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七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四1
尔时,迦叶2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说四种人等,应当依耶?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我所说,应当依止。何以故?有四魔故。何等为四?如魔如说,诸餘经律能受持者。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四种魔,若魔所说及佛所说,我当云何而得分别?有诸眾生随逐魔行,復有随顺佛所教者,如是等辈復云何知?佛告迦叶:
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像、优婆夷像,亦復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是魔波旬坏正法时,当作是言:「菩萨昔於兜率天3上没来,在此迦毘罗城白净王宫,依因父母爱欲和合生育是身。若言有人生於人中,为诸世间天人大眾所恭敬者,无有是处。」又復说言:「往昔苦行种种布施,头目、髓脑、国城、妻子,是故今者得成佛道,以是因缘,为诸4人、天、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之所恭敬。」若有经律作是说者,当知悉是魔之所说。
善男子!若有经律作如是言:「如来正觉久已5成佛,今方示现成佛道者,为欲度脱诸眾生故,示有父母依因爱欲和合而生,随顺世间作是示现。」如是经律当知真是如来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说经律即是菩萨。
若有说言:「如来生时,於十方面各行七步不可信」者,是魔所说。若復有说:「如来出世於十方面各行七步,此是如来方便示现」是名如来所说经律。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
若有说言:「菩萨生已,父王使人将诣天祠6,诸天见已,悉下礼教,是故名佛。」復有难言:「天者先出,佛在於后,云何诸天礼敬於佛?」作是难者,当知即是波旬所说。若有经言:「天者先出,佛在於后,云何诸天礼敬於佛?」作是难者,当知即是波旬所说。若有经言:「佛到天祠,是诸天等,摩醯首罗、大梵天王、释提桓因,皆悉合掌,敬礼其足。」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
若有经律说言:「菩萨为太子时,以贪心故,四方娉妻,处在深宫,五欲自娱,欢悦受乐。」如是经律,波旬所说。若有说言:「菩萨久已捨离贪心、妻息之属,乃至不受三十三天上妙五欲,如弃涕唾,何况人欲?剃除鬚髮,出家修道。」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经律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经律者,即是菩萨。
若有说言:「佛在舍卫祇陀精舍,听诸比丘受畜奴婢僕使、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金银、琉璃、真珠、颇梨、车□、玛瑙、珊瑚、虎珀、珂具璧玉、铜铁釜鍑7大小铜盘8所须之物,耕田种植,贩卖巿易,储积穀米。如是眾事,佛大慈故,怜愍眾生,皆听畜之。」如是经律,悉是魔说。
若有说言:「佛在舍卫祇陀精舍那梨楼鬼所住之处,尔时如来为婆罗门字羖羝德及波斯匿王说言:『比丘不应受畜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玛瑙、珊瑚虎珀、珂具璧玉、奴婢僕使、童男童女、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等兽,铜铁釜鍑、大小铜盘9,种种杂色床敷卧具,资生所须,所谓屋宅,耕田种殖10贩卖巿易,自手11作食,自磨自舂,治身咒术,调鹰方法,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非男非女,六十四能復有十八,惑人咒术12种种工巧,或说13世间无量俗事,散香、末香、涂香、薰香种种花鬘,治髮方术,姦偽諂曲,贪利无厌,爱乐憒闹,戏笑谈说,贪嗜鱼肉,和合毒药,治押14香油,捉持宝盖及以革屣15造扇箱篋种种画像,积聚穀米、大小麦豆及诸果蓏,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及诸女人,高声大笑,或復默然,於诸法中多生疑惑,多语妄说长短、好丑,或善不善,好著好16衣,如是种种不净之物,於施主前躬自讚叹,出入游行不净之处,所谓沽17酒、婬女、博弈18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应当休道还俗役使,譬如稗□,悉灭无餘。』」当知是等经律所制,悉是如来之所说也。尚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
