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三1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中有四种人2,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3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是四种人出现於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云何名为具烦恼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仪具足,建立正法,从佛所闻,解其文义,转为他人分别宣说,所谓少欲是道,多欲非道,广说如是八大人觉,有犯罪者教令发露,懺悔灭除,善知菩萨4方便所行祕密之法,是名凡夫,非第八人5,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为菩萨,不名为佛。
第二人者名须陀洹、斯陀含6,若得正法,受持正法,从佛闻法,如其所闻,闻已书写,受持读诵,转为他说。若闻法已,不写、不受、不持、不说,而言奴婢不净之物,佛听畜者,无有是处。是名第二人,如是之人未得第二、第三住处,名为菩萨已得受记7。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诽谤正法,若言听畜奴婢、僕使不净之物,受持外道典籍书论,及为客尘烦恼所障,诸旧烦恼之所覆盖,若藏如来真实舍利8,及为外病之所恼害,或为四大毒蛇9所侵,论说我者悉无是处,若说无我斯有是处;说著世法无有是处,若说大乘相续不绝,斯有是处。若所受身有八万10虫亦无是处,永离婬欲,乃至梦中不失不净,斯有是处。临终之日生怖畏者,亦无是处。阿那含者为何谓也?是人不还如上所说,所有过患永不能污,往返周旋,名为菩萨已得受记,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名阿罗汉,阿罗汉者断诸烦恼,捨於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11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如所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能成如是无量功能,名阿罗汉。是名四人,出现於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於人天中最尊最胜,犹如如来,名人中胜,为归依处。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种人,何以故?如瞿师罗经中,佛为瞿师罗说:「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像,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面部圆满犹月盛明,眉间毫相白踰珂雪,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捡校,定其虚实。既觉知已,应当降伏。」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身,况当不能作罗汉等四种之身,坐卧空中,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身出烟炎,犹如火聚?以是因缘,我於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说,不能稟受,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佛言:善男子!於我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况如是等?是故应当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长夜受乐。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觉知者,即应驱骂:「汝疾出去,若不出者,当夺12汝命。」偷狗闻之,即去不还。汝等从今亦应如是降伏波旬,应作是言:「波旬!汝13今不应作如是像,若故作者,当以五繫14繫缚於汝。」魔闻是已,便当还去。如彼偷狗,更不復还。
  迦叶白佛言:世尊!如佛为瞿师罗长者说:「若能如是降伏魔者,亦可得近大般15涅槃。」如来何必说是四人为依止16处,如是四人所可言说未必可信?佛告迦叶:
  善男子!如我所说亦復如是,非为不尔。善男子!我为声闻有肉眼者,说言降魔,不为修学大乘人说。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魔,不为修学大乘人说。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经名为佛乘,而此佛乘最上最胜。
  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来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汝当如是持弓执箭,修学槊道、长鉤、罥索。」又復告言:「夫斗战者虽如履刃,不应生於怖畏之想,当视人天生轻弱想,应自生心作勇健想。或时有人素无胆勇,诈作健相,执持弓刀种种器仗以自庄严,来至阵中唱呼17大唤,汝於是人亦復不应生於忧怖,如是辈人若见汝时不怖畏者,当知是人不久散坏如彼偷狗。」善男子!如来亦尔,告诸声闻:「汝等不应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当精勤坚固其心,降伏於魔。时魔即当愁忧不乐,復道而去」。
善男子!如彼健人不从他习,学大乘者亦復如是,復闻种种深密经典,其心欣乐,不生惊怖。何以故?如是修学大乘之人,已曾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佛故,虽有无量亿千魔眾欲来侵嬈,於是事中终不惊畏。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18药,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药力故,亦能消除一切毒等。是大乘经亦復如是,如彼药力,不畏一切诸魔毒等,亦能降伏,令更不起。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龙性甚□憋19,欲害人时,或以眼视,或以气嘘,是故一切师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恶兽或闻声见形,或触其身,无不丧命。有善咒者,以咒力故,能令如是诸恶毒龙、金翅鸟等,恶象、师子、虎、豹、豺狼皆悉调善,任为御乘,如是等兽见彼善咒即便调伏。声闻、缘觉亦復如是,见魔波旬20皆生21恐怖,而魔波旬亦復不生畏惧之心,犹行魔业。学大乘者亦復如是,见诸声闻怖畏魔事,於此大乘不生信乐,先以方便降伏诸魔,悉令调善,堪任为乘,因为广说种种妙法,声闻、缘觉见调魔已,不生怖畏,於此大乘无上正法方生信乐,作如是言:「我等从今不应於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碍」。
  復次,善男子!声闻、缘觉於诸烦恼而生怖畏,学大乘者都无恐惧,修学大乘有如是力,以是因缘先所说者,为欲令彼声闻、缘觉调伏诸魔,非为大乘。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闻者,闻已信受,能信如来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如优曇花。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於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我涅22槃后,当有百千无量眾生,诽谤不信是大涅槃微妙经典。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是诸眾生於佛灭后久近,便当诽谤是经。世尊!復有何等纯善眾生,当能拔济是谤法者,佛告迦叶:
