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 章节目次
- 目次
- 道场七门
- 礼忏法八门
- 第二上
- 梵音赞佛
- 真言赞佛
- 显圆觉
- 赞佛法身
- 赞佛化身
- 彰佛教顿渐之意
- 赞顿教
- 赞顿悟
- 明渐修
- 赞发菩提心
- 赞施波罗蜜
- 赞戒波罗蜜
- 赞忍辱波罗蜜
- 赞精进波罗蜜
- 赞禅定波罗蜜
- 赞智慧波罗蜜
- 至心忏悔
- 至心劝请
- 至心随喜
- 至心回向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 第三上
- 第四上
- 直叹佛
- 赞述悬谈十门
- 一 述教起因缘门有其十意
- 二 述其次四意
- 三 述后四意
- 四 述第二门
- 五 述第三门
- 六 述第四门
- 七 述第五门
- 八 述第六门
- 九 述第七门
- 十 述第八门
- 十一 述第九门
- 十二 释上五字
- 十三 释下六字
- 十四 科判
- 十五 三 信闻时主及说处中
- 十六 明与凡圣同体及称真现土
- 十七 释净土说经之由
- 十八 指论为证
- 十九 列众总叹
- 二十 述十二菩萨所问法门
- 至心忏悔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五上
- 叹佛
- 文殊章
- 第一 唱赞述文殊问目二偈
- 第二 唱中二偈具标举本有之觉心
- 第三 二 明上圆觉体用
-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 第五 二 约空华说
- 第六 二 约二月说
- 第七 二 当第三结其过患
- 第八 四 生约梦喻以显其空
- 第九 二 喻说也
- 第十 二 法说也
- 第十一 二 约空华喻以显其空兼通伏难
- 第十二 三 当第一依真悟妄顿出生死第二展转拂迹释成正因今合为一唱也
- 第十三 八 当第三征拂所由释归圆实
- 第十四 二 当第四段结牒问词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六上
- 第七上
- 第八上
- 叹佛
- 第一 四 撮结寻伺观
- 第二 五 述如实观
- 第三 十九 述第二秽中诈净𠎝
- 第四 三 述第三多中作一𠎝
- 第五 四 述第四无我诈我𠎝
- 第六 二 都结
- 第七 十一 述四大词诉归回于心识
- 第八 三 结集自述化身告诉之章兼引发后喟经文
- 第九 六 初出识缘起幻相
- 第十 五 次责执虗为实故成𠎝
- 第十一 二 辨从前至此渐深妙兼引爱后鸣经文
- 第十二 七 释法执义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九上
- 真言叹佛
- 已下六礼
- 一 三 述即前二空观显后法界观也
- 二 四偈 述拂迹入玄
- 三 述初一真法界
- 四 中四偈 当第一世间诸法
- 五 九 当第二述出世诸法
- 六 中二偈 当第三述自他依正
- 七 中二偈 述大文第二空色同如
- 八 中二偈 第二理事无碍观
- 九 中五偈 法说
- 十 八 喻说通疑
- 十一 三 述初用心同
- 十二 三 正释经文
- 十三 四 申问略答
- 十四 中三偈 以理答
- 十五 中八偈 引教答
- 十六 四 再申疑情
- 十七 三 再为通决
- 十八 四 述称实同
- 十九 三 述结牒问词
- 至心忏悔
- 至心劝请
- 至心随喜
- 至心随学
- 至心随顺
- 至心回向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十上
- 叹佛
- 问诸佛烦恼
- 第一 五 述菩萨申疑难
- 第二 三 赞问许说
- 第三 十二 中且于文前详经文势
- 第四 五 述总
- 第五 二
- 第六 二
- 第七 三
- 第八 三
- 第九 三 述经第三结指前疑
- 第十 六 述空中华无起灭喻
- 第十一 四 述金中鑛不重生喻
- 第十二 八 总述二喻同异之意
- 第十三 三 述初所造离念
- 第十四 四 偈述
- 第十五 三 释文
- 第十六 五 释难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十一上
- 第十二上
- 叹佛
- 弥勒菩萨所问之一问生死根本
- 第一 四 蹑前段经意生起此意之文
- 第二 二 述赞问目
- 第三 四 赞问许说
- 第四 三 当第一指爱为本