若有说言:「菩萨为欲供养天神故入天祠,所谓梵天、大自在天、韦陀19天、迦旃延20天,所以入者,为欲调伏诸天人故。若言不尔,无有是处。若言菩萨不能入於外道邪论,知其威仪、文章、伎艺,僕使斗諍不能和合;不为男女、国王、大臣之所恭敬,又亦不知和合诸药,以不知故乃名如来,如其知者是邪见辈。又復如来於怨亲中其心平等,如以刀割及香涂身,於此二人不生增益损灭之心,唯能处中,故名如来。」如是经律,当知是魔之所说也。
若有说言:「菩萨如是示入天祠,外学法中出家修道,示现知其威仪礼节,能解一切文章伎艺,示入昼堂伎巧之处,能善和合僕使斗諍,於诸大眾童男童女、后宫妃后、人民长者、婆罗门等王及大臣,贫穷等中,最尊最上,復为是等之所恭敬,亦能示现如是等事。虽处诸见,不生爱心,犹如莲花不受尘垢,为度一切诸眾生故,善行如是种种方便,随顺世法」。如是经律;当知即是如来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所说者,是大菩萨。
若有说言:「如来为我解说经律,若恶法中轻重之罪,及偷兰遮21其性皆重,我等律中终不为之。我久忍受如是之法,汝等不信,我当云何自捨己律就汝律耶22,汝所有律是魔所说,我等经律是佛所制,如来先说九部23法印,如是九印印我经律,初不闻有方等经24典,一句一字如来所说,无量经律何处有说方等经耶?如是等中未曾闻有十部经名,如其有者,当知必25定调达所作,调远26恶人以灭善法造方等经,我等不信。如是等经,是魔所说。何以故?破坏佛法,相27是非故。如是之言,汝经中有,我经中无。我经律中如来说言:『我涅槃后,恶世当有不正经律,所谓大乘方等经典,未来之世当有如是诸恶比丘。』」我又说言:「过九部经有方等典,若有人能了知其义,当知是人正了经律,远离一切不净之物,微妙清净犹如满月。」
若有说言:「如来虽为一一经律说如恆河沙等义味,我律中无将知为无,如其有者,如来何故於我律中而不解说?是故我今不能信受。」当知是人则为得罪。是人復言:「如是经律我当受持,何以故?当为我作知足少欲、断除烦恼、智慧涅槃、善法因故。」如是说者,非我弟子。若有说言:「如来为欲度眾生故,说方等经。」当知是人真我弟子。若有不受方等经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不为佛法而出家也,即是邪见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不如是,是魔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
復次,善男子!若有说言:「如来不为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无常变异以得空法,宣说无我不顺世间。」如是经律,名魔所说。若有人言:「如来正觉不可思议,亦为无量阿僧祇28等功德所成,是故常住无有变异。」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
復有人言:「或有比丘实不毁犯波罗夷罪,眾人皆谓犯波罗夷如断多罗29树,而是比丘实无所犯。」何以故?我常说言:四波罗夷若犯一者,犹如析石不可还合。若有自说得过人法,是则名为犯波罗夷。何以故?实无所得,诈现得相故,如是之人退失人法,是名波罗夷。所谓若有比丘少欲知足,持戒清净,住空闲处,若王、大臣见是比丘,生心30念言谓得罗汉,即前讚叹恭敬礼拜,復作是言:「如是大师,捨是身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比丘闻已,即答王言:「我实未得沙门道果,王莫称我已得道果,唯愿大王勿为31我说不知足法!不知足者,乃至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默然受。我今若当默然受者。当为诸佛之所呵责。知足之行。诸佛所讚,是故我欲终身欢乐奉修知足。又知足者,我定自知未得道果。王称我得,我今不受,故名知足。」时,王答言:「大师实得阿罗汉果,如佛无异。」尔时,其王普皆宣告内外人民、中宫妃后,悉令皆知得沙门果,是故咸令一切闻者心生敬信,供养尊重。如是比丘真是32梵行清净之人,以是因缘,普令诸人得大福德,而是比丘实不毁犯波罗夷罪。何以故?前人自生欢喜之心讚叹供养故,如是比丘当有何罪?若有说言是人得罪,当知是经是魔所说。