善男子!我般涅槃后四十年中,於阎浮提广行流布,然后乃当隐没於地。善男子!譬如甘蔗、稻米、石蜜、乳酥、醍醐,随有之处,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中第一。」或復有人纯食粟米及以稗子,是人亦言:「我所食者,最为第一。」是薄福人受业报故,若是福人,耳初不闻粟稗之名,所23食唯是24粳粮25、甘蔗、石蜜、醍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復如是,钝根薄福不乐听闻,如彼薄福,憎恶粳粮及石蜜等,二乘之人亦復如是,憎恶无上大涅槃经。或有眾生其心甘乐听受是经,闻已欢喜,不生诽谤,如彼福人食於稻26粮。
  善男子!譬如有王居在山中,险27难恶处,虽有甘蔗、稻28粮、石蜜,以其难得,贪惜积聚,不敢噉食,惧其有尽,唯食粟稗。有异国王闻之怜笑,即以车载稻粮、甘蔗而送与之。其王得已,即便分张,举国共食,民既食已,皆生欢喜,咸作是言:「因彼王故,令我得是希有之食」。
善男子!是四种人亦復如是,为此无上大法之将,是四种中,或有一人见於他方无量菩萨,虽学如是大乘经典,若自书写,若令他书,为利养故,为称誉故,为了法故,为依止故,为用博易其餘经故,不能广为他人宣说,是故持是微妙经典送至彼方与彼菩萨,令发无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而29是菩萨得是经已,即便广为他人演说,令无量眾30得受如是大乘法味。皆悉是此一菩萨力所未闻经,悉令得闻,如彼人民因王力故,得希有食。
31又,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若有能听如是经者,即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其所愿,悉得成就,如我今日所可宣说。汝等比丘应善受持,若有眾生不能听闻如是经典,当知是人甚可怜愍。何以故?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经典甚深义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四十年中,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於阎浮提广行流布,过是已后没於地者,却后久近復当还出?佛言:善男子!若我正法餘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经復当於阎浮提雨大法雨。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正法灭时,正戒毁时,非法增长时,无如法眾生时,谁能听受,奉持、读诵,令其通利,供养恭敬,书写解说?唯愿如来,怜愍眾生,分别广说,令诸菩萨闻已受持,持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佛讚迦叶: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问如是义。善男子!若有眾生於熙连32河33沙等诸佛所34发菩提心,乃能於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谤。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恆河等诸佛世尊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善男子!若有眾生於二恆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不能为他人广说。若有眾生於三恆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眾生於四恆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虽復演说,亦不具足。若有眾生於五恆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眾生35於六恆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若有眾生36於七恆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眾生於八恆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復劝他人,令得听受、读诵通利,拥护、坚持、怜愍世间诸眾生故,供养是经,亦劝他人,令其供养,恭敬尊重,读诵礼拜亦復如是。具足能解,尽其义味,所谓如来常住不变,毕竟安乐,广说眾生悉有佛性,善知如来所有法藏。供养如是诸佛等已,建立如是无上正法受持拥护,若有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拥护。是故汝今不应不知未来世中护法之人。何以故?是发心者,於未来世必能护持无上正法。
  善男子!有恶比丘闻我涅槃,不生忧愁;「今日如来入般涅槃,何期37快哉!如来在世遮我等利,今入38般涅槃,谁復当有遮夺我者?若无遮夺,我则还得如来39利养。如来在世,禁戒严峻,今入涅槃,悉当放捨,所受袈裟本为法式,今当废坏如木头幡。」如是等人诽谤拒逆是大乘经。
善男子!汝今应当如是忆持,若有眾生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经典,信已受持,其餘眾生有乐法者,若能广为解说此经,其人闻已,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所作恶业皆悉除灭。
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身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眾人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顏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復少得,粗涩弊恶,生生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讎隙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患飢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悉不齿录。设復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不信受,如是之人不至善处,如折翼鸟不能飞行,是人亦尔,於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
  若復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復粗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顏,色力日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恋,情无捨离,国王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若我声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当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
  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餘。善男子!是诸眾生所有恶业亦復如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髮,虽服袈裟,故未得受沙弥40十戒。或有长者来请眾僧,未受戒者即与大眾俱共受请,虽未受戒41已堕僧数。善男子!若有眾生发心始学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书持、读诵亦復如是,虽未具足位阶十住42,则已堕於十住数中。或有眾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贪怖,或因利养,听受是经乃至一偈43,闻已不谤,当知是人则为已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因缘,我说四人为世间依。善男子!如是四人,若以佛说,言非佛说,无有是处。是故我说如是四人为世间依。善男子!汝应供养如是四人。
  世尊!我当云何识知是人而为供养?