- 第五 九 广分别恩爱贪欲差别之相
- 第六 三 二欲助成因三展转更依
- 第七 四 蹑前标举造业受报之意
- 第八 十四 打骂
- 第九 十九 净讼
- 第十 十四 婬欲
- 至心忏悔
-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 第十三上
- 第十四上
- 叹佛功德
- 第一 唱十一偈 述善业
- 第二 唱二十四偈 述人道
- 第三 中四偈 述转轮王
- 第四 中八偈 述六欲天
- 第五 中八偈 述四禅
- 第六 中十偈 述上二界
- 第七 中四偈
- 第八 中五偈 疑菩萨不断爱
- 第九 中十六偈 通释前之疑难
- 第十 中四偈
- 至心忏悔
- 至心劝诸
- 至心回向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十五上
- 第十六上
- 第十七上
- 叹佛
- 此后述修三观前之方便
- 十四中 初三偈 标举大意
- 次十一偈 述五缘
- 四 八 述呵五欲
- 五 十 述弃五盖
- 六 十一 述调五事
- 七 五 述行五法
- 八 二 总结因缘
- 九 五 述行本
- 十 七 述起行
- 十一 述功成
- 十二 七
- 十三 二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十八上
- 叹佛功德
- 第二 起幻销尘观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等众听说此时无常偈
- 第十九上
- 第二十上
- 叹佛
- 第一 五偈 述问目
- 第二 别明四相中即分为四
- 第三 当第一约事验我
- 第四 一偈 二悟我名人
- 第五 一 三了迹(故名众生相也)
- 第六 二 四清续如命
- 第七 初六句且述总标失道
- 第八 二
- 第九 九
- 第十 二 述第二说病为法
- 第十一 七 述第三将凡滥圣总结三以
- 第十二 二 述第四起果迷因
- 第十三 二 述大文第四断惑成因
- 至心忏悔
- 第四结牒问词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
- 第二十一上
- 叹梵准前 叹佛
- 第一 五 述问目
- 第三 九偈 述生心造作
- 第四 六 述任意浮沉
- 第五 三 述止息妄心
- 第六 三 述灭除根境
- 第七 九 述结明真伪
- 第八 三 征释四病所属
- 第九 十六 述第三辨事师
- 第十 三 述第四除病
- 第十一 四 述第五发心深广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 第二十二上
- 叹佛
- 第一 三 述问目
- 第二 中十二 述道场礼忏且令随想用心
- 第三 八 总述礼忏等法事
- 第四 中十五 述供养赞叹礼敬
- 第五 中十一 述忏悔
- 第六 中七 述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四门及都结八重
- 第七 中六 述感应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二十三上
- 叹佛
- 第一 中三 释经文
- 第二 四 述遇夏安居
- 第三 四 总述诫邪证
- 第四 三 结前生起三观加行之意
- 第五 六偈 静观
- 第六 四偈 幻观
- 第七 七偈 寂观
- 第八 四
- 第九 三
- 第十 二 述徧修三观
- 第十一 五 述互修三观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 第二十四上
- 叹佛
- 流通分
- 第一 五 叙问目
- 第二 五 述能说能护
- 第三 三 述经名字
- 第四 二 明受持所至处
- 第五 三 述答奉持问
- 第六 九 赞经功德
- 第七 八 述所答护持之问
- 第八 四 述金刚众
- 第九 三 述天子众
- 第十 三 述鬼众
- 第十一 四 述机应交感时众受持
- 第十二 四十六 释赞偈中意义
- 至心忏悔
- 至心发愿
-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 第二十五上
- 坐禅法八门
- 赞圆觉
- 附 用圭峰圆觉修证仪十二章颂分各成一颂
- 卷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