復有比丘说佛祕藏甚深经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一阐提。若王大臣作如是言:「比丘汝当作佛,不作佛耶?有佛性不?」比丘答言:「我今身中定有佛性,成以不成,未能审之。」王言:「大德!如其不作一阐提者,必成无疑。」比丘言尔,实如王言。是人虽言定有佛性,亦復不犯波罗夷也。復有比丘,即出家时,作是思惟:「我今必33定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之人,虽未得成无上道果,已为得福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假使有人当言是人犯波罗夷,一切比丘无不犯者。何以故?我於往昔八十亿劫,常离一切不净之物,少欲知足,威仪成就,善修如来无上法藏,亦自定知身有佛性,是故我今得成34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名为佛,有大慈悲。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不能随顺是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是大菩萨。
復有说言:「无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捨堕35、九十一堕、四懺悔法、眾多学法、七灭諍等,无偷兰遮五逆等罪及一阐提。若有比丘犯如是等堕地狱者,外道之人悉应生天。何以故?诸外道等无戒可犯,是故如来示现怖人故说斯戒。」若言:「佛说我诸比丘若欲行婬,应捨法服著俗衣裳然后行婬。復36应生念婬欲因缘非我过咎,如来在世,亦有比丘习行淫欲得正解脱,或命终后生於天上,古今有之,非独我作。或犯四重,或犯五戒,或行一切不净律仪,犹故而得真正解脱。如来虽说犯突吉罗37,如忉利天日月岁数,八百万岁堕在地狱,亦是38如来示现怖人,言波罗夷至突吉罗,轻重无差。」是诸律师妄作此言,言是佛制,毕39定当知非佛所说。如是言说,是魔经律。
若復说言:「於诸戒中若犯小戒,乃至微细,当受苦报,无有齐限,如是知已,防护自身如龟藏六。」若有律师復作是言:「凡所犯戒都无罪报,如是之人不应亲近。如佛所说:
若过一法,是名妄语,
不见后世,无恶不造40。是故不应亲近是人。我佛法中清净如是,况復有犯偷兰遮罪,或犯僧残及波罗夷而非罪耶?是故应当深自防护如是等法,若不守护,更以何法名为禁戒?」我於经中亦说:「有犯四波罗夷乃至微细突吉罗等,应当苦治眾生,若不护持禁戒,云何当得见於佛性?一切眾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41,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九部经中无方等经,是故不说有佛性也。经虽不说,当知实有。」若作是说,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说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九部经中所未曾闻,如其说有,云何不犯波罗夷耶?佛言:
善男子!如汝所说,实不毁犯波罗夷也。善男子!譬如有人说言大海唯有七宝,无八种者,是人无罪。若有说言九部经中无佛性者,亦復无罪。何以故?我於大乘大智海中说有佛性,二乘之人所不知见,是故说无不得罪也。如是境界诸佛所知,非是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若人不闻如来甚深秘密42藏者,云何当知有佛性耶43?何等名为秘密之藏?所谓方等大乘经典。
善男子!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名中道。若有说言:「佛说中道,一切眾44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若有能作如是说者,当知是人不犯四重;若不能作如是说者,是则名为犯波罗夷。若有说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已得成就菩提。」当知是人则名为犯波罗夷罪,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45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义故,佛法甚深,不可思议。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有王问言:云何比丘堕过人法?佛告迦叶: 若有比丘为利养故,为饮食故,作诸諛46諂、姦偽、欺诈:「云何当令诸世间人定实知我是乞士也?以是因缘,令我大得利养、名誉。」如是比丘多愚痴故,长夜常念:「我实未得四沙门果47,云何当令诸世间人谓我已得?復当云何令诸48优婆塞、优婆夷等,咸共指我作如是言:是人福德真是圣人!」如是思惟正为求利,非为求法。「行来出入49进止安详50执持衣钵不失威仪,独坐空处如阿罗汉,令世间人咸作是言:『如是比丘善好第一,精勤苦行修寂灭法。』以是因缘,我当大得门徒弟子,诸人亦当大致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令多女人,敬念爱重。」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作如是事,堕过人法。
