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八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五
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如来何缘说方等经譬如甘露,亦如毒药?佛言:善男了!汝今欲知如来祕藏真实义不?迦叶言:尔。我今实欲得知如来祕藏之义。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或有服甘露1,伤命而早夭;
或復2服甘露,寿命得长存。
或有服毒生, 有缘服毒死,
无碍智甘露, 所谓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 亦名杂毒药。
如酥醍醐等, 及以诸石蜜,
服消则为药, 不消则为毒。
方等亦如是, 智者为甘露,
愚不知佛性, 服之则成毒。
声闻及缘觉, 大乘为甘露,
犹如诸味中, 乳最为第一。
如是勤精进3,依因於大乘,
得至於涅槃, 成人中象王。
眾生知佛性, 犹如迦叶等,
无上甘露味, 不生亦不死。
迦叶汝今当, 善分别三归4,
如是三归性。 则是我之性。
若能諦观察。 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 得入祕密藏,
知我及我所, 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宝性, 无上第一尊,
如我所说偈, 其性义如是。
尔时,迦叶復说偈言:
我今都不知, 归依三宝处,
云何当归趣, 无上无所畏?
不知三宝处, 云何作无我?
云何归佛者, 而得於安慰5?
云何归依法? 唯愿为我说。
云何得自在? 云何不自在?
云何归依僧, 转得无上利?
云何真实说, 未来成佛道?
未来若不成, 云何归三宝,
我今无预6知,当行次第依,
云何未怀妊, 而作生子想?
若必在胎中, 则名为有子,
子若在7胎中,定当生不久,
是名为子义, 眾生业亦然。
如佛之所说, 愚者不能知,
以其不知故, 轮迴生死狱。
假名优婆塞, 不知真实义,
唯愿广分别, 除断我疑纲。
如来大智慧, 唯垂哀分别,
愿说於如来, 祕密之宝藏。
迦叶汝当知, 我今当为汝,
善开微密义8,令汝疑得断。
今当至心听, 汝於诸菩萨,
则与第七佛9,同其一名号。
归依於佛者。 真名优婆塞。
终不更归依。 其餘诸天神。
归依於法者, 则离於杀害;
归依圣僧者, 不求於外道。
如是归三宝, 则得无所畏。
迦叶白佛言: 我亦归三宝,
是名为正路, 诸佛之境界,
三宝平等相, 常有大智性。
我性及佛性, 无二无差别,
是道佛所讚, 正进安止10处,
亦名正遍见, 故为佛所称。
我亦趣善逝, 所讚无上道,
是最为甘露, 诸有所无有。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
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别三宝,於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所以者何?於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善男子!若欲随顺世间法者,则应分别有三归依。善男子!菩萨应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於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11恭敬礼拜供养於诸世尊。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眾生作归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12,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眾生故,亦令眾生於我身中13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眾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一切眾生皆依非真、邪偽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又有归依非真僧者,我当为作依真僧处;若有分别三归依者,我当为作一归依处,无三差别,於生盲眾为作眼目,復当为诸声闻、缘觉作真归处。善男子!如是菩萨,为无量恶诸眾生等及诸智者而作佛事。
善男子!譬如有人临阵战时,即生心念:「我於是中最为第一,一切兵眾悉依恃我。」亦如王子如是思惟:「我当调伏其餘王子,绍继大王霸王之业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尔。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最为上,非餘支14节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差别之相,如彼梯橙15是故汝今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归差别之相,汝於大乘猛利决断应如刚刀。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问於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槃经。世尊!我今亦当广为眾生显扬如是如来祕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祕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16求三归依处。何以故?於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餘眾生,皆依於我恭敬礼拜。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17学大乘经典。