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之人应从啟请,当捨身命而供养之,如我於是大乘经说: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亦如诸天, 奉事帝释。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供养师长正应如是。今有所疑,唯愿广说。若有长宿44护持禁戒,从年少边諮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宿旧破戒人边諮受未闻,復应礼不?若出家人从在家人諮受未闻,復当礼不?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犹如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说:「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如事帝释。」如是二句,其义云何?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来而作是说?世尊!亦於餘经中说听治破戒,如是所说,其义未了。
佛告迦叶:
善男子!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善男子!如我先说正法灭已,毁正戒时增长破戒,非法盛时,一切圣人隐不现时,受畜奴婢不净物时,是四人中当有一人出现於世,剃除鬚髮,出家修道,见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僕使不净之物,净与不净一切不知,是律、非律亦復不识。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共和光,不同其尘,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别知,虽见诸人犯波罗夷,默然不举。何以故?我出於世,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举处。善男子!如是之人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
善男子!如有国王遇病崩亡,储君稚小未任绍继,有旃陀罗45丰饶财宝,巨富无量,多有眷属,自以强力伺国虚弱,篡居王位。治化未久,国人、居士、婆罗门等亡叛逃走,远投他国。虽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见是王,或有长者、婆罗门等不离本土,譬如诸树随其生处,即是中死。旃陀罗王知其国人逃叛者,眾寻即还,遣诸旃陀罗守逻诸道,復於七日击鼓唱令诸婆罗门:「有能为我作灌顶师46者,当以半国而为爵赏。」诸婆罗门闻是语已,悉无来者,各作是言:「何处当有婆罗门种作如是事?」旃陀罗王復作是言:「婆罗门中若无一人为我师者。我要当令诸婆罗门与旃陀罗共住食宿,同其事业。若有能来灌我顶著,半国之封,此言不虚,咒术所致,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药,亦当共分而服47食之」。
尔时,有一婆罗门子,年在弱冠,修治净行,长髮为相,善知咒术,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敕使,我悉能为。」尔时,大王心生欢喜,受此童子作灌顶师。诸婆罗门闻是事已,皆生瞋恚,责此童子:「汝婆罗门,云何乃作旃陀罗师?」尔时,其王即分半国与是童子,因共治国,经歷多时。尔时,童子语其王言:「我捨家法来作王师,然教大王微密咒术,而今大王犹不见亲。」时,王答言:「我今云何不亲汝耶」?童子答言:「先王所有不死之药48,犹未共食。」王言:「善哉,善哉!大师!我实不知,师若须者,唯愿持去。」是时,童子闻王语已,即取归家,请诸大臣而共食之。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师,有是甘露不死之药。」王既知已,语其师言:「云何大师独与诸臣服食甘露而不见分?」尔时,童子更以其餘杂毒之药与王令服,王既服已,须臾药发,闷乱避地,无所觉知,犹如死人。尔时,童子立本储君还以为王,作如是言:「师子御座法,不应令旃陀罗昇,我从昔来未曾闻见49旃陀罗种而为王也。若旃陀罗治国理民,无有是处。汝今应还绍继先王,正法治国。」尔时,童子经理是已,復以解药与旃陀罗,令其醒寤50,既醒寤已,驱令出国。是时,童子虽为是事,犹故不失婆罗门法,其餘居士,婆罗门等,闻其所作,嘆未曾有,讚言:「善哉,善哉!仁者!善能驱遣旃陀罗王」。
善男子!我涅槃后,护持正法诸菩萨等亦復如是,以方便力与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净物僧,同其事业。尔时,菩萨若见有人虽多犯戒,能治毁禁诸恶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礼拜,四事51供养,经书什物悉以奉上。如其自无要当方便,从诸檀越求觅而与。为是事故,应畜八种不净52之物。何以故?是人为治诸恶比丘,如彼童子驱旃陀罗。尔时菩萨虽復53恭敬礼拜是人,受畜八种不净之物,悉无有罪。何以故?以是菩萨为欲摈治诸恶比丘,令清净僧得安隐住,流布方等大乘经典,利益一切诸天人故。善男子!以是因缘,我於经中说是二偈,令诸菩萨皆共讚嘆护法之人,如彼居士婆罗门等称讚童子:「善哉,善哉!护法菩萨正应如是。」若有人见护法之人与破戒者同其事业,说有罪者,当知其54人自受其殃,是护法者实无有罪。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訶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憍慢发露悔故。善男子!是故我於经中覆相说如是偈: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释。

  以是因缘,我亦不为学声闻人,但为菩萨而说是偈。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等菩萨摩訶萨於戒极缓,本所受戒为具在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设有所犯,即应懺悔,悔已清净。善男子!如故堤55塘穿穴有孔,水则淋漏。何以故?无人治故;若有人治,水则不出。菩萨亦尔,虽与破戒共作布萨受戒自恣,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如堤塘穿穴56淋漏。何以故?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僧,则损灭、慢缓、懈怠日有增长;若有清净持戒之人,即能具足不失本戒。善男子!於乘缓者乃名为缓,於戒缓者不名为缓。菩萨摩訶萨於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本57戒,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萨虽现破戒,不名为缓。