復有比丘为欲建立无上正法,住空寂处,非阿罗汉而欲令人谓是罗汉,是好比丘,是善比丘,寂静比丘,令无量人生於信心。「以此因缘,我得无量诸比丘等以为眷属,因是得教破戒比丘及优婆塞悉令持戒,以是因缘建立正法,光扬如来无上大事,开显方等大乘法化,度脱一切无量眾生,善解如来所说经律轻重之义。」復言:「我今亦有佛性,有经名曰如来秘藏,於是经中我当必定得成佛道,能尽无量亿烦恼结,广为无量诸优婆塞说言:汝等尽有佛性,我之与汝俱当安住如来道地,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无量亿诸烦恼结。」作是说者,是人不名堕过人法,名为菩萨。
若言有犯突吉罗者,忉利天上日月岁数八百万岁堕地狱中,受诸罪报,何况故犯偷兰遮罪?此大乘中若有比丘犯偷兰遮,不应亲近。何等名为大乘经中偷兰遮罪?若有长者造立佛寺,以诸花鬟用供养佛,有比丘见花贯中缕,不问輒取,犯偷兰遮,若知不知亦如是犯。若以贪心破坏佛塔,犯偷兰遮,如是之人不应亲近。若王大臣见塔朽故,为欲修补,供养舍利,於是塔中或得珍宝,即寄比丘,比丘得已,自在而用,如是比丘名为不净,多起斗諍。善51优婆塞不应亲近供养恭敬;如是比丘名为无根,名为二根,名不定根。不定根者,欲贪女时,身即为女,欲贪男时,身即为男,如是比丘名为恶根,不名为男,不名为女,不名出家,不名在家,如是比丘,不应亲近供养恭敬。於佛法中沙门法者,应生悲心覆育眾生,乃至蚁子,应施无畏,是沙门法;远离饮酒乃至嗅香,是沙门法;不得妄语,乃至梦中不念妄语,是沙门法;不生欲心,乃至梦中亦復如是,是沙门法。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梦行婬欲,是犯戒不?佛言:
不也。应於婬欲生臭秽想,乃至不生一念净想,远离女人烦恼爱想。若梦行婬,寤52应生悔,比丘乞食受供养时,应如飢世食子肉想,若生婬欲,应疾捨离,如是法门,当知是佛所说经律。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所说者,是名菩萨。
若有说言:「佛听比丘常翘一脚53,寂默不言,54投渊赴火,自坠高巖,不避险难,服毒断食,卧灰土上,自缚手足,杀害眾生,方道咒术;旃陀罗子,无根、二根及不定根、身根不具,如是等辈55如来悉听出家为道。」是名魔说。佛先听食五种牛味及以油蜜,憍奢耶衣、革屣等物56除是之外,若有说言:「听著摩訶楞伽57,一切种子悉听贮畜,草木之属皆有寿命,佛说是已便入涅槃。」若有经律作是说者,当知即是魔之所说。
我亦不听常翘一脚,若为法故,听行住坐卧,又亦不听服毒、断食、五热58炙身,繫缚手足、杀害眾生、方道咒术,珂具象牙以为革屣,储畜种子草木有命,著摩訶楞伽。若言世尊作如是说,当知是为外道眷属,非我弟子。我唯听食五种牛味及油蜜等,听著革屣、憍奢耶衣,我说四大无有寿命。若有经律作是说者,是名佛说。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当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随佛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经律者,当知是人是大菩萨。善男子!魔说佛说差别之相,今已为汝广宣分别。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魔说佛说差别之相,因是得入佛法深义。佛讚迦叶: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如是晓了分别,是名黠慧。
59善男子!所言苦者,不名圣諦。何以故?若言苦是苦圣諦者,一切牛羊驴马及地狱眾生应有圣諦。善男子!若復有人不知如来甚深境界常住不变微密法身,谓是食身非是法身,不知如来道德威力,是名为苦。何以故?以不知故,法见非法,非法见法,当知是人必堕恶趣,轮转生死,增长诸结,多受苦恼。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60,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既证知已而作是言:「我於往昔曾闻是义,今得解脱,方乃证知。」我於本际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周遍61无穷,始於今日乃得真智62若如是知,真是修苦,多所利益;若不知者,虽復勤修,无所利益;是名知苦,名苦圣諦;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苦,非苦圣諦。