迦叶復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尔时,佛讚迦叶菩萨: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离於苦,若无我者,修行净行,无所利益。若言诸法皆无有我,是即断见;若言我住,即是常见。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即是断见;诸行常者復是常见。若言苦者即是断见,若言乐者復是常见。修一切法常者,堕於断见;修一切法断者,堕於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后足,修常断者亦復如是,要因断常,以是义故,修餘法苦者皆名不善,修餘法乐者则名为善。修餘法无我者,是诸烦恼分;修餘法常者,是则名曰如来祕藏。所谓涅槃无有窟宅,修餘无常法18者即是财物,修餘常法19者谓佛法僧及正解脱,当知如是佛法中道,远离二边而说其真法,凡夫愚人於中无疑20,如羸病人服食酥已,气力轻便,有无之法体性不定,譬如四大21其性不同,各相违反,良医善知,随其偏发而消息之。善男子!如来亦尔,於诸眾生犹如良医,知诸烦恼体相差别而为除断,开示如来祕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
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復不应戏论諍讼,但求了知诸法真性。凡夫之人戏论諍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若说於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苦,復不能知身有乐性。若22说无常者,凡夫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若说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智者应当分别,无我假名不实,如是知已,不应生疑。若言如来祕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
若言解脱喻如幻化,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摩23灭,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无24变。若言无明因缘诸行,凡夫之人闻已分别,生二法想,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诸行因缘识者,凡夫谓二行之与识,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应修一切法苦,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行无常者25,如来祕密亦是无常,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祕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祕藏其义如是,不可称计,无量无边,诸佛所讚。我今於是一切功德成就经中皆悉说已。
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善男子!汝今应当坚持忆念如是经典,如我先於摩訶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如26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27,如是酷性为从乳生,为从自生,从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復如是。若他从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无所为。若自生者,不应相似,相续而生,若相续生则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种之味则不一时,虽不一时,定復不从餘财处来也。当知乳中先有酪相,甘28味多故,不能自变,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牛食噉水草因缘,血脉转变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则甜,若食苦草,乳则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穀草因缘,其乳则有色味之异是诸眾生以明、无明业因缘故,生於二相,若无明转则变为明,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无有二相。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细故不可见者,云何说言从乳因缘而生於酪?法若本无,则名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应有乳,如是乳中亦应有草。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若法本无而后生者,何故乳中不生於草?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无酪,亦不可说从他而生。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体味各异?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有酪性。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则杀人,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无酪性。若言是酪从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於酪?是故不可说言酪从他生。善男子!是牛食噉草因缘故,血则变白,草血灭已,眾生福力变而成乳,是乳虽从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为从因缘生。酪至醍醐亦復如是,以是义故,得名牛味,是乳灭已,因缘成酪。何等因缘?若酢29若煖30是故得名;从因缘有,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无有酪相,从他生者,离乳而有,无有是处。善男子!明与无明亦復如是,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是故我言无有二相,以是因缘,我先说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尔。
