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 章节目次
- 1 本地分
- 1 五识身相应地
- 2 意地
- 3-5 有寻有伺等三地
- 1章 总标列五门
- 2章 界施设建立
- 3章 相施设建立
- 4章 如理作意施设建立
- 5章 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
- 1节 因中有果论
- 2节 从缘显了论
- 3节 去来实有论
- 4节 计我论
- 5节 计常论
- 6节 宿作因论
- 7节 计自在等作者论
- 8节 害为正法论
- 9节 边无边论
- 10节 不死矫乱论
- 11节 无因见论
- 12节 断见论
- 13节 空见论
- 14节 叙外执妄计最胜论
- 15节 妄计清净论
- 16节 妄计吉祥论
- 6章 杂染等起施设建立(三杂染)
- 6 三摩呬多地
- 1章 开列五门释之
- 2章 释总标
- 3章 释安立
- 4章 合释作意及相二门
- 5章 释诸经摄宗要及最后杂众义
- 7 非三摩呬多地
- 8-9 有心无心二地
- 10 闻所成地
- 1章 标列五明处
- 2章 释内明处
- 3章 释医方明处
- 4章 释因明处
- 5章 释声明处
- 6章 释工巧门处
- 11 思所成地
- 12 修所成地
- 13 声闻地
- 1瑜伽处
- 1章 声闻地及种性地总说
- 2章 种姓地
- 3章 趣入地
- 4章 出离地
- 2瑜伽处
- 5章 数取趣处
- 3瑜伽处
- 4瑜伽处
- 14 独觉地
- 15 菩萨地
- 1瑜伽处
- 1章 举十法为纲
- 2章 初持义(十八品)
- 2随法瑜伽处
- 3究竟瑜伽处
- 4次第瑜伽处
- 16 有余依地
- 17 无余依地
- 2 摄决择分
- 1-2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 1章 结前生后决择二地
- 2章 问答正决择二地
- 1节 略明六种善巧
- 1项 决择心意识门
- 2项 决择识身偏知(三相)
- 3项 决择二善巧差别
- 4项 抉择证成道理因缘
- 5项 决择不相应义(十四门)
- 6项 决择种子义
- 7项 业决择
- 8项 决择二无心定
- 9项 决择虚空非择灭二无为
- 10项 总决择不相应名义
- 2节 广明六种善巧
- 3章 五识身地意地决择总辨
- 3-5 有寻有伺等三地
- 6 三摩呬多地
- 1章 结前生后决择三摩呬多地
- 2章 正抉择(五节)
- 1节 十一门杂决择
- 1项 三摩呬多地障
- 2项 三种补特伽罗依三处引诸随烦恼
- 3项 修十遍处能为五事
- 4项 爱味等至
- 5项 三种断法
- 6项 三退
- 7项 近分定四道
- 8项 静虑境界不可思议
- 9项 三种修定互相障碍
- 10项 四种修静虑者
- 11项 分别二定
- 2节 引四经解释
- 3节 六门重决择三摩呬多地
- 4节 九门释三摩呬多地
- 5节 六门杂决择
- 3章 余不复现
- 7 非三摩呬多地
- 8 有心地
- 9 无心地
- 10 闻所成慧地
- 1章 结前生后
- 2章 正决择
- 1节 归依
- 2节 五法辨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
- 3节 三求
- 4节 内明
- 5节 杂决择(十四句)
- 3章 余不复现
- 11 思所成慧地
- 12 修所成慧地
- 13 声闻地
- 1章 结前生后
- 2章 正决择
- 1节 七门分别
- 2节 举颂标列十三门
- 3节 六十四门杂决择
- 1项 所知法
- 2项 所识法
- 13项 智光明胜利
- 4项 六种三法
- 5项 尸罗坏
- 6项 密护根门
- 7项 于食知量勤修行者断除八处
- 8项 觉悟瑜伽
- 9项 六出离
- 10项 由四种力生善法欲
- 11项 出家圆
- 12项 尸罗圆满
- 13项 二力四种根律仪
- 14项 食知量圆满
- 15项 正知而住
- 16项 四支摄诸断行
- 17项 四法于所得定为增上缘
- 18项 七应正知
- 19项 正观念住(九句
- 20项 建立五种补特伽罗
- 21项 近事三德
- 22项 闻法等三法
- 23项 染净得舍
- 24项 依三因缘驱摈犯戒
- 25项 由四因缘于尸罗深生爱乐
- 26项 四种观察尸罗
- 27项 三心趣
- 28项 由三过故不能无倒听闻正法
- 29项 五相为闻修器
- 30项 五种师德
- 31项 无我见能得出离
- 32项 四喜引四乐
- 33项 佛法名为善说
- 34项 四种能障断法
- 35项 修法念住应正了知十一种染法
- 36项 出世间道用世间道以为助伴
- 37项 如来天眼遍行一切
- 38项 七渐次
- 39项 四念住对治九种所治
- 40项 出家在家各有五过失
- 41项 愚夫相
- 42项 五法相似生死大海
- 43项 法施胜财施因缘
- 44项 五心随己自在而转
- 45项 烦恼魅胜于鬼魅
- 46项 建立有我失
- 47项 三行辨能所治
- 48项 出家五德
- 49项 三苦九相
- 50项 众生四支
- 51项 七义及七喜
- 52项 五种法
- 53项 善射三德
- 54项 佛教差别及理趣
- 55项 涉道五对治及尸罗
- 56项 受欲及变坏
- 57项 智二德
- 58项 四念住对治三顾恋
- 59项 释加行等三句
- 60项 六种现观(二十三门)
- 1目 六种观相
- 2目 六种观体
- 3目 系不系
- 4目 依地
- 5目 缘谛
- 6目 有相无相
- 7目 几有分别几无分别
- 8目 喜乐舍俱行
- 9目 辨四对治
- 10目 辨二对治
- 11目 辨三品惑
- 12目 辨三品惑
- 13目 断惑时分
- 14目 得果
- 15目 转根
- 16目 引发神通功德
- 17目 作业
- 18目 差别
- 19目 名言安立以辨自性
- 20目 因果
- 21目 以七作意相摄
- 22目 现观等流
- 23目 辨诸句
- 61项 悭垢别
- 62项 调善别
- 63项 释经中七善
- 64项 六种相
- 3章 余不复现
- 14 (独觉地缺)
- 15 菩萨地
- 1章 结前生后
- 2章 正决择
- 1节 次第决择三持
- 1项 初决择持瑜伽
- 1目 决择种性品
- 2目 决择发心品
- 3目 决择自利利他品
- 4目 决择真实义品
- 5目 决择威力品
- 6目 决择成熟品
- 7目 决择菩提品
- 8目 决择力种性品
- 9目 决择施等六品
- 10目 决择菩提分品
- 11目 决择功德品
- 2项 决择持随法瑜伽处
- 1目 世界差别
- 2目 菩萨依四住能成四事
- 3目 菩萨苦乐作意与住
- 4目 四上品障与除障法
- 5目 大地菩萨四种微细随惑断除
- 6目 大一地相
- 7目 诸地修得等流成满
- 8目 声闻菩萨所证法界差别
- 9目 三世三轮清净
- 3项 持究竟瑜伽处决择
- 2节 释宝积经
- 3章 余不复现
- 16-17 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
- 3 摄释分
- 4 摄异门分
- 5 摄事分
- 1 契经事
- 1章 总开列三摄事
- 2章 标释契经事
- 1行择摄
- 1节 契经事中行择摄
- 1项 举所释经列释二十四处
- 2项 能释摩呾理迦中初总嗢拕南标列十一门
- 3项 别嗢拕南第一释界等十一门
- 4项 别嗢拕南第二释略教授等十一门
- 5项 别嗢拕南第三释想行等十门
- 6项 嗢拕南第四速通等十门
- 7项 别嗢拕南第五释因六门
- 8项 别嗢拕南第六释断支等七门
- 9项 别嗢拕南第七释二品等十一门
- 1目 三品总略
- 2目 三异中辨第一--内外荷担
- 3目 三异中辨第二--内外缚
- 4目 三异中辨第三--如来与阿罗汉
- 5目 胜解
- 6目 断
- 7目 流转
- 8目 有性
- 9目 不善清净与善清净
- 10目 善说恶说师等别
- 11目 苦乐不定等
- 10项 别嗢拕南第八释智事等四门
- 11项 别嗢拕南第九释诤等七门
- 12项 别嗢拕南第十释无厌等八门
- 13项 别嗢拕南第十一释欲住等十八门
- 2处择摄
- 2节 契经事中处择摄
- 3缘起食谛界择摄
- 3节 契经事中缘起食谛界择摄
- 4菩提分法择摄
- 3章 契经事总结
- 2 调伏事
- 3 本母事
- 卷目次
- 001
- 002
- 003
- 004
- 005
- 006
- 007
- 008
- 009
- 010
- 011
- 012
- 013
- 014
- 015
- 016
- 017
- 018
- 019
- 020
- 021
- 022
- 023
- 024
- 025
- 026
- 027
- 028
- 029
- 030
- 031
- 032
- 033
- 034
- 035
- 036
- 037
- 038
- 039
- 040
- 041
- 042
- 043
- 044
- 045
- 046
- 047
- 048
- 049
- 050
- 051
- 052
- 053
- 054
- 055
- 056
- 057
- 058
- 059
- 060
- 061
- 062
- 063
- 064
- 065
- 066
- 067
- 068
- 069
- 070
- 071
- 072
- 073
- 074
- 075
- 076
- 077
- 078
- 079
- 080
- 081
- 082
- 083
- 084
- 085
- 086
- 087
- 088
- 089
- 090
- 091
- 092
- 093
- 094
- 095
- 096
- 097
- 098
- 099
- 100