苦集諦者,於真法中不生真智,受不净物。所谓奴婢,能以非法言是正法,断灭正法不令久住,以是因缘不知法性,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多受苦恼,不得生天及正解脱,若有深知63不坏正法,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及正解脱。若有不知苦集諦处,而言正法无有常住,悉是灭法,以是因缘,於无量劫流转生死,受诸苦恼。若能知法常住不异,是名知集,名集圣諦;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集,非集圣諦。
苦灭諦者,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於如来真法藏故;作是修学,是名修空。修苦灭者,逆於一切诸外道等,若言修空是灭諦者,一切外道亦修空法,应有灭諦。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能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若发此心,一念因缘,於诸法中而得自在。若有修习如来密藏无我空寂,如是之人於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若有不作如是修者,虽有烦恼,疾能灭除。何以故?因知如来祕密藏故,是名苦灭圣諦。若能如是修习灭者,是我弟子;若有不能作如是修,是名修空64,非灭圣谤。
道圣諦者,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有65诸眾生颠倒心,言无佛、法、僧及正解脱,生死流转犹如幻化,修习是见,以此因缘轮转三有66,久受大苦。若能发心,见於如来常住无变,法、僧、解脱亦復如是,乘此一念,於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何以故?我於往昔以四倒67故,非法计法,受於无量恶业果报,我今已灭如是见故,成佛正觉,是名道圣諦。若有人言三宝无常,修习是见,是虚妄修,非道圣諦。若修是法为常住者,是我弟子,真见68修习四圣諦法,是名四圣諦。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修习甚深四圣諦法。69佛告迦叶:善男子!谓四倒者,於非苦中生於苦想,名曰颠倒;非苦者名为如来,生苦想者。谓於如来无常变异,若说如来是无常者,名大罪苦,若言如来捨此苦身入於涅槃,如薪尽火灭,是名非苦而生苦想,是名颠倒。我若说言如来常者,即是我见,以我见故,有无量罪,是故应说如来无常,如是说者,我则受乐,如来无常即为是苦,若是苦者,云何生乐?以於苦中生乐想故,名为颠倒。乐生苦想。名为颠倒,乐者即是如来,苦者如来无常,若说如来是无常者,是名乐中生於苦想;如来常住,是名为乐。若我70说言如来是常,云何復得入於涅槃?若言如来非是苦者,云何捨身而取灭度?以於乐中生苦想故,名为颠倒,是名初倒。
无常常想,常无常想,是名颠倒;无常者名不修空,不修空故,寿命短促,若有说言不修空寂得长寿者,是名颠倒,是名第二颠倒。
无我我想,我无我想,是名颠倒。世间之人亦说有我,佛法之中亦说有我,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於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若言佛法必定无我,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是名第三颠倒。
净不净想,不净净想,是名颠倒。净者即是如来常住,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是71肉身、非是筋骨繫缚之身,若有说言如来无常,是杂食身乃至筋骨繫缚之身,法僧解脱是灭尽者,是名颠倒。不净净想名颠倒者,若有说言我此身中无有一法是不净者,以无不净,定当得入清净之处,如来所说修不净观,如是之言是虚妄说,是名颠倒,是则名为第四颠倒。
72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从今日始得正见。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73?佛言: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以74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见。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芸75除草秽。」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乃当速76为汝作。」