善男子!眾生薄福,不见是草,佛性亦尔,烦恼覆故,眾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咸,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於乳;喻如雪山,虽復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眾生身亦復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31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剎利、婆罗门、毘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眾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如象牙花。虽闻契经一切三昧,不闻是经,不知如来微妙之相,如无雷时象牙上花不可得见;闻是经已,即知一切如来所说祕藏佛性,喻如天雷见象牙花,闻是经已,即知一切无量眾生皆有佛性。以是义故,说大涅槃名为如来祕密之藏,增长法身,犹如雷时象牙上花,以能长养如是大义,故得名为大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习学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当知是人能报佛恩,真佛弟子。
迦叶菩萨白32佛言:甚奇!世尊!所言佛性甚深甚深,难见难入,声闻、缘觉所不能服33。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叹。不违我说。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34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35决36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復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復如是。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訶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復次,善男子!譬如仰观虚空鹅鴈,为是虚空?为是鹅鴈?諦观不已,髣□见之。十住菩萨於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復如是,况復声闻、缘觉之人能得知见?善男子!譬如醉人欲涉远路,矇矓37见道,十住菩萨於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渴人行於壙38野,是人渴逼,遍行求水,见有丛树,树有白鹤,是人迷闷,不能分别是树、是水,諦观不已,乃见39白鹤及以树丛。善男子!十住菩萨於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无量百千由旬,远望大40舶楼櫓堂阁,即作是念:「彼是楼櫓?为是虚空?」久视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楼櫓。十住菩萨於自身中见如来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王子身极懦41弱,通夜游戏至明清旦。目视一切悉不明了,十住菩萨虽於己身见如来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復次,善男子!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还家,电明42暂发,因见牛聚43即作是念:「为是牛耶?聚云屋舍?」是人久视,虽生牛想44犹不审定。十住菩萨虽於己身见如来性,未能审定,亦復如是。復次,善男子!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而见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尘土耶?」久视不已,虽知是尘,亦不明了。十住菩萨於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阴闇中远见小儿,即作是念:「彼为是牛、鷲鸟、人耶?」久观45不已,虽见小儿,犹不明了。十住菩萨於己身分见如来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夜闇中见画菩萨像,即作是念:「是菩萨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观,虽復意谓是菩萨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萨於己身分见如来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智者应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46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47: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槃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復如是。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槃经。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迦叶菩萨白48佛言:世尊!非圣凡夫有眾生性,皆说有我。佛言:
譬如二人共为亲友,一是王子,一是贫贱,如是二人互相往返。是时,贫人见是王子有一好刀,净妙第一,心中贪著。王子后时捉持是刀逃至他国,於是贫人后於他家寄卧止宿,即於眠中諂49语刀刀,傍人闻之收至王所。时,王问言:「汝言刀者何处得耶」?是人具以上事答王:「王今设使屠割臣身,分张手足,欲得刀者,实不可得。臣与王子素为亲厚,先与一处,虽曾眼见,乃至不敢以手□50触,况当故取?」王復问言:「卿见刀时,相貌何类?」答言:「大王!臣所见者,如羖羊角。」王闻是已,欣然而笑,语言:「汝今随意所至,莫生忧怖,我库藏中都无是刀,况汝乃於王子边见。」时,王即问诸群臣言:「汝等曾见如是刀不」?言已崩背51寻立餘子绍继王位。復问辅臣:「卿等曾於官藏之52中见是刀不」?诸臣答言:「臣等曾见」。覆復问言:「其状何似」?答言:「大王!如羖羊角。」王言:「我官藏中何处当有如是相刀53次第四王皆悉捡校,求索不得。」却后数时,先逃王子从他国还,来至本土,復得为王,既登王位,復问诸臣:「汝见刀不」?答言:「大王!臣等皆见。」覆54復问言:「其状何似」?答言:「大王55其色清净如优钵罗花。復有答言:「形如羊角」。復有说言:「其色红赤犹如火聚」。復有答言:「犹如黑蛇」。时王大笑:「卿等皆悉不见我刀真实之相」。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出现於世说我真相,说已捨去,喻如王子持净妙刀逃至他国。凡夫愚人说言一切有我有我,如彼贫人止宿他舍,谰语刀刀。声闻、缘觉问诸眾生:「我有何相」?答言:「我见我相大如母56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炽然如日。如是眾生不知我相,喻如诸臣不知刀相。菩萨如是说於我法57,凡夫不知种种分别,妄作我相,如问刀相答似羊角。是诸凡夫次第相续而起邪见,为断如是诸邪见故,如来示现说於无我,喻如王子语诸臣言:「我库藏中无如是刀」。善男子!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净刀。善男子!若有凡夫能善说者,即是随顺无上佛法,若有善能分别,随顺宣说是者,当知即是菩萨相貌58。善男子!所有种种异论、咒术、言语、文字,皆是佛说,非外道说。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说字根本?佛言:善男子!说初半字以为根本,持诸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实法,凡夫之人学是字本,然后能知是法非法。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所言字者,其义云何59?
善男子!有十四音名为字义,所言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则为无尽,夫无尽者即是如来金刚之身。是十四音名曰字本。
噁60者不破坏故,不破坏者名曰三宝,喻如金刚。又復噁61者名62不流故,不流者即是如来,如来孔也无所流故,是故不流。又无九孔是故不流,不流即常,常即如来,如来无作是故不流。又復噁者名为功德,功德者即是三宝,是故名噁阿63者名阿闍梨64,阿闍梨者,义何谓耶65?於世间中得名圣者66;何谓为圣?圣名无著,少欲知足,亦名清净,能度眾生於三有流生死大海,是名为圣。又復阿者名曰制度,修持净戒,随顺威仪。又復阿者名依圣人,应学威仪,进止举动,供养恭敬,礼拜三尊,孝养父母及学大乘,善男女等具持禁戒,及诸菩萨摩訶萨等是名圣人。又復阿者名曰教诲,如言「汝来!如是应作,如是莫作」,若有能遮非威仪法,是名圣人,是故名阿。
亿67者即是佛法68,梵行69广大,清净无垢,喻如满月。汝等如是应作不作,是义非义,此是佛说,此是魔说,是故名亿。
伊70者,佛法微妙甚深难得,如自在天大梵天王,法名自在,若能持者则名护法。又自在者名四护世,是四自在则能摄护大涅槃经,亦能自在敷扬宣说。又復伊者能为眾生自在说法,復次,伊者为自在故,说何等是也,所谓修习方等经典。復次,伊者为断嫉□如除稗秽,皆悉能令变成吉祥,是故名伊。
郁71者!於诸经中最上最胜72,增长上上谓大涅槃。復次,郁者如来之性,声闻、缘觉所未曾闻,如一切处北鬱单越73最为殊胜,菩萨若能听受是经,於一切眾74最为殊胜,以是义故,是经得名最上最胜,是故名郁。
优75者喻如牛乳,诸味中上,如来之性亦復如是,於诸经中最尊最上。若有诽谤,当知是人与牛无别。復次,优者,是人名为无慧正念,诽谤如来微密祕藏,当知是人甚可怜愍,远离如来祕密之藏,说无我法,是故名优。
□76者,即是诸佛法性涅槃,是故名□。
□77者,谓如来义。復次,□者,如来进止,屈伸举动,无不利益一切眾生,是故名□。
鸟78者,名烦恼义,烦恼者名曰诸漏。如来永断一切烦恼,是故名鸟。
炮79者,谓大乘义,於十四音是究竟义,大乘经典亦復如是,於诸经论最为究竟,是故名炮。
菴80者,能遮一切诸不净物,於佛法中能捨一切金银宝物,是故名菴。
阿81者,名胜乘义。何以故?此大乘典大涅槃经於诸经中最为殊胜,是故名阿。
迦82者,於诸眾生起大慈悲,生於子想,如罗睺罗作妙上83善义,是故名迦。
佉84者,名非善友,非善友者名为85杂秽,不信如来祕密之藏,是故名佉。
伽86者名藏,藏者即是如来祕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故名伽。
□87者,如来常音。何等名为如来常音?所谓如来常住不变,是故名□。
俄88者,一切诸行破坏之相,是故名俄。
遮89者即是修义,调伏一切诸眾生故,名为修义,是故名遮。
车90者,如来覆荫91一切眾生,喻如大盖,是故名车。 闍92者是正解脱,无有老相,是故名闍。
膳93者,烦恼繁茂,喻如稠林,是故名膳。
喏94者,是智慧义,知真法性95,是故名喏。
吒96者,於阎浮提示现半身而演说法,喻如半月,是故名吒。
侘97者,法身具足,喻如满月,是故名侘。
荼98者是愚痴僧,不知常与无常,喻如小儿,是故名荼。
祖99者,不知师恩,喻如羝羊,是故名祖。
拏100者非是圣义,喻如外道,是故名拏。
多101者如来於彼告诸比丘,宜离惊畏,当为汝等说微妙法,是故名多。
他102者,名愚痴义。眾生流转生死,缠裹如蚕蜣蜋,是故名他。
陀103者,名曰大施。所谓大乘,是故名陀。