迦叶菩萨白佛言:眾僧之中有四种人,如菴罗果58生熟难知,破戒、持戒云何可识?佛言:
善男子!因大涅槃微妙经典则易可知。云何因是大涅槃经可得知耶59譬如田夫种稻穀等,芸60除稗□,以肉眼观,名为净田,至其成实,草穀各异。如是八事能污染僧,若能除却,以肉眼观则知清净;若有持戒、破戒不作恶时,以肉眼观难可分别,若恶彰露则易可知,如彼稗□,易可分别。僧中亦尔,若能远离於八不净毒蛇之法,是名清净,圣眾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清净果报,非是肉眼所能分别。
復次,善男子!如迦罗迦61林,其树眾多,於是林中唯有一树,名镇头迦62,是迦罗迦树、镇头迦树,二果相似,不可分别。其果熟时,有一女人悉皆拾63取,镇头迦果纔有一分,迦罗迦果乃有十分,是女不识,齎来诣巿而衒卖之,凡愚小儿復不别故,买迦罗迦果,噉已命终。有智人辈闻是事已,即问女人:「姊於何处持是果来?」是时女人即示方所,诸人即言:「如是方所多有无量迦罗迦树,唯有一根镇头迦树。」诸人知已,笑而捨去。
善男子!大眾之中八不净法亦復如是,於是眾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唯有一人清净持戒,不受如是八不净法,而知诸人受畜非法,然与同事不相捨离,如彼林中一镇头迦树。有优婆塞见是诸人多有非法,併64不恭敬供养是人,若欲供养,应先问言:「大德!如是八事为65受畜不?佛所听不?若言佛听,如是之人得共布萨羯磨自恣不?」是优婆塞如是问已,眾皆答言:「如是八事如来怜愍,皆悉听畜。」优婆塞言:「祇洹66精舍有诸比丘,或言金银佛所听畜,或言不听。有言听者,是不听者不与共住、说戒、自恣,乃至不共一河饮水,利养之物悉不共之。汝等云何言佛听许?佛、天中天虽67復受之,汝等眾僧亦不应畜,若68有受69者,乃至不应与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其僧事,若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僧事者,命终即当堕於地狱,如彼诸人食迦罗果已而便命终」。
  復次,善男子!譬如城巿有卖药人,有妙甘药出於雪山70,亦復多卖其餘杂药,昧甘相似。时,有诸人咸皆欲卖,然不识别,至卖药所问言:「汝有雪山药不」?其卖药人即答言:「有」。是人欺诈,以餘杂药语买者言:「此是雪山甘好妙71药」。时,买药者以肉眼故72,不能善别,即买持去,復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甘药」。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於是眾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喻73如彼人不能分别雪山甘药。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復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於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74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佛言:
  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復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75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76及能说故,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77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綺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姦諛78諂,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復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穀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於飢饉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於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於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说於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復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质直者名为常住。如来常者名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繫缚而亦可见。若有说言不可见者,如是之人所不应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语宣说无常,如是之言所不应依,是故依智不依於语。依智者。眾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识。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识不可依止。
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自高,贪求利养,亦於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
