三指三界,即三界为苦,三界皆无常。
48以下论议无漏果报的存在及断果报事的矛盾。
49「若」,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如」。
50宋、元二本均无「是」。
51宫本及明本「水」上有「是」字。
52宋、元、明三本均无「因心......身」八字;宫本「因心运身故名心身」此八字在「身」上。
53「即」,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则」。
54以下明生善。初回之问答,明眾生也有净梵行。
55宫本及明本「是」上有「者」字。
56第二回的问答明出生净梵行之行。
57先论述烦恼果中非烦恼因为清净梵行。
58以下分别说明,有五段,先受观。
5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既」。
60宋本无「因」。
61以下明修道。於解脱生信,修八正道。断三触、灭三受、灭二爱为八正道。 
62元、明二本「信」以下有「心」字。
63丽本无「道」字,今依宫本及元、明二本补上。
64宫本及元、明二本「明」以下有「非」字。
65宋、元、明三本均无「故」。
66以下为想观。
67「边」,宋、元、明三本均作「量」。
68宋本「说」以下有「法」字。
69以下观想因。因烦恼触而生倒想,因解脱触而生不倒想。倒想者於世流布想生著想,不倒想为有世流布想而无著想。
70宫本「因」以下有「以」字。
71以下为欲观。
72以下为业观。
73能作生业,不作受业 章安註:有二释,一云,由此烦恼不绝故云生业,而不能分别五盖果报诸受差别,故不作受。至於第二解,则难以明瞭,智圆亦言义未详也。
74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净」以下有「是名白白果报」等字。
75「今」,明本作「令」。
76「之为」,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为黑」。
77单越(Uttarakuru) 译作胜处,位於须弥山北方咸海中之大洲。
78弗婆提(Purvavideha) 译作胜身,位於须弥山东方各咸海中之大洲。
79瞿陀尼(Aparagodaniya) 译作牛货,位於须弥山西方咸海中之大洲。
80阎浮提(Jambudvipa) 位於须弥山南方咸海中之大洲,即吾人之住处,在四洲中虽然福报最薄,却是最好的修行地方,所以说上上因缘生阎浮提。
81以下为十二因缘观。
82以下明以烦恼、业、苦、有四者因果相生之。
83「有」,明本作「苦」。
84「苦」,宋、元、明三本均作「业」。
85以下观五道之苦。
86以下观三界皆苦。
87以下观八苦,八苦者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88「眾」,丽本作「爱」,今据宋本改之。
89以下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不分卷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