弹104者,称讚功德,所谓三宝如须弥山,高峻广大无有倾倒,是故名弹。
那105者,三宝安住无有倾动,喻如门閫,是故名那。
波106者,名颠倒义,若言三宝悉皆灭尽,当知是人为自疑惑,是故名波。
颇107者,是世间灾,若言世间灾起之时,三宝亦尽。当知是人愚痴无智,违失圣旨,是故名颇。
婆108者,名佛十力,是故名婆。
滼109者,名为重担,堪任荷负无上正法,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是故名滼。
摩110者,是诸菩萨严峻制度,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是故名摩。
蛇111者,是诸菩萨在在处处为诸眾生说大乘法,是故名蛇。
囉112者,能坏贪欲、瞋恚、愚痴说真实法,是故名囉。
罗113者,名声闻乘动转不住,大乘安固,无有倾动,捨声闻乘,精勤修习114无上大乘,是故名罗。
和115者,如来世尊为诸眾生雨大法雨,所谓世间咒术、经书,是故名和。
奢116者,远离三箭,是故名奢。
沙117者,名具足义,若能听是大涅槃经,则为已得闻持一切大乘经典,是故名沙。
娑118者,为诸眾生演说正法,令心欢喜,是故名娑。
呵119者,名心欢喜,奇哉世尊,离一切行;怪哉如来入般涅槃,是故名呵。
嗏120者,名曰魔义,无量诸魔不能毁坏如来祕藏,是故名嗏。復次,嗏者乃至示现随顺世间有父母妻子,是故名嗏。
鲁121流122卢123楼124,如是四字说有四义,谓佛、法、僧及以对法。言对法者随顺世间,如调125婆达示现坏僧,化作种种形貌色像,为制戒故,智者了达不应,於此而生畏怖126,是名随顺世间之行,以是故名鲁流卢楼。
吸气舌根随鼻之声,长短超声随音解义,皆因舌齿而有差别,如是字义能令眾生口业清净。眾生佛性则不如是,假於文字然后清净。何以故?性本净故,虽復处在阴界入127中,则不同於阴入界也。是故眾生悉应归依诸菩萨等,以佛性故,等视眾生无有差别,是故半字128於诸经书记论文章而为根本。
又,半字义129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字。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譬如世间为恶之者名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如是一切经书记论,皆因半字而为根本,若言如来及正解脱入於半字,是事不然。何以故?离文字故,是故如来於一切法无碍无著,真得解脱。何等130名为解了字义?有知如来出现於世,能灭半字,是故名为解了字义,若有随逐半字义者,是人不知如来之性。何等名为无字义也?亲近修习不善法者,是名无字。又无字者,虽能亲近修习善法,不知如来常与无常,恆与非恆,及法、僧二宝,律与非律,经与131非经,魔说佛说,若有不能如是分别,是名随逐无字义也。我今已说如是随逐无字之义,善男子!是故汝今应离半字,善解满字。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应当善学字数,今我值遇无上之师,已受如来慇懃诲敕。佛讚迦叶:善哉,善哉!乐正法者应如是学。
132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133,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捨离,是苦、无常、无我等法亦復如是,不得相离。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苦、无常、无我如彼鸳鸯、迦邻提鸟?佛言:善男子!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常,异法无常;异法是我,异法无我。譬如稻米异於麻麦。麻麦復异豆、粟、甘蔗,如是诸种,从其萌芽乃至叶花134,皆是无常;果实成熟,人受用时,乃名为常。何以故?性真实故。
迦叶135白佛言:世尊!如是等物若是常者,同如来耶?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若言如来如须弥山,劫坏136之时,须弥崩倒,如来尔时岂同坏耶?善男子!汝今不应受持是义。善男子!一切诸法唯除涅137槃,更无一法而是常者,直以世諦言果实常。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佛所说。佛告迦叶:
如是,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乃至未闻大般涅槃138,皆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已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菴罗树,其花始敷,名无常相,若成果实多所利益,乃名为常。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139时,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自140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金□141消142融之时,是无常相143融已144成金,多所利益,乃名为常。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145大涅槃时146,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胡麻未被压时。名曰无常。既压成油。多有利益。乃名为常。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常,即压成油,多有利益,乃名为常。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经,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眾流皆归于147海,一切契经诸定三昧皆归大乘大涅槃经。何以故?究竟善说有佛性故。善男子!是故我言异法是常,异法无常,乃至无我亦復如是。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已148离忧悲毒箭。夫忧悲149者名150为天,如来非天;忧151悲者名为人,如来非人;忧悲者名152二十五有,如来非153二十五有;是故如来无有忧悲。何故称言如来忧悲?