是人復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復言:「我今审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人77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眾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眾生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归仰如来。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眾生,真金藏者即78佛性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婴孩得病,是女愁恼求觅医师。医师既来,合三种药,酥乳石蜜与之令服。因告女人:「儿服药已,且莫与乳,须药消已尔乃与之。」是时女人即以苦物用涂其乳。母语儿言:「我乳毒涂,不可復触。」小儿渴乏,欲得母乳,闻乳毒气,便远捨去,遂至药消,母人以水净洗其乳,唤其子言:「来与汝乳」。是时小儿虽復飢渴,先闻毒气,是故不来。母復语言:「为汝79服药,故以毒涂,汝药已消,我已洗竟,汝便可来,饮乳无苦。」是儿闻已,渐渐还饮。善男子!如来亦尔,为度一切教诸眾生修无我法,如是修已,永断我心,入於涅槃。为除世间诸妄见故,示现出过世间法故,復示世间计我虚妄非真实故,修无我法清净身故,喻如女人为其子故,以80苦味涂乳,如来亦尔,为修空故,说言诸法悉无有我。如彼女人净洗乳已而唤其子,欲令还服,我今亦尔,说如来藏,是故比丘不应生怖。如彼小儿闻母唤已,渐还饮乳,比丘亦尔,应自分别,如来祕藏不得不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实无有我。何以故?婴儿生时无所知晓,若有我者,即生之日寻应有知,以是义故,定知无我。若定有我,受生已后应无终歿81,若使一切皆有佛性,是常住者应无坏相,若无坏相,云何而有杀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及旃陀罗、畜生差别?今见业缘种种不同,诸趣各异,若定有我,一切眾生应无胜负。以是义故,定知佛性非是常法,若言佛性定是常者,何缘復说有杀盗婬、两舌、恶口、妄言、綺语、贪恚、邪见?若我性常,何故酒后迷荒醉乱?若我性常,盲应见色,聋应闻声,哑82应能语,拘躄能行。若我性常,不应避於火坑、大水、毒药、刀剑、恶人、禽兽。若我常者,本所更事不应忘失,若不忘失,何缘復言我曾何处见是人耶83?若我常者,则不应有少壮老等衰盛力势,忆念往事。若我常者,止住何处,为84在涕唾青黄赤白诸色中耶?若我常者,应遍身中如胡麻油间无空处,若断身时,我亦应断。
佛告迦叶:
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餘力士较85力相扑86,而彼力士以头抵87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时有明医善知方药,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是时,良医寻问力士:「卿额上珠为何所在」?力士惊答大师医王:「我额上珠乃无88去耶!是珠今者为何所在,将非幻化?忧愁89啼哭。是时,良医慰喻力士:「汝不应生大愁苦,汝因斗时宝珠入体,今在皮裡,影现於外,汝曹斗时瞋恚毒盛,珠陷入体,故不自知。」是时,力士不信医言:「若在皮裡,脓血不净,何缘不出?若在筋裡,不应可见,汝今云何欺誑於我?」时,医执镜以照其面,珠在镜中明了显现,力士见已,心怀惊怪,生奇特想。
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姆、瞋恚、愚痴之所覆蔽故,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旃陀罗、剎利、婆罗门、毘舍、首陀,生如是等种种家中,因心所起种种业缘,虽受人身,聋盲、瘖哑、拘躄、癃跛,於二十五有受诸果报。贪婬、瞋恚、愚痴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眾生亦尔,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不识如来微密宝藏,修学无我,喻如非圣,虽说有我,亦復不知我之真性。我诸弟子亦復如是,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修学无我,亦復不知无我之处。尚自不知无我真性,况復能知有我真性?善男子!如来如是说诸眾生皆有佛性,喻如良医,示彼力士金刚宝珠。是诸眾生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如彼力士於明镜中见其宝珠。善男子!如来祕藏如是无量不可思议。