不依不了义79,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发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眾生堕阿鼻80狱。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復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愍一切眾生,善知时宜,以知时故,说轻为重,说重为轻。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巿易不净物等;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飢饉,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穀米,贸81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毘曇、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若有说言:「有时、非时,有能护法、不能护法,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如是之言不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毘曇、修多罗中有同是说,如是三分亦不应依。我为肉眼诸眾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82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南本将以下列为四依品第八。
 2有四种人 四种是四依。初依是似位,后三是真位。为人天之依止,故称四依。
 3具烦恼性,是名第一 若加上后三者,与四果配当的话,今之第一,即初依,可通称为初果以前声闻三贤的似位。因烦恼未断故称具;断现行,种子犹存,加上有惑体,故称性。
4菩萨 此四种人应配於大乘别教的四依来解释。初依是三十心位,因尚未完全断惑,具烦恼障。第二依是初地乃至六地,第三依是七八九地,第四依是十地等觉。
5第八人 声闻及菩萨的修行上的阶位,有所谓的三乘共通的十地。此十地中,第三的八人地由断惑而言,是菩萨非凡夫。但由於非断惑合尽,故也非佛。此八人地是十六心之中进入第八的忍位,故名为第八人。
6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含」以下有「人」字。
7受记 必当成佛的记别。
8藏如来真实舍利 真实舍利是法身、佛性,故藏之即谓如来藏。
9四大毒蛇 构成身体的地、水、火、风等四大增损,恼害身体,如毒蛇般。
10宫本及宋、元、明三本「万」以下有「户」字。
11「办」,宫本作「辨」。
12「夺」,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断」。
13「汝」,宫本作「彼」。
14五繫 有二说,一是指五尸繫,即五种不净观,以观伏爱魔。一是指繫五处,即观伏五种见魔。
15「大般」,宋、元、明三本均作「於大」。
16「依止」,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归依」。
17「呼」,宋本作「乎」。
18阿竭陀(Agada) 译作无价、无病。药名。
19「憋」,宋本作「弊」。
20魔波旬(Mara pipiya) 魔是魔罗之略,为天魔总名。波旬是魔王的别名。
21「生」,宫本作「悉」。
22宋、元、明三本「涅」上有「般」字。
23「所」,元本作「粳」。
24「是」,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食」。
25「粮」,宫要作「梁」。
26「稻」,宋本作「粳」。
27「险」,宫本作「嶮」。
28「稻」,元、明二本均作「粳」。
2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而」。
30宋、元、明三本「眾」以下有「生」字。
31次叹劝;此有纯叹、劝人两段。
32熙连(Hiranyavati) 译作金河。佛涅槃处。
33宫本「河」上有「恆」字。
34宫本无「所」。
35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眾生」。
36宋本无「眾生」。
37「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其」。
38「入」,宫本作「日」。
39「来」宫本作「本」。
40沙弥(Sramanera) 译作勤策男。男性出家受十戒者的通称。
41「戒」,宋本作「具」。
42「住」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地」。
43偈(Gatha) 译作颂。印度文学上的术语,四句为一颂。
44长宿 年长者。
45旃陀罗(Candala) 译作屠者。
46灌顶师 灌顶为Abhiseka之译。印度古俗取四大海之水,灌於太子之顶,以为登上王位之仪,司此职者称为灌顶师。
47「服」,宫本及元本均作「共」。
48不死之药,喻佛性常住之理。
49「闻见」,宫本作「见闻」。
50「寤」,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悟」,下同。
51四事 总括一切供养的资具,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52八种不净 比丘不可蓄积的八种不净物。其品名有多种说法,一说是金、银、奴、婢、牛、羊、仓、库八种。
53宋本「復」以下有「共」字。
54「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55「堤」,宋、元、明三本均作「隄」。
56「穴」,元、明二本均作「决」。
57「本」,宫本作「奉」。
58菴罗果 全名为菴摩罗(Amra)果,译作无垢清净。即芒果。
59「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60「芸」,宋、元、明三本均作「耘」。
61迦罗迦(Kalaka) 译作黑。具有有害之果的树名,本文以之喻八不净。
62镇头迦(Tinduka) 译作柿,树名。其果无害,故下文以之喻无清净持戒。
63「拾」,宫本作「捨」。
64「併」宫本作「并」。
65「为」,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应」。
66「洹」,宫本作「桓」。
67「虽」,宫本作「唯」。
68宋本无「若」。
69宋本「受」以下有「畜」字。
70雪山 耸立於印度北境的高山。
71「好妙」,宋、元、明三本均作「妙好」。
72「故」,宫本作「然」。
73「喻」,宋本作「犹」。
74「被」,宫本作「披」。
75「证」,宫本及元本均作「识」。
76「语」,宫本作「诵」。
77宋本无「觉」。
78「諛」,宫本及宋本均作「諭」。
79宫本及元、明二本「义」以下有「经」字。
80阿鼻(Avici) 译作无间,即不断受苦的无间地狱。
81「贸」,丽本作「卖」,今依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作「贸」。
82宋本无「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