善男子!无想天154者名为无想,若无想者则无寿命,若无寿命,云何而有155阴界诸入?以是义故,无想天寿不可说言有所住处。善男子!譬如树神依树而住,不得定言依枝依节、依茎依叶,虽无定所,不得言无。无想天寿亦復如是。善男子!佛性156亦尔,甚深难解,如来实无忧悲157苦恼,而於眾生起大慈悲,现有忧悲,视诸眾生如罗睺罗。復次,善男子!无想天中所有寿命唯佛能知,非餘所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158亦復如是。迦叶!如来之性清净无染,犹如化身,何处当有忧悲苦恼?若言如来无忧悲者,云何能利一切眾生,弘广佛法?若言无者,云何而言等视眾生如罗睺罗?若不等视如罗睺罗,如是之言则为虚妄。以是义故,善男子!佛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眾生佛性不可思议,无想天寿不可思议。如来有忧及以无忧,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善男子!譬如空中,舍宅微尘不可住立,若言舍宅不因空住,无有是处。以是义故,不可说舍住於虚空、不住虚空。凡夫之人虽復说言舍住虚空,而是虚空实无所住。何以故?性无住故。善男子!心亦如是,不可说言住阴界入及以不住,无想天寿亦復如是,如来忧悲亦復如是。若无忧悲,云何说言等视眾生如罗睺罗?若言有者,復云何言性同虚空?善男子!譬如幻师,虽復化159作种种宫殿,杀生长养,繫缚放捨,及作金银琉璃宝物、丛林树木,都无实性,如来亦尔,随顺世间示现忧悲,无有真实。善男子!如来已入於般涅槃,云何当有忧悲苦恼?若谓如来入於涅槃是无常者,当知是人则有忧悲,若谓如来不入涅槃,常住不变,当知是人无有忧悲,如来有愁160及以无愁,无能知者。
復次,善男子!譬如下人能知下法,不知中上;中者知中不知於上,上者知上及知中下;声闻、缘觉亦復如是,齐知自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示现幻化,随顺世间凡夫肉眼谓是真实,而欲尽知如来无碍无上智者,无有是处。有愁无愁,唯佛能知,以是因缘,异法有我,异法无我,是名鸳鸯、迦邻提鸟性161。
162復次,善男子!佛法犹如鸳鸯共行,是迦邻提及鸳鸯鸟,盛夏水涨163,选择高原安处其子,为长养故,然后随本安隐而游。如来出世亦復如是,化无量眾164,令住正法。如彼鸳鸯、迦邻提鸟选择高原安置其子,如来亦尔,令诸眾生所作已办165,即便入於大般涅槃。善男子!是名异法是苦,异法是乐,诸行是苦,涅槃是乐,第一微妙坏诸行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得涅槃者名第一乐?佛言:
善男子!如我所说,诸行和合名为老死。
谨慎无166放逸,是处名甘露,
放逸不谨慎, 是名为死句。
若不放逸者, 则得不死处,
如其放逸者, 常趣於死路。
若放逸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为第一苦。不167放逸者则名涅槃,彼涅槃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若趣诸行是名死处,受第一苦;若至涅槃则名不死,受最妙乐。若不放逸,虽集168诸行,是亦名为常乐不死、不破坏身。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非圣凡夫是名放逸常死之法,出世圣人是不放逸,无有老死。何以故?入於第一常乐涅槃。以是义故,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我,异法无我。如人在地仰观虚空,不见鸟跡;善男子!眾生亦尔,无有天眼,在烦恼中而不自见有如来性,是故我说无我密教。所以者何?无天眼者不知真我,横计我故,因诸烦恼所造,有为即是无常,是故我说异法是常,异法无常。
精进169勇健170者,若处於山顶,
平地及旷野, 常见诸凡夫。
昇大智慧殿, 无上微妙臺,
既自除忧患, 亦见眾生忧。
如来悉断无量烦恼住智慧山,见诸眾生常在无量亿烦恼中。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如偈所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入涅槃者,无忧无喜,云何得昇智慧臺殿?復当云何住在山顶而见眾生?佛言:善男子!智慧殿者即名涅槃,无忧愁者谓如来也,有忧愁者名凡夫人,以凡夫忧故,如来无忧。须弥山顶者,谓正解脱;勤精进者,喻须弥山无有动转;地谓有为行也,是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诸行;其智慧者则名正觉,离有常住,故名如来。如来愍念无量眾生,常为诸有毒箭所中,是故名为如来有忧。迦叶菩萨復171白佛言:世尊!若使如来有忧感172者,则不得称为等正觉。佛言:
迦叶!皆有因缘,随有眾生应受化处,如来於中示现受生,虽现受生而实无生,是故如来名常住法,如迦邻提、鸳鸯等鸟173。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甘露(Amrta) 味甘如蜜者,为长寿不老之药。
2「復」,宋、元、明三本均作「有」。
3「精进」,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进者」。
4三归 以佛、法、僧为所依,尊崇敬信之。
5「慰」,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隐」。
6「预」,宫本作「豫」。
7「在」,宋、元、明三本均作「处」。
8「义」,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藏」。
9第七佛 过去七佛中有迦叶佛,其名同於迦叶菩萨。
10「止」,宫本作「上」。
11「当」,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应」。
12法身舍利 舍利是Sarira的音译,译为身骨。舍利有两种,肉体者称为生身舍利,指实际上的佛骨;精神者称为法身舍利,指经卷等。今指后者。
13「中」,元、明二本均作「即」。