復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乐味,其味极甜,在深丛下人无能见,有人闻香,即知其地当有是药,过去往世有转轮王,於此雪山为此药故,在在处处造作木筒以接是药,是药熟时,从地流出集木筒中,其味真正。王既歿已,其后是药或醋、或咸、或甜、或苦、或辛、或淡90,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凡人薄福,虽以钁斸91加功困苦而不能得。復有圣王出现於世,以福因缘,即得是药真正之味。善男子!如来祕藏其味亦尔,为诸烦恼丛林所覆,无明眾生不能得见。一味92者喻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畜生、饿鬼93、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剎利、婆罗门、毘舍、首陀。佛性雄猛,难可沮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祕密之藏,如是祕藏,一切无能沮坏烧灭,虽不可坏,然不可见,若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乃证知。以是因缘,无能杀者。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若无杀者,应当无有不善之业。佛告迦叶:
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眾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以业因缘而有剎利、婆罗门等94毘舍、首陀及旃陀罗,若男、若女、非男、非女,二十五有差别之相,流转生死。非圣之人,横计於我大小诸相,犹如稗子,或如米豆,乃至母95指,如是种种妄生忆想,妄想之想96无有真实。出世我相名为佛性,如是计我是名最善。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斸地直下,磐石沙砾直过无难,唯至金刚不能穿彻97。夫金刚者,所有刀斧不能沮98坏。善男子!眾生佛怀亦復如是,一切论者,天魔波旬及诸人天所不能坏。五阴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喻如名石沙99,可穿可坏;佛性者,喻如金刚,不可沮坏。以是义故,坏五阴者名为杀生。善男子!必定当知佛法如是不可思议。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南本将此以下列为邪正品第九。
2宫本及元、明二本「叶」以下有「菩萨」二字。
3兜率天 欲界Tusita天的音译。如来在八相成道前,完成三祇百劫之功,首先在此天内院,然后下生人界。
4「诸」,宫本作「说」。
5「已」,宫本作「以」。
6「祠」,宫本及宋本均作「寺」。
7「鍑」,宋、明二本均作「鑊」。
8「盘」,宋本作「槃」。
9「盘」,丽本作「槃」,今依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作「盘」。
10「殖」,宫本作「植」。
11「自手」,宫本作「手自」。
12咒术 咒是陀罗尼(Dharani)之译。唱陀罗尼之法。
13「说」,宫本作「言」。
14「押」,宋、元、明三本均作「压」。
15「屣」,宫本作「蓰」。
16「好」,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妙」。
17「沽」,宋、元、明三本均作「酤」。
18「弈」,宫本作「易」。
19韦陀(Sandha) 译作蕴或阴。婆罗门所奉天神。「韦」,丽本作「违」,今依据明本改作「韦」。
20迦旃延(Katyayana) 译作剪剃种。天神名。
21偷兰遮(Sthulatyayas) 译作大障善道。次於波罗夷、僧残的大罪。例如淫死尸、盗五钱以下等。
22「耶」,宫本作「也」。
23九部 十二部经中,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三部除外者,指小乘经。
24方等经 大乘经的通名。说方广平等的大理,也就是中道,故名之。
25「必」,宋本作「毕」。
26调达 调婆达多(Devadatta)之略,译作天授。又略称为提婆。
27宫本及元、明二本「相」上有「更」字。
28阿僧祇(Asamkhyeya) 译作无数。
29多罗(Tala) 译作岸树。
30「生心」,宫本及明本均作「心生」。
31「为」,明本作「谓」。
32「是」,宫本作「实」。
33「必」,宫本作「毕」。
34宫本无「成」。
35「堕」,宫本作「法」。
36宫本无「復」。
37突吉罗(Duskrta) 译作恶作。微细戒律之罪名。
38「亦是」,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是亦」。
39「毕」,宋、元、明三本均作「必」。
40此偈在法显译本作「若犯微细罪,默然妄语者,不计於后世,无恶而不为」。
41 一切眾生……等 佛性是正因,持戒是缘因。
42「密」,宫本作「蜜」。
43「耶」,宫本作「也」。
44宫本无「眾」。
45「习」,宋本作「集」,下同。
46「諛」,宫本作「諭」。
47四沙门果 同於预流等四声闻果。
48宋、元、明三本均无「诸」。
49「出入」,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入出」。
50「详」,元、明二本均作「庠」。
51「善」,宫本作「若」。
52「寤」,宫本作「觉」。
53翘一脚 法显译本中作「大人作法」。
54「投渊赴火……是大菩萨」等三百零四字在元、明、宫三本中作「卧灰土上,自坠高巖,投渊赴火,五热炙身,卧棘刺上,淘糠饮汁,服毒断食,杀害眾生,故弄师子、咒术、方道;旃陀罗种,二根、无根、二根合一,悉听为道,断五种味:乳酪、酪浆、生酥 、熟酥、油蜜之等,听著繒綵,以軻为跋,一切穀米、草木之类皆有寿命。佛说是已便入涅槃。如是说者即是魔说。若言如来不听比丘。常翘一脚,寂默不言,卧灰土土上,自坠高巖,投渊赴火,五热炙身,卧棘刺上,淘糠饮汁,服毒断食,杀害眾生,故弄师子、咒术、方道;旃陀罗种,二根、无根、二根合者,不听为道;听服五种乳酪、酪浆、酥油、蜜等,不听受著繒綵衣服,以軻为跋;穀米草木无命无我,非眾生数。若有能作如是说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当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所说者,是名菩萨。」
55「辈」,宋本作「事」。
56「等物」,宋本作「之等」。
57摩訶楞伽(Maharanga) 译作大价衣。衣服名,戒律中禁止穿著此种衣服。
58五热 以火热五体,为外道苦行。
59南本将以下列为四諦品第十。四諦全名为四圣諦。对世界的真实解释称为諦,此有四者,故称四諦,即一、苦,迷之果,总称报果。二、集,迷之因,总称烦恼。三、灭,悟之果,总称涅槃。四、道,悟之因,总称道品。
60「易」,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异」。
61「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迴」。
62「智」,宋、元、明三本均作「知」。
63「知」,宫本作「智」。
64「修空」,宋、元、明三本均作「空修」。
65「有」,宫本作「者」。
66三有 有是存在之意,世界的异称。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同於三界。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67四倒 对法的四种颠倒想。此有两种,关係生死者及关係涅槃者。前者是常、乐、我、净,后者是苦、空、无常、无我。今是关係生死者。
68「见」,宫本作「是」。
69南本将以下列为四倒品第十一。
70「若我」,宋、元、明三本均作「我若」。
71「是」,明本作「血」。
72南本将以下列为如来性品第十二。
73「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74「以」,丽本作「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75「芸」,宋、元、明三本均作「耘」。
76「速」,元本作「远」。
77「人」,宋、元、明三本均作「女」。
78宋、元、明三本「即」以下有「是」字。
79「汝」,明本作「乳」。
80宋、元、明三本均无「以」。
81「歿」,宫本及宋、元、明在本均作「没」。
82「哑」,宋、元、明三本均作「哑」。
83「耶」,宫本作「也」。
84「为」,宫本作「谓」。
85「较」,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捔」。
86「扑」,宋、元二本均作「扑」。
87「抵」,宫本作「低」。
88「无」,宋、元、明三本均作「失」。
89「愁」,宫本作「悲」。
90「淡」,宫本作「□」。
91「斸」,宫本及宋本均作「□」;元、明二本均作「斲」。
92宫本及明本「味」以下有「药」字。
93「畜生饿鬼」,宫本作「饿鬼畜生」。
94宋、元、明三本均无「等」。
95「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拇」。
96「想」,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相」。
97「彻」,宋、元、明三本均作「撤」。
98「沮」,宋本作「俎」。
99「石沙」,宫本作「沙石」。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