14「支」,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肢」。
15「橙」,宋、元、明本均作「蹬」。
16「远」,宋本作「达」。
17「正」,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善」。
18「无常法」,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法无常」。
19「常法」,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法常」。
20「」疑,宫本作「碍」。
21四大 地、水、火、风。此四者遍通一切物质,故名为大。人的身体是因由等四大构成,因此有时略称身体为四大。
2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若」。
23「摩」,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磨」。
24「无」,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不」。
25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者」。
26宫本及元、明二本「如」上有「善男子」等字。
27因乳生酪……等 依据牛乳浓淡、精粗的程度,区分其味为五种,称为五味。最先压榨的乳称乳味,最淡;由乳味取得的第二种乳称酪味,稍浓;由酪味取得的第三种乳称生酥味;比生酥味更精製者称熟酥味;更加精鍊浓厚者称醍醐味,味最良。
28「甘」,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甜」。
29「酢」,宋、元、明三本均作「酵」。
30「煖」,宋本作「嚅」;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嚅」。
31「大」,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天」。
3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白」上有「復」字。
33「服」,宫本作「报」。
34宫本及元、明二本「佛」上有「是」字。
35「錍」,宫本及宋、元二本均作「篦」。
36「决」,明本作「抉」。
37「矇朧」,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朦朧」。
38「壙」,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旷」。
39「见」,宋、元、明三本均作「是」。
40「大」,宋本作「太」。
41「懦」,宫本作「软」。
42「明」,元、明二本均作「光」。
43「聚」,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丛」。
44「想」,宫本作「相」。
45「观」,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视」。
46「知」,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见」。
47「言」,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告」。
48宫本及宋、元、明三本「白」上有「復」字。
49「諂」,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寱」。
50「□」,宋本作「振」;宫本作「棠」。
51「崩背」,宫本作「便崩」。
52「藏之」,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库藏」。
53「相刀」,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刀相」。
54「覆」,宋、元、明三本均作「又」。
55「大王」,宋本作「太子」;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王子」。
56「母」,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拇」。
57「法」,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相」。
58南本将以下列为文字品第十三。
59「其义云何」,宫本作「名曰涅槃」。
60「噁」(A) 梵文字母第一音,无、非、不之意。文中举不破坏、不流、功德三义,以示此字称德。元本「噁」以下有「初短」夹註;明本「噁」上有「初短」夹註;「噁」,宫本作「初短褎鸟可」但「初短鸟可」四字夹註。
61「噁」,宫本作「褎」。
6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名」。
63阿(A) 梵语字母第二音。文中举阿闍梨、制度、依圣人、教询四义。其中,将阿名为阿闍梨是取Acarya的头字a而来的。
64阿闍梨 译成规范师。示修道的规范,薰陶弟子的教师。
65「耶」,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也」。
66圣者(Arya) 体得神圣教法者之义,即得道之人。
67亿(I) 梵文字母第三音。元本无「亿」;宫本及明本「亿」上有「次短」夹註。
68「法」,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性」。
69梵行 神圣行为之义。为得菩提而行的神圣行。
70伊(I) 梵文第四音。元本「伊」上有「次长」夹註。
71郁(U) 梵文第五音。文中举出最胜、未曾闻两义。此字有最胜之义,是取Uttara(最上)的首字而来的。
72「胜」,宫本作「妙」。
73北鬱单越 四大洲中的北洲,位於须弥山北方的世界。
74宫本「眾」以下有「生」字。
75优(U) 第六音。
76□(E) 第七音。
77□(Ai) 第八音。「□」,宋、元、明三本均作「黔」;宫本作「野」,下同。
78鸟(O) 第九音。
79炮(Au) 第十音。
80菴(Am) 能遮之义。此音只见於悉云的字体中。
81阿(Ah) 胜乘之义。此字也仅见於悉曇文字。
82迦(Ka) 第十四音,起慈悲之义,取作Karya之首字而来。
83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上」。
84佉(Kha) 第十五音。「佉」,宋、元、明三本均作「呿」。
85「为」,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日」。
86伽(Ga) 第十六音,藏之义,由Garbha而来。
87□(Gha) 第十七音。
88俄(Na) 第十八音,诸行破坏之义。由支分Anga的首字而来。
89遮(Ca) 第十九音。
90车(Cha) 第二十音。
91「荫」,宋本作「阴」。
92闍(Ja) 第二十一音。正解脱之义,由Jara而来。
93膳(Jha) 第二十二音。「膳」,元本作「膳」;宫本作「膳」。
94喏(Na) 第二十三音。智慧之义,取Jnana(智慧)的首字而来。「喏」,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若」。
95宫本无「性」。
96吒(Tn) 第二十四音。
97侘(Tha) 第二十五音。「侘」,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
98荼(Da) 第廿六音。
99祖(Dha) 第廿七音。「祖」,宋、明二本均作「袒」。
100拏(Na) 第廿八音。
101多(Ta) 第廿九音。
102他(Tha) 第三十音。
103陀(Ta) 第三十一音。大施之义,取Dana(布施)的头音而来。
104弹(Dha) 第三十二音。
105那(Na) 第三十三音。
106波(Pa) 第三十四音。
107颇(Pha) 第三十五音。
108婆(Ba) 第三十六音。佛十力之义,由Pala(力)而来。
109滼(Bha) 第三十七音。
110摩(Ma) 第三十八音。
111蛇(Ya) 第三十九音。说大乘法之义,取Yana(乘)的首字而来。「蛇」,宋、元、明三本均作「耶」。
112囉(Ra) 第四十音。坏贪欲等之义。取Rajas(尘染)的首字而来。
113罗(La) 第四十一音。
114「习」,宋、元、明三本均作「集」。
115和(Va) 第四十二音。有咒术、经书二义,由Vao(言语)而来。「和」,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啦」。
116奢(Sa) 第四十三音。
117沙(Sa) 第四十四音。
118娑(Sa) 第四十五音。
119呵(Ha) 第四十六音。
120嗏(Lam) 魔、示现之义。此字只出现於悉曇文字中。「嗏」,宋、元、明三本均作「茶」;宫本作「荼」。
121鲁(RR) 字母第十一音。
122流(RR) 第十二音。
123卢(LL) 第十三音。
124楼(LL) 对法之义。此音事实上不用於梵文,仅见於吠陀古本中。
125「调」,宋、元、明三本均作「提」。
126「畏怖」。宫本作「怖畏」。
127「界入」,宋、元、明三本均作「入界」。
128半字、满字 半字指母音十二字、子音三十七字。满字是由这些音所组成的一切言语。喻半字为小乘,满字为大乘。
129宋、元、明三本「义」以下有「者」字。
130「等」,宫本作「得」。
131「与」,宫本作「及」。
132南本将此以下列为鸟喻品第十四。
133迦邻提(Kacalindikakn) 鸟名。
134「叶花」,宫本作「花叶」。
135宫本及元、明二本「叶」以下有「菩萨」二字。
136劫坏 劫(Kalpa)译作长时,指极长的时间。劫分四种:世界的成立期称为成劫;其后世界维持存续的期间称为住劫;世界变化之时称为坏劫;变化的结果,世界灭亡之时称为空劫。劫坏又称坏劫。
137宋、元、明三本「涅」上有「佛性」二字。
138宫本「槃」以下有「时」字。
139宫本及元、明二本「槃」以下有「经」字。
140「自」,宫本作「己」。
141「□」,宫本作「铆」。
142「消」,宋、元、明三本均作「销」。
143「相」,宫本作「想」。
144「已」,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145「是」,元本作「晓」。
146「时」,宋本作「经」;元、明二本均作「经时」。
147「于」,明本作「大」。
148「已」,宋本作「以」。
149宫本「悲」以下有「箭」字。
150宫本及元、明二本「名」以下有「之」字。
151元、明二本「忧」上有「有」字。
15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名」。
153宫本「非」以下有「是」字。
154无想天(Avrha) 无想有情所住的天。至於此天住於天界中色界的何处,有二说:有部及经部认为它是色界第四禪的广集天所辖。不别立此天;上座部则於广集天之上更立之。有些外道误以为此天就是究竟涅槃,努力修无想定,以生此天。
155「有」,宫本作「言」。
156「性」,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法」。
157「悲」,宫本作「愁」。
158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 位於三界最顶端的天名, 又名有顶天,又名有顶天。所谓非想是说此天的禪定至静至妙,非如下地的粗想,也非细想,故名非非想;是外道及二乘理想的禪定。
159「化」,宫本作「幻」。
160「愁」,宋、元、明三本均作「忧」。
161宋本无「性」。
162以下为宋本卷第九品第四之六。
163「涨」,宋本作「长」;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涨」。
164宫本及元、明二本「眾」以下有「生」字。
165「已办」,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办已」。
166「无」,宋、元、明三本均作「不」。
167宫本及元、明二本「不」上有「若」字。
168「集」,宋本作「习」。
169「进」,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勤」。
170「健」,宋本作「进」;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猛」。
171宋、元、明三本均无「復」。
172「慼」,宫本作「慼」。
173以下